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
访李政道博士
教学设计
1教学目标
1.了解新闻访谈的特点,了解访谈的过程。
2.学习访谈的基本技巧,学习组织访谈活动。
3.养成阅读新闻的习惯,关心国内外大事及社会生活,能准确、迅速地捕捉基本信息并就所涉及的事件和观点作出自己的评判。
2学情分析
高二的学生平时在观看电视的访谈节目时对访
( http: / / www.21cnjy.com )谈的形式会初步的了解,但对访谈的技巧却并不清楚。本课的教学是希望学生通过学习了解访谈的技巧,全面培养学生的新闻实践能力。
3重点难点
1.学习本文作者设计访谈主题和问题的技巧。
2.学习梳理归纳概括信息。
3.应用所学知识即堂写作。
4教学过程
活动1【导入】激趣导入
1、同学们看过哪些访谈节目?
鲁豫有约(说出你的故事)、杨澜访谈录、社会能见度、锵锵三人行、康熙来了……
2、你们认为一次访谈能顺利,什么是关键因素?
受访者肯说,采访者会问
今天我们就通过第七课《访李政道博士》记者闵捷在采访李政道博士时所提了的问题,看看访谈需要什么技巧。
活动2【导入】展示教学目标
1.学习本文作者设计访谈主题和问题的技巧。
2.学习梳理归纳概括信息。
3.应用所学知识即堂写作。
活动3【讲授】探究与交流——成功的访谈始于成功的提问
1.整体感知:快速浏览课文,初步感知课文内容。
目标设定:根据文本,归纳访谈所涉及的问题
能力训练:检索信息、归纳概括
学习方式:小组合组学习,分组讨论交流,教师梳理
问题设置:在这篇新闻访谈中,记者共发问了十次,请你结合李政道的回答归纳出问题涉及了哪些方面。
概括归纳:
问题一:给瑞典学生讲孙悟空故事的用意
问题二:宇称不守恒及其科学创新意义
问题三:与毛泽东的会见
问题四:CUSPEA计划
问题五:科学家与人文;年轻人如何平衡发展
问题六、七:获诺贝尔奖的原因及感想
问题八、九、十:对于中国人诺贝尔奖情结的解析
2.问题探究
目标设定:解读重点难点
能力训练:学习访谈设问的技巧
学习方式:小组合作学习,分组讨论交流,教师引导问题的多元解读。
问题设置:检索文章信息,概括归纳,回答下列问题
(1)作为读者,请你在以上十个问题中选出你最想了解的三个问题,并说说你的理由。
(2)记者为什么要设置这些问题?
(3)从记者的提问中可见,要使访谈成功,要做怎样的准备?
问题(1)和(2):
(1)作为读者,请你在以上十个问题中选出你最想了解的三个问题,并说说你的理由。
(2)记者为什么要设置这些问题?
注:问题(2)是对学生在回答问题(1)时没有涉及的内容进行补充。
思路点拨:
重点了解设计访谈问题的技巧
分析理解:
问题一:采取直问的方式,直接进入主题,引起被访者的回忆,激发被访者的积极情绪和兴趣,并与被访者产生熟悉感,使访谈顺利进行。
问题二:让受访者在许多年以后以获奖者身份谈获奖理论的创新意义,更有利于读者了解创新意识的价值和意义。
问题三:采取旁问的方式,通过一则旧新闻稿,再次引起被访者的珍贵回忆,激发被访者的积极情绪和兴趣,制造轻松的气氛。
问题四:谈及被访者的其它贡献,使读者能更全面了解被访者。
问题五:就年轻人文理科发展的问题,让被访者谈科学家的人文情怀,对社会、对年轻人的发展有指导意义。
问题六:在问题中强调了被访者获奖的年龄,更
( http: / / www.21cnjy.com )好地让其思考获奖的因素是什么,而这个问题其实是让被访者以成功者的身份谈成功的因素是什么,对社会价值观的形成具有指导意义。
问题七:让被访者以成功者的身份谈如何看待名誉地位,对社会价值观的形成具有指导意义。
问题八:提出了广大人民关心的话题。
问题九:与被访者积极互动。
问题十:采用追问的方式,使被访者就刚才的内容作进一步解答。
问题(3):从记者的提问中可见,要使访谈成功,要做怎样的准备?
