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快车道》2026版高三一轮总复习(语文)34 板块三 专题一 考题研析 任务突破一 第3讲 抓住标志规律,分类熟记文言句式(学生版+教师版)

文档属性

名称 《高考快车道》2026版高三一轮总复习(语文)34 板块三 专题一 考题研析 任务突破一 第3讲 抓住标志规律,分类熟记文言句式(学生版+教师版)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299.3KB
资源类型 试卷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5-06-27 15:27:44

文档简介

第3讲 抓住标志规律,分类熟记文言句式
高考中常见的文言句式主要有判断句、被动句、倒装句、省略句等。文言句式的考查往往在断句题中有所涉及,在文言文翻译题中也是重要采分点之一,这就要求学生熟练掌握文言句式的特点及翻译方法,以便迅速准确地翻译句子。
一、判断句——分清类别,添加成含有“是”的句子
文言文判断句最显著的特点之一就是基本上不用判断词“是”来表示,而往往让名词或名词性短语直接充当谓语,对主语进行判断。文言文中常用以下几种类型表示判断:
类型 例句
“……者,……也”句 楚左尹项伯者,项羽季父也。(《鸿门宴》)
“者”“者也”句 ①同游者:吴武陵,龚古,余弟宗玄。(《小石潭记》) ②沛公之参乘樊哙者也。(《鸿门宴》)
“也”字句 君子生非异也,善假于物也。(《劝学》)
“为”字句 如今人方为刀俎,我为鱼肉。(《鸿门宴》)
用“乃、即、则、皆、必”等副词表判断,用“非”表否定判断 ①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岳阳楼记》) ②当立者乃公子扶苏。(《陈涉世家》) ③梁父即楚将项燕。(《项羽本纪》) ④六国破灭,非兵不利。(《六国论》)
“是”字句 汝是大家子。(《孔雀东南飞并序》)
无标志 ①刘备天下枭雄。(《赤壁之战》) ②今臣亡国贱俘。(《陈情表》)
1.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后面的题目。
苏子曰圣人不能为时亦不失时时非圣人之所能为也能不失时而已。三代之兴,诸侯无罪不可夺削,因而君之虽欲罢侯置守,可得乎?此所谓不能为时者也。周衰,诸侯相并,齐、晋、秦、楚皆千余里,其势足以建侯树屏。至于七国皆称王,行天子之事,然终不封诸侯。久矣,世之畏诸侯之祸也,非独李斯、始皇知之。
(节选自《东坡志林·卷五》,有删改)
(1)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
①因而君之虽欲罢侯置守                                    
②诸侯相并                                    
③其势足以建侯树屏                                    
[解析] ①句,“罢侯置守”是君主想对诸侯做的举措,“罢”和“置”是两个相对的词语,“罢”为罢免、废除,“置”应为设立、设置。联想《项脊轩志》中“内外多置小门墙”可知,“置”应解释为“设置”。②句,“诸侯”是主语,“相”是“互相”,作状语,“并”是谓语。联系作品的背景——战国诸侯争霸,再联想《过秦论》中“并吞八荒之心”可推知,此处“并”应是“并吞”的意思。③句,联系语境,可知“其”代指前面的“齐、晋、秦、楚”四国,“势”是“足以建侯树屏”的主语,联想《六国论》中“夫六国与秦皆诸侯,其势弱于秦”可推知,此处“势”应解释为“势力”。
[答案] ①设置 ②吞并 ③势力
(2)写出下列句中加点词的词性,并从括号内选择正确的释义。
①此所谓不能为时者也
所:    词(放在动词前构成“所”字结构;地方)
②此所谓不能为时者也
也:    词(表判断语气;表陈述语气)
③其势足以建侯树屏
其:    词(他们的;大概)
[解析] ①句,“所”在动词前,与动词组成名词性短语,“所谓”意为“所说的”,“所”是代词。②句,从“此所谓”和“者也”可以看出,此句是判断句。所以句尾的“也”是助词,表判断语气。③句,句意是“他们的势力足够来分封诸侯、树立屏障”。“其”在这里是代词,意思是“他们的”。
[答案] ①代 放在动词前构成“所”字结构 ②助 表判断语气 ③代 他们的
(3)用“/”给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断句,并翻译。
苏 子 曰 圣 人 不 能 为 时 亦 不 失 时 时 非 圣 人 之 所 能 为 也 能 不 失 时 而 已
译文:                                    
                                    
[解析] 先看断句,“曰”是对话标志词,其后断开。“圣人不能为时”是一个否定判断句,其后断开。“圣人之所能为”是名词性词组充当谓语,对主语“时”作判断,“非”在两个名词之间,表否定判断。所以“时非圣人之所能为也”是判断句,判断句前后必断开。
再看翻译,要注意判断句“时非圣人之所能为也”的翻译。“时”译为“时势”,“圣人之所能为”译为“圣人所能造就的”,中间用“是”连接,加上句中的副词“非”,即得到“时势不是圣人所能造就的”。其他部分注意关键词的翻译,“失”译为“违背”,“而已”译为“罢了”。
[答案] 断句:苏子曰/圣人不能为时/亦不失时/时非圣人之所能为也/能不失时而已
译文:苏轼说:圣人不能创造时势,也不能违背时势。时势不是圣人所能造就的,圣人能不违背时势罢了。
【参考译文】
苏轼说:圣人不能创造时势,也不能违背时势。时势不是圣人所能造就的,圣人能不违背时势罢了。夏、商、周三代兴盛的时候,诸侯如果无罪就不可以剥夺他们的封国,因而君主即使想要废除分封制度、设置郡守,能行得通吗?这就是所说的不能创造时势。周朝衰落,诸侯互相吞并,齐国、晋国、秦国、楚国的国土都达到方圆一千余里,他们的势力足够来分封诸侯、树立屏障。到了七国国君都称了王,做天子才能做的事,然而终究没有分封诸侯。世人害怕诸侯造成的灾祸已经很久了,不是只有李斯和秦始皇知道这一点。
二、被动句——看清标志词,翻译成“被”的意思
被动句是指主语与谓语之间的关系是被动关系,即主语是谓语动词所表示的行为的被动者、受事者,而不是主动者、施事者。被动句主要有以下几种形式:
类型 形式 示例
有标志句 “于”字句:谓语+于 六艺经传皆通习之,不拘于时(《师说》)
“见”字句:见+谓语、见+谓语+于 ①百姓之不见保(《齐桓晋文之事》) ②遂见用于小邑(《归去来兮辞并序》)
“受”字句:受+谓语+于 吾不能举全吴之地,十万之众,受制于人(《赤壁之战》)
“为”字句:为+动词 身死人手,为天下笑者,何也(《过秦论》)
“为……所”句、“……为所”句 ①悲夫!有如此之势,而为秦人积威之所劫(《六国论》) ②不者,若属皆且为所虏(《鸿门宴》)
“被”字句 舞榭歌台,风流总被,雨打风吹去(《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 (注:并不是所有带“被”字的都是被动句,如“秦王复击轲,被八创”中的“被”译为“遭受”,并不是被动句)
无标志句 无固定格式 ①感斯人言(《琵琶行并序》) ②而刘夙婴疾病(《陈情表》)
2.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后面的题目。
王充者,会稽上虞人也,字仲任。其先尝从军有功,封会稽阳亭。一岁仓卒国绝,因家焉,以农桑为业。世祖勇任气,卒咸不揆于人。岁凶,横道伤杀,怨仇众多。会世扰乱,恐为怨仇所擒,祖父汎举家担载,就安会稽,留钱唐县,以贾贩为事。生子二人,长曰蒙,少曰诵,诵即充父。祖世任气,至蒙、诵滋甚,故蒙、诵在钱唐,勇势凌人。末复与豪家丁伯等结怨,举家徙处上虞。
(节选自《论衡·自纪篇》,有删改)
(1)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
①岁凶,横道伤杀                                    
②祖父汎举家担载                                    
③诵即充父                                    
[答案] ①饥荒 ②全 ③就是
(2)写出下列句中加点词的词性,并从括号内选择正确的释义。
①因家焉
焉:    词(那里;在那里)
②以贾贩为事
以:    词(因为;把)
[解析] ①句,联系《劝学》中“积土成山,风雨兴焉”可推知,“焉”在这里作兼词,意思是“在那里”。②句,联系上文“以农桑为业”可知,“贾贩”是一种职业,“以”在这里是介词,“把”。
[答案] ①兼 在那里 ②介 把
(3)将语段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其先尝从军有功,封会稽阳亭。
译文:                                    
                                    
