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快车道》2026版高三一轮总复习(语文)30 板块二 专题二 考题研析 任务突破二 微专题5 建构整本书阅读经验的落地考查(学生版+教师版)

文档属性

名称 《高考快车道》2026版高三一轮总复习(语文)30 板块二 专题二 考题研析 任务突破二 微专题5 建构整本书阅读经验的落地考查(学生版+教师版)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161.3KB
资源类型 试卷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5-06-27 15:27:44

文档简介

新版教材专门设置了《乡土中国》和《红楼梦》两个整本书阅读单元,随着新课标的全面落实和新高考改革方案的全方位推广,高考对整本书阅读的考查已是大势所趋。作为对新高考精神的回应,2024年高考再次对《乡土中国》《红楼梦》进行了或明或暗的考查,这对于推动课堂教学起到了积极作用。
近年来,在文学类文本阅读的考查中,对整本书阅读的考查具体呈现出以下类型:
情境类型 典型示例
题型一:选材关联《乡土中国》 在文学类文本阅读的选材中,命题人有意关联《乡土中国》,以体现考教衔接的理念。 (2024·新课标Ⅰ卷)文末画线的句子表明,作者不愿在回忆往事时为放牛“赋予意义”。你认为本文是否做到了这一点?请简要说明。(6分)(《放牛记》)[关联《乡土中国》]
题型二:命题关联《乡土中国》 给出的命题情境涉及教材中的整本书阅读《乡土中国》,要求运用《乡土中国》中的观点解读文本的相关内容。 (2024·西安联考)谈谈本文哪些内容体现了费孝通的下列观点?(6分) 传统是社会所累积的经验。……社会的任务是在满足社会中各分子的生活需要。人们要满足需要必须相互合作,并且采取有效技术,向环境获取资源……前人所用来解决生活问题的方案,尽可抄袭来作自己生活的指南。愈是经过前代生活中证明有效的,也愈值得保守。(《乡土中国·礼治秩序》)[关联《乡土中国》]
题型三:选材关联《红楼梦》 给出的命题情境为复合文本,两者均勾连教材中的整本书阅读《红楼梦》,要求就某个问题探讨《红楼梦》的创作过程或进行文本比较阅读。 1.(2024·昆明模拟)请结合文本二概括分析,哪些条件有助于曹雪芹创作《红楼梦》?(4分)[关联《红楼梦》] 2.(2024·昆明模拟)文本一(《第一个借给我〈红楼梦〉的人》)和文本二(《〈红楼梦〉杂说》)的写作侧重点分别是什么?两则材料有什么内在关联?请结合文本简要分析。(6分)[关联《红楼梦》]
题型四:命题关联《红楼梦》 给出的命题情境涉及教材中的整本书阅读《红楼梦》,要求就某个问题进行文本间的比较阅读。 (2024·连云港联考)下列文字出自《红楼梦》,写了贾迎春读《太上感应篇》的场景。请简要分析吴老太爷读《太上感应篇》与贾迎春读《太上感应篇》的异同。(6分) 那媳妇一时脸上过不去,也明欺迎春素日好性儿,乃向绣桔发话道:“自从邢姑娘来了,那不是我们供给?算到今日,少说些也有三十两了。”绣桔不待说完,便啐了一口,道:“什么三十两,姑娘要了些什么东西?”迎春忙止道:“罢,罢,罢。你不能拿了金凤来,不必牵三扯四乱嚷。我也不要那凤了。”绣桔又气又急,因说道:“他倒赖说姑娘使了他们的钱,这如今竟要准折起来。倘或太太问姑娘为什么使了这些钱,敢是我们就中取势了?”迎春劝止不住,自拿了一本《太上感应篇》来看。[关联《红楼梦》]
一、(2024·西安联考)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4题。(16分)
白 鹰
蒋冬梅
他想起四十年前的那只白鹰了。那时村庄里的满族男人,人人胳膊上架着一只鹰,可哪只也比不上他的白鹰俊,他逢人就说:“看,一只海东青①!”
他们的先祖从前住在黑龙江两岸,男人们很多都是“老鹰达②”。每到冬天,他们千里迢迢到北海去捕鹰,那里流传着山巅岩画的故事。捕鹰人登上峰顶的峭壁,直捣鹰巢,掳走幼鹰。大鹰和他们在险峻的山尖上争战,巨大的鹰翅掠起疾风,铺天盖地袭来。有的捕鹰人难以招架,从崖上摔下,挂在半山腰的巨石上,任凭风把他们的尸骨吹干冻透,像一幅岩画贴在崖壁上。
鹰来的那天,他摘下蒙在鹰头上的皮眼罩,亮光刺激了鹰眼,鹰暴怒地抖动毛羽,眼中射出一道利剑,凌厉之气直向他杀来。那鹰一身青白带黑的毛,像一只勾了墨的白瓷瓶。
“得好好熬一熬它,人还能赢不了一只鹰?”他对父亲发着誓愿。父亲驯了一辈子鹰,却意味深长地说了一句:“这不是谁赢谁输的事儿!”
他不懂这话的意思,只知道驯鹰都得按老办法来。他把自己和鹰关进一间小屋,小屋框起的方寸之地,遮挡了白鹰往日的天空。白鹰被一段铁链拴在木杆上,边上摆着羊肉和清水。他试探着挑起一块肉凑近鹰嘴,拿出老驯鹰人的架势,像念咒语般呼唤着:“这这、这这。”可白鹰像一个被困的王者,头连动都不动一下,目光凌厉不可侵犯。他有些心急,又探,再探,动作多少带些赌气的成分。白鹰暴怒地飞腾起来,一双带钩的铁爪狠狠抓向他,可刚一凑近他,又被铁链狠狠地拽了回去,一些毛羽在空中翻飞。他捡起那些毛羽,捧在手心里,像捧着从佛像上掉下的金漆,心疼极了。
