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快车道》2026版高三一轮总复习(语文)09 板块一 考题研析 任务突破二 微专题1 访谈、科普文、新闻通讯的文体知识和特色考法(学生版+教师版)

文档属性

名称 《高考快车道》2026版高三一轮总复习(语文)09 板块一 考题研析 任务突破二 微专题1 访谈、科普文、新闻通讯的文体知识和特色考法(学生版+教师版)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183.5KB
资源类型 试卷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5-06-27 15:27:44

文档简介

信息类文本阅读的体裁除四类论述文外,有时还涉及实用文中较常见的新闻访谈与科普文。命题人抓住这些文体的某一特点(如访谈的技巧和内容、科普文的语言及技巧),通过设计有特色的题目,以考查考生的综合解题能力和思维品质。因此,在一轮复习中,对这些文体进行训练显得至关重要。
(一)访谈的文体知识和特色考法
1.访谈的基本特征
针对性 由于访谈主要是针对一定的对象、一定的事件或一定的问题,在现实的情景中提问的,因此它的针对性是十分明确的。
专题性 对要访谈的问题需要经过高度的提炼,突出某一方面的问题,集中在某一个点上,不能求大求全,否则会影响问题的深入,体现不了新闻的价值。
典型性 访问的对象、设定的问题、谈论的事件有一定的典型性,也就是说访谈的内容具有代表性。它应该是在一定的起点或站在一定的高度上,对可以成为“话题”的、新鲜的事实的报道,对大众普遍关心的、能引起共鸣的问题进行的专访。
2.访谈的提问技巧
(1)一般提问方法,要么直接问,要么旁敲侧击。可以细分为:
趣问 采用一些诙谐有趣、形象生动的话题或提问方式发问,以消除陌生感,拉近双方的距离。
直问 不拐弯抹角,把想了解的问题直截了当地提出来。
推问 运用逻辑推理,提出问题。
旁问 有意岔开,先说点别的事情,以此来制造轻松的气氛。
(2)访谈对象的回答有时会出现一些新情况,访谈者要及时抓住新情况,调节控制好访谈过程,使访谈顺利、深入地进行下去:
追问 对访谈对象刚刚陈述的疑点或没有充分说明的地方进行追问,使访谈对象顺着访谈的思路继续予以回答。
延伸 对访谈对象没有涉及的领域进行引导,可以拓宽范围,避免片面性。
对比 在访谈对象就某一个现象在回答不同问题的陈述不尽相同时,访问者进行对比提问。也可以引入一些其他人对同一问题的观点进行对比提问。
3.特色考法:赏析常见的访谈技巧
对访谈技巧的考查是文本特征分析题的重要内容。访谈通常以答记者问、采访纪实、访谈录、对话录的形式出现,从形式上看都是由一问一答连环下去构成文本。赏析访谈技巧要注意以下两点:
(1)要注意掌握访谈的技巧和方法,对于不同的提问方式有充分了解,强化答题的角度意识,准确锁定文中对应信息。
(2)对于各种技巧的表达效果掌握要全面,在判定访谈技巧表达效果时要具有推理意识。
(二)科普文的文体知识和特色考法
1.科普文的结构特点
科普文章的结构一般为“倒金字塔”:首先引出话题,介绍新工艺、新技术、新见解、新成果或新问题、新挑战,然后从不同角度具体介绍这个“新”的形态、构造、成因、功用、原理、演变、发展、现状、评价等。
2.科普文的说明顺序
一般有空间顺序、时间顺序和逻辑顺序(原因到结果、主要到次要、整体到部分、概括到具体、现象到本质、特点到用途、总分总等)。科普文的整体布局还有漫话式、试问式、穿插式、拟人式、问答式等多种形式;局部安排一般有引用材料、讲述故事、设置悬念、留下问题等。
3.科普文的说明方法
常用的说明方法有:下定义、举例子、打比方、列数字、分类别、作比较、画图表、摹状貌等。我们首先要弄清楚各种说明方法的特点,然后在阅读时将它们标注出来,结合具体语境,体会其作用。
4.特色考法:品读科普文的语言
科普小品文一般以刻画优美的画面、塑造富于诗意的形象的艺术手法,来表达科学的内容。它避免教科书式的平板、枯燥的说教,而常常采用口语化的语言,用比喻、拟人等修辞手法,生动活泼、情趣盎然地介绍科学知识。品读科普文的语言,要注意以下角度:
感受整体风格 或概括,或具体;或简洁,或丰富;或精练,或详尽;或雅致,或通俗。
品析生动性 与形象性 ①从记叙和描写方面考虑。如记叙的曲折生动、描写的精彩等。 ②从穿插趣闻方面考虑。 ③从运用的修辞方面考虑。抓住文中的比喻句、拟人句等品味。 ④从语言的语体方面和句式方面考虑。如口语的活泼、短句的干净利索等。
赏析准确、 简明 ①从遣词造句力求精确、合乎语法习惯方面考虑。要关注“如果”“假如”“可能”“将会”等预测性词语,有时也要注意“基本”“根本”“重要”“十分”“非常”等表程度的词语。 ②从所运用的专业术语,科学解释准确无误、毫无歧义方面考虑。 ③从所引用的事实确凿、数字具体方面考虑。
(三)新闻通讯的文体知识和特色考法
1.新闻通讯的文体特点
(1)基本特点:迅速及时,内容真实,语言简明。
(2)最主要的特点:用事实说话。
(3)基本结构:标题、导语、主体、背景、结语。标题、导语、主体是新闻必不可少的,背景和结语有时则蕴含在主体里面,结语有时可省略。
2.新闻通讯的主要分类
(1)新闻通讯可以采用虚实相衬、对比烘托、铺垫引路、设置悬念、欲扬先抑等多种表现手法,包括比喻、对偶、排比、夸张、比拟、起兴、象征等多种修辞手法。
(2)人物通讯是以人物为报道对象,反映一个人或几个人的思想、言行、事迹,在一个主题贯穿下容纳着相当丰富的材料,着重以人物的精神面貌来感染、教育读者的一种通讯。事件来龙去脉比较完整,时效性不及消息与特写。
3.特色考法:分析新闻的语言特色
新闻的语言特色主要有:①根据采访经过突出真实性;②根据对新闻现场的客观反映突出真实性;③根据准确的数据突出真实性;④从细节描写作用的角度思考。
4.特色考法:探究新闻的社会价值
①结合文本,分析人物,探讨有个性色彩的性格、思想、品质特点;②联系时代,把人物放到时代的大背景中进行分析,揭示其性格、思想及精神风貌代表的时代意义。
一、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题。(19分)
材料一:
《周易·乾卦·象》最早提出“自强不息”的命题:“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这一命题集中概括了中华民族坚韧不拔、不屈不挠、积极进取、奋发有为的民族精神。
春秋战国时期已形成了许多有关中华民族童年的传说,诸如燧人氏钻木取火,是火的发明者;包牺氏结绳而为网罟,开创了渔猎时代;神农斫木为耜,揉木为耒,创造了农业……《礼记·乐记》说:“作者之谓圣,述者之谓明。”很清楚,上述的燧人氏、包牺氏、神农氏等,在人们的心目中,都是创造了上古文明了不起的“作者”,而非神。中华民族宗教观念淡薄,很早便具有了人的主体性意识,以人为本而不是以神为本。这是《周易》得以概括“自强不息”命题的历史文化前提。
