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快车道》2026版高三一轮总复习(语文)49 板块四 读文指导——读懂文本才能准确答题(学生版+教师版)

文档属性

名称 《高考快车道》2026版高三一轮总复习(语文)49 板块四 读文指导——读懂文本才能准确答题(学生版+教师版)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1.5MB
资源类型 试卷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5-06-27 15:27:44

文档简介

 一、考教融合,梳理教材中的命题点
教材 课标要求
必修上册 第八单元:语言家园 词语积累与词语解释: 一、丰富词语积累 二、把握古今词义的联系与区别 三、词义的辨析和词语的使用 ①理解汉语词汇的构成和词语的特点,通过多种方式积累词语; ②学习辨析词义的方法,把握词义变化的规律,认识古今汉语的联系和差异; ③结合语义特点,通过词义辨析和词语的使用,探究语言表达中词语选择的艺术,提高理解和运用词语的能力; ④学会梳理语言现象,探究语言运用规律,发展语感,增强语言文字运用的敏感性。
选择性必修上册 第四单元:逻辑思维 逻辑的力量: 一、发现潜藏的逻辑谬误 二、运用有效的推理形式 三、采用合理的论证方法 ①总结具体运用时遣词造句的经验,建构初步的逻辑知识,提高语言运用能力,增强表达的逻辑严密性; ②通过辨析语言运用中常见的逻辑错误,学会在具体语境中辨析谬误,准确使用语言; ③掌握有效推理形式,建立正确的推理观念,并避免表达中的逻辑错误; ④学会分析论证,在写作或表达中,能够有效运用论证方法。
 二、考情及变化透视
1.依据课程标准,强调语文实践。2024年全国甲卷语言文字运用第21题,设置了一个生活中常见的“患者—医生”的交际情境,考查特定语境下识别和提取必要信息并根据需求和对象进行表达交流的能力。2023年全国甲卷语言文字运用第21题要求从“卧薪尝胆”“庖丁解牛”“一鼓作气”三个成语中任选一个,借鉴材料中第三位教师的讲解方法,拟出讲解要点。试题浓缩了阅读表达、探究梳理等典型的语文学习活动,引导考生在丰富的语文实践中,主动积累、梳理和整合。
2.探究语言运用规律,答案体现开放性。如2024年新课标Ⅰ卷第22题要求分析“恢复疲劳”的说法是否符合逻辑,探究特殊的语言现象。试题给出了多种答题的可能,鼓励学生独立思考、表达自己的真实见解,将学习重心放在提高思维的严密性和表达的准确性上,而非对答题套路的机械记忆。
3.考查形象思维,提升审美素养。2024年新课标Ⅰ卷语言文字运用第18题考查以“云”为本体写一个借喻句,新课标Ⅱ卷语言文字运用第19题考查问句的表达效果。2023年新课标Ⅰ卷语言文字运用Ⅱ的材料节选自老舍的长篇小说《骆驼祥子》,其中三道题分别考查了重叠词语的语意、逗号的表现力和词语在不同语境中的不同内涵;2023年全国乙卷语言文字运用Ⅰ的材料节选自汪曾祺的短篇小说《俩老头》,第19题考查考生通过语言形式领悟表达效果的能力。
语言文字运用题将词语、语病、标点符号、修辞、语言表达效果、语句补写等考点集中在一个500字左右的文段中考查。读懂文本才能准确解答题目。
根据命题的特点,读文一般要遵循以下步骤:
第一步:通读材料,归纳主题(话题)
语段组合型材料往往围绕一个主题(话题)展开。要在通读材料的基础上,迅速概括出文段的主题,这是解决问题的关键。
第二步:抓住关键,切分层次
阅读时,可抓住关键信息对文段进行层次切分。可以联系文段中的句号切分层次,也可以抓住文段中的关键词切分层次。对层次的切分,有利于加深对文段语脉的理解。
[读文通法示范]
  (2024·新课标Ⅰ卷)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题。(18分) 当你觉得劳累而懒得说话,情绪、胃口不佳且脑子不转时,往往是身体在提醒你:“电量已经触底,需要立即充电。”常用的充电方式,包括合理睡眠、适度运动、调整饮食等多种,其中睡眠最为重要。①如果睡眠不足和睡眠过度都会加重人的疲惫感,②引发多种疾病,③所以,④通过睡眠如何快速让自己精力充沛,⑤才是问题的关键。 睡眠时长是保证身体正常运转的必要条件。至于每天要睡多久才能保证身体健康,相信喜爱健康科普节目的人,都已经耳熟能详了。实际上,我们所需的睡眠时长是 A 的,有人不睡够9个小时难以清醒,有人睡上4个小时就能活力满满;有人睡了很长时间仍然精神萎靡,有人只要打个盹儿就能 B 。因此,能够保证自己心情舒畅、精神饱满的睡眠时长,就是最适合自己的睡眠时长。 睡眠不足会导致疲劳无法缓解而残留下来,长此以往,疲劳会像负债一样逐渐累积并且利上滚利,掏空你的“家底”,进而引发多种疾病。(甲)也很简单:在节假日睡到自然醒,记下你的睡眠时长,然后减去工作日的睡眠时长,如果多出2个小时以上,即说明你正处于“睡眠负债”的状态,需要及时补充调整。但另一方面,一次性补充过多的睡眠,又会扰乱人体生物钟,使你的睡眠质量大打折扣,同时引发新的疲劳。所以对于“睡眠负债”,要采取“分期偿还”的方式求得解决。其实,(乙)。如果质量不佳,睡眠时间再长也难以恢复疲劳。而提高睡眠质量的方法有很多种,如在固定时间起床,以调整身体节律;在睡眠前洗热水澡,以尽量放松身心。只有睡得够,睡得好,坚持不懈,才能从“感觉身心疲惫”成功转化成“感觉棒极了”。    第一步:通读材料,归纳主题(话题)   材料选取了关于睡眠与健康的科普文段,试题紧扣日常生活,引导考生关注睡眠健康,养成良好的睡眠习惯,以拥有健康饱满的精神状态。 第二步,抓住关键,切分层次   第1段:引出睡眠与健康话题。 第2、3段:从睡眠时长角度分析了睡眠对于人类健康的意义,从睡眠质量角度分析了睡眠对于人类健康的意义。
[试做考题](约20分钟)
1.文中第一段用“电”比喻人的精力体力,使用了借喻的修辞手法。请以“云”为本体写一个句子。要求:语意完整,使用借喻;借喻贴切,表达流畅。(5分)
                                    
