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6届高考语文现当代诗歌阅读鉴赏课件(共51张PPT)

文档属性

名称 2026届高考语文现当代诗歌阅读鉴赏课件(共51张PPT)
格式 pptx
文件大小 4.0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通用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5-06-27 15:34:08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共51张PPT)
现当代诗歌阅读与鉴赏
高考专题——文学类文本阅读
任务群目标
素养对标
知识清单
阅读策略
能力提升
巩固练习
理解思想内容
感受作品中的艺术形象
理解欣赏作品的语言表达
把握作品内涵
欣赏艺术表现
从语言、构思、形象、意蕴、情感等多角度欣赏作品,获得审美体验。
理解作者的创作意图
认识作品美学价值,发现作者的独特艺术创造。
核心素养目标
语言建构与运用:进一步了解诗歌语言的特点。
思维发展与提升:形象思维、联想想象、整体感知能力和分析概括能力。
审美鉴赏与创造:体味文学作品的语言魅力,诗歌的语言美与形象美。
文化传承与理解:促进学生对现当代文学的产生土壤、对革命文化与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深刻认识与思考。
素养对标
知识清单
阅读策略
能力提升
巩固练习
复习任务
1.了解现当代诗歌的类型特点。
2.了解读懂诗歌的方法。
1.基本概念
现当代诗歌是相对于古典诗歌而言的,是指五四运动以后的诗歌,五四运动之前的诗歌称古典诗歌。习惯上把现当代诗歌叫新诗,把古典诗歌叫古诗。
现当代诗歌是由古代诗歌发展而来的。由古代过渡到现代,发生了两大变革:
一是诗歌的外形与韵律,打破了字数的限度与韵律规范;
二是抒情的深度与宽度发生了巨大的变化,远远超出了古诗抒发悲愁的范围。
就这一点上来讲,现当代诗歌也叫自由诗,古代诗歌叫格律诗。当然,现当代诗歌中也包含了今人写的古体诗(习惯上称旧体诗)。如毛泽东的《七律·长征》,它是旧体诗,也是现当代诗歌。
一、现当代诗歌常识
2.基本类型
诗中有比较完整的故事情节和人物形象,通常以诗人满怀激情的歌唱方式来表现。史诗、故事诗、诗体小说等都属于这一类。
按内容的表达方式分
叙事诗
抒情诗
主要通过直接抒发诗人的思想感情来反映社会生活,不要求描述完整的故事情节和人物形象。如情歌、颂歌、哀歌、挽歌、牧歌等。
按语言的音韵格律和结构形式分
格律诗
自由诗
散文诗
按照一定格式和规则写成的诗歌。它对诗的行数、诗句的字数(或音节)、声调音韵、词语对仗、句式排列等有严格规定。
是近代欧美新发展起来的一种诗体。它不受格律的限制,无固定的格式,注重自然的、内在的节奏,押大致相近的韵或不押韵,字数、行数、句式和音调都比较自由,语言比较通俗。
是兼有散文和诗的特点的一种文学体裁。作品中有诗的意境和激情,常常富有哲理,注重自然的节奏感和音乐美,篇幅短小,像散文一样不分行,不押韵。
2.基本特点
与古典诗歌相比,现当代诗歌具有以下三个特点:
现当代诗歌绝大多数是自由诗。自由诗诗行可长可短,行数可多可少,押韵与标点也不作统一要求,但在内容上有很高的要求,要求有耐人寻味的形象和浓郁的情感。
