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情分析
一、学生基本情况
学生步入初二学习已经有一段时间,对数学学习的教学安排和学习难度较为适应,身体发育正处于快速变化阶段,接受新知识能力比较强,但是整体较为浮躁,需要教师的耐心规范和指导。另外,学习成绩分化较大,需要在实际教学中分层次教学。
学生在各方面开始成熟,思维深刻性有了明显提高,有着自己独特的内心世界,有着独特的认识问题和解决问题的思维方式。他们现在需要用强烈的荣誉感、成功感来激发学习热情,目前学生们已经初步形成合作交流、勇于探索、敢于置疑的良好学风,学生间相互评价、相互学习、相互竟争的学习氛围较浓。
二、知识准备情况
通过前段时间对三角形相关知识的学习,学生对逻辑推理证明已经有了初步的认知,有了一点的知识贮备。另外,对轴对称的基本知识也有所了解,为这节课的进一步学习做了铺垫。因此,在本节课的教学中,可让学生从已有的生活经验出发,参与知识的产生过程,在实践操作、自主探索、思考讨论、合作交流等数学活动中,理解和掌握数学知识和技能,形成数学思想和方法,让每个学生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
13.1.2线段的垂直平分线的性质 效果分析
今天,本人执教了《线段垂直平分线的性质》,下面结合上课的情况,对本节课的教学效果分析如下: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在本环节,我通过利用邹城的标志性建筑————高架桥,将其转化为数学模型,使得数学不在远离生活,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二、合作探究。通过一些问题的设置,引导学生利用以往的知识储备和解题能力,自主探究情境中问题。在答题环节,鼓励学生大胆发言,展示自己的答题思路,培养了学生的探究能力。
三、巩固提升。本环节设计了相关的练习,让学生及时应用和巩固本堂课的知识。先让学生独立思考,结合已有的逻辑推理知识,学生全部积极参与,达到了预期效果。
最后,在展示环节,精选了各国的著名建筑,和学生交流了自己对学生的期望,希望大家可以划起知识的双桨,遨游在知识的海洋,做自己的大梦想家!
13.1.2线段垂直平分线的性质 教学反思
一、预见到的问题:
1、学生将生活中的实物转化为数学模型时,思维转化较慢,对转化思想的认知程度较低。
2、难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参与课堂程度低。
3、在答题环节,学生比较拘束,难以正常发挥。
二、优点:
1.利用邹城本地的标志性建筑———高架桥,建立数学模型,让学生体会到数学与现实生活之间的联系,激发了学生的学习热情。很好的导入了新课。
2.把问题的分析交给学生,让学生各抒己见,合理分析,突出了重点并突破了难点。在整个探究过程中,更注重学生思维的能力培养,突出了学生主体地位,符合新课标的要求,更有利于教学相长。
3.本节课的教学环节流畅,整体效果好,目标明确,探究过程,讨论时间充分,知识应用合理到位,练习紧扣新授知识,学生掌握程度较好,课下反应较好。
三、缺点:
1、对学生的关注程度略显不足,更关注于教学本身,在调动课堂气氛方面还有待提高。
2、因材施教方面做得不够,在课堂上难以分层次教学,对认知能力较差的学生照顾不足。
总之,教学中的优点和缺点是并存的,希望在今后的教学中,多向周围的优秀教师学习,进一步提升自己的教学能力,争取做一名学生喜爱的数学教师!
教学设计
学习目标:
1、理解线段垂直平分线性质定理及其逆定理;
2、能根据定义探索并掌握线段垂直平分线性质定理及其逆定理;
3、能根据线段垂直平分线性质进行简单的计算和证明;
重难点:
教学重点: 线段垂直平分线性质定理及其逆定理。
教学难点: 线段垂直平分线的性质定理及其逆定理的内涵和证明。
【预习形成】
如图,直线l 垂直平分线段AB,P是l 上的点,请猜想点P到点A 与点B 的距离之间的数量关系.
演示动画
线段垂直平分线的性质:
用符号语言表示为:
例1 如图,AD⊥BC,BD =DC,点C 在AE 的
垂直平分线上,AB,AC,CE 的长度有什么关系?
AB+BD与DE 有什么关系?
反过来,如果PA =PB,那么点P 是否在线段AB 的
垂直平分线上呢?
(提示:文字命题的证明步骤:分析题设和结论:画出图形;写出已知和求证;写出证明过程。)
已知:如图,PA =PB.
求证:点P 在线段AB 的垂直平
分线上.
线段垂直平分线的判定:
用符号语言表示为:
2 如图,AB =AC,MB =MC.直线AM 是线段
BC 的垂直平分线吗?
.
【合作探究】
你能再找一些到线段AB 两端点的距离相等的点吗?
能找到多少个到线段AB 两端点距离相等的点?
这些点能组成什么几何图形?
【巩固提升】
1、 如图,过点P 画∠AOB 两边的垂线,并和
同桌交流你的作图过程.
如左图,△ABC中,AD垂直平分边BC,AB=5,那么AC=_________.
如右图,DE是△ABC的AB边的垂直平分线,分别交AB、BC于D、E,AE平分∠BAC,若∠B=300,求∠C的度数_________.
布置作业:教科书习题13.1第6、9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