孔子重视刚健有为,进而提出了“刚”的思想。在他看来,一个人要做到刚健有为,很不容易,这首先需要有坚定的信念与强烈的历史使命感。他所说的“不知命,无以为君子”,“朝闻道,夕死可矣”,都是在反复强调这一点。一个人只有具备了坚定的信念和强烈的历史使命感,才有可能进而做到下面两点。其一,安贫乐道,志存高远,拒绝各种名利的诱惑。孔子说:“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甘于寂寞,是一种美德。一个人有无地位并不重要,重要的是做出业绩来,“求为可知”。富与贵是人之所欲,非取之有道,君子不为;贫与贱是人之所恶,非去之有道,君子不弃。“欲”与“刚”不两立,无欲则刚。其二,保持乐观的精神,百折不挠,奋斗不止。他所以高度赞扬颜回,就在于颜回能在别人难以忍受的艰苦条件下,依然保持乐观的精神,孜孜追求,成了楷模。
自强不息精神的核心在顺天应时,日新求进。在中国历史上历朝历代多有志士仁人倡言变法革新,甚至舍生取义,不惜为此牺牲生命。“汤武革命顺乎天而应乎人”的革故鼎新精神,正是他们赖以倡导社会变革的思想指导。
自强不息、刚健有为既是体现了人的主体性,故在中华民族精神中,最终又归结为品德修养和人格的建立,从而与重德的特质浑然一体。自强不息、刚健有为,说到底,是一种人格力量的外烁。孟子所谓“养吾浩然之正气”,为承担天降之大任,必先苦其心志,也是在强调以建立人格为重。宋明理学强调“内圣外王”,进一步将此一理念表述得更加简洁明了。
(摘编自郑师渠、史革新《历史视野下的中华民族精神》)
材料二:
中新社记者:中国人为何早在数千年前就开始强调自强不息?
谢茂松:作为中华文明核心原典《五经》之首的《周易》,被认为是“忧患之书”。此处的忧患,不是指怨天尤人,而是强调中国文明传统“反求诸己”,在忧患中不断锤炼和增进自身的德性。
《周易》首卦乾卦的大象辞谓:“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自强不息是中华文明的主体精神,也是中华民族的德性精神。此种德性精神为中华民族首要之德性,也就是乾卦所说的“乾元”之德。要更深刻理解“自强不息”精神,就要深刻理解“乾元”之德。其中,“元”表示元初,表示仁,即今天人们所说的“初心”。“元”之德性就是自强不息,是中华文明内部极为深厚、丰盈的主体性,“忧患”则正是主体性的表现。
纵观历史,中国历史发展中的曲折性,也正是历史忧患意识之所在。在数千年来的发展历程中,中华民族葆有初心之纯粹,虽然国家力量强弱有时,但民族精神始终自强不息。
中新社记者:自强不息的精神特质与中华文明的延续性之间有什么内在关联?
谢茂松:“乾元”之德与自强不息精神,正是中华文明始终保持连续未断裂的根本原因与动力所在。“元”之“初心”是要在忧患中、在历史的曲折中不断经受检验而始终保持“乾元”的自强不息精神。
自强不息精神既是中华文明主体精神,也是中国历史精神之所在。一部中国历史,就是面对各种内部、外部危机考验,而能一次次衰而复兴的历史。朝代虽有更替,但文明一直连续未断裂。虽经历了一次次忧患,总是能剥极则复,更加发展壮大而持久,这一切都来自自强不息的文明主体精神,其一以贯之于中国全部历史和发展进程之中。
中新社记者:中国前进道路上一直在应对各种风险和挑战,自强不息精神在与时俱进中展现了哪些新的内涵?
谢茂松:今天,对自强不息内涵的最新要求,就是总书记在二十大报告中所提“三个务必”中的“务必敢于斗争、善于斗争”,就是报告所指出的“必须坚持自信自立”“必须坚持守正创新”,就是“增强国内大循环内生动力和可靠性”,就是“党的自我革命永远在路上”。斗争精神、自我革命精神,都与中国文明传统“自强不息”精神有深层联系。
至于自强不息的外部意义,不妨把“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与“地势坤,君子以厚德载物”结合起来看,在《周易》中,两者前后相连,体现出中华文明所具有的“君子成人之美”之大心量。这包括两方面:一方面是“君子以自强不息”,只有中国自己独立自主发展好了,才能带动世界其他国家共同发展,正所谓“己欲达而达人”。这里需要强调的是,中国与他国共同发展不会强行改造对方,而是完全由对方独立做主。另一方面是“君子以厚德载物”,中华文明对其他文明抱有平等心与谦虚态度,正所谓“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其中包含了对其他文明的真正欣赏与借鉴。
(摘编自《自强不息何以成为中华文明的主体精神?》)
1.下列对原文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孔子重视刚健有为,他的“刚”的思想体系,包括“坚定的信念与强烈的历史使命感”“安贫乐道”“保持乐观”等内容。
B.自强不息是中华文明的主体精神,体现了人的主体性,与中华民族精神重德的特质浑然一体,是一种人格力量的外烁。
C.《周易》被认为是“忧患之书”,在忧患中,中国文明传统“反求诸己”,这种忧患意识是自强不息主体性的体现。
D.自强不息的外部意义,不但包括中国独立自主发展,更包含对其他文明的欣赏与借鉴,能充分体现中国精神。
D [“不但包括中国独立自主发展,更包含对其他文明的欣赏与借鉴”递进关系错误,依据材料二最后一段“这包括两方面:一方面是‘君子以自强不息’,只有中国自己独立自主发展好了……另一方面是‘君子以厚德载物’……其中包含了对其他文明的真正欣赏与借鉴”可知,应是并列关系,不是递进。]
2.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礼记·乐记》中所说的“作者之谓圣”中的“作者”指具有主体性的人,由此,《周易》得以提出自强不息的命题。
B.一个人可以甘于寂寞,可以不计较地位,但又努力做出业绩,“求为可知”,这与“人不知而不愠”并不矛盾。
C.由孟子“养吾浩然之正气”、宋明理学“内圣外王”可以看出,在中华文明发展的历史上,重人格修养的理念一脉相承。
D.深刻理解“乾元”之德是更深刻理解“自强不息”的前提条件,可见“乾元之德”与“自强不息”两个概念相通,但并不完全一致。
A [“由此,《周易》得以提出自强不息的命题”曲解文意,依据材料一第二段“中华民族宗教观念淡薄,很早便具有了人的主体性意识,以人为本而不是以神为本。这是《周易》得以概括‘自强不息’命题的历史文化前提”可知,前提应是“很早便具有了人的主体性意识,以人为本而不是以神为本”,而不是“《礼记·乐记》中所说的‘作者之谓圣’中的‘作者’指具有主体性的人”。]
3.下列选项,不适合作为论据来支撑材料一观点的一项是(3分)(  )
A.发愤忘食,乐以忘忧,不知老之将至云尔。
B.仲尼厄而作《春秋》;屈原放逐,乃赋《离骚》。
C.革,去故也;鼎,取新也。
D.厩焚。子退朝,曰:“伤人乎?”不问马。
D [A项,意思是:发愤用功,以至于把吃饭都忘了,连自己快要老了都不知道。体现了“自强不息精神”。B项,意思是:仲尼困顿不堪而作《春秋》;屈原被流放,于是写了《离骚》。体现了“自强不息精神”。C项,意思是:除去旧的,建立新的,革除旧弊,创立新制。体现了“自强不息精神”。D项,意思是:马棚失火烧掉了。孔子退朝回来说:“伤人了吗?”不问马的情况怎么样。体现了“圣人对于他人生命的关爱”,与自强不息精神无关。]
★4.访谈的质量往往取决于记者的提问,材料二的访谈在问题的设置上有什么特点?请结合文本简要分析。(4分)
                                    