新诗中的格律诗,不像古诗那样有固定的格式,只是在格律方面比较讲究。大体说来,诗行要求有比较整齐和谐的节拍,双数诗行的末一字要求押大致相同的韵;分节的诗,各节的行数大致相等,但每一个诗节包括几个诗行,没有固定的要求。
关注人的命运、民族和国家的命运,审视与歌唱大地和大地上的风云,抒发对人生、时代、生命的切实感悟,这一点与古典诗歌抒发个人的喜怒哀乐有很大不同。
古典诗歌所能运用的表现手法,现当代诗歌都能使用。除了古典诗歌最常用的借景抒情、用典外,现当代诗歌最常用的手法是象征、对比、回环与重复、陌生化和蒙太奇。
思想新
形式新
手法多样
诗人写诗,需要把自己的思想、情感用语言文字表达出来;读者读诗则倒过来,先接触语言文字,所以要鉴赏必先从弄清语言文字的意思入手。
不过,对于诗歌鉴赏来说,仅仅粗通文字是不够的,还必须对诗的语言有特殊的敏感;要善于从诗歌把握世界的特殊方式出发,结合上下文,看出某一词句在特定环境中的蕴涵。夏丏尊举过这样的例子:
第一步:充分感知语言,抓住关键词语理解
二、3步读懂现当代诗歌
“在语感锐敏的人的心里,‘赤’不但解作红色,‘夜’不但解作昼的反对吧。‘田园’不但解作种菜的地方,‘春雨’不但解作春天的雨吧。见了‘新绿’二字,就会感到希望、自然的化工、少年的气概等等说不尽的旨趣;见了‘落叶’二字,就会感到无常、寂寥等等说不尽的意味吧。真的生活在此,真的文学也在此。”
这里的“新绿”“落叶”等词语的意思,在字典中是查不到的,只有具有相应的生活经验和一定的文学素养的人才能有所体味。
新诗的语言具有多义性、跳跃性等特点,较一般文学文本难懂,但是,只要我们抓住关键词语仔细玩味,并以此带动对其他语言的理解,还是能迈过懂诗要懂“诗家语”这第一关的。
试以顾城的《一代人》为例,它就短短两句:
黑夜给了我黑色的眼睛/我却用它寻找光明。
为什么“眼睛”是“黑色”的?它是“黑夜”给的,于是就有了第一层意义:黑夜熏染所致,它见惯了一切的“黑暗”,以致“眼睛”染黑了。但是,它为什么又能“寻找光明”呢?于是,就有了第二层意义:虽然它是“黑夜”所致,但它有质疑,有反思,有叛逆,有对光的追寻;正是有了这双“眼睛”,才能在黑暗中寻找光明。理解了这个关键词语,这首诗的深刻内涵就能理解了。
第二步:抓住意象,解读诗情
诗人头脑中直接浮现的关于某一事物的表象,诗人的思想感情直接渗透到具体的表象之中。
直接意象
间接意象
1.比喻意象
散文诗
以直接意象为基础,它的不同在于思想感情不是直接地倾注在意象上,而是通过意象曲折地暗示出来。这类意象蕴含的思想更丰富,更耐人寻味,因而成为诗人在独创性构思中重要的追寻目标。
是兼有散文和诗的特点的一种文学体裁。作品中有诗的意境和激情,常常富有哲理,注重自然的节奏感和音乐美,篇幅短小,像散文一样不分行,不押韵。
同某种事物、理念或情感有某种相似点,因而拿来作比方的意象。可用来摹状人或事物。
一条力的弧线,
一道破土的犁圈,
一条飞来的彩虹,
一架厚的青峦。
——罗长城的《脊梁》
四个比喻意象就如同四盏强烈的探照灯,同时把光聚焦到这位老农的脊梁上,凸显出多年与自然奋战的劳动者内在的力和美。
无论是新诗还是古诗,都是靠意象来抒情达意的。而新诗,意象的地位似乎更加重要。意象的种类又与古诗不同,有两大类:
由于出现在诗歌中的只是象征体,而被象征的本体则隐去了,这样就使得诗歌更耐人寻味。读者一旦透过象征的云雾,窥见诗人的本意,便会有一种经过长途跋涉后终于到达目的地的强烈的快感。
同时,象征体与本体之间的关系,又有着一定的任意性,因而诗人可以尽情地发挥自己的创造性,读者也可以有各种各样的理解,这样便大大增加了情绪的包容量与表现领域的宽广度。