思路点拨:进一步了解设计访谈问题的技巧
概括归纳:
①在访谈中引起被访者的珍贵回忆,激发被访者的积极情绪和兴趣,制造轻松的气氛,有利于访谈顺利进行。
②问题涉及的时间从获奖的1957年,到与毛
( http: / / www.21cnjy.com )主席会见的1974年,再到CUSPEA计划实施的1979-1989年,最后是受访者目前的看法。由此可知,问题的设置应有一定的时间逻辑顺序,有利于被访者保持清晰的思路,保证访谈顺利进行。
③问题的设计,既有引导受访
( http: / / www.21cnjy.com )者回忆旧事的问题,也有引导其对已有工作和成就作出评价的问题,还有引导其谈及个人人身观、价值观、科学观的问题。由此可见问题的设计应由浅入深,容易回答的先提出来,深入的问题放在最后提出,符合人的心理,有利于访谈顺利并且深入进行。
小结:记者的提问相当有技巧。
记者把握主题,巧妙发问,自始至终遵循采
( http: / / www.21cnjy.com )访主题进行发问,让对方在回答中尽量减少题外话,没有出现游离于主题之外的回答货谈话,没有形成问不对题的局面。
活动4【活动】表达与写作
五、表达与写作
目标设定:运用访谈的技巧,设置访谈问题。
能力训练:设计访谈问题的能力
学习方式:即堂写作,互相交流点评。
写作任务:北京时间2012年10月
( http: / / www.21cnjy.com )11日,瑞典文学院宣布中国作家莫言获得2012年诺贝尔文学奖,获奖理由是:通过幻觉现实主义将民间故事、历史与当代社会融合在一起。你作为记者去采访莫言先生,请你设计五个问题,并说说设计的理由。
示例:
白岩松采访莫言实录
2012年10月11日晚上19:0
( http: / / www.21cnjy.com )0,瑞典诺贝尔委员会宣布2012年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为中国作家莫言,莫言成为首个获得诺贝尔文学奖的中国籍作家。随后莫言在山东高密召开了新闻发布会,谈自己获奖后的感受。
白岩松:我们连线诺贝尔文学奖的第一位中国籍作家的获得者莫言先生,莫言先生您好。
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莫言:岩松您好。
白岩松:祝贺您。
莫言:谢谢。
白岩松:但是我看到今天回应的时候,您的话好像不显得特别兴奋?
莫言:本来就没什么值得特别兴奋的地方。
白岩松:为什么呢?很多人为您高兴。
莫言:我觉得怎么说呢,因为最近半个多月来,围绕这件事已经炒来炒去,我觉得挺麻木的了,所以得和不得无所谓。
白岩松:莫言先生,我注意到,按理说您应该
( http: / / www.21cnjy.com )在北京,很多熟您的人都说,他可能去瑞典领奖去了,但是没想到您回到了高密,这是不是您有意识的在躲呢?
莫言:一个月前我就回来
( http: / / www.21cnjy.com )了,我每年这个时候都想回来集中精力一段时间写点东西,然后这个季节也比较好,正是秋收的季节,也借这个机会到乡下去跟我老父亲,跟我乡亲们一块生活一段时间,接接地气,也了解一下正在剧烈变化的乡村生活,更多地了解一下当下农民的心理状态。去年、前年,今年,连续几年都是这个时候回来。
白岩松:但是莫言先生
( http: / / www.21cnjy.com ),今天当我听到您在高密的时候,突然也有一种魔幻现实主义的感觉,为什么呢?您听到获奖的消息的时候,恰恰在这块让你走上文坛和给了你声誉的红高粱这块高密的土地上,这可真是一件很有趣的巧合。
莫言:那这是一个偶然的巧合,没有任何提前设想,就是一种巧合。
白岩松:但是莫言先生,说句良心话,比这个奖金更早到来的是记者,会不会已经开始有点烦了?
莫言:有很多记者来了,他们待了好几
( http: / / www.21cnjy.com )天了。我确实想,这么晚了就休息吧,后来高密市的一些文化局的朋友就过来说,很多记者都在那儿等着,然后我就从家里过来,过来以后跟他们简单地聊了两句,讲讲他们的辛苦和他们忠于他们的职业精神表示敬佩和感谢。
白岩松:你看我刚才特意在想,您今年
( http: / / www.21cnjy.com )57岁,这个诺贝尔奖来的不算早,也不算晚,恰恰在你作为一个文学家来说,创作的中间来的,他就不像你岁数很大了,快退休再来,他会不会打乱你原来的一些设想,接下来的一些创作计划?
莫言:我想可能接下来一段时间里
( http: / / www.21cnjy.com )马上要接受一些采访,可能社会活动比较多吧,但是我想很快就会过去,关键是一种心态,你自己不要把这当作一件什么了不起的惊天动地的大事情,它就是一个奖,你得了这个奖也并不注明你就是中国最好的作家,因为我心里很清楚中国作家有很多,写的很好的作家也是成群结队,具备了获诺贝尔文学奖资格的作家也有很多,所以我很幸运得了这个奖,但头脑要清楚,绝对不要轻飘飘的,要站稳脚跟。作家最重要的还是作品,而不是奖项,作家能够站稳脚跟,让他站稳脚跟的还是他对现实生活的一种关注,对于这个土地的热爱,最重要的还是一种脚踏实地的、勤勤恳恳的、忠诚的一种写作状态,所以我想尽快地从这个状态下摆脱出来赶快写作。
白岩松:其实您的手头正在准备过程中的作品是什么?
莫言:我这两年开了好几个头,有好几部
( http: / / www.21cnjy.com )作品,有关于战争的,有关于家庭问题的,也有一些话剧剧本的考虑,还有一部戏曲的考虑。有的写了1/3,有的开了一个头,有的准备了大量素材,不知道接下来写哪一个吧,但是肯定会尽快地写。
白岩松:诺贝尔奖的颁奖词的时候特
( http: / / www.21cnjy.com )别强调您是魔幻现实主义跟福克纳、马尔克斯这样的名字都紧紧连在一起,你觉得这是一个定论吗,还是你提前早已经想改变它,已经在改变它?
