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年级历史(上册)导学案
第7课
戊戌变法
【课标要求】
知道“百日维新”的主要内容,认识戊戌变法对中国近代社会的影响。
【学习目标】
1.公车上书、百日维新、戊戌政变和戊戌六君子等历史基础知识
2.培养历史想象能力和分析能力
3.理解维新变法人士的进步立场,增强热爱祖国、振兴中华的高尚情操和历史责任感。
【学习重点】
戊戌变法
【学习难点】
戊戌变法的历史意义
。
【学习过程】
本课的内容设计分为三部分:第一部分为“粉墨登场”,第二部分为“大展宏图”,第三部分为“曲终人散”
一、粉墨登场——公车上书
1.阅读教材,找出公车上书的时间、发起者、原因、目的、影响
2.阅读材料,分析问题
材料一:自胶澳事(德国占领胶州湾)后,瓜分豆剖,渐露机芽…自台湾事后……揭竿斩木,已可忧危。
——康有为
材料二:观大地诸国,皆以变法而强
( http: / / www.21cnjy.com ),守旧而亡……能变则全,不变则亡,全变则强,小变仍亡。 ——康有为
材料三:使戊戌政变不致推翻,行二十年新政,或已致中国于富强矣。 ——胡适
回答:(1)材料二反映了康有为的什么主张?
(2)材料一和材料二之间有什么联系?
(3)材料三的观点是否正确?为什么?
二、大展宏图——百日维新
材料一:在民族危机日趋深重和康有为屡次上书
( http: / / www.21cnjy.com )警示之下,1898年6月,光绪帝颁布“明定国是”诏书,宣布变法。这一年是农历戊戌年,又称戊戌变法。
材料二:光绪帝按照康有为提出的办法,发布了一系列变法令。主要内容有:发展农工商业;训练新式陆海军;创办报刊,开放言论;开办新式学堂培养人才。同时规定,今后科举考试废除八股文,取消多余的衙门和无用的官职。
(1)根据材料一,指出光绪帝宣布变法的主要原因是什么?(2分)
(2)根据材料二,概括指出这次变法的内容涉及哪些方面?(不得摘抄原文)(2分)
三、曲终人散——戊戌政变
阅读谭嗣同的绝命词:“有心杀贼
( http: / / www.21cnjy.com ),无力回天,死得其所,快哉快哉!”
请回答:
(1)“有心杀贼”的贼指的是谁?
(2)维新派为什么“无力回天”?
【自主建构】
【直击中考】
1.(2013年·广西河池
( http: / / www.21cnjy.com )市)中国古代干支纪年法一直延用至今,许多历史事件命名都与干支纪年有关,如甲午中日战争、辛亥革命等。下列事件命名与干支纪年有关的是
A.鸦片战争
B.戊戌变法
C.洋务运动
D.五四运动
2.(2013年·湖南省湘潭市)留下“我自横刀向天笑,去留肝胆两昆仑”的豪迈诗句,为戊戌变法而献身的湖南浏阳籍维新志士是
A.康有为
B.谭嗣同
C.袁世凯
D.梁启超
3.(2013年·山东省德州市)史学家
( http: / / www.21cnjy.com )陈旭麓认为:“民族的反思,是在遭遇极大的困难中产生的。一百多年来,中华民族的第一次反思是在鸦片战争后,渐知诸事不如人,只有学习西方。第二次则是反思何以学了西方仍然失败。”其中“第二次反思”开始于
A.经济技术方面的探索
B.政治制度方面的探索
C.思想文化方面的探索
D.军事强国方面的探索
4.“皇上若决定变法,请先举三者。大集群臣于天坛太庙,或御乾清门,诏定国是,躬申誓戒,除旧布新,与民更始。”材料来自
A.康有为的上书
B.曾国藩的奏折
C.林则徐的文稿
D.陈独秀的文章
5.(2014江苏连云港)有学者认为,甲午战争后,中国开始由“政策创新”转向于“制度创新”。这里的“制度创新”开始于