请看艾青的《礁石》:
2.象征意象
间接意象
就是代表某一实体事物或某种精神内容的意象。
礁 石
艾青
一个浪,一个浪
无休止地扑过来
每一个浪都在它脚下
被打成碎沫、散开……

它的脸上和身上
像刀砍过的一样
但它依然站在那里
含着微笑,看着海洋……
诗人写的是礁石,但又不仅仅是礁石。说它是礁石,因为它生动地体现了海边礁石的特点;说它不是礁石,很明显,诗人的命意不在写一块石头,而是要借用这一形象,回答“作为一个民族,作为一个要求生存权利的人,遇到连续的迫害该怎么办”的问题。那迎着风浪,含着微笑,屹立在海边的礁石,既可看成我们民族的化身,又可看成诗人自身不屈不挠的精神的象征。
读诗,就是不仅要睁开眼睛看文字,更要抓住关键意象。在想象中看看由它构成的画面,让意象直接呈现在你的面前,这样,你就离诗人所要表达的感情更近了一些。如《礁石》中“礁石”主体意象的理解,就是一个很好的例子。
礁 石
艾青
一个浪,一个浪
无休止地扑过来
每一个浪都在它脚下
被打成碎沫、散开……

它的脸上和身上
像刀砍过的一样
但它依然站在那里
含着微笑,看着海洋……
第三步:深入思考,探求深层意蕴
诗歌鉴赏,对语言的感知仅是个开端,就是意象的显现也只是个中介。只有通过对意象的再体验、再思考,进一步捕捉到诗歌的深层内涵,无穷尽地体味诗歌的内在生命,这才是真正意义上的鉴赏。
诗歌的深层意蕴的核心是诗的象征意蕴。象征意蕴按其内容的范围,有群体象征意蕴与个体象征意蕴之分。
群体象征意蕴指约定俗成的、社会群体一致承认并共同使用的象征体所蕴含的内容。
如春草象征着生机,并蒂莲象征着爱情,骷髅象征着死亡,斧头镰刀象征着工农联盟等。
群体象征是在一定的民族、一定的地域、一定的文化传统的作用下形成的,它的基本含义已人尽皆知。诗歌中是有大量群体象征的,但一般也只限于它的词汇意义的使用。
个体象征意蕴指诗人根据所传达的思想内容的需要而自行创造的象征内涵。
如但丁以“地狱”象征黑暗社会,以“天堂”象征理想境界,以“净界”象征人类由黑暗走向光明必经的痛苦历程;艾略特以“荒原”象征没落的现代社会;艾青以“珠贝”象征真理……
与群体象征比起来,个体象征是诗人独特的审美心理结构的产物,是诗人内在的情愫与客观事物的刺激相触发的结果,因此带有随机性、易变性。
同一象征体,不仅不同的诗人可以赋予不同的含义,就是同一位诗人在不同的情况下也完全可能赋予它不同的含义。由于每位诗人都有其独特的隐秘的象征系统,其象征意蕴往往是隐蔽的、间接的、不确定的,不熟悉诗人的生活经历、思想感情、创作习惯,不经过一番苦心的探究与追寻,是不易把握的。
在诗歌中,象征意蕴总要凝定在一定的意象中。因此,欲捕捉象征意蕴,必须先抓住诗中的关键意象。
一首诗的意象,其表层意义往往容易理解,但表层意义与深层意蕴有什么关系就不是那么一目了然了。这二者既有联系,又有距离,显得扑朔迷离。这里的关键是把握住“上下文”,因为诗中的任何信息只有在与“上下文”的联系中才能得到合理的解释。
下面以徐志摩的《偶然》为例来说明深层意蕴的探求。
表层意义:云和海的偶然相逢,在交会的时候,它们之间有过“光亮”,但诗人希望对方能“忘掉”。
深层意蕴:象征手法,偶然相爱而后又天各一方的情人。人生偶然相逢而又彼此知心的人的经历……
我是天空里的一片云,
偶尔投影在你的波心——
你不必讶异,
更无须欢喜——
在转瞬间消灭了踪影。
你我相逢在黑夜的海上,
你有你的,我有我的,方向;
你记得也好,
最好你忘掉
在这交会时互放的光亮!
