统编版2024-2025学年语文六年级下册小升初现代文阅读专项训练-(含答案)

文档属性

名称 统编版2024-2025学年语文六年级下册小升初现代文阅读专项训练-(含答案)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295.9KB
资源类型 试卷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5-06-27 17:52:05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小升初现代文阅读专项训练-2024-2025学年语文六年级下册统编版
一、现代文阅读
课外阅读。
背影(节选)
朱自清
那年冬天,祖母死了,父亲的差使也交卸了,正是祸不单行的日子。我从北京到徐州,打算跟着父亲奔丧回家。到徐州见着父亲,看见满院狼藉的东西,又想起祖母,不禁簌簌地流下眼泪。父亲说:“事已如此,不必难过,好在天无绝人之路!”
回家变卖典质,父亲还了亏空;又借钱办了丧事。这些日子,家中光景很是惨淡,一半为了丧事,一半为了父亲赋闲。丧事完毕,父亲要到南京谋事,我也要回北京念书,我们便同行。
到南京时,有朋友约去游逛,勾留了一日;第二日上午便须渡江到浦口,下午上车北去。父亲因为事忙,本已说定不送我,叫旅馆里一个熟识的茶房陪我同去。他再三嘱咐茶房,甚是仔细。但他终于不放心,怕茶房不妥帖;颇踌躇了一会。其实我那年已二十岁,北京已来往过两三次,是没有什么要紧的了。他踌躇了一会,终于决定还是自己送我去。我再三劝他不必去;他只说,“不要紧,他们去不好!”
1.短文主要写“父子车站离别,父子之情”,为什么要写“祖母去世,父亲失业”?
2.读文中画横线的句子,下面说法正确的是(  )
A.表明作者认为父亲完全没必要亲自送已长大成人的儿子,父亲这样做完全是多此一举。
B.虽然儿子已长大,但在父亲的眼里,却永远是孩子,永远不会长大,体现了父亲对“我”浓浓的爱。
3.第3自然段中“说定”改为“说好”或“说过”好不好?为什么?
4.第3自然段画横线的句子中“再三”和“仔细”表达的意思是否重复?请你分析一下。
5.父亲说:“不要紧,他们去不好!”句中的“他们”指的是(  )。
A.约朱自清出去游逛的朋友 B.父亲在旅馆里熟识的茶房
6.对笼罩在《背影》一文中的哀愁凄凉的氛围,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这种氛围是由课文中所描绘的祖母去世,父亲失业,家境衰败,父子离别,父亲“打去之期不远”等事情营造的。
B.这种氛围反映了当时社会的世态,增强了作品的真实性和思想性。
C.这种氛围是父亲晚年的心情不好,父子矛盾,削弱了对父子亲情关系的表现。
D.在这种氛围下,父亲还如此细心周到地关心爱护儿子,更显出父爱的真挚动人。
课外阅读。
半瓶阳光
①这是一个明媚的春天早晨,树叶上的露珠眨着眼睛,正探头打量这个新鲜的世界。
②屋前的空地上,女儿站立着,像一棵小树。黑色的眼睛眨巴着,她伸出手,不时往空中轻轻一拈。阳光镀亮了她仰起的双颊,仿佛有两朵小红云飘到她脸上了。
③“孩子,你在做什么?”我走过去。她向我一摆手,说:“别过来,我在捉阳光哩。”“捉阳光?”我十分好奇,“阳光捉得住吗?”“能!”她手指不远的地方,那里放着一个小玻璃瓶,在阳光下闪射着柔和的光芒。
④“我捉了半瓶子阳光了!”说话时,女儿的眼神很亮。我走近一看,早晨的阳光刚好照亮半个瓶子,这就是女儿所捉的半瓶子阳光了。
⑤我走到她身边,问:“你怎么知道你抓住了阳光?”
