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品解析】【中考真题】江苏省苏州市2025年初中学业水平考试语文试卷

文档属性

名称 【精品解析】【中考真题】江苏省苏州市2025年初中学业水平考试语文试卷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279.2KB
资源类型 试卷
版本资源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5-06-27 12:18:08

文档简介

【中考真题】江苏省苏州市2025年初中学业水平考试语文试卷
(2025·苏州)阅读下面的短文,按要求答题。
历史的性质,是连(guàn)① 不断的,它像一条大河,是不能分成(duàn) ② 落的。但为了便利的缘(gù)③,我们需要把它分为几个时期。这分期的地方,大约总有一个或几个较为重要的史迹一如十四世纪初欧洲产生了许多标志中古末日的史迹,所以本书中古和近古的界线,便是1321年,意大利诗人但丁死的那一年。
但不要忘了,这些界线都是人造的。我们决不能说,1321年以前,欧洲的事事物物都是中古式的,到了1321年1月1日的子时,人们从 甲 的梦中醒来,忽然过上了新的生活。因为乙的分期,正如昼夜分期一样:中午是白天,半夜是夜间,但在那暮色苍(máng) ④ ,或是晨光熹微中,谁能确定哪一分钟属于夜间,哪一分钟属于白天呢?但这个模糊不明的苍灰天正是划分昼夜的最好界线。明白了这一点,我们才可以应用历史分期。
1.根据拼音写出相应的汉字。
2.请在文中“甲”“乙”两处填入恰当的词语,使句意完整,内容贴切。
(2025·苏州)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空缺的诗文名句。
3.看到阔别多年的好友从海外归来,小乐欣喜不已:“    ,不亦乐乎?”
4.运河之畔,有游客见到两岸桃花纷纷飘落,叹了口气说,“无可奈何花落去”。另一位游客闻声应道:“    ,化作春泥更护花。”
5.太湖风景区山水环绕,林木茂密,游走其间,时有曲径通幽、豁然开朗的感觉,与陆游《游山西村》中“   ,    ”两句诗所描绘的意境相似。
6.儿次和金牌失之交臂的他,并不气馁,他以杜甫《望岳》中“   ,   ” 两句诗作为座右铭,他相信自已一定会登上人生高峰。
7.毕业晚会上,老师看到有的同学因为要离别而情绪低落,便用《送杜少府之任蜀州》中“   ,   ”两句诗安慰他们,说只要是知心朋友就不必担心天各一方。
(2025·苏州)根据下面括号中的要求写两句话,表现投石喝水的乌鸦看到另一只乌鸦用吸管喝水时的心理。
乌鸦喝水(作者:薛宏)
8.乌鸦想:“   ”(表现它因循守旧的心理)
9.乌鸦想: “   ”(表现它与时俱进的心理)
10.(2025·苏州) 名著阅读。为宣传革命文化,学校为《红星照耀中国》的插图《抗战之声》征集配图文字。有同学认为艾青《吹号者》中的几行诗与插图匹配,请根据你对画面和诗句的理解帮他写推荐理由。
而当太阳以轰响的光彩
辉煌了整个天穹的时候,
他以催促的热情
吹出了出发号。 ——艾青《吹号者》 [注]《抗战之声》,1936年8月,斯诺摄于宁夏豫旺县。《吹号者》创作于1939年3月。
(2025·苏州)古代诗文阅读。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回答问题。
新月(方干)
入夜天西见,蛾眉冷素光。
潭鱼惊钓落,云雁怯弓张。
隐隐临珠箔,微微上粉墙。
更怜三五夕,仙桂满轮芳。
【助读材料】①诗中的“新月”与地理学科中的“新月”不同,诗中“新月”指月牙儿,其形状可参考右图中的“蛾眉月”。②白居易有诗曰:可怜九月初三夜,露似珍珠月似弓。③珠箔:珠帘。
11.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从题材看,这是一首吟咏月亮的诗;从体裁看,这是一首律诗,押ang韵。
B.“入夜天西见”写月亮出现的方位,“蛾眉冷素光”则写月亮的形状和光亮,
C.第三联写诗人隔着珠帘望月,看见一枚新月在云层中微微移动,时隐时现。
D.“可怜”是“可爱”的意思,尾联两句抒发了诗人对十五夜满月的期待之情。
12.第二联对新月的描写体现了诗人丰富的想象力,请作简要分析。
(2025·苏州)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回答问题。
材料一
及吏部①死,五人②亦斩于吴市。先刑一日,暴风雨,太湖水溢。而广陵人则言倪文焕③家居昼坐,忽忽见五人严装仗剑,旌旆导吏部来,忽不见;庭井石栏,飞起舞空中,良久乃堕,声轰如雷
(节选自《五人传》)
【注】①吏部,指周顺昌。②五人,指颜佩韦等五位义士。明朝天启七年,奸臣魏忠贤派人逮捕东林党人周顺昌,苏州市民发起了抗暴斗争。后朝廷查究起事者,五人自承投案,英勇就义。③倪文焕,魏忠贤同党。
材料二
明天启时,侍御周公宗建①,屡疏击魄阉 ,夺职被逮,棰楚至不能出声。卒毙于狱,七月还尸,家中讣音未至。
有清江浦舟子,接一秀士,许以一金雇舟。问其姓氏,自何所来。曰:“我周季侯,自京师来。”又问吴中被逮诸公状。颦蹙曰:“俱死矣!”又问魏阉。曰:“伊罪恶贯盈,不久显戮矣。”至吴江,入门不出。舟子呼之,家人出,询知其故,曰:“季侯吾主人也,赴逮在京,安有此事?”喧闹间,夫人急出曰:“良有是事。昨梦侍御还家,备言死状,且云:‘上帝鉴其忠直,俾为神吴郡。舟子许其一金,为我酬之,勿失信也。’”出金与之,举家环哭。舟子亦哭曰:“吾得载忠魂,生平奇事,肯受金耶?”夫人曰:“侍御生平清介。汝不受直,非其心也。”舟子拜领而去。
(节选自《纪周侍御事》)
【注】①周宗建,字季侯,东林党人,曾任侍御。②魏阉,指魏忠贤。
13.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正确的一项是(  )
A.屡疏击魏阉屡,多次,与成语“屡见不鲜”的“屡”意思不同。
B.许以一金雇舟以,用,与《卖油翁》“以钱覆其口”的“以”意思相同。
C.出金与之 与,给,与《愚公移山》“吾与汝毕力平险”的“与”意思相同。
D.舟子拜领而去去,离开,与《小石潭记》“乃记之而去”的“去”意思不同。
14.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吏部死后,五人也在吴市被处死,临刑前一天,当地风雨大作,太湖里的水都溢出来了。
B.五人临刑前一天,广陵人传言说倪文焕家院子中水井的石栏杆飞到空中,很久才落下来。
C.周宗建因为反对魏忠贤,剥夺官职并被逮捕,身受严刑拷打至不能说话,后来死在狱中。
D.周宗建生前曾经雇了条船从京城回家,没有付船费,死后托梦给夫人要她把钱付给船夫。
15.把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为现代汉语。
⑴问其姓氏,自何所来。
⑵吾得载忠魂,生平奇事,肯受金耶?
16.有学者说:“古代社会每每有大冤案,就会生出许多传奇故事,在百姓间广为流传。”请根据两则材料,探究这类传奇故事在百姓间流传的原因。
(2025·苏州)现代文阅读。阅读下面的文章,回答问题。
材料一
春天像小姑娘,花枝招展的,笑着,走着。(朱自清《春》)
这样的句子生动形象,让人印象鲜明。为什么会有这种效果?是因为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
比喻句中,本体(被比喻的事物)和喻体(用来做比喻的事物)之间用“像”“仿佛”“……似的”等比喻词连接,是明喻。
本体和喻体之间用“是”“变成”或用破折号来连接的,则是暗喻。例如:
⑴理想是闹钟,敲碎你的黄金梦……(流沙河《理想》)
⑵长街静穆,万民伫立/一颗心一一片翻腾的大海……(李瑛《一月的哀思》)
此外,还有一种比喻,本体和比喻词都不出现,而是直接用喻体代替本体,是借喻。例如:秋风阵阵地吹,折扇形的黄叶落得满地都是。风把地上的黄叶吹起来,我们拍手叫道:一群黄蝴蝶飞起来了!”(叶圣陶《三棵银杏树》)
(摘编自人教版《语文》七年级上册)
材料二
有学者说,“比喻都是跛脚的”。但这句话本身也是一个比喻。因此必须指出的是:只有不好的比喻、不恰当的比喻,才会如此。恰如其分的、好的比喻,也是现实赖以显示其存在的主要方式,譬如月球、地球,都是用一个谁也不知道最先从哪儿找来的“球”作比喻而命名的。
据说,银河系是扁圆形的,像一个铁饼。如果生活中没有田径运动里的铁饼,不知该怎么样来描绘宇宙中的这种天文现象。还有,扫帚星,要没有比喻,就不知道人们怎么认识它了。
宏观世界是没有比喻就无法很好地加以描述的,微观世界更是这样,因此我们不得不借助比喻,如“秋毫之末”“芥末之微”。但是,借用日常生活中人们熟悉的东西,作为比喻来描绘微观世界,以便理解它,其实是非常困难的。人们硬是找不到适当的比喻,哪怕是“跛脚”的比喻来形容它们。
文学世界中的比喻,是真的令人钦佩,令人倾倒的。
在《战争与和平》里,托尔斯泰写一个客厅中的晚会,当宾客群集的时候,作为主妇的贵夫人,就像纺织女工那样奔走在她的棉纺厂车间里。哪里的细纱有断头,她就打它一个结,接上它,让纺织继续下去。小说用这样的比喻来描写这位贵夫人维持着晚会的进行,哪里的谈话有点停滞了,她就上去说几句话,把这一个断头接上,然后又到另一处去调节气氛,使所有纱锭都能正常运转。小说用了这个比喻,变得很生动。不过,不知道棉纺厂的读者可能读不大懂,
我也曾用运动员攀登珠峰的艰苦卓绝,来描写一个数学家如何跋涉在一道数学难题的解答上。不用这样的比喻,无法表现高等数学的运算之难。
美丽的比喻还是很多的.比喻并不是什么跛脚的残疾。
(摘编自徐迟《谈比喻》)
17.下列句子没有使用比喻修辞手法的一项是(  )
A.马帮像是得到信号,都止住了。(阿城《溜索》)
B.我的暴怒、我的虐待,都是针,刺我良心的针!(郑振铎《猫》)
C.浓密的树林里,银子似的泉水流下山去,清得透底。(陆定一《老山界》)
D.我就知道,我们之间已经隔了一层可悲的厚障壁了。(鲁迅《故乡》)
18.下面是对材料二画线句的解读,请用简洁的语言填空,使意思表达完整。每处不超过4个字。
“跛脚”指腿脚有残疾,走路不稳。文中学者所说的“比喻都是跛脚的”,意思是凡“比喻”在表情达意上都会有   。本文作者指出“但这句话本身也是一个比喻”,其言外之意是:既然这位学者认为比喻是跛脚的,那就不该再用   来表达自已的观点了,但他还是要用比喻来表达,可见在人们的交流中比喻的   是不容忽视的。
19.这两则材料对你理解和运用比喻有什么帮助?请分条梳理。
20.在“写好比喻句”的实践活动中,老师布置了三个难度不同的任务:A.明喻;B.暗喻;C.借喻。三个任务分值不同,依次是2、3、4分,请任选一个任务并根据要求完成。
要求:①以“星星”为本体;②答题时,先把自己所选任务的标号填在括号里。
(2025·苏州)阅读下面的文章,回答问题。
搬 家[注]
凌叔华
买到船票后,家里就忙起来了。妈整天在收拾东西,除了吃饭很少见到。阿乙已经两三夭没梳头,穿梭似地走出走入,拖鞋嗒啦嗒啦街上都听得见。阿三满头流汗,袖子挽得高高的,忙着捆东西。
廊下箱子堆叠成山,堂屋里的条案和床用麻袋包裹了,靠墙摆着,像一艘船。
“喂,谁来坐船?”婉儿爬上靠墙的家具喊。
“来,我们爬山去!”青儿爬到廊下的箱子堆上喊。
枝儿坐在门槛上,手里摆弄着一个揉来的破碟子,浅浅的恰好给她的大花鸡装水喝。
婉儿和青儿过来拉她。枝儿手里的瓷碟掉在地上,乓的一声。
“打破什么了?”妈跑出来说
“这群小猴儿,简直要拆房子了!出去。”阿乙张开两臂赶小鸡一样催促着。
枝儿弯腰拾地上的破瓷片。
“太太,她还有只大花鸡呢,也带走吗?”阿乙忽然问。
“不带走。”妈淡淡地答。
“妈,我带大花鸡走。”枝儿坚定地说,“把它放在我的小竹篮里,我自已提着,三叔叔说我可
以这样带着上船。”
“竹篮子盛不下你的大花鸡,傻孩子。’
“轮船上带不了活东西,带猫狗还要买票呢。”阿乙说。
“给它也买一张票。”
“鸡没有票卖呢。”阿乙哼了两声。
“她还有一箱鸡蛋呢。”
“都吃了吧,那宝贝带起来可麻烦了。”阿乙说。
“好孩子,鸡和鸡蛋都不能带,船上人查出来要拿走的。”①妈正色说。
“我不给他们!”枝儿急得脸红了。
“不给,他们把你也带走,那你就永远回不了家!”阿乙的话把枝儿吓着了,永远回不了家,
见不了妈,婉儿,青儿...