复习任务
1.了解现当代诗歌常识,能够读懂现当代诗歌。
2.理解现当代诗歌的内容情感,赏析其语言和表达技巧。
【知识图要】
活动一 一文练透提升内容理解能力
阅读下面的诗歌,完成后面任务。
金黄的稻束[注]
郑 敏
金黄的稻束站在        
割过的秋天的田里,
我想起无数个疲倦的母亲,
黄昏路上我看见那皱了的美丽的脸,
收获日的满月在
高耸的树巅上,
暮色里,远山
围着我们的心边,
没有一个雕像能比这更静默。
肩荷着那伟大的疲倦,你们
在这伸向远远的一片
秋天的田里低首沉思,
静默。静默。历史也不过是
脚下一条流去的小河。
而你们,站在那儿,
将成为人类的一个思想。
【注】本诗选自《诗集1942—1947》,作者郑敏是20世纪40年代后期出现的“中国新诗派”(也叫“九叶派”)的代表诗人之一。
1.诗歌导图
“九叶”诗派
“九叶”诗派是抗战后期和解放战争时期的一个具有现代主义倾向的诗歌流派。成员主要有辛笛、穆旦、郑敏等,因结集出版诗集《九叶集》而得名。
它在文学观念上首先主张的是“人的文学”“人民的文学”和“生命的文学”的综合。既反对逃避现实的唯艺术论,也反对扼杀艺术的唯功利论,企图在现实与艺术之间求得恰当的平衡。
它强调反映现实与挖掘内心的统一,诗作视野开阔,具有强烈的时代感、历史感和现实精神。在艺术上,坚持反对浪漫主义诗风,致力于新诗的“现代化”建设和“感受力的革命”,自觉追求现实主义与现代派的融合。
2.相关常识
1.诗中的“伟大的疲倦”“静默”“思想”是理解诗意的三个关键词语,请分别说说这三个词语的内涵。
金黄的稻束[注]
郑 敏
金黄的稻束站在        
割过的秋天的田里,
我想起无数个疲倦的母亲,
黄昏路上我看见那皱了的美丽的脸,
收获日的满月在
高耸的树巅上,
暮色里,远围着我们的心边,
没有一个雕像能比这更静默。
肩荷着那伟大的疲倦,你们
在这伸向远远的一片
秋天的田里低首沉思,
静默。静默。历史也不过是
脚下一条流去的小河。
而你们,站在那儿,
将成为人类的一个思想。
“伟大的疲倦”:“疲倦”指母亲在“金黄的稻束”成长与收获过程中的辛劳与艰辛;这种辛劳与艰辛看似平凡,实则伟大,包含着母亲坚忍承担、无私奉献而又静穆的精神。
“静默”:一是指安于奉献而不事张扬,越是丰满的稻束,越是低垂着;越是甘于为子女奉献的母亲,越是无言。二是指“稻束”立于田野犹如雕像。它们静默,是因为这种母亲的疲倦、坚韧与美丽已经超出了一切言说。
“思想”是指收获必须以长期的付出奉献为代价,是生命力的消耗;疲倦而静穆的母爱超越历史,是一种人类的精神、思想,是人类繁衍、生命成长的根基。
(一)理解词句内涵
(一)理解词句内涵
金黄的稻束[注]
郑 敏
金黄的稻束站在        
割过的秋天的田里,
我想起无数个疲倦的母亲,
黄昏路上我看见那皱了的美丽的脸,
收获日的满月在
高耸的树巅上,
暮色里,远围着我们的心边,
没有一个雕像能比这更静默。
肩荷着那伟大的疲倦,你们
在这伸向远远的一片
秋天的田里低首沉思,
静默。静默。历史也不过是
脚下一条流去的小河。
而你们,站在那儿,
将成为人类的一个思想。
最后几句,把流逝的历史比作流去的小河,把站在田里的稻束比拟成人,进而提升至对人及其精神的赞美与思考。“不过”“而”的语气表明:稻束的精神超越了历史,这种坚韧静默的精神是人类历史进程中永恒的思想结晶。最后几句的点睛之笔,使得这首诗超越了对劳动者“母亲”的赞颂。
2.如何理解“静默。静默。历史也不过是/脚下一条流去的小河。而你们,站在那儿,将成为人类的一个思想”?
现当代诗歌中的词句内涵理解同样要紧扣语境,联系上下文来看。尤其注意:
1.不可断章取义,应把握全诗主旨。
诗篇幅短小,讲究含蓄,尤其要着重把握整体,不可只顾及个别词句。
2.理解句子的含意要在主题意识下,从以下几个角度进行:
(1)抓住句中关键词。
(2)抓住句子表达技巧,如修辞、表现手法。
(3)抓住句子在文中的作用(起始句、过渡句、总结句、反复句、主旨句等),体会句子的表意范围。
关键点拨
(二)理解形象(意象)
金黄的稻束[注]
郑 敏
金黄的稻束站在        
割过的秋天的田里,
我想起无数个疲倦的母亲,
黄昏路上我看见那皱了的美丽的脸,
收获日的满月在
高耸的树巅上,
暮色里,远围着我们的心边,
没有一个雕像能比这更静默。
肩荷着那伟大的疲倦,你们
在这伸向远远的一片
秋天的田里低首沉思,
静默。静默。历史也不过是
脚下一条流去的小河。
而你们,站在那儿,
将成为人类的一个思想。