                                    
                                    
[解析] ①主题明确,访谈问题集中。材料二一共提出三个问题,一是“中国人为何早在数千年前就开始强调自强不息”,二是“自强不息的精神特质与中华文明的延续性之间有什么内在关联”,三是“中国前进道路上一直在应对各种风险和挑战,自强不息精神在与时俱进中展现了哪些新的内涵”。这三个问题关键词全是围绕“自强不息精神”展开,非常集中。②内容层层深入,逻辑性强,条理清晰。这三个问题依次侧重点是:一是“为何早在数千年前就开始强调自强不息”,二是“自强不息的精神特质与中华文明的延续性之间内在关联”,三是“自强不息精神在与时俱进中的内涵”。三个层次成递进式,说理透彻。③提问语言指向明确,直来直去,针对性强。如“为何……”“有什么内在关联”“哪些新的内涵”,这些词语简明扼要﹑直截了当,针对性极强,便于对方理解并有的放矢地回答。
[答案] ①能够紧扣主题,围绕核心问题进行采访。访谈围绕自强不息对中华民族的影响展开,提出相关问题,没有偏离。②提问层层深入,逻辑性强。由“数千年前中国为何强调”出发,到“与中华文明的延续性之间内在关联”,再过渡到“时代内涵”问题,不蔓不枝,层层深入。③提问语言针对性强。如“为何”“有什么内在关联”“哪些新的内涵”,这些词语简明扼要、直截了当。
5.为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某报刊开辟“释典”专栏,本期主题是“自强不息的价值”,编辑选定了三个关键词:“养德”“延续”“发展”。请你结合材料,围绕主题,对三个词语进行阐释。(6分)
                                    
                                    
                                    