"还有四婆也不能见。她脸上退了红,渐渐变成青白
“枝儿,你不舍得宰大花鸡,就送人吧,你要送谁?”
②“送给四婆。”枝儿立刻答道。
四婆喜欢枝儿。她是个老婆子,一个人住在祠堂后面的小房子里。有时儿子回来给她钱,她就买鱼肉做许多菜,让枝儿一同吃。枝儿喜欢四婆,天天吃过早饭就到四婆家,给她喂鸭子,喂完赶鸭子下塘,坐到塘边钓小鱼给鸭拌食。给四婆拿东西,解开乱了的线团,穿缝衣针。四婆要做菜,她帮着择菜.....饭好了不等四婆让,她早把自已一份碗筷整整齐齐地摆桌上了。
枝儿要去北京了,四婆会难过吗,枝儿没想过。四婆呢,也没提过,只咋天枝儿替她穿针时,忽然叹一口气说,“枝儿,你去了北京,没人给我穿针了!”
“你喊我,我就来了。”枝儿坦然答道。
“去了北京就不容易来了!’
“你喊我一定来。青儿说北京就在山后面,你在山上大声叫我,我会听见的。”
“没这样容易,小宝贝!”四婆接过针线,也不做活,拉了枝儿的手到塘边看鸭子去。
今早,枝儿抱着那箱鸡蛋.阿三抱着大花鸡.去四婆家。进了门,阿三掷下大花鸡就走。枝儿把鸡蛋给四婆,说:“这些蛋都是她生的,你说可以孵几个小鸡?”
“一个蛋孵一个小鸡,”四婆数着蛋,“一五,一十,……,有十七个小鸡。”
嗯——。一群小鸡,像绒球,白的,黑的在地上跳来跳去;这些绒球长着小腿小脑袋,尖尖的小嘴,珠子似的眼睛,可爱极了!枝儿眼前浮现的是日前在伯娘家看到的小鸡。
“这些小鸡也会变大鸡吗?”
“好好喂它就会长大,这个鸡买来时没这么大吧?”
“不,很大的,买来那天就下了一个蛋。四婆,你看,这擦了胭脂的就是。这些蛋上面都叫阿三写了名字,这是婉儿,这是青儿……”枝儿一个个指着说,“这孵出来的一点小的鸡,会下多小的蛋儿啊?哦,下的就是那回吃的鸽子蛋吧。”
“鸽子蛋是鸽子下的。小鸡长大才下蛋呢。”四婆说着盖了箱子,放在盛菜的柜子里。
“你们明天一定走吗?’
“妈说一定走。今晚伯娘叫我们去吃饭,连阿乙、阿三都要去。”
四婆沉吟了一会,说,“今晚我给你们送些菜吃。”大花鸡这时正在太阳下慢宕宕走来走去,地上一团滚圆的可爱影子跟着动。
伯娘家的菜真不少,③盘子挤着碗儿,满满的一大圆桌。孩子们肘子碰肘子地嚷着要鱼要肉。正吃得热闹,阿齐说,“四婆送菜来了。’
“四婆真是破费,这碗鱼就花钱不少了,还有那一大盘得宰两只鸡吧。”伯娘说。
四婆谦虚着笑着走了。阿乙见她走后说,“那盘鸡还不是咱们家送去的。”
难道真的杀了那只大花鸡了?四婆是非常好的人;不会这样做的吧?枝儿想。
这时,阿乙咧嘴笑着,一边说这鸡肉嫩得好。
“真的四婆宰了大花鸡了吗?”枝儿忍不住问。
“傻姑儿,快吃吧,吃到肚子里倒是真的带走了!”
听到阿乙这句话,④枝儿的筷子掉落地上,哇地哭了。大家望着她笑,阿乙捡起筷子笑着给她。枝儿不接筷子,只低头呜呜地哭。妈过来哄道,“不哭,枝儿是顶乖顶听话的枝儿涨红了脸,哭着,不肯吃饭,她看见那只大花鸡满身是血,慢宕宕地一步一跌地变成一团黑东西。妈见孩子不接筷子;就说,“同阿乙回家睡去吧。’
“不,我要去问四婆。”枝儿跳下椅子就要去。
“不许去。”妈连忙拉住
枝儿委屈极了,呜呜地哭个不止,她不明白妈为什么不许她去问四婆阿齐她们看着都叹说,“看不出这孩子平常那么乖,也会发这么大脾气!”
(选自《新月》,1929年9月,有删改)
[注]小说以当时旧式家庭生活为背景。文中的阿乙、阿三和阿齐均是仆人。
21.下列对文中画线语句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句子①中的“正色”指神色严厉,这句话说明大花鸡和蛋不能带走是不容商量的事情,这为下文送鸡送蛋埋下伏笔。
B.句子②表明四婆是枝儿最信赖的人,小说由此开始叙写她们的关系,情节设置巧妙,体现了作者谋篇布局上的匠心。
C.句子③用“挤”字,写出伯娘家努力让碗盘靠紧以便桌上能放下更多的菜,表明那天晚上菜多,四婆没必要送菜来。
D.句子④通过筷子掉落在地的细节,反映了阿乙的回答给枝儿内心带来的震动,表现了枝儿对大花鸡的关心与钟爱.
22.枝儿是一个天真烂漫的小女孩。请从文中概括支撑这个结论的依据,不少于两条。
23.作者写枝儿出场,先渲染妈妈、阿乙等人的忙碌和婉儿她们的游戏,这样写有什么用意?请结合文本作简要分析。
24.有同学说,读完小说后再回头看“四婆将一箱子鸡蛋‘放在盛菜的柜子里’”这个细节,有一点心痛的感受。你是否也有这样的感受?请简要说明。
25.小说结尾“阿齐她们看着都叹说,‘看不出这孩子平常那么乖,也会发这么大脾气!”含义丰富,请谈谈你的理解。
26.(2025·苏州)在小说《搬家》中,我们读到了小女孩枝儿的故事。
假设现在枝儿已经长成和我们一般大小的中学生了,每次回忆往事,她都会想起那只大花鸡,想起当年的妈妈和四婆,觉得有很多话想跟她们说,她会说些什么呢?
请你以中学生枝儿的身份给妈妈或四婆写一封信,告诉她你最想说的话。
要求:①在“妈妈”“四婆”中任选一人作为你写信的对象,注意写信的口吻;②书信格式不作要求,不必拟写作文题目,不少于600字;③文中不要出现(或暗示)本人的姓名、校名。
答案解析部分
【答案】1.贯;段;故;茫
2.甲:中古 乙:历史
【知识点】音形相近字字形辨析;根据语境补写句子
【解析】【点评】(1)本题考查汉字字形。要求在平时的学习过程中,对于形似字、同音字、易错字、形声字等,要勤于积累,加强记忆。对于同音字,答题时要结合语言环境选择使用哪一个字。
(2)本题考查补写语句的能力。补写是一个综合性很强的考点,补写的语句内容来源于文本,要从上下文的有关材料中去提炼和概括。补写句子或引领下文,或总结上文,或与上下文衔接连贯(过渡);既要内容上符合语言环境,也要句式上符合语言特征。
1.连贯 [lián guàn] :连接,贯穿。
段落 [duàn luò] :1.(文章、事情)根据内容划分成的部分。 2.(文章、事情)停顿或结束处。
缘故 [yuán gù] : 原因,原故。
苍茫 [cāng máng] :1.广阔无边的样子。 2.模糊不清的样子。
故答案为:贯;段;故;茫
2.甲处:材料说“ 我们决不能说”是引导后面的那句话的,既然不能说“ 1321年以前,欧洲的事事物物都是中古式的 ”当然也不能说“到了1321年1月1日的子时,人们从中古 的梦中醒来 ”。故甲处应填写中古。
乙处:中古是历史的其中一个分期,故乙处应填写历史。
故答案为:甲:中古 乙:历史
【答案】3.有朋自远方来
4.落红不是无情物
5.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
6.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
7.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
【知识点】一般性默写;理解性默写
【解析】【点评】 本题考查古诗文的背诵和默写。答题时应注意,记忆型默写题,要求学生直接默写出指定的文句。这类题目要求考生日常加强背诵识记,尤其是不仅能背诵,还要能默写。理解性默写则要求考生通过反复诵读,在理解句意的基础上理解文意,难度要大一些。注意不要出现错别字。
3.默写题作答时,一是要透彻理解诗文的内容;二是要认真审题,找出符合题意的诗文句子;三是答题内容要准确,做到不添字、不漏字、不写错字。
故答案为: 有朋自远方来
4.默写题作答时,一是要透彻理解诗文的内容;二是要认真审题,找出符合题意的诗文句子;三是答题内容要准确,做到不添字、不漏字、不写错字。
故答案为: 落红不是无情物
5.默写题作答时,一是要透彻理解诗文的内容;二是要认真审题,找出符合题意的诗文句子;三是答题内容要准确,做到不添字、不漏字、不写错字。本题中的“疑”等字词容易写错。
故答案为:山重水复疑无路
柳暗花明又一村
6.默写题作答时,一是要透彻理解诗文的内容;二是要认真审题,找出符合题意的诗文句子;三是答题内容要准确,做到不添字、不漏字、不写错字。本题中的“ 凌 ”等字词容易写错。
故答案为:会当凌绝顶
一览众山小
7.默写题作答时,一是要透彻理解诗文的内容;二是要认真审题,找出符合题意的诗文句子;三是答题内容要准确,做到不添字、不漏字、不写错字。本题中的“ 涯 ”等字词容易写错。
故答案为:海内存知己
天涯若比邻
【答案】8.略
9.看来这老方法可以改改了。(意思对即可)
【知识点】图表信息;漫画释义
【解析】【点评】此题考查分析漫画能力。解答此种题型,要注意三点:一是认真审题,明确要求;二是认真读图,读全读懂;三是理解内涵,明确寓意;四是组织答案,有序有据。具体来说,描述画面内容时要对画面进行有序介绍,不添枝加叶,不议论,不抒情,客观全面;概括寓意时要在分析画面的基础上,看画中字,看夸张处,然后联系现实展开想象,从而提炼所揭示的主题或寓意。
8.乌鸦喝水是一个非常古老的寓言故事,故事中瓶子里的水很浅,乌鸦喝不到水,后来想到了向瓶子中投石子的方法喝到了水。这是我们小学时就学到了课文,课文的主题是赞扬乌鸦的聪明,能想到这么好的办法,因此在人们的心中根深蒂固地认为只有向水少的瓶子里投石子才是唯一的方法,而没有教育引导人们去想其他更好的方法。因此右边向瓶子中投石子的乌鸦(其实映射的是那种因循守旧的人)就受这种思想的影响,当他看到别人用吸管喝瓶子里的水时,它就会想,这只乌鸦真奇怪,怎么和别人不一样呢,这样能喝到水吗等等。
故答案为:这家伙怎么不按套路来呢?