①象征收获。金黄是丰收的颜色,“秋天的田里”强调丰收的时节,“低首”描绘出稻束饱满的样子。
②象征创造丰收成果的母亲的形象。诗人将低头的稻束与疲倦、静默的母亲形象合而为一,稻束见证着劳动者的付出。
1.“金黄的稻束”有何象征意义?请简要分析。
(二)理解形象(意象)
金黄的稻束[注]
郑 敏
金黄的稻束站在        
割过的秋天的田里,
我想起无数个疲倦的母亲,
黄昏路上我看见那皱了的美丽的脸,
收获日的满月在
高耸的树巅上,
暮色里,远围着我们的心边,
没有一个雕像能比这更静默。
肩荷着那伟大的疲倦,你们
在这伸向远远的一片
秋天的田里低首沉思,
静默。静默。历史也不过是
脚下一条流去的小河。
而你们,站在那儿,
将成为人类的一个思想。
①疲倦而美丽。稻束金黄,收割后站在田里;母亲的脸庞“皱”而“美丽”。
②静默而伟大。稻束、母亲比雕像更静默,又“肩荷着那伟大的疲倦”。
③奉献精神。稻束、母亲都牺牲自己,安于奉献。
2.诗中“稻束”和“母亲”有哪些相同点?请简要分析。
理解诗歌形象(意象),重在把握它们所承载的内涵和情感:
1.筛选勾连。
诗歌形象,散落在诗句之中。理解时要一一梳理诗中展示形象(意象)的词语,然后根据诗句前后的内容分析。
2.概括特征。
在筛选勾连文字的基础上概括其基本特征。
3.归纳意义(作者情感、象征意义、价值追求等)。
关键点拨
(三)理解情感主旨
金黄的稻束[注]
郑 敏
金黄的稻束站在        
割过的秋天的田里,
我想起无数个疲倦的母亲,
黄昏路上我看见那皱了的美丽的脸,
收获日的满月在
高耸的树巅上,
暮色里,远围着我们的心边,
没有一个雕像能比这更静默。
肩荷着那伟大的疲倦,你们
在这伸向远远的一片
秋天的田里低首沉思,
静默。静默。历史也不过是
脚下一条流去的小河。
而你们,站在那儿,
将成为人类的一个思想。
①表达了诗人对母性的礼赞。母亲是艰辛的、疲倦的,更是伟大的、无私的、坚忍的,母亲默默肩负着生命的艰辛和希望。秋天站立的稻束就像一位历经沧桑的母亲,在历史的长河里站立成一个思想,成为历史的永恒。
②表达了诗人对历史和生命的哲思。“收获”必须以长期的辛勤劳动为代价,“收获”是人类生命力的消逝,诗歌以“金黄的稻束”为中心形象展开联想,通过稻田、路上、天空、远山等空间性的位移,传达一个时间性的主题,即对劳动中生命力的消逝的沉思。
全诗表达了诗人哪些情感?请简要分析。
对于现当代诗歌来说,理解其情感如同古典诗歌一样,读标题,抓关键,但就其自身特征而言,还要突出:
1.抓住意象。
对诗歌使用的意象要由表及里进行分析。
2.避实就虚。
中国现当代诗人在创作诗歌的过程中,通常都是借助具体形象的生活图画或者自然景物来抒发内心情感,这就是一个借实写虚的过程。对于欣赏者来说,在鉴赏过程中,就要使用诗意的方式,避实就虚,反复咀嚼,仔细体会诗歌中所蕴含的真味。
关键点拨
3.知人论世。
对于任何历史时期的诗歌而言,进行鉴赏的首要步骤就是大致了解其作者及作品所处的历史时代背景,只有对诗歌诞生的背景资料有全面的认识,才能避免盲目性,找准诗歌鉴赏的线索。知人论世是对诗歌中所蕴含的情感美予以准确把握的首要步骤。
4.从技术层面,要做到两点:
(1)思路层次角度
按照诗歌的行文思路,给诗歌划分层次,提取多个感情要点,从而把握诗人所要表达的思想情感。
(2)关键词句角度
诗人在诗歌中往往会用一两个词语或句子来点明诗歌的情感或主旨,抓住了这样的关键词句,也就能快速而准确地把握诗歌的感情基调。
关键点拨
【知识图要】
活动二 一文练透提升艺术赏析能力
我用残损的手掌
戴望舒
我用残损的手掌       
摸索这广大的土地:
这一角已变成灰烬,
那一角只是血和泥;
这一片湖该是我的家乡,
(春天,堤上繁花如锦幛,
嫩柳枝折断有奇异的芬芳)
我触到荇藻和水的微凉;
一、阅读下面的诗歌,完成后面任务
这长白山的雪峰冷到彻骨,
这黄河的水夹泥沙在指间滑出;
江南的水田,你当年新生的禾草
是那么细,那么软……现在只有蓬蒿;
岭南的荔枝花寂寞地憔悴,
尽那边,我蘸着南海没有渔船的苦水……
无形的手掌掠过无限的江山,
手指沾了血和灰,手掌沾了阴暗。只有那辽远的一角依然完整,
温暖,明朗,坚固而蓬勃生春。
在那上面,我用残损的手掌轻抚,
像恋人的柔发,婴孩手中乳。
我把全部的力量运在手掌
贴在上面,寄与爱和一切希望,
因为只有那里是太阳,是春,
将驱逐阴暗,带来苏生,
因为只有那里我们不像牲口一样活,
蝼蚁一样死……
那里,永恒的中国!
