暑假-新初二-物理-讲义+出门测-第9讲 物态变化(二)(含答案)

文档属性

名称 暑假-新初二-物理-讲义+出门测-第9讲 物态变化(二)(含答案)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11.2MB
资源类型 试卷
版本资源 苏科版
科目 物理
更新时间 2025-06-28 09:09:21

文档简介

中华诗词蕴含着丰富的物理知识,以下诗词中有关物态变化的分析正确的是()
“露似真珠月似弓”,露的形成是液化现象,需要放热
“斜月沉沉藏海雾”,雾的形成是汽化现象,需要放热
“霜叶红于二月花”,霜的形成是凝华现象,需要吸热
“已是悬崖百丈冰”,冰的形成是凝固现象,需要吸热
如图所示的四种物态变化实例中,属于凝华的是()
A.冰雪遇暖消融 B.水壶冒出“白气”
C.干手器将手烘干 D.草上形成“白霜”
室内温度为20℃,将一表面干燥的温度计放在风扇旁边吹,下面图中的哪幅图正确反映了温度计读数随时间的变化()
A B C D
如图所示,烧杯中盛有甲液体,试管内盛有乙液体。在1标准大气压下,用酒精灯对烧杯底部持续加热,一段时间后,发现试管内的乙液体沸腾。已知1标准大气压下,酒精沸点是78℃,水沸点是100℃,煤油沸点是150℃,下列判断中符合题意的是()
A.甲液体为水,乙液体为水 B.甲液体为煤油,乙液体为煤油
C.甲液体为酒精,乙液体为水 D.甲液体为煤油,乙液体为水
如图所示,有两个烧杯,里面一个放热水,一个放了一块冰。上面都盖上了一块玻璃板,过一会你会发现两个玻璃板上都有水珠产生。对此现象说法正确的是()
A.烧杯里放热水的装置中水珠在玻璃板外侧
B.烧杯里放冰块的装置中水珠在玻璃板内侧
C.烧杯里放冰块的装置中玻璃板上的水珠是汽化现象
D.两个装置产生水珠的过程中都有热量放出
中国科学家屠呦呦获得2015年生理医学诺贝尔奖,这是中国在科学领域获得的诺贝尔首奖,具有突破性的意义。她回忆当年带领课题小组实验尝试加热青蒿水溶液使其沸腾,从而去除水份以提取药物,做了大量实验但并没有发现有效结果。她猜想:可能在高温的情况下,破坏了青蒿里面的有效成分,于是改为乙醚提取。最终成功地从青蒿乙醚溶液中提取出有效物质,命名为青蒿素。
(1)青蒿素的提取是利用乙醚的_______(选填“熔点”或“沸点”)较低。
(2)我们可以取一支大注射器,拉动活塞使注射器里吸进一些乙醚,用橡皮帽把注射器的小孔堵住,向外拉动活塞,注射器里的液态乙醚慢慢消失,这是一种现象_______(填物态变化名称);然后反向推动活塞,观察到慢慢会有液态乙醚出现,这表明用_______ 方法,可以使气体液化。
小明设计了一种灭火弹,弹内装有干冰(固态二氧化碳),将灭火弹投入火场,外壳破
裂,干冰迅速_______(物态变化名称)成二氧化碳气体,并从周围吸热,从而灭火,过程中使得空气中的水蒸气遇冷迅速_______(物态变化名称),生成了“烟雾缭绕”的效果。
如图所示,图a是“观察水的沸腾”实验装置图。
(1)在安装图a实验装置的器材时,安装的顺序为_______(选填“先上后下”或“先下后上”)。