看来,驯鹰不能心急,硬熬不如巧熬。他把白鹰带到屋外让它透透气。天色渐暗,白鹰眼中射出的剑光折断在黑暗之中,他假装不再理会白鹰,生了篝火烤起来。天上一轮月,地上一堆火,映出白鹰扑棱起的巨大翅膀,夜色把它们勾勒成一对出鞘的长刀。
熬鹰也是熬人,人和鹰两军对峙,都已精疲力竭。当他把白鹰带回小屋时,他困得张不开眼皮,白鹰也趁机眯起了眼。人还能赢不了一只鹰?他跑到外屋,浸了一脑袋凉水,转头钻进屋,声嘶力竭地吼了一曲祖辈传下来的熬鹰调:“你是哪山生来哪山长?哪座高山去捕食?哪个大洼来背风?今天上山把你请,把你请啊把你请,来我家中敬一敬,你不喝来我不吃,你不睡来我不歇。”
轻易屈服的绝不是一只好鹰。他粗野的嗓音像一只小棒槌敲打白鹰的耳膜,白鹰暴怒起来,冷不防报复性地给了他一爪。他也不擦手上的血,还是不停地唱,声音里满是真诚,直到嗓子哑得完全发不出一丝声音。
第三天天亮的时候,他饿得眼冒金星,手上鲜血淋淋,白鹰也铩了羽,低着头喘息。当他把一块羊肉放在掌心伸过去时,白鹰一口叼起,狼吞虎咽起来。他试着抚摸白鹰胸口的羽毛,白鹰的目光软了下来,低头承接着他的善意。他会心一笑说:“嘿,你看,打了个平手!”冷不防眼前一黑,他一头栽倒在地。醒来后,他对父亲说:“鹰熬成了!”父亲不紧不慢地说:“可没那么容易!”
当他和白鹰同吃同睡三个月之后,他走到哪,白鹰跟到哪,白鹰稳稳地站在他的肩膀上,像他背着的一支剑。就算他解开白鹰脚上的绳链,白鹰在天空追逐一朵云,最后还是像归巢的鸟,落回他的手臂。父亲看见了,说:“出去逮一只山鸡试试吧。”
他架着白鹰一头扎进屋外的北风,等日头快沉落草莽之时,不远处的草窠中飞出一只山鸡,展着五彩的长尾划过天空。白鹰头顶上的羽毛突然炸开了一朵花,只一瞬间,就如一道白光和山鸡卷在了一起。当山鸡的哀鸣响起,他踉跄赶过去的时候,白鹰正落在一株大树上,看见他过去也没有飞下来。
如果一只鹰起了走的心,那只能试试“摆床子③”的绝技了。他掏出切好的鲜肉,按着老辈传授的秘诀,不断变换着抛肉的花样,柔声叫着:“这这、这这!”这是他和白鹰之间的秘语,他知道白鹰听得懂。可是白鹰既不飞走也不落下,静静地和他对望着,他们站成两座雕塑。
第二天早上,他发现白鹰不在树上了,一阵伤感涌上心头,数月间投入的感情把他的心揪疼了。他失魂落魄地往回走,突然一声鹰唳划过,白鹰驮着旭日而来,周身金光,一对羽剑自由挥斩着苍穹,转瞬又昂头冲击高空,似一只镖射向太阳。
他伸出手臂,白鹰还是落了下来。他不舍地抚摸着白鹰的身体,解开了它脚上残留的绳绊。一瞬间他就决定了,突然向上扬起手臂,奋力把白鹰抛向空中,大喊着:“你去吧!”白鹰振翅而起,却在空中盘旋着不肯飞走,像在完成一场告别仪式。
他的脸上淌满了泪,耳畔仿佛又响起那首熟悉的儿歌:“阿玛去北方,额娘守家门。高山悬崖上,请只海东青。交给大人们,换来粗布衣。身披白玉衫④,不是捕鹰人。”
(选自《微型小说选刊》,有删改)
【注】 ①海东青:最名贵的猎鹰品种,被称为“万鹰之神”。②老鹰达:鹰的首领。③摆床子:又叫出床子,是指鹰一旦受到惊吓,便独自待在树上,猎人必须将自带的肉抛出,吸引它下来。④白玉衫:满族人用猎鹰追捕天鹅,以天鹅胸脯上的绒毛制作白玉衫作为贡品。
1.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的理解,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文章讲述了一个满族人四十年前熬鹰的故事,展现了一幅现代时髦的少数民族风俗画,给读者耳目一新的感觉。
B.文章第二段,既是介绍捕鹰的过程,也是在讲述山巅岩画的故事,展现了捕鹰过程的艰辛,充满了悲壮美。
C.文章第三段中,父亲说:“这不是谁赢谁输的事儿!”表现出父亲这一老熬鹰人对“他”的轻视与不屑。
D.文章构思巧妙,捕鹰、熬鹰、放鹰一气呵成,最后写“他的脸上淌满了泪”,表现了“他”的悔恨与不舍等复杂的情感。
2.下列对文本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作者善于运用拟人手法写鹰,如“鹰暴怒地抖动毛羽”“静静地和他对望着”,鹰似乎有了人的情感与智慧。
B.文章塑造了父亲这一形象,通过父亲的语言、动作和心理描写,对“他”进行提醒,起到了推动情节发展的作用。
C.文章插入了熬鹰人吟唱“熬鹰调”的描写,表现了熬鹰这一传统的历史久远,同时也增加了文章的抒情性。
D.文章有多处环境描写,如第五段“天上一轮月,地上一堆火”,这为白鹰勾勒了原始背景,烘托了白鹰的野性。
3.白鹰具有哪些形象特征?作者刻画白鹰的形象有何用意?请简要分析。(4分)
                                    