1942年7月3日
关键点拨
2.现代诗派
1.诗歌导图
现代派产生于中国20世纪30年代,由后期“新月派”与20年代以李金发为代表的“象征诗派”演变而成。代表诗人有戴望舒、卞之琳等。其特点:①诗作内容,多写自我情绪与感觉;②表现方法,多意象的组合,非逻辑的观念联络;③形式体制,散文化的自由体。
我用残损的手掌
摸索沦落区
轻抚解放区
忧愤
憧憬
1.诗人“用残损的手掌”时主要使用了两个动词:摸索、轻抚。这两个词语能否对换?请说明理由。
不能。从“换”的对象看,“摸索”的是沦陷区,“轻抚”的是解放区。从词义差别与表达的感情看,“摸索”是指在黑暗中进行探索,心中很急切,很想冲破黑暗,找到光明的出口;“轻抚”是指轻轻地抚摸,是诗人在摸索无限江山后摸到了自己理想的地方,将所有的力量运在手心,贴在上面,倾注柔情,满怀憧憬。
(一)赏析语言
2.诗人在写“轻抚”解放区时,在词语的选用上与上文有何不同?
多用积极的、暖色调的词语,与上文消极的、灰暗的、冷色调的词语形成对比,强烈地表达了对解放区的真挚情感。
一、熟悉节奏,感受韵律,欣赏语言音乐美
诗歌语言的基本要求就是朗朗上口,悦耳动听,并且具有抑扬顿挫、跌宕起伏的韵律感。读者在鉴赏诗歌的过程中,也要注意从诗歌节奏及韵律角度入手,对诗歌中所蕴含的音乐之美予以准确把握。
关键点拨
二、推敲炼字,咀嚼涵泳,体味语言隽永美
诗歌审美,始于咬文嚼字。诗歌语言是精简、凝练的,一句话,甚至是一个字都富有深刻旨意。真正的诗人以一字称工,每个字都经过反复推敲。读者在现当代诗歌鉴赏过程中,也要反复推敲诗歌中每句话、每个字所隐含的真情实感,品味语言的隽永美。
三、分析修辞手法,领会语言形象美
诗歌为了更好地表情达意,常常借助多种修辞手法,常见的如比喻、拟人、反复、排比、对偶等。如艾青的《大堰河——我的保姆》中排比、反复手法的运用,不仅使语言形式整齐有致、朗朗上口,也强化了诗段的整体内容,有利于联想的顺利展开,给人以形象生动之美感。舒婷的《祖国啊,我亲爱的祖国》中呼告、比喻、通感等手法的运用,使语言产生音韵美的同时,也突出了借物抒情的效果,真切地表现出诗人激动不已、起伏翻涌的情绪。
四、借助联想,依托想象,体味语言意蕴美
由于诗歌语言富有跳跃性、抒情性、含蓄性和精练性,鉴赏时,可以借助联想和想象,理解关键词语的字面义、比喻义、象征义和引申义。
1.“岭南的荔枝花寂寞地憔悴”中的“寂寞地憔悴”有何表达效果?请简要分析。
  ①运用象征手法,以“岭南的荔枝花”的情状象征当时正遭受日本侵略者践踏的祖国,暗示了敌占区人民的苦闷忧伤。②运用比拟的修辞手法,用“寂寞地憔悴”来形容“岭南的荔枝花”,生动形象地表现出了当时祖国的苦难,抒发了诗人内心的痛苦不堪、无可奈何。
(二)赏析表达技巧
2.“像恋人的柔发,婴孩手中乳”这一句为人称道,请简要赏析。
 这一句运用了比喻手法,把自己对解放区的“轻抚”动作比作情侣与母子,唤起了人生命中最亲切的感动,把对解放区的感情抒发得细致动人。
(二)赏析表达技巧
3.这首诗在押韵形式上有何特点和好处?