[解析] ①养德:依据材料一最后一段“自强不息、刚健有为既是体现了人的主体性……说到底,是一种人格力量的外烁”可知,自强不息、刚健有为体现了人的主体性,最终又归结为品德修养和人格的建立,说到底,是一种人格力量的外烁。所以这就是自强不息的养德价值。②延续:依据材料二第七段“自强不息精神既是中华文明主体精神,也是中国历史精神之所在……这一切都来自自强不息的文明主体精神”可知,自强不息精神既是中华文明主体精神,也是中国历史精神之所在,朝代虽有更替,但文明一直连续未断裂。所以这就是自强不息的延续价值。③发展:依据材料二第八段“中国前进道路上一直在应对各种风险和挑战,自强不息精神在与时俱进中展现了哪些新的内涵”和最后一段“只有中国自己独立自主发展好了,才能带动世界其他国家共同发展”可知,一方面,中国前进道路上一直在应对各种风险和挑战,自强不息精神在与时俱进;另一方面,也带动世界其他国家共同发展。所以这就是自强不息的发展价值。
[答案] ①养德:自强不息体现了人的主体性,是一种人格力量的外烁,人们在忧患中不断锤炼和增进自身的德性,提升品德修养。②延续:自强不息精神是中国历史精神之所在,是中华文明延续至今的根本原因和基本动力。③发展:一方面,自强不息,与时俱进,增添新内涵,以应对各种风险和挑战;另一方面,在自主发展的基础上,带动世界其他国家共同发展。
二、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6~10题。(19分)
材料一:
由于每个物种都有按照几何级数过度繁殖的趋向,而且各个物种中变异了的后代,可以通过其习性及构造的多样化去占据自然条件下多种多样的生活场所,以满足数量不断增加的需要,所以自然选择的结果就更倾向于保存物种中那些最为歧异的后代。这样,在长期连续的变异过程中,同一物种的不同变种间细微的特征差异趋于增大,并成为同一属内不同物种间较大的特征差异。新的改良变种必将替代旧的、少有改良的中间变种,并使其绝灭;这样,物种在很大程度上就成为确定的、界限分明的自然群体了。每一纲中凡是属于较大种群中的优势物种,它更能产生新的优势类型,其结果必然是每一个大的种群在规模上更趋于增大,同时性状分异也就更大。由于地球上的生存空间有限,不可能允许所有的种群都扩大规模,其结果就是优势类型在竞争中打败了较不占优势的类型。这使大类群在规模上不断扩大,性状分异更趋明显,并不可避免地导致大量物种的绝灭;这就可以解释为什么仅有极少数大纲在竞争中自始至终占据着优势,而其中所有的生物类型都可以排列成许多大小不一的次一级生物群。用特创论的观点完全不能解释为什么在自然系统下所有的生物都可以划归大小不等的类群这一重大事实。
由于自然选择仅通过对微小、连续且有益变异的逐步积累而产生作用,因而它不会导致巨大的突变,而只能按照短小而缓慢的步骤进行。所以,已为新知识所不断证实的“自然界中没有飞跃”这一格言也是符合自然选择学说的。我们可以看到,自然界中可以用几乎无穷多样的方式来达到一个共同的目的,其原因就在于每一种特性一经获得,便可永久遗传下去,通过不同方式变异了的构造必须适应一个同样的目的。总之,自然界是吝于重大革新但奢于微小变异的。但是假如说每一物种都是独立创造出来的话,那就无法解释这种现象如何构成了自然界的一条法则。
许多其他的事实,据我看也可用这一理论予以解释。下述现象似乎十分奇怪:一种像啄木鸟形态的鸟却在地面上捕食昆虫;高地上的鹅很少或根本不游泳,但却具有蹼状脚;一种像鸫的鸟却能潜水并取食水生昆虫;一种海燕却具有适合海雀生活的习性和构造。这样的例子不胜枚举。每一个物种总是力求扩大其个体数目,而且自然选择总是要求缓慢变异的后代去努力适应那些自然界中未被占据或尚未占尽的地盘。根据这种观点,那么上述的那些事实,不仅是不足为怪的,甚至是意料之中的。
(摘编自达尔文《自然选择的证明》,舒德干等译)
材料二:
以现代的进化思维来看,始祖鸟是一种过渡型动物,其化石是长羽毛的恐龙向鸟类转变的过渡型。但在始祖鸟生活的年代,它并不是什么过渡型或者半成品,它是一种对环境适应得很好的生物。对人类设计者来说,相对于我们对鸟类模样的预期,始祖鸟看上去像一种不完善的鸟,因为我们对鸟类的期望是由今天的鸟类决定的。在始祖鸟自己的年代,它是其生态系统里一个非常完善的竞争者。
近年来一系列的科学发现展现了一种生物与另一种生物之间的过渡,填补了进化故事中的空白,长着羽毛的恐龙就是这类发现之一。转换的精确瞬间几乎不可能找到,但在很多情况下,找到更加广泛的中间类型是有可能的——只要坚持不懈,再加一点巧妙策略。
