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25.06
)七年级下学期期末调研试卷(B) 历 史
(考试范围:本学期内容 满分:50分)
注意事项:
1.本试卷分试题卷和答题卡两部分。试题卷共4页,二个大题,满分50分。
2.试题卷上不要答题,请用0.5毫米黑色签字水笔直接把答案写在答题卡上。答在试题 卷上的答案无效。
3.答题前,考生务必将本人所在学校、姓名、考场、座号、准考证号填写在答题卡第一面的 指定位置上。
一、选择题20分(共20道小题,每小题1分)
1.汉代以来察举制兼有“以德取人”“以能取人”“以文取人”等。到了魏晋南北朝时期“以 名取人”,注重家世门第,看重名望。隋朝科举制则选才不分士庶,唯才是举,落脚到“以才取 人”。关于科举制表述不符合史实的是
A.忽视了官员的品行考核 B.削弱了世家大族的势力
C. 打破了旧有的选拔标准 D.提高了官员的文化素养
2. 武则天遗言立无字碑,由后人评说自己的功过是非。下列是四位同学根据掌握的有关 历史知识为武则天撰写的碑文。你认为最恰当的是
A. 善于纳谏,开创了“贞观之治” B. 励精图治,使唐朝进人全盛时期
C. 我国唯一的女皇帝,提高了妇女地位 D. 发展科举,重用人才,创立殿试
3. 以下是我国封建社会曾经出现过的盛世景象,按时间顺序排列正确的是
①政启开元,治宏贞观 ②开元盛世 ③贞观之治 ④光武中兴
A.④①②③ B.④②①③ C.④①③② D.④③①②
4. 唐末黄巢起义之后,藩镇割据局面普遍出现,部分实力雄厚的藩镇节度使先后被封为 王,这些藩镇实际上已是高度自主的割据政权。唐朝灭亡后,各地藩镇纷纷自立为帝。其中地 处黄河流域、军力强盛的五个政权先后控制中原地区,形成五代的局面。这反映了
A. 黄巢起义推翻了唐朝的统治 B.藩镇割据形成于唐朝灭亡后
C. 五代是唐末藩镇割据局面的延续 D. 五代十国时期各地战乱不已
5. 中原王朝和边疆民族关系的发展模式可以归纳为以下三种:第一种是中原政权覆灭, 边疆地区少数民族进入中原。第二种是边疆民族的强大导致其与中原王朝势均力敌。第三种 是统一的中原王朝非常强大,边疆各族以中原民族和地区为中心相互交往。属于第二种模式 的朝代是
A. 唐 朝 B.宋朝 C. 元朝 D.清朝
6. 唐代的繁荣与开放在很大程度上与中外交流的发展有关。以下最能表明中国人学习 外国文化的开放意识的是
A. 鉴真东渡 B. 玄奘西行 C. 文成公主人藏 D. 遣唐使来华 七年级历史(B) 第 1 页 共 4 页
7.隋朝时期,我国在科技与文化方面取得了辉煌的成就。下列有关人物与其著作搭配有 误的一项是
A. 孙思邈——《唐本草》 B.僧一行——《大衍历》
C. 李白——《将进酒》 D.白居易 — 《长恨歌》
8.宋太祖时期,在宰相之下又设立相当于副宰相的若干人,有参知政事、枢密使、三司使 等,他们与宰相共同议政。该举措主要是为了
A. 提高政策的科学性 B.分割相权,加强皇权
C. 减少决策失误 D. 形成三权鼎立的局面
9. 将1005年宋辽之间的澶渊之盟与1141年宋金之间的协议进行归纳比较后,你认为它 们产生的相同影响是
A. 促进了长江流域的开发 B. 减轻了中原人民的负担
C. 维持了较长时间的和平 D.推动了中外贸易的发展
10. 为了完成历史老师布置的小论文,小安同学阅读了《契丹国志》《细说宋朝》《辽宋西夏 金社会生活史》等相关书籍。对此,你认为最适合的论文主题是
A. 封建国家的统一时代 B.军阀割据时代
C. 繁荣与开放的时代 D. 民族政权并立的时代
11.台湾自古以来就是我国领土不可分割的一部分。历史上中央政府首次在台湾地区正 式建立的行政机构是
A. 安西都护府 B.北庭都元帅府
C. 澎湖巡检司 D.宣慰使司都元帅府
12.宋代长江下游和太湖流域农业发达,当地流传着“苏湖熟,天下足”的谚语。对这一谚 语的理解正确是
A. 苏州、湖州地区商业繁荣 B.苏州、湖州地区是重要的粮食产区
C. 苏州、湖州地区商品丰富 D. 苏州、湖州地区气候宜人
13. 北宋政府十分重视海外贸易,每年因贸易带来的收入高达六十三万贯。为了加强对 海外贸易的管理,北宋政府设立了专门的管理机构,这个机构是
A. 榷场 B.市舶司 C.广东十三行 D.泉 州 港
14. 宋代儒学在兼收并蓄的基础上形成了理学,极大地丰富了中华文化的思想内涵,逐渐 成为我国古代的统治思想。其代表人物有
①程颐 ②李清照 ③陆游 ④朱熹 ⑤程颢 ⑥ 辛 弃 疾