 四行一韵或者两行一韵,换韵自由。这种形式既有现代诗形式的自由,又使全诗有着相对协调一致的节奏,更重要的是,押韵的变化使感情的流动产生跌宕,一步一折地加强着感情的力度。(大意对即可)
4.就本诗运用的一种艺术手法作简要赏析。
(1)虚拟:诗人虚拟祖国的广大土地就在眼前,随着思维的变化转换空间,既可观其形色,又可感其冷暖,嗅其气味,表达了对祖国的深挚情感。
(2)想象:借助“无形的手掌”的活动,想象国土的今昔变化和不同区域的不同色彩、情景,形成诗歌的丰富内涵,寄寓深厚的情感。
(3)对比:国土沦陷前后形成对比,突出表现了祖国遭受的苦难及诗人的凄楚忧愤之情;沦陷区和“辽远的一角”形成对比,表达了诗人对祖国光明未来的期待、向往以及坚定的信念。(写出一种即可)
(二)赏析表达技巧
现当代诗歌的艺术手法,指诗人塑造形象、创设意境、表达情感时所使用的各种手法。现当代诗歌的艺术手法,与古代诗歌的艺术手法大同小异,考生除要知道一般的艺术手法外,更要着重了解章法结构艺术、描写和抒情角度、象征、修辞等现当代诗歌惯用的艺术手法。
关键点拨
太 阳
艾青
从远古的墓茔   
从黑暗的年代
从人类死亡之流的那边
震惊沉睡的山脉
若火轮飞旋于沙丘之上
太阳向我滚来……
一、阅读下面的诗歌,完成后面题目。
它以难遮掩的光芒
使生命呼吸
使高树繁枝向它舞蹈
使河流带着狂歌奔向它去

当它来时,我听见
冬蛰的虫蛹转动于地下
群众在旷场上高声说话
城市从远方
用电力与钢铁召唤它
于是我的心胸
被火焰之手撕开
陈腐的灵魂
搁弃在河畔
我乃有对于人类再生之确信
——写于1937年春
1.下列对本诗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本诗表现了诗人对日出瞬息间的典型感受,通过种种联想,暗示了中国历史的转折关头,社会存在的各种冲突及转变,蕴含着深刻旨意。
B.第二、三节写出了自然界和社会的复苏,诗人以丰富的画面告诉读者,太阳升起后大地上的万物都在复苏,人间充满了一派生机与活力。
C.诗人写“我的心胸/被火焰之手撕开”,让人仿佛看到动作,听到声音。“撕”字,既写出了太阳的火焰之力,也写出了“我”受到的伤害之大。
D.这首诗歌多处采用象征手法,讴歌太阳,讴歌伟大的时代,以诗人自己的情绪来感染读者的情绪,使人感觉到一个新的时代就要诞生了。

不是写“我”受到了很大的伤害,而是写“我”将在撕裂中再造新的灵魂。
2.下列对本诗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第一节中,诗人借助“远古的墓茔”“黑暗的年代”“人类死亡之流”等大时空意象,以跃动的旋律、紧迫的节奏,从侧面表现出日出景象的非凡气势。
B.第二、三节中,生命呼吸,繁枝舞蹈,河流狂歌,蛰虫转动,城市召唤,这些充满活力的动态描写,反衬出太阳滚滚而来的鲜明形象。
C.第四节中,情感抒发达到极致,这是全诗各种意象延伸和推移的必然结果,一切水到渠成,把深厚的感情表现得真实,可信,有力。
D.本诗属于自由诗,追求内在的旋律美和流动美。每节字数不等,每行字数不均,韵脚亦有变化,于参差中求和谐,情感抒发浓郁畅快。

不是“反衬”,而是“烘托”。
3.诗歌第一节“太阳向我滚来”中的“滚”字极具张力,请作简要分析。
太 阳
艾青
从远古的墓茔   
从黑暗的年代
从人类死亡之流的那边
震惊沉睡的山脉
若火轮飞旋于沙丘之上
太阳向我滚来……
①“滚”字形象地写出了太阳不可阻挡的气势;
②抒发了诗人内心激动欣喜、热烈奔放的豪情,表达了诗人对光明必然到来的坚定信念。
4.艾青认为“诗是人类向未来寄发的信息”,试结合全诗内容加以说明。
