寡人之于国也(《孟子》)
1教学目标
1.了解作者所处的社会背景;
2.通过朗诵体会文章的思想感情和孟子的雄辩力量;
3.分析课文,积累“加、直、兵、检、岁”等常用实词的词义,熟悉“于、之”两个虚词在不同语境的用法,特殊句式“或······或······”、“直······耳,是······也”、“非······也······也”。
4.在熟读的基础上感受文章善用比喻、排比增强文章气势的特点,背诵课文。
5.理解文中“仁政”的内涵以及现实意义。
2学情分析
1、说教法:学生在初中和高一阶段的学习中,已基本掌握翻译浅易文言文的能力,所以在教学中,可以把疏通文意的任务交给学生,课文思路的探讨也可交给学生,而课文的思想内容则需要师生共同探讨,可以结合对文章细节的分析。根据该课的教学目标、教材特点和学生的年龄及心理特征,我采用以下方法进行教学:①诵读教学法包括朗读和背诵。让学生多读多练,读的方式可以多样化,力求生动活泼,或个别朗读、集体朗读,或轮流朗读、分角色朗读,读后有评,以评促读、加强对课文的理解和背诵。语文教学应重视整体教学,重视积累、感悟和熏陶,重视语文运用能力和语感的培养。要做到这些,最有效的手段是诵读。在诵读的过程中去感悟,并初步把握文章的字词句、结构内容以及语气语感,为进一步理解课文奠定良好的基础。②课前资料交流和亮点探究本文选自儒家经典名著,语句看似浅显,内涵却艰深,为此,我在课前精心设计了资料交流和亮点探究课题的环节。之所以布置预习的课题,是因为作业提纲是我日常教学中经常使用的,它的好处在于为学生提供解读课文的思路,明确课文学习的重点、难点,学生带着作业预习常常能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要求学生能够根据课题去收集、筛选有关的资料,能够结合背景资料、对文章的内容进行深入地分析。2、说学法:教法是为学法服务的,因为教法只有在适合学生认知规律的基础上才是有效的,教师要研究学法。在本课教学中贯穿自学探究,引导学生自学、教会学生学习是我们的目的,只有这样才能真正达到提高学生语文综合能力的目标。背诵时还要指导学生运用意义记诵法,因为高中学生正处于由机械记忆向意义记忆转变的时期,记诵要和理解结合在一起,这样才符合学生的记忆规律。
3重点难点
1.重点:文言词语和句式的归纳掌握。
2.难点:孟子仁政思想及课文中“以五十步笑百步”的比喻的理解。
4教学过程
活动1【导入】导入
孟子(约前372—前289),名轲,战国邹(今山东邹县)人。思想家、教育家。相传孟子是鲁国贵族孟孙氏的后裔,幼年丧父,家庭贫困。据《史记·孟子列传》载,他是子思(孔子孙,名伋)的再传弟子,曾游说齐、宋、魏等国。孟子继承孔子仁的思想,发展为仁政学说。他重视民心向背,主张“民贵君轻”。他把道德规范概括为四种:仁、义、礼、智。
活动2【讲授】社会背景
孟子,所处是“上无天子,下无方伯,力功争强,胜者为右”的战国时代。各国诸侯争城夺池,角逐武力,蚕食鲸吞,征战不断,人民徭役繁重,朝不保夕,权势与暴力被推崇,霸道被视为天道。由于诸侯长期对外征战,对内暴政,又造成了兵员严重缺乏,劳动力不足,是当时一个十分突出的问题。争夺人力,成为诸侯国统治者的当务之急。
活动3【讲授】整体感知
梁惠王对国家态度如何?
明确:尽心焉而已
梁惠王做了怎样的努力?
明确:河内凶,则移其民于河东,移其粟于河内。河东凶亦然。
这样的结果如何?
明确:察邻国之政,无如寡人之用心也。邻国之民不加少,寡人之民不加多。
孟子用什么方式解答魏王的“民不加多”的疑惑呢?