                                    
2.请在文中画横线处填入恰当的成语。(2分)
           
3.文中第一段标序号的部分有两处表述不当,请指出其序号并做修改,使语言准确流畅,逻辑严密,不得改变原意。(4分)
                                    
                                    
                                    
4.请在文中括号内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5个字。(4分)
                                    
                                    
                                    
5.文中画波浪线的“恢复疲劳”,有人说不合逻辑,有人说可以使用。你的看法是什么?请简要说明理由。(3分)
                                    
                                    
                                    
5/5 一、考教融合,梳理教材中的命题点
教材 课标要求
必修上册 第八单元:语言家园 词语积累与词语解释: 一、丰富词语积累 二、把握古今词义的联系与区别 三、词义的辨析和词语的使用 ①理解汉语词汇的构成和词语的特点,通过多种方式积累词语; ②学习辨析词义的方法,把握词义变化的规律,认识古今汉语的联系和差异; ③结合语义特点,通过词义辨析和词语的使用,探究语言表达中词语选择的艺术,提高理解和运用词语的能力; ④学会梳理语言现象,探究语言运用规律,发展语感,增强语言文字运用的敏感性。
选择性必修上册 第四单元:逻辑思维 逻辑的力量: 一、发现潜藏的逻辑谬误 二、运用有效的推理形式 三、采用合理的论证方法 ①总结具体运用时遣词造句的经验,建构初步的逻辑知识,提高语言运用能力,增强表达的逻辑严密性; ②通过辨析语言运用中常见的逻辑错误,学会在具体语境中辨析谬误,准确使用语言; ③掌握有效推理形式,建立正确的推理观念,并避免表达中的逻辑错误; ④学会分析论证,在写作或表达中,能够有效运用论证方法。
 二、考情及变化透视
1.依据课程标准,强调语文实践。2024年全国甲卷语言文字运用第21题,设置了一个生活中常见的“患者—医生”的交际情境,考查特定语境下识别和提取必要信息并根据需求和对象进行表达交流的能力。2023年全国甲卷语言文字运用第21题要求从“卧薪尝胆”“庖丁解牛”“一鼓作气”三个成语中任选一个,借鉴材料中第三位教师的讲解方法,拟出讲解要点。试题浓缩了阅读表达、探究梳理等典型的语文学习活动,引导考生在丰富的语文实践中,主动积累、梳理和整合。
2.探究语言运用规律,答案体现开放性。如2024年新课标Ⅰ卷第22题要求分析“恢复疲劳”的说法是否符合逻辑,探究特殊的语言现象。试题给出了多种答题的可能,鼓励学生独立思考、表达自己的真实见解,将学习重心放在提高思维的严密性和表达的准确性上,而非对答题套路的机械记忆。