⑥“抓到阳光时,手会暖暖的。”女儿边说边把手上的阳光轻轻放进小瓶子里。
⑦我伸出手,手心果然有一点暖意。难道我也抓住阳光了?我童心大发,兴奋地叫嚷起来:“我也捉住阳光啦……”女儿慌忙止住我,说:“小声点!你这一吵,会把阳光吓跑的。”
⑧我在屋内埋头工作,突然发现一束阳光正悄悄地向我靠拢。挺直腰,我看见女儿正拿着一面小镜子往屋内反射太阳。看见我从书堆中仰头,就冲我摆手,说:“爸爸快看,阳光走到我们屋里来了。”
⑨她的手一颤动,镜子里反射过来的阳光就满屋子游动了。有几缕顽皮的光线跳上我的书桌,倏地钻进我敞开的心里来了,于是我的心也暖了,感觉体内也有一条河流在流动,波光潋滟的。
⑩太阳渐渐落山,阳光暗淡了。女儿守着那个瓶子,看见我走过来,她幽幽地说:“阳光又流走了。”我看到她手上的阳光只有浅浅的一层了。
“爸爸,阳光灭了。”她突然向我喊了一句。阳光灭了?我纠正说:“不是灭了,是太阳落山,阳光暗了。”“不!阳光是灭了。”女儿很倔强,“阳光是灯。”
天暗了,我拉亮了屋内的灯,突然想起女儿所说的“阳光是灯”的话,觉得这满屋子的灯光也是阳光了。坐在书桌前,我写下了华兹华斯《彩虹》里的一句诗:儿童是成人的父亲。
7.短文第一自然段有什么作用?
8.文中画横线的句子运用了   和   描写,表现了女儿   的心情。
9.短文详写的是   ,略写的是“我”感受到阳光。这样写的好处是   。
10.对太阳落山,女儿和“我”的理解不同在哪里?
①女儿的理解:   
②“我”的理解:   
11.结合全文,怎样理解“儿童是成人的父亲”这句话?
课外阅读。
【材料一】
①在法庭上,我们跟父亲见了面。父亲仍旧穿着他那件灰布旧棉袍,可是没戴眼镜。我看到了他那乱蓬蓬的长头发下面的平静而慈祥的脸。
读了材料一,画线的句子是对父亲的外貌与____描写,句中加点的语句让人体会到____。
②“爹!”我忍不住喊出声来。母亲哭了,妹妹也跟着哭起来了。
③“不许乱喊!”法官拿起惊堂木重重地在桌子上拍了一下。
④父亲瞅了瞅我们,没有说一句话。他的神情非常安定,非常沉着。他的心被一种伟大的力量占据着。这个力量就是他平日对我们讲的一他对于革命事业的信心。
(节选自《十六年前的回忆》)
【材料二】
皖南事变后,叶挺即被囚禁在上饶集中营。关他的那间囚室既黑暗,又潮湿,冰凉的地上,铺着几把发霉的稻草,上面尽是臭虫和跳蚤,让他受尽了折磨。为了诱骗叶挺投降,国民党挖空了心思……
材料二中画横线的句子属于____描写,在文中的作用是____。
叶挺手拍桌子,勃然大怒道:“无耻,你们制造皖南事变,陷害新四军,破坏抗日,该是你们向人民认罪才对,”叶挺光明磊落,大义凛然,句句话如同利剑刺得敌人瞠目结舌。后来蒋介石亲自出马,劝叶挺投降,被叶挺严词拒绝。
(节选自《热血铸就的囚歌》)
【材料三】
①吉鸿昌同志是共产党员。在党的顿导下,他坚决抗日,尽力为党工作。
②就义那一天,吉鸿昌像出门散步一样,从容不迫地出发,在刑场上,他对特务说:“告诉你们,我为抗日死,可不能跪下挨枪,我死了也不能倒下!”“你说怎么办呢?”特务们有些害怕了。他坚定地说:“给我拿把椅子来,我得坐着死”……吉鸿昌瞪起两只大眼,高呼:“打倒日本帝国主义!中国共产党万岁!”
