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讲 基于义由境生,落实5类文言实词
文言实词的意思要看具体的语言环境,在不同的语境可能有不同的意思,所以这一部分重点考查学生在具体语境中理解文言实词的能力。常考文言实词主要包括通假字、一词多义、古今异义、词类活用、偏义复词5大类,其中对通假字、一词多义、古今异义、词类活用的考查是重中之重。
一、通假字:本义不通,考虑通假
考点解读 教材小练
通假,是中国古书的常见用字现象之一。对于通假字,除了靠平时的积累外,还要依据通假条件,判断该字是否通假。这两个条件是: ①通假字自身特点:a.读音相通(有些字因语音演变今天已看不出相通了)。b.字形相似。 ②语境条件,在具体句子中,当某个字用它的本义、引申义等义项都讲不通时,就可以考虑通假。 指出下列各句中的通假字,并解释。 (1)悟言一室之内(《兰亭集序》)“悟”同“晤”,面对 (2)愿伯具言臣之不敢倍德也(《鸿门宴》)“倍”同“背”,背叛,背弃 (3)共其乏困(《烛之武退秦师》)“共”同“供”,供给 (4)契阔谈讌(《短歌行》)“讌”同“宴”,宴饮 (5)女之耽兮,不可说也(《氓》)“说”同“脱”,摆脱、脱身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后面的题目。
朱然,字义封。尝与权同学书,结恩爱。至权统事,以然为余姚长。后迁山阴令,督五县。权奇其能,分丹杨为临川郡,然为太守。会山贼盛起,然平讨,旬月而定。建安二十四年,从讨关羽,(1)别与潘璋到临沮禽羽,迁昭武将军。虎威将军吕蒙病笃。权问曰:“卿如不起,谁可代者?”蒙对曰:“朱然胆守有余,愚以为可任。”蒙卒,权假然节,镇江陵。魏遣张郃等攻江陵,郃围江陵,然中外断绝,时然城中兵多肿病,(2)堪战者裁五千人。郃等起土山,立楼橹临城,弓矢雨注,将士皆失色,然晏如而无恐意,(3)方厉吏士,伺间隙攻破两屯。江陵令姚泰领兵备城北门,见外兵盛,城中人少,谷食欲尽,因与敌交通,谋为内应。垂发,事觉,然治戮泰。(4)郃等不能克,乃彻攻退还。由是然名震于敌国,改封当阳侯。
(节选自《三国志·吴书》,有删改)
指出下列句中的通假字,并解释。
(1)别与潘璋到临沮禽羽
(2)堪战者裁五千人
(3)方厉吏士,伺间隙攻破两屯
(4)郃等不能克,乃彻攻退还
[答案] (1)“禽”同“擒”,捕捉,捉住 (2)“裁”同“才”,仅仅 (3)“厉”同“励”,激励,勉励 (4)“彻”同“撤”,撤退
【参考译文】
朱然,字义封。曾经与孙权一同学习,结下深厚的友谊。到了孙权统领事务时,任用朱然担任余姚长官。后来(朱然)升迁为山阴令,监管五个县。孙权对朱然的才能感到非常惊奇,把丹杨划分到临川郡,让朱然担任太守。适逢山贼兴起作乱,朱然讨伐他们,十天就平定了。建安二十四年(219),(朱然)跟随讨伐关羽,另外和潘璋到临沮抓住了关羽,升迁为昭武将军。虎威将军吕蒙病重。孙权问:“爱卿如果一病不起,谁可代替您?”吕蒙回答说:“朱然胆识不凡,我认为可以接任。”吕蒙去世,孙权授予朱然节杖,让他镇守江陵。魏国派遣张郃等将进攻江陵,张郃包围了江陵,朱然内外断绝,当时朱然城中士兵有许多得了浮肿病,能够作战的只有五千人。张郃等堆起土山,靠近城池立起楼橹,弓箭如下雨般射入城内,将士都大惊失色,朱然镇定自若无一丝恐惧,激励官吏士兵,趁隙攻破了魏军两座军营。江陵令姚泰带领军队在北门防守,(姚泰)见敌人众多,城中人少,粮食快要没了,于是和敌人勾结,谋划作为内应。将要起事时,事情被发现了,朱然治姚泰的罪,杀了姚泰。张郃等人不能攻克江陵,于是撤兵返回。从此,朱然名震敌国,改封为当阳侯。
二、一词多义:追源溯流,语境敲定
考点解读 教材小练
一词多义现象在文言文中相当普遍。把握一词多义,要注意了解词的本义、引申义、比喻义。 1.本义 词的本义,就是词的本来意义,即词产生时最初的根本的意义。如“本”的本义是“草木的根”,“道”的本义是“路,道路”。 2.引申义 引申义是从本义引申出来的意义,和本义有相类似、相对立或者相关联的关系。如: 3.比喻义 词的比喻义是在比喻的基础上所产生的意义,它运用比喻的手法,使语言风格特殊,色彩鲜明。如: 解释下列加点的词语。 (1)当 ①前辟四窗,垣墙周庭,以当南日(《项脊轩志》)挡,对着 ②料大王士卒足以当项王乎(《鸿门宴》)对等,比得上 ③一夫当关,万夫莫开(《蜀道难》)占据,把守 ④当立者乃公子扶苏(《陈涉世家》)应该 ⑤谋杀单于近臣,当死(《苏武传》)判处 (2)除 ①爆竹声中一岁除(《元日》)流逝,过去 ②寻蒙国恩,除臣洗马(《陈情表》)授官 ③扶辇下除,触柱折辕(《苏武传》) 宫殿的台阶,一说指门与屏(今所谓照壁)之间的通道 (3)负 ①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齐桓晋文之事》)背 ②不明不暗,负屈衔冤(《窦娥冤》)遭受,蒙受 ③则胜负之数,存亡之理(《六国论》)失败 ④见犯乃死,重负国(《苏武传》)对不起,辜负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后面的题目。