很多年里,进化科学家因为找不到鱼和陆生动物(例如蜥蜴、鳄鱼和短吻鳄)之间的过渡型而感到沮丧,一直到他们开始思考:这样一种动物应当住在沼泽或湿地里,并且它应当生活在3.75亿年前。当人们发现了一片化石沼泽时,他们去看了,这片化石沼泽由地质板块运动带到北方,到达如今的加拿大东部。尼尔·苏宾就是这样发现了奇妙的提塔利克鱼的,它有着介于鳍和腿之间的过渡特征。在我们的讨论背景下,可以说提塔利克鱼有着半成品的腿,但从这种生物自身的角度来说,根本没有半成品这回事。它所拥有的是某种能够让它爬上陆地、逃避捕食者,也许还能更好地观察潜在猎物的东西。
这个发现的重要性再怎么强调都不为过。作为科学家以及运用科学方法的普通人,我们要的是预测,想要建立让我们对未来作出预测的理论,这是我们的本性。我们祖先中间的那些不操心预测未来的人,毫无疑问很快就在竞争中败给那些能预测季节变化、猎物群迁徙、食用植物生长的人。科学家预测能发现提塔利克鱼这样的动物,然后他们真的发现了。
无论是半成品翅膀,还是半成品的足,它们都适应得很好,足以应付其后代在今天飞翔、行走和游泳的需求。每种特征在自己的年代里都必须运作得足够好。它们都确实做到了这一点:足够好。
(摘编自比尔·奈尔《无可否认:进化是什么》,王艳红译)
6.下列对材料一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第一段阐述了“变异”会使同一物种的不同变种间、同一属内不同物种间的特征差异增大,新的变种必将取代旧的中间变种,并使其绝灭。
B.第二段“总之,自然界是吝于重大革新但奢于微小变异的”这句话概述了自然选择“遗传与变异”的法则:遗传具有稳定性,变异具有缓慢性。
C.第三段运用了归纳推理方法来说明遗传的稳定性让一些生物保留着原有的身体构造或生活习性,而缓慢的变异让它们逐渐有了新的习性或技能。
D.材料一用大量科学考察得来的事实阐述自然选择变异的一般原理,全文逻辑严密,理论性强,表现了自然科学论著的典型特点。
A [“新的变种必将取代旧的中间变种,并使其绝灭”错,原文是说“新的改良变种必将替代旧的、少有改良的中间变种,并使其绝灭”,选项中“新的变种”未必都是“改良的”。]
7.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材料一指出,所有物种所获得的变异均能得到稳定遗传,这使它们在生存竞争中更占优势。
B.材料一提到,在物种后代变异过程中,因为种群的规模越来越大,所以性状分异也就越大。
C.材料二认为,始祖鸟是一种过渡型动物,它拥有“半成品翅膀”,是一种不完善的鸟类。
D.材料二强调,提塔利克鱼化石的发现,证实了鱼与陆生动物之间的过渡型物种确实存在。
D [A项,“所有物种所获得的变异均能得到稳定遗传”错误,以偏概全。材料一是说“自然选择的结果就更倾向于保存物种中那些最为歧异的后代”,可见不是“均能得到稳定遗传”。B项,“因为种群的规模越来越大,所以性状分异也就越大”错误,关系混乱,原文“每一个大的种群在规模上更趋于增大,同时性状分异也就更大”二者是并列关系,不是因果关系。C项,“是一种不完善的鸟类”错误,混淆是非,原文“始祖鸟看上去像一种不完善的鸟……在始祖鸟自己的年代,它是其生态系统里一个非常完善的竞争者”,可见始祖鸟只是“看起来像”不完善,但在它自己的年代是非常完善的竞争者。]
8.下列不能支撑材料一观点的一项是(3分)(  )
A.短脖子的长颈鹿由于缺少食物被淘汰,而长脖子的长颈鹿能获得较丰富的食物,逐渐进化为现在的长颈鹿。
B.生长于金沙江河谷的极小种群物种云南梧桐,为破解干热河谷绿化问题提供了有用之方,有效参与了当地生态系统的循环。
C.有些蝴蝶的翅膀颜色和图案,会随着时间的推移而变化,以适应不同季节和环境下的捕食和繁殖需求。
D.在德塞塔群岛有一种无翅甲虫,因翅膀发育得不完全很少飞行,而不会被海风吹到海里淹死,所以得到最好的生存机会。
B [材料一主要从物种变异事实和现象来阐述物种变异与自然选择的内在关系。B项,“极小种群物种云南梧桐”的例子,主要是说明保护极小种群物种,意义重大,强调不少极小种群物种用途广泛、作用非凡,每一个物种都是生态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并非说物种变异和自然选择的关系。A、C、D三项,体现的是自然选择对物种变异的影响。]
9.材料一运用了哪些论证方法?请结合材料内容简要说明。(4分)
                                    