9.但也有少部分乌鸦(其实映射的是与时俱进的人),他们不会因循守旧,他们会根据时代和社会的发展进行发明创造相出更好的方法,还有的虽然不会创造,但很善于学习,他们看到乌鸦用吸管喝谁,就会和自己的方法进行比较,通过比较,看出自己的方法落后而且会比较辛苦,会模仿甚至创造出更好的方法。
故答案为: 看来这老方法可以改改了。(意思对即可)
10.【答案】插图画面:吹号者身姿挺拔,脚下土地辽阔,面前红旗招展,手中号角上扬,仿佛能让人听到嘹亮坚毅的抗战之声。诗句写的也是抗战号角吹响的时刻,其时阳光四射,号声和着太阳的光彩,宏大热烈,遍布天穹,催人奋进。两者意境一致,以诗配图,有利于人们理解插图用意。(意思对即可)
【知识点】图表信息;对作品的体验感受
【解析】【分析】观察《抗战之声》图片,可以看出图片由吹号者和迎风招展的旗帜组成,左边的吹号者身穿八路军军装,头戴八路军军帽,腰系皮带,皮带上别着手枪,他抬起的右手紧握小号,嘴里用力地吹着小号。小号发出嘹亮的响声,这响声响彻在他脚下的大地上,响彻在无边的天际,唤醒了千千万万有良知的人们,他们拿起武器和侵略者进行战斗。再看艾青的诗,这首诗的名字是吹号者,吹号者当太阳以轰响的光彩,辉煌了整个天穹的时候,他以催促的热情吹出了出发号。唤醒人们拿起武器和侵略者进行战斗。因此,这首诗和插图搭配相得益彰。
故答案为: 插图画面:吹号者身姿挺拔,脚下土地辽阔,面前红旗招展,手中号角上扬,仿佛能让人听到嘹亮坚毅的抗战之声。诗句写的也是抗战号角吹响的时刻,其时阳光四射,号声和着太阳的光彩,宏大热烈,遍布天穹,催人奋进。两者意境一致,以诗配图,有利于人们理解插图用意。(意思对即可)
【点评】本题考查图文转换能力。①通读题干,明确图标(徽标)产生的背景、组织等。(围绕什么活动设计,由什么机构设计)。②仔细观察图标(徽标)的各组成部分,分析其元素(外形、线条、色彩、涉及的时间、事件等)。③结合图标(徽标)产生的背景,具体分析各组成部分所代表的寓意和设计意图。④看题干对字数、表达方式等方面有无特殊要求。答题格式这是一幅以……为主题的图标(徽标)+介绍画面+该图标(徽标)的寓意是……,表达了……的祝愿(体现了……希望)。
【答案】11.C
12.由新月之形,联想到钓钩和弯弓;又进而设想鱼、雁见到“钓落”“弓张”而惊、怯的心理。(意思对即可)
【知识点】诗歌文学常识;古诗词曲的形象、语言及表达技巧赏析;古诗词曲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
【解析】【点评】 (1)本题考查对诗歌总体把握能力。解答此题,①是要熟读并了解整首诗歌内容,②是要理解重点词语及诗句表达的意思,③是要能够理解诗歌所表达的思想感情,④是要分析诗歌的表现手法和语言特点,⑤是要识记有关的文学常识等。答题时需在对这首词总体把握的基础上,根据选项逐一比对。
(2)本题考查赏析诗歌语言的能力。古诗鉴赏,可以从多方面入手:①从浓厚的表达情感的词、句或表达感情地事物入手;②从带有诗人主观色彩的景物入手;③紧扣诗眼入手;④从意象入手;⑤从抒情方式和表现手法入手等。答题时,要在理解诗意,体会诗歌所表达的思想感情的基础上进行赏析。
11.C颈联说,透过珠帘看,新月只有朦胧的一痕;在粉墙上,新月只能洒下淡淡的光辉。故这句话理解和赏析不正确。故选C。
故答案为: C
12.颔联说,水潭中的游鱼见了新月,会以为是鱼钩垂下而受惊;夜空里的大雁见了新月,会以为是弓箭拉开而害怕。这里是通过两个比喻来描写新月的样子。因此, 第二联对新月的描写体现了诗人丰富的想象力,由新月之形,联想到钓钩和弯弓;又进而设想鱼、雁见到“钓落”“弓张”而惊、怯的心理。(意思对即可)
故答案为:由新月之形,联想到钓钩和弯弓;又进而设想鱼、雁见到“钓落”“弓张”而惊、怯的心理。(意思对即可)
【答案】13.B
14.D
15.⑴(船夫)问他姓什么,从哪里来。
⑵我能够(用船)载送(周侍御的)忠魂,是(我)一辈子罕见的事,怎能接受这钱呢
16.这类传奇故事往往通过鬼神或自然力量来惩恶扬善,与百姓的良好愿望一致。(意思对即可)
【知识点】归纳文言文内容要点,概括文章中心;根据文言文中某一内容谈观点;文言文翻译;常用文言实词
【解析】【点评】 (1)本题主要考查点是文言词语的理解。解答词类题目,一定要先翻译句子,知道句意后再解释词语,并要注意通假字、古今异义、词类活用等特殊情况,平时要注意积累一些常见的文言词语。
(2)此题考查对课文语句的理解和赏析能力。首先理解语句本身的意思及写法特点,其次还要从全篇着眼,句不离段,段不离篇。理解全篇的主旨感情,再判断语句的意思及写法是否正确即可。
(3)本题考查翻译文言语句的能力。翻译的要求是做到“信、达、雅”,翻译的方法是“增、删、调、换、补、移”,我们在翻译句子时要注意通假字、词类活用、一词多义、特殊句式等情况,如遇倒装句就要按现代语序疏通,如遇省略句翻译时就要把省略的成分补充完整。
(4)本题考查根据文章某一内容谈观点的能力。要答好此题,首先要整篇阅读文言文,扫清文字障碍,疏通文意,充分把握内容,然后再明确表达自己的观点并结合具体内容阐述理由。
参考译文:材料一:等到周顺昌死后,五位义士也在吴洲市被斩首。行刑那天,天下起了暴雨,挂起来大风,太湖的水都满溢出来。广陵人传言说魏忠贤同党倪文焕白天在家中坐着的时候,忽然看见五个人穿戴整齐,手拿宝剑,旌旗猎猎,后面跟着周顺昌向他走来,忽然有消失了。狂风刮起时, 庭井石栏在空中飞舞,很长时间才落下来,声音就像轰隆隆的雷声。
材料二:明朝天启年间, 侍御周季侯多次弹劾阉党魏忠贤,被削职逮捕,严刑拷打之后仍然不屈服。最后在狱中死亡,七月把尸体运回故乡埋葬,家中人不知道此消息。
清江码头有一个撑船人,接到一个秀士,用一两金子雇他的船。舟子问这人的姓氏,从哪里来。这人说:我是周季侯,从京师来。舟子又向他打听吴 县 的几个人被逮捕的情形。这个人皱着眉头说都死了。又向他打听阉党魏忠贤,这人回答说,已经恶贯满盈,不久就要被杀了。到了吴县,进入家门后不出来了。舟子呼叫他,屋里有人出来询问舟子什么事,舟子把事情经过对他讲述了一遍,那个人说,周季侯是我的主人,他在京师被捕,怎么可能。正争吵间,夫人急忙出来说:“确有此事,昨夜我梦见官人回家,向我详细地说了死亡的情况。并且说:‘上天看他忠诚,让他到天上当掌管吴珺这个地方了。许舟子的一两金子,我给他,不能失信。’”夫人拿出金子给了舟子,全家都痛哭起来。舟子也哭着说:“ 我能够(用船)载送(周侍御的)忠魂,是(我)一辈子罕见的事,怎能接受这钱呢 ”夫人说:“周侍御一生清正廉洁。你不接受金子,这不是他的意愿。”舟子领了金子,拜别而去。
13.A屡疏击魏阉:多次弹劾阉党魏忠贤。屡,多次。“屡见不鲜” ,多次见到,一点也不新奇。 “屡”,多次。
C“吾与汝毕力平险”意思是我和你人尽全力铲平险峻的大山。“与”,连词,和。
D舟子拜领而去去,离开,与《小石潭记》“乃记之而去”的“去”意思相同,都是离开的意思。
故答案为:B
14.D周宗建死后其魂魄雇了条船从京城回家,并不是生前曾经雇了条船从京城回家。
故答案为:D
15.关键词:⑴问:询问。其:代词,他的。自何所来:从哪里来。
⑵吾:我。得:能够。奇事:罕见的事。耶:相当于吗。
故答案为: ⑴(船夫)问他姓什么,从哪里来。
⑵我能够(用船)载送(周侍御的)忠魂,是(我)一辈子罕见的事,怎能接受这钱呢
16.材料一中五位义士被杀,这是老百姓凭自己的力量无法改变的事实,于是把改变这种事实的愿望寄托在上天身上,说上天对五位义士的死也看不惯,于是刮大风,下暴雨,太湖的水都满溢出来。还是这些人死后的魂魄也找到阉党而来。
材料二中侍御周季侯因多次弹劾阉党魏忠贤被削职逮捕严刑拷打死亡,这样的冤案老百姓当然不愿意看到,于是就想象七他死后到天上当掌管吴珺这个地方了。舟子的态度其实代表了老百姓的态度,舟子非常敬佩他,其实就是老百姓非常敬佩惋惜他。对这样一个忠诚既不愿意他死,愿意他被上天收走管理一个地方,愿意忠臣治理一方,而不是魏忠贤阉党。据此分析理解概括答题即可。
故答案为: 类传奇故事往往通过鬼神或自然力量来惩恶扬善,与百姓的良好愿望一致。(意思对即可)
【答案】17.A
18.不足;比喻;作用(意思对即可)
19.掌握了比喻的种类及其特点;对比喻的作用(表达效果)有更具体的认识;写好比喻的关键是找到适当的喻体。(意思对即可)
20.A. 星星如灯,满布空中。B. 满天的星星是一盏盏明灯。C. 晴朗的夜空,亮着一盏盏明灯。(答案符合要求即可得相应的分数)
【知识点】概括文章主要内容;理解文章关键语句意思;启发、思考、感悟等开放类型;比喻;非连续性实用类文本
【解析】【点评】 (1)本题考查辨析常用修辞手法的能力。学生要掌握常用修辞手法的种类及各种修辞手法的特点,常用修辞方法有:比喻、拟人、排比、夸张、设问、反问、对偶、对比、反语等,答题时要结合语言环境判断使用的修辞手法
(2)这道题考查的是对重要语句含义的理解。理解句子的含义,首先抓住句子的中心词语,明白句子的表层含义,再结合上下文或主旨,并联系句子的修辞、表现手法等,用通顺、明白的语言把深层含义诠释出来。
(3)本题考查的是对文章内容的理解和概括。做题时,应首先明确信息筛选的方向,有了明确的目的,就有了筛选的范围和标准;其次是正确理解所找信息的内涵,从而进行恰当取舍,避免有所偏颇或答非所问。
(4)本题考查语言表达能力。答题时首先要根据所给的本题进行联想,找到最恰当的喻体,然后再根据比喻的特征拟写比喻句。
17.A:这句话有本体和比喻词,但没有喻体,只是描述马帮突然停止的情景,不属于比喻。B:这句话把我的暴怒、我的虐待比作是针,运用了比喻的的修辞手法。C:这句话把泉水比作银子,生动形象地描绘可泉水颜色、亮度和光泽度。D:这句话属于暗喻,只有喻体,我们之间的隔阂比作是厚障壁。故答案为:A
18.“跛脚”指腿脚有残疾,走路不稳,一个人是跛脚,他就有缺陷,是肢体不完整的一个人。 比喻都是跛脚的,作者运用比喻是为了更好地表情达意,而是有跛脚的,就是有缺陷,有不足,不够完美。既然比喻有跛脚,在表情达意上有不足,就不应该用这种方法,寻求更好的方法,但事实上,没有比这种方法更好地方法,为了把事物说得更通俗易懂,更生动形象,还必须用比喻,可见在人们的交流中比喻的作用是不容忽视的。
故答案为:第1空、不足
第2空、比喻
第3空、作用(意思对即可)
19.材料一说明了比喻的效果( 生动形象,让人印象鲜明)、种类(明喻、暗喻和借喻)及每种比喻的特点(比喻句中,本体(被比喻的事物)和喻体(用来做比喻的事物)之间用“像”“仿佛”“……似的”等比喻词连接,是明喻;体和喻体之间用“是”“变成”或用破折号来连接的,则是暗喻; 还有一种比喻,本体和比喻词都不出现,而是直接用喻体代替本体,是借喻。 )
材料二对比喻的作用(文中以月球、地球、银河系的命名为例说明宏观世界中恰如其分的、好的比喻,也是现实赖以显示其存在的主要方式;以“秋毫之末”“芥末之微” 为例说明微观世界中恰如其分的、好的比喻,也是现实赖以显示其存在的主要方式 ;以 《战争与和平》中的比喻 为例说明文学世界中的比喻,是真的令人钦佩,令人倾倒的 等),从而让读者对比喻的作用有更具体的认识。既然比喻是这么重要,因此选择最恰当的比喻词非常关键,这样可以更好地描述事物。
故答案为: 掌握了比喻的种类及其特点;对比喻的作用(表达效果)有更具体的认识;写好比喻的关键是找到适当的喻体。(意思对即可)
20.星星会发光,而且我们看到的星星往往呈点状分布,因此,可以把星星比作是灯,把满天的星星比作是一盏盏灯。据此分析再根据明喻、借喻和暗喻的特点写一句比喻句。
故答案为: A. 星星如灯,满布空中。B. 满天的星星是一盏盏明灯。C. 晴朗的夜空,亮着一盏盏明灯。(答案符合要求即可得相应的分数)
【答案】21.C
22.以为小鸡会下鸽子蛋;以为北京就在山后面,四婆喊一声就能听到;给大花鸡下的蛋做上记号;无法接受大花鸡“被杀”的事实,哭得很厉害。(意思对即可)
23.将枝儿专心摆弄给鸡喝水用的碟子与大人的忙碌和小孩的游戏形成对照,暗示(突出)搬家之际,枝儿心中只想着大花鸡的事实;为下面打碎碟子并引出大花鸡等情节伏笔。(意思对即可)
24.有。枝儿珍爱的鸡蛋,在四婆眼里也不过是一道菜。这与枝儿对四婆的信任形成反差,反映了四婆并不理解、重视枝儿的心思。
25.枝儿对大花鸡的喜爱之深,(因大花鸡被杀)枝儿内心受到的伤害之大;人们对枝儿的误解之普遍,成人对童心的忽略之寻常。
【知识点】概括理解文中人物形象;理解文章关键语句意思;细节描写;体会作者情感态度;分析文段、人物、情节的作用
【解析】【点评】 (1)本题考查对文章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能力。解答本题,应从语句理解、手法分析、人物环境情节分析、主题理解等角度分析判断。根据对文本内容的感知与理解,仔细辨识选项与原文的细微差别,做出判断。
(2)本题考查分析人物形象。人物形象的概括主要从外貌、语言、动作、神态、心理等方面的信息来提取整合。还可以根据情节、环境、作者的客观介绍等方面的信息来提取概括。
(3)本题考查对重要情节作用的理解能力。解答重要情节作用类题型,要阅读文章内容,理解大意,揣摩写作技巧,要根据语段写了哪些内容,与全文其它内容有什么关系,对于主题有什么帮助等加以综合分析。