甘罗见张唐曰:“卿之功孰与武安君?”唐曰:“武安君战胜攻取,不知其数;攻城堕邑,不知其数。臣之功不如武安君也。”甘罗曰:“卿明知功之不如武安君欤?”曰:“知之。”“应侯之用秦也,孰与文信侯专?”曰:“应侯不如文信侯专。”曰:“卿明知为不如文信侯专欤?”曰:“知之。”甘罗曰:“应侯欲伐赵,武安君难之,去咸阳七里,绞而杀之。今文信侯自请卿相燕,而卿不肯行,臣不知卿所死之处矣。”唐曰:“请因孺子而行!”令库具车,厩具马,府具币,行有日矣。甘罗谓文信侯曰:“借臣车五乘,请为张唐先报赵。”
(节选自《战国策·秦策五》)
解释下列各句中加点的词。
(1)伐
(2)去
(3)相
(4)具
[答案] (1)①讨伐 ②自夸,炫耀 (2)①距离 ②离开 ③去除 (3)①任相国 ②诸侯祭祀、会盟或朝见天子时,主持赞礼的司仪官 ③表示动作偏指一方,或从单方面出发,而非互相的关系 (4)①准备 ②器具,器物 ③全部,详细地
【参考译文】
甘罗见到张唐说:“您的功劳与武安君相比谁更大?”张唐说:“武安君战胜攻取,不计其数;攻城占邑也不计其数,我的功劳当然不如武安君。”甘罗说:“您的确知道(自己的)功劳不如武安君吗?”张唐说:“知道。”甘罗问:“应侯在秦国掌权时,与文信侯相比谁更专权?”张唐说:“应侯不如文信侯专权。”甘罗问:“您的确知道(应侯)不如文信侯专权吗?”张唐说:“知道。”甘罗说:“(过去)应侯想讨伐赵国,武安君反对他,在离咸阳七里的地方,应侯把他绞死了。如今文信侯亲自请您到燕国任相国,您却不肯去,我不知道您将死在何处。”张唐说:“请允许我通过您的帮助再到燕国去!”甘罗于是命令仓库里准备车子,马厩里准备马匹,府库里准备财货,(张唐)即将启程。甘罗对文信侯说:“借给我五辆兵车,请允许我替张唐先去通报赵国。”
三、古今异义词:存同求异,区分单双
考点解读 教材小练
在语言的演变过程中,有些词的意义会随着时代的变化而变化。其词义的演变大致有以下几种情况: 第一,词义扩大。如“河”,原来专指黄河,后来由专名变成通名,泛指一切河流。 第二,词义缩小。如“谷”,原是谷类的总称,现在北方的“谷”专指小米,南方的“谷”则专指稻谷了。 第三,词义转移。如“信”,古代指送信的人,后来“信”由“音信”的意思转指“书信”,而“信使”的意思必须和“使”字连用,单用就没有这个意思了。 第四,词义弱化。如“怨”,古义表示仇恨、怀恨,到现在则表示埋怨、责备。 第五,词义强化。如“恨”,古代多表示遗憾、不满意,现在则表示仇恨、怀恨的意思。 第六,感彩变化。如“卑鄙”,古时指地位低下,见识浅陋,无贬义;现在指品行恶劣,变为贬义词。 第七,名称说法改变。如“目”改称“眼睛”,“寡”改称为“少”等。 解释下列词语的古义。 (1)行李之往来,共其乏困。(《烛之武退秦师》) 古义:外交使者。 今义:指外出之人随身携带的物品。 (2)至于泰安。(《登泰山记》) 古义:到,到达。 今义:表示另提一事。 (3)是故弟子不必不如师。(《师说》) 古义:不一定。 今义:用不着、不需要。 (4)求木之长者,必固其根本。(《谏太宗十思疏》) 古义:树木的根。 今义:事物的本质。 (5)约为婚姻。(《鸿门宴》) 古义:亲家,有婚姻关系的亲戚。 今义:多指结婚的事或因结婚而产生的夫妻关系。 (6)备他盗之出入与非常也。(《鸿门宴》) 古义:指意外的变故。 今义:程度副词。 (7)古之学者必有师。(《师说》) 古义:求学的人。 今义:特指有专门学问的人。 (8)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劝学》) 古义:广博地学习。 今义:指知识、学识的渊博。 (9)故略上报。(《答司马谏议书》) 古义:写回信。 今义:向上级报告。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后面的题目。
齐宣王好射,说人之谓己能用强弓也。其实所用不过三石,以示左右,左右皆试引之,中关而止。皆曰:“此不下九石,非王其孰能用是?”宣王之情,所用不过三石,而终身自以为用九石,岂不悲哉!