                                    
                                    
                                    
                                    
                                    
★4.谈谈本文哪些内容体现了费孝通的下列观点?(6分)
传统是社会所累积的经验。……社会的任务是在满足社会中各分子的生活需要。人们要满足需要必须相互合作,并且采取有效技术,向环境获取资源……前人所用来解决生活问题的方案,尽可抄袭来作自己生活的指南。愈是经过前代生活中证明有效的,也愈值得保守。
——《乡土中国·礼治秩序》
                                    
                                    
                                    
                                    
                                    
二、(2024·连云港联考)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5~8题。(16分)
子夜(节选)
茅 盾
一八八九号的车子开到了,藤椅子也上了岸,吴老太爷也被扶进汽车里坐定了,二小姐——杜姑太太跟着便坐在老太爷旁边。本来还是闭着眼睛的吴老太爷被二小姐身上的香气一刺激,便睁开眼来看一下,颤着声音慢慢地说:
“芙芳,是你么?要蕙芳来!蕙芳!还有阿萱!”
荪甫在后面的车子里听得了,略皱一下眉头,但也不说什么。老太爷的脾气古怪而且执拗,荪甫和竹斋都知道。于是四小姐蕙芳和七少爷阿萱都进了老太爷的车子。二小姐芙芳舍不得离开父亲,便也挤在那里。两位小姐把老太爷夹在中间。马达声音响了,一八八九号汽车开路,已经动了,忽然吴老太爷又锐声叫了起来:
“《太上感应篇》!”
这是裂帛似的一声怪叫。在这一声叫喊中,吴老太爷的残余生命力似乎又复旺炽了;他的老眼闪闪地放光,额角上的淡红色转为深朱,虽然他的嘴唇簌簌地抖着。
一八八九号的汽车夫立刻把车煞住,惊惶地回过脸来。荪甫和竹斋的车子也跟着停止。大家都怔住了。四小姐却明白老太爷要的是什么。她看见福生站在近旁,就唤他道:
“福生,赶快到云飞的大餐间里拿那部《太上感应篇》来!是黄绫子的书套!”
吴老太爷自从骑马跌伤了腿,终至成为半肢疯以来,就虔奉《太上感应篇》,二十余年如一日;除了每年印赠而外,又曾恭楷手抄一部,是他坐卧不离的。
一会儿,福生捧着黄绫子书套的《太上感应篇》来了。吴老太爷接过来恭恭敬敬摆在膝头,就闭了眼睛,干瘪的嘴唇上浮出一丝放心了的微笑。有《太上感应篇》这护身法宝在他手上,而况四小姐蕙芳,七少爷阿萱一对金童玉女,也在他身旁,似乎虽入“魔窟”,亦未必竟堕“德行”。
汽车发疯似的向前飞跑。坐在这样近代交通的利器上,驱驰于三百万人口的东方大都市上海的大街,而却捧了《太上感应篇》,心里专念着文昌帝君的“万恶淫为首,百善孝为先”的告诫,这矛盾是很显然的了。二十五年来,除了《太上感应篇》,他就不曾看过任何书报!他坚决地拒绝了和儿子妥协,亦既有十年之久了!
吴老太爷向前看。天哪!几百个亮着灯光的窗洞像几百只怪眼睛,高耸碧霄的摩天建筑,排山倒海般地扑到吴老太爷眼前,忽地又没有了;光秃秃的平地拔立的路灯杆,无穷无尽地,一杆接一杆地,向吴老太爷脸前打来,忽地又没有了;长蛇阵似的一串黑怪物,头上都有一对大眼睛放射出叫人目眩的强光,啵——啵——地吼着,闪电似的冲将过来,准对着吴老太爷坐的小箱子冲将过来!近了!近了!吴老太爷闭了眼睛,全身都抖了。他觉得他的头颅仿佛是在颈脖子上旋转;他眼前是红的,黄的,绿的,黑的,发光的,立方体的,圆锥形的,——混杂的一团,在那里跳,在那里转;他耳朵里灌满了轰,轰,轰!轧,轧,轧!啵,啵,啵!猛烈嘈杂的声浪会叫人心跳出腔子似的。
一股浓香直扑进吴老太爷的鼻子,痒痒地似乎怪难受。
“真怪呢!四妹。我去年到乡下去过,也没看见像你这一身老式的衣裙。”
“可不是。乡下女人的装束也是时髦得很呢,但是父亲不许我——”
汽车是旋风般向前进。路旁隐在绿荫中射出一点灯光的小洋房连排似的扑过来,一眨眼就过去了。五月夜的凉风吹在车窗上,猎猎地响。四小姐蕙芳像是摆脱了什么重压似的松一口气,对阿萱说:
“七弟,这可长住在上海了。究竟上海有什么好玩,我只觉得乱哄哄地叫人头痛。”
“爸爸睡着了!”
“七弟,你喊得那么响!二姊,爸爸闭了眼睛养神的时候,谁也不敢惊动他!”
但是汽车上的喇叭又是呜呜地连叫三声,最后一声拖了个长尾巴。这是暗号。前面一所大洋房的两扇乌油大铁门霍地荡开,汽车就轻轻地驶进门去。此时汽车在花园里的柏油路上走,发出细微的丝丝的声音。黑森森的树木夹在柏油路两旁,三三两两的电灯在树荫间闪烁。蓦地车又转弯,眼前一片雪亮,耀得人眼花,五开间三层楼的一座大洋房在前面了,从屋子里散射出来的无线电音乐在空中回翔,咕——的一声,汽车停下。
无线电音乐停止了,一阵女人的笑声从那五开间洋房里送出来,接着是高跟皮鞋错落地阁阁地响,两三个人形跳着过来,内中有一位粉红色衣服,长身玉立的少妇,袅着细腰抢到吴老太爷的汽车边,一手拉开了车门,娇声笑着说:
“爸爸,辛苦了!二姊,这是四妹和七弟么?”
同时就有一股异常浓郁使人窒息的甜香,扑头压住了吴老太爷。而在这香雾中,吴老太爷看见一团蓬蓬松松的头发乱纷纷地披在白中带青的圆脸上,一对发光的滴溜溜转动的黑眼睛,下面是红得可怕的两片嘻开的嘴唇。蓦地这披发头扭了一扭,又响出银铃似的声音:“荪甫!你们先进去。我和二姊扶老太爷!四妹,你先下来!”
吴老太爷集中全身最后的生命力摇一下头。可是谁也没有理他。四小姐擦着那披发头下去了,二小姐挽住老太爷的左臂,阿萱也从旁帮一手,老太爷身不由主地便到了披发头的旁边了,又是兜头扑面的香气。吴老太爷的心只是发抖,《太上感应篇》紧紧地抱在怀里。超乎一切以上的憎恨和忿怒忽然给予吴老太爷以长久未有的力气。仗着二小姐和吴少奶奶的半扶半抱,他很轻松地上了五级的石阶,走进那间灯火辉煌的大客厅了。满客厅的人!迎面上前的是荪甫和竹斋。忽然又飞跑来两个青年女郎,都是披着满头长发,围住了吴老太爷叫唤问好。她们嘈杂地说着笑着,簇拥着老太爷到一张高背沙发椅里坐下。
“邪魔呀!”吴老太爷似乎这么喊,眼里迸出金花。他觉得有千万斤压在他胸口,觉得脑袋里有什么东西爆裂了,碎断了;猛地拔地长出两个人来,粉红色的吴少奶奶和苹果绿色的女郎,都嘻开了血色的嘴唇像要来咬。吴老太爷脑壳里梆的一响,两眼一翻,就什么都不知道了。
(有删改)
5.下列对小说选文思想内容的分析与概括,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四小姐惠芳认为乡下女人的装束也是时髦得很,但是父亲不许她那样打扮。
B.吴老太爷憧憬新生活,很轻松地上了五级的石阶,走进灯火辉煌的大客厅。
C.四小姐惠芳觉得五月夜的凉风吹在车窗上,不再闷热了,因此松了一口气。
D.吴老太爷不喜欢二小姐芙芳身上的香气,所以让四小姐惠芳坐在他的旁边。
6.下列对小说选文艺术特点的理解与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用“一团蓬蓬松松的头发乱纷纷地披在白中带青的圆脸上”的描写,反映吴老太爷审美守旧。
B.“从屋子里散射出来的无线电音乐在空中回翔”,烘托了吴荪甫宅邸的豪华与宴会的热闹。
C.一路上坐汽车,虽然没有直接的心理描写,却把吴老太爷复杂的心理表现得生动传神。
D.老太爷脾气古怪而且执拗,荪甫和竹斋都知道,用全知视角介绍吴老太爷的性格特点。
7.文中提到“他觉得有千万斤压在他胸口,觉得脑袋里有什么东西爆裂了,碎断了”,这个人是谁?他为什么会这样?请结合文本简要分析。(4分)
                                    