②会世扰乱,恐为怨仇所擒。
译文:                                    
                                    
[答案] ①他的祖先曾经参军立有军功,被封为会稽郡的阳亭侯。
②恰好赶上社会动乱,(祖父)担心被仇人抓住。
【参考译文】
王充,是会稽上虞人,字仲任。他的祖先曾经参军立有军功,被封为会稽郡的阳亭侯。才一年(祖先)就因变乱而失去了爵位和封地,于是就定居在那里,以种地养蚕为业。曾祖父王勇好意气用事,结果跟很多人都合不来。饥荒年头,(他)拦路杀伤了人,因此仇人众多。恰好赶上社会动乱,(祖父)担心被仇人抓住,(于是)祖父王汎领着全家肩挑车载(家当),准备到会稽郡城去安家,但中途在钱唐县留了下来,以经商为业。祖父有两个儿子,长子叫王蒙,次子叫王诵,王诵就是王充的父亲。王家祖祖辈辈言任性,意气用事,到了王蒙、王诵这代就更厉害了,所以王蒙、王诵在钱唐县依仗自己的勇敢凶猛、势力欺凌别人。后来,(他们)又与豪强丁伯等人结下了怨仇,全家搬到上虞居住。
三、倒装句——判定形式,调整为正常语序
倒装句有以下几种情况:主谓倒装、宾语前置、定语后置和状语后置。倒装句是与现代汉语的语法规则相比较而言的,因此首先要了解现代汉语标准句的语句结构,再分析文言文的句式特点。
类型 示例
主谓 倒装句 表疑问语气 谁为大王为此计者(《鸿门宴》)
表感叹语气 甚矣,汝之不惠(《愚公移山》)
宾语 前置句 否定句中,代词作宾语,宾语前置。(句中有否定词“不、弗、未、毋、无、莫”等) 不吾知也(《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
疑问句中,疑问代词作宾语,宾语前置。(句中出现疑问代词“何、谁、孰、恶、安、焉、胡、奚、曷”等) ①沛公安在(《鸿门宴》) ②大王来何操(《鸿门宴》)
以“之”或“是”为标志,用于加重语气, 宾语前置。(“之”“是”无实义) ①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师说》) ②唯利是图(成语)
陈述句中,介词“以”的宾语常常要前置;且介词的宾语是方位词的,也常会前置。 ①一言以蔽之(《论语·为政》) ②夜以继日(《庄子·至乐》) ③项王、项伯东向坐;亚父南向坐,——亚父者,范增也;沛公北向坐;张良西向侍(《鸿门宴》)
定语 后置 句 中心词+后置定语+者 客有吹洞箫者(《赤壁赋》)
中心词+之+后置定语+者 ①石之铿然有声者(《石钟山记》) ②马之千里者(《马说》)
中心词+之+后置定语 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劝学》)
中心词+而+后置定语+者 缙绅而能不易其志者,四海之大,有几人欤(《五人墓碑记》)
中心词+数量词定语 我持白璧一双,欲献项王(《鸿门宴》)
状语 后置句 动词+以+宾语 私见张良,具告以事(《鸿门宴》)
动词+于(或“乎”,相当于“于”)+宾语 尝学琵琶于穆、曹二善才(《琵琶行并序》)
形容词+于+宾语 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劝学》)
3.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后面的题目。
金人来索太上、帝后、诸王、妃主,(孙)傅留太子不遣。密谋匿之民间,别求状类太子者并宦者二人杀之,并斩十数死囚,持首送之,绐金人曰:“宦者欲窃太子出,都人争斗杀之,误伤太子。因帅兵讨定,斩其为乱者以献。苟不已,则以死继之。”越五日,无肯承其事者,傅曰:“吾为太子傅,当同生死。金人虽不吾索,吾当与之俱行,求见二酋面责之,庶或万一可济。”遂从太子出。金守门者曰:“所欲得太子,留守何预?”傅曰:“我宋之大臣,且太子傅也,当死从。”
(节选自《宋史·孙傅传》,有删改)
(1)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
①绐金人曰                                    
②苟不已                                    
[答案] ①欺骗 ②停止
(2)写出下列句中加点词的词性,并从括号内选择正确的释义。
①斩其为乱者以献
其:   词(他的;那些)
②且太子傅也
且:   词(而且;因为)
[答案] ①代 那些 ②连 而且
(3)将语段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别求状类太子者并宦者二人杀之,并斩十数死囚,持首送之。
译文:                                    
                                    
②金人虽不吾索,吾当与之俱行,求见二酋面责之,庶或万一可济。
译文:                                    
                                    
[答案] ①另外找了一个样子像太子的人连同两个宦官一起杀掉,同时杀掉十几个死刑犯,拿着他们的首级送给金人。
②金人虽然没有索要我,我也应当跟太子一起去,求见两位首领当面谴责他们,或许还有成功的可能。
【参考译文】
金人前来索要太上皇、皇后、各位王爷、嫔妃、公主,孙傅留下太子不让前去。(他)密谋把太子藏到民间,另外找了一个样子像太子的人连同两个宦官一起杀掉,同时杀掉十几个死刑犯,拿着他们的首级送给金人,欺骗金人说:“宦官想私下让太子出城,都城里的人争相斗杀宦官,误伤了太子。于是我带兵讨伐,平定叛乱,杀了那些作乱的人来献给你们。如果还不停止索求,我只有用死来继续。”过了五天,没有愿意承担这件事的人,孙傅说:“我是太子少傅,应当和太子同生共死。金人虽然没有索要我,我也应当跟太子一起去,求见两位首领当面谴责他们,或许还有成功的可能。”于是跟随太子出城。守门的金兵说:“(我们)想要的是太子,留守的你又何必参与呢?”孙傅说:“我是宋朝的大臣,而且是太子少傅,应当誓死跟随太子。”
四、省略句——分析上下文,补充成完整的句子
在文言文语句中,省略某词或某种成分的句子叫省略句。省略句主要有五种形式:
类型 示例
省略 主语 承前省略 沛公军霸上,(沛公)未得与项羽相见(《鸿门宴》)
蒙后省略 (公)度我至军中,公乃入(《鸿门宴》)
对话省略 樊哙曰:“今日之事何如?”良曰:“(今日之事)甚急!”(《鸿门宴》)
省略 谓语 承前省略 择其善者而从之,(择)其不善者而改之(《论语·述而》)
蒙后省略 因跪请秦王(击缶)。秦王不肯击缶(《廉颇蔺相如列传》)
省略 宾语 动词宾语省略 项伯乃夜驰之沛公军,私见张良,具告(之)以事(《鸿门宴》)
介词宾语省略 竖子不足与(之)谋(《鸿门宴》)
省略 介词 介词“于”省略 列坐(于)其次(《兰亭集序》)
省略兼语 使(之)快弹数曲(《琵琶行并序》)
4.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后面的题目。
会故相常衮来为福之观察使有文章高名又性颇嗜诱进后生推拔于寒素中惟恐不及。至之日,比君为芝英。每有一作,屡加赏进。游娱燕飨,必召同席。君加以谦德,动不逾节。常公之知,日又加深矣。君之声,渐腾于江淮,且达于京师矣。时人谓常公能识真。寻而陆相贽知贡举,搜罗天下文章,得士之盛,前无伦比,故君名在榜中。常与君同道而相上下者,有韩侍郎愈、李校书观,人到于今伏之。君之文新无所袭,才未尝困。精于理,故言多周详;切于情,故叙事重复。宜其司当代文柄,以变风雅。一命而卒,天其绝邪!
(节选自《欧阳行周文集序》,有删改)
(1)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
①寻而陆相贽知贡举                                    
②人到于今伏之                                    
[答案] ①主持、掌管 ②同“服”,佩服
(2)写出下列句中加点词的词性,并从括号内选择正确的释义。
①比君为芝英
为:     词(作;为了)
②常与君同道而相上下者
者:     词(……的人;表停顿)
[答案] ①介 作 ②代 ……的人
(3)用“/”给语段中画波浪线的句子断句,并翻译。
会 故 相 常 衮 来 为 福 之 观 察 使 有 文 章 高 名 又 性 颇 嗜 诱 进 后 生 推 拔 于 寒 素 中 惟 恐 不 及
译文:                                    
                                    