A.①④⑥ B.②④⑥ C.①③⑥ D.①④⑤
15. 明初,“罢相,设五府、六部、都察院、通政司、大理寺等衙门,分理天下事务,彼此抗 衡”。这一措施导致
A. 政府效率提高 B.地方势力壮大 C. 皇权加强 D. 国家稳定
16. 明朝将领戚继光不仅是著名的军事家和诗人,更是我国历史上一位伟大的民族英雄。 他之所以被称为“民族英雄”,是因为他
A. 解除了我国东南沿海倭患 B.抵抗了葡萄牙殖民者的侵略
C. 帮助朝鲜打败日本的人侵 D. 赶走了盘踞台湾的荷兰殖民者 七年级历史(B) 第 2 页 共 4 页
17. 明朝末年流行着这样的歌谣:“杀牛羊,备酒浆,开了城门迎闯王,闯王来时不纳粮” 百姓欢迎和拥护“闯王”是因为他
A. 提出“均田免粮”的口号 B.建立了大顺政权
C. 推翻了明朝的腐朽统治 D. 严厉镇压反动官僚地主
18. “这场战役是康熙年间中国军队反击沙俄入侵而进行的反侵略战争,是中国人民早期 反抗外国殖民主义侵略斗争的重要组成部分,对维护国家的领土主权和保证边疆地区的稳定 具有重大而深远的意义”。“这场战役”是
A. 平定噶尔丹 B.平定大、小和卓叛乱
C. 雅克萨之战 D. 收复台湾
19. 秦朝的“焚书坑儒”、汉朝的“罢黜百家”明朝的“入股取土”、清朝的“文字狱”等举措的 实施,其共同目的是
A. 提高教育质量 B.促进民族交融 C. 推动经济发展 D. 加强思想控制
20. 抓关键词是学习历史的有效方法之一。“宋元杂剧”“明朝昆曲”“明清小说”等关键词 反映的是
A. 中国古代科技水平的提高 B.中国古代戏剧的发展
C. 中国古代文学艺术的繁荣 D.中国古代文化的进步
二、非选择题(共计30分)
21.阅读以下材料,回答问题。(6分)
材料一:北宋通过改革,实行文人统治,任用文臣管理军务和地方事务,避免武将专权带来 的弊端。同时重视文教,把科举制度作为人才选拔的基本制度。
材料二:元世祖参照中原历代王朝的统治方式,逐步确立中央集权制度,设立了中央机构。 在地方的管理上开创了新的制度,以加强对地方的有效管理。
材料三:(明太祖)罢丞相不设,析中书省之政归六部,以尚书任天下事,侍郎贰(副)之,而 殿阁大学士只备顾问。帝方自操威柄,学士鲜所参决。
材料四:故宫的导游在解说故宫的一处建筑时说:这个不起眼的偏房在雍正时代及以后的 清朝政治生活中,成为这个王朝的权力中心。
(1)材料一中反映的是北宋实行的哪一政策 这一政策有何积极作用 (2分)
(2)材料二中“新的制度”指的是什么 (1分)
(3)材料三反映的是明初为加强中央集权而实行的哪一措施 (1分)
(4)材料四中的“权力中心”指的是哪一机构 (1分)
(5)以上材料说明中国古代政治制度发展的基本趋势是什么 (1分)
22.阅读以下材料,回答问题。(6分)
材料一:隋王朝统一全国后,对门阀世家独霸政府的现象予以变革,改用考试的方法,向平 民阶层选拔新进官员。凡考试合格的知识分子,不问门第出身, 一律委派官职。
材料二:明期的科举考试采取“四书五经”命题考试。考生对题目的解释,必须以朱熹的 《四书章句集注》等为标准,人们只能按照题目的字义敷衍成章,不能随意发挥。
材料三:雍正八年,大臣徐骏在奏章里把“陛下”的“陛”字错写成“狴”字,雍正看到后马上 把徐骏革职。后来再派人一查,在徐骏的诗集里发现“清风不识字,何故乱翻书”“明月有情还 顾我,清风无意不留人”等诗句,雍正认为这是存心诽谤,下令处死了徐骏。
(1)材料一中科举制确立的标志是什么 与前代相比选官标准有什么变化 (2分)
(2)材料二中明朝科举考试有什么特点 有什么弊端 (2分)
(3)材料三中清朝的这种做法被称作什么 造成怎样的不良后果 (2分) 七年级历史(B) 第 3 页 共 4 页
23.阅读以下材料,回答问题。(6分)
材料一:贞观十五年正月,松赞干布亲自到柏海迎接公主。回到吐蕃后,他对亲近的人说: “我父祖未有通婚上国者,今我得尚大唐公主,为幸实多。”
材料二:明朝初年,退居北方的蒙古各部与明朝时有战争。1571年,明朝封蒙古俺答汗为 王,并达成了通贡和互市的协议。此后,双方结束了长达两百年的敌对状态,很少再爆发大规 模的战争,并在边境地区开展贸易活动,促进了双方的经济和文化交流。
材料三:清乾隆时期,平定了大小和卓叛乱,在新疆地区设立最高军政长官,统辖新疆南北 两路,负责统帅驻军,考察官吏,屯田制牧,组织生产,核征赋税,巡边守土等。
(1)材料一反映的是哪一历史事件 该事件反映了唐朝怎样的民族政策 (2分)
(2)材料二反映的是哪一历史事件 (1分)