批注:____。
③枪响了,吉鸿昌同志为革命事业壮烈地献出了自己的生命。但是,他那“死也不倒下”的英雄形象,却永远活在人们的心里。
(节选自《死也不倒下》,有改动)
12.阅读三则材料,完成以上的批注。
13.结合内容,请对以下说法进行判断,用“正确”“错误”表示。
①材料一中提到的“伟大的力量”,就是李大钊对于革命事业的信心。   
②材料三中,“吉鸿昌像出门散步一样,从容不迫地出发”,是因为他想显摆自己的身份,凸显他的与众不同。   
③材料二中,叶挺一开始拒绝,到后来将介石亲自出马,劝叶挺投降,叶挺欣然接受。   
④三则材料通过对人物动作、神态或语言的描写,都体现一种大无畏的革命精神。   
14.阅读材料,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李大钊、叶挺、吉鸿昌等革命人士,都有一种大无畏的革命精神。
B.材料一中,李大钊的神情非常安定,非常沉着,他始终坚信革命会有胜利的一天。
C.材料二中,叶挺“手拍桌子”“勃然大怒”等描写,都是为了突出叶挺对敌人的愤怒,同时又能突出叶挺坚贞不屈的精神品质。
D.材料三中,吉鸿昌那“死也不倒下”的形象,只是他个人的英雄主义,为了突出他自己的勇敢。
15.回顾党的百年奋斗历程,请选择一位你心中的“最美英雄”,照样子给他(她)写一个颁奖词!
【例】明明:我想把“最美英雄”的荣誉颁给吉鸿昌,“捐躯赴国难,视死忽如归”,他是一位将生死置之度外的民族英雄。
我想把“最美英雄”的荣誉颁给   ,   。
阅读理解
母亲的“土月饼”
①又是一年中秋时,单位发了两盒月饼,包装精美,八个月饼,八种口味,有肉松的、豆沙的、火腿的、莲蓉的……尝了一下,觉得味道很一般。这不禁让我怀念起小时候母亲做的“土月饼”。
②在那个物资匮乏的年代,我们是很盼望中秋节的。因为中秋节的到来,就意味着我们能吃上母亲做的月饼。
③那时候的月饼包装很简单,月饼用油纸包裹着,剥开油纸,就能看到黄澄澄、油亮亮的月饼了,上面还沾满香喷喷的芝麻。掰开月饼,冬瓜条、花生仁、核桃仁等馅儿就露了出来,看着就让人垂涎欲滴。迫不及待地咬一口□甜甜的□香香的□酥酥的□吃的时候□一只手小心地在下巴下托着□吃完了再把掉到手心里的渣一点点舔掉。但是,那个时候家里穷,能吃这样的一个月饼是很奢侈的。
④母亲为了省钱,每逢中秋节,她都自己做月饼给我们解馋。中秋前夕,母亲从集市上买来糯米,经过淘洗,晒干,然后拿到磨坊去磨成米粉。回家后,母亲先把米粉倒进锅里用小火炒好,然后按一定比例掺进点油和水,再慢慢揉搓成长条,像做馒头一样切成一小块一小块,用擀面杖擀成圆圆的饼,再裹进豆沙、碎花生、核桃仁、桂花干、白糖、薄荷等馅料,然后轻轻地把包着馅料米饼的边缘紧紧捏在一起,月饼的雏形就出来了。
⑤我们小孩子最开心的事情莫过于打模了。月饼模子是木质的,一个模子上有五个凹进去的圆形图案,图案大都是一些花朵或者“福禄寿”字样,边上还有一圈齿状花边。A我们洗净双手,小心地往月饼模子里放面团,边放边轻轻挤压,等到月饼从模子里出来的时候,那份满足和幸福溢满了我们的笑脸,清脆的笑声也在屋子里久久飘荡。
画横句子A中运用了____和____的描写方法,从中我体会到了____。
⑥最后一道工序是蒸烤。母亲在土灶上放好蒸笼,我们坐在灶下,不时地添加柴火。B火焰忽明忽暗地舔着锅底,仿佛在跳着一曲曲欢快的舞蹈,映红了我们开心的笑脸。渐渐地,丝丝缕缕的香气开始在厨房里萦绕,钻进了我的五脏六腑,把我的馋虫全都勾出来了。我咽着口水,恨不得马上将月饼吃到嘴里。
画横句子B中运用了____的修辞手法,从中我体会到了____
⑦好不容易等到月饼出锅,看着冒着热气的月饼,我急不可耐,趁母亲不注意就抓一个,一口咬下去,满嘴的桂花香,和着豆沙的甜润,再加上薄荷的清凉,真是无比的美味!
