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2025年高考生物真题分类汇编】专题17 内环境及稳态(含解析)

文档属性

名称 【2023-2025年高考生物真题分类汇编】专题17 内环境及稳态(含解析)
格式 doc
文件大小 1.3MB
资源类型 试卷
版本资源 通用版
科目 生物学
更新时间 2025-06-27 16:47:16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三年2023-2025高考生物真题按知识点分类汇编
专题17 内环境及稳态(含解析)
一、选择题
1.(2023·海南)我国航天员乘坐我国自主研发的载人飞船,顺利进入空间实验室,并在太空中安全地生活与工作。航天服具有生命保障系统,为航天员提供了类似地面的环境。下列有关航天服及其生命保障系统的叙述,错误的是(  )
A.能清除微量污染,减少航天员相关疾病的发生
B.能阻隔太空中各种射线,避免航天员机体细胞发生诱发突变
C.能调控航天服内的温度,维持航天员的体温恒定不变
D.能控制航天服内的压力,避免航天员的肺由于环境压力变化而发生损伤
2.(2024·浙江)血浆、组织液和淋巴等细胞外液共同构成人体细胞赖以生存的内环境。下列关于淋巴细胞分布的叙述,正确的是(  )
A.只存在于淋巴 B.只存在于血浆和淋巴
C.只存在于血浆和组织液 D.存在于血浆、组织液和淋巴
3.(2024·河北)某同学足球比赛时汗流浃背,赛后适量饮水并充分休息。下列相关叙述错误的是(  )
A.足球比赛中支气管扩张,消化液分泌增加
B.运动所致体温升高的恢复与皮肤血流量、汗液分泌量增多相关
C.大量出汗后适量饮用淡盐水,有助于维持血浆渗透压的相对稳定
D.适量运动有助于减少和更好地应对情绪波动
4.(2024·湖北真题)磷酸盐体系(/)和碳酸盐体系(/H2CO3)是人体内两种重要的缓冲体系。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
A.有氧呼吸的终产物在机体内可转变为
B.细胞呼吸生成ATP的过程与磷酸盐体系有关
C.缓冲体系的成分均通过自由扩散方式进出细胞
D.过度剧烈运动会引起乳酸中毒说明缓冲体系的调节能力有限
5.(2024·重庆)正常重力环境中,成骨细胞分泌的PGE2与感觉神经上的EP4结合,将信号传入下丘脑抑制某类交感神经活动。进而对骨骼中血管和成骨细胞进行调节,促进骨生成以维持骨量稳定。长时间航天飞行会使宇航员骨量下降。下列分析合理的是(  )
A.PGE2与EP4的合成过程均发生在内环境
B.PGE与EP4的结合使骨骼中血管收缩
C.长时间航天飞行会使宇航员成骨细胞分泌PGE2增加
D.使用抑制该类交感神经的药物有利于宇航员的骨量恢复
6.(2024·黑吉辽)为研究禁食对机体代谢的影响,研究者用大鼠开展持续7天禁食(正常饮水)的实验研究,结果发现血清中尿素、尿酸(嘌呤核苷酸代谢产物)的水平显著升高。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
A.血清中尿素、尿酸水平可作为检验内环境稳态的指标
B.禁食初期交感神经兴奋,支配胰岛A细胞使血糖回升
C.禁食后血清中的尿酸可来源于组织细胞碎片的分解
D.禁食后血清中高水平的尿素来源于脂肪的分解代谢
7.(2023·湖北)维生素D3可从牛奶、鱼肝油等食物中获取,也可在阳光下由皮肤中的7-脱氢胆固醇转化而来,活化维生素D3可促进小肠和肾小管等部位对钙的吸收。研究发现,肾脏合成和释放的羟化酶可以促进维生素D3的活化。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
A.肾功能下降可导致机体出现骨质疏松
B.适度的户外活动,有利于少年儿童的骨骼发育
C.小肠吸收钙减少可导致细胞外液渗透压明显下降
D.肾功能障碍时,补充维生素D3不能有效缓解血钙浓度下降
8.(2023·湖北)2023年4月,武汉马拉松比赛吸引了全球约26000名运动员参赛。赛程中运动员出现不同程度的出汗、脱水和呼吸加深、加快。下列关于比赛中运动员生理状况的叙述,正确的是(  )