明确:
a.投其所好,选择他感兴趣的话题。
b.比喻。王好战,请以战喻。
故事:五十步笑百步
含义:比喻缺点或错误的性质相同,只是情节轻或重的区别。以五十步笑百步来做比喻,说明梁惠王与邻国执政者没有本质区别。
效果:诱使道出事件本质:逃跑
达到目的:王如知此,则无望民之多于邻国也。
言下之意:你必须从根本改变治国的策略,意思是说你移民移粟和邻国不尽心没有本质的区别。
5、孟子向梁惠王献计献策,有什么样的计策?
改变策略的方法一:使民养生丧死无憾也
不违农时,谷不可胜食——农数罟不入洿池,鱼鳖不可胜用——渔斧斤以时入山林,材木不可胜用——林
小结:从农林渔三方面提出解决的方法,这样百姓衣食无虞,生者有其食,死者能入工——养民,王道之始也。
要让百姓安居乐业,还需做什么呢?
具体措施:五亩之宅,树之以桑,五十者衣帛食肉······数口之家可以无饥。
小结:教百姓扩大再生产的技能,达到教民的效果。
7、在养民、教民的基础上,还提出了什么?
谨庠序之教,申之以孝悌之义,······黎民不饥不寒。——化民
小结:王道之成也
有了合理的措施,还需要有合理的态度。孟子运用了什么手法批评当时统治者不顾人民死活?
狗彘食人食(诸侯贵族)对比涂有饿莩(下层百姓)
涂有饿莩归罪于年成不好比喻杀人归罪于武器
小结:施仁政行王道
活动4【讲授】小结
总结《孟子》艺术特色:
其一长于思辨。诱导启发,争取主动,论辩跌宕生姿。
其二善为设譬。东汉赵岐《孟子题辞》中说:“孟子长于譬喻,辞不迫切,而意已独至。”《孟子》全书261章,其中93章共使用比喻159种。本文“五十步笑百步”明白晓畅,喻意深刻。
其三结构严谨。本文各部分末尾分别用“寡人之民不加多”“无望民之多于邻国也”“斯天下之民至焉”,既对各部分内容画龙点睛,又强化了各部分间内在联系,使文章层层深入,浑然一体,凸显出孟子论辩的雄浑、缜密、深沉的特质。
课件20张PPT。寡
人
之
于
国
也孟子注音释义
凶:谷物收成不好,荒年。
弃甲曳yè兵:丢弃铠甲,倒拖兵器逃跑。
数罟cùɡǔ:密网。
洿wū:洼地积水,指池塘。
衣yì帛:穿丝帛衣服。
鸡豚tún狗彘zhì:豚,小猪;彘,猪。
畜xù:畜养。
庠xiánɡ序:学校,殷时叫序,周时叫庠。
孝悌tì:尊敬父母,礼爱兄长。
颁bān白:(头发)斑白。
饿莩piǎo:饿死的人。字词积累词类活用
填然鼓之 击鼓,名词作动词。
王无罪岁 归罪,名词作动词。
树之以桑 种植,名词用作动词。
五十者可以衣帛矣 穿,名词作动词。
然而不王者 为王,使天下百姓归顺,名词作动词。
谨庠序之教 恭敬从事,形容词作动词。
使养生丧死无憾 活着的人,动词作名词。
为…办丧事,为动用法。食人食:前“食”,动词,吃 后“食”,名词,食物 检:约束 莩:饿死的人
发:打开粮仓,赈济百姓 教学目标1.了解作者所处的社会背景;
2.通过朗诵体会文章的思想感情和孟子的雄辩力量;
3.分析课文,梳理掌握文章的重点实词和特殊句式。
4.理解文中“仁政”的内涵以及现实意义。 《孟子》是先秦诸子杰出的散文著作,内容包括孟子的政治学说、哲学思想、社会活动和个性修养。《孟子》与《论语》同是《孟子》简介语录体散文,与《论语》相比,它篇幅较长,内容也更具体,描绘也更细致。孟子善辩,故《孟子》语言犀利酣畅,感情洋溢饱满,说理深刻透彻。孟子简介 孟子(约前372—前289),名轲,战国邹(今山东邹县)人。思想家、教育家。 相传孟子是鲁国贵族孟孙氏的后裔,幼年丧父,家庭贫困。据《史记·孟子列传》载,他是子思(孔子孙,名伋)的再传弟子,曾游说齐、宋、魏等国。孟子继承孔子仁的思想,发展为仁政学说。他重视民心向背,主张“民贵君轻”。他把道德规范概括为四种:仁、义、礼、智。社会背景 孟子,所处是“上无天子,下无方伯,力功争强,胜者为右”的战国时代。各国诸侯争城夺池,角逐武力,蚕食鲸吞,征战不断,人民徭役繁重,朝不保夕,权势与暴力被推崇,霸道被视为天道。由于诸侯长期对外征战,对内暴政,又造成了兵员严重缺乏,劳动力不足,是当时一个十分突出的问题。争夺人力,成为诸侯国统治者的当务之急。
孟子见梁惠王梁惠王对于国家如何?