⑧如今,我们的生活水平高了,月饼再也不是什么稀罕物了,而且品种繁多、口味各异,价格也越来越贵,可吃在嘴里,总感觉没有母亲做的“土月饼”那么有味。想起母亲的“土月饼”,我的眼睛忍不住又湿润了……
16.在文段的空白处填上恰当的标点符号。
17.联系上下文,解释词语意思。
①垂涎欲滴:   
②急不可耐:   
18.【圈画概括】母亲做“土月饼”需要哪些工序?请概括后将内容补充完整。
买、淘、晒糯米→磨、炒米粉→揉长条→擀圆饼→(①   )→(②   )→(③   )→(④   )
19.【赏析语言】仔细品读,然后抓住关键词语,从用词、修辞等角度做简单批注。
20.【迁移写法】通过和《腊八粥》比较阅读,我们发现《母亲的“土月饼”》这篇短文主要回忆了   和   这两件事。其中,   写得详细,   写得简略,这样写的好处是   。
21.作者笔下的“土月饼”,不仅是对亲情的念想,更是对传统美食文化的一种情结。在你的生活中,有没有一种美食也让你难以忘怀,请结合生活实际谈一谈你喜爱的美食。
实用性文本阅读。
饺子
①春节,是我国最重要的传统节日。春节的食俗丰富多彩,在除夕夜,北方人要吃团圆饺子。
②饺子,在东周时称“饼饵”,据说因其外形似耳朵而得名。到了隋朝,颜之推在他的文集中这样说:“今之馄饨,形如偃月,天下通食也。”可见饺子还曾称“馄饨”,民间还把这种偃月形的食品称作“粉角”或“角子”。
③在新疆吐鲁番县阿斯塔那的唐墓里,曾出土距今1300年唐代的饺子,出土时,一只饺子和四只馄饨一起放在一个木碗中,证实至少在唐代就已经有了像现在一样的饺子,并且饺子与馄纯已分为两个不同的品种,连我国边远地区都已食用。
④后来,很长一段时间把饺子称为“扁食”。在《帝京岁时纪胜》中就有“扁食包细馅”的记载。至今陕西一些地区仍把饺子称为扁食。
⑤清朝入关后,满族把饺子、糕点、馒头等统称为饽饽,把饺子称煮饽饽。人们如果形容一个不苟言笑的人,就说这个人是“见了煮饽饽也不乐”。
⑥民间有“好吃不过饺子”的俗语。可见这种可荤可素、营养全面的传统饮食,受到人们的钟爱,一直流传千年以上。尽管名称由“饼饵”到“角子”、“扁食”,人们对它的喜爱却从来不变,以至于成了过年必备的食物。按照民间的习俗,除夕夜的子时,要放鞭炮、吃饺子、辞旧迎新。由于除夕夜是二年相交于子时,意寓“交子”。后来就把“交子”时吃的这种美食谐音称“饺子”。从此,饺子不仅是美食,还蕴含了美妙的文化色彩。
22.文中还提到了饺子的许多别称,请任意写出其中四个。
23.第③段除了举例子之外,还运用了   的说明方法,主要是为了说明   。
24.第③段中划线的“至少”一词可以去掉吗?为什么?