(4)本题考查理解作者情感态度的能力。作者的情感态度是指作者对某具体事物的主观倾向,或赞同或反对,或喜爱或憎恶,带有鲜明的个人主观色彩。其表述因文体而有差异,有的直接说出,有的则分散在字里行间,若隐若现。在具体的分析概括时,首先要抓住文体特点,其次,要抓住一些标志性词句。
(5)本题考查对句子含义的理解能力。这类试题,不要浮于语句的表面意思,如果简单地理解为词句的表层意思,就容易理解偏差,一般要重点进行片段研读和探究,结合语境,联系上下文,紧扣文章中心主题分析其深层意思。
21.C.有误,句子③“盘子挤着碗儿”侧重描写伯娘家饭菜丰盛,营造热闹的聚餐氛围,但这与“四婆没必要送菜”无关。结合第④
段“四婆喜欢枝儿……她就买鱼肉做许多菜,让枝儿一同吃”可知,四婆送菜的行为是为了表达对枝儿的不舍,而非基于“菜量是否足
够”的考虑。故选C。
故答案为:C
22.由第35段“这孵出来的一点小的鸡,会下多小的蛋儿啊 哦,下的就是那回吃的鸽子蛋吧”可知,枝儿天真地以为小鸡长大后能下鸽
子蛋,混淆了不同禽类的生理特征,体现其认知的童趣与天真;
由第28段“你喊我一定来。青儿说北京就在山后面,你在山上大声叫我,我会听见的”可知,枝儿对地理距离毫无概念,相信只要四婆在山头呼喊,远在北京的自己就能听见,这种对空间关系的幼稚理解凸显孩童的烂漫想象;
由第35段“这些蛋上面都叫阿三写了名字,这是婉儿,这是青儿……”可知,枝儿给鸡蛋标注人名,将鸡蛋拟人化,这种赋予物品生命的行为是典型儿童思维的表现;
由第47段“枝儿的筷子掉落地上,哇地哭了”和第⑧段“枝儿涨红了脸,哭着,不肯吃饭”可知,她因无法接受大花鸡被宰杀而情绪崩溃,这种对动物情感的纯粹执着,正是孩童天真本性的自然流露。
故答案为:以为小鸡会下鸽子蛋;以为北京就在山后面,四婆喊一声就能听到;给大花鸡下的蛋做上记号;无法接受大花鸡“被杀”的事实,哭得很厉害。(意思对即可)
23.由第①段“妈整天在收拾东西,除了吃饭很少见到。阿乙已经两三天没梳头,穿梭似地走出走入,拖鞋嗒啦嗒啦街上都听得见。阿三满头流汗,袖子挽得高高的,忙着捆东西”和第③段“‘喂,谁来坐船 ’婉儿爬上靠墙的家具喊”,第④段“‘来,我们爬山去!’青儿爬到廊下的箱子堆上喊”可知,作者先浓墨重彩地描绘出妈妈、阿乙、阿三为搬家而忙碌的紧张氛围,以及婉儿、青儿充满童趣的游戏场景,而第⑤段“枝儿坐在门槛上,手里摆弄着一个拣来的破碟子,浅浅的恰好给她的大花鸡装水喝”,枝儿专注于给大花鸡准备水具,与周围人的状态形成鲜明对照。这种对比暗示在搬家的喧闹中,枝儿的心思完全被大花鸡占据,突出了她对大花鸡的在意。由此可知,众人忙碌和小孩游戏的场景为后文情节发展埋下伏笔。正是因为枝儿一心想着大花鸡,专注摆弄碟子,才会出现第⑥段“婉儿和青儿过来拉她。枝儿手里的瓷碟掉在地上”在婉儿和青儿拉她时,失手打碎碟子,进而引出第⑩段“太太,她还有只大花鸡呢,也带走吗”写阿乙询问大花鸡是否带走,第 段“‘妈,我带大花鸡走。’枝儿坚定地说……”枝儿坚持带鸡等一系列情节,推动故事围绕大花鸡等情节展开。
故答案为: 将枝儿专心摆弄给鸡喝水用的碟子与大人的忙碌和小孩的游戏形成对照,暗示(突出)搬家之际,枝儿心中只想着大花鸡的事实;为下面打碎碟子并引出大花鸡等情节伏笔。(意思对即可)
24.(1)如回答有。
由第⑤段“这些蛋上面都叫阿三写了名字,这是婉儿,这是青儿……”可知,枝儿给每个鸡蛋都做了标记,将它们视为有生命的个体,表现出童真的珍视。
由第36段“四婆说着盖了箱子,放在盛菜的柜子里”可知,四婆将枝儿珍视的鸡蛋与普通食材混放,暗示了它们最终将作为菜肴被食用。这一细节与枝儿的纯真想象形成残酷反差,枝儿满怀信任地将“标着名字的鸡蛋”当作情感寄托交付,四婆却以成人世界的实用逻辑将其归为“菜”的范畴。反映了四婆并不理解、重视枝儿的心思。
由第41段“四婆真是破费,这碗鱼就花钱不少了,还有那一大盘得宰两只鸡吧”和第④段“那盘鸡还不是咱们家送去的”可知,四婆确实将大花鸡做成了菜肴,印证了前文将鸡蛋放在菜柜的细节。
由第43段“难道真的杀了那只大花鸡了 四婆是非常好的人,不会这样做的吧”可知,枝儿对四婆的信任与现实的残酷形成强烈反差。这种“接受馈赠”与“忽视情感”的矛盾,暴露出成人世界对孩童天真的无意识碾压。四婆并非恶意伤害,却轻易消解了枝儿视若珍宝的情感寄托,这种温柔的残忍更让人心生悲凉。
(2)如回答没有。
文章第30段四婆数鸡蛋时认真回应枝儿“一个蛋孵一个小鸡”,还顺着她的想象说“十七个小鸡”,这是对孩童天真的温柔呵护。“放在盛菜的柜子里”是正常储存行为,且第⑨段写她送菜,正是对枝儿心意的珍视,并非将鸡蛋视为普通食材,故无心痛之感。
世界的控诉。故答案为: 有。枝儿珍爱的鸡蛋,在四婆眼里也不过是一道菜。这与枝儿对四婆的信任形成反差,反映了四婆并不理解、重视枝儿的心思。
25.由第 段“‘妈,我带大花鸡走。'枝儿坚定地说”,第四段“给它也买一张票”,第四段“我不给他们”等内容可知,枝儿始终执着于保护大花鸡,将其视为重要伙伴,舍不得丢下它,想要将他带走。可见枝儿对大花鸡的喜爱之深;
由第46段“傻姑儿,快吃吧,吃到肚子里倒是真的带走了”,第46段“枝儿的筷子掉落地上,哇地哭了”,第8段“看见那只大花鸡满身是血”的幻觉可知,阿乙的话让枝儿产生了强烈的心理冲击,得知大花鸡被杀,内心受到很大的伤害;由第6段阿乙说“傻姑儿,快吃吧”和第46段妈阻止询问四婆可知,大人们用实用主义态度对待枝儿的情感需求,忽略了儿童的心理;由第9段“我要去问四婆”的倔强和和第51段“枝儿委屈极了,呜呜地哭个不止”可知,所谓“乖孩子”的爆发,正是对成人漠视儿童情感
故答案为: 枝儿对大花鸡的喜爱之深,(因大花鸡被杀)枝儿内心受到的伤害之大;人们对枝儿的误解之普遍,成人对童心的忽略之寻常。
26.【答案】给妈妈的一封信亲爱的妈妈:
提笔写下这些字时,窗外的晚霞正漫过窗棂,恍惚间,竟像是老宅檐角漏下的光,把那些旧时光又映得鲜活起来。
妈妈,您还记得那只大花鸡吗 当年我像个撒欢的小兽,守着它、护着它,满心盼着能把它塞进小竹篮,跟着咱们一起奔赴新的生活。可阿乙叔叔说带不了活物,您也劝我放下,我那时急得直掉眼泪,觉得你们都在“欺负”我的宝贝。如今再想起,才明白这世间的离别,本就有诸多无奈,您和阿乙叔叔,是在烟火琐碎里,努力给我留一份体面的柔软。
这些年,四婆的身影总在梦里打转。想起她守着老房子,给我留着刚蒸好的糕点;想起我陪她喂鸭子,大花鸡领着一群小绒球,在塘边歪歪扭扭地走;想起她颤巍巍穿针,我在一旁捣乱,把线团扯得乱七八糟,她却笑着说“枝儿手巧,将来准能绣出好花样”。后来听说大花鸡的遭遇,我疯了一样要找四婆,您紧紧拉住我,那一刻的力道,像是要把我从失控的边缘拽回来。当时我不懂,只觉得您狠心,可长大了才明白,您是怕我被真相扎得遍体鳞伤,想把最后的童真,稳稳地护在怀里。
妈妈,成长是一场漫长的和解。我渐渐看懂您藏在“不行”背后的苦衷,藏在“别闹”里头的温柔。就像那次搬家前夜,您借着月光收拾行李,把我的小衣裳叠得方方正正,把大花鸡的羽毛悄悄收进我的针线盒一-原来您什么都知道,知道我的不舍,知道我的眷恋,只是用您的方式,把这些珍贵,妥帖地放进岁月的抽屉。
如今我也能体会,您站在老宅门槛,望着满院旧物时,眼底那一抹化不开的怅惘。那些被时光浸泡过的日子,是您用青春酿的酒,甘苦都藏在里头。往后的日子,我想陪您慢慢喝这杯酒,听您说那些没讲完的故事,说老宅的槐花如何香,说大花鸡的羽毛如何亮,说您藏了一辈子的,对生活的热望。
妈妈,谢谢您,在兵荒马乱的离别里,为我留一扇温柔的窗。我会带着这份暖,把往后的路,走成您期许的模样。
【知识点】材料作文
【解析】【分析】本次作文需以中学生枝儿的身份,给《搬家》中的妈妈或四婆写信,倾诉回忆往事时的心声。若选妈妈,要基于当年搬家时围绕大花鸡等事件,表达对妈妈当时做法的理解或困惑、对过往情感的珍视;若选四婆,侧重回忆与四婆相处的温暖,感恩四婆的陪伴与关爱,抒发对四婆的想念。立意核心是借书信传递枝儿成长后对旧人旧事的深刻情感,展现亲情或邻里情的珍贵,让情感在回忆与倾诉中自然流淌,贴合初中生对情感细腻感知与表达的特点。先确定写信对象,比如选四婆,以回忆与四婆相处的生活片段为线索,从想起大花鸡引出对四婆的怀念,讲述给四婆喂鸭子、陪四婆穿针等过往,抒发对四婆的感激与想念,以及成长后对这份情谊的更深理解;若选妈妈,聚焦搬家时大花鸡事件,回忆妈妈当时的抉择,表达对妈妈的理解,探讨成长中对亲情、离别、取舍的新感悟。比如给四婆,开篇点明因看到小鸡想起当年的大花鸡,从而思念四婆。接着详细写当年给四婆喂鸭子、陪四婆坐在塘边喂鱼鸭,帮四婆穿针引线的场景,突出四婆的慈祥与两人相处的温馨。然后写得知大花鸡遭遇后,自己想去问四婆却被妈妈阻拦的委屈,以及成长后明白四婆当时的无奈。最后表达希望能再回到过去,陪四婆度过更多时光,感恩四婆给予的温暖,让四婆知道她一直活在自己的回忆与心里。或者以“四婆,您还记得那只大花鸡吗”开启,回忆大花鸡在时,四婆养鸡、护鸡,自己跟着四婆观察小鸡诞生、成长的过程,展现四婆对生活的热爱和对小动物的怜惜。再写搬家后,对四婆的牵挂,想象四婆独自生活的情景,抒发想为四婆做些什么却无法实现的愧疚,以及对四婆给予自己童年美好回忆的深深感恩,强调这份回忆成为自己成长路上温暖的底色。若给妈妈写信,开头可说“妈妈,这么多年,我一直想着那只大花鸡和四婆”,回忆搬家时围绕大花鸡的争执,自己当时的害怕与不舍。成长后理解妈妈作为家庭一员,在搬家时面临的现实压力和无奈抉择,探讨亲情里“取舍”的复杂情感,表达对妈妈的理解,同时也说出当年没问出口的对四婆和大花鸡后续的担忧,以及现在明白妈妈是想保护自己免受更多离别伤痛,最后说清成长后与妈妈在情感沟通上的新感悟,让母女情更深厚。或者从整理旧物看到与童年相关的小物件切入,回忆起搬家时的大花鸡事件,写自己当时对妈妈不让去问四婆的不解与委屈。成长过程中,逐渐体会到妈妈在家庭变动中的不易,理解妈妈的做法是想维持生活秩序,也明白妈妈对自己情感的默默守护。通过讲述同学类似经历,对比中凸显妈妈的爱,表达对妈妈的感恩,以及希望和妈妈更坦诚交流过去故事、解开当年心结的期待。
【点评】本题考查写材料作文的能力。材料作文,它既有命题作文的限制性,又有自拟题作文的自由性;既能考查考生按要求作文的能力,又给考生提供了充分展示其写作能力的自由空间。读懂材料,把握材料的主旨,是写好材料作文的关键。我们可以从以下三个方面入手:1、把握材料寓义。审题立意是材料作文写作的首要问题,而所给材料对主题的确立有着客观的制约性。2、选择恰当角度。对同一材料,不同的考生会有不同的选择角度,我们要选取那些最能表现题旨的角度。3、发散思维,打开思路。对材料必须先发散思维,思路打开了,可写的内容就丰富多彩易于下笔了。
1 / 1【中考真题】江苏省苏州市2025年初中学业水平考试语文试卷
(2025·苏州)阅读下面的短文,按要求答题。
历史的性质,是连(guàn)① 不断的,它像一条大河,是不能分成(duàn) ② 落的。但为了便利的缘(gù)③,我们需要把它分为几个时期。这分期的地方,大约总有一个或几个较为重要的史迹一如十四世纪初欧洲产生了许多标志中古末日的史迹,所以本书中古和近古的界线,便是1321年,意大利诗人但丁死的那一年。
但不要忘了,这些界线都是人造的。我们决不能说,1321年以前,欧洲的事事物物都是中古式的,到了1321年1月1日的子时,人们从 甲 的梦中醒来,忽然过上了新的生活。因为乙的分期,正如昼夜分期一样:中午是白天,半夜是夜间,但在那暮色苍(máng) ④ ,或是晨光熹微中,谁能确定哪一分钟属于夜间,哪一分钟属于白天呢?但这个模糊不明的苍灰天正是划分昼夜的最好界线。明白了这一点,我们才可以应用历史分期。
1.根据拼音写出相应的汉字。
2.请在文中“甲”“乙”两处填入恰当的词语,使句意完整,内容贴切。
【答案】1.贯;段;故;茫
2.甲:中古 乙:历史
【知识点】音形相近字字形辨析;根据语境补写句子
【解析】【点评】(1)本题考查汉字字形。要求在平时的学习过程中,对于形似字、同音字、易错字、形声字等,要勤于积累,加强记忆。对于同音字,答题时要结合语言环境选择使用哪一个字。
(2)本题考查补写语句的能力。补写是一个综合性很强的考点,补写的语句内容来源于文本,要从上下文的有关材料中去提炼和概括。补写句子或引领下文,或总结上文,或与上下文衔接连贯(过渡);既要内容上符合语言环境,也要句式上符合语言特征。
1.连贯 [lián guàn] :连接,贯穿。
段落 [duàn luò] :1.(文章、事情)根据内容划分成的部分。 2.(文章、事情)停顿或结束处。
缘故 [yuán gù] : 原因,原故。
苍茫 [cāng máng] :1.广阔无边的样子。 2.模糊不清的样子。
故答案为:贯;段;故;茫
2.甲处:材料说“ 我们决不能说”是引导后面的那句话的,既然不能说“ 1321年以前,欧洲的事事物物都是中古式的 ”当然也不能说“到了1321年1月1日的子时,人们从中古 的梦中醒来 ”。故甲处应填写中古。
乙处:中古是历史的其中一个分期,故乙处应填写历史。
故答案为:甲:中古 乙:历史
(2025·苏州)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空缺的诗文名句。
3.看到阔别多年的好友从海外归来,小乐欣喜不已:“    ,不亦乐乎?”