(节选自《吕氏春秋·壅塞篇》,有删改)
(1)解释下列各句中加点的词。
①左右皆试引之
②所用不过三石
③而终身自以为用九石
(2)翻译文中画横线的句子。
此不下九石,非王其孰能用是?
译文:
[答案] (1)①近臣,随从 ②不超过 ③认为
(2)此弓(的强度)不少于九石,除非大王,谁能使用它?
【参考译文】
齐宣王爱好射箭,喜欢别人说自己能用强弓。实际上他曾经用过的弓都不超过三石(的强度),把(他用过的弓)给随从看,随从就都试着拉弓,拉弯一半就不再拉了。都说:“此弓(的强度)不少于九石,除非大王,谁能使用它?”宣王的实际情况是,用过的弓都不超过三石,然而(他)终生认为自己能拉九石(的强度),这岂不是可悲的吗!
四、词类活用:抓住规律,语法判定
考点解读 教材小练
1.名词活用 (1)名词用作状语 凡是谓语前面的名词如果不是主语,则必然活用作了状语。 ①表动作行为的状态、所涉及的方式与工具,译为“像……一样”“在……”“用……” ②表动作行为的方位、地点,译为“在……”“向……”“从……” ③表动作行为发生的时间,译为“每……”“在……” (2)名词活用作动词 在现代汉语中,名词是不会直接带宾语的,但在文言文中却经常出现名词直接带宾语的现象,这就是名词活用作了动词。名词活用为一般动词有以下几种情况: ①两个名词连用,必有一个活用为动词。如“籍吏民,封府库”(《鸿门宴》)。名词“籍”和名词“吏民”连用。“籍”本义是籍贯,此处带宾语,构成动宾结构,活用为动词,意思是“登记”。 ②名词用在“能”“可”“是”“欲”之后,活用为动词。如“沛公欲王关中”(《鸿门宴》)。名词“王”被能愿动词“欲”修饰,活用为动词,意思是“称王”。 ③名词放在副词后,活用为动词。如“秦师遂东”。名词“东”前用副词“遂”修饰,活用为动词,意思是“向东前进”。 ④看名词后有没有代词“之”“其”“尔”“汝”“我”等。如名词用在上述代词前面,则该名词活用为动词。如“唯君左右之”。名词“左右”用在代词“之”的前面,活用为动词,意思是“任凭调遣”。 ⑤“所”字加上一个动词组成一个名词结构,如果“所”字后面不是动词,而是名词,这个名词即活用为动词。如“置人所罾鱼腹中”(《陈涉世家》)。“罾”本义是“渔网”,这里活用为动词,意思是“用网捕”。 (3)名词的使动和意动用法 名词用作使动词,是指这个名词带了宾语,并且使宾语所代表的人或事物变成了这个名词所代表的人或事物。名词用作意动词,是把它后面的宾语所代表的人或事物看作这个名词所代表的人或事物。 1.解释下列加点的活用的名词。 (1)①天下云集响应。(《过秦论》) 名词“云”“响”分别作“集”“应”的状语,表示动作行为的状态,像云那样,像回声那样。 ②上食埃土,下饮黄泉。(《劝学》) “上、下”为方位名词,与动词“食、饮”构成状语与中心词的修饰关系,故“上、下”用作状语,译为“向上、向下”。 ③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劝学》) 时间名词“日”放在动词“参省”的前面作状语,表示动作的经常性,每天。 (2)①假舟楫者,非能水也。(《劝学》) 名词“水”受否定副词“非”和助动词“能”修饰,用作动词,游泳。 ②公将鼓之。(《曹刿论战》) “鼓”转化为动词“击鼓”。 ③沛公军霸上。(《鸿门宴》) “军”转化为动词“驻扎、驻军”。
类型规律总结使动用法意动用法判断方法:首先判定这个名词活用为一般动词,然后再看它是否具有认为宾语怎么样的意思。 翻译方法:a.主语认为宾语是[名词]。b.主语把宾语当成[名词]。