3.考查形象思维,提升审美素养。2024年新课标Ⅰ卷语言文字运用第18题考查以“云”为本体写一个借喻句,新课标Ⅱ卷语言文字运用第19题考查问句的表达效果。2023年新课标Ⅰ卷语言文字运用Ⅱ的材料节选自老舍的长篇小说《骆驼祥子》,其中三道题分别考查了重叠词语的语意、逗号的表现力和词语在不同语境中的不同内涵;2023年全国乙卷语言文字运用Ⅰ的材料节选自汪曾祺的短篇小说《俩老头》,第19题考查考生通过语言形式领悟表达效果的能力。
语言文字运用题将词语、语病、标点符号、修辞、语言表达效果、语句补写等考点集中在一个500字左右的文段中考查。读懂文本才能准确解答题目。
根据命题的特点,读文一般要遵循以下步骤:
第一步:通读材料,归纳主题(话题)
语段组合型材料往往围绕一个主题(话题)展开。要在通读材料的基础上,迅速概括出文段的主题,这是解决问题的关键。
第二步:抓住关键,切分层次
阅读时,可抓住关键信息对文段进行层次切分。可以联系文段中的句号切分层次,也可以抓住文段中的关键词切分层次。对层次的切分,有利于加深对文段语脉的理解。
[读文通法示范]
  (2024·新课标Ⅰ卷)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题。(18分) 当你觉得劳累而懒得说话,情绪、胃口不佳且脑子不转时,往往是身体在提醒你:“电量已经触底,需要立即充电。”常用的充电方式,包括合理睡眠、适度运动、调整饮食等多种,其中睡眠最为重要。①如果睡眠不足和睡眠过度都会加重人的疲惫感,②引发多种疾病,③所以,④通过睡眠如何快速让自己精力充沛,⑤才是问题的关键。 睡眠时长是保证身体正常运转的必要条件。至于每天要睡多久才能保证身体健康,相信喜爱健康科普节目的人,都已经耳熟能详了。实际上,我们所需的睡眠时长是__A__的,有人不睡够9个小时难以清醒,有人睡上4个小时就能活力满满;有人睡了很长时间仍然精神萎靡,有人只要打个盹儿就能__B__。因此,能够保证自己心情舒畅、精神饱满的睡眠时长,就是最适合自己的睡眠时长。 睡眠不足会导致疲劳无法缓解而残留下来,长此以往,疲劳会像负债一样逐渐累积并且利上滚利,掏空你的“家底”,进而引发多种疾病。(甲)也很简单:在节假日睡到自然醒,记下你的睡眠时长,然后减去工作日的睡眠时长,如果多出2个小时以上,即说明你正处于“睡眠负债”的状态,需要及时补充调整。但另一方面,一次性补充过多的睡眠,又会扰乱人体生物钟,使你的睡眠质量大打折扣,同时引发新的疲劳。所以对于“睡眠负债”,要采取“分期偿还”的方式求得解决。其实,(乙)。如果质量不佳,睡眠时间再长也难以恢复疲劳。而提高睡眠质量的方法有很多种,如在固定时间起床,以调整身体节律;在睡眠前洗热水澡,以尽量放松身心。只有睡得够,睡得好,坚持不懈,才能从“感觉身心疲惫”成功转化成“感觉棒极了”。    第一步:通读材料,归纳主题(话题)   材料选取了关于睡眠与健康的科普文段,试题紧扣日常生活,引导考生关注睡眠健康,养成良好的睡眠习惯,以拥有健康饱满的精神状态。 第二步,抓住关键,切分层次   第1段:引出睡眠与健康话题。 第2、3段:从睡眠时长角度分析了睡眠对于人类健康的意义,从睡眠质量角度分析了睡眠对于人类健康的意义。
[试做考题](约20分钟)
1.文中第一段用“电”比喻人的精力体力,使用了借喻的修辞手法。请以“云”为本体写一个句子。要求:语意完整,使用借喻;借喻贴切,表达流畅。(5分)
                                    