4.运河之畔,有游客见到两岸桃花纷纷飘落,叹了口气说,“无可奈何花落去”。另一位游客闻声应道:“    ,化作春泥更护花。”
5.太湖风景区山水环绕,林木茂密,游走其间,时有曲径通幽、豁然开朗的感觉,与陆游《游山西村》中“   ,    ”两句诗所描绘的意境相似。
6.儿次和金牌失之交臂的他,并不气馁,他以杜甫《望岳》中“   ,   ” 两句诗作为座右铭,他相信自已一定会登上人生高峰。
7.毕业晚会上,老师看到有的同学因为要离别而情绪低落,便用《送杜少府之任蜀州》中“   ,   ”两句诗安慰他们,说只要是知心朋友就不必担心天各一方。
【答案】3.有朋自远方来
4.落红不是无情物
5.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
6.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
7.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
【知识点】一般性默写;理解性默写
【解析】【点评】 本题考查古诗文的背诵和默写。答题时应注意,记忆型默写题,要求学生直接默写出指定的文句。这类题目要求考生日常加强背诵识记,尤其是不仅能背诵,还要能默写。理解性默写则要求考生通过反复诵读,在理解句意的基础上理解文意,难度要大一些。注意不要出现错别字。
3.默写题作答时,一是要透彻理解诗文的内容;二是要认真审题,找出符合题意的诗文句子;三是答题内容要准确,做到不添字、不漏字、不写错字。
故答案为: 有朋自远方来
4.默写题作答时,一是要透彻理解诗文的内容;二是要认真审题,找出符合题意的诗文句子;三是答题内容要准确,做到不添字、不漏字、不写错字。
故答案为: 落红不是无情物
5.默写题作答时,一是要透彻理解诗文的内容;二是要认真审题,找出符合题意的诗文句子;三是答题内容要准确,做到不添字、不漏字、不写错字。本题中的“疑”等字词容易写错。
故答案为:山重水复疑无路
柳暗花明又一村
6.默写题作答时,一是要透彻理解诗文的内容;二是要认真审题,找出符合题意的诗文句子;三是答题内容要准确,做到不添字、不漏字、不写错字。本题中的“ 凌 ”等字词容易写错。
故答案为:会当凌绝顶
一览众山小
7.默写题作答时,一是要透彻理解诗文的内容;二是要认真审题,找出符合题意的诗文句子;三是答题内容要准确,做到不添字、不漏字、不写错字。本题中的“ 涯 ”等字词容易写错。
故答案为:海内存知己
天涯若比邻
(2025·苏州)根据下面括号中的要求写两句话,表现投石喝水的乌鸦看到另一只乌鸦用吸管喝水时的心理。
乌鸦喝水(作者:薛宏)
8.乌鸦想:“   ”(表现它因循守旧的心理)
9.乌鸦想: “   ”(表现它与时俱进的心理)
【答案】8.略
9.看来这老方法可以改改了。(意思对即可)
【知识点】图表信息;漫画释义
【解析】【点评】此题考查分析漫画能力。解答此种题型,要注意三点:一是认真审题,明确要求;二是认真读图,读全读懂;三是理解内涵,明确寓意;四是组织答案,有序有据。具体来说,描述画面内容时要对画面进行有序介绍,不添枝加叶,不议论,不抒情,客观全面;概括寓意时要在分析画面的基础上,看画中字,看夸张处,然后联系现实展开想象,从而提炼所揭示的主题或寓意。
8.乌鸦喝水是一个非常古老的寓言故事,故事中瓶子里的水很浅,乌鸦喝不到水,后来想到了向瓶子中投石子的方法喝到了水。这是我们小学时就学到了课文,课文的主题是赞扬乌鸦的聪明,能想到这么好的办法,因此在人们的心中根深蒂固地认为只有向水少的瓶子里投石子才是唯一的方法,而没有教育引导人们去想其他更好的方法。因此右边向瓶子中投石子的乌鸦(其实映射的是那种因循守旧的人)就受这种思想的影响,当他看到别人用吸管喝瓶子里的水时,它就会想,这只乌鸦真奇怪,怎么和别人不一样呢,这样能喝到水吗等等。
故答案为:这家伙怎么不按套路来呢?
9.但也有少部分乌鸦(其实映射的是与时俱进的人),他们不会因循守旧,他们会根据时代和社会的发展进行发明创造相出更好的方法,还有的虽然不会创造,但很善于学习,他们看到乌鸦用吸管喝谁,就会和自己的方法进行比较,通过比较,看出自己的方法落后而且会比较辛苦,会模仿甚至创造出更好的方法。
故答案为: 看来这老方法可以改改了。(意思对即可)
10.(2025·苏州) 名著阅读。为宣传革命文化,学校为《红星照耀中国》的插图《抗战之声》征集配图文字。有同学认为艾青《吹号者》中的几行诗与插图匹配,请根据你对画面和诗句的理解帮他写推荐理由。
而当太阳以轰响的光彩
辉煌了整个天穹的时候,
他以催促的热情
吹出了出发号。 ——艾青《吹号者》 [注]《抗战之声》,1936年8月,斯诺摄于宁夏豫旺县。《吹号者》创作于1939年3月。
【答案】插图画面:吹号者身姿挺拔,脚下土地辽阔,面前红旗招展,手中号角上扬,仿佛能让人听到嘹亮坚毅的抗战之声。诗句写的也是抗战号角吹响的时刻,其时阳光四射,号声和着太阳的光彩,宏大热烈,遍布天穹,催人奋进。两者意境一致,以诗配图,有利于人们理解插图用意。(意思对即可)
【知识点】图表信息;对作品的体验感受
【解析】【分析】观察《抗战之声》图片,可以看出图片由吹号者和迎风招展的旗帜组成,左边的吹号者身穿八路军军装,头戴八路军军帽,腰系皮带,皮带上别着手枪,他抬起的右手紧握小号,嘴里用力地吹着小号。小号发出嘹亮的响声,这响声响彻在他脚下的大地上,响彻在无边的天际,唤醒了千千万万有良知的人们,他们拿起武器和侵略者进行战斗。再看艾青的诗,这首诗的名字是吹号者,吹号者当太阳以轰响的光彩,辉煌了整个天穹的时候,他以催促的热情吹出了出发号。唤醒人们拿起武器和侵略者进行战斗。因此,这首诗和插图搭配相得益彰。
故答案为: 插图画面:吹号者身姿挺拔,脚下土地辽阔,面前红旗招展,手中号角上扬,仿佛能让人听到嘹亮坚毅的抗战之声。诗句写的也是抗战号角吹响的时刻,其时阳光四射,号声和着太阳的光彩,宏大热烈,遍布天穹,催人奋进。两者意境一致,以诗配图,有利于人们理解插图用意。(意思对即可)
【点评】本题考查图文转换能力。①通读题干,明确图标(徽标)产生的背景、组织等。(围绕什么活动设计,由什么机构设计)。②仔细观察图标(徽标)的各组成部分,分析其元素(外形、线条、色彩、涉及的时间、事件等)。③结合图标(徽标)产生的背景,具体分析各组成部分所代表的寓意和设计意图。④看题干对字数、表达方式等方面有无特殊要求。答题格式这是一幅以……为主题的图标(徽标)+介绍画面+该图标(徽标)的寓意是……,表达了……的祝愿(体现了……希望)。
(2025·苏州)古代诗文阅读。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回答问题。
新月(方干)
入夜天西见,蛾眉冷素光。
潭鱼惊钓落,云雁怯弓张。
隐隐临珠箔,微微上粉墙。
更怜三五夕,仙桂满轮芳。
【助读材料】①诗中的“新月”与地理学科中的“新月”不同,诗中“新月”指月牙儿,其形状可参考右图中的“蛾眉月”。②白居易有诗曰:可怜九月初三夜,露似珍珠月似弓。③珠箔:珠帘。
11.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从题材看,这是一首吟咏月亮的诗;从体裁看,这是一首律诗,押ang韵。
B.“入夜天西见”写月亮出现的方位,“蛾眉冷素光”则写月亮的形状和光亮,
C.第三联写诗人隔着珠帘望月,看见一枚新月在云层中微微移动,时隐时现。
D.“可怜”是“可爱”的意思,尾联两句抒发了诗人对十五夜满月的期待之情。
12.第二联对新月的描写体现了诗人丰富的想象力,请作简要分析。
【答案】11.C
12.由新月之形,联想到钓钩和弯弓;又进而设想鱼、雁见到“钓落”“弓张”而惊、怯的心理。(意思对即可)
【知识点】诗歌文学常识;古诗词曲的形象、语言及表达技巧赏析;古诗词曲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
【解析】【点评】 (1)本题考查对诗歌总体把握能力。解答此题,①是要熟读并了解整首诗歌内容,②是要理解重点词语及诗句表达的意思,③是要能够理解诗歌所表达的思想感情,④是要分析诗歌的表现手法和语言特点,⑤是要识记有关的文学常识等。答题时需在对这首词总体把握的基础上,根据选项逐一比对。
(2)本题考查赏析诗歌语言的能力。古诗鉴赏,可以从多方面入手:①从浓厚的表达情感的词、句或表达感情地事物入手;②从带有诗人主观色彩的景物入手;③紧扣诗眼入手;④从意象入手;⑤从抒情方式和表现手法入手等。答题时,要在理解诗意,体会诗歌所表达的思想感情的基础上进行赏析。
11.C颈联说,透过珠帘看,新月只有朦胧的一痕;在粉墙上,新月只能洒下淡淡的光辉。故这句话理解和赏析不正确。故选C。
故答案为: C
12.颔联说,水潭中的游鱼见了新月,会以为是鱼钩垂下而受惊;夜空里的大雁见了新月,会以为是弓箭拉开而害怕。这里是通过两个比喻来描写新月的样子。因此, 第二联对新月的描写体现了诗人丰富的想象力,由新月之形,联想到钓钩和弯弓;又进而设想鱼、雁见到“钓落”“弓张”而惊、怯的心理。(意思对即可)
故答案为:由新月之形,联想到钓钩和弯弓;又进而设想鱼、雁见到“钓落”“弓张”而惊、怯的心理。(意思对即可)
(2025·苏州)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回答问题。
材料一
及吏部①死,五人②亦斩于吴市。先刑一日,暴风雨,太湖水溢。而广陵人则言倪文焕③家居昼坐,忽忽见五人严装仗剑,旌旆导吏部来,忽不见;庭井石栏,飞起舞空中,良久乃堕,声轰如雷
(节选自《五人传》)
【注】①吏部,指周顺昌。②五人,指颜佩韦等五位义士。明朝天启七年,奸臣魏忠贤派人逮捕东林党人周顺昌,苏州市民发起了抗暴斗争。后朝廷查究起事者,五人自承投案,英勇就义。③倪文焕,魏忠贤同党。
材料二
明天启时,侍御周公宗建①,屡疏击魄阉 ,夺职被逮,棰楚至不能出声。卒毙于狱,七月还尸,家中讣音未至。
有清江浦舟子,接一秀士,许以一金雇舟。问其姓氏,自何所来。曰:“我周季侯,自京师来。”又问吴中被逮诸公状。颦蹙曰:“俱死矣!”又问魏阉。曰:“伊罪恶贯盈,不久显戮矣。”至吴江,入门不出。舟子呼之,家人出,询知其故,曰:“季侯吾主人也,赴逮在京,安有此事?”喧闹间,夫人急出曰:“良有是事。昨梦侍御还家,备言死状,且云:‘上帝鉴其忠直,俾为神吴郡。舟子许其一金,为我酬之,勿失信也。’”出金与之,举家环哭。舟子亦哭曰:“吾得载忠魂,生平奇事,肯受金耶?”夫人曰:“侍御生平清介。汝不受直,非其心也。”舟子拜领而去。
(节选自《纪周侍御事》)
【注】①周宗建,字季侯,东林党人,曾任侍御。②魏阉,指魏忠贤。
13.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正确的一项是(  )
A.屡疏击魏阉屡,多次,与成语“屡见不鲜”的“屡”意思不同。
B.许以一金雇舟以,用,与《卖油翁》“以钱覆其口”的“以”意思相同。
C.出金与之 与,给,与《愚公移山》“吾与汝毕力平险”的“与”意思相同。
D.舟子拜领而去去,离开,与《小石潭记》“乃记之而去”的“去”意思不同。
14.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吏部死后,五人也在吴市被处死,临刑前一天,当地风雨大作,太湖里的水都溢出来了。
B.五人临刑前一天,广陵人传言说倪文焕家院子中水井的石栏杆飞到空中,很久才落下来。
C.周宗建因为反对魏忠贤,剥夺官职并被逮捕,身受严刑拷打至不能说话,后来死在狱中。
D.周宗建生前曾经雇了条船从京城回家,没有付船费,死后托梦给夫人要她把钱付给船夫。
15.把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为现代汉语。
⑴问其姓氏,自何所来。
⑵吾得载忠魂,生平奇事,肯受金耶?