(2)实验中小明观察到水中气泡的上升情况如图b所示,由此可判断是水_______(选填“沸腾时”或“沸腾前”)的情景。
(3)水沸腾时温度计的示数如图c所示,说明此时大气压_______(选填“大于"、“小于"或“等于”)标准大气压。
(4)水沸腾时,杯口附近出现大量“白气”,产生这些“白气”的过程叫_______(填物态变化名称);沸腾后,水的温度保持不变,但要继续加热才能保持沸腾,原因是____________第九讲物态变化(二)
学习目标
1.了解生活巾常见的物态变化现象
2.掌握汽化、液化的两种方式
3.沸腾的相关实验
3.理解升华、凝华的特点和应用
1.生活中常见的物态变化现象
2.汽化、液化的两种方式
快谷化和液化
知识解
爱汽化的概念
汽化:物质从液态变成气态的过程,汽化吸收热量。常见的汽化现象:
电吹风吹干头发
水分蒸发殆尽的河床

Quark夸克
高清扫描还原文档
冬天从室外进入室内眼镜起雾
火箭升空时下方的白气

液化的两种方式
1。降低温度:所有气体在温度降低到足够低时都可以液化,
2.压缩体积:在一定温度下,压缩气体的体积可以使气体液化。
热的水蒸气遇到冷的玻璃板会液化成水珠
石油气通过加压的方式形成液化石油气储存在罐中
典例精练
列环卫车喷射水雾,一段时间后水雾消失了。物态发生了变化,初态是农态,未态是气
态,这种物态变化是汽么(填写物态变化的名称)。喷洒水雾不但能使喷洒区域内空气中的PM10颗
物浓度降低,还能使该区域有一定程度的降温,因为汽化及热
例下列措施中,为了使蒸发变快的是(
A.用电吹风吹千头发
B.给墨水瓶加盖
C.将新鲜蔬菜存放在保鲜袋里
D.春季植树时剪除大量枝叶
到3小刚在物理课上学习了液体蒸发快慢与液体温度、液体表面积、液体表面上方气流速度三个因
有关。星期天,他做了一次家庭实验进行进一步验证:在四块相同的玻璃板上各滴一滴质量相同的:
然后进行如图1所示的实验探究:
101


Quark夸克
高清扫描还原文档
水滴
被摊开的水滴
水滴
水滴
吹风
一滴水
二水
图1
图2
①适过A、B两图的对比,可以验证水蒸发的长慢与刻养有关。
(②)通过付C(填字母)两图的对比,可以验证水蒸发的快慢与水的温度有关:
(3)小刚同学猜想水燕发快慢还可能与水的多少有关,于是他在两块相同的玻璃板上分别滴一滴和两滴
水(如图2),结果发现中图中水先蒸发完,于是得出结论:水蒸发快慢与水的多少有关,水越少蒸发越快。
这个结论上不确(选填:正确,不正确),原因是没有控制水的表相同。
(4)在一些洗手间装有热风手器,洗手后用它可以很快把手烘干,如图所示。关于图中利用了哪几种方
法加快水的蒸发,以下选项中正确的是凸
①提高液体的温度②增大液体的表面积③加快液体表面空气流动速度
A.①②
B.①③
C.②③
例④住在热带贫困地区的居民,由于没有电,夏天无法用电冰箱保鲜食物。英国学生发明了无电“冰
箱”,它的内桶用金属制成,外桶用木头、塑料等常见材料制成,两层之间的空隙可以填充沙子。外桶
上有数个圆孔,用水浸湿沙子后,把桶放在干燥、通风的地方,并保持沙子潮湿。这样能使金属桶内部