A.戊戌变法
B.辛亥革命
C.五四运动
D.国民革命
6.(2014凉山州)资产阶级维新思潮转变为爱国救亡政治运动的标志是
A.公车上书
B.强学会的建立
C.《万国公报》的创办
D.《定国是诏》的颁布
7.(2014广安)在1895年到1898年间,康有为多次上书光绪帝。这一时期康有为上书的主题应是
A.严厉禁烟,抵御外侮
B.维新变法、救亡图存
C.师夷长技、自强求富
D.驱除鞑虏、恢复中华
8.(2015年.山东泰安)某网站为纪念“百日维新”117周年展开了大讨论,下面观点不正确的是
A.戊戌变法期间在位的清朝皇帝是不愿做“亡国之君”的光绪帝
B.戊戌变法时期设立的京师大学堂是现在北京大学的前身
C.戊戌变法最终失败,戊戌六君子被杀害
D.戊戌变法的目的是为了推翻清朝的封建统治
9.(2015年重庆)在2014年
( http: / / www.21cnjy.com )8月初海峡两岸合办的“甲午风云
宝岛悲歌”展览上,展出一幅手稿。它是1895年由三名台籍举人联合两名清朝官员上书给光绪皇帝,痛陈“全台赤子誓不与倭人俱生”的呈文。他们上书的背景是
A.《南京条约》的签订
B.《北京条约》的签订
C.《马关条约》的签订
D.《辛丑条约》的签订
10.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 http: / / www.21cnjy.com )
材料一:《马关条约》签订的消息传来,举国哗然.战争的失败和民族的危亡激发了人们的民族意识,在最初的失望和震怒之后,“救亡图存”成为当时最高亢的呼声.康有为、梁启超等掀起了维新变法运动。
材料二:戊戌变法的主要内容有:改革政府机构,裁撤冗官,任用维新人士;鼓励私人兴办工矿企业;开办新式学堂培养人才,翻译西方书籍,传播新思想;创办报刊,开放言论;训练新式军队等。
材料三:《剑桥中国晚清史》:“尽管维新运动没能达到它的政治目标,但它所引起的思想变化却对中国的社会和文化有着长期的和全国规模的影响。”
(1)依据材料一指出维新变法运动兴起的主要原因是什么
(2)结合材料二指出哪些内容有助于思想文化的传播
(3)综合上述材料,指出维新变法运动的积极作用有哪些
答案
第7课
戊戌变法
【学习过程】
一、粉墨登场——公车上书
2.(1)任用维新派进行变法。
(2)材料一指明当时阶级矛盾尖锐和民族危机的加深,国家处于危亡时刻;材料二指明必须通过变法才能改变局面,挽救民族危机,缓解阶级矛盾。
(3)材料三的观点不正确。通过资产阶级维新变法,建立君主立宪制的国家在我国行不通,变法不可能成功。
二、大展宏图——百日维新
(1)民族危机日趋深重和康有为屡次上书警示(2分)。
(2)经济、军事、文化教育、政治(2分)。
三、曲终人散——戊戌政变
(1)
以慈禧太后为首的顽固派
(2)
主观方面:①由于民族资本主义经济发展不充分,导致维新派软弱妥协。②依靠没有实权的皇帝。③缺乏群众基础。客观方面:顽固派力量强大,掌握着清王朝实权.
【直击中考】
1.B
2.C
3.B
4.A
5.A
6.A
7.B
8.D
9.C
10.(1)民族危机加深。(1分)
(2)开办新式学堂培养人才,翻译西方书籍,创办报刊,开放言论等。(2分。每点一分,答出任意两点,即可得分,多答不加分)
(3)维新变法运动是一场救亡图存的政治变革,有利于中国资本主义的发展和西方科学技术的传播,在社会上起了思想启蒙的作用。(4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