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让教学更有效 精品试卷 | 历史学科
机密★启用前
2025年河北省初中学业水平考试(九年级)
历史试卷
注意事项:1.本试卷共6页,总分60分,考试时间60分钟。
2.答题前,考生务必将姓名、准考证号填写在试卷和答题卡的相应位置。
3.所有答案均在答题卡上作答,在本试卷或草稿纸上作答无效。答题前,请仔细阅读答题卡上的“注意事项”,按照“注意事项”的规定答题。
4.答选择题时,用2B铅笔将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答非选择题时,请在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题区域内答题。
5.历史开卷考试,考生须独立作答,不得讨论,不得传抄。
6.考试结束时,请将答题卡、试卷和草稿纸一并交回。
一、选择题(本大题共12小题,每小题2分,共24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符合题意)
1. 欧洲人最早记录中国时把中国称作“赛里斯”(意为“丝之国”)。公元前后的欧洲文献中涉及中国时多见“远赴赛里斯以取衣料”“生丝、丝线及所成之绸缎”等记载。由此可见,当时欧洲人认为代表中国的物品是( )
A. 青铜器 B. 铁器 C. 丝绸 D. 茶叶
2. 公元3-5世纪,鲜卑族拓跋部经历了由森林到草原、由草原进入中原漫长迁徙过程(如右图所示)。在这一过程中,他们( )
A. 修筑了贯通全国的道路 B. 转变了生产生活的方式
C. 助推了三国鼎立局面的形成 D. 结束了南北政权对峙的状态
3. 唐朝时这项发明已经出现,到宋朝时由于冶金、采矿等手工业发展和战争的需要,其应用更为广泛。宋仁宗时期,《武经总要》一书专门记载了这项发明的配方及其工艺程序。这项发明在武器上的应用是武器史上的一大革命。“这项发明”指( )
A. 造纸术 B. 印刷术 C. 指南针 D. 火药
4. 清朝很早就实行禁止私宰耕牛的法律。顺治帝颁行《牛戒汇钞》一书,该书汇辑戒食牛肉的故事,并由顺治帝作序:“农赖牛以耕……律严私宰。”这反映了清初统治者( )
A. 重视农业生产 B. 鼓励商业发展 C. 严惩官吏腐败 D. 完善科举制度
5. 下面是1921年中国共产党早期组织以“隐语”的方式发出的开会通知。这次“学术讨论会”( )
在暑期放假之际,拟由某教授主持召开教育学术讨论会,敬请贵校务派两名代表,于本月底或下月初来上海法租界蒲柏路女子学校报到。
A 宣告中国共产党正式成立
B. 提出“政权是由枪杆子中取得的”论断
C. 确立了思想建党、政治建军的原则
D. 确立毛泽东思想为中国共产党的指导思想
6. 从1935年4月至1936年8月,红军三大主力先后过境和留驻四川阿坝地区,当地藏、羌、回、汉等各族民众克服重重困难,为红军筹集大量粮、盐、油和蔬菜等,并与红军一起度过艰难岁月。这表明,红军长征( )
A. 使得革命统一战线得以建立 B. 创造了“工农武装割据”的局面
C. 促成了西安事变的和平解决 D. 得到了当地各族民众的大力支援
7. 1984年1月4日,在石家庄市计划工作会议上,能不能让企业实行经营承包责任制,成为矛盾的焦点。会议从早晨8点开到12点,最终通过了实行企业承包等第一批改革方案。据此可知,当时石家庄市( )
A. 出现了社会主义改造的高潮 B. 探索企业经营管理方式的变革
C. 开创了对外开放的全新局面 D. 完善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8. 下图所示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以来我国在某方面的发展成就。这一“方面”为( )
A. 交通设施 B. 电信网络 C. 医疗卫生 D. 生态环境
9. 世界古代文化丰富多彩,下列作品均出自( )
A. 古代埃及 B. 古代印度 C. 古代希腊 D. 古代日本
10. 1804年,《拿破仑法典》颁布实施。1825年美国路易斯安那州采用了该法典:之后,丹麦、意大利等国的民法典都以该法典为基础:1888-1889年《西班牙民法典》也在体系上接受了该法典。这说明《拿破仑法典》( )
A. 推动了启蒙运动的兴起 B. 加速了美国独立战争的胜利
C. 促进了法国大革命爆发 D. 影响了欧美多国法治进程