A.血浆中二氧化碳浓度持续升高
B.大量补水后,内环境可恢复稳态
C.交感神经兴奋增强,胃肠平滑肌蠕动加快
D.血浆渗透压升高,抗利尿激素分泌增加,尿量生成减少
9.(2025·浙江)人体内环境保持相对稳定以维持正常生命活动。下列物质不存在于内环境中的是(  )
A.Ca2+ B.淀粉 C.葡萄糖 D.氨基酸
10.(2024·海南)水平衡是指人每天摄入和排出的水处于动态平衡之中,是维持机体正常生理功能的必要条件之一。下列有关叙述错误的是(  )
A.机体出汗可以排出部分水分,有利于散热
B.正常机体排尿除了排出部分水分外,还可以排出尿素、葡萄糖等代谢废物
C.人每天摄入和排出适量的水分,有利于维持机体内环境渗透压的稳定
D.水参与并促进物质代谢,有利于保障机体正常的生理功能
二、非选择题
11.(2023·浙江)我们说话和唱歌时,需要有意识地控制呼吸运动的频率和深度,这属于随意呼吸运动:睡眠时不需要有意识地控制呼吸运动,人体仍进行有节律性的呼吸运动,这属于自主呼吸运动。人体呼吸运动是在各级呼吸中枢相互配合下进行的,呼吸中枢分布在大脑皮层、脑干和脊髓等部位。体液中的O2、CO2和H+浓度变化通过刺激化学感受器调节呼吸运动。回答下列问题:
(1)人体细胞能从血浆、   和淋巴等细胞外液获取O2,这些细胞外液共同构成了人体的内环境。内环境的相对稳定和机体功能系统的活动,是通过内分泌系统、   系统和免疫系统的调节实现的。
(2)自主呼吸运动是通过反射实现的,其反射弧包括感受器、   和效应器。化学感受器能将O2、CO2和H+浓度等化学信号转化为   信号。神经元上处于静息状态的部位,受刺激后引发Na+   而转变为兴奋状态。
(3)人屏住呼吸一段时间后,动脉血中的CO2含量增大,pH变   ,CO2含量和pH的变化共同引起呼吸加深加快。还有实验发现,当吸入气体中CO2浓度过大时,会出现呼吸困难、昏迷等现象,原因是CO2浓度过大导致呼吸中枢   。
(4)大脑皮层受损的“植物人”仍具有节律性的自主呼吸运动;哺乳动物脑干被破坏,或脑干和脊髓间的联系被切断,呼吸停止。上述事实说明,自主呼吸运动不需要位于   的呼吸中枢参与,自主呼吸运动的节律性是位于   的呼吸中枢产生的。
答案解析部分
1.【答案】C
【解析】【解答】A、航天服及其生命保障系统为航天员提供了类似地面的环境,可推知,航天服及其生命保障系统能清除微量污染,减少航天员相关疾病的发生,A不符合题意;
B、太空中含有各种射线,射线会引发细胞发生基因突变,而航天服及其生命保障系统能阻隔太空中各种射线,避免航天员机体细胞发生诱发突变,B不符合题意;
C、航天服及其生命保障系统能调控航天服内的温度,维持航天员的体温保持相对稳定,C符合题意;
D、航天服及其生命保障系统能控制航天服内的压力,避免航天员的肺由于环境压力变化而发生损伤,D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C。
【分析】易诱发生物发生基因突变并提高突变频率的因素可分为三类,物理因素,化学因素和生物因素。例如紫外线,X射线及其他辐射能损伤细胞内的DNA;亚硝酸盐,碱基类似物等能改变核酸的碱基;某些病毒的遗传物质能影响宿主细胞的DNA,等等。但是在没有这些外来因素的影响时,基因突变也会由于DNA复制偶尔发生错误等原因自发产生。
2.【答案】D
3.【答案】A
4.【答案】C
【解析】【解答】A、有氧呼吸的终产物为二氧化碳和水,二氧化碳溶于水后形成H2CO3,再由H2CO3形成H+和HCO3-,A正确;
B、细胞呼吸生成ATP的过程与磷酸盐体系有关,如在细胞呼吸中磷酸盐作为底物参与了糖酵解和柠檬酸循环等过程,B正确;
C、缓冲体系的成分如HCO3-、HPO42 携带电荷,不能通过自由扩散方式进出细胞,C错误;
D、机体内环境中的缓冲物质能够对乳酸起缓冲作用,但过度剧烈运动会引起乳酸中毒说明缓冲体系的调节能力有限,D正确。
故答案为:C。