[解析] 翻译和断句前注意先粗通句子大意,补全句中缺少的成分;再确定主谓宾,根据语法断句。本题中“有文章高名”“又性颇嗜诱进后生”“推拔于寒素中”“惟恐不及”的主语都是前文的“常衮来”,分别在“有”“又”“推”“惟”前断开,即可得到答案。
[答案] 断句:会故相常衮来为福之观察使/有文章高名/又性颇嗜诱进后生/推拔于寒素中/惟恐不及
译文:恰逢原来的丞相常衮来担任福建的观察使,他在文章方面名望很高,又生性很喜欢引导后辈进取,在家世清贫的人中推举选拔人才,生怕自己找不到。
【参考译文】
恰逢原来的丞相常衮来担任福建的观察使,他在文章方面名望很高,又生性很喜欢引导后辈进取,在家世清贫的人中推举选拔人才,生怕自己找不到。常公到福建之后,把欧阳行周比作灵芝。每逢欧阳行周写完一篇文章,就会对他赞赏激励。游玩宴饮,一定会召欧阳行周同席。欧阳行周更加谦让有礼,一举一动绝不会失礼。常公对他的了解,随着时间推移更深入了。欧阳行周的名声逐渐在江淮一带响亮起来,并且都传到京城去了。当时的人都说常公善于识别真正的人才。不久,宰相陆贽主持贡举,搜罗天下文章,录取士人之多,前所未有,所以欧阳行周的名字自然也在榜中。平时跟欧阳行周文道相同、才能不相上下的,有侍郎韩愈、校书李观,人们到现在还很佩服他。欧阳行周的文章新奇,没有什么蹈袭前人的地方,才思不曾困顿过。他精于事理,所以文章大多周密详尽;切合于感情,所以叙事详备。应当让他执掌当下的文坛,来改变文风。他去世了,天难道要断绝文章的传承吗?
五、固定句式——看清固定结构词,固定格式固定译
固定句式也叫固定结构或凝固结构。它的语法特点就是由一些不同词性的词凝结在一起,固定成为一种句法格式,表达一种新的语法意义,约定俗成,经久不变。熟练地掌握这些句式,可以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对快速、正确地进行文言文翻译非常有帮助。按表达的语气可将其分为以下六类:
类型 示例
表陈述语气 有以(有用来……的)、无以(没有用来……的)、有所(有……的)、无所(没有……的)、比及(等到……的时候)、为……所(被……)
表疑问语气 奈何(怎么办)、何如(怎么样)、如……何(把……怎么样)、得无……耶(莫不是,该不会)
表感叹语气 何其(多么)、一何(何等、多么)、唯(惟)……是[强调语气。如:唯利是图。“是”起提宾作用,无意义,“唯(惟)”表示对象的唯一性等]
表反问语气 无乃……乎(难道不、恐怕、只怕……吧)、得无……乎(恐怕……吧)、何……之(有什么……)、不亦……乎(不也……吗)
表假设关系 诚……则……(如果……,那么……)、然则(既然这样,那么……;如果这样,那么……)
表选择关系 与其……孰若……(与其……,不如……)、其……耶(邪),其……耶(邪)?(是……呢,还是……呢?)
5.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后面的题目。
夫君能尽礼,臣得竭忠,必在于内外无私,上下相信。上不信,则无以使下;下不信,则无以事上,信之为道大矣。昔齐桓公问于管仲曰:“吾欲使酒腐于爵,肉腐于俎,得无害霸乎?”管仲曰:“此极非其善者,然亦无害于霸也。”
(节选自《贞观政要·诚信》)
(1)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
①上下相信                                    
②则无以事上                                    
[答案] ①互相 ②没有用来……办法
(2)写出下列句中加点词的词性,并从括号内选择正确的释义。
①上不信,则无以使下
则:    词(就;竟然)
②然亦无害于霸也
然:    词(但是;这样)
[答案] ①副 就 ②副 但是
(3)将语段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吾欲使酒腐于爵,肉腐于俎,得无害霸乎?
译文:                                    
                                    
[解析] “得无……乎”,表反问时,译为“能不……吗”;表推测时,译为“该不会……吧”“恐怕……吧”。
[答案] 我想使酒在酒器中变坏,肉在砧板上腐烂,这样做该不会妨碍称霸吧?
【参考译文】
如要君王尊礼,臣下尽忠,就必须内外无私,君臣之间相互信任。君王不信任臣下,就没有用来让臣下做事的办法;臣下不信任君王,就没有用来侍奉君王的办法,信任对于治理国家至关重要。过去齐桓公问管仲说:“我想使酒在酒器中变坏,肉在砧板上腐烂,这样做该不会妨碍称霸吧?”管仲说:“这样做不好,但是对称霸也无害。”
专项对点练20 文言实词、文言虚词、文言句式(一)
一、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4题。(17分)
靖郭君①将城薛,客多以谏。靖郭君谓谒者:“无为客通。”齐人有请者曰:“臣请三言而已矣。益一言,臣请烹。”靖郭君因见之。客趋而进曰:“海大鱼。”因反走。君曰:“客有于此。”客曰:“鄙臣不敢以死为戏。”君曰:“亡,更言之。”对曰:“君不闻海大鱼乎?网不能止,钩不能牵,荡而失水,则蝼蚁得意焉。今夫齐,亦君之水也。君长有齐荫,奚以薛为?失齐,虽隆薛之城到于天,犹之无益也。”君曰:“善。”乃辍城薛。
靖郭君善齐貌辨。 齐貌辨之为人也多疵,门人弗说。士尉以诤靖郭君,靖郭君不听,士尉辞而去。于是舍之上舍,令长子御,旦暮进食。数年,威王薨,宣王立。靖郭君大不善于宣王,辞而之薛,与齐貌辨俱留。无几何,齐貌辨辞而行,请见宣王。靖郭君曰:“王之不说婴甚,公往,必得死焉。”齐貌辨曰:“固不求生也,请必行。”靖郭君不能止。
齐貌辨行至齐,宣王闻之,藏怒以待之。齐貌辨见宣王,王曰:“子,靖郭君之所听爱夫?”齐貌辨曰:“爱则有之,听则无有。王之方为太子之时,辨谓靖郭君曰:‘太子相不仁,不若废太子,更立卫姬婴儿郊师。’靖郭君泣而曰:‘不可,吾不忍也。’若听辨而为之,必无今日之患也。此为一。至于薛,昭阳②请以数倍之地易薛,辨又曰:‘必听之。’靖郭君曰:‘受薛于先王,虽恶于后王,吾独谓先王何乎!且先王之庙在薛,吾岂可以先王之庙与楚乎?’又不肯听辨。此为二。”宣王大息,动于颜色曰:“靖郭君之于寡人一至此乎!寡人少,殊不知此,子肯为寡人来靖郭君乎?”齐貌辨对曰:“敬诺。”
靖郭君衣威王之衣冠,带其剑。宣王自迎靖郭君于郊,望之而泣。靖郭君至,因请相之。靖郭君辞,不得已而受。当是时,靖郭君可谓能知人矣。
(节选自《战国策·齐策一》,有删改)
【注】 ①靖郭君:田婴,齐威王少子,齐宣王异母弟。其封地在薛(今山东滕州)。②昭阳:楚国令尹。
1.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无为客通”与“会天大雨,道不通”(《陈涉世家》)两句中的“通”字含义不同。
B.“客趋而进曰”与“日削月割,以趋于亡”(《六国论》)两句中的“趋”字含义相同。
C.“靖郭君善齐貌辨”与“素善留侯张良”(《鸿门宴》)两句中的“善”字含义相同。
D.衣,名词作动词,与《赤壁赋》“顺流而东也”的“东”用法相同。
B [A项,“无为客通”中“通”为“通报”之意,“会天大雨,道不通”中“通”为“通畅,来往无阻”之意。B项,“含义相同”错误。前者是“小步快走”的意思,后者是“走向”的意思。C项,两句中的“善”均为“交好、友善”。D项,正确。“顺流而东也”的“东”是名词作动词,向东流。]
2.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王之不说婴甚”,此处“之”为结构助词,取消句子独立性。与《氓》中“女之耽兮”中“之”用法相同。
B.“靖郭君大不善于宣王”与“而寒于水”(《劝学》)两句中的“于”字含义不同。
C.“必得死焉”与“风雨兴焉”(《劝学》)两句中的“焉”字用法相同。
D.“虽恶于后王”与“虽与府吏要”(《孔雀东南飞并序》)两句中的“虽”字含义相同。
A [A项,“用法相同”错误。前者是助词,用在主语和谓语之间,起取消句子独立性的作用,不译。后者是代词,代事理,作宾语。]
3.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君,一种爵号,如贾谊《过秦论》中提到的信陵君、孟尝君、春申君、平原君等“四君”。
B.客,即门客,苏轼《赤壁赋》“客有吹洞箫者”中的“客”也是此义。
C.“则蝼蚁得意焉”与“犹且从师而问焉”(《师说》)两句中的“焉”字用法相同。
D.“辞而之薛”与“屈平疾王听之不聪也”(《屈原列传》)两句中的“之”字用法不同。
B [B项,“苏轼《赤壁赋》‘客有吹洞箫者’中的‘客’也是此义”错误。“客有吹洞箫者”中的“客”是朋友,指与苏轼同游的人,不是门客。C项,正确,两句中“焉”均用在动词后,相当于代词,此处可译为“他”。D项,正确。前者是动词,去,到。后者是助词,用在主语和谓语之间,起取消句子独立性的作用,不译。]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8分)
(1)今夫齐,亦君之水也。君长有齐荫,奚以薛为?
译文:                                    
                                    