11. 经过半年左右的实践,人们逐渐认识到商业和货币流通的重要性。1921年8月,苏俄人民委员会发布指令,改组粮食人民委员部,单独成立国内贸易人民委员部,以全面促进城乡之间的商品流通,恢复商品货币关系。这一指令( )
A. 致使农业生产长期停滞 B. 有利于新经济政策的推进
C. 标志着苏联模式的形成 D. 旨在实现社会主义工业化
12. 20世纪80年代,莫桑比克的长期内乱造成了约150万难民,1992年,联合国在为期三年的维和行动中,使该国370多万人得到了救助。2010年海地发生地震后,联合国维和人员帮助海地政府组织救灾,并为民众重建家园提供了有力支援。这说明联合国( )
A. 加快了世界多极化的进程 B. 规范了多边贸易协定
C. 反对霸权主义和强权政治 D. 致力于人道主义援助
二、非选择题(本大题共3小题、共36分)
13. 材料一:天干地支历法是中华文明的重要标志之一。《尚书·尧典》记载了“尧制历”一事,尧将羲和观测天文所得的节气信息颁发给四方部落首领及其治下的民众(即为“观象授时”),以倡导民主生产。“观象授时”符合华夏各部落的利益,使得尧部落与华夏其他各部落建立起至惠至信的政治框架。因而,尧确立了其领导华夏的最高权威,成为“天子”。这成为“大一统”学说可以追溯到的最早政治实践。
——摘编自《中华文明史简明读本》等
材料二 历代王朝通过制度创新,不断创设因时制宜的制度来适应统一多民族国家发展的历史大势,以下三幅示意图依次体现了西周、秦朝、元朝管理地方的政治制度。
——摘编自《中国历史地图集》等
(1)根据材料一,指出“尧制历”在政治方面的作用。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依次写出上述三个朝代管理地方的政治制度。
(3)综合上述材料和问题,请你归纳出一个学习主题。
14. 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建成教育强国是近代以来中华民族梦寐以求的美好愿望。
材料一 1943年,晋冀鲁豫边区教育厅编审委员会审定出版了一套课本(右图为其中一册),其绝大多数内容围绕为什么要抗战,如何抗战,谁来抗战、抗战的结局等主题展开。
——摘编自《中国近现代教科书史》等
材料二 新中国经过70多年艰苦卓绝的探索,彻底改变了文盲众多、人才匮乏的教育弱国面貌,发展为体量庞大、人才辈出的教育大国。
新中国教育发展状况表(部分)
1949年 全国80%的人口是文盲,小学入学率不到20%,高校在校生仅有11.7万人
1978年 3月18日,全国科学大会召开,知识和教育重新赢得了人们的尊重
1986年 六届全国人大四次会议通过《中华人民共和国义务教育法》
1995年 中共中央、国务院提出实施“科教兴国”战略
2000年 实现了基本普及九年义务教育和基本扫除青壮年文盲的战略目标
2012年 全国财政性教育经费首次突破2万亿元,占GDP比例首次超过4%
2020年 九年义务教育巩固率为95.2%,义务教育普及程度达到世界高收入国家的平均水平。职业教育快速发展,高等教育由大众化阶段向普及化阶段迈进,普通本专科招生967.45万人,研究生教育招生超过110万人
——摘自国务院《中国共产党尊重和保障人权的伟大实践》等
材料三 到2027年,教育强国建设取得重要阶段性成效,拔尖创新人才不断涌现。到2035年,建成教育强国,基础教育普及水平和质量稳居世界前列,教育现代化总体实现。
——摘自《教育强国建设规划纲要/2024-2035年)》
(1)课本内容烙有鲜明的历史印记。指出材料一中课本内容所承载的历史使命。
(2)根据材料二,指出新中国成立70多年来教育整体面貌发生了怎样变化。并结合所学知识探究教育发展的原因。
(3)综合材料一、二、三和上述问题,请你谈谈如何教育强国建设作贡献。(提示:从个人成长、学校育才中任选一个角度作答)
15.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19世纪中期,中国面临着前所未有的大变局。下面时间轴列出了“变局”中的部分史事。
材料二 20世纪中期,中国实现了历史性转变。下表列出了“历史性转变”中的部分史事。
时间 事件
1949年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
中苏建交
1953年 抗美援朝战争胜利
中国首次提出和平共处五项原则
1955年 中国参加万隆会议
1964年 中国第一颗原子弹爆炸成功