25.根据文意,说说除夕夜吃饺子蕴含了怎样的文化色彩?
文学性文本阅读。
躺在母亲身边
母亲病了,躺在床上,我就坐在母亲的床边玩电脑。
母亲大多数的时候是悄无声息地躺在床上的,但是有时候也会试探着想跟我说话。说她又觉得哪个地方不太舒服了,说她又做了一个可怕的梦了,说她年轻时有多么健康,一个人能干多少活了。这时我总是很不耐烦。
有一次,母亲突然探过身来凑近电脑说:“你一直在电脑上干什么?不累吗?”
“聊天。”我不耐烦地说。
“聊天?跟谁聊啊?”母亲又问。
“一个外地的,不认识。”
“不认识?”母亲好像很是不解,“那说什么呀?”
“反正也无聊,随便说什么都行。”我说。
“哦。”母亲若有所思地看了一会儿,又像很累似的长叹一口气,重新躺回到床上。
我又聊了一会儿,无意中转头看看母亲,她正睁着眼看着天花板出神。我心里突然一动。我名义上是在这里陪伴母亲,可除了能为她做点饭倒杯水外,还做了什么?
母亲是生我的时候落下了病根,多年来一直备受疾病的折磨,近年又添上了许多老年病。也许因为母亲常年生病,她自己不在乎了,我们也习以为常了,有时周末回家,也很少想着要主动帮她干点什么,总是她一个人里里外外地干这干那。
母亲这次犯病,就是累病的。她病了,不但得不到我们的同情,反而谁见了她都会抱怨,都觉得她把自己累病了,害得我们也跟着受累。每当我们抱怨的时候,母亲总是一声不吭,仿佛她真的做错了什么一样。
我关掉电脑,给母亲倒上一杯水。还没等我说什么,母亲却说:“看电脑累眼睛吧?快躺下闭着眼歇一歇。”
我答应着,拉了一床被子就躺在母亲身边。我说:“妈,你给我说说你以前的事,我看看能不能写篇文章。”
母亲惊喜得一时不知该说什么。我静静地躺着,耐心地等着她说。
突然觉得原来躺在母亲身边,就是这样的感觉——暖暖的。我却已经遗忘多年了。
26.下列对短文中画横线句子的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这句话运用排比的修辞手法,突出母亲的孤寂无聊。
B.这句话表明了母亲渴望与“我”说会儿话、解解闷的心理。
C.母亲的话题非常丰富,可见她有许多话想对“我”说。
D.母亲夸大其词,想引起“我”的关注,获取“我”的同情。
27.短文通过对母亲的语言描写,塑造了一位   、   的慈母形象。
28.短文中插叙“母亲生病的原因”及“母亲积劳成疾却又遭受家人抱怨的事实”的段落能否别除?为什么?
29.结合生活实际,谈谈你对结尾“我却已经遗忘多年了”这句话的理解。
化橘红的故事
化橘红,是化州的特产,有着悠久的历史和独特的文化内涵。它是一种名贵的中药材,果实呈球形或扁球形,表面有一层绒毛,气味芳香。
传说,在很久很久以前,化州发生了一场严重的瘟疫,许多人都染上了疾病,痛苦不堪。有一位仙人路过此地,看到百姓们的悲惨遭遇,心生怜悯。他从口袋里拿出一颗种子,种在化州的土地上。不久后,种子长成了一棵大树,树上结满了果实。仙人告诉百姓,这些果实可以治病。百姓们半信半疑地摘下果实,煮水喝下,没想到病情真的逐渐好转。后来,人们为了纪念这位仙人,就把这种果实叫做“化橘红”。
化橘红不仅可以治疗咳嗽、哮喘等疾病,还具有化痰、理气等功效。它的用途十分广泛,除了入药,还可以制成化橘红茶、化橘红含片等食品。在化州,几乎家家户户都知道化橘红的价值,人们会把它当作礼物送给亲朋好友。
随着时代的发展,化橘红的知名度越来越高,它走出了化州,走向了全国乃至世界。许多外地人来到化州,都会带一些化橘红回去,感受它的神奇功效。化橘红,已经成为化州的一张亮丽名片。
30.请联系上下文,解释下列词语的意思。
①半信半疑:   
②家家户户:   
31.化橘红是一种名贵的   ,它的果实特点是   。
32.文中讲述了化橘红的传说,其作用是(  )
A.增加文章的趣味性,吸引读者。
B.说明化橘红的来历,丰富化橘红的文化内涵。
C.表现仙人的善良和神奇。
D.让人们相信化橘红真的是仙人带来的。
33.化橘红有哪些功效和用途?