                                    
                                    
                                    
                                    
                                    
                                    
★8.下列文字出自《红楼梦》,写了贾迎春读《太上感应篇》的场景。请简要分析吴老太爷读《太上感应篇》与贾迎春读《太上感应篇》的异同。(6分)
那媳妇一时脸上过不去,也明欺迎春素日好性儿,乃向绣桔发话道:“自从邢姑娘来了,那不是我们供给?算到今日,少说些也有三十两了。”绣桔不待说完,便啐了一口,道:“什么三十两,姑娘要了些什么东西?”迎春忙止道:“罢,罢,罢。你不能拿了金凤来,不必牵三扯四乱嚷。我也不要那凤了。”绣桔又气又急,因说道:“他倒赖说姑娘使了他们的钱,这如今竟要准折起来。倘或太太问姑娘为什么使了这些钱,敢是我们就中取势了?”迎春劝止不住,自拿了一本《太上感应篇》来看。
                                    
                                    
                                    
                                    
                                    
                                    
5/9新版教材专门设置了《乡土中国》和《红楼梦》两个整本书阅读单元,随着新课标的全面落实和新高考改革方案的全方位推广,高考对整本书阅读的考查已是大势所趋。作为对新高考精神的回应,2024年高考再次对《乡土中国》《红楼梦》进行了或明或暗的考查,这对于推动课堂教学起到了积极作用。
近年来,在文学类文本阅读的考查中,对整本书阅读的考查具体呈现出以下类型:
情境类型 典型示例
题型一:选材关联《乡土中国》 在文学类文本阅读的选材中,命题人有意关联《乡土中国》,以体现考教衔接的理念。 (2024·新课标Ⅰ卷)文末画线的句子表明,作者不愿在回忆往事时为放牛“赋予意义”。你认为本文是否做到了这一点?请简要说明。(6分)(《放牛记》)[关联《乡土中国》]
题型二:命题关联《乡土中国》 给出的命题情境涉及教材中的整本书阅读《乡土中国》,要求运用《乡土中国》中的观点解读文本的相关内容。 (2024·西安联考)谈谈本文哪些内容体现了费孝通的下列观点?(6分) 传统是社会所累积的经验。……社会的任务是在满足社会中各分子的生活需要。人们要满足需要必须相互合作,并且采取有效技术,向环境获取资源……前人所用来解决生活问题的方案,尽可抄袭来作自己生活的指南。愈是经过前代生活中证明有效的,也愈值得保守。(《乡土中国·礼治秩序》)[关联《乡土中国》]
题型三:选材关联《红楼梦》 给出的命题情境为复合文本,两者均勾连教材中的整本书阅读《红楼梦》,要求就某个问题探讨《红楼梦》的创作过程或进行文本比较阅读。 1.(2024·昆明模拟)请结合文本二概括分析,哪些条件有助于曹雪芹创作《红楼梦》?(4分)[关联《红楼梦》] 2.(2024·昆明模拟)文本一(《第一个借给我〈红楼梦〉的人》)和文本二(《〈红楼梦〉杂说》)的写作侧重点分别是什么?两则材料有什么内在关联?请结合文本简要分析。(6分)[关联《红楼梦》]
题型四:命题关联《红楼梦》 给出的命题情境涉及教材中的整本书阅读《红楼梦》,要求就某个问题进行文本间的比较阅读。 (2024·连云港联考)下列文字出自《红楼梦》,写了贾迎春读《太上感应篇》的场景。请简要分析吴老太爷读《太上感应篇》与贾迎春读《太上感应篇》的异同。(6分) 那媳妇一时脸上过不去,也明欺迎春素日好性儿,乃向绣桔发话道:“自从邢姑娘来了,那不是我们供给?算到今日,少说些也有三十两了。”绣桔不待说完,便啐了一口,道:“什么三十两,姑娘要了些什么东西?”迎春忙止道:“罢,罢,罢。你不能拿了金凤来,不必牵三扯四乱嚷。我也不要那凤了。”绣桔又气又急,因说道:“他倒赖说姑娘使了他们的钱,这如今竟要准折起来。倘或太太问姑娘为什么使了这些钱,敢是我们就中取势了?”迎春劝止不住,自拿了一本《太上感应篇》来看。[关联《红楼梦》]
一、(2024·西安联考)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4题。(16分)
白 鹰
蒋冬梅
他想起四十年前的那只白鹰了。那时村庄里的满族男人,人人胳膊上架着一只鹰,可哪只也比不上他的白鹰俊,他逢人就说:“看,一只海东青①!”
他们的先祖从前住在黑龙江两岸,男人们很多都是“老鹰达②”。每到冬天,他们千里迢迢到北海去捕鹰,那里流传着山巅岩画的故事。捕鹰人登上峰顶的峭壁,直捣鹰巢,掳走幼鹰。大鹰和他们在险峻的山尖上争战,巨大的鹰翅掠起疾风,铺天盖地袭来。有的捕鹰人难以招架,从崖上摔下,挂在半山腰的巨石上,任凭风把他们的尸骨吹干冻透,像一幅岩画贴在崖壁上。
鹰来的那天,他摘下蒙在鹰头上的皮眼罩,亮光刺激了鹰眼,鹰暴怒地抖动毛羽,眼中射出一道利剑,凌厉之气直向他杀来。那鹰一身青白带黑的毛,像一只勾了墨的白瓷瓶。
“得好好熬一熬它,人还能赢不了一只鹰?”他对父亲发着誓愿。父亲驯了一辈子鹰,却意味深长地说了一句:“这不是谁赢谁输的事儿!”