——以上摘编自义务教育教科书《中国历史》等
(1)根据材料一和所学知识,从世界历史的角度概括这一“变局”出现的原因。并根据时间轴指出列强侵华的方式。
(2)从材料二中任选一个史事,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要说明这一史事的国际背景和世界意义。
(3)纵观中国19世纪中期的“变局”和20世纪中期的“历史性转变”,谈谈你从中得到的启示。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让教学更有效 精品试卷 | 历史学科
机密★启用前
2025年河北省初中学业水平考试(九年级)
历史试卷
注意事项:1.本试卷共6页,总分60分,考试时间60分钟。
2.答题前,考生务必将姓名、准考证号填写在试卷和答题卡的相应位置。
3.所有答案均在答题卡上作答,在本试卷或草稿纸上作答无效。答题前,请仔细阅读答题卡上的“注意事项”,按照“注意事项”的规定答题。
4.答选择题时,用2B铅笔将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答非选择题时,请在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题区域内答题。
5.历史开卷考试,考生须独立作答,不得讨论,不得传抄。
6.考试结束时,请将答题卡、试卷和草稿纸一并交回。
一、选择题(本大题共12小题,每小题2分,共24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符合题意)
1. 欧洲人最早记录中国时把中国称作“赛里斯”(意为“丝之国”)。公元前后的欧洲文献中涉及中国时多见“远赴赛里斯以取衣料”“生丝、丝线及所成之绸缎”等记载。由此可见,当时欧洲人认为代表中国的物品是( )
A. 青铜器 B. 铁器 C. 丝绸 D. 茶叶
【答案】C
【解析】
【详解】据题干“欧洲人最早记录中国时把中国称作‘赛里斯’(意为‘丝之国’) ”,可知欧洲人因中国的丝织品而称中国为“丝之国”,说明当时欧洲人认为代表中国的物品是丝绸,C项正确;题干当中未提及青铜器、铁器和茶叶,排除ABD项。故选C项。
2. 公元3-5世纪,鲜卑族拓跋部经历了由森林到草原、由草原进入中原漫长迁徙过程(如右图所示)。在这一过程中,他们( )
A. 修筑了贯通全国的道路 B. 转变了生产生活的方式
C. 助推了三国鼎立局面的形成 D. 结束了南北政权对峙的状态
【答案】B
【解析】
【详解】根据题干材料“公元3-5世纪,鲜卑族拓跋部经历了由森林到草原、由草原进入中原的漫长迁徙过程”和图示并结合所学可知,公元3-5世纪,鲜卑族拓跋部由北向南迁徙,从游牧生活逐步趋向定居生活,直到494年,北魏孝文帝迁都洛阳,拓跋部才稳定下来。鲜卑族拓跋部向汉族人民学习农业技艺,逐渐将原来从事畜牧业生产转变为从事农业生产,使生产生活的方式发生了转变,B项正确;题干图示反映了鲜卑族拓跋部由北向洛阳迁徙的路程,不能说明修筑了贯通全国的道路,排除A项;赤壁之战为三国鼎立局面的形成奠定了基础,排除C项;隋朝的统一,结束了南北长期分裂的局面,排除D项。故选B项。
3. 唐朝时这项发明已经出现,到宋朝时由于冶金、采矿等手工业发展和战争的需要,其应用更为广泛。宋仁宗时期,《武经总要》一书专门记载了这项发明的配方及其工艺程序。这项发明在武器上的应用是武器史上的一大革命。“这项发明”指( )
A. 造纸术 B. 印刷术 C. 指南针 D. 火药
【答案】D
【解析】
【详解】根据材料和所学知识可知,唐朝时火药发明,最初用于炼丹;宋朝时,由于冶金技术进步和战争需求,火药被制成火球、火炮等武器,应用广泛。宋仁宗时期的《武经总要》明确记载了火药配方,其在武器上的使用改变了冷兵器时代的战争模式,是武器史上的革命,D项正确;造纸术发明于西汉,东汉蔡伦改进,其主要作用是促进文字记录与文化传播,与 “冶金、采矿发展”“战争需要” 及武器应用无关,排除A项;印刷术分雕版和活字,主要用于书籍印刷,推动文化教育发展,属于信息传播领域的技术,其发明与应用均不涉及 “武器史上的革命”,也未在《武经总要》中作为武器配方记载,排除B项;指南针在战国时称 “司南”,宋代应用于航海,但与 “战争需要” 和武器发明无关,更不会被《武经总要》作为武器配方记录,排除C项。故选D项。
4. 清朝很早就实行禁止私宰耕牛的法律。顺治帝颁行《牛戒汇钞》一书,该书汇辑戒食牛肉的故事,并由顺治帝作序:“农赖牛以耕……律严私宰。”这反映了清初统治者( )
