绝密★考试结束前
宁波市2024学年期末九校联考高一语文试题
第二学期
(满分150分,测试时间150分钟)
一、现代文阅读(35分)
(一)现代文阅读I(本题共5小题,1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题。
材料一:
你对于那个问题不能解决吗?那么,你就去调查那个问题的现状和它的历史吧!你完完全全调
查明白了,你对那个问题就有解决的办法了一切结论产生于调查情况的末尾,而不是在它的先头。
只有蠢人,才是他一个人,或者邀集一堆人,不作调查,而只是冥思苦索地“想办法”,“打主意”。
须知这是一定不能想出什么好办法,打出什么好主意的。换一句话说,他一定要产生错办法和错主意。
许多巡视员,许多游击队的领导者,许多新接任的工作干部,喜欢一到就宣布政见,看到一点
表面,一个枝节,就指手画脚地说这也不对,那也错误。这种纯主观地“瞎说一顿”,实在是最可
恶没有的。他一定要弄坏事情,一定要失掉群众,一定不能解决问题。
许多做领导工作的人,遇到困难问题,只是叹气,不能解决。他恼火,请求调动工作,理由是
“才力小,干不下”。这是懦夫讲的话。迈开你的两脚,到你的工作范围的各部分各地方去走走,
学个孔夫子的“每事问”,任凭什么才力小也能解决问题,因为你未出门时脑子是空的,归来时脑
子已经不是空的了,已经载来了解决问题的各种必要材料,问题就是这样子解决了。一定要出门吗?
也不一定,可以召集那些明了情况的人来开个调查会,把你所谓困难问题的“来源”找到手,“现
状”弄明白,你的这个困难问题也就容易解决了。
调查就像“十月怀胎”,解决问题就像“一朝分娩”。调查就是解决问题。
(摘自毛泽东《反对本本主义》,)
材料二:
费孝通将“从实求知”田野调查的主旨概括为“将心比心”,这是对“从实求知”的升华。他
通过回顾一生的田野调查,指出社会研究一个重要局限性在于只是研究“看得见摸得着”的制度、
政策和结构等“生态”层面。要真正找到问题的本质,需要更深入一步,进入“只能意会、不能言
传”的“心态”领域。因此,田野调查真正的研究对象是“心态”而不是“生态”,或者说是从“生
态”到“心态”。所谓“心态”,是指研究对象一些深层的观念、价值、情感状态。如果研究对象
是群体、组织或社区,“心态”就是指隐藏在群体、组织或社区之下的人际关系、交往方式、风俗
习惯和价值观念等,是一些“氛围”或“风气”,费孝通将此看作外人看不到、内部人说不清楚的
只能“意会”的部分,称为“社会基础”或者“社会底蕴”。
要研究这些“言外之意”,研究者只是在田野中进行访谈、观察和记录是远远不够的,还要调
整和提升自己的“心态”,以把握和理解研究对象的“心态”。在笔者看来,研究者的“心态”应
该具备两个方面,叫作“敬意与温情”。
“敬意”的“心态”,是指研究者在田野中应保持一种尊重的态度。这种态度首先是要把自己
和研究对象放在平行、平等、贴近的位置,自己不是从空中高处进行鸟瞰,而是研究对象的同行者。
田野调查的最大优势就是那种生动、浓密甚至略带压迫和紧张的现场感,如何体会到这种现场感,
宁波市九校联考高一语文试题第1页共8页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