他不懂这话的意思,只知道驯鹰都得按老办法来。他把自己和鹰关进一间小屋,小屋框起的方寸之地,遮挡了白鹰往日的天空。白鹰被一段铁链拴在木杆上,边上摆着羊肉和清水。他试探着挑起一块肉凑近鹰嘴,拿出老驯鹰人的架势,像念咒语般呼唤着:“这这、这这。”可白鹰像一个被困的王者,头连动都不动一下,目光凌厉不可侵犯。他有些心急,又探,再探,动作多少带些赌气的成分。白鹰暴怒地飞腾起来,一双带钩的铁爪狠狠抓向他,可刚一凑近他,又被铁链狠狠地拽了回去,一些毛羽在空中翻飞。他捡起那些毛羽,捧在手心里,像捧着从佛像上掉下的金漆,心疼极了。
看来,驯鹰不能心急,硬熬不如巧熬。他把白鹰带到屋外让它透透气。天色渐暗,白鹰眼中射出的剑光折断在黑暗之中,他假装不再理会白鹰,生了篝火烤起来。天上一轮月,地上一堆火,映出白鹰扑棱起的巨大翅膀,夜色把它们勾勒成一对出鞘的长刀。
熬鹰也是熬人,人和鹰两军对峙,都已精疲力竭。当他把白鹰带回小屋时,他困得张不开眼皮,白鹰也趁机眯起了眼。人还能赢不了一只鹰?他跑到外屋,浸了一脑袋凉水,转头钻进屋,声嘶力竭地吼了一曲祖辈传下来的熬鹰调:“你是哪山生来哪山长?哪座高山去捕食?哪个大洼来背风?今天上山把你请,把你请啊把你请,来我家中敬一敬,你不喝来我不吃,你不睡来我不歇。”
轻易屈服的绝不是一只好鹰。他粗野的嗓音像一只小棒槌敲打白鹰的耳膜,白鹰暴怒起来,冷不防报复性地给了他一爪。他也不擦手上的血,还是不停地唱,声音里满是真诚,直到嗓子哑得完全发不出一丝声音。
第三天天亮的时候,他饿得眼冒金星,手上鲜血淋淋,白鹰也铩了羽,低着头喘息。当他把一块羊肉放在掌心伸过去时,白鹰一口叼起,狼吞虎咽起来。他试着抚摸白鹰胸口的羽毛,白鹰的目光软了下来,低头承接着他的善意。他会心一笑说:“嘿,你看,打了个平手!”冷不防眼前一黑,他一头栽倒在地。醒来后,他对父亲说:“鹰熬成了!”父亲不紧不慢地说:“可没那么容易!”
当他和白鹰同吃同睡三个月之后,他走到哪,白鹰跟到哪,白鹰稳稳地站在他的肩膀上,像他背着的一支剑。就算他解开白鹰脚上的绳链,白鹰在天空追逐一朵云,最后还是像归巢的鸟,落回他的手臂。父亲看见了,说:“出去逮一只山鸡试试吧。”
他架着白鹰一头扎进屋外的北风,等日头快沉落草莽之时,不远处的草窠中飞出一只山鸡,展着五彩的长尾划过天空。白鹰头顶上的羽毛突然炸开了一朵花,只一瞬间,就如一道白光和山鸡卷在了一起。当山鸡的哀鸣响起,他踉跄赶过去的时候,白鹰正落在一株大树上,看见他过去也没有飞下来。
如果一只鹰起了走的心,那只能试试“摆床子③”的绝技了。他掏出切好的鲜肉,按着老辈传授的秘诀,不断变换着抛肉的花样,柔声叫着:“这这、这这!”这是他和白鹰之间的秘语,他知道白鹰听得懂。可是白鹰既不飞走也不落下,静静地和他对望着,他们站成两座雕塑。
第二天早上,他发现白鹰不在树上了,一阵伤感涌上心头,数月间投入的感情把他的心揪疼了。他失魂落魄地往回走,突然一声鹰唳划过,白鹰驮着旭日而来,周身金光,一对羽剑自由挥斩着苍穹,转瞬又昂头冲击高空,似一只镖射向太阳。
他伸出手臂,白鹰还是落了下来。他不舍地抚摸着白鹰的身体,解开了它脚上残留的绳绊。一瞬间他就决定了,突然向上扬起手臂,奋力把白鹰抛向空中,大喊着:“你去吧!”白鹰振翅而起,却在空中盘旋着不肯飞走,像在完成一场告别仪式。
他的脸上淌满了泪,耳畔仿佛又响起那首熟悉的儿歌:“阿玛去北方,额娘守家门。高山悬崖上,请只海东青。交给大人们,换来粗布衣。身披白玉衫④,不是捕鹰人。”
(选自《微型小说选刊》,有删改)
【注】 ①海东青:最名贵的猎鹰品种,被称为“万鹰之神”。②老鹰达:鹰的首领。③摆床子:又叫出床子,是指鹰一旦受到惊吓,便独自待在树上,猎人必须将自带的肉抛出,吸引它下来。④白玉衫:满族人用猎鹰追捕天鹅,以天鹅胸脯上的绒毛制作白玉衫作为贡品。
1.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的理解,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文章讲述了一个满族人四十年前熬鹰的故事,展现了一幅现代时髦的少数民族风俗画,给读者耳目一新的感觉。
B.文章第二段,既是介绍捕鹰的过程,也是在讲述山巅岩画的故事,展现了捕鹰过程的艰辛,充满了悲壮美。
C.文章第三段中,父亲说:“这不是谁赢谁输的事儿!”表现出父亲这一老熬鹰人对“他”的轻视与不屑。
D.文章构思巧妙,捕鹰、熬鹰、放鹰一气呵成,最后写“他的脸上淌满了泪”,表现了“他”的悔恨与不舍等复杂的情感。
B [A项,“现代时髦的少数民族风俗画”错,应为古朴生动的少数民族风俗画;充满了悲壮美。 C项,“轻视与不屑”错,父亲的言语是对熬鹰人的好心提醒;暗示了熬鹰实际上是对双方意志力的考验。D项,“表现了‘他’的悔恨与不舍等复杂的情感”错,并没有表现“他”的悔恨之意。]
2.下列对文本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作者善于运用拟人手法写鹰,如“鹰暴怒地抖动毛羽”“静静地和他对望着”,鹰似乎有了人的情感与智慧。
B.文章塑造了父亲这一形象,通过父亲的语言、动作和心理描写,对“他”进行提醒,起到了推动情节发展的作用。
C.文章插入了熬鹰人吟唱“熬鹰调”的描写,表现了熬鹰这一传统的历史久远,同时也增加了文章的抒情性。
D.文章有多处环境描写,如第五段“天上一轮月,地上一堆火”,这为白鹰勾勒了原始背景,烘托了白鹰的野性。
B [“动作和心理描写”错,文中对父亲的描写有:“意味深长地说了一句:‘这不是谁赢谁输的事儿!’”“父亲不紧不慢地说:‘可没那么容易!’”“父亲看见了,说:‘出去逮一只山鸡试试吧。’”全是语言描写。文中对父亲的描写没有运用心理描写。]
3.白鹰具有哪些形象特征?作者刻画白鹰的形象有何用意?请简要分析。(4分)
                                    