A 重视农业生产 B. 鼓励商业发展 C. 严惩官吏腐败 D. 完善科举制度
【答案】A
【解析】
【详解】根据材料和所学知识可知,清朝禁止私宰耕牛,根本原因是耕牛是农业生产的重要劳动力。顺治帝颁行《牛戒汇钞》,强调 “农赖牛以耕”,并通过法律 “律严私宰” 保护耕牛,直接体现了对农业生产的重视。古代中国以农为本,保护耕牛是维护农业经济的典型措施,A项正确;题干中禁止私宰耕牛的法律和《牛戒汇钞》的内容,均围绕农业生产展开,未涉及商业政策,排除B项;“私宰耕牛” 指民间私自屠宰耕牛,属于破坏农业生产的行为,而非官吏腐败问题,排除C项;科举制度是选拔官员的考试制度,与禁止私宰耕牛、保护耕牛的措施无关,排除D项。故选A项。
5. 下面是1921年中国共产党早期组织以“隐语”的方式发出的开会通知。这次“学术讨论会”( )
在暑期放假之际,拟由某教授主持召开教育学术讨论会,敬请贵校务派两名代表,于本月底或下月初来上海法租界蒲柏路女子学校报到。
A. 宣告中国共产党正式成立
B. 提出“政权是由枪杆子中取得的”论断
C. 确立了思想建党、政治建军的原则
D. 确立毛泽东思想为中国共产党的指导思想
【答案】A
【解析】
【详解】根据材料“1921年”“上海法租界”和所学知识可知,这是中共一大召开前的通知。1921年7月,中国共产党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在上海法租界召开,大会宣告了中国共产党正式成立,A项正确;“政权是由枪杆子中取得的” 论断是毛泽东在1927年八七会议上提出的,强调了武装斗争的重要性,与1921年召开的中共一大无关,排除B项;确立思想建党、政治建军原则的是1929年的古田会议,会议纠正了党内的错误思想,加强了党对军队的绝对领导,不是中共一大的内容,排除C项;确立毛泽东思想为中国共产党的指导思想是在1945年的中共七大上,中共七大总结了中国革命的经验,为夺取抗日战争和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奠定了基础,与题干中的 “学术讨论会” 无关,排除D项。故选A项。
6. 从1935年4月至1936年8月,红军三大主力先后过境和留驻四川阿坝地区,当地藏、羌、回、汉等各族民众克服重重困难,为红军筹集大量粮、盐、油和蔬菜等,并与红军一起度过艰难岁月。这表明,红军长征( )
A. 使得革命统一战线得以建立 B. 创造了“工农武装割据”的局面
C. 促成了西安事变的和平解决 D. 得到了当地各族民众的大力支援
【答案】D
【解析】
【详解】根据材料和所学知识可知,题干明确指出四川阿坝地区的藏、羌、回、汉等各族民众 “克服重重困难,为红军筹集大量粮、盐、油和蔬菜”,并 “一起度过艰难岁月”,这直接体现了当地民众对红军长征的物资支持和情感认同,表明长征得到了各族民众的大力支援,D项正确;1935—1936年处于长征时期,此时革命统一战线早已破裂,排除A项;长征时期(1934—1936年)的主要任务是战略转移,并非创建“工农武装割据”局面,排除B项;西安事变发生于1936年12月,和平解决的关键是中国共产党从全民族利益出发,派周恩来等调停。题干中1935—1936年红军在四川阿坝的经历,与西安事变的背景和解决过程无关,排除C项。故选D项。
7. 1984年1月4日,在石家庄市计划工作会议上,能不能让企业实行经营承包责任制,成为矛盾的焦点。会议从早晨8点开到12点,最终通过了实行企业承包等第一批改革方案。据此可知,当时石家庄市( )
A. 出现了社会主义改造的高潮 B. 探索企业经营管理方式的变革
C. 开创了对外开放的全新局面 D. 完善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答案】B
【解析】
【详解】根据材料和所学知识可知,1984年城市经济体制改革全面展开,核心是增强企业活力,打破计划经济体制下政府对企业的直接管控。石家庄会议通过“企业承包责任制”,允许企业自主经营,属于对传统经营管理方式(政府统管)的变革,体现了当时城市经济改革中对企业管理模式的探索,B项正确;社会主义改造发生在1953—1956年,主要通过公私合营等方式将私有制经济转变为公有制,与1984年城市经济体制改革的时间背景完全不符,排除A项;对外开放主要涉及经济特区设立、沿海开放城市等举措,而题干聚焦于“企业经营承包责任制”,属于国内经济体制改革范畴,与对外开放无关,排除C项;题干中的承包责任制是改革初期的探索,而非体制完善,排除D项。故选B项。