(1)第一节中,诗人借“远古的墓茔”“黑暗的年代”“死亡之流”等,预告了一切侵略行为的终将失败;
(2)第二、三节中,诗人认为太阳滚滚而来后,人民必定觉醒,群情必定激奋;
(3)第四节中,诗人相信流血牺牲必将换来国家的新生,人类的未来是光明的。
从远古的墓茔   
从黑暗的年代
从人类死亡之流的那边
震惊沉睡的山脉
若火轮飞旋于沙丘之上
太阳向我滚来……
它以难遮掩的光芒
使生命呼吸
使高树繁枝向它舞蹈
使河流带着狂歌奔向它去
当它来时,我听见
冬蛰的虫蛹转动于地下
群众在旷场上高声说话
城市从远方
用电力与钢铁召唤它
于是我的心胸
被火焰之手撕开
陈腐的灵魂
搁弃在河畔
我乃有对于人类再生之确信
——写于1937年春
庄稼人
秋 实
庄稼和庄稼人一样   
喜欢串门
打一声招呼
就从墙头上探过身
那轮太阳在脊背上滚久了
磨成了圆
二、阅读下面的诗歌,完成后面题目。
棱角
滑进犁沟里
就长出季节和梦想

挥一挥镰刀农谚后退
握一握黄土就知收成肥瘦
掌心打开
小院堆满金黄
坐在田埂上
你也是黄土
皱纹里飘溢着泥土的芳香
诗人觅香而来
深诵浅唱
(选自《诗刊》
2019年第1492期)
5.下列对本诗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第一节写庄稼和庄稼人一样“喜欢串门”“打一声招呼”“探过身”,充满意趣,可以引发读者自然而然地联想到庄稼的勃勃生机。
B.第二节中,诗人认为太阳因在庄稼人的脊背上磨去棱角而变圆,形象而深刻地表现了庄稼人日复一日、年复一年在烈日下劳作的辛苦。
C.第三节写出了庄稼人对农时的准确把握和对土地的深入了解,借此对劳动者改造自然、创造果实的主观能动性进行了由衷的赞美。
D.“你也是黄土”中的“你”,既指诗人真心面对、深情讴歌的庄稼人,也指诗人在想象中与之进行感情交流、心灵对话的读者。

“你”指庄稼人,并非与诗人进行对话的读者。
6.下列对本诗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本诗通过极富画面感的情景设置,将“庄稼人”“庄稼”“太阳”“黄土”等几个意象紧密联结,融为一体,并使其成为劳动者精神的象征。
B.本诗炼字精妙,动词使用尤为出神入化,“串门”“滚”“滑进”“长出”等词均赋予事物极具特色的情态和动感,显得生动活泼。
C.第三节用“掌心打开”直接引出了“小院堆满金黄”,看似突兀、出人意料,实则隐含了二者之间的必然联系,大大增强了诗歌的艺术张力。
D.本诗清新自然,疏落有致,形象鲜明,意境深远,乡村气息浓郁,在结尾处写“诗人觅香而来/深诵浅唱”,彰显了庄稼人自身的精神魅力。

“并使其成为劳动者精神的象征”以偏概全。
7.请简要梳理本诗的行文思路。
本诗第一节刻画庄稼人朴实热情的性格;
第二节描绘庄稼人辛勤劳动的场景;
第三节呈现庄稼人获得丰收的景象;第四节展现庄稼人赢得人们的赞颂。
庄稼人
秋 实
庄稼和庄稼人一样   
喜欢串门
打一声招呼
就从墙头上探过身
那轮太阳在脊背上滚久了
磨成了圆
棱角
滑进犁沟里
就长出季节和梦想

挥一挥镰刀农谚后退
握一握黄土就知收成肥瘦
掌心打开
小院堆满金黄
坐在田埂上
你也是黄土
皱纹里飘溢着泥土的芳香
诗人觅香而来
深诵浅唱
8.请简要说明诗中画线句子的含意。
①庄稼人具有像黄土一样的品性,平凡、朴实而厚重,因劳动而拥有生命的魅力;
②庄稼人与黄土息息相关、融为一体,成了彼此生命中的要素与必需。
坐在田埂上
你也是黄土
皱纹里飘溢着泥土的芳香
诗人觅香而来
深诵浅唱
再 见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