【分析】1、有氧呼吸全过程:第一阶段:在细胞质基质中,一分子葡萄糖形成两分子丙酮酸、少量的[H]和少量能量,这一阶段不需要氧的参与。第二阶段:丙酮酸进入线粒体的基质中,分解为二氧化碳、大量的[H]和少量能量。第三阶段:在线粒体的内膜上,[H]和氧气结合,形成水和大量能量,这一阶段需要氧的参与。
2、物质跨膜运输的方式 (小分子物质)
运输方式 运输方向 是否需要载体 是否消耗能量 示例
自由扩散 高浓度到低浓度 否 否 水、气体、脂类(如甘油,因为细胞膜的主要成分是脂质)
协助扩散 高浓度到低浓度 是 否 葡萄糖进入红细胞
主动运输 低浓度到高浓度 是 是 几乎所有离子、氨基酸、葡萄糖等
3、内环境稳态的实质是内环境的成分和理化性质都处于动态平衡中,理化性质包括渗透压、酸碱度和温度:(1)人体细胞内环境的温度一般维持在37℃左右;(2)正常人的血浆接近中性,pH为7.35~7.45之间,血浆的pH值能够稳定与含有各种缓冲物质有关,如HCO3-、HPO42-等离子;(3)血浆渗透压大小主要与无机盐和蛋白质的含量有关,在组成细胞外液的各种无机盐离子中含量上占有明显优势的是Na+和Cl-,细胞外液渗透压的90%与Na+和Cl-有关。
5.【答案】D
【解析】【解答】A、内环境是指细胞外液,由题意“ 成骨细胞分泌的PGE2与感觉神经上的EP4结合 ”可知,这PGE2与EP4都是在细胞内合成的, 合成场所不属于内环境,A错误;
B、交感神经兴奋促进血管收缩,PGE2与EP4结合后传入下丘脑抑制某类交感神经活动,会导致血管扩张,B错误;
C、正常重力环境中,成骨细胞分泌的PGE2与感觉神经上的EP4结合,能对骨骼中血管和成骨细胞进行调节,促进骨生成以维持骨量稳定;长时间航天飞行宇航员不能通过增加PGE2的分泌来尝试维持骨量,会导致宇航员骨量下降,而,C错误;
D、根据题意,成骨细胞分泌的PGE2与感觉神经上的EP4结合后可将信号传入下丘脑抑制某类交感神经活动,进而促进骨生成以维持骨量稳定,因此,抑制该类交感神经活动的药物可能有助于宇航员在长时间航天飞行后恢复骨量,D正确;
故选D。
【分析】1、支配肉脏、血管和腺体的传出神经,它们的活动不受意识支配,称为自主神经系统。
2、自主神经系统由交感神经)和副交感神经两部分组成,它们的作用通常是相反的。当人体处于兴奋状态时,交感神经活动占据优势,心跳加快,支气管扩张,但胃肠的蠕动和消化腺的分泌活动减弱;而当人处于安静状态时,副交感神经活动则占据优势,此时,心跳减慢,但胃肠的蠕动和消化液的分泌会加强,有利于食物的消化和营养物质的吸收。
6.【答案】D
【解析】【解答】A、正常个体内环境中的各种化学成分的含量处于一定的范围之内,因此血清中尿素、尿酸水平可作为检验内环境稳态的指标,A正确;
B、禁食初期,血糖浓度下降,下丘脑的某个区域兴奋,通过交感神经使胰岛A细胞分泌胰高血糖素,使得血糖含量上升,B正确;
C、禁食后,处于营养缺乏条件下的细胞可以通过细胞自噬获得维持生存所需的物质和能量,因此血清中的尿酸可来源于组织细胞碎片的分解,C正确;
D、脂肪的元素组成为C、H、O,而尿素中含有N元素,因此禁食后血清中高水平的尿素不是来源于脂肪的分解代谢,而是来源于蛋白质的分解代谢,D错误。
故答案为:D。
【分析】1、内环境稳态是指内环境的组成成分和理化性质的相对稳定。
2、血糖的平衡也受到神经系统的调节,例如,当血糖含量降低时,下丘脑的某个区域兴奋,通过交感神经使胰岛A细胞分泌胰高血糖素,使得血糖含量上升。
7.【答案】C
【解析】【解答】A、肾功能下降时肾脏合成和释放的羟化酶会减少,维生素D3的活性下降,进而减少小肠和肾小管等部位对钙的吸收,导致机体出现骨质疏松,A正确;
B、阳光下皮肤中的7-脱氢胆固醇可转化形成维生素D3,维生素D3又能促进钙的吸收,因此适度的户外活动有利于少年儿童的骨骼发育,B正确;
C、细胞外液渗透压的90%以上来源于钠离子和氯离子,因此小肠吸收钙减少不会导致细胞外液渗透压明显下降,C错误;
D、活化的维生素D3才能促进小肠和肾小管等部位对钙的吸收,肾功能障碍时维生素D3不能被活化,因此补充维生素D3不能有效缓解血钙浓度下降,D正确。
故答案为:C。
【分析】(1)由题意可知:维生素D3的来源有两种:①从食物中获取;②在阳光化由皮肤中的7-脱氢胆固醇转化而来。获取的维生素D3只有在活化状态下才能促进钙吸收,而维生素D3的活化是在肾脏合成和释放的羟化酶的催化作用下进行的。