16.有学者说:“古代社会每每有大冤案,就会生出许多传奇故事,在百姓间广为流传。”请根据两则材料,探究这类传奇故事在百姓间流传的原因。
【答案】13.B
14.D
15.⑴(船夫)问他姓什么,从哪里来。
⑵我能够(用船)载送(周侍御的)忠魂,是(我)一辈子罕见的事,怎能接受这钱呢
16.这类传奇故事往往通过鬼神或自然力量来惩恶扬善,与百姓的良好愿望一致。(意思对即可)
【知识点】归纳文言文内容要点,概括文章中心;根据文言文中某一内容谈观点;文言文翻译;常用文言实词
【解析】【点评】 (1)本题主要考查点是文言词语的理解。解答词类题目,一定要先翻译句子,知道句意后再解释词语,并要注意通假字、古今异义、词类活用等特殊情况,平时要注意积累一些常见的文言词语。
(2)此题考查对课文语句的理解和赏析能力。首先理解语句本身的意思及写法特点,其次还要从全篇着眼,句不离段,段不离篇。理解全篇的主旨感情,再判断语句的意思及写法是否正确即可。
(3)本题考查翻译文言语句的能力。翻译的要求是做到“信、达、雅”,翻译的方法是“增、删、调、换、补、移”,我们在翻译句子时要注意通假字、词类活用、一词多义、特殊句式等情况,如遇倒装句就要按现代语序疏通,如遇省略句翻译时就要把省略的成分补充完整。
(4)本题考查根据文章某一内容谈观点的能力。要答好此题,首先要整篇阅读文言文,扫清文字障碍,疏通文意,充分把握内容,然后再明确表达自己的观点并结合具体内容阐述理由。
参考译文:材料一:等到周顺昌死后,五位义士也在吴洲市被斩首。行刑那天,天下起了暴雨,挂起来大风,太湖的水都满溢出来。广陵人传言说魏忠贤同党倪文焕白天在家中坐着的时候,忽然看见五个人穿戴整齐,手拿宝剑,旌旗猎猎,后面跟着周顺昌向他走来,忽然有消失了。狂风刮起时, 庭井石栏在空中飞舞,很长时间才落下来,声音就像轰隆隆的雷声。
材料二:明朝天启年间, 侍御周季侯多次弹劾阉党魏忠贤,被削职逮捕,严刑拷打之后仍然不屈服。最后在狱中死亡,七月把尸体运回故乡埋葬,家中人不知道此消息。
清江码头有一个撑船人,接到一个秀士,用一两金子雇他的船。舟子问这人的姓氏,从哪里来。这人说:我是周季侯,从京师来。舟子又向他打听吴 县 的几个人被逮捕的情形。这个人皱着眉头说都死了。又向他打听阉党魏忠贤,这人回答说,已经恶贯满盈,不久就要被杀了。到了吴县,进入家门后不出来了。舟子呼叫他,屋里有人出来询问舟子什么事,舟子把事情经过对他讲述了一遍,那个人说,周季侯是我的主人,他在京师被捕,怎么可能。正争吵间,夫人急忙出来说:“确有此事,昨夜我梦见官人回家,向我详细地说了死亡的情况。并且说:‘上天看他忠诚,让他到天上当掌管吴珺这个地方了。许舟子的一两金子,我给他,不能失信。’”夫人拿出金子给了舟子,全家都痛哭起来。舟子也哭着说:“ 我能够(用船)载送(周侍御的)忠魂,是(我)一辈子罕见的事,怎能接受这钱呢 ”夫人说:“周侍御一生清正廉洁。你不接受金子,这不是他的意愿。”舟子领了金子,拜别而去。
13.A屡疏击魏阉:多次弹劾阉党魏忠贤。屡,多次。“屡见不鲜” ,多次见到,一点也不新奇。 “屡”,多次。
C“吾与汝毕力平险”意思是我和你人尽全力铲平险峻的大山。“与”,连词,和。
D舟子拜领而去去,离开,与《小石潭记》“乃记之而去”的“去”意思相同,都是离开的意思。
故答案为:B
14.D周宗建死后其魂魄雇了条船从京城回家,并不是生前曾经雇了条船从京城回家。
故答案为:D
15.关键词:⑴问:询问。其:代词,他的。自何所来:从哪里来。
⑵吾:我。得:能够。奇事:罕见的事。耶:相当于吗。
故答案为: ⑴(船夫)问他姓什么,从哪里来。
⑵我能够(用船)载送(周侍御的)忠魂,是(我)一辈子罕见的事,怎能接受这钱呢
16.材料一中五位义士被杀,这是老百姓凭自己的力量无法改变的事实,于是把改变这种事实的愿望寄托在上天身上,说上天对五位义士的死也看不惯,于是刮大风,下暴雨,太湖的水都满溢出来。还是这些人死后的魂魄也找到阉党而来。
材料二中侍御周季侯因多次弹劾阉党魏忠贤被削职逮捕严刑拷打死亡,这样的冤案老百姓当然不愿意看到,于是就想象七他死后到天上当掌管吴珺这个地方了。舟子的态度其实代表了老百姓的态度,舟子非常敬佩他,其实就是老百姓非常敬佩惋惜他。对这样一个忠诚既不愿意他死,愿意他被上天收走管理一个地方,愿意忠臣治理一方,而不是魏忠贤阉党。据此分析理解概括答题即可。
故答案为: 类传奇故事往往通过鬼神或自然力量来惩恶扬善,与百姓的良好愿望一致。(意思对即可)
(2025·苏州)现代文阅读。阅读下面的文章,回答问题。
材料一
春天像小姑娘,花枝招展的,笑着,走着。(朱自清《春》)
这样的句子生动形象,让人印象鲜明。为什么会有这种效果?是因为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
比喻句中,本体(被比喻的事物)和喻体(用来做比喻的事物)之间用“像”“仿佛”“……似的”等比喻词连接,是明喻。
本体和喻体之间用“是”“变成”或用破折号来连接的,则是暗喻。例如:
⑴理想是闹钟,敲碎你的黄金梦……(流沙河《理想》)
⑵长街静穆,万民伫立/一颗心一一片翻腾的大海……(李瑛《一月的哀思》)
此外,还有一种比喻,本体和比喻词都不出现,而是直接用喻体代替本体,是借喻。例如:秋风阵阵地吹,折扇形的黄叶落得满地都是。风把地上的黄叶吹起来,我们拍手叫道:一群黄蝴蝶飞起来了!”(叶圣陶《三棵银杏树》)
(摘编自人教版《语文》七年级上册)
材料二
有学者说,“比喻都是跛脚的”。但这句话本身也是一个比喻。因此必须指出的是:只有不好的比喻、不恰当的比喻,才会如此。恰如其分的、好的比喻,也是现实赖以显示其存在的主要方式,譬如月球、地球,都是用一个谁也不知道最先从哪儿找来的“球”作比喻而命名的。
据说,银河系是扁圆形的,像一个铁饼。如果生活中没有田径运动里的铁饼,不知该怎么样来描绘宇宙中的这种天文现象。还有,扫帚星,要没有比喻,就不知道人们怎么认识它了。
宏观世界是没有比喻就无法很好地加以描述的,微观世界更是这样,因此我们不得不借助比喻,如“秋毫之末”“芥末之微”。但是,借用日常生活中人们熟悉的东西,作为比喻来描绘微观世界,以便理解它,其实是非常困难的。人们硬是找不到适当的比喻,哪怕是“跛脚”的比喻来形容它们。
文学世界中的比喻,是真的令人钦佩,令人倾倒的。
在《战争与和平》里,托尔斯泰写一个客厅中的晚会,当宾客群集的时候,作为主妇的贵夫人,就像纺织女工那样奔走在她的棉纺厂车间里。哪里的细纱有断头,她就打它一个结,接上它,让纺织继续下去。小说用这样的比喻来描写这位贵夫人维持着晚会的进行,哪里的谈话有点停滞了,她就上去说几句话,把这一个断头接上,然后又到另一处去调节气氛,使所有纱锭都能正常运转。小说用了这个比喻,变得很生动。不过,不知道棉纺厂的读者可能读不大懂,
我也曾用运动员攀登珠峰的艰苦卓绝,来描写一个数学家如何跋涉在一道数学难题的解答上。不用这样的比喻,无法表现高等数学的运算之难。
美丽的比喻还是很多的.比喻并不是什么跛脚的残疾。
(摘编自徐迟《谈比喻》)
17.下列句子没有使用比喻修辞手法的一项是(  )
A.马帮像是得到信号,都止住了。(阿城《溜索》)
B.我的暴怒、我的虐待,都是针,刺我良心的针!(郑振铎《猫》)
C.浓密的树林里,银子似的泉水流下山去,清得透底。(陆定一《老山界》)
D.我就知道,我们之间已经隔了一层可悲的厚障壁了。(鲁迅《故乡》)
18.下面是对材料二画线句的解读,请用简洁的语言填空,使意思表达完整。每处不超过4个字。
“跛脚”指腿脚有残疾,走路不稳。文中学者所说的“比喻都是跛脚的”,意思是凡“比喻”在表情达意上都会有   。本文作者指出“但这句话本身也是一个比喻”,其言外之意是:既然这位学者认为比喻是跛脚的,那就不该再用   来表达自已的观点了,但他还是要用比喻来表达,可见在人们的交流中比喻的   是不容忽视的。
19.这两则材料对你理解和运用比喻有什么帮助?请分条梳理。
20.在“写好比喻句”的实践活动中,老师布置了三个难度不同的任务:A.明喻;B.暗喻;C.借喻。三个任务分值不同,依次是2、3、4分,请任选一个任务并根据要求完成。
要求:①以“星星”为本体;②答题时,先把自己所选任务的标号填在括号里。
【答案】17.A
18.不足;比喻;作用(意思对即可)
19.掌握了比喻的种类及其特点;对比喻的作用(表达效果)有更具体的认识;写好比喻的关键是找到适当的喻体。(意思对即可)
20.A. 星星如灯,满布空中。B. 满天的星星是一盏盏明灯。C. 晴朗的夜空,亮着一盏盏明灯。(答案符合要求即可得相应的分数)
【知识点】概括文章主要内容;理解文章关键语句意思;启发、思考、感悟等开放类型;比喻;非连续性实用类文本