空间温度维持在6℃左右,从而使食物保鲜。关于这种“冰箱”说法不正确的是0乃
A.这个装置是利用了水蒸发吸热的现象
B.向沙子里洒水,耳的是保持食物的水分,起到保鲜的作用
C.干燥、通风处,沙子里的水蒸发得更快,保鲜效果更好
D.如果外桶上圆孔有堵塞,保鲜效果大打折扣
关于蒸发和沸腾的条件,下列说法正确的是个
A蒸发在任何温度下都可进行,而沸腾必须在高温下才能进行
B.蒸发和沸腾在任何温度下都可以同时进行
C.蒸发在任何温度下在何部位都可以进行
D.以上说法都不对
Quark夸克
高清扫描还原文档1.了解生活中常见的物态变化现象
2.掌握汽化、液化的两种方式
3.沸腾的相关实验
3.理解升华、凝华的特点和应用
1.生活中常见的物态变化现象
2.汽化、液化的两种方式
汽化的概念
汽化:物质从液态变成气态的过程,汽化吸收热量。常见的汽化现象:
电吹风吹干头发 水分蒸发殆尽的河床
汽化的两种形式
汽化主要有两种方式:蒸发和沸腾。
1.蒸发:指在任何温度下,发生在液体表面上的缓慢的汽化现象。其中,任何温度是指物体处于液体状态时。
(1)蒸发过程吸收热量,周围温度降低,有降温致冷的作用。
炎热夏天往地上洒水降温 游泳上岸后觉得冷
(2)影响蒸发快慢的因素:液体表面积、液体的温度、液体上方空气流动速度
将一滴酒精摊平后蒸发加快将一滴酒精加热后蒸发加快对一滴酒精扇风后蒸发加快生活中,我们把衣服洗完之后,想衣服更快晾干,你会选择下列三幅图中的左边还是右边
左:阴凉处右:阳光下左:拧成团右:全撑开左:通风处右:不通风处
结论:液体表面积越大、液体温度越高、液体上方空气流动速度越快,液体蒸发越快。
2.沸腾:液体内部和表面同时发生的剧烈汽化现象。
(1)水沸腾实验
实验器材:秒表、铁架台、酒精灯、石棉网、烧杯、温度计、中间带小孔的硬纸板、水实验步骤:
在烧杯里加入适量的冷水,盖上中心有孔的硬纸板,将温度计穿过纸孔并使玻璃泡完全浸入水中且不接触烧杯底和壁,如图甲所示:
(b)用酒精灯加热烧杯,如图乙所示:
甲 乙
(c)当水温至90℃时,每隔1min记录一次温度,直到水沸腾后3min为止,将时间和温度记录在表格中,如表所示:
时间/min 0 1 2 3 4 5 6 7
温度/℃ 90 92 94 96 98 100 100 100
(d)分析处理实验数据,绘制温度—时间关系曲线,如图所示:
(2)沸点:各种液体都有确定的沸腾温度,这个温度叫沸点。不同液体的沸点不同,水在1标准大气压下的沸点是100℃。
(3)液体沸腾条件:①达到沸点②持续吸热总结:
方式 区别 蒸发 沸腾
发生部位 液体表面 液体表面和内部
发生条件 任何温度 达到沸点,持续吸热
剧烈程度 轻缓 剧烈
有无致冷作用 有 无
影响因素 表面积,温度,表面空气流速 大气压
相同点 均吸热,属于汽化现象
液化的概念
1.液化:物质从气态变成液态的过程,液化放出热量。常见的液化现象:
冬天从室外进入室内眼镜起雾 火箭升空时下方的白气
液化的两种方式
1。降低温度:所有气体在温度降低到足够低时都可以液化.