莫言:关于马尔克斯跟福克纳,我在1
( http: / / www.21cnjy.com )987年的时候曾经写过一篇文章,讨论过中国作家尤其我个人跟他们的关系。毫无疑问,这两位大师他们的创作风格对我产生了影响,他们的写作让我开窍,让我意识到文学作品可以这样写。那个时候我就认识到我们一定要尽快地逃离他们,我用了一个“逃离”,因为我觉得靠得太近的话就会失去自我。我说他们正是两座灼热的火山,我们如果靠他们太近的话,势必就被他们化掉了,所以应该躲得远远的,离他们越远越好。但毫无疑问,他们对我是有影响的。
白岩松:这也正是我问您这个问题的含义,是不是诺贝尔奖的颁奖词其实有点落后于你的创作前行了?
莫言:他们可能是,我想我最
( http: / / www.21cnjy.com )近的一部翻译瑞典来的作品是《生死疲劳》,这里边设计了一些魔幻的内容,但是我觉得这个魔幻是跟中国的这种魔幻,就是跟中国的民间故事密切相关的。我觉得这个评价也是对的,也不能说完全跟我的创作没有关系,基本还是表述出我的创作一些特质。当然,如果说要把我的几百万的作品全面概括出来,那么短短的两句话是显然不够的。
白岩松:刚才其实您也谈到了,我的第二个问题的时候也问到了,是不是这块土地是您最该感谢的,不管获什么奖?
莫言:那当然,即便不获奖我也要感谢
( http: / / www.21cnjy.com )这片土地,也要感谢这边的父老乡亲。我生于斯,长于斯,我最早的作品,也都是以我在这个地方成长的经验、亲身经历,甚至有好多小说人物原形都是这里,所以我想没有这块土地,没有这块土地上我的乡亲们,也不会有我这样的作家。
白岩松:其实诺贝尔文学奖是一个非常遥远的概念,可能对于媒体来说万分关注,但是你的乡亲们呢,今天听到这个消息,有没有注意他们的反应?
莫言:我的乡亲们好像是,我不知道,我也没有去问他们。我想会有一些人感兴趣,会有一些人知道的,但是也不至于说是特别关注吧。
白岩松:回到这块土地,心里会不会特安静,我想你每年都选择一定要回来?
莫言:是,我觉得这个地方,第一,是一个
( http: / / www.21cnjy.com )比较小的城市,没有北京那么大,没有北京那么多人口,没有北京那么喧嚣。回来以后我自己躲在一个小房间里,可以安安静静地读书写作了。
白岩松:最后两个问题,莫言先生,为什么没有选择去瑞典领奖?
莫言:去瑞典领奖,可能要12月份。
白岩松:之前有没有来自瑞典诺贝尔奖颁奖方面跟你有所沟通?
莫言:没有任何消息,没有任何沟通。
白岩松:但就是媒体这种猜测把它越发的升华,这半个月围绕着您?
莫言:我看到有一些网友也是开玩笑吧,他们说我已经出发去瑞典,当然我想他们都是开玩笑,因为不可能马上宣布马上颁奖。
白岩松:没错,他是最后要
( http: / / www.21cnjy.com )到12月份的时候最后统一在那儿领奖。好多人会让我开个玩笑地问您,将近八百万人民币,当然最后要扣税了可能,您会想过这笔钱要怎么花呢?
莫言:确实没考虑这个问题。
白岩松:好,最后一个问题。接下来从
( http: / / www.21cnjy.com )57岁以诺贝尔奖这一个小小的兴奋或者说您似乎又没显得那么兴奋,接下来你的文学路将怎么走?奔哪个方向去?
莫言:按照我原来既定的方向,脚踏实地,描写人的生活,描写人的情感,站在人的角度上写作。
白岩松:谢谢您最后接连用了好几个“
( http: / / www.21cnjy.com )人”这个字,我想对于所有好的中国作家来说,“人”和“土地”这三个字可能是永远关注,而且是赢得众多人口碑最重要的因素,再次祝贺您莫言先生,辛苦了。
莫言:谢谢岩松,谢谢关注。
白岩松:再见。
莫言:再见,再见。
白岩松:我们在这里也要祝贺莫言先生获
( http: / / www.21cnjy.com )得诺贝尔奖,不管到12月份的时候他会不会去领奖,但是我想获得了诺贝尔奖,他的作品依然已经在我们阅读的记忆当中留下了很深的这种印迹。我们更加祝福是在未来在这块土地上莫言依然眼中有人,带来很多给我们影响和感动的作品,再次祝贺莫言先生。
感谢您的收看,谢谢。
教师小结:
成功的访谈始于成功的提问,问题的设计体现了访问者的智慧和技巧,希望同学们多看优秀的访谈节目,进一步学习访谈的技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