8. 下图所示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以来我国在某方面的发展成就。这一“方面”为( )
A. 交通设施 B. 电信网络 C. 医疗卫生 D. 生态环境
【答案】A
【解析】
【详解】据题干中呈现的“高速铁路里程”“内河航道通航里程”“高速公路里程”“民航运输机场”等信息,可知这些都属于交通设施范畴,反映的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以来交通设施方面的发展成就,A项正确;电信网络主要涉及通信网络等相关内容,题干未体现,排除B项;医疗卫生侧重于医疗服务、医疗资源、公共卫生等方面,与题干内容无关,排除C项;生态环境聚焦于生态保护、环境治理等,题干未涉及,排除D项。故选A项。
9. 世界古代文化丰富多彩,下列作品均出自( )
A. 古代埃及 B. 古代印度 C. 古代希腊 D. 古代日本
【答案】C
【解析】
【详解】依据所学可知,《掷铁饼者》是希腊雕塑艺术中的杰作之一;《荷马史诗》是宝贵的文学遗产,也是了解早期希腊社会的主要文献。因此,题干作品均出自古代希腊,C项正确;古代埃及有金字塔、狮身人面像等标志性文化成果,《掷铁饼者》和《荷马史诗》与古代埃及无关,排除A项;古代印度以佛教、种姓制度、阿拉伯数字(经其传播)等为文化代表,和题目中作品无关联,排除B项;古代日本文化受中国等影响,有大和绘、能剧等,与题干作品来源不符,排除D项。故选C项。
10. 1804年,《拿破仑法典》颁布实施。1825年美国路易斯安那州采用了该法典:之后,丹麦、意大利等国的民法典都以该法典为基础:1888-1889年《西班牙民法典》也在体系上接受了该法典。这说明《拿破仑法典》( )
A. 推动了启蒙运动的兴起 B. 加速了美国独立战争的胜利
C. 促进了法国大革命爆发 D. 影响了欧美多国的法治进程
【答案】D
【解析】
【详解】根据材料和所学知识可知,题干中明确提到美国路易斯安那州、丹麦、意大利、西班牙等国的民法典或直接采用《拿破仑法典》,或以其为基础,或接受其体系。这表明该法典的立法原则和体系被欧美多国借鉴,直接影响了这些国家的法治建设进程,体现了其在世界法律史上的深远影响,D项正确;《拿破仑法典》颁布于1804年,此时启蒙运动已接近尾声,法典是启蒙思想在法律层面的实践,而非推动启蒙运动兴起,排除A项;《拿破仑法典》颁布于1804年,晚于美国独立战争(1775—1783 年)结束时间,无法 “加速” 战争胜利,排除B项;《拿破仑法典》颁布于 1804 年,此时法国大革命已结束,法典是大革命后拿破仑为巩固资产阶级统治而制定的,并非促进革命爆发的原因,排除C项。故选D项。
11. 经过半年左右的实践,人们逐渐认识到商业和货币流通的重要性。1921年8月,苏俄人民委员会发布指令,改组粮食人民委员部,单独成立国内贸易人民委员部,以全面促进城乡之间的商品流通,恢复商品货币关系。这一指令( )
A. 致使农业生产长期停滞 B. 有利于新经济政策的推进
C. 标志着苏联模式的形成 D. 旨在实现社会主义工业化
【答案】B
【解析】
【详解】根据材料和所学知识可知,1921年苏俄推行新经济政策,核心是利用商品货币关系发展经济。题干中“改组粮食人民委员部”“促进商品流通,恢复商品货币关系”,直接体现了新经济政策中允许自由贸易的内容,这一指令为新经济政策的实施提供了制度支持,B项正确;题干中成立贸易部门的指令,目的是恢复商品流通,与农业停滞无关,排除A项;苏联模式形成标志是1936年苏联新宪法颁布,时间上不符合题意,排除C项;实现社会主义工业化是斯大林时期计划,与题干时间、内容不符,排除D项。故选B项。
12. 20世纪80年代,莫桑比克的长期内乱造成了约150万难民,1992年,联合国在为期三年的维和行动中,使该国370多万人得到了救助。2010年海地发生地震后,联合国维和人员帮助海地政府组织救灾,并为民众重建家园提供了有力支援。这说明联合国( )
A. 加快了世界多极化的进程 B. 规范了多边贸易协定
C. 反对霸权主义和强权政治 D. 致力于人道主义援助
【答案】D
【解析】