(2)寡人少,殊不知此,子肯为寡人来靖郭君乎?
译文:                                    
                                    
[解析] (1)“今夫齐,亦君之水也”,判断句,……也,表判断;“荫”,荫庇;“奚……为”,固定用法,干什么……呢。(2)“少”,年轻;“殊”,确实;“来”,使动用法,使……来。
[答案] (1)如今这齐国,也是您的水啊。您一直受到齐国荫庇,还在薛邑修城干什么呢?
(2)我太年轻,确实不知道这些事情,先生您愿意替我把田婴请过来吗?
【参考译文】
靖郭君田婴准备在封地薛邑修筑城防工事,(因为会引起齐威王猜疑)不少门客去谏阻他。田婴吩咐守门人:“不要为劝谏的门客通报。”齐国有个门客请求谒见田婴,说:“我只说三个字就行了。要是多一个字,愿意领受烹杀之刑。”田婴于是接见了门客。门客小步快步走到他跟前说:“海大鱼。”然后转身就走。田婴问:“先生还有要说的话吧。”门客说:“我可不敢拿性命当儿戏。”田婴说:“不碍事,先生请讲。”门客回答道:“您没听说过海里的大鱼吗?渔网、钓钩对它无能为力,但它一旦因为得意忘形离开了水,那么蝼蚁也能随意摆布它。如今这齐国,也是您的水啊。您一直受到齐国荫庇,还在薛邑修城干什么呢?而您如果失去了齐国,即使将薛邑的城墙筑得跟天一样高,也是毫无作用的。”田婴说:“对。”于是停止在薛邑筑城。
田婴对待门客齐貌辨非常友好。齐貌辨为人有很多缺点,门客们都讨厌他。士尉曾为此劝说田婴(赶走齐貌辨),田婴没有接受,士尉拂袖而去。于是田婴就给齐貌辨上等的客舍住,并且派长子去为他驾车,朝夕侍候他的饮食。几年以后,齐威王驾崩,齐宣王即位。田婴跟齐宣王非常不和,于是就离开国都,跟齐貌辨一同到自己的封地薛邑。没过多久,齐貌辨辞别田婴,请求回齐国晋见齐宣王。田婴说:“君王很讨厌我,你此去一定会死在那里。”齐貌辨说:“我根本就不想活,请务必让我去。”田婴无法阻止他。
齐貌辨到了齐国,齐宣王听说后,满心怒气地等候齐貌辨。齐貌辨拜见齐宣王后,齐宣王问他:“你就是田婴言听计从,非常喜爱的那个人吧?”齐貌辨回答说:“喜爱有这回事,言听计从就算不上了。当您还是太子时,我曾对田婴说:‘太子长着一副不仁相貌,不如把太子废掉,改立卫姬之子郊师为太子。’田婴(竟然)哭着对我说:‘不可以,我不忍这样做。’假如田婴听我的话,也不会有今天的祸患。这是第一件事。当田婴到了薛邑,楚国令尹昭阳要用几倍的土地来换薛邑,我又对田婴说:‘一定要接受这个请求。’田婴说:‘我从先王那里接受薛邑,现在虽然与后王关系不好,(如果把薛邑交换出去,将来死后)我如何向先王交代呢!况且先王的宗庙就在薛邑,我难道能把先王的宗庙交给楚国吗?’又不肯听从我的话。这是第二件事。”齐宣王(听了)长声叹息,脸色骤变,说:“田婴对我的感情竟然深到这种程度啊!我太年轻,确实不知道这些事情,先生您愿意替我把田婴请过来吗?”齐貌辨回答说:“遵命。”
田婴穿戴上齐威王赐给他的衣服帽子,佩戴上齐威王赐给他的宝剑。齐宣王亲自到郊外迎接田婴,望着他哭泣。田婴到了朝廷,齐宣王就请他做国相。田婴(刚开始)辞让,不得已才接受了。此时此刻,应该明白田婴可以说是有知人之明啊。
二、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5~8题。(17分)
丙戌,夏人倾国而至,号三十万。大将高永能曰:“敌性如兽,不意而辄加笞叱,则气折不能害人。若迟疑不断,纵其跳梁,将无所不至。今先至者皆精兵,急与战破之,则骇散,后虽有重兵,亦不敢进,此常势也。尘埃涨天,必数十万之众,使俱集则众寡不支,大事去矣。”徐禧岸然捋其髯谓永能曰:“尔何知?王师不鼓不成列!”永能退拊膺谓人曰:“吾不知死所矣!”禧执刀自率士卒拒战,夏人至者益众。丁亥,夏人渐逼,永能请及其未阵击之,又不听。俄夏人纵铁骑渡河,曲珍曰:“此‘铁鹞子’军也。当其半济击之,乃可以逞,得地则其锋不可当也。”禧不从。铁骑既济,震荡冲突,大军继之。时鄜延选锋军最为骁锐,皆一当百,先接战,败奔入城,蹂后阵。夏人乘之,师大溃,将校寇伟、李思古、高世才、夏俨、程博古及使臣十余辈、士卒八百余人尽没。曲珍与残兵入城,崖峻径窄,骑兵缘崖而上,丧马八千匹,夏人遂围城。乙未,诏李宪、张世矩将兵救永乐,又令沈括遣人与夏约退军,当还永乐地。夏人围永乐城厚数里,且据其水寨。珍士卒昼夜血战,城中乏水已数日,掘井不及泉,渴死者十六七,至绞马粪汁饮之。括与李宪援兵及馈饷皆为夏人所隔,不得前。曲珍度不可支,请禧乘兵气未竭,溃围而出,使人自求生。禧曰:“此城据要地,奈何弃之?且为将而奔,众心摇矣。”珍曰:“非敢自爱,但敕使、谋臣同没于此,惧辱国耳!”高永能亦劝尽捐金帛,募死士力战以出,皆不听。戊戌,夜大雨,夏人环城急攻,城遂陷。
(节选自《西夏纪事本末·永乐失事》,有删改)
5.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岸然”指高傲的样子,“岸”与《诗经·卫风·氓》中“淇则有岸”的“岸”含义不同。
B.“王师”指天子的军队,与陆游《示儿》中“王师北定中原日”的“王师”含义相同。
C.鼓,名词作动词,与《苏武传》“天雨雪”的“雨”用法相同。
D.“半济”指渡河到一半,“济”与《烛之武退秦师》中“朝济而夕设版焉”的“济”含义不同。
D [D项,“含义不同”错误,“济”的意思都是渡河。]
6.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则气折不能害人”与“徐而察之,则山下皆石穴罅”(《石钟山记》)两句中的“则”字含义相同。
B.“若迟疑不断”与“若毒之乎”(《捕蛇者说》)两句中的“若”字含义不同。
C.“此‘铁鹞子’军也”与“师道之不传也久矣”(《师说》)两句中的“也”字用法不同。
D.“募死士力战以出”与“余船以次俱进”(《赤壁之战》)两句中的“以”字含义相同。
D [D项,“含义相同”错误,前者为连词,表承接;后者为介词,表示动作、行为所用的或所凭借的工具、方法及其他,可译为“用”“依据”“按照”等。]
7.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丙戌为干支之一,顺序为第二十三个,和“壬戌之秋”中的“壬戌”不同,是干支纪年。
B.将校,古代将军与校尉的合称,汉代军制,将军属下设校尉,将军与校尉合称将校。
C.馈饷,有多个含义,文中指粮饷,古代“兵马未动,粮草先行”,可见其重要性。
D.西夏,因其在西北,故称之为西夏,《六国论》的背景之一就是北宋给西夏进贡。
A [A项,“不同”错误,“壬戌之秋”中的“壬戌”也是干支纪年,两者用法相同。]
8.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8分)
(1)尘埃涨天,必数十万之众,使俱集则众寡不支,大事去矣。
译文:                                    
                                    