2.动词活用 (1)动词用作名词 文言文中,动词往往用作句子的主语或宾语,有时又受“其”“之”等词语的修饰限制,使之具有了名词的特点。如“追亡逐北,伏尸百万,流血漂橹”(《过秦论》)中的“亡”为动词用作名词,意思是“败逃的人”;“殚其地之出,竭其庐之入”(《捕蛇者说》)中的“出、入”为动词用作名词,意思是“产出、收入”。 (2)动词的使动用法 文言文中,有些动词所表示的动作,其发出者是后面的宾语所表示的人或物,这就是动词的使动用法。如“项伯杀人,臣活之”(《鸿门宴》)中的“活”意思是“使……活命”;“外连衡而斗诸侯”(《过秦论》)中的“斗”的意思是“让……争斗”。 (3)动词的为动用法 文言文中,有些动词所表示的动作,是主语表示的人为了(因为)宾语所表示的人或物而怎么样。如“今亡亦死,举大计亦死;等死,死国可乎?”(《陈涉世家》)中的第四个“死”意思是“为……而死”。 3.形容词活用 (1)形容词用作名词 在文言文中,当形容词担任主语或宾语时,它已不再表示事物的性质或特征,而是表示具有某种性质或特征的人或事物。如“将军身被坚执锐”(《陈涉世家》)中的“坚”“锐”,就是“铠甲”“武器”的意思。 (2)形容词用作动词 在文言文中,当形容词直接带宾语时,它不再表示事物的性质,而是表示相应的动作行为或变化发展。如“素善留侯张良”(《鸿门宴》)中的“善”,就是“交好、友善”的意思。 (3)形容词的使动和意动用法 形容词带上宾语后,使宾语所表示的人或事物具有这个形容词所表示的性质或状态,这就是形容词的使动用法。形容词的意动用法,就是把形容词放在宾语前面,表示主观上认为(觉得)宾语所表示的事物具有这个形容词所表示的性质或状态。 类型规律总结使动用法意动用法
(3)①先破秦入咸阳者王之。(《鸿门宴》) 王,使……称王。 ②既东封郑。(《烛之武退秦师》) 封,使……成为边境。 ③侣鱼虾而友麋鹿。(《赤壁赋》) 侣,以……为伴侣;友,以……为朋友。 ④越国以鄙远(《烛之武退秦师》) 鄙,把……作为边邑。 2.解释下列加点的活用的动词。 (1)①且君尝为晋君赐矣。(《烛之武退秦师》) 动词“赐”作动词“为”的宾语,用作名词,恩惠。 ②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劝学》) 流,动词作名词,河流。 ③臣之进退,实为狼狈。(《陈情表》) 进退,动词作名词,指是否出来做官之事。 (2)①李牧连却之。(《六国论》) 却,使……退却,击退。 ②烛之武退秦师。(《烛之武退秦师》) 退,带宾语“秦师”,动词的使动用法,使……退却。 ③沛公旦日从百余骑来见项王。(《鸿门宴》) 从,率领、带领,活用为使……跟从。 (3)①哀吾生之须臾。(《赤壁赋》) 哀,为动用法,为……哀叹。 ②猿猱欲度愁攀援。(《蜀道难》) 愁,为动用法,为……发愁。 3.解释下列加点的活用的形容词。 (1)①若舍郑以为东道主,行李之往来,共其乏困。(《烛之武退秦师》) 乏困,形容词作名词,缺少的资粮。 ②沛公今事有急。(《鸿门宴》) 急,形容词作名词,紧急情况。 ③是故圣益圣,愚益愚。(《师说》) 圣、愚,形容词作名词,圣明的人、愚蠢的人。 (2)①是以区区不能废远。(《陈情表》) 远,形容词用作动词,远离。 ②不知东方之既白。(《赤壁赋》) 白,形容词作动词,明亮,显出白色。 (3)①诸侯恐惧,会盟而谋弱秦。(《过秦论》) 弱,使……削弱。 ②欲居之以为利,而高其直。(《促织》) 高,使……抬高。 ③假舆马者,非利足也。(《劝学》) 利,善于,引申为使……走得快。 ④单于壮其节。(《苏武传》) 壮,认为……豪壮。 ⑤巫医乐师百工之人,不耻相师。(《师说》) 耻,以……为耻。 ⑥成以其小,劣之。(《促织》) 劣,认为……不好。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后面的题目。
孙叔敖为楚令尹,一国吏民皆来贺。有一老父,衣粗衣,冠白冠,后来吊。孙叔敖正衣冠而见之,谓老父曰:“楚王不知臣之不肖,使臣受吏民之垢,人尽来贺,子独后来吊,岂有说乎?”父曰:“有说,身已贵而骄人者,民去之。位已高而擅权者,君恶之。禄已厚而不知足者,患处之。”孙叔敖再拜曰:“敬受命,愿闻余教。”父曰:“位已高而意益下,官益大而心益小,禄已厚而慎不敢取。君谨守此三者,足以治楚矣!”