【详解】根据材料和所学知识可知,联合国在莫桑比克内乱后救助难民、在海地地震后协助救灾重建,均体现了对战争或灾难中受害民众的人道主义关怀,符合联合国“促进人类福祉”的宗旨,直接说明其致力于人道主义援助,D项正确;题干中联合国对莫桑比克难民的救助及海地地震后的重建支援,均属于人道主义援助范畴,未涉及国际政治格局的多极化发展,排除A项;联合国的主要宗旨是维护国际和平与安全、促进国际合作与发展,题干中联合国的行动与贸易协定无关,排除B项;题干中联合国的维和与救灾行动,核心是对受灾民众的救助,并非直接针对霸权主义,排除C项。故选D项。
二、非选择题(本大题共3小题、共36分)
13. 材料一:天干地支历法是中华文明的重要标志之一。《尚书·尧典》记载了“尧制历”一事,尧将羲和观测天文所得的节气信息颁发给四方部落首领及其治下的民众(即为“观象授时”),以倡导民主生产。“观象授时”符合华夏各部落的利益,使得尧部落与华夏其他各部落建立起至惠至信的政治框架。因而,尧确立了其领导华夏的最高权威,成为“天子”。这成为“大一统”学说可以追溯到的最早政治实践。
——摘编自《中华文明史简明读本》等
材料二 历代王朝通过制度创新,不断创设因时制宜的制度来适应统一多民族国家发展的历史大势,以下三幅示意图依次体现了西周、秦朝、元朝管理地方的政治制度。
——摘编自《中国历史地图集》等
(1)根据材料一,指出“尧制历”在政治方面的作用。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依次写出上述三个朝代管理地方的政治制度。
(3)综合上述材料和问题,请你归纳出一个学习主题。
【答案】(1)政治作用:确立了尧在华夏部落权威,建立稳定的政治框架,是最早的 “大一统”政治实践。
(2)
西周:分封制;
秦朝:郡县制;
元朝:行省制。 (3)学习主题:中国古代政治大一统发展历程。
【解析】
【小问1详解】
政治作用:根据材料一“尧将羲和观测天文所得的节气信息颁发给四方部落首领及其治下的民众(即为‘观象授时’)……使得尧部落与华夏其他各部落建立起至惠至信的政治框架。因而,尧确立了其领导华夏的最高权威,成为‘天子’。这成为‘大一统’学说可以追溯到的最早政治实践”和所学知识可知,“尧制历”使尧部落与华夏其他各部落建立起至惠至信的政治框架,帮助尧建立尧部落与各部落的政治联系,确立领导华夏的最高权威,成为“天子”。“尧制历”成为“大一统”学说可追溯的最早政治实践,为后世政治理念与国家统一观念的发展奠定基础。故政治作用:确立了尧在华夏部落的权威,建立稳定的政治框架,是最早的 “大一统”政治实践。
【小问2详解】
西周:根据材料二图一(标注诸侯国都)和所学知识可知,西周管理地方的政治制度是分封制。周天子把土地和平民、奴隶,分给亲属、功臣等,封他们为诸侯,诸侯必须服从周天子命令,向天子交纳贡品,平时镇守疆土,战时带兵随从天子作战,通过分封制巩固统治,拓展疆域。
秦朝:根据材料二图二(标注郡级、县级驻所)和所学知识可知,秦朝管理地方的政治制度是郡县制。秦始皇废除分封制,推行郡县制,郡县长官由朝廷直接任免,加强了中央对地方的控制,开创了中央集权制度对地方管理的基本模式。
元朝:根据材料二图三(标注行省、路、府等驻所)和所学知识可知,元朝管理地方的政治制度是行省制。在中央设中书省,地方设行中书省,行省下设路、府、州、县,加强了中央集权,巩固了多民族国家的统一,是中国省制的开端。
【小问3详解】
学习主题:从材料看,材料一尧制历关联早期“大一统”政治实践,材料二呈现西周分封制、秦朝郡县制、元朝行省制,这些都是不同历史时期为巩固统一、管理地方的政治举措。所以学习主题围绕古代政治制度与大一统发展,体现从早期实践到历代制度创新,推动统一多民族国家发展的脉络,故学习主题:中国古代政治大一统发展历程。
14. 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建成教育强国是近代以来中华民族梦寐以求的美好愿望。
材料一 1943年,晋冀鲁豫边区教育厅编审委员会审定出版了一套课本(右图为其中一册),其绝大多数内容围绕为什么要抗战,如何抗战,谁来抗战、抗战的结局等主题展开。
——摘编自《中国近现代教科书史》等
材料二 新中国经过70多年艰苦卓绝的探索,彻底改变了文盲众多、人才匮乏的教育弱国面貌,发展为体量庞大、人才辈出的教育大国。
新中国教育发展状况表(部分)
1949年 全国80%的人口是文盲,小学入学率不到20%,高校在校生仅有11.7万人
1978年 3月18日,全国科学大会召开,知识和教育重新赢得了人们的尊重
1986年 六届全国人大四次会议通过《中华人民共和国义务教育法》
1995年 中共中央、国务院提出实施“科教兴国”战略