(3)材料三中负责管辖新疆地区的最高机构是什么 (1分)
(4)结合以上材料,指出我国古代民族关系的总体特征是什么 作为一个多民族国家,我 们应该怎样处理民族关系 (2分)
24.阅读以下材料,回答问题。(6分)
材料一:唐朝时期,中国与日本和朝鲜半岛的往来交流非常频繁。日本和朝鲜半岛多次派 遣使臣和留学生到唐朝。它们不仅仿照唐朝的制度建立了官制和科举制,还引入了中国的医 学、天文、历法等,此外,它们的建筑、艺术等也深受唐朝的影响。
材料二: 十七世纪初,一位中国的航海家七次远洋航行,留下了千古佳话。这项事业之所 以名垂青史,是因为它依靠的不是坚船利炮,而是宝船和友谊。
材料三:清朝起初指定四处对外通商口岸,后仅保留广州一处,并规定由官府特许的“十三 行”商人代为管理对外贸易事务。外商在广州的活动及其与中国商民的交往都受到严格的约 束。民间船只出海贸易,更在严厉禁止之列。
(1)材料一中日本和朝鲜半岛多次派遣使臣和留学生来华的目的是什么 (1分)
(2)材料二反映的是哪一历史事件 (1分)
(3)材料三的反映的是清朝的哪一政策 这一政策有什么消极影响 (2分)
(4)根据以上材料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唐朝到清朝我国对外政策的变化 谈一谈在今天的 对外交往中我们应该怎么办 (2分)
25.阅读以下材料,回答问题。(6分)
材料 一:15世纪前后,我国的活字印刷术传入欧洲并开始广泛应用,这成为西方印刷史上 的一个重要里程碑。当时;活字印刷术印制的印刷品包括哲学、科学、政治、文学、艺术、宗教在 内的各种主题。
材料二:北宋科学家沈括创制了先进的历法“十二气历”。他把四季的二十四节气和十二 个月完全统一起来,按节气定月份,大小月相间,有利于农事安排。元朝科学家郭守敬,研制出 近二十种天文仪器,主持了全国范围内的天文测量。他编制了新的历法,对指导农业生产起到 了很大的帮助作用。
材料三:宋元时期是我国古代科技发展的高峰时期,这一时期的科技是在隋唐经济高度繁 荣基础上的延续。宋朝结束了五代十国以来长期分裂割据和混战的局面,当时经济发展,城市 繁荣,对外贸易空前活跃。元朝实现了全国性的统一,中外经济文化交流更加频繁。两大因素 的结合,使宋元文化突飞猛进,涌现出一批著名的科学家、文学家和艺术家,反映了我国科学技 术在世界上的领先地位。
(1)材料一中活字印刷术的发明者是谁 这一发明有何意义 (2分)
(2)材料二中沈括和郭守敬的著作分别是什么 (2分)
(3)根据材料三,概括宋元时期我国科技与文化兴盛的原因。(2分)
七年级历史(B) 第4页 共4页
七年级下学期期末调研试卷(B)
历史参考答案 2025.06
一、选择题(每题1分,共20分)
题号 1 2 3 4 5 6 7 8 9 10
答案 A D D C B B A B C D
题号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答案 C B B D C A A C D C
二、非选择题(30分)
21. (1)崇文抑武;(1分) 杜绝了武将跋扈和兵变政移的情况发生,有利于政 权的稳固和社会的安定(1分,答出一点即可)
(2)行省制
(3)废除丞相,提升六部职权
(4)军机处
(5)中央集权不断加强
22. (1)进士科的设立;(1分) 由看重门第到重视学识和才华(1分)
(2)严格限定考试范围,考生不得随意发挥;(1分,答出一点即可)禁锢思想, 流弊严重。(1分)
(3)文字狱;(1分)禁锢了人们的思想言论,严重阻碍了思想、学术的发展和进 步。(1分,答出一点即可)
23. (1)文成公主人藏(唐蕃和亲);(1分)开明的民族政策(1分)
(2)隆庆和议
(3)伊犁将军
(4)和平与友好;(1分) 坚持民族平等团结,和平友好(1分)(言之有理即可)
24. (1)学习唐朝的先进文化
(2)郑和下西洋
(3)闭关政策;(1分)使中国无法适应新的外部环境,逐渐落后于世界潮流(1 分)
(4)由对外开放走向闭关自守;(1分)
坚持对外开放的政策,积极加强对外交流与合作(言之有理即可)(1分)
25. (1)毕昇;(1分) 对人类文明的发展产生了重大影响。(1分)
(2)《梦溪笔谈》;(1分)《授时历》(1分)
(3)隋唐时期打下的基础;经济繁荣;国家统一;中外经济文化交流频繁(2分, 答出其中两项即可)
七年级历史答案(B) 第1页(共1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