(节选自刘向《说苑·敬慎》)
(1)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语。
①衣粗衣
②冠白冠
③后来吊
④楚王不知臣之不肖
(2)翻译文中画横线的句子。
身已贵而骄人者,民去之。位已高而擅权者,君恶之。
译文:
[答案] (1)①名词活用为动词,穿 ②名词活用为动词,戴 ③慰问 ④谦辞,无才
(2)身份尊贵而傲视他人的人,百姓就会离开他。职位高而大权独揽的人,国君就会厌恶他。
【参考译文】
孙叔敖担任楚国的令尹,全国的官吏和百姓都来祝贺。(独)有一个老人,穿着麻布制的衣服,戴着白色的帽子,最后来慰问。孙叔敖整理好衣帽出来接见了他,对老人说:“楚王不知道我没有才能,让我担任令尹这样的高官,人们都来祝贺,唯独您最后来慰问,难道是有什么指教吗?”老人说:“有该说的。身份尊贵而傲视他人的人,百姓就会离开他。职位高而大权独揽的人,国君就会厌恶他。俸禄优厚却不满足的人,祸患就隐伏在那里。”孙叔敖向老人拜了两拜,说:“我接受您的指教,还想听听您其他的意见。”老人说:“地位越高,越要想到下面的百姓;官职越大,越要小心谨慎;俸禄越丰厚,越不能索取分外的财物。您谨慎地遵守这三条,就足以把楚国治理好。”
五、偏义复词:关注构成,语境确定
考点解读 教材小练
古汉语中,有的合成词是由两个同义或反义的单音语素合成,而意义却偏在其中一个语素上,另一个语素只是起陪衬作用。 1.两个语素意义相对 如:“备他盗之出入与非常也。”(《鸿门宴》)句中的“出入”为偏义复词,用义偏在“入”,不在“出”。 2.两个语素意义相近 如:“今有一人,入人园圃,窃其桃李。”(《墨子·非攻》)“园”是种树的地方,“圃”是种菜的地方,在句中只有“园”这个语素意义,“圃”只作陪衬。 需注意的是,两个语素意义相近的偏义复词和同义复词要区别开来。如《孔雀东南飞并序》中,“举动自专由”“会不相从许”。“专由”,就是说“自专”或“自由”,“从许”即是“相从”“相许”,此为同义复词。 阅读时,遇到偏义复词,必须依据上下文确定什么语素表示词义,什么语素不表示词义,然后予以正确解释。 找出下列句子中的偏义复词,并加以解释。 (1)先帝创业未半而中道崩殂。(《出师表》) 崩殂:“崩”指皇帝死,“殂”指平民死,偏义在“崩”。指帝王之死。 (2)此诚危急存亡之秋也。(《出师表》) 存亡:偏义在“亡”。意为“灭亡”。 (3)我有亲父兄,性行暴如雷。(《孔雀东南飞并序》) 父兄:偏义在“兄”。指哥哥。 (4)便可白公姥,及时相遣归。(《孔雀东南飞并序》) 公姥:偏义在“姥”。指婆婆。 (5)孰与君少长?(《鸿门宴》) 少长:偏义在“长”。意为“年龄大”。 (6)缘溪行,忘路之远近。(《桃花源记》) 远近:偏义在“远”。意为“远”。
请找出画线句中的偏义复词,并翻译该句子。
阖闾谓子胥曰:“寡人欲强国霸王,何由而可?”伍子胥膝进,垂泪顿首曰:“臣,楚国之亡虏也,父兄弃捐,骸骨不葬,蒙罪受辱,来归命于大王,幸不加戮,何敢与政事焉?”阖闾曰:“非夫子,寡人不免于絷御之使。今幸奉一言之教,乃至于斯,何为中道生进退耶?”
(节选自《吴越春秋·阖闾内传第四》)
偏义复词:
译文:
[答案] 偏义复词:“进退”, 偏义在“退”,退隐。
译文:如今幸亏得到您的一番指教,才到了今天这样,为什么半道上生出了退隐(的念头)呢?
【参考译文】
阖闾对子胥说:“我想使国家强盛并王霸天下,从哪做起才可以呢?”伍子胥跪行上前,边流泪边磕头说:“我是楚国逃亡的罪人,抛弃了父兄,他们的尸骨得不到安葬,我带着罪名忍受耻辱,前来投奔大王,有幸您不杀掉我,哪里敢参与政事呢?”阖闾说:“不是您,恐怕我免不了去做征战杀敌的差使。如今幸亏得到您的一番指教,才到了今天这样,为什么半道上生出了退隐(的念头)呢?”