2000年 实现了基本普及九年义务教育和基本扫除青壮年文盲的战略目标
2012年 全国财政性教育经费首次突破2万亿元,占GDP比例首次超过4%
2020年 九年义务教育巩固率为95.2%,义务教育普及程度达到世界高收入国家的平均水平。职业教育快速发展,高等教育由大众化阶段向普及化阶段迈进,普通本专科招生967.45万人,研究生教育招生超过110万人
——摘自国务院《中国共产党尊重和保障人权的伟大实践》等
材料三 到2027年,教育强国建设取得重要阶段性成效,拔尖创新人才不断涌现。到2035年,建成教育强国,基础教育普及水平和质量稳居世界前列,教育现代化总体实现。
——摘自《教育强国建设规划纲要/2024-2035年)》
(1)课本内容烙有鲜明的历史印记。指出材料一中课本内容所承载的历史使命。
(2)根据材料二,指出新中国成立70多年来教育整体面貌发生了怎样的变化。并结合所学知识探究教育发展的原因。
(3)综合材料一、二、三和上述问题,请你谈谈如何为教育强国建设作贡献。(提示:从个人成长、学校育才中任选一个角度作答)
【答案】(1)历史使命:巩固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助力抗战胜利。
(2)变化:由文盲众多,人才匮乏的教育弱国发展为体量庞大,人才辈出的教育大国。
原因:党的正确领导;国家和政府的重视;“科教兴国”战略的实施;人民群众重视知识和教育;教育工作者的努力;改革开放的推动;第三次科技革命的推动;教育制度和相关法律法规的完善。
(3)个人成长:完成九年义务教育即2高中和大学高等教育,树立终身学习观念,学习先进科学技术和前沿知识,为祖国发展和教育发展做贡献。
学校育才:加强教师队伍建设,提高教育科技化水平,注重学生的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
【解析】
【小问1详解】
历史使命:根据材料一 “1943年,晋冀鲁豫边区教育厅编审委员会审定出版了一套课本…… 其绝大多数内容围绕为什么要抗战,如何抗战,谁来抗战、抗战的结局等主题展开” 和所学知识可知,当时处于抗日战争时期,课本内容所承载的历史使命是巩固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助力抗战胜利。通过这种方式宣传抗战思想,动员民众参与抗日斗争,坚定抗战信念,为夺取抗日战争胜利凝聚力量 。
【小问2详解】
变化:根据材料二 “新中国经过70多年艰苦卓绝的探索,彻底改变了文盲众多、人才匮乏的教育弱国面貌,发展为体量庞大、人才辈出的教育大国” 及表格数据可知,新中国成立70多年来,教育整体面貌从教育弱国转变为教育大国,基本普及九年义务教育、扫除青壮年文盲,职业教育快速发展,高等教育向普及化迈进,教育经费投入增加,普及程度达到世界高收入国家平均水平等 ,实现了从落后到繁荣发展的巨大跨越 。
原因:根据材料“1995年中共中央、国务院提出实施'科教兴国'战略”和所学知识可知,教育发展缘于科教兴国战略的推动,1995年 “科教兴国” 战略提出,重视教育在国家发展中的战略地位。
根据材料“2012年全国财政性教育经费首次突破2万亿元,占GDP比例首次超过4%”和所学知识可知,新中国成立后,尤其是改革开放以来,经济不断发展,为教育投入、教育设施改善、教育规模扩大提供物质基础。得出改革开放的推动。
根据材料“1978年 3月18日,全国科学大会召开,知识和教育重新赢得了人们的尊重”和所学知识可知,1978 年全国科学大会召开,知识和教育重新赢得尊重,社会形成重视教育、尊重知识人才的氛围,促进教育发展。得出人民群众重视知识和教育。
除此之外,还有党的正确领导、国家和政府的重视、第三次科技革命的推动、教育制度和相关法律的完善等。
【小问3详解】
如何:本题为开放性试题,答案言之成理即可。根据材料和所学知识可知,从个人成长角度,为教育强国建设作贡献要努力学习知识技能,在学校认真学习科学文化知识,提升自身素养,为将来成为拔尖创新人才打基础。要培养创新与实践能力,积极参与课堂讨论、课外实践活动,锻炼创新思维和动手能力,适应教育强国建设对人才综合素质的要求。要树立正确价值观与家国情怀,学习材料一中课本承载的爱国、担当精神,将个人发展与国家教育强国目标结合,主动为教育发展建言献策,传播重视教育的理念。
从学校育才角度,可从教师自身发展、教师管理等角度组织答案,如:加强教师队伍建设、提高教育文化水平、注重学生的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等。若其他角度也言之有理也可。