                                    
                                    
                                    
                                    
                                    
[答案] (1)白鹰形象:①凶猛无畏。“目光凌厉不可侵犯”“一双带钩的铁爪狠狠抓向他”等描写,刻画了白鹰凶猛无畏的特点。②高傲威严,难以驯服。“白鹰像一个被困的王者,头连动都不动一下”等描写,展现其高傲威严、难以驯服的一面。③富有情感。文末写白鹰“在空中盘旋着不肯飞走,像在完成一场告别仪式”,表现了白鹰对训鹰人的留恋不舍,表现其富有情感的一面。
(2)用意:①以鹰的形象衬托熬鹰人的形象。熬鹰的过程也是强者交锋的过程,以鹰的形象衬托熬鹰人的坚韧和智慧。②以小见大,以鹰和熬鹰人的形象,展现了满族的坚韧品格,歌颂了满族的民族精神。
★4.谈谈本文哪些内容体现了费孝通的下列观点?(6分)
传统是社会所累积的经验。……社会的任务是在满足社会中各分子的生活需要。人们要满足需要必须相互合作,并且采取有效技术,向环境获取资源……前人所用来解决生活问题的方案,尽可抄袭来作自己生活的指南。愈是经过前代生活中证明有效的,也愈值得保守。
——《乡土中国·礼治秩序》
                                    
                                    
                                    
                                    
                                    