                                    
                                    
[答案] ①道理论证。第一段运用讲道理的方法,分析问题、说明道理,逐步展开,推论严谨,证明了自然选择学说的科学性。②因果论证。因果论证主要体现在文中运用表示因果关系的句式,如第二段“由于自然选择……因而它不会导致巨大的突变……所以……这一格言也是符合自然选择学说的。”③举例论证(事实论证)。第三段列举了一种像啄木鸟形态的鸟、高地上的鹅、一种像鸫的鸟、海燕等例子,来证明每一个物种为了扩大其个体数目,通过自然选择,缓慢变异的后代去努力适应那些自然界中未被占据或尚未占尽的地盘。
★10.材料二是科普文章,请结合全文简析其“科学性”和“普及性”。(6分)
                                    
                                    
                                    
[答案] (1)科学性:①内容具有科学性,通过分析“过渡型动物”的重要性,科普生物学中变异进化的专业科学知识。②语言严密,列出关键数字,如“它应当生活在3.75亿年前”,数据准确无误,具有很强的科学性。③逻辑严密,比如“以现代的进化思维来看,始祖鸟是一种过渡型动物”,“但在始祖鸟生活的年代,它并不是什么过渡型或者半成品,它是一种对环境适应得很好的生物”等。
(2)普及性:①语言通俗易懂,可读性强,深入浅出地普及科学知识,如生动地讲述了寻找提塔利克鱼化石的过程,饶有趣味。②叙述生活化,用词生活化,如以“半成品”形容“过渡型物种”,浅显易懂。
13/13信息类文本阅读的体裁除四类论述文外,有时还涉及实用文中较常见的新闻访谈与科普文。命题人抓住这些文体的某一特点(如访谈的技巧和内容、科普文的语言及技巧),通过设计有特色的题目,以考查考生的综合解题能力和思维品质。因此,在一轮复习中,对这些文体进行训练显得至关重要。
(一)访谈的文体知识和特色考法
1.访谈的基本特征
针对性 由于访谈主要是针对一定的对象、一定的事件或一定的问题,在现实的情景中提问的,因此它的针对性是十分明确的。
专题性 对要访谈的问题需要经过高度的提炼,突出某一方面的问题,集中在某一个点上,不能求大求全,否则会影响问题的深入,体现不了新闻的价值。
典型性 访问的对象、设定的问题、谈论的事件有一定的典型性,也就是说访谈的内容具有代表性。它应该是在一定的起点或站在一定的高度上,对可以成为“话题”的、新鲜的事实的报道,对大众普遍关心的、能引起共鸣的问题进行的专访。
2.访谈的提问技巧
(1)一般提问方法,要么直接问,要么旁敲侧击。可以细分为:
趣问 采用一些诙谐有趣、形象生动的话题或提问方式发问,以消除陌生感,拉近双方的距离。
直问 不拐弯抹角,把想了解的问题直截了当地提出来。
推问 运用逻辑推理,提出问题。
旁问 有意岔开,先说点别的事情,以此来制造轻松的气氛。
(2)访谈对象的回答有时会出现一些新情况,访谈者要及时抓住新情况,调节控制好访谈过程,使访谈顺利、深入地进行下去:
追问 对访谈对象刚刚陈述的疑点或没有充分说明的地方进行追问,使访谈对象顺着访谈的思路继续予以回答。
延伸 对访谈对象没有涉及的领域进行引导,可以拓宽范围,避免片面性。
对比 在访谈对象就某一个现象在回答不同问题的陈述不尽相同时,访问者进行对比提问。也可以引入一些其他人对同一问题的观点进行对比提问。
3.特色考法:赏析常见的访谈技巧
对访谈技巧的考查是文本特征分析题的重要内容。访谈通常以答记者问、采访纪实、访谈录、对话录的形式出现,从形式上看都是由一问一答连环下去构成文本。赏析访谈技巧要注意以下两点:
(1)要注意掌握访谈的技巧和方法,对于不同的提问方式有充分了解,强化答题的角度意识,准确锁定文中对应信息。
(2)对于各种技巧的表达效果掌握要全面,在判定访谈技巧表达效果时要具有推理意识。
(二)科普文的文体知识和特色考法
1.科普文的结构特点
科普文章的结构一般为“倒金字塔”:首先引出话题,介绍新工艺、新技术、新见解、新成果或新问题、新挑战,然后从不同角度具体介绍这个“新”的形态、构造、成因、功用、原理、演变、发展、现状、评价等。
2.科普文的说明顺序
一般有空间顺序、时间顺序和逻辑顺序(原因到结果、主要到次要、整体到部分、概括到具体、现象到本质、特点到用途、总分总等)。科普文的整体布局还有漫话式、试问式、穿插式、拟人式、问答式等多种形式;局部安排一般有引用材料、讲述故事、设置悬念、留下问题等。
3.科普文的说明方法
常用的说明方法有:下定义、举例子、打比方、列数字、分类别、作比较、画图表、摹状貌等。我们首先要弄清楚各种说明方法的特点,然后在阅读时将它们标注出来,结合具体语境,体会其作用。
4.特色考法:品读科普文的语言
科普小品文一般以刻画优美的画面、塑造富于诗意的形象的艺术手法,来表达科学的内容。它避免教科书式的平板、枯燥的说教,而常常采用口语化的语言,用比喻、拟人等修辞手法,生动活泼、情趣盎然地介绍科学知识。品读科普文的语言,要注意以下角度:
感受整体风格 或概括,或具体;或简洁,或丰富;或精练,或详尽;或雅致,或通俗。
品析生动性 与形象性 ①从记叙和描写方面考虑。如记叙的曲折生动、描写的精彩等。 ②从穿插趣闻方面考虑。 ③从运用的修辞方面考虑。抓住文中的比喻句、拟人句等品味。 ④从语言的语体方面和句式方面考虑。如口语的活泼、短句的干净利索等。
赏析准确、 简明 ①从遣词造句力求精确、合乎语法习惯方面考虑。要关注“如果”“假如”“可能”“将会”等预测性词语,有时也要注意“基本”“根本”“重要”“十分”“非常”等表程度的词语。 ②从所运用的专业术语,科学解释准确无误、毫无歧义方面考虑。 ③从所引用的事实确凿、数字具体方面考虑。
(三)新闻通讯的文体知识和特色考法
1.新闻通讯的文体特点
(1)基本特点:迅速及时,内容真实,语言简明。
(2)最主要的特点:用事实说话。
(3)基本结构:标题、导语、主体、背景、结语。标题、导语、主体是新闻必不可少的,背景和结语有时则蕴含在主体里面,结语有时可省略。
2.新闻通讯的主要分类
(1)新闻通讯可以采用虚实相衬、对比烘托、铺垫引路、设置悬念、欲扬先抑等多种表现手法,包括比喻、对偶、排比、夸张、比拟、起兴、象征等多种修辞手法。
(2)人物通讯是以人物为报道对象,反映一个人或几个人的思想、言行、事迹,在一个主题贯穿下容纳着相当丰富的材料,着重以人物的精神面貌来感染、教育读者的一种通讯。事件来龙去脉比较完整,时效性不及消息与特写。
3.特色考法:分析新闻的语言特色
新闻的语言特色主要有:①根据采访经过突出真实性;②根据对新闻现场的客观反映突出真实性;③根据准确的数据突出真实性;④从细节描写作用的角度思考。
4.特色考法:探究新闻的社会价值
①结合文本,分析人物,探讨有个性色彩的性格、思想、品质特点;②联系时代,把人物放到时代的大背景中进行分析,揭示其性格、思想及精神风貌代表的时代意义。
一、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题。(19分)