15.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19世纪中期,中国面临着前所未有的大变局。下面时间轴列出了“变局”中的部分史事。
材料二 20世纪中期,中国实现了历史性转变。下表列出了“历史性转变”中的部分史事。
时间 事件
1949年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
中苏建交
1953年 抗美援朝战争胜利
中国首次提出和平共处五项原则
1955年 中国参加万隆会议
1964年 中国第一颗原子弹爆炸成功
——以上摘编自义务教育教科书《中国历史》等
(1)根据材料一和所学知识,从世界历史的角度概括这一“变局”出现的原因。并根据时间轴指出列强侵华的方式。
(2)从材料二中任选一个史事,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要说明这一史事国际背景和世界意义。
(3)纵观中国19世纪中期的“变局”和20世纪中期的“历史性转变”,谈谈你从中得到的启示。
【答案】(1)原因:主要资本主义国家完成工业革命,列强的扩张加剧:通过武力强迫清政府签订不平等条约,进行商品输出。
侵华方式:通过武力强迫清政府签订不平等条约,进行商品输出。
(2)
示例1:新中国成立
国际背景:美苏冷战两极格局的形成, 二战后亚非拉民族独立解放运动壮大发展
世界意义:鼓舞殖民地, 半殖民地人民的解放斗争,增强社会主义和世界和平民主力量,改变世界政治格局
示例2:抗美援朝战争胜利
背景:冷战、社会主义阵营的壮大
意义:抵御了帝国主义侵略扩张;稳定了朝鲜半岛的局势,维护了亚洲和世界的和平:
(3)启示:综合国力是国际地位的决定因素;民族独立是国家发展的前提;党和人民的共同努力是国家快速发展的原因。
【解析】
【小问1详解】
原因:根据材料一“19世纪中期,中国面临着前所未有的大变局…… 鸦片战争爆发等”和所学知识可知,从世界历史角度,这一“变局”出现的原因是主要资本主义国家完成工业革命,列强的扩张加剧。19世纪中期,英国等国完成工业革命,生产力大幅提升,为获取商品倾销地和原料产地,加紧对外扩张,中国成为其侵略目标,导致鸦片战争等一系列列强侵华战争爆发。
方式:根据材料时间轴“鸦片战争爆发、签订《南京条约》;第二次鸦片战争爆发、签订《北京条约》;美国军舰进犯台湾”可知,列强侵华的方式有发动侵略战争,签订不平等条约,进行商品输出,如发动鸦片战争,签订《南京条约》、发动第二次鸦片战争、签订《北京条约》。
【小问2详解】
示例1:以新中国成立为例,根据所学知识可知,二战后,世界形势发生深刻变化,民族解放运动蓬勃发展,殖民体系逐渐瓦解;同时,美苏冷战对峙格局初步形成,资本主义阵营和社会主义阵营对立 。在这样的国际环境下,中国人民经过长期奋斗,实现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壮大了世界和平民主和社会主义的力量 ,鼓舞了世界被压迫民族和被压迫人民争取解放的斗争,为世界民族解放运动和社会主义运动注入新活力,改变了世界政治力量的对比。
示例2:以抗美援朝战争胜利为例,根据所学可知,二战结束后,美苏之间形成冷战格局,美国企图称霸世界,而中国作为社会主义阵营一员,面临着来自资本主义阵营的巨大压力和威胁。抗美援朝发生在新中国成立初期,当时这个新生政权的成立壮大了社会主义阵营,壮大了社会主义的力量。
根据所学可知,抗美援朝战争的胜利,抵御了帝国主义侵略扩张,稳定了朝鲜半岛局势,维护了亚洲和世界和平,大大提高了国际地位。
【小问3详解】
启示:本题为开放性试题,答案言之成理即可。根据材料和所学知识可知,民族独立是国家发展的前提,19世纪中期中国因国力衰弱、主权不独立,遭受列强欺凌;20世纪中期新中国成立,实现民族独立后,才能开展建设、维护国家利益,如抗美援朝保卫国家安全,和平共处五项原则推动国际交往。
综合国力是国际地位的决定因素。19世纪中期中国落后,被动挨打;20世纪中期中国重视国防科技、外交创新,综合国力增强,国际地位进而提高。
党和人民的共同努力是国家快速发展的原因。党制定恰当的政策促进国家发展。科学家等人取得一项项科技成就促进社会发展进步。若其他角度也言之有理也可。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