14/14第1讲 基于义由境生,落实5类文言实词
文言实词的意思要看具体的语言环境,在不同的语境可能有不同的意思,所以这一部分重点考查学生在具体语境中理解文言实词的能力。常考文言实词主要包括通假字、一词多义、古今异义、词类活用、偏义复词5大类,其中对通假字、一词多义、古今异义、词类活用的考查是重中之重。
一、通假字:本义不通,考虑通假
考点解读 教材小练
通假,是中国古书的常见用字现象之一。对于通假字,除了靠平时的积累外,还要依据通假条件,判断该字是否通假。这两个条件是: ①通假字自身特点:a.读音相通(有些字因语音演变今天已看不出相通了)。b.字形相似。 ②语境条件,在具体句子中,当某个字用它的本义、引申义等义项都讲不通时,就可以考虑通假。 指出下列各句中的通假字,并解释。 (1)悟言一室之内(《兰亭集序》)________同________,________ (2)愿伯具言臣之不敢倍德也(《鸿门宴》)________同________,________ (3)共其乏困(《烛之武退秦师》)________同________,________ (4)契阔谈讌(《短歌行》)________同________,________ (5)女之耽兮,不可说也(《氓》)________同________,________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后面的题目。
朱然,字义封。尝与权同学书,结恩爱。至权统事,以然为余姚长。后迁山阴令,督五县。权奇其能,分丹杨为临川郡,然为太守。会山贼盛起,然平讨,旬月而定。建安二十四年,从讨关羽,(1)别与潘璋到临沮禽羽,迁昭武将军。虎威将军吕蒙病笃。权问曰:“卿如不起,谁可代者?”蒙对曰:“朱然胆守有余,愚以为可任。”蒙卒,权假然节,镇江陵。魏遣张郃等攻江陵,郃围江陵,然中外断绝,时然城中兵多肿病,(2)堪战者裁五千人。郃等起土山,立楼橹临城,弓矢雨注,将士皆失色,然晏如而无恐意,(3)方厉吏士,伺间隙攻破两屯。江陵令姚泰领兵备城北门,见外兵盛,城中人少,谷食欲尽,因与敌交通,谋为内应。垂发,事觉,然治戮泰。(4)郃等不能克,乃彻攻退还。由是然名震于敌国,改封当阳侯。
(节选自《三国志·吴书》,有删改)
指出下列句中的通假字,并解释。
(1)别与潘璋到临沮禽羽
(2)堪战者裁五千人
(3)方厉吏士,伺间隙攻破两屯
(4)郃等不能克,乃彻攻退还
二、一词多义:追源溯流,语境敲定
考点解读 教材小练
一词多义现象在文言文中相当普遍。把握一词多义,要注意了解词的本义、引申义、比喻义。 1.本义 词的本义,就是词的本来意义,即词产生时最初的根本的意义。如“本”的本义是“草木的根”,“道”的本义是“路,道路”。 2.引申义 引申义是从本义引申出来的意义,和本义有相类似、相对立或者相关联的关系。如: 3.比喻义 词的比喻义是在比喻的基础上所产生的意义,它运用比喻的手法,使语言风格特殊,色彩鲜明。如: 解释下列加点的词语。 (1)当 ①前辟四窗,垣墙周庭,以当南日(《项脊轩志》)________ ②料大王士卒足以当项王乎(《鸿门宴》)________ ③一夫当关,万夫莫开(《蜀道难》)________ ④当立者乃公子扶苏(《陈涉世家》)________ ⑤谋杀单于近臣,当死(《苏武传》)________ (2)除 ①爆竹声中一岁除(《元日》)________ ②寻蒙国恩,除臣洗马(《陈情表》)________ ③扶辇下除,触柱折辕(《苏武传》) ________ (3)负 ①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齐桓晋文之事》)________ ②不明不暗,负屈衔冤(《窦娥冤》)________ ③则胜负之数,存亡之理(《六国论》)________ ④见犯乃死,重负国(《苏武传》)________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后面的题目。
甘罗见张唐曰:“卿之功孰与武安君?”唐曰:“武安君战胜攻取,不知其数;攻城堕邑,不知其数。臣之功不如武安君也。”甘罗曰:“卿明知功之不如武安君欤?”曰:“知之。”“应侯之用秦也,孰与文信侯专?”曰:“应侯不如文信侯专。”曰:“卿明知为不如文信侯专欤?”曰:“知之。”甘罗曰:“应侯欲伐赵,武安君难之,去咸阳七里,绞而杀之。今文信侯自请卿相燕,而卿不肯行,臣不知卿所死之处矣。”唐曰:“请因孺子而行!”令库具车,厩具马,府具币,行有日矣。甘罗谓文信侯曰:“借臣车五乘,请为张唐先报赵。”
(节选自《战国策·秦策五》)
解释下列各句中加点的词。
(1)伐
(2)去
(3)相
(4)具
三、古今异义词:存同求异,区分单双
考点解读 教材小练
在语言的演变过程中,有些词的意义会随着时代的变化而变化。其词义的演变大致有以下几种情况: 第一,词义扩大。如“河”,原来专指黄河,后来由专名变成通名,泛指一切河流。 第二,词义缩小。如“谷”,原是谷类的总称,现在北方的“谷”专指小米,南方的“谷”则专指稻谷了。 第三,词义转移。如“信”,古代指送信的人,后来“信”由“音信”的意思转指“书信”,而“信使”的意思必须和“使”字连用,单用就没有这个意思了。 第四,词义弱化。如“怨”,古义表示仇恨、怀恨,到现在则表示埋怨、责备。 第五,词义强化。如“恨”,古代多表示遗憾、不满意,现在则表示仇恨、怀恨的意思。 第六,感彩变化。如“卑鄙”,古时指地位低下,见识浅陋,无贬义;现在指品行恶劣,变为贬义词。 第七,名称说法改变。如“目”改称“眼睛”,“寡”改称为“少”等。 解释下列词语的古义。 (1)行李之往来,共其乏困。(《烛之武退秦师》) 古义:________ 今义:指外出之人随身携带的物品。 (2)至于泰安。(《登泰山记》) 古义:________ 今义:表示另提一事。 (3)是故弟子不必不如师。(《师说》) 古义:________ 今义:用不着、不需要。 (4)求木之长者,必固其根本。(《谏太宗十思疏》) 古义:________ 今义:事物的本质。 (5)约为婚姻。(《鸿门宴》) 古义:________ 今义:多指结婚的事或因结婚而产生的夫妻关系。 (6)备他盗之出入与非常也。(《鸿门宴》) 古义:________ 今义:程度副词。 (7)古之学者必有师。(《师说》) 古义:________ 今义:特指有专门学问的人。 (8)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劝学》) 古义:________ 今义:指知识、学识的渊博。 (9)故略上报。(《答司马谏议书》) 古义:________ 今义:向上级报告。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后面的题目。
齐宣王好射,说人之谓己能用强弓也。其实所用不过三石,以示左右,左右皆试引之,中关而止。皆曰:“此不下九石,非王其孰能用是?”宣王之情,所用不过三石,而终身自以为用九石,岂不悲哉!
