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资料来自于资源最齐全的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17
游褒禅山记
教学设计
1教学目标
《游褒禅山记》教学设计
【三维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了解王安石及其作品的有关常识。
2.掌握重要文言字词及文言现象。
3.学习、借鉴因事见理、叙议结合、前后照应的写法。
(二)过程与方法
1.利用注释、工具书疏通文字,教师进行点拨、解难。
2.通过学生合作讨论,指导学生从课文因事见理、叙议结合、前后照应的写法入手,弄清文章的内容和结构,理解作者“有志”“尽吾志”的观点。21cnjy.com
3.重视诵读,落实背诵要求,联系学习过的实词的意义和用法,温故知新。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学习作者“尽吾志”和做学问“不可不深思而慎取”的治学态度,明白其借鉴意义。
2学情分析
高二学生有一定文言文阅读和议论文写作基础
3重点难点
课文因事见理、叙议结合、前后照应的写法,及“乃”“道”“盖”“文”多义词辨析,名词、形容词的意动用法。21教育网
4教学过程
活动1【导入】自读课文
一、导语设计
在初中我们学过用文言文写作的游记有《小石潭记》、《醉翁亭记》等,这些游记共同的侧重点是什么呢?
那就是抓住景物的特点,浓笔重彩、精描细绘,表现山水之美。
我们今天学习王安石的《游褒禅山记》(板书
( http: / / www.21cnjy.com ))这篇游记与我们学习过的那些游记不同,它不重在表现山水之美,而是在记游的基础上,用酣畅的笔墨进行大量的议论,记游实际上是个引子,说理才是全文的中心学习这类游记有助于同学们提高思维的能力为此我们共同来研究王安石的《游褒禅山记》。21世纪教育网版权所有
二、解题(简介作者及课文)
学生读注释①,了解作者及课文,教师补充。
本文是王安石34岁时在任舒州通判时写的一篇
( http: / / www.21cnjy.com )游记,借游生议,说明要成就一番事业,除了要有一定的物质条件外,更需要有坚定的志向和顽强的毅力,并提出治学必须采取“深思而慎取”的态度。www.21-cn-jy.com
神宗熙宁二年(1069)任参知政事,次年任
( http: / / www.21cnjy.com )宰相在神宗支持下,制定并推行农田水利、青苗、均输、保甲、免役、市易等新法,使国力有所加强支持王韶取得熙和等州,改善对西夏的作战形势王安石拜相,他不顾保守派的反对,积极推行新法传有“天变不足畏,祖宗不足法,人言不足恤”的观点,这跟本文“尽吾志也而不能至,可以无悔矣”的观点是一致的因遭到反变法派的猛烈攻击,于熙宁七年(1074)罢相,次年再为相熙宁九年再次辞去相位,退居江宁(现在江苏南京),潜心学术研究和诗文创作(王安石的词教辅《菩萨蛮》)封舒国公,又改封荆国公,故世称“荆公”。2·1·c·n·j·y
元祐元年(1086)司马光执政,废尽新法,王安石忧愤去世卒谥文,故又称“王文公”。
王安石在文学上也是个革新派
( http: / / www.21cnjy.com )他是欧阳修倡导的北宋诗文革新运动的积极参加者,反对北宋初年浮靡的文风,主张文章“务为有补于世”他的诗文多为揭露时弊,反映社会矛盾之作,体现了他的政治主张和抱负他的散文雄健峭拔,在唐宋八大家中独树一帜,诗歌遒劲清新,词虽不多而风格高峻他的作品今存《临川集》、《临川集拾遗》等。【来源:21·世纪·教育·网】
(了解作者的这些生平事迹,更能深刻地理解这篇游记体散文所蕴含的深意)
三、整体感知:
1.放视频,学生跟着阅读课文,注意字词读音。
2.学生自由朗读课文。
3.学生集体朗读课文。
4.对照注释阅读课文,疏通文意。
5.理清思路,把握结构。
提问:本文各段落写了什么内容?
点拨:①(1~2):记叙——游山经过。
②(3~4):议论——游山心得。
③(5):记叙的结尾,补叙同游者的籍贯、姓名。
四、掌握重点文言词句
学生分小组合作,翻译各段,解决各段的文言字词句,如有疑难,则请其他同学回答,或教师点拨。
1.课文第一段重点掌握词句。
唐浮图慧褒始舍於其址:居住
故其后名之曰“褒禅”:“名”,名词活用为动词,命名
距其院东五里:名→状,往东
以其乃华山之阳名之也:表判断,为,是
“……者,……也”表示判断的两种形式:
今所谓慧空禅院者,褒之庐冢也表示单纯的判断,“者”前是主语,“者”后是谓语。
所谓华山洞者,以其乃华山之阳名之也。
今言…“华实”之“华”者,盖音谬也表示因果关系的复合判断“者”在这里除了表示停顿语气外,还有提示原因的作用。21·cn·jy·com
2.课文第二段重点掌握词句
有泉侧出
名→状,从旁边
有穴窈然
幽深的样子然,形容词词尾
问其深
形→名,深度
则其好游者不能穷也
形→动,到尽头
余与四人拥火以入
“而”,表修饰
其进愈难,而其见愈奇
动→名,见到的景象
比好游者尚不能十一
十分之一
则其至又加少矣
动→名,到达的人
/
更
火尚足以明也
形→动,照明
则或咎其欲出者
有人
/
责怪,埋怨
3.课文第三段掌握下列词句
往往有得
心得,收获,名词
以其求思之深而无不在
因为
/
并且,连词
夷以近…险以远而且,表并列,连词
古人之观于天地
观察,动词
非常之观
不平常
/
景观,名词
常在于险远
形→名,危险遥远的地方
至于幽暗昏惑而无物以相之
形→名,让人迷惑的地方/到达
/
帮助
于人为可讥:对于
/
是,算得上,动词
其孰能讥之乎:难道,副词,表反问语气
古人之观于天地、山川、草木、鱼虫、鸟兽:介词结构后置句
不随以止也:不随(之)以止也省略句
此余之所得也:判断句
4.课文第四段重点掌握词句
又以悲夫古书之不存
因为
后世之谬其传
弄错,使……错,使动用法
而莫能名者
没有人
/
名→动,识其本名
何可胜道也哉
尽,完
/
说,动词
此所以学者不可以不深思
……的原因
又以悲夫古书之不存
以(之)悲夫古书之不存省略句
此所以学者不可以不深思而慎取之也
判断句
21世纪教育网
--
中国最大型、最专业的中小学教育资源门户网站。
版权所有@21世纪教育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