34.为什么说化橘红是化州的一张亮丽名片?
35.文中提到化橘红气味芬芳,除了入药和制成食品,你还能想到化橘红可能有什么其他用途?
36.请你为化橘红写一句宣传语,让更多的人了解它。
课内文段阅读。
(一)匆匆(节选)
去的尽管去了,来的尽管来着,去来的中间,又怎样地匆匆呢?早上我起来的时候,小屋里射进两三方斜斜的太阳。太阳他有脚啊,轻轻情情地挪移了,我也茫茫然跟着旋转。于是——洗手的时候,日子从水盆里过去;吃饭的时候,日子从饭碗里过去;默默时,便从凝然的双眼前过去;我觉察他去得匆匆了,伸出手遮挽时,他又从遮挽着的手边过去;天黑时,我躺在床上,他便伶伶俐俐地从我身上(  )过,从我脚边(  )去了;等我睁开眼和太阳再见,这算叉(  )走了一日;我掩面叹息,但是新来的影儿又开始在叹息里(  )过了。
(二)时光(节选)
一岁将尽,便进入一种此间特有的气氛中。平日里奔波忙碌,只觉得时间的紧迫,很难感受到“时光”的存在。时间属于现实,时光属于人生。
然而到了年终时分,时光的感觉乍然出现。它短促、有限、性急,你在后边追它,却始终抓不到它飘举的衣袂。它飞也似的向着年的终点扎去。等到你真的将它超越,年已经过去,那一大片时光便留在过往不复的岁月里了。
37.在选文(一)的括号中填入动词,最恰当的一项是(  )。
A.跨 飞 溜 闪 B.跨 溜 飞 闪
C.闪 溜 跨 飞 D.闪 飞 溜 跨
38.画线的句子,作者抓住   、   、   等寻常之事,把时间的流逝变成具体可感的生活场景,并把自己的   之情融在这些描写中,因而真切感人。
39.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两篇选文都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来描写时间的飞逝无痕。
B.两篇选文都表达了作者对时光流逝的感慨,抒发看作者的真情实感。
C.选文(一)将无形的时间想象成有形的场景,选文(二)直接描写时间飞逝。
40.下列诗句蕴含的哲理与两篇选文相同的一项是(  )
A.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
B.谁道人生无再少?门前流水尚能西。
C.常将有日思无日,莫把无时当有时。
D.劝君莫惜金缕衣,劝君惜取少年时。
41.仿照画线的句子,写出你对时间流逝的感触。
答案解析部分
【答案】1.这样写是为了写“背影"渲染悲凉的气氛,为突出父亲的爱子之情作铺垫。祖母去世,父亲失业,祸不单行,父亲背着沉重答的精神负担,还细致入微地关照儿子,更加感人。
2.B
3.不好。“说定"在这代表着一种约定,是—种不可更改的约定的意思。“说好”和“说过”都没有“说定”的意思表达强烈。换成“说好"或“说过”,都不能强烈体现出父亲对我的关心。
4.这两个词用这里不重复,表现出了父亲对“我”无微不至的照料,充分体现了父亲对“我"的爱。
5.B
6.C
【答案】7.烘托了环境的美好,营造了诗一般的意境;拟人手法的运用,使句子生动、形象,为下文女儿捉阳光作铺垫。
8.动作;语言;紧张
9.女儿捉阳光的过程;详略结合,使女儿的童真更加突出