(2)非敢自爱,但敕使、谋臣同没于此,惧辱国耳!
译文:                                    
                                    
[解析] (1)“涨”,充满、弥漫;“必”,一定;“俱”,都、全;“去”,失去,无法挽回。(2)“爱”,吝惜;“非敢自爱”,宾语前置句,正常语序为“非敢爱自”;“但”,只是;“没”,覆没;“辱”,使动用法,使……受辱。
[答案] (1)尘埃弥漫天空,一定有数十万的军队,如果他们都聚集起来,我们就会寡不敌众,事情就无法挽回了。
(2)我不敢吝惜自己的生命,只是敕使、谋臣在此一同覆没,我害怕使国家受辱罢了!
【参考译文】
元丰五年(1082)九月丙戌日,西夏人举全国兵力入侵大宋,号称有三十万人。大将高永能说:“敌人的性情就像野兽,在他们没有预料时就对他们加以打骂,他们就会锐气折损而不能伤人。如果迟疑不断,纵容他们的嚣张,他们将无所不至。现在先到的人都是精兵,迅速与之作战并击败他们,他们就会惊骇逃散,身后即使有重兵,也不敢前进,这是通常的情势。尘埃弥漫天空,一定有数十万的军队,如果他们都聚集起来,我们就会寡不敌众,事情就无法挽回了。”徐禧高傲地捋着胡须对高永能说:“你知道什么?天子的军队不出击还未排成阵列的敌人!”高永能回来后拍着胸口对人说:“我不知道将会死在哪里啊!”徐禧拿着刀亲自率领士兵抵御(西夏人),来的西夏人更多了。九月丁亥日,西夏人逐渐逼近,高永能请求趁着他们还没排好作战阵列时向他们发动攻击,徐禧又没有听从。不久西夏人派出精锐骑兵渡河,曲珍说:“这是‘铁鹞子’军。在他们渡河到一半时向他们发动攻击,才可以胜利,等登上河岸他们的旺盛势头就无法抵挡了。”徐禧不听从。精锐骑兵渡河之后,向前突击急奔猛闯,大军随后到来。当时鄜延路的选锋军最为骁勇精锐,都是以一当百之人,他们先迎战,失败后逃回城内,践踏后阵。西夏人追逐,宋军大败,将校寇伟、李思古、高世才、夏俨、程博古和使臣十多人、士兵八百多人都覆没了。曲珍和残兵进入城内,山崖陡峭,山路狭窄,骑兵沿着山崖而上,损失战马八千匹,西夏人于是围困了永乐城。九月乙未日,皇上命令李宪、张世矩率军营救永乐城,又命令沈括派遣官员和西夏人约定退军,将归还永乐之地。西夏人围困永乐城,共围了好几里路,并且占据了它的水寨。曲珍的士兵昼夜血战,城中缺水已有数日,挖井挖不到泉水,渴死的人有十分之六七,以至于挤出马粪的汁液来喝。沈括与李宪的援兵和粮饷都被西夏人阻隔,无法前进。曲珍估计不能支撑,请求徐禧趁着士气还没有穷尽,突破包围逃出,让人们各自求生。徐禧说:“此城占据要地,为什么要放弃它呢?况且作为将领却要逃跑,会使人心动摇啊。”曲珍说:“我不敢吝惜自己的生命,只是敕使、谋臣在此一同覆没,我害怕使国家受辱罢了!”高永能也劝他拿出全部金钱和布匹,招募敢死之士奋力作战逃出,徐禧都不采纳。九月戊戌日,夜里下起大雨,西夏人包围永乐城并迅速进攻,永乐城于是陷没。
专项对点练21 文言实词、文言虚词、文言句式(二)
一、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4题。(17分)
初,燕将攻下聊城,人或谗之。燕将惧诛,遂保守聊城,不敢归。齐田单攻之岁余,士卒多死,而聊城不下。鲁仲连乃书,约之矢以射城中,遗燕将曰:“吾闻之,智者不倍时而弃利,勇士不怯死而灭名,忠臣不先身而后君。今公行一朝之忿,不顾燕王之无臣,非忠也;杀身亡聊城,而威不信于齐,非勇也;功废名灭,后世无称,非知也。
“故知者不再计,勇士不怯死。愿公之详计而无与俗同也。且楚攻南阳,魏攻平陆,齐无南面之心,以为亡南阳之害,不若得济北之利,故定计而坚守之。今秦人下兵,魏不敢东面,横秦之势合,则楚之形危。今公又以弊聊之民,距全齐之兵,期年不解,是墨翟之守也;食人炊骨,士无反北之心,是孙膑、吴起之兵也。能以见于天下矣。
“故为公计者,不如罢兵休士,全车甲,归报燕王,燕王必喜。士民见公,如见父母,交游攘臂而议于世,功业可明矣。意者亦捐燕弃世,东游于齐乎?请裂地定封,富比陶、卫,世世称孤寡,与齐久存,此亦一计也。二者显名厚实也,愿公熟计而审处一也。且吾闻,效小节者不能行大威,恶小耻者不能立荣名。昔管仲射桓公中钩,篡也;遗公子纠而不能死,怯也;束缚桎梏,辱身也。此三行者,乡里不通也,世主不臣也。使管仲终穷抑,幽囚而不出,惭耻而不见,穷年没寿,不免为辱人贱行矣。然而管子并三行之过,据齐国之政,一匡天下,九合诸侯,为五伯首,名高天下,光照邻国。故业与三王争流,名与天壤相敝也。公其图之!”燕将曰:“敬闻命矣。”因罢兵而去。故解齐国之围,救百姓之死,仲连之说也。
(节选自《战国策·齐策六》,有删改)
1.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智者不倍时而弃利”与“愿伯具言臣之不敢倍德也”(《鸿门宴》)两句中的“倍”字含义不同。
B.“后世无称”与“其称文小而其指极大”(《屈原列传》)两句中的“称”字含义不同。
C.“期年不解”与“帝乡不可期”(《归去来兮辞并序》)两句中的“期”字读音、含义均不同。
D.辱,使……受辱,使动用法,与“越国以鄙远”(《烛之武退秦师》)两句中的“鄙”字用法相同。
D [A项,“智者不倍时而弃利”中“倍”是违背之意,“愿伯具言臣之不敢倍德也”中的“倍”同“背”,是背弃之意;B项,“后世无称”中“称”是称道之意,“其称文小而其指极大”中“称”是描写之意;C项,“期年”指满一年,“期”读jī;“帝乡不可期”中“期”是期求之意,读qī;D项,错误,两词用法不同。“越国以鄙远”中“鄙”是意动用法,指“边邑”,以……为鄙,把……当作边邑。]
2.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鲁仲连乃书”与“今其智乃反不能及”(《师说》)两句中的“乃”字意义和用法不同。
B.“约之矢以射城中”与“今公又以弊聊之民”两句中的“以”字意义和用法不同。
C.“遗公子纠而不能死”与“因罢兵而去”两句中的“而”字意义和用法不同。
D.“故为公计者,不如罢兵休士”与“此三行者”两句中的“者”字意义和用法不同。
D [D项,“意义和用法不同”错误,均为助词,表停顿。A项,①副词,于是,就;②副词,竟。B项,①连词,相当于“而”,表顺承;②动词,率领。C项,①连词,表转折;②连词,表顺承。]
3.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用法与例句相同的一项是(3分)(  )
例句:而聊城不下
A.族庖月更刀
B.明足以察秋毫之末
C.赤也为之小,孰能为之大
D.三子者出,曾皙后
D [D项与例句都是名词作动词,“下”译为“被攻下”,“后”译为“落在后面”。A项,名词作状语,每月。B项,形容词作名词,视力。C项,形容词作名词,小相。]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8分)
(1)杀身亡聊城,而威不信于齐,非勇也。
译文:                                    
                                    