2.压缩体积:在一定温度下,压缩气体的体积可以使气体液化。
热的水蒸气遇到冷的玻璃板会液化成水珠 石油气通过加压的方式形成液化石油气储存在罐中
环卫车喷射水雾,一段时间后水雾消失了。物态发生了变化,初态是______态,末态是______态,这种物态变化是______(填写物态变化的名称)。喷洒水雾不但能使喷洒区域内空气中的PM10颗粒物浓度降低,还能使该区域有一定程度的降温,因为__________________
下列措施中,为了使蒸发变快的是( )
A.用电吹风吹干头发 B.给墨水瓶加盖
C.将新鲜蔬菜存放在保鲜袋里 D.春季植树时剪除大量枝叶
小刚在物理课上学习了液体蒸发快慢与液体温度、液体表面积、液体表面上方气流速度三个因素有关。星期天,他做了一次家庭实验进行进一步验证:在四块相同的玻璃板上各滴一滴质量相同的水,然后进行如图1所示的实验探究:
(1)通过A、B两图的对比,可以验证水蒸发的快慢与____________有关;
(2)通过______(填字母)两图的对比,可以验证水蒸发的快慢与水的温度有关;
(3)小刚同学猜想水燕发快慢还可能与水的多少有关,于是他在两块相同的玻璃板上分别滴一滴和两滴水(如图2),结果发现中图中水先蒸发完,于是得出结论:水蒸发快慢与水的多少有关,水越少蒸发越快。这个结论______(选填:正确,不正确),原因是没有控制水的______相同。
(4)在一些洗手间装有热风手器,洗手后用它可以很快把手烘干,如图所示。关于图中利用了哪几种方法加快水的蒸发,以下选项中正确的是____________
①提高液体的温度 ②增大液体的表面积 ③加快液体表面空气流动速度
A.①② B.①③ C.②③
住在热带贫困地区的居民,由于没有电,夏天无法用电冰箱保鲜食物。英国学生发明了无电“冰箱”,它的内桶用金属制成,外桶用木头、塑料等常见材料制成,两层之间的空隙可以填充沙子。外桶上有数个圆孔,用水浸湿沙子后,把桶放在干燥、通风的地方,并保持沙子潮湿。这样能使金属桶内部空间温度维持在6℃左右,从而使食物保鲜。关于这种“冰箱”说法不正确的是()
A.这个装置是利用了水蒸发吸热的现象
B.向沙子里洒水,目的是保持食物的水分,起到保鲜的作用
C.干燥、通风处,沙子里的水蒸发得更快,保鲜效果更好
D.如果外桶上圆孔有堵塞,保鲜效果大打折扣
关于蒸发和沸腾的条件,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蒸发在任何温度下都可进行,而沸腾必须在高温下才能进行
B.蒸发和沸腾在任何温度下都可以同时进行
C.蒸发在任何温度下任何部位都可以进行
D.以上说法都不对
在“观察水的沸腾”的实验中。
(1)组装器材时,温度计的玻璃泡碰到了烧杯底(如图甲),应适当将________(选填“A处向上”或“B处向下”)调整。除了图甲所示实验器材外,还需要器材________________。
(2)当水温上升到90℃后,小明每隔0.5min记录一次温度,并绘制了温度随时间变化图象,如图乙所示。从图象中可知水的沸点是________℃,水沸腾时的特点水沸腾时,在上升的气泡内主要是________(空气/水蒸气/小水珠)。
(3)为说明水沸腾过程中是否需要吸热,应________________,观察水是否继续沸腾。
(4)第二组的小红每隔1分钟记录1次水的温度,得到下表数据,请在方格纸上健全坐标,画出“温度-时间”关系图象。
时间(分) 0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温度(℃) 75 78 81 85 89 92 95 97 98 98 98 98 98
(5)图乙是小明小红两名同学根据实验数据绘制的水温随时间变化的图象,由图象可知,使水沸腾,小明用的时间明显比小红用的时间要少许多,造成这个结果的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