[答案] ①“传统是社会所累积的经验”,小说中“他”用来熬鹰的方法就是承袭自前人,父亲是个经验丰富的熬鹰人,在熬鹰的过程中,父亲一直在提醒、指点儿子,这是传统经验的传承;②“采取有效技术”,文章写熬鹰是个技术活儿,更考验人的意志和耐力;③“向环境获取资源”,小说描写人们到峰顶去找幼鹰,与大鹰搏斗,为了生存向环境获取资源,甚至付出了生命的代价。
二、(2024·连云港联考)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5~8题。(16分)
子夜(节选)
茅 盾
一八八九号的车子开到了,藤椅子也上了岸,吴老太爷也被扶进汽车里坐定了,二小姐——杜姑太太跟着便坐在老太爷旁边。本来还是闭着眼睛的吴老太爷被二小姐身上的香气一刺激,便睁开眼来看一下,颤着声音慢慢地说:
“芙芳,是你么?要蕙芳来!蕙芳!还有阿萱!”
荪甫在后面的车子里听得了,略皱一下眉头,但也不说什么。老太爷的脾气古怪而且执拗,荪甫和竹斋都知道。于是四小姐蕙芳和七少爷阿萱都进了老太爷的车子。二小姐芙芳舍不得离开父亲,便也挤在那里。两位小姐把老太爷夹在中间。马达声音响了,一八八九号汽车开路,已经动了,忽然吴老太爷又锐声叫了起来:
“《太上感应篇》!”
这是裂帛似的一声怪叫。在这一声叫喊中,吴老太爷的残余生命力似乎又复旺炽了;他的老眼闪闪地放光,额角上的淡红色转为深朱,虽然他的嘴唇簌簌地抖着。
一八八九号的汽车夫立刻把车煞住,惊惶地回过脸来。荪甫和竹斋的车子也跟着停止。大家都怔住了。四小姐却明白老太爷要的是什么。她看见福生站在近旁,就唤他道:
“福生,赶快到云飞的大餐间里拿那部《太上感应篇》来!是黄绫子的书套!”
吴老太爷自从骑马跌伤了腿,终至成为半肢疯以来,就虔奉《太上感应篇》,二十余年如一日;除了每年印赠而外,又曾恭楷手抄一部,是他坐卧不离的。
一会儿,福生捧着黄绫子书套的《太上感应篇》来了。吴老太爷接过来恭恭敬敬摆在膝头,就闭了眼睛,干瘪的嘴唇上浮出一丝放心了的微笑。有《太上感应篇》这护身法宝在他手上,而况四小姐蕙芳,七少爷阿萱一对金童玉女,也在他身旁,似乎虽入“魔窟”,亦未必竟堕“德行”。
汽车发疯似的向前飞跑。坐在这样近代交通的利器上,驱驰于三百万人口的东方大都市上海的大街,而却捧了《太上感应篇》,心里专念着文昌帝君的“万恶淫为首,百善孝为先”的告诫,这矛盾是很显然的了。二十五年来,除了《太上感应篇》,他就不曾看过任何书报!他坚决地拒绝了和儿子妥协,亦既有十年之久了!
吴老太爷向前看。天哪!几百个亮着灯光的窗洞像几百只怪眼睛,高耸碧霄的摩天建筑,排山倒海般地扑到吴老太爷眼前,忽地又没有了;光秃秃的平地拔立的路灯杆,无穷无尽地,一杆接一杆地,向吴老太爷脸前打来,忽地又没有了;长蛇阵似的一串黑怪物,头上都有一对大眼睛放射出叫人目眩的强光,啵——啵——地吼着,闪电似的冲将过来,准对着吴老太爷坐的小箱子冲将过来!近了!近了!吴老太爷闭了眼睛,全身都抖了。他觉得他的头颅仿佛是在颈脖子上旋转;他眼前是红的,黄的,绿的,黑的,发光的,立方体的,圆锥形的,——混杂的一团,在那里跳,在那里转;他耳朵里灌满了轰,轰,轰!轧,轧,轧!啵,啵,啵!猛烈嘈杂的声浪会叫人心跳出腔子似的。
一股浓香直扑进吴老太爷的鼻子,痒痒地似乎怪难受。
“真怪呢!四妹。我去年到乡下去过,也没看见像你这一身老式的衣裙。”
“可不是。乡下女人的装束也是时髦得很呢,但是父亲不许我——”
汽车是旋风般向前进。路旁隐在绿荫中射出一点灯光的小洋房连排似的扑过来,一眨眼就过去了。五月夜的凉风吹在车窗上,猎猎地响。四小姐蕙芳像是摆脱了什么重压似的松一口气,对阿萱说:
“七弟,这可长住在上海了。究竟上海有什么好玩,我只觉得乱哄哄地叫人头痛。”
“爸爸睡着了!”
“七弟,你喊得那么响!二姊,爸爸闭了眼睛养神的时候,谁也不敢惊动他!”
但是汽车上的喇叭又是呜呜地连叫三声,最后一声拖了个长尾巴。这是暗号。前面一所大洋房的两扇乌油大铁门霍地荡开,汽车就轻轻地驶进门去。此时汽车在花园里的柏油路上走,发出细微的丝丝的声音。黑森森的树木夹在柏油路两旁,三三两两的电灯在树荫间闪烁。蓦地车又转弯,眼前一片雪亮,耀得人眼花,五开间三层楼的一座大洋房在前面了,从屋子里散射出来的无线电音乐在空中回翔,咕——的一声,汽车停下。
无线电音乐停止了,一阵女人的笑声从那五开间洋房里送出来,接着是高跟皮鞋错落地阁阁地响,两三个人形跳着过来,内中有一位粉红色衣服,长身玉立的少妇,袅着细腰抢到吴老太爷的汽车边,一手拉开了车门,娇声笑着说:
“爸爸,辛苦了!二姊,这是四妹和七弟么?”
同时就有一股异常浓郁使人窒息的甜香,扑头压住了吴老太爷。而在这香雾中,吴老太爷看见一团蓬蓬松松的头发乱纷纷地披在白中带青的圆脸上,一对发光的滴溜溜转动的黑眼睛,下面是红得可怕的两片嘻开的嘴唇。蓦地这披发头扭了一扭,又响出银铃似的声音:“荪甫!你们先进去。我和二姊扶老太爷!四妹,你先下来!”
吴老太爷集中全身最后的生命力摇一下头。可是谁也没有理他。四小姐擦着那披发头下去了,二小姐挽住老太爷的左臂,阿萱也从旁帮一手,老太爷身不由主地便到了披发头的旁边了,又是兜头扑面的香气。吴老太爷的心只是发抖,《太上感应篇》紧紧地抱在怀里。超乎一切以上的憎恨和忿怒忽然给予吴老太爷以长久未有的力气。仗着二小姐和吴少奶奶的半扶半抱,他很轻松地上了五级的石阶,走进那间灯火辉煌的大客厅了。满客厅的人!迎面上前的是荪甫和竹斋。忽然又飞跑来两个青年女郎,都是披着满头长发,围住了吴老太爷叫唤问好。她们嘈杂地说着笑着,簇拥着老太爷到一张高背沙发椅里坐下。
“邪魔呀!”吴老太爷似乎这么喊,眼里迸出金花。他觉得有千万斤压在他胸口,觉得脑袋里有什么东西爆裂了,碎断了;猛地拔地长出两个人来,粉红色的吴少奶奶和苹果绿色的女郎,都嘻开了血色的嘴唇像要来咬。吴老太爷脑壳里梆的一响,两眼一翻,就什么都不知道了。
(有删改)
5.下列对小说选文思想内容的分析与概括,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四小姐惠芳认为乡下女人的装束也是时髦得很,但是父亲不许她那样打扮。
B.吴老太爷憧憬新生活,很轻松地上了五级的石阶,走进灯火辉煌的大客厅。
C.四小姐惠芳觉得五月夜的凉风吹在车窗上,不再闷热了,因此松了一口气。
D.吴老太爷不喜欢二小姐芙芳身上的香气,所以让四小姐惠芳坐在他的旁边。
A [B项,“吴老太爷憧憬新生活,很轻松地上了五级的石阶”错,根据“混杂的一团,在那里跳,在那里转……猛烈嘈杂的声浪会叫人心跳出腔子似的”可知,吴老太爷并不憧憬新生活;根据“仗着二小姐和吴少奶奶的半扶半抱,他很轻松地上了五级的石阶”可知,吴老太爷上石阶并不轻松。C项,“因此松了一口气”错,强加因果。D项,因果关系错误,根据“便睁开眼来看一下,颤着声音慢慢地说:‘芙芳,是你么?要蕙芳来!蕙芳!还有阿萱!’”可知,吴老太爷让四小姐惠芳坐在他的旁边,不一定是因为不喜欢二小姐芙芳身上的香气。]
6.下列对小说选文艺术特点的理解与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用“一团蓬蓬松松的头发乱纷纷地披在白中带青的圆脸上”的描写,反映吴老太爷审美守旧。
B.“从屋子里散射出来的无线电音乐在空中回翔”,烘托了吴荪甫宅邸的豪华与宴会的热闹。
C.一路上坐汽车,虽然没有直接的心理描写,却把吴老太爷复杂的心理表现得生动传神。
D.老太爷脾气古怪而且执拗,荪甫和竹斋都知道,用全知视角介绍吴老太爷的性格特点。
C [“没有直接的心理描写”错,有直接的心理描写,如“心里专念着文昌帝君的‘万恶淫为首,百善孝为先’的告诫,这矛盾是很显然的了”。]
7.文中提到“他觉得有千万斤压在他胸口,觉得脑袋里有什么东西爆裂了,碎断了”,这个人是谁?他为什么会这样?请结合文本简要分析。(4分)
                                    