(节选自《吕氏春秋·壅塞篇》,有删改)
(1)解释下列各句中加点的词。
①左右皆试引之
②所用不过三石
③而终身自以为用九石
(2)翻译文中画横线的句子。
此不下九石,非王其孰能用是?
译文:
四、词类活用:抓住规律,语法判定
考点解读 教材小练
1.名词活用 (1)名词用作状语 凡是谓语前面的名词如果不是主语,则必然活用作了状语。 ①表动作行为的状态、所涉及的方式与工具,译为“像……一样”“在……”“用……” ②表动作行为的方位、地点,译为“在……”“向……”“从……” ③表动作行为发生的时间,译为“每……”“在……” (2)名词活用作动词 在现代汉语中,名词是不会直接带宾语的,但在文言文中却经常出现名词直接带宾语的现象,这就是名词活用作了动词。名词活用为一般动词有以下几种情况: ①两个名词连用,必有一个活用为动词。如“籍吏民,封府库”(《鸿门宴》)。名词“籍”和名词“吏民”连用。“籍”本义是籍贯,此处带宾语,构成动宾结构,活用为动词,意思是“登记”。 ②名词用在“能”“可”“是”“欲”之后,活用为动词。如“沛公欲王关中”(《鸿门宴》)。名词“王”被能愿动词“欲”修饰,活用为动词,意思是“称王”。 ③名词放在副词后,活用为动词。如“秦师遂东”。名词“东”前用副词“遂”修饰,活用为动词,意思是“向东前进”。 ④看名词后有没有代词“之”“其”“尔”“汝”“我”等。如名词用在上述代词前面,则该名词活用为动词。如“唯君左右之”。名词“左右”用在代词“之”的前面,活用为动词,意思是“任凭调遣”。 ⑤“所”字加上一个动词组成一个名词结构,如果“所”字后面不是动词,而是名词,这个名词即活用为动词。如“置人所罾鱼腹中”(《陈涉世家》)。“罾”本义是“渔网”,这里活用为动词,意思是“用网捕”。 (3)名词的使动和意动用法 名词用作使动词,是指这个名词带了宾语,并且使宾语所代表的人或事物变成了这个名词所代表的人或事物。名词用作意动词,是把它后面的宾语所代表的人或事物看作这个名词所代表的人或事物。 1.解释下列加点的活用的名词。 (1)①天下云集响应。(《过秦论》) ②上食埃土,下饮黄泉。(《劝学》) ③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劝学》) (2)①假舟楫者,非能水也。(《劝学》) ②公将鼓之。(《曹刿论战》) ③沛公军霸上。(《鸿门宴》)
类型规律总结使动用法意动用法判断方法:首先判定这个名词活用为一般动词,然后再看它是否具有认为宾语怎么样的意思。 翻译方法:a.主语认为宾语是[名词]。b.主语把宾语当成[名词]。
2.动词活用 (1)动词用作名词 文言文中,动词往往用作句子的主语或宾语,有时又受“其”“之”等词语的修饰限制,使之具有了名词的特点。如“追亡逐北,伏尸百万,流血漂橹”(《过秦论》)中的“亡”为动词用作名词,意思是“败逃的人”;“殚其地之出,竭其庐之入”(《捕蛇者说》)中的“出、入”为动词用作名词,意思是“产出、收入”。 (2)动词的使动用法 文言文中,有些动词所表示的动作,其发出者是后面的宾语所表示的人或物,这就是动词的使动用法。如“项伯杀人,臣活之”(《鸿门宴》)中的“活”意思是“使……活命”;“外连衡而斗诸侯”(《过秦论》)中的“斗”的意思是“让……争斗”。 (3)动词的为动用法 文言文中,有些动词所表示的动作,是主语表示的人为了(因为)宾语所表示的人或物而怎么样。如“今亡亦死,举大计亦死;等死,死国可乎?”(《陈涉世家》)中的第四个“死”意思是“为……而死”。 3.形容词活用 (1)形容词用作名词 在文言文中,当形容词担任主语或宾语时,它已不再表示事物的性质或特征,而是表示具有某种性质或特征的人或事物。如“将军身被坚执锐”(《陈涉世家》)中的“坚”“锐”,就是“铠甲”“武器”的意思。 (2)形容词用作动词 在文言文中,当形容词直接带宾语时,它不再表示事物的性质,而是表示相应的动作行为或变化发展。如“素善留侯张良”(《鸿门宴》)中的“善”,就是“交好、友善”的意思。 (3)形容词的使动和意动用法 形容词带上宾语后,使宾语所表示的人或事物具有这个形容词所表示的性质或状态,这就是形容词的使动用法。形容词的意动用法,就是把形容词放在宾语前面,表示主观上认为(觉得)宾语所表示的事物具有这个形容词所表示的性质或状态。 类型规律总结使动用法意动用法