A.初温比小红的高B.酒精灯的火焰比小红的大C.水的质量比小红的小
(6)实验计时第3min,发现有一位同学的装置水中气泡在上升过程中如图丙所示情景,这位同学是________(选填“小明”或“小红”)。
(7)小明还发现第三组测得的沸点比自己的测量结果低1℃,他认为是第三小组在实验中温度计的玻璃泡碰到了烧杯底部造成的,这种想法正确吗 ________(正确/错误)。
用蒸笼蒸馒头,是上层还是下层的馒头先熟呢 小明观察后发现:水蒸气经过多层蒸格向上升,遇到冷的蒸盖时,水蒸气先发生________现象,________很多热量,使________层的馒头先熟。在拿馒头前,先往手上沾点水,这是利用________________,使手不被烫伤;在制作食品时,将面点放在水中煮不会变焦,而放在油中炸则会变焦黄,这是因为油的________比水高。
如图所示,烧杯中盛有甲液体,试管内盛有乙液体。在1标准大气压下,用酒精灯对烧杯底部持续加热,一段时间后,发现试管内的乙液体沸腾。已知1标准大气压下,酒精沸点是78℃,水沸点是100℃,煤油沸点是150℃,下列判断中符合题意的是( )
A.甲液体为水,乙液体为水B.甲液体为煤油,乙液体为煤油
C.甲液体为酒精,乙液体为水D.甲液体为煤油,乙液体为水
妈妈在蒸馒头时,开锅后改用“小火”。针对这种做法,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A.水沸腾后,改用“小火”能更快的让馒头变熟
B.改用“小火”可以提高水的沸点
C.无论使用“大火”还是“小火”,水达到沸点后温度都保持不变
D.用“大火”可以提高水的沸点,不应该改用“小火”
春节,小北在家帮爸妈烧水煮饺子,当水烧开准备下饺子时,发现半锅水似乎少了些,又迅速往锅里加了一大碗水,仍用同样的火力将水再次烧开,下图反映整个烧水过程温度-时间图象是()
小芳吃雪糕时,看到雪糕周围冒“冷气”,由此她联想到了泡方便面时碗里冒“热气”的情景。以下是她对“冷气”和“热气”的思考,其中正确的是( )
A.“冷气”和“热气”本质是相同的,它们都是水蒸气
B.“冷气”和“热气”本质是不同的,前者是小水珠,后者是水蒸气
C.“冷气”和“热气”本质是不同的,前者是液化形成的,后者是汽化形成的
D.“冷气”和“热气”本质是相同的,都是液化形成的小水珠
请回答下列关于物态变化的问题:
(1)煮鸡蛋、玉米棒子等用水煮,而炸油条、麻花等用菜油炸,这样可以对不同食物提供各自煮熟所需达到的温度,这样选择的原因是因为油和水的________不同;液化石油气是在常温下通过________的方法使气体液化的.
(2)炎热的暑假里,张华在家写作业,汗流不止,抬头看了挂在墙上的寒暑表,当时室温为36℃,于是她打开电风扇,立刻感到凉快多了,这时她又看了看寒暑表,发现示数________(升高/不变/降低),那么她感到凉快的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
如图所示,用水壶烧水,水烧开后能看到壶嘴周围有“白气”产生,其中a、b两位置有一处“白气”较浓。以下关于“白气”的描述正确的是()
a
A.它是水蒸气,a处较浓 B.它是水蒸气,b处较浓
C.它是小水滴,a处较浓 D.它是小水滴,b处较浓
如图是“模拟雨的形成”,用酒精灯对装有水的烧瓶加热一段时间后,发现烧瓶中水量减少,这是由于水________(填物态变化名称)造成的,该变化过程需要________热:而瓶口上方的金属盘底部出现水滴是由于水蒸气发生________(填物态变化名称)形成的,提出一种可以使“雨”下得更大的方法________________