                                    
[解析] 首先要区分明喻、暗喻和借喻。明喻是本体、喻体、比喻词都出现,比喻词常用“像”“好像”“仿佛”“犹如”等。暗喻是本体、喻体都出现,比喻词常用“是”“变成”“成了”“简直是”等。借喻是借用喻体代替本体,即只出现喻体,本体和比喻词均不出现。然后根据比喻中本体和喻体是“具有相似点的不同类事物”这一特征,给“云”这个本体找一个合适的喻体,云的特点有洁白、柔软、飘逸等,据此可将喻体定为莲花、羊群等,然后按照要求写句子。
[答案] (示例一)那是一个晴朗的夏日,蔚蓝的天空中飘着一朵朵洁白的莲花。
(示例二)一阵大风吹过,天空中拥挤的羊群被吹得摇摇摆摆,逐渐向远处散去。
(评分参考:使用了借喻的修辞手法,给2分;借喻贴切,给1分;语意完整,给1分;语言流畅,给1分。)
2.请在文中画横线处填入恰当的成语。(2分)
           
[解析] A处,此句与后面内容相关,后文“有人不睡够9个小时难以清醒,有人睡上4个小时就能活力满满”,表明每个人所需睡眠时长不同,可填“因人而异”。因人而异:因为人的不同而有所差异。B处,此句与“精神萎靡”意思相反,是说有人只要打个盹儿就能让自己精神饱满,活力充沛,可填“神采奕奕”。神采奕奕:形容精神旺盛,容光焕发。
[答案] A.因人而异 B.神采奕奕
(评分参考:每答对一处给1分,有错别字该处不给分。如有其他答案,只要言之成理,可酌情给分。)
3.文中第一段标序号的部分有两处表述不当,请指出其序号并做修改,使语言准确流畅,逻辑严密,不得改变原意。(4分)
                                    
                                    
                                    
[解析] 语句①不合逻辑,此处并不是表示假设,应删去“如果”;语句④语序不当,应将“如何”提至“通过”前。
[答案] ①句修改为:睡眠不足和睡眠过度都会加重人的疲惫感;④句修改为:如何通过睡眠快速让自己精力充沛。
(评分参考:每指出并修改正确一处,给2分。如有其他答案,只要言之成理,可酌情给分。)
4.请在文中括号内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5个字。(4分)
                                    
                                    
                                    
[解析] 甲处,由后文的冒号及“即说明你正处于‘睡眠负债’的状态”可知,此处应补写如何判断自己是否“睡眠负债”的叙述以引出后文判断依据,因此可填“而要判断自己是否‘睡眠负债’”之类的语句。乙处,后文提及“质量”“睡眠质量”,由此可知,此处作为首句,应引出“睡眠质量”;由后文“如果质量不佳,睡眠时间再长也难以恢复疲劳”可知,此处强调睡眠质量比睡眠时长更为重要。因此可填“睡眠质量比睡眠时长更为重要”之类的语句。
[答案] 甲:而要判断自己是否“睡眠负债”
乙:睡眠质量比睡眠时长更为重要
(评分参考:每写出一处给2分。意思答对即可。如有其他答案,只要言之成理,可酌情给分。)
5.文中画波浪线的“恢复疲劳”,有人说不合逻辑,有人说可以使用。你的看法是什么?请简要说明理由。(3分)
                                    
                                    
                                    
[解析] 这是一道开放性的试题,答为“不合逻辑”与“可以使用”均可以得分,主要看如何进行合理解释。“恢复疲劳”曾经是汉语语法讨论的热门话题,当时有人认为这种用法不合逻辑,理由即所谓“疲劳越恢复不是越疲劳吗?”有人认为约定俗成的就可以使用。动词和宾语之间的关系丰富多样是汉语的一个重要特点,既然“打扫卫生”是指“将环境打扫清理使变得卫生”,“救灾”是指“将人们从灾难中解救出来”,“寄航空”是“通过航空的方式邮寄”,“出太阳”是“太阳出来”,为何“恢复疲劳”不可以是“由疲劳状态恢复正常”呢?当然,考生也可认为“恢复疲劳”不合逻辑,指出“要恢复的是精力体力,对疲劳需要消除”,而且语言中也有符合逻辑规范的“消除疲劳”“缓解疲劳”存在,这种看法也有其道理,也可以作为答题时解释的理由。
[答案] (观点一)不合逻辑。要恢复的是精力体力,对疲劳需要消除。
(观点二)可以使用。“恢复疲劳”并不是说重新回到疲劳状态,而是由疲劳状态恢复正常。
(评分参考:理由有说服力给3分,意思答对即可。如有其他答案,只要言之成理,可酌情给分。)
6/6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