10.阳光是灯,此时是灯灭了;太阳是真的落山了,阳光暗了
11.儿童的天真无邪给成人上了生动的一课,让成人感受到了真、善、美。表达了父亲对女儿丰富想象力的由衷称赞。
【答案】12.①神态 李大钊受尽折磨,依然坚强;②环境 衬托叶挺在恶劣的环境下坚韧不拔的精神;③运用语言描写,表现了他宁死不屈、大义凛然的品质。
13.正确;错误;错误;正确
14.D
15.叶挺;沧海横流,显英雄本色;青史垂名,烈火中永生。
【答案】16., 、 、 。 , ,
17.本文指“我”对小时候的月饼很馋、很想吃的样子。;本文指“我”想吃冒热气的土月饼,急得不能再等待,表现我急切的心情。
18.裹馅料;捏雏形;打模;蒸烤
19.第一处批注:动作描写;神态描写;孩子们为月饼打模时的熟练手法和兴奋之情。
第二处批注:拟人;家人团聚制作月饼的温暖场景、制作传统美食时的欢乐心情、传统节日的喜庆氛围
20.吃土月饼;做土月饼;做土月饼;吃土月饼;安排详略得当,重点突出,主次分明,写出了孩子们做土月饼时开心的情形和想吃的兴奋、急切之情,更表达出对家乡土月饼的怀念,对家乡和母亲的思念。
21.我最喜爱的美食是粽子。翠绿的叶子包裹着白糯米,中间塞颗甜甜的红枣。煮好后满屋子清香,咬一口软糯香甜的,每次吃都会想起和奶奶包粽子时的欢乐时光。(能围绕美食的特点、制作过程、喜爱理由等即可酌情给分)
【答案】22.“饼饵”“馄饨”“粉角”“角子”“扁食”“煮饽饽”。
23.列数字;饺子在我国出现的时间早。
24.“至少”一词不可以去掉。“至少”表示最小的限度,说明饺子在唐代就已经出现是有依据的,而且这个时间是保守估计的,不排除饺子出现的时间更早。如果去掉“至少”,就变成了确定在唐代才出现饺子,这与事实不符,因此“至少”一词体现了说明文语言的准确性和严谨性。
25.除夕吃饺子蕴含了人们对新一年的美好期盼,也表示新旧更迭,幸福团圆之意。
【答案】26.D
27.含辛茹苦;关爱子女
28.不能删除,因为这样写使母亲的形象更加鲜明,短文内容更加充实,中心也更为突出。
29.在忙碌的现代生活中,人们常常沉迷于虚拟的网络世界里,忽视了对身边亲人的关爱,与他们的交流逐渐减少,彼此之间变得冷漠。
【答案】30.有点相信,有点不相信;每家每户
31.中药材;呈球形或扁球形
32.B
33.化橘红不仅可以治疗咳嗽、哮喘等疾病,还具有化痰、理气等功效。它的用途十分广泛,除了入药,还可以制成化橘红茶、化橘红含片等食品。
34.随着时代的发展,化橘红的知名度越来越高,它走出了化州,走向了全国乃至世界。许多外地人来到化州,都会带一些化橘红回去,感受它的神奇功效。
35.提炼精油制作香水/香薰,利用其天然芳香开发安神助眠的室内喷雾 ; 添加至洗发水/沐浴露中等。
36.千年药香化橘红,天然滋养护健康!
【答案】37.A
38.洗手;吃饭;默思;遗憾
39.A
40.D
41.看电视的时候,日子从屏幕前过去;写作业的时候,日子从鼻尖过去;踢球的时候,日子从脚边过去。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2 页)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