                                    
                                    
                                    
                                    
                                    
                                    
[答案] 这个人是吴老太爷。原因:吴老太爷初到上海,受到嗅觉、视觉、听觉等各个方面的冲击,尤其是进入“那间灯火辉煌的大客厅”后感受更甚;对这些,吴老太爷内心充满了厌恶、憎恨,他的心理承受能力达到了极限,几近崩溃,所以才觉得“有什么东西爆裂了,碎断了”。
★8.下列文字出自《红楼梦》,写了贾迎春读《太上感应篇》的场景。请简要分析吴老太爷读《太上感应篇》与贾迎春读《太上感应篇》的异同。(6分)
那媳妇一时脸上过不去,也明欺迎春素日好性儿,乃向绣桔发话道:“自从邢姑娘来了,那不是我们供给?算到今日,少说些也有三十两了。”绣桔不待说完,便啐了一口,道:“什么三十两,姑娘要了些什么东西?”迎春忙止道:“罢,罢,罢。你不能拿了金凤来,不必牵三扯四乱嚷。我也不要那凤了。”绣桔又气又急,因说道:“他倒赖说姑娘使了他们的钱,这如今竟要准折起来。倘或太太问姑娘为什么使了这些钱,敢是我们就中取势了?”迎春劝止不住,自拿了一本《太上感应篇》来看。
                                    
                                    
                                    
                                    
                                    
                                    
[答案] 相同:二者都是面对自己无法接受、适应,或者无法解释、解决的事情时,读《太上感应篇》来予以回避。
不同:吴老太爷读《太上感应篇》,是将其作为自己的护身法宝,或者成了自己的精神寄托。迎春读《太上感应篇》,是迎春心地善良、与人无争,笃信《太上感应篇》提倡的“善恶有报”等醒世之言。
5/11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