材料一:
《周易·乾卦·象》最早提出“自强不息”的命题:“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这一命题集中概括了中华民族坚韧不拔、不屈不挠、积极进取、奋发有为的民族精神。
春秋战国时期已形成了许多有关中华民族童年的传说,诸如燧人氏钻木取火,是火的发明者;包牺氏结绳而为网罟,开创了渔猎时代;神农斫木为耜,揉木为耒,创造了农业……《礼记·乐记》说:“作者之谓圣,述者之谓明。”很清楚,上述的燧人氏、包牺氏、神农氏等,在人们的心目中,都是创造了上古文明了不起的“作者”,而非神。中华民族宗教观念淡薄,很早便具有了人的主体性意识,以人为本而不是以神为本。这是《周易》得以概括“自强不息”命题的历史文化前提。
孔子重视刚健有为,进而提出了“刚”的思想。在他看来,一个人要做到刚健有为,很不容易,这首先需要有坚定的信念与强烈的历史使命感。他所说的“不知命,无以为君子”,“朝闻道,夕死可矣”,都是在反复强调这一点。一个人只有具备了坚定的信念和强烈的历史使命感,才有可能进而做到下面两点。其一,安贫乐道,志存高远,拒绝各种名利的诱惑。孔子说:“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甘于寂寞,是一种美德。一个人有无地位并不重要,重要的是做出业绩来,“求为可知”。富与贵是人之所欲,非取之有道,君子不为;贫与贱是人之所恶,非去之有道,君子不弃。“欲”与“刚”不两立,无欲则刚。其二,保持乐观的精神,百折不挠,奋斗不止。他所以高度赞扬颜回,就在于颜回能在别人难以忍受的艰苦条件下,依然保持乐观的精神,孜孜追求,成了楷模。
自强不息精神的核心在顺天应时,日新求进。在中国历史上历朝历代多有志士仁人倡言变法革新,甚至舍生取义,不惜为此牺牲生命。“汤武革命顺乎天而应乎人”的革故鼎新精神,正是他们赖以倡导社会变革的思想指导。
自强不息、刚健有为既是体现了人的主体性,故在中华民族精神中,最终又归结为品德修养和人格的建立,从而与重德的特质浑然一体。自强不息、刚健有为,说到底,是一种人格力量的外烁。孟子所谓“养吾浩然之正气”,为承担天降之大任,必先苦其心志,也是在强调以建立人格为重。宋明理学强调“内圣外王”,进一步将此一理念表述得更加简洁明了。
(摘编自郑师渠、史革新《历史视野下的中华民族精神》)
材料二:
中新社记者:中国人为何早在数千年前就开始强调自强不息?
谢茂松:作为中华文明核心原典《五经》之首的《周易》,被认为是“忧患之书”。此处的忧患,不是指怨天尤人,而是强调中国文明传统“反求诸己”,在忧患中不断锤炼和增进自身的德性。
《周易》首卦乾卦的大象辞谓:“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自强不息是中华文明的主体精神,也是中华民族的德性精神。此种德性精神为中华民族首要之德性,也就是乾卦所说的“乾元”之德。要更深刻理解“自强不息”精神,就要深刻理解“乾元”之德。其中,“元”表示元初,表示仁,即今天人们所说的“初心”。“元”之德性就是自强不息,是中华文明内部极为深厚、丰盈的主体性,“忧患”则正是主体性的表现。
纵观历史,中国历史发展中的曲折性,也正是历史忧患意识之所在。在数千年来的发展历程中,中华民族葆有初心之纯粹,虽然国家力量强弱有时,但民族精神始终自强不息。
中新社记者:自强不息的精神特质与中华文明的延续性之间有什么内在关联?
谢茂松:“乾元”之德与自强不息精神,正是中华文明始终保持连续未断裂的根本原因与动力所在。“元”之“初心”是要在忧患中、在历史的曲折中不断经受检验而始终保持“乾元”的自强不息精神。
自强不息精神既是中华文明主体精神,也是中国历史精神之所在。一部中国历史,就是面对各种内部、外部危机考验,而能一次次衰而复兴的历史。朝代虽有更替,但文明一直连续未断裂。虽经历了一次次忧患,总是能剥极则复,更加发展壮大而持久,这一切都来自自强不息的文明主体精神,其一以贯之于中国全部历史和发展进程之中。
中新社记者:中国前进道路上一直在应对各种风险和挑战,自强不息精神在与时俱进中展现了哪些新的内涵?
谢茂松:今天,对自强不息内涵的最新要求,就是总书记在二十大报告中所提“三个务必”中的“务必敢于斗争、善于斗争”,就是报告所指出的“必须坚持自信自立”“必须坚持守正创新”,就是“增强国内大循环内生动力和可靠性”,就是“党的自我革命永远在路上”。斗争精神、自我革命精神,都与中国文明传统“自强不息”精神有深层联系。
至于自强不息的外部意义,不妨把“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与“地势坤,君子以厚德载物”结合起来看,在《周易》中,两者前后相连,体现出中华文明所具有的“君子成人之美”之大心量。这包括两方面:一方面是“君子以自强不息”,只有中国自己独立自主发展好了,才能带动世界其他国家共同发展,正所谓“己欲达而达人”。这里需要强调的是,中国与他国共同发展不会强行改造对方,而是完全由对方独立做主。另一方面是“君子以厚德载物”,中华文明对其他文明抱有平等心与谦虚态度,正所谓“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其中包含了对其他文明的真正欣赏与借鉴。
(摘编自《自强不息何以成为中华文明的主体精神?》)
1.下列对原文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孔子重视刚健有为,他的“刚”的思想体系,包括“坚定的信念与强烈的历史使命感”“安贫乐道”“保持乐观”等内容。
B.自强不息是中华文明的主体精神,体现了人的主体性,与中华民族精神重德的特质浑然一体,是一种人格力量的外烁。
C.《周易》被认为是“忧患之书”,在忧患中,中国文明传统“反求诸己”,这种忧患意识是自强不息主体性的体现。
D.自强不息的外部意义,不但包括中国独立自主发展,更包含对其他文明的欣赏与借鉴,能充分体现中国精神。
2.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礼记·乐记》中所说的“作者之谓圣”中的“作者”指具有主体性的人,由此,《周易》得以提出自强不息的命题。
B.一个人可以甘于寂寞,可以不计较地位,但又努力做出业绩,“求为可知”,这与“人不知而不愠”并不矛盾。
C.由孟子“养吾浩然之正气”、宋明理学“内圣外王”可以看出,在中华文明发展的历史上,重人格修养的理念一脉相承。
D.深刻理解“乾元”之德是更深刻理解“自强不息”的前提条件,可见“乾元之德”与“自强不息”两个概念相通,但并不完全一致。
3.下列选项,不适合作为论据来支撑材料一观点的一项是(3分)(  )
A.发愤忘食,乐以忘忧,不知老之将至云尔。
B.仲尼厄而作《春秋》;屈原放逐,乃赋《离骚》。
C.革,去故也;鼎,取新也。
D.厩焚。子退朝,曰:“伤人乎?”不问马。
★4.访谈的质量往往取决于记者的提问,材料二的访谈在问题的设置上有什么特点?请结合文本简要分析。(4分)
                                    