【解析】【点评】 (1)本题考查辨析常用修辞手法的能力。学生要掌握常用修辞手法的种类及各种修辞手法的特点,常用修辞方法有:比喻、拟人、排比、夸张、设问、反问、对偶、对比、反语等,答题时要结合语言环境判断使用的修辞手法
(2)这道题考查的是对重要语句含义的理解。理解句子的含义,首先抓住句子的中心词语,明白句子的表层含义,再结合上下文或主旨,并联系句子的修辞、表现手法等,用通顺、明白的语言把深层含义诠释出来。
(3)本题考查的是对文章内容的理解和概括。做题时,应首先明确信息筛选的方向,有了明确的目的,就有了筛选的范围和标准;其次是正确理解所找信息的内涵,从而进行恰当取舍,避免有所偏颇或答非所问。
(4)本题考查语言表达能力。答题时首先要根据所给的本题进行联想,找到最恰当的喻体,然后再根据比喻的特征拟写比喻句。
17.A:这句话有本体和比喻词,但没有喻体,只是描述马帮突然停止的情景,不属于比喻。B:这句话把我的暴怒、我的虐待比作是针,运用了比喻的的修辞手法。C:这句话把泉水比作银子,生动形象地描绘可泉水颜色、亮度和光泽度。D:这句话属于暗喻,只有喻体,我们之间的隔阂比作是厚障壁。故答案为:A
18.“跛脚”指腿脚有残疾,走路不稳,一个人是跛脚,他就有缺陷,是肢体不完整的一个人。 比喻都是跛脚的,作者运用比喻是为了更好地表情达意,而是有跛脚的,就是有缺陷,有不足,不够完美。既然比喻有跛脚,在表情达意上有不足,就不应该用这种方法,寻求更好的方法,但事实上,没有比这种方法更好地方法,为了把事物说得更通俗易懂,更生动形象,还必须用比喻,可见在人们的交流中比喻的作用是不容忽视的。
故答案为:第1空、不足
第2空、比喻
第3空、作用(意思对即可)
19.材料一说明了比喻的效果( 生动形象,让人印象鲜明)、种类(明喻、暗喻和借喻)及每种比喻的特点(比喻句中,本体(被比喻的事物)和喻体(用来做比喻的事物)之间用“像”“仿佛”“……似的”等比喻词连接,是明喻;体和喻体之间用“是”“变成”或用破折号来连接的,则是暗喻; 还有一种比喻,本体和比喻词都不出现,而是直接用喻体代替本体,是借喻。 )
材料二对比喻的作用(文中以月球、地球、银河系的命名为例说明宏观世界中恰如其分的、好的比喻,也是现实赖以显示其存在的主要方式;以“秋毫之末”“芥末之微” 为例说明微观世界中恰如其分的、好的比喻,也是现实赖以显示其存在的主要方式 ;以 《战争与和平》中的比喻 为例说明文学世界中的比喻,是真的令人钦佩,令人倾倒的 等),从而让读者对比喻的作用有更具体的认识。既然比喻是这么重要,因此选择最恰当的比喻词非常关键,这样可以更好地描述事物。
故答案为: 掌握了比喻的种类及其特点;对比喻的作用(表达效果)有更具体的认识;写好比喻的关键是找到适当的喻体。(意思对即可)
20.星星会发光,而且我们看到的星星往往呈点状分布,因此,可以把星星比作是灯,把满天的星星比作是一盏盏灯。据此分析再根据明喻、借喻和暗喻的特点写一句比喻句。
故答案为: A. 星星如灯,满布空中。B. 满天的星星是一盏盏明灯。C. 晴朗的夜空,亮着一盏盏明灯。(答案符合要求即可得相应的分数)
(2025·苏州)阅读下面的文章,回答问题。
搬 家[注]
凌叔华
买到船票后,家里就忙起来了。妈整天在收拾东西,除了吃饭很少见到。阿乙已经两三夭没梳头,穿梭似地走出走入,拖鞋嗒啦嗒啦街上都听得见。阿三满头流汗,袖子挽得高高的,忙着捆东西。
廊下箱子堆叠成山,堂屋里的条案和床用麻袋包裹了,靠墙摆着,像一艘船。
“喂,谁来坐船?”婉儿爬上靠墙的家具喊。
“来,我们爬山去!”青儿爬到廊下的箱子堆上喊。
枝儿坐在门槛上,手里摆弄着一个揉来的破碟子,浅浅的恰好给她的大花鸡装水喝。
婉儿和青儿过来拉她。枝儿手里的瓷碟掉在地上,乓的一声。
“打破什么了?”妈跑出来说
“这群小猴儿,简直要拆房子了!出去。”阿乙张开两臂赶小鸡一样催促着。
枝儿弯腰拾地上的破瓷片。
“太太,她还有只大花鸡呢,也带走吗?”阿乙忽然问。
“不带走。”妈淡淡地答。
“妈,我带大花鸡走。”枝儿坚定地说,“把它放在我的小竹篮里,我自已提着,三叔叔说我可
以这样带着上船。”
“竹篮子盛不下你的大花鸡,傻孩子。’
“轮船上带不了活东西,带猫狗还要买票呢。”阿乙说。
“给它也买一张票。”
“鸡没有票卖呢。”阿乙哼了两声。
“她还有一箱鸡蛋呢。”
“都吃了吧,那宝贝带起来可麻烦了。”阿乙说。
“好孩子,鸡和鸡蛋都不能带,船上人查出来要拿走的。”①妈正色说。
“我不给他们!”枝儿急得脸红了。
“不给,他们把你也带走,那你就永远回不了家!”阿乙的话把枝儿吓着了,永远回不了家,
见不了妈,婉儿,青儿...
"还有四婆也不能见。她脸上退了红,渐渐变成青白
“枝儿,你不舍得宰大花鸡,就送人吧,你要送谁?”
②“送给四婆。”枝儿立刻答道。
四婆喜欢枝儿。她是个老婆子,一个人住在祠堂后面的小房子里。有时儿子回来给她钱,她就买鱼肉做许多菜,让枝儿一同吃。枝儿喜欢四婆,天天吃过早饭就到四婆家,给她喂鸭子,喂完赶鸭子下塘,坐到塘边钓小鱼给鸭拌食。给四婆拿东西,解开乱了的线团,穿缝衣针。四婆要做菜,她帮着择菜.....饭好了不等四婆让,她早把自已一份碗筷整整齐齐地摆桌上了。
枝儿要去北京了,四婆会难过吗,枝儿没想过。四婆呢,也没提过,只咋天枝儿替她穿针时,忽然叹一口气说,“枝儿,你去了北京,没人给我穿针了!”
“你喊我,我就来了。”枝儿坦然答道。
“去了北京就不容易来了!’
“你喊我一定来。青儿说北京就在山后面,你在山上大声叫我,我会听见的。”
“没这样容易,小宝贝!”四婆接过针线,也不做活,拉了枝儿的手到塘边看鸭子去。
今早,枝儿抱着那箱鸡蛋.阿三抱着大花鸡.去四婆家。进了门,阿三掷下大花鸡就走。枝儿把鸡蛋给四婆,说:“这些蛋都是她生的,你说可以孵几个小鸡?”
“一个蛋孵一个小鸡,”四婆数着蛋,“一五,一十,……,有十七个小鸡。”
嗯——。一群小鸡,像绒球,白的,黑的在地上跳来跳去;这些绒球长着小腿小脑袋,尖尖的小嘴,珠子似的眼睛,可爱极了!枝儿眼前浮现的是日前在伯娘家看到的小鸡。
“这些小鸡也会变大鸡吗?”
“好好喂它就会长大,这个鸡买来时没这么大吧?”
“不,很大的,买来那天就下了一个蛋。四婆,你看,这擦了胭脂的就是。这些蛋上面都叫阿三写了名字,这是婉儿,这是青儿……”枝儿一个个指着说,“这孵出来的一点小的鸡,会下多小的蛋儿啊?哦,下的就是那回吃的鸽子蛋吧。”
“鸽子蛋是鸽子下的。小鸡长大才下蛋呢。”四婆说着盖了箱子,放在盛菜的柜子里。
“你们明天一定走吗?’
“妈说一定走。今晚伯娘叫我们去吃饭,连阿乙、阿三都要去。”
四婆沉吟了一会,说,“今晚我给你们送些菜吃。”大花鸡这时正在太阳下慢宕宕走来走去,地上一团滚圆的可爱影子跟着动。
伯娘家的菜真不少,③盘子挤着碗儿,满满的一大圆桌。孩子们肘子碰肘子地嚷着要鱼要肉。正吃得热闹,阿齐说,“四婆送菜来了。’
“四婆真是破费,这碗鱼就花钱不少了,还有那一大盘得宰两只鸡吧。”伯娘说。
四婆谦虚着笑着走了。阿乙见她走后说,“那盘鸡还不是咱们家送去的。”
难道真的杀了那只大花鸡了?四婆是非常好的人;不会这样做的吧?枝儿想。
这时,阿乙咧嘴笑着,一边说这鸡肉嫩得好。
“真的四婆宰了大花鸡了吗?”枝儿忍不住问。
“傻姑儿,快吃吧,吃到肚子里倒是真的带走了!”
听到阿乙这句话,④枝儿的筷子掉落地上,哇地哭了。大家望着她笑,阿乙捡起筷子笑着给她。枝儿不接筷子,只低头呜呜地哭。妈过来哄道,“不哭,枝儿是顶乖顶听话的枝儿涨红了脸,哭着,不肯吃饭,她看见那只大花鸡满身是血,慢宕宕地一步一跌地变成一团黑东西。妈见孩子不接筷子;就说,“同阿乙回家睡去吧。’
“不,我要去问四婆。”枝儿跳下椅子就要去。
“不许去。”妈连忙拉住
枝儿委屈极了,呜呜地哭个不止,她不明白妈为什么不许她去问四婆阿齐她们看着都叹说,“看不出这孩子平常那么乖,也会发这么大脾气!”
(选自《新月》,1929年9月,有删改)
[注]小说以当时旧式家庭生活为背景。文中的阿乙、阿三和阿齐均是仆人。
21.下列对文中画线语句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句子①中的“正色”指神色严厉,这句话说明大花鸡和蛋不能带走是不容商量的事情,这为下文送鸡送蛋埋下伏笔。
B.句子②表明四婆是枝儿最信赖的人,小说由此开始叙写她们的关系,情节设置巧妙,体现了作者谋篇布局上的匠心。
C.句子③用“挤”字,写出伯娘家努力让碗盘靠紧以便桌上能放下更多的菜,表明那天晚上菜多,四婆没必要送菜来。
D.句子④通过筷子掉落在地的细节,反映了阿乙的回答给枝儿内心带来的震动,表现了枝儿对大花鸡的关心与钟爱.