(2)所谓渗透压,简单地说,是指溶液中溶质微粒对水的吸引力。渗透压的大小取决于单位体积溶液中溶质微粒的数目,溶质微粒越多,即溶液浓度越高,溶液渗透压越高。在组成细胞外液的各种无机盐离子中,含量上占有明显优势的是Na+和Cl-,细胞外液渗透压的90%以上来源于Na+和 Cl-。
8.【答案】D
【解析】【解答】A、二氧化碳过多时会刺激呼吸中枢使呼吸加深加快,将多余的二氧化碳排出体外,因此血浆中二氧化碳浓度不会持续升高, A错误;
B、汗液中含有水和无机盐等多种成分,出汗增加会导致失水的同时,无机盐也会丢失,因此如果此时只大量补水而不补充盐,内环境稳态很难恢复,B错误;
C、运动时交感神经兴奋增强,此时胃肠蠕动变慢,C错误;
D、血浆渗透压升高,刺激位于下丘脑的渗透压感受器,使下丘脑分泌、垂体释放的抗利尿激素增加,肾小管和集合管对水的的重吸收加强,尿量减少,D正确。
故答案为:D。
【分析】(1)当饮水不足、失水过多或吃的食物过咸时,细胞外液渗透压升高,刺激下丘脑渗透压感受器兴奋,通过传入神经将兴奋传向下丘脑神经中枢,神经中枢进行分析综合,一方面促进由下丘脑合成分泌、垂体释放的抗利尿激素增多,促进肾小管和集合管重吸收水,使渗透压不至于过高;另一方面在大脑皮层产生渴感,调节人主动饮水,使细胞外液渗透压降低。
(2)自主神经系统由交感神经和副交感神经两部分组成,它们的作用通常是相反的。当人体处于兴奋状态时,交感神经活动占据优势,心跳加快,支气管扩张,但胃肠的蠕动和消化腺的分泌活动减弱;而当人处于安静状态时,副交感神经活动则占据优势,此时,心跳减慢,但胃肠的蠕动和消化液的分泌会加强,有利于食物的消化和营养物质的吸收。交感神经和副交感神经对同一器官的作用,犹如汽车的油门和刹车,可以使机体对外界刺激作出更精确的反应,使机体更好地适应环境的变化。
9.【答案】B
10.【答案】B
11.【答案】(1)组织液;神经
(2)传入神经(元)、神经中枢、传出神经(元);电;内流
(3)小;受抑制
(4)大脑皮层;脑干
【解析】【解答】(1)人体细胞能从血浆、组织液和淋巴等细胞外液获取O2,这些细胞外液共同构成了人体的内环境。内环境的相对稳定和机体功能系统的活动,是通过内分泌系统、神经系统和免疫系统的调节实现的。
(2)自主呼吸运动是通过反射实现的,其反射弧包括感受器、传入神经、神经中枢、传出神经和效应器。化学感受器能将O2、CO2和H+浓度等化学信号转化为电信号。神经元上处于静息状态的部位,受刺激后引发Na+内流而转变为兴奋状态。
(3)人屏住呼吸一段时间后,动脉血中的CO2含量增大,CO2能转化为H2CO3,pH变小。当吸入气体中CO2浓度过大时,会出现呼吸困难、昏迷等现象,原因是CO2浓度过大导致呼吸中枢受抑制。
(4)大脑皮层受损的“植物人”仍具有节律性的自主呼吸运动,说明自主呼吸运动不需要位于大脑皮层的呼吸中枢参与,而脑干被破坏,或脑干和脊髓间的联系被切断的哺乳动物呼吸停止,说明自主呼吸运动的节律性是位于脑干的呼吸中枢产生的。
故答案为:(1) 组织液 ; 神经 (2) 传入神经(元)、神经中枢、传出神经(元) ; 电 ; 内流 (3) 小 ; 受抑制 (4) 大脑皮层 ; 脑干
【分析】1.人体内环境
2.反射弧
3. 人体在新陈代谢过程中,会产生许多酸性物质,如乳酸、碳酸;人的食物(如蔬菜、水果)中往往含有一些碱性物质(如碳酸钠)。这些酸性和碱性的物质进入血液,就会使血液的pH发生变化。血液中含有许多对酸碱度起缓冲作用的物质——缓冲物质,每一对缓冲物质都是由一种弱酸和相应的一种强碱盐组成的,如H2CO3/NaHCO3,NaH2PO4/Na2HPO4等,由于血液中缓冲物质的调节作用,可以使血液的酸碱度不会发生很大的变化,从而维持在相对稳定的状态。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2 页)
HYPERLINK "http://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