一次性打火机里的燃料是一种丁烷的物质,通常情况下呈气态,它是在常温下,用________的方法使它液化后储存在打火机里的;如果不小心将其摔坏,待里面的液体刚消失时,立刻捡起残骸,会感觉残骸较________(选填“冷”、“热”),这是因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用注射器吸入一些乙醚,用橡皮塞堵住注射孔。
(1)先向外拉活塞,直到看不见针筒中的乙醚液体,此时液态乙醚发生的物态变化是_______(填物态变化名称)
(2)在乙醚完全看不到后,推压活塞,又可以观察到注射器中有液态乙醚出现,这表明用________(加压/降温)的办法可以使气体液化,此时注射器的温度会有一定温度的________(上升、下降),说明液化(吸热、放热)。
常温下两个烧杯,分别盛有冰块和热水,如图所示,上方均盖有一块玻璃片,过一会儿会看到()
A.A、B两块玻璃外侧均有小水珠
B.A、B两块玻璃内侧均有小水珠
C.A玻璃外侧、B玻璃内侧有小水珠
D.A玻璃内侧、B玻璃外侧有小水珠
升华和凝华的概念
1.升华:物质由固态直接变成气态的过程,升华吸收热量。
2.凝华:物质由气态直接变成固态的过程,凝华放出热量。
冬天衣服结冰后,冰升华成水蒸气 冬天户外植物上的霜,是水蒸气凝华而成
升华和凝华现象
1.常见的升华现象:
(1)固态的碘受热升华变成碘蒸气,如图甲所示:
(2)樟脑丸升华会逐渐变小,如图乙所示:
(3)灯泡钨丝受热升华逐渐变细,如图丙所示:
2.常见的凝华现象:
(1)冬天,室内的水蒸气遇冷凝华,在玻璃上形成冰花,如图甲所示:
(2)冬天,空气中的水蒸气遇冷凝华,在地面或草木上形成霜或雾凇,如图乙所示:
(3)灯泡内的钨蒸气遇冷凝华,所以用久的灯泡会发黑,如图丙所示:
下列现象中利用升华吸热的是( )
A.夏天开空调觉得凉快 B.加冰块会使饮料变得冰凉
C.利用干冰降温防止食品变质 D.天热时向水泥地面洒水降温
舞台上经常用喷撒干冰(固态二氧化碳)的方法制造白雾以渲染气氛。对“白雾”的形成,小明的解释是:(1)干冰升华吸热使周围环境温度降低;(2)气态二氧化碳液化形成白雾。以上解释中( )
A.第一句话存在科学性错误 B.第二句话存在科学性错误
C.两句话都存在科学性错误 D.两句话都没有科学性错误
去年冬季,我市大雾天气比往年频繁,而霜却比往年少见。从物态变化上分析,“雾”的形成属于__________现象,"霜"的形成属于__________现象:“霜比往年少见”说明我市去年冬季平均气温比往年__________(高/低)。
由于气候较冷,学校各班早上暂停拖地。这样做的目的是防止水发生__________,避免使同学们摔倒受伤;小林在家打开冰箱门,发现冷冻室的侧壁上有很多霜,这是水蒸气__________(以上两空均填物态变化名称)形成的,这个过程中水蒸气__________(选填“吸收”或“放出”)热量;晚上外面气温骤降,早上小明看到窗户上会结上一层冰花,这层冰花出现在窗户玻璃的__________(选填“内”或“外”)侧,当他走到室外,眼镜上__________(选填“会”或“不会”)蒙上一层水雾。
老师在观察“碘锤”中的物态变化时
(1)密闭的锤形玻璃泡内装有少量的碘颗粒,将玻璃泡浸入开水中,如图所示,仔细观察一会儿玻璃泡内弥漫了__________色的气体,碘的这个物态变化叫__________(填物态变化名称),需要__________
(2)有同学认为碘是先由固态变为液态,再由液态变为气态,请根据右表你认为碘的状态变化是理由是____________________。
物质 熔点/℃ 沸点/℃
碘 113.7 184.2
夏天打开冰箱,可以看到从冰箱里冲出一股“白气”,下列事例中的物态变化与“白气”形成相同的是( )
A.把湿衣服挂在阳光下晒干 B.用牛奶自制牛奶雪糕
C.将丁皖气体贮存在气体打火机例 D.在饮料中添加冰块降温