22.枝儿是一个天真烂漫的小女孩。请从文中概括支撑这个结论的依据,不少于两条。
23.作者写枝儿出场,先渲染妈妈、阿乙等人的忙碌和婉儿她们的游戏,这样写有什么用意?请结合文本作简要分析。
24.有同学说,读完小说后再回头看“四婆将一箱子鸡蛋‘放在盛菜的柜子里’”这个细节,有一点心痛的感受。你是否也有这样的感受?请简要说明。
25.小说结尾“阿齐她们看着都叹说,‘看不出这孩子平常那么乖,也会发这么大脾气!”含义丰富,请谈谈你的理解。
【答案】21.C
22.以为小鸡会下鸽子蛋;以为北京就在山后面,四婆喊一声就能听到;给大花鸡下的蛋做上记号;无法接受大花鸡“被杀”的事实,哭得很厉害。(意思对即可)
23.将枝儿专心摆弄给鸡喝水用的碟子与大人的忙碌和小孩的游戏形成对照,暗示(突出)搬家之际,枝儿心中只想着大花鸡的事实;为下面打碎碟子并引出大花鸡等情节伏笔。(意思对即可)
24.有。枝儿珍爱的鸡蛋,在四婆眼里也不过是一道菜。这与枝儿对四婆的信任形成反差,反映了四婆并不理解、重视枝儿的心思。
25.枝儿对大花鸡的喜爱之深,(因大花鸡被杀)枝儿内心受到的伤害之大;人们对枝儿的误解之普遍,成人对童心的忽略之寻常。
【知识点】概括理解文中人物形象;理解文章关键语句意思;细节描写;体会作者情感态度;分析文段、人物、情节的作用
【解析】【点评】 (1)本题考查对文章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能力。解答本题,应从语句理解、手法分析、人物环境情节分析、主题理解等角度分析判断。根据对文本内容的感知与理解,仔细辨识选项与原文的细微差别,做出判断。
(2)本题考查分析人物形象。人物形象的概括主要从外貌、语言、动作、神态、心理等方面的信息来提取整合。还可以根据情节、环境、作者的客观介绍等方面的信息来提取概括。
(3)本题考查对重要情节作用的理解能力。解答重要情节作用类题型,要阅读文章内容,理解大意,揣摩写作技巧,要根据语段写了哪些内容,与全文其它内容有什么关系,对于主题有什么帮助等加以综合分析。
(4)本题考查理解作者情感态度的能力。作者的情感态度是指作者对某具体事物的主观倾向,或赞同或反对,或喜爱或憎恶,带有鲜明的个人主观色彩。其表述因文体而有差异,有的直接说出,有的则分散在字里行间,若隐若现。在具体的分析概括时,首先要抓住文体特点,其次,要抓住一些标志性词句。
(5)本题考查对句子含义的理解能力。这类试题,不要浮于语句的表面意思,如果简单地理解为词句的表层意思,就容易理解偏差,一般要重点进行片段研读和探究,结合语境,联系上下文,紧扣文章中心主题分析其深层意思。
21.C.有误,句子③“盘子挤着碗儿”侧重描写伯娘家饭菜丰盛,营造热闹的聚餐氛围,但这与“四婆没必要送菜”无关。结合第④
段“四婆喜欢枝儿……她就买鱼肉做许多菜,让枝儿一同吃”可知,四婆送菜的行为是为了表达对枝儿的不舍,而非基于“菜量是否足
够”的考虑。故选C。
故答案为:C
22.由第35段“这孵出来的一点小的鸡,会下多小的蛋儿啊 哦,下的就是那回吃的鸽子蛋吧”可知,枝儿天真地以为小鸡长大后能下鸽
子蛋,混淆了不同禽类的生理特征,体现其认知的童趣与天真;
由第28段“你喊我一定来。青儿说北京就在山后面,你在山上大声叫我,我会听见的”可知,枝儿对地理距离毫无概念,相信只要四婆在山头呼喊,远在北京的自己就能听见,这种对空间关系的幼稚理解凸显孩童的烂漫想象;
由第35段“这些蛋上面都叫阿三写了名字,这是婉儿,这是青儿……”可知,枝儿给鸡蛋标注人名,将鸡蛋拟人化,这种赋予物品生命的行为是典型儿童思维的表现;
由第47段“枝儿的筷子掉落地上,哇地哭了”和第⑧段“枝儿涨红了脸,哭着,不肯吃饭”可知,她因无法接受大花鸡被宰杀而情绪崩溃,这种对动物情感的纯粹执着,正是孩童天真本性的自然流露。
故答案为:以为小鸡会下鸽子蛋;以为北京就在山后面,四婆喊一声就能听到;给大花鸡下的蛋做上记号;无法接受大花鸡“被杀”的事实,哭得很厉害。(意思对即可)
23.由第①段“妈整天在收拾东西,除了吃饭很少见到。阿乙已经两三天没梳头,穿梭似地走出走入,拖鞋嗒啦嗒啦街上都听得见。阿三满头流汗,袖子挽得高高的,忙着捆东西”和第③段“‘喂,谁来坐船 ’婉儿爬上靠墙的家具喊”,第④段“‘来,我们爬山去!’青儿爬到廊下的箱子堆上喊”可知,作者先浓墨重彩地描绘出妈妈、阿乙、阿三为搬家而忙碌的紧张氛围,以及婉儿、青儿充满童趣的游戏场景,而第⑤段“枝儿坐在门槛上,手里摆弄着一个拣来的破碟子,浅浅的恰好给她的大花鸡装水喝”,枝儿专注于给大花鸡准备水具,与周围人的状态形成鲜明对照。这种对比暗示在搬家的喧闹中,枝儿的心思完全被大花鸡占据,突出了她对大花鸡的在意。由此可知,众人忙碌和小孩游戏的场景为后文情节发展埋下伏笔。正是因为枝儿一心想着大花鸡,专注摆弄碟子,才会出现第⑥段“婉儿和青儿过来拉她。枝儿手里的瓷碟掉在地上”在婉儿和青儿拉她时,失手打碎碟子,进而引出第⑩段“太太,她还有只大花鸡呢,也带走吗”写阿乙询问大花鸡是否带走,第 段“‘妈,我带大花鸡走。’枝儿坚定地说……”枝儿坚持带鸡等一系列情节,推动故事围绕大花鸡等情节展开。
故答案为: 将枝儿专心摆弄给鸡喝水用的碟子与大人的忙碌和小孩的游戏形成对照,暗示(突出)搬家之际,枝儿心中只想着大花鸡的事实;为下面打碎碟子并引出大花鸡等情节伏笔。(意思对即可)
24.(1)如回答有。
由第⑤段“这些蛋上面都叫阿三写了名字,这是婉儿,这是青儿……”可知,枝儿给每个鸡蛋都做了标记,将它们视为有生命的个体,表现出童真的珍视。
由第36段“四婆说着盖了箱子,放在盛菜的柜子里”可知,四婆将枝儿珍视的鸡蛋与普通食材混放,暗示了它们最终将作为菜肴被食用。这一细节与枝儿的纯真想象形成残酷反差,枝儿满怀信任地将“标着名字的鸡蛋”当作情感寄托交付,四婆却以成人世界的实用逻辑将其归为“菜”的范畴。反映了四婆并不理解、重视枝儿的心思。
由第41段“四婆真是破费,这碗鱼就花钱不少了,还有那一大盘得宰两只鸡吧”和第④段“那盘鸡还不是咱们家送去的”可知,四婆确实将大花鸡做成了菜肴,印证了前文将鸡蛋放在菜柜的细节。
由第43段“难道真的杀了那只大花鸡了 四婆是非常好的人,不会这样做的吧”可知,枝儿对四婆的信任与现实的残酷形成强烈反差。这种“接受馈赠”与“忽视情感”的矛盾,暴露出成人世界对孩童天真的无意识碾压。四婆并非恶意伤害,却轻易消解了枝儿视若珍宝的情感寄托,这种温柔的残忍更让人心生悲凉。
(2)如回答没有。
文章第30段四婆数鸡蛋时认真回应枝儿“一个蛋孵一个小鸡”,还顺着她的想象说“十七个小鸡”,这是对孩童天真的温柔呵护。“放在盛菜的柜子里”是正常储存行为,且第⑨段写她送菜,正是对枝儿心意的珍视,并非将鸡蛋视为普通食材,故无心痛之感。
世界的控诉。故答案为: 有。枝儿珍爱的鸡蛋,在四婆眼里也不过是一道菜。这与枝儿对四婆的信任形成反差,反映了四婆并不理解、重视枝儿的心思。
25.由第 段“‘妈,我带大花鸡走。'枝儿坚定地说”,第四段“给它也买一张票”,第四段“我不给他们”等内容可知,枝儿始终执着于保护大花鸡,将其视为重要伙伴,舍不得丢下它,想要将他带走。可见枝儿对大花鸡的喜爱之深;
由第46段“傻姑儿,快吃吧,吃到肚子里倒是真的带走了”,第46段“枝儿的筷子掉落地上,哇地哭了”,第8段“看见那只大花鸡满身是血”的幻觉可知,阿乙的话让枝儿产生了强烈的心理冲击,得知大花鸡被杀,内心受到很大的伤害;由第6段阿乙说“傻姑儿,快吃吧”和第46段妈阻止询问四婆可知,大人们用实用主义态度对待枝儿的情感需求,忽略了儿童的心理;由第9段“我要去问四婆”的倔强和和第51段“枝儿委屈极了,呜呜地哭个不止”可知,所谓“乖孩子”的爆发,正是对成人漠视儿童情感
故答案为: 枝儿对大花鸡的喜爱之深,(因大花鸡被杀)枝儿内心受到的伤害之大;人们对枝儿的误解之普遍,成人对童心的忽略之寻常。
26.(2025·苏州)在小说《搬家》中,我们读到了小女孩枝儿的故事。
假设现在枝儿已经长成和我们一般大小的中学生了,每次回忆往事,她都会想起那只大花鸡,想起当年的妈妈和四婆,觉得有很多话想跟她们说,她会说些什么呢?
请你以中学生枝儿的身份给妈妈或四婆写一封信,告诉她你最想说的话。
要求:①在“妈妈”“四婆”中任选一人作为你写信的对象,注意写信的口吻;②书信格式不作要求,不必拟写作文题目,不少于600字;③文中不要出现(或暗示)本人的姓名、校名。
【答案】给妈妈的一封信亲爱的妈妈:
提笔写下这些字时,窗外的晚霞正漫过窗棂,恍惚间,竟像是老宅檐角漏下的光,把那些旧时光又映得鲜活起来。
妈妈,您还记得那只大花鸡吗 当年我像个撒欢的小兽,守着它、护着它,满心盼着能把它塞进小竹篮,跟着咱们一起奔赴新的生活。可阿乙叔叔说带不了活物,您也劝我放下,我那时急得直掉眼泪,觉得你们都在“欺负”我的宝贝。如今再想起,才明白这世间的离别,本就有诸多无奈,您和阿乙叔叔,是在烟火琐碎里,努力给我留一份体面的柔软。
这些年,四婆的身影总在梦里打转。想起她守着老房子,给我留着刚蒸好的糕点;想起我陪她喂鸭子,大花鸡领着一群小绒球,在塘边歪歪扭扭地走;想起她颤巍巍穿针,我在一旁捣乱,把线团扯得乱七八糟,她却笑着说“枝儿手巧,将来准能绣出好花样”。后来听说大花鸡的遭遇,我疯了一样要找四婆,您紧紧拉住我,那一刻的力道,像是要把我从失控的边缘拽回来。当时我不懂,只觉得您狠心,可长大了才明白,您是怕我被真相扎得遍体鳞伤,想把最后的童真,稳稳地护在怀里。
妈妈,成长是一场漫长的和解。我渐渐看懂您藏在“不行”背后的苦衷,藏在“别闹”里头的温柔。就像那次搬家前夜,您借着月光收拾行李,把我的小衣裳叠得方方正正,把大花鸡的羽毛悄悄收进我的针线盒一-原来您什么都知道,知道我的不舍,知道我的眷恋,只是用您的方式,把这些珍贵,妥帖地放进岁月的抽屉。
如今我也能体会,您站在老宅门槛,望着满院旧物时,眼底那一抹化不开的怅惘。那些被时光浸泡过的日子,是您用青春酿的酒,甘苦都藏在里头。往后的日子,我想陪您慢慢喝这杯酒,听您说那些没讲完的故事,说老宅的槐花如何香,说大花鸡的羽毛如何亮,说您藏了一辈子的,对生活的热望。
妈妈,谢谢您,在兵荒马乱的离别里,为我留一扇温柔的窗。我会带着这份暖,把往后的路,走成您期许的模样。
【知识点】材料作文
【解析】【分析】本次作文需以中学生枝儿的身份,给《搬家》中的妈妈或四婆写信,倾诉回忆往事时的心声。若选妈妈,要基于当年搬家时围绕大花鸡等事件,表达对妈妈当时做法的理解或困惑、对过往情感的珍视;若选四婆,侧重回忆与四婆相处的温暖,感恩四婆的陪伴与关爱,抒发对四婆的想念。立意核心是借书信传递枝儿成长后对旧人旧事的深刻情感,展现亲情或邻里情的珍贵,让情感在回忆与倾诉中自然流淌,贴合初中生对情感细腻感知与表达的特点。先确定写信对象,比如选四婆,以回忆与四婆相处的生活片段为线索,从想起大花鸡引出对四婆的怀念,讲述给四婆喂鸭子、陪四婆穿针等过往,抒发对四婆的感激与想念,以及成长后对这份情谊的更深理解;若选妈妈,聚焦搬家时大花鸡事件,回忆妈妈当时的抉择,表达对妈妈的理解,探讨成长中对亲情、离别、取舍的新感悟。比如给四婆,开篇点明因看到小鸡想起当年的大花鸡,从而思念四婆。接着详细写当年给四婆喂鸭子、陪四婆坐在塘边喂鱼鸭,帮四婆穿针引线的场景,突出四婆的慈祥与两人相处的温馨。然后写得知大花鸡遭遇后,自己想去问四婆却被妈妈阻拦的委屈,以及成长后明白四婆当时的无奈。最后表达希望能再回到过去,陪四婆度过更多时光,感恩四婆给予的温暖,让四婆知道她一直活在自己的回忆与心里。或者以“四婆,您还记得那只大花鸡吗”开启,回忆大花鸡在时,四婆养鸡、护鸡,自己跟着四婆观察小鸡诞生、成长的过程,展现四婆对生活的热爱和对小动物的怜惜。再写搬家后,对四婆的牵挂,想象四婆独自生活的情景,抒发想为四婆做些什么却无法实现的愧疚,以及对四婆给予自己童年美好回忆的深深感恩,强调这份回忆成为自己成长路上温暖的底色。若给妈妈写信,开头可说“妈妈,这么多年,我一直想着那只大花鸡和四婆”,回忆搬家时围绕大花鸡的争执,自己当时的害怕与不舍。成长后理解妈妈作为家庭一员,在搬家时面临的现实压力和无奈抉择,探讨亲情里“取舍”的复杂情感,表达对妈妈的理解,同时也说出当年没问出口的对四婆和大花鸡后续的担忧,以及现在明白妈妈是想保护自己免受更多离别伤痛,最后说清成长后与妈妈在情感沟通上的新感悟,让母女情更深厚。或者从整理旧物看到与童年相关的小物件切入,回忆起搬家时的大花鸡事件,写自己当时对妈妈不让去问四婆的不解与委屈。成长过程中,逐渐体会到妈妈在家庭变动中的不易,理解妈妈的做法是想维持生活秩序,也明白妈妈对自己情感的默默守护。通过讲述同学类似经历,对比中凸显妈妈的爱,表达对妈妈的感恩,以及希望和妈妈更坦诚交流过去故事、解开当年心结的期待。
【点评】本题考查写材料作文的能力。材料作文,它既有命题作文的限制性,又有自拟题作文的自由性;既能考查考生按要求作文的能力,又给考生提供了充分展示其写作能力的自由空间。读懂材料,把握材料的主旨,是写好材料作文的关键。我们可以从以下三个方面入手:1、把握材料寓义。审题立意是材料作文写作的首要问题,而所给材料对主题的确立有着客观的制约性。2、选择恰当角度。对同一材料,不同的考生会有不同的选择角度,我们要选取那些最能表现题旨的角度。3、发散思维,打开思路。对材料必须先发散思维,思路打开了,可写的内容就丰富多彩易于下笔了。
1 / 1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