(2)二者显名厚实也,愿公熟计而审处一也。
译文:                                    
                                    
[解析] (1)“亡”,丢失、失掉;“信”,传播、传扬;“非勇也”,判断句,“也”表判断。(2)“厚实”,使财富丰厚;“熟”,仔细;“审处”,慎重处理、审慎选择。
[答案] (1)身死并丢失掉聊城,而威名不能在齐国传播,这不是勇士的举动。
(2)这两条路,要么可以使您名声显扬,要么可以使您财富丰厚,希望您能仔细考虑,审慎选择其中的一个。
【参考译文】
当初,有位燕国大将攻占聊城时,有人在燕王那里说他的坏话。这位燕国大将害怕会被处死,就死守在聊城,不敢回国。齐将田单攻打了一年多,将士死伤累累,可聊城仍然没有被攻下。鲁仲连就写了一封信,绑在箭杆上射到城内,将信送给燕国大将说:“我听说,聪明人不做违背时势而有损利益的事,勇士不做害怕死亡而毁掉名声的事,忠臣不做先顾自己而后顾君王的事。现在将军竟因一时的激愤,而不顾燕王将失去一位大臣,这不是忠臣的举动;身死并丢失掉聊城,而威名不能在齐国传播,这不是勇士的举动;战功废弃,英名埋没,后人不会称道,这不是聪明人的举动。
“因此,聪明人不会踌躇不决,勇士也不会贪生怕死。希望将军能够三思而行,不要同世俗之人持一样的想法。而且楚国进攻南阳,魏国进逼平陆,齐国没有分兵南进拒击的意思,认为失去南阳的害处,不及攻取聊城的利处,所以一心一意攻打聊城。如今秦王出兵,魏国不敢再出兵平陆;秦齐连横之势已定,楚国此刻岌岌可危。而您却能率领早已疲惫不堪的聊城子民,抗拒整个齐国的兵马,已满一年不能解除,这是如墨翟一般善于攻守;士兵们饥饿到食人肉炊人骨的地步,而始终没有背弃您的想法,这是如孙膑、吴起一样善于用兵。将军足可凭这两条成名于天下。
“因此,我为您考虑,不如罢兵休战,保全车仗和甲胄,回国向燕王复命,他一定会很高兴。燕国的官吏和子民见到您,就如同见到父母一样,卷起衣袖、露出手臂,兴奋地四处高谈您的事迹,您的功业就显扬了。(如果将军不愿回去,)是否能考虑一下舍弃燕国,投奔齐国呢?我会请求齐王赐您封地,(使您)与陶朱公、商鞅一样富有,代代相袭,和齐国长久地并存,这是另一条出路。这两条路,要么可以使您名声显扬,要么可以使您财富丰厚,希望您能仔细考虑,审慎选择其中的一个。我还听说过,看重小节的人不能建立大功;不堪忍受小辱的人不能成就威名。从前管仲弯弓射中桓公的衣带钩,这是篡逆作乱;舍弃公子纠不能为公子纠赴死,这是贪生惜命;身陷囚笼,这是奇耻大辱。有了这三种行径,乡民不会与之交往,君主也不会以之为臣。如果管仲最终困窘抑制自己的志向,被囚禁而不再出仕,惭愧羞耻不能表现出自己的才能,那么终其一生,也不免被认为是污浊的人做了下贱的事。可是管仲却在身兼三种恶行的情况下,执掌齐国政事,扶正天下,九次召集诸侯会盟,使桓公得以成为春秋五霸之首,他自己也名满天下,光耀邻邦。他们的功业可与三王争高低,声名可与天地共短长。愿将军仔细考虑这件事!”燕国大将说:“谨遵先生之命。”于是就撤军回国了。所以,解除齐国聊城的围困,拯救百姓免遭战祸,是依靠鲁仲连的劝说呀。
二、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5~8题。(17分)
坚①锐意欲取江东,下诏大举入寇。阳平公苻融言于坚曰:“鲜卑、羌虏,我之仇雠,常思风尘之变以逞其志,所陈策画,何可从也!良家少年皆富饶子弟,不闲军旅,苟为谄谀之言,以会陛下之意。臣恐功既不成,仍有后患。”坚不听。是时,秦兵既盛,都下震恐。谢玄入,问计于谢安②,安夷然,答曰:“已别有旨。”安遂命驾出游山墅,亲朋毕集,与玄围棋赌墅。安棋常劣于玄,是日,玄惧,便为敌手而又不胜。安遂游陟,至夜乃还。桓冲深以根本为忧,遣精锐三千入援京师。谢安固却之,曰:“朝廷处分已定,兵甲无阙,西藩宜留以为防。”冲对佐吏叹曰:“谢安有庙堂之量,不闲将略。今大敌垂至,方游谈不暇,遣诸不经事少年拒之,众又寡弱,天下事已可知,吾其左衽矣!”谢玄遣广陵相刘牢之帅精兵五千趣洛涧,梁成阻涧为陈以待之。牢之直前渡水,击成,大破之。于是谢石等诸军,水陆继进。秦王坚与阳平公融登寿阳城望之,见晋兵部阵严整,又望八公山上草木,皆以为晋兵,顾谓融曰:“此亦勍敌,何谓弱也!”怃然始有惧色。秦兵逼淝水而陈,晋兵不得渡。谢玄遣使谓阳平公融曰:“若移陈少却,使晋兵得渡,以决胜负,不亦善乎?”坚曰:“但引兵少却,使之半渡,我以铁骑蹙而杀之,蔑不胜矣。”融亦以为然,遂麾兵使却。秦兵遂退,不可复止。谢玄等引兵渡水击之。融驰骑略陈,欲以帅退者,马倒,为晋兵所杀,秦兵遂溃。玄等乘胜追击。秦兵大败,自相蹈藉而死者,蔽野塞川。其走者闻风声鹤唳,皆以为晋兵且至,昼夜不敢息,草行露宿,重以饥冻,死者十之七八。谢安得驿书,时方与客围棋,摄书置床上,了无喜色,围棋如故。客问之,徐答曰:“小儿辈遂已破贼。”既罢,还内,过户限,不觉屐齿之折。
(节选自《通鉴纪事本末·淝水之战》,有删改)
【注】 ①坚:苻坚,前秦国君。②谢安:东晋政治家。
5.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以会陛下之意”与“会不相从许”(《孔雀东南飞并序》)两句中的“会”字含义不同。
B.“亲朋毕集”与“六王毕,四海一”(《阿房宫赋》)两句中的“毕”字含义不同。
C.“谢安固却之”与“秦孝公据崤函之固”(《过秦论》)两句中的“固”字含义相同。
D.“为晋兵所杀”中,“为”与“所”连用,表被动,与“信而见疑”(《屈原列传》)中的“见”用法相同。
C [A项,“以会陛下之意”中“会”是迎合之意,“会不相从许”中“会”是“当,决”,表必定之意。B项,“亲朋毕集”中“毕”是都、全之意,“六王毕,四海一”中“毕”是完结之意。C项,“谢安固却之”中“固”是坚决地之意,“秦孝公据崤函之固”中“固”是坚固、险固(多指地势险要和城郭坚固)之意,两者含义不同。D项,正确,两词均表被动。]
6.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常思风尘之变以逞其志”与“梁成阻涧为陈以待之”两句中的“以”字意义和用法不同。
B.“谢玄入,问计于谢安”与“安棋常劣于玄”两句中的“于”字意义和用法不同。
C.“遣诸不经事少年拒之”与“蚓无爪牙之利”(《劝学》)两句中的“之”字意义和用法不同。
D.“其走者闻风声鹤唳”与“今者项庄拔剑舞”(《鸿门宴》)两句中的“者”字意义和用法不同。
A [A项,意义和用法相同,均为连词,来。B项,①介词,向;②介词,比。C项,①代词,代前秦的军队;②助词,定语后置的标志,不译。D项,①代词,……的人;②用于时间词之后,起语助作用,可不译。]
7.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用法与例句相同的一项是(3分)(  )
例句:秦兵逼淝水而陈
A.小则获邑,大则得城
B.能守其土,义不赂秦
C.臣不胜犬马怖惧之情
D.夙遭闵凶
B [B项与例句都是名词作动词,例句“陈”译为“布阵”,B项“义”译为“坚持正义”。A项,小、大:形容词作名词,小的方面,大的方面。C项,犬马:名词作状语,像犬马一样。D项,凶:形容词作名词,凶丧之事,不幸。]
8.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8分)
(1)谢玄入,问计于谢安,安夷然。
译文:                                    
                                    