在透明塑料袋中滴入几滴酒精,将袋挤瘪,排尽袋中空气后把口扎紧,然后放入80℃以上的热水中,过一会儿,塑料袋鼓起;从热水中拿出塑料袋,过一会儿( )
塑料袋仍然鼓起,其中的酒精液化了 B.塑料袋仍然鼓起,其中的酒精汽化了
C.塑料袋又瘪了,其中的酒精汽化了 D.塑料袋又瘪了,其中的酒精液化了
在图中,将甲、乙两个杯子放入水槽中,甲内有水,乙倒扣入水中,然后对水槽加热,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甲不能沸腾,乙能沸腾
甲能沸腾,乙不能沸腾
C.甲能沸腾,乙也能沸腾
D.甲不能沸腾,乙也不能沸腾
如图是小实验----纸锅烧水,把盛有水的纸锅放在火焰上烧,水烧开后纸锅仍不会燃烧,这因为( )
纸锅里的水未加热前,水是不会发生汽化现象的
B.火焰的温度较低,低于纸的着火点
C.水烧开后温度保持不变且低于纸的着火点
D.纸锅里的水烧干后,继续加热会使纸锅燃烧
如图所示,舞台上经常用喷撒干冰(固态二氧化碳)的方法制造白雾以渲染气氛。对“白雾”的形成,小明的解释是:(1)干冰升华吸热,使周围环境温度降低;(2)气态二氧化碳液化形成白雾。
以上解释中( )
第一句话存在科学性错误
第二句话存在科学性错误
两句话都存在科学性错误
两句话都没有科学性错误
生活中处处有物理:
(1)为了保证刚植下去的树木存活,园林工人把树木的大部分的枝叶都剪掉,这么做是通过__________的方法降低树木中水分的散失.
(2)公交车上备有二氧化碳灭火器,这种灭火器是在常温下利用__________的方法使二氧化碳气体液化装入钢瓶里的。使用时需要手先握住钢瓶的木柄,然后再打开螺帽,否则会因液态二氧化碳在__________(填物态变化名称)时,要__________大量的热而对使用者造成伤害。
(3)小明在浴室中洗澡时,看到浴室内有两根水管,一根水管上有很多水滴,而另一根没有水滴,他猜一根是热水管,一根是冷水管.请你帮他判断出没有水滴的那根是__________
某小组在做“探究水的沸腾”实验时,实验装置如图1所示。回答下列问题:
时间/min 0 1 2 3 4 5 6 7 8 …
温度/℃ 91 93 95 97 99 99 99 99 99 …
(1)实验装置中的纸盖作用除了可以减少__________外,还可以起到防止上升的水蒸气遇冷成__________小液滴附着在温度计上,从而看不清读数。
(2)图中A、B、C三种读温度计示数方式正确的__________。
(3)该小组在做实验,小南和小红各自独自计时,读取温度并记录数据。他们同时按下秒表且每隔1min记录一次温度计的示数,小红每次读数都比小南迟6s.上表为小南所测数据,请绘制出温度随时间变化的图象。在同一坐标标系(图2)中,将小红和小南所测数据绘制出温度随时间变化的图象,可以发现,小红的图象在小南的__________(左/右)边。
(4)从实验数据可以看出,水的沸点是__________℃,为了说明水沸腾过程中是否需要吸热,下面的操作应该是:____________________,再观察水是否能继续沸腾。
(5)小南和小红一起实验时发现水沸腾时的温度分别是99℃、101℃和98℃,于是他们提出了如下猜想:
A.可能是温度计在制造上本来就存在一点差异
B.可能是不同的小组水的多少不一样
C.可能是不同的小组的水中杂质情况不一样
D.可能是每小组实验时的大气压不一样。
仔细分析,我们很容易得出猜想__________应该是错误的。
小组成员孙杨同学建议把3个小组的温度计收到一起,同时放进同一杯热水中,你认为她这样做是为了验证猜想__________;而林丹同学用同一支温度计分别测量了三个小组的水温,你认为他这样做是为了验证猜想__________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