                                    
                                    
5.为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某报刊开辟“释典”专栏,本期主题是“自强不息的价值”,编辑选定了三个关键词:“养德”“延续”“发展”。请你结合材料,围绕主题,对三个词语进行阐释。(6分)
                                    
                                    
                                    
二、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6~10题。(19分)
材料一:
由于每个物种都有按照几何级数过度繁殖的趋向,而且各个物种中变异了的后代,可以通过其习性及构造的多样化去占据自然条件下多种多样的生活场所,以满足数量不断增加的需要,所以自然选择的结果就更倾向于保存物种中那些最为歧异的后代。这样,在长期连续的变异过程中,同一物种的不同变种间细微的特征差异趋于增大,并成为同一属内不同物种间较大的特征差异。新的改良变种必将替代旧的、少有改良的中间变种,并使其绝灭;这样,物种在很大程度上就成为确定的、界限分明的自然群体了。每一纲中凡是属于较大种群中的优势物种,它更能产生新的优势类型,其结果必然是每一个大的种群在规模上更趋于增大,同时性状分异也就更大。由于地球上的生存空间有限,不可能允许所有的种群都扩大规模,其结果就是优势类型在竞争中打败了较不占优势的类型。这使大类群在规模上不断扩大,性状分异更趋明显,并不可避免地导致大量物种的绝灭;这就可以解释为什么仅有极少数大纲在竞争中自始至终占据着优势,而其中所有的生物类型都可以排列成许多大小不一的次一级生物群。用特创论的观点完全不能解释为什么在自然系统下所有的生物都可以划归大小不等的类群这一重大事实。
由于自然选择仅通过对微小、连续且有益变异的逐步积累而产生作用,因而它不会导致巨大的突变,而只能按照短小而缓慢的步骤进行。所以,已为新知识所不断证实的“自然界中没有飞跃”这一格言也是符合自然选择学说的。我们可以看到,自然界中可以用几乎无穷多样的方式来达到一个共同的目的,其原因就在于每一种特性一经获得,便可永久遗传下去,通过不同方式变异了的构造必须适应一个同样的目的。总之,自然界是吝于重大革新但奢于微小变异的。但是假如说每一物种都是独立创造出来的话,那就无法解释这种现象如何构成了自然界的一条法则。
许多其他的事实,据我看也可用这一理论予以解释。下述现象似乎十分奇怪:一种像啄木鸟形态的鸟却在地面上捕食昆虫;高地上的鹅很少或根本不游泳,但却具有蹼状脚;一种像鸫的鸟却能潜水并取食水生昆虫;一种海燕却具有适合海雀生活的习性和构造。这样的例子不胜枚举。每一个物种总是力求扩大其个体数目,而且自然选择总是要求缓慢变异的后代去努力适应那些自然界中未被占据或尚未占尽的地盘。根据这种观点,那么上述的那些事实,不仅是不足为怪的,甚至是意料之中的。
(摘编自达尔文《自然选择的证明》,舒德干等译)
材料二:
以现代的进化思维来看,始祖鸟是一种过渡型动物,其化石是长羽毛的恐龙向鸟类转变的过渡型。但在始祖鸟生活的年代,它并不是什么过渡型或者半成品,它是一种对环境适应得很好的生物。对人类设计者来说,相对于我们对鸟类模样的预期,始祖鸟看上去像一种不完善的鸟,因为我们对鸟类的期望是由今天的鸟类决定的。在始祖鸟自己的年代,它是其生态系统里一个非常完善的竞争者。
近年来一系列的科学发现展现了一种生物与另一种生物之间的过渡,填补了进化故事中的空白,长着羽毛的恐龙就是这类发现之一。转换的精确瞬间几乎不可能找到,但在很多情况下,找到更加广泛的中间类型是有可能的——只要坚持不懈,再加一点巧妙策略。
很多年里,进化科学家因为找不到鱼和陆生动物(例如蜥蜴、鳄鱼和短吻鳄)之间的过渡型而感到沮丧,一直到他们开始思考:这样一种动物应当住在沼泽或湿地里,并且它应当生活在3.75亿年前。当人们发现了一片化石沼泽时,他们去看了,这片化石沼泽由地质板块运动带到北方,到达如今的加拿大东部。尼尔·苏宾就是这样发现了奇妙的提塔利克鱼的,它有着介于鳍和腿之间的过渡特征。在我们的讨论背景下,可以说提塔利克鱼有着半成品的腿,但从这种生物自身的角度来说,根本没有半成品这回事。它所拥有的是某种能够让它爬上陆地、逃避捕食者,也许还能更好地观察潜在猎物的东西。
这个发现的重要性再怎么强调都不为过。作为科学家以及运用科学方法的普通人,我们要的是预测,想要建立让我们对未来作出预测的理论,这是我们的本性。我们祖先中间的那些不操心预测未来的人,毫无疑问很快就在竞争中败给那些能预测季节变化、猎物群迁徙、食用植物生长的人。科学家预测能发现提塔利克鱼这样的动物,然后他们真的发现了。
无论是半成品翅膀,还是半成品的足,它们都适应得很好,足以应付其后代在今天飞翔、行走和游泳的需求。每种特征在自己的年代里都必须运作得足够好。它们都确实做到了这一点:足够好。
(摘编自比尔·奈尔《无可否认:进化是什么》,王艳红译)
6.下列对材料一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第一段阐述了“变异”会使同一物种的不同变种间、同一属内不同物种间的特征差异增大,新的变种必将取代旧的中间变种,并使其绝灭。
B.第二段“总之,自然界是吝于重大革新但奢于微小变异的”这句话概述了自然选择“遗传与变异”的法则:遗传具有稳定性,变异具有缓慢性。
C.第三段运用了归纳推理方法来说明遗传的稳定性让一些生物保留着原有的身体构造或生活习性,而缓慢的变异让它们逐渐有了新的习性或技能。
D.材料一用大量科学考察得来的事实阐述自然选择变异的一般原理,全文逻辑严密,理论性强,表现了自然科学论著的典型特点。
7.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材料一指出,所有物种所获得的变异均能得到稳定遗传,这使它们在生存竞争中更占优势。
B.材料一提到,在物种后代变异过程中,因为种群的规模越来越大,所以性状分异也就越大。
C.材料二认为,始祖鸟是一种过渡型动物,它拥有“半成品翅膀”,是一种不完善的鸟类。
D.材料二强调,提塔利克鱼化石的发现,证实了鱼与陆生动物之间的过渡型物种确实存在。
8.下列不能支撑材料一观点的一项是(3分)(  )
A.短脖子的长颈鹿由于缺少食物被淘汰,而长脖子的长颈鹿能获得较丰富的食物,逐渐进化为现在的长颈鹿。
B.生长于金沙江河谷的极小种群物种云南梧桐,为破解干热河谷绿化问题提供了有用之方,有效参与了当地生态系统的循环。
C.有些蝴蝶的翅膀颜色和图案,会随着时间的推移而变化,以适应不同季节和环境下的捕食和繁殖需求。
D.在德塞塔群岛有一种无翅甲虫,因翅膀发育得不完全很少飞行,而不会被海风吹到海里淹死,所以得到最好的生存机会。
9.材料一运用了哪些论证方法?请结合材料内容简要说明。(4分)
                                    
                                    
                                    
★10.材料二是科普文章,请结合全文简析其“科学性”和“普及性”。(6分)
                                    
                                    
                                    
9/10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