(2)但引兵少却,使之半渡,我以铁骑蹙而杀之,蔑不胜矣。
译文:                                    
                                    
[解析] (1)“谢玄入”,省略句,省略“朝”;“问计于谢安”,状语后置,“于谢安问计”,向谢安询问应对之策;“夷”,平静,镇定。(2)“但”,只是;“蹙”,逼迫;“蔑”,无,没有。
[答案] (1)谢玄入(朝),向谢安询问应对之策,谢安一副平静的样子。
(2)只是领兵稍微后撤,让他们渡河到一半,我们再用铁甲骑兵逼迫攻杀,没有不胜的。
【参考译文】
苻坚专注于想要攻取江东地区,下达诏令大举入侵。阳平公苻融向苻坚进言说:“鲜卑、羌族的虏臣,是我们的仇敌,经常盼望着风云变化来实现他们的心愿,他们所献的计划,怎么能听从呢!良家少年全都是富家子弟,不熟悉军事事务,只会苟且进上阿谀奉承之言,以迎合陛下的心愿。我担心既不能成就战功,随之还会产生后患。”苻坚没有听从。这时,前秦的军队已经非常强盛,东晋京城里的人震惊恐惧。谢玄入(朝),向谢安询问应对之策,谢安一副平静的样子,回答说:“已经另有打算了。”谢安于是就命令驾车出游山间别墅,亲戚朋友全都聚集在一起,与谢玄在别墅玩围棋赌博。谢安的棋术一直不如谢玄,这一天,谢玄由于内心恐惧,致使两人旗鼓相当,谢玄无法取胜。谢安于是就登山漫游,到晚上才回来。桓冲对国家的根基大业深以为忧,派精锐部队三千人入城支援京城。谢安坚决地阻拦他,说:“朝廷的处理办法已经决定,士兵武器都不缺乏,(你)应该留在西藩之地以作防备。”桓冲对藩府参佐叹息道:“谢安有身居朝廷的气量,但不熟悉带兵打仗的方法。如今大敌临头,还尽情游玩,高谈阔论不止,只派遣未经战事的年轻人前去抵抗前秦的军队,再加上数量不足,力量弱小,天下的结局已经可以知道了,我们将要受外族的统治了!”谢玄派广陵相刘牢之率领五千精兵开赴洛涧,梁成扼守山涧部署兵布阵以等待刘牢之。刘牢之径直向前渡河,攻击梁成,大败梁成。于是谢石等各路军队,从水路、陆路相继进发。前秦王苻坚与阳平公苻融登上寿阳城观望,只见东晋军队布阵严整,又望见了八公山上的草木,也以为都是东晋的士兵,苻坚回头对苻融说:“这也是强敌,怎么能说他软弱呢!”茫然若失,脸上开始有了畏惧的神色。前秦的军队紧逼淝水而布阵,东晋的军队无法渡过。谢玄派使者对阳平公苻融说:“如果能移动兵阵稍微后撤,让晋朝的军队得以渡河,以决胜负,不也是很好的事情吗?”苻坚说:“只是领兵稍微后撤,让他们渡河到一半,我们再用铁甲骑兵逼迫攻杀,没有不胜的。”苻融也认为可以,于是就挥舞战旗,指挥兵众后退。前秦军队一退就不可收拾。谢玄等率领军队渡过淝水攻击他们。苻融骑马巡视军阵,想来率领退逃的兵众,结果战马倒地,被东晋的士兵杀了,前秦的军队于是就崩溃了。谢玄等乘胜追击。前秦的军队大败,自相践踏而死的人,遮蔽山野,堵塞山川。逃跑的人听到刮风的声音和鹤的鸣叫声,都以为是东晋的军队就要追来了,昼夜不敢停歇,慌不择路,风餐露宿,冻饿交加,死亡的人十有七八。谢安接到了驿站传递的书信,当时他正与客人下围棋,拿着信放到了床上,毫无高兴的样子,继续下棋。客人问他是什么事,他慢条斯理地回答说:“小孩子们已最终攻破了贼寇。”下完棋以后,他返回屋里,过门槛时,(高兴得竟然连)屐齿被折断都没有发觉。
22/26第3讲 抓住标志规律,分类熟记文言句式
高考中常见的文言句式主要有判断句、被动句、倒装句、省略句等。文言句式的考查往往在断句题中有所涉及,在文言文翻译题中也是重要采分点之一,这就要求学生熟练掌握文言句式的特点及翻译方法,以便迅速准确地翻译句子。
一、判断句——分清类别,添加成含有“是”的句子
文言文判断句最显著的特点之一就是基本上不用判断词“是”来表示,而往往让名词或名词性短语直接充当谓语,对主语进行判断。文言文中常用以下几种类型表示判断:
类型 例句
“……者,……也”句 楚左尹项伯者,项羽季父也。(《鸿门宴》)
“者”“者也”句 ①同游者:吴武陵,龚古,余弟宗玄。(《小石潭记》) ②沛公之参乘樊哙者也。(《鸿门宴》)
“也”字句 君子生非异也,善假于物也。(《劝学》)
“为”字句 如今人方为刀俎,我为鱼肉。(《鸿门宴》)
用“乃、即、则、皆、必”等副词表判断,用“非”表否定判断 ①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岳阳楼记》) ②当立者乃公子扶苏。(《陈涉世家》) ③梁父即楚将项燕。(《项羽本纪》) ④六国破灭,非兵不利。(《六国论》)
“是”字句 汝是大家子。(《孔雀东南飞并序》)
无标志 ①刘备天下枭雄。(《赤壁之战》) ②今臣亡国贱俘。(《陈情表》)
1.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后面的题目。
苏子曰圣人不能为时亦不失时时非圣人之所能为也能不失时而已。三代之兴,诸侯无罪不可夺削,因而君之虽欲罢侯置守,可得乎?此所谓不能为时者也。周衰,诸侯相并,齐、晋、秦、楚皆千余里,其势足以建侯树屏。至于七国皆称王,行天子之事,然终不封诸侯。久矣,世之畏诸侯之祸也,非独李斯、始皇知之。
(节选自《东坡志林·卷五》,有删改)
(1)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
①因而君之虽欲罢侯置守                                    
②诸侯相并                                    
③其势足以建侯树屏                                    
(2)写出下列句中加点词的词性,并从括号内选择正确的释义。
①此所谓不能为时者也
所:    词(放在动词前构成“所”字结构;地方)
②此所谓不能为时者也
也:    词(表判断语气;表陈述语气)
③其势足以建侯树屏
其:    词(他们的;大概)
(3)用“/”给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断句,并翻译。
苏 子 曰 圣 人 不 能 为 时 亦 不 失 时 时 非 圣 人 之 所 能 为 也 能 不 失 时 而 已
译文:                                    
                                    
二、被动句——看清标志词,翻译成“被”的意思
被动句是指主语与谓语之间的关系是被动关系,即主语是谓语动词所表示的行为的被动者、受事者,而不是主动者、施事者。被动句主要有以下几种形式:
类型 形式 示例
有标志句 “于”字句:谓语+于 六艺经传皆通习之,不拘于时(《师说》)
“见”字句:见+谓语、见+谓语+于 ①百姓之不见保(《齐桓晋文之事》) ②遂见用于小邑(《归去来兮辞并序》)
“受”字句:受+谓语+于 吾不能举全吴之地,十万之众,受制于人(《赤壁之战》)
“为”字句:为+动词 身死人手,为天下笑者,何也(《过秦论》)
“为……所”句、“……为所”句 ①悲夫!有如此之势,而为秦人积威之所劫(《六国论》) ②不者,若属皆且为所虏(《鸿门宴》)
“被”字句 舞榭歌台,风流总被,雨打风吹去(《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 (注:并不是所有带“被”字的都是被动句,如“秦王复击轲,被八创”中的“被”译为“遭受”,并不是被动句)
无标志句 无固定格式 ①感斯人言(《琵琶行并序》) ②而刘夙婴疾病(《陈情表》)
2.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后面的题目。
王充者,会稽上虞人也,字仲任。其先尝从军有功,封会稽阳亭。一岁仓卒国绝,因家焉,以农桑为业。世祖勇任气,卒咸不揆于人。岁凶,横道伤杀,怨仇众多。会世扰乱,恐为怨仇所擒,祖父汎举家担载,就安会稽,留钱唐县,以贾贩为事。生子二人,长曰蒙,少曰诵,诵即充父。祖世任气,至蒙、诵滋甚,故蒙、诵在钱唐,勇势凌人。末复与豪家丁伯等结怨,举家徙处上虞。
(节选自《论衡·自纪篇》,有删改)
(1)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
①岁凶,横道伤杀                                    
②祖父汎举家担载                                    
③诵即充父                                    
(2)写出下列句中加点词的词性,并从括号内选择正确的释义。
①因家焉
焉:    词(那里;在那里)
②以贾贩为事
以:    词(因为;把)
(3)将语段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其先尝从军有功,封会稽阳亭。
译文:                                    
                                    