(3)①先破秦入咸阳者王之。(《鸿门宴》) ②既东封郑。(《烛之武退秦师》) ③侣鱼虾而友麋鹿。(《赤壁赋》) ④越国以鄙远(《烛之武退秦师》) 2.解释下列加点的活用的动词。 (1)①且君尝为晋君赐矣。(《烛之武退秦师》) ②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劝学》) ③臣之进退,实为狼狈。(《陈情表》) (2)①李牧连却之。(《六国论》) ②烛之武退秦师。(《烛之武退秦师》) ③沛公旦日从百余骑来见项王。(《鸿门宴》) (3)①哀吾生之须臾。(《赤壁赋》) ②猿猱欲度愁攀援。(《蜀道难》) 3.解释下列加点的活用的形容词。 (1)①若舍郑以为东道主,行李之往来,共其乏困。(《烛之武退秦师》) ②沛公今事有急。(《鸿门宴》) ③是故圣益圣,愚益愚。(《师说》) (2)①是以区区不能废远。(《陈情表》) ②不知东方之既白。(《赤壁赋》) (3)①诸侯恐惧,会盟而谋弱秦。(《过秦论》) ②欲居之以为利,而高其直。(《促织》) ③假舆马者,非利足也。(《劝学》) ④单于壮其节。(《苏武传》) ⑤巫医乐师百工之人,不耻相师。(《师说》) ⑥成以其小,劣之。(《促织》)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后面的题目。
孙叔敖为楚令尹,一国吏民皆来贺。有一老父,衣粗衣,冠白冠,后来吊。孙叔敖正衣冠而见之,谓老父曰:“楚王不知臣之不肖,使臣受吏民之垢,人尽来贺,子独后来吊,岂有说乎?”父曰:“有说,身已贵而骄人者,民去之。位已高而擅权者,君恶之。禄已厚而不知足者,患处之。”孙叔敖再拜曰:“敬受命,愿闻余教。”父曰:“位已高而意益下,官益大而心益小,禄已厚而慎不敢取。君谨守此三者,足以治楚矣!”
(节选自刘向《说苑·敬慎》)
(1)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语。
①衣粗衣
②冠白冠
③后来吊
④楚王不知臣之不肖
(2)翻译文中画横线的句子。
身已贵而骄人者,民去之。位已高而擅权者,君恶之。
译文:
五、偏义复词:关注构成,语境确定
考点解读 教材小练
古汉语中,有的合成词是由两个同义或反义的单音语素合成,而意义却偏在其中一个语素上,另一个语素只是起陪衬作用。 1.两个语素意义相对 如:“备他盗之出入与非常也。”(《鸿门宴》)句中的“出入”为偏义复词,用义偏在“入”,不在“出”。 2.两个语素意义相近 如:“今有一人,入人园圃,窃其桃李。”(《墨子·非攻》)“园”是种树的地方,“圃”是种菜的地方,在句中只有“园”这个语素意义,“圃”只作陪衬。 需注意的是,两个语素意义相近的偏义复词和同义复词要区别开来。如《孔雀东南飞并序》中,“举动自专由”“会不相从许”。“专由”,就是说“自专”或“自由”,“从许”即是“相从”“相许”,此为同义复词。 阅读时,遇到偏义复词,必须依据上下文确定什么语素表示词义,什么语素不表示词义,然后予以正确解释。 找出下列句子中的偏义复词,并加以解释。 (1)先帝创业未半而中道崩殂。(《出师表》) (2)此诚危急存亡之秋也。(《出师表》) (3)我有亲父兄,性行暴如雷。(《孔雀东南飞并序》) (4)便可白公姥,及时相遣归。(《孔雀东南飞并序》) (5)孰与君少长?(《鸿门宴》) (6)缘溪行,忘路之远近。(《桃花源记》)
请找出画线句中的偏义复词,并翻译该句子。
阖闾谓子胥曰:“寡人欲强国霸王,何由而可?”伍子胥膝进,垂泪顿首曰:“臣,楚国之亡虏也,父兄弃捐,骸骨不葬,蒙罪受辱,来归命于大王,幸不加戮,何敢与政事焉?”阖闾曰:“非夫子,寡人不免于絷御之使。今幸奉一言之教,乃至于斯,何为中道生进退耶?”
(节选自《吴越春秋·阖闾内传第四》)
偏义复词:
译文:
11/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