尽心焉而已梁惠王做了怎样的努力?“河内凶,则移其民于河东,移其粟于河内。河东凶亦然。”这样的结果如何?察邻国之政,无如寡人之用心也。
邻国之民不加少,寡人之民不加多。民不加多 梁惠王35年,孟子被“招贤”来到魏国,梁惠王迫不及待地向孟子讨教治国之策:“寡人不佞,兵三折于外,太子虏,上将死,国以空虚,以羞先君宗庙社稷,寡人甚丑之。叟不远千里,辱幸至弊邑之廷,将何以利吾国?”(《史记·魏世家》) (译文:我不才,多次对外用兵遭受重创,太子被虏,大将战死,国家由是人口物力空虚,以此使先君宗庙社稷蒙羞,我也很觉惭愧。您不远千里,屈尊亲临我国朝堂,您会拿什么来拯救我的国家呢?)孟子用什么方式解答魏王的疑惑呢?投其所好,选择他感兴趣的话题。他是如何解答的呢?比喻。王好战,请以战喻。 故事:五十步笑百步
效果:诱使道出事件本质:逃跑
达到目的:王如知此,则无望民之多于邻国也。言下之意:你必须从根本改变治国的策略成语:“五十步笑百步”含义:比喻缺点或错误的性质相同,只是情节轻或重的区别。以五十步笑百步来做比喻,说明梁惠王与邻国执政者没有本质区别。
改变策略的方法一:使民养生丧死无憾也a.不违农时,谷不可胜食——农b.数罟不入洿池,鱼鳖不可胜用——渔c.斧斤以时入山林,材木不可胜用——林养民百姓衣食无虞,生者有其食,死者能入土。王道之始也策略二:要让百姓安居乐业,还需做什么呢?教
民具体措施:五亩之宅,树之以桑,五十者衣帛食肉······数口之家可以无饥。教百姓扩大再生产的技能化民
谨庠序之教,申之以孝悌之义,······黎民不饥不寒。
王道之成也
在养民、教民的基础上,还提出了什么? 有了合理的措施,还需要有合理的态度。孟子运用了什么手法批评当时统治者不顾人民死活?? 狗彘食人食(诸侯贵族)
涂有饿莩(下层百姓)
涂有饿莩归罪于年成不好
刺人而杀人归罪于武器
对比比喻施仁政
行王道 《孟子》的犀利、《庄子》的恣肆、《荀子》的浑厚和《韩非子》的峻峭,被称为先秦散文的“四大台柱”。文章特色:孟子雄辩《孟子》艺术特色:
其一长于思辨。诱导启发,争取主动,论辩跌宕生姿。
其二善为设譬。东汉赵岐《孟子题辞》中说:“孟子长于譬喻,辞不迫切,而意已独至。”《孟子》全书261章,其中93章共使用比喻159种。本文“五十步笑百步”明白晓畅,喻意深刻。
其三结构严谨。本文各部分末尾分别用“寡人之民不加多”“无望民之多于邻国也”“斯天下之民至焉”,既对各部分内容画龙点睛,又强化了各部分间内在联系,使文章层层深入,浑然一体,凸显出孟子论辩的雄浑、缜密、深沉的特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