②会世扰乱,恐为怨仇所擒。
译文:                                    
                                    
三、倒装句——判定形式,调整为正常语序
倒装句有以下几种情况:主谓倒装、宾语前置、定语后置和状语后置。倒装句是与现代汉语的语法规则相比较而言的,因此首先要了解现代汉语标准句的语句结构,再分析文言文的句式特点。
类型 示例
主谓 倒装句 表疑问语气 谁为大王为此计者(《鸿门宴》)
表感叹语气 甚矣,汝之不惠(《愚公移山》)
宾语 前置句 否定句中,代词作宾语,宾语前置。(句中有否定词“不、弗、未、毋、无、莫”等) 不吾知也(《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
疑问句中,疑问代词作宾语,宾语前置。(句中出现疑问代词“何、谁、孰、恶、安、焉、胡、奚、曷”等) ①沛公安在(《鸿门宴》) ②大王来何操(《鸿门宴》)
以“之”或“是”为标志,用于加重语气, 宾语前置。(“之”“是”无实义) ①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师说》) ②唯利是图(成语)
陈述句中,介词“以”的宾语常常要前置;且介词的宾语是方位词的,也常会前置。 ①一言以蔽之(《论语·为政》) ②夜以继日(《庄子·至乐》) ③项王、项伯东向坐;亚父南向坐,——亚父者,范增也;沛公北向坐;张良西向侍(《鸿门宴》)
定语 后置 句 中心词+后置定语+者 客有吹洞箫者(《赤壁赋》)
中心词+之+后置定语+者 ①石之铿然有声者(《石钟山记》) ②马之千里者(《马说》)
中心词+之+后置定语 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劝学》)
中心词+而+后置定语+者 缙绅而能不易其志者,四海之大,有几人欤(《五人墓碑记》)
中心词+数量词定语 我持白璧一双,欲献项王(《鸿门宴》)
状语 后置句 动词+以+宾语 私见张良,具告以事(《鸿门宴》)
动词+于(或“乎”,相当于“于”)+宾语 尝学琵琶于穆、曹二善才(《琵琶行并序》)
形容词+于+宾语 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劝学》)
3.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后面的题目。
金人来索太上、帝后、诸王、妃主,(孙)傅留太子不遣。密谋匿之民间,别求状类太子者并宦者二人杀之,并斩十数死囚,持首送之,绐金人曰:“宦者欲窃太子出,都人争斗杀之,误伤太子。因帅兵讨定,斩其为乱者以献。苟不已,则以死继之。”越五日,无肯承其事者,傅曰:“吾为太子傅,当同生死。金人虽不吾索,吾当与之俱行,求见二酋面责之,庶或万一可济。”遂从太子出。金守门者曰:“所欲得太子,留守何预?”傅曰:“我宋之大臣,且太子傅也,当死从。”
(节选自《宋史·孙傅传》,有删改)
(1)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
①绐金人曰                                    
②苟不已                                    
(2)写出下列句中加点词的词性,并从括号内选择正确的释义。
①斩其为乱者以献
其:   词(他的;那些)
②且太子傅也
且:   词(而且;因为)
(3)将语段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别求状类太子者并宦者二人杀之,并斩十数死囚,持首送之。
译文:                                    
                                    
②金人虽不吾索,吾当与之俱行,求见二酋面责之,庶或万一可济。
译文:                                    
                                    
四、省略句——分析上下文,补充成完整的句子
在文言文语句中,省略某词或某种成分的句子叫省略句。省略句主要有五种形式:
类型 示例
省略 主语 承前省略 沛公军霸上,(沛公)未得与项羽相见(《鸿门宴》)
蒙后省略 (公)度我至军中,公乃入(《鸿门宴》)
对话省略 樊哙曰:“今日之事何如?”良曰:“(今日之事)甚急!”(《鸿门宴》)
省略 谓语 承前省略 择其善者而从之,(择)其不善者而改之(《论语·述而》)
蒙后省略 因跪请秦王(击缶)。秦王不肯击缶(《廉颇蔺相如列传》)
省略 宾语 动词宾语省略 项伯乃夜驰之沛公军,私见张良,具告(之)以事(《鸿门宴》)
介词宾语省略 竖子不足与(之)谋(《鸿门宴》)
省略 介词 介词“于” 省略 列坐(于)其次(《兰亭集序》)
省略兼语 使(之)快弹数曲(《琵琶行并序》)
4.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后面的题目。
会故相常衮来为福之观察使有文章高名又性颇嗜诱进后生推拔于寒素中惟恐不及。至之日,比君为芝英。每有一作,屡加赏进。游娱燕飨,必召同席。君加以谦德,动不逾节。常公之知,日又加深矣。君之声,渐腾于江淮,且达于京师矣。时人谓常公能识真。寻而陆相贽知贡举,搜罗天下文章,得士之盛,前无伦比,故君名在榜中。常与君同道而相上下者,有韩侍郎愈、李校书观,人到于今伏之。君之文新无所袭,才未尝困。精于理,故言多周详;切于情,故叙事重复。宜其司当代文柄,以变风雅。一命而卒,天其绝邪!
(节选自《欧阳行周文集序》,有删改)
(1)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
①寻而陆相贽知贡举                                    
②人到于今伏之                                    
(2)写出下列句中加点词的词性,并从括号内选择正确的释义。
①比君为芝英
为:     词(作;为了)
②常与君同道而相上下者
者:     词(……的人;表停顿)
(3)用“/”给语段中画波浪线的句子断句,并翻译。
会 故 相 常 衮 来 为 福 之 观 察 使 有 文 章 高 名 又 性 颇 嗜 诱 进 后 生 推 拔 于 寒 素 中 惟 恐 不 及
译文:                                    
                                    
五、固定句式——看清固定结构词,固定格式固定译
固定句式也叫固定结构或凝固结构。它的语法特点就是由一些不同词性的词凝结在一起,固定成为一种句法格式,表达一种新的语法意义,约定俗成,经久不变。熟练地掌握这些句式,可以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对快速、正确地进行文言文翻译非常有帮助。按表达的语气可将其分为以下六类:
类型 示例
表陈述语气 有以(有用来……的)、无以(没有用来……的)、有所(有……的)、无所(没有……的)、比及(等到……的时候)、为……所(被……)
表疑问语气 奈何(怎么办)、何如(怎么样)、如……何(把……怎么样)、得无……耶(莫不是,该不会)
表感叹语气 何其(多么)、一何(何等、多么)、唯(惟)……是[强调语气。如:唯利是图。“是”起提宾作用,无意义,“唯(惟)”表示对象的唯一性等]
表反问语气 无乃……乎(难道不、恐怕、只怕……吧)、得无……乎(恐怕……吧)、何……之(有什么……)、不亦……乎(不也……吗)
表假设关系 诚……则……(如果……,那么……)、然则(既然这样,那么……;如果这样,那么……)
表选择关系 与其……孰若……(与其……,不如……)、其……耶(邪),其……耶(邪)?(是……呢,还是……呢?)
5.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后面的题目。
夫君能尽礼,臣得竭忠,必在于内外无私,上下相信。上不信,则无以使下;下不信,则无以事上,信之为道大矣。昔齐桓公问于管仲曰:“吾欲使酒腐于爵,肉腐于俎,得无害霸乎?”管仲曰:“此极非其善者,然亦无害于霸也。”
(节选自《贞观政要·诚信》)
(1)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
①上下相信                                    
②则无以事上                                    
(2)写出下列句中加点词的词性,并从括号内选择正确的释义。
①上不信,则无以使下
则:    词(就;竟然)
②然亦无害于霸也
然:    词(但是;这样)
(3)将语段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吾欲使酒腐于爵,肉腐于俎,得无害霸乎?
译文:                                    
                                    
9/9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