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19张PPT)
第三单元
·课外古诗词诵读
古诗默写
1.根据提示,填写所缺内容。
(1)王维《竹里馆》中的“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写出
诗人隐居山林的闲适自得。
(2)李白《春夜洛城闻笛》中的“________________,散入春风满洛城
___”两句,从听觉和视觉角度描写春夜洛城笛声飞扬的生活场景。
(3)《逢入京使》中的“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运
用夸张的修辞手法传达惜别深情。
(4)《晚春》中的“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写百花
盛开,万紫千红,花木像是知道春天即将归去一般。
独坐幽篁里
弹琴复长啸
谁家玉笛暗飞声
故园东望路漫漫
双袖龙钟泪不干
草树知春不久归
百般红紫斗芳菲
2.根据语境,填写文学常识和古诗文名句。
(1)古诗中的志士仁人,为了家国,拼杀在各个“战场”。花木兰身处
“①____________,寒光照铁衣(《木兰诗》)”的恶劣环境,毫无惧意;
②______(人名)远赴边塞,遥望家乡,即使“③________________,
④________________(《逢入京使》)”的思乡之情喷涌而出,也不折
返;韩愈哪怕年近暮年,也依旧会保持着“⑤________________,
⑥________________(《晚春》)”的豪情。
朔气传金柝
岑参
故园东望路漫漫
双袖龙钟泪不干
杨花榆荚无才思
惟解漫天作雪飞
(2)古典诗文中,以景衬情的句子比比皆是。《春夜洛城闻笛》中,
诗人①______(人名)用“此夜曲中闻折柳,②________________”衬托
自己的思乡之苦;《晚春》中,诗人用“杨花榆荚无才思,③惟解漫天作雪飞_”
衬托自己对春天的留恋;《竹里馆》中,诗人用“④深林人不知,
明月来相照”衬托自己宁静淡泊的心境。请调动积累,再写出两句
连续以景衬情的诗句:⑤______________________,⑥_江枫渔火对愁眠
。
李白
何人不起故园情
示例:月落乌啼霜满天
古诗鉴赏
(一)竹里馆
[唐]王 维
独坐幽篁里,弹琴复长啸。
深林人不知,明月来相照。
1.下列对本诗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D
A.这首诗是诗人晚年隐居时创作的一首五绝。一个“独”字贯穿全诗,刻
画了一个高洁脱俗的隐者形象。
B.全诗遣词造句、写景写人都恬淡自然,仿佛随手就写出了清幽的氛围
与淡泊的心态。
C.“明月来相照”运用拟人的手法,展现诗人新颖而独特的想象力。
D.这首诗写诗人无人理解,无人陪伴,唯有明月相照的落寞、惆怅之情。
【解析】诗人独自坐在幽静的竹林里,时而弹琴时而长啸,表现的是诗
人孤高自许、高洁脱俗的品质,以及宁静、淡泊、愉悦的心情。
2.苏东坡评王维的诗是“诗中有画”,请你用生动的语言描绘画线诗句所
展现的画面。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根据诗意,结合自己的想象,用生动的语言描绘画面即可。
示例一:皎洁的明月透过茂密的树林照射过来,洒在诗人的身上,
也洒在诗人的琴上。
示例二:诗人僻居深林之中,但并不为此感到孤独,那一轮皎洁的
月亮就像知己朋友,还在时时照耀。
(二)春夜洛城闻笛
[唐]李 白
谁家玉笛暗飞声,散入春风满洛城。
此夜曲中闻折柳,何人不起故园情。
3.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首句“暗飞声”的“暗”字,包含了不知此笛为何人所吹、从何处而来的
意思,也有断续、隐约之意,这与诗的情境是一致的。
B.第二句着意渲染笛声。“满”字运用夸张的艺术手法,极写夜之宁静,
笛之悠扬。
C.此诗以诗人的感情变化来表现吹笛人技艺的高超,烘托玉笛声的艺术
魅力。
D.全诗扣紧一个“闻”字,抒写诗人闻笛后的孤寂心情和思乡之切。
【解析】前两句描写笛声随春风传遍洛阳城,后两句写诗人因闻笛而思
乡,表达了诗人对家乡和亲人的想念之情,而不是“表现吹笛人技艺的
高超,烘托玉笛声的艺术魅力”。
【答案】C
4.古人写诗非常讲究炼字,常有一字传神的妙处,赏析诗中“散”字的表
达效果。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散”字有“均匀、遍布”的意思,这样写准确地表现了笛声融入春风,无处不在,它随着春风传到各地,勾起了多少游子的思乡之情。
(三)逢入京使
[唐]岑 参
故园东望路漫漫,双袖龙钟泪不干。
马上相逢无纸笔,凭君传语报平安。
5.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B
A.诗歌首句“路漫漫”既写出了路途遥远的事实,也为后面诗人的情感抒
发做了铺垫。
B.诗歌第二句中的“龙钟”是“年老体衰”的意思,这句话的意思:眼泪打
湿了双袖,可泪水仍旧未干。
C.诗歌第三句中的“逢”字照应题目,诗人赶赴边塞途中,偶遇入京使者。
D.整首诗语言朴素、自然而又含蓄凝练,既有生活情趣,又有人情味。
【解析】“龙钟”是指沾湿的样子。
6.请用生动的语言描绘“马上相逢无纸笔,凭君传语报平安”两句所展现
的情景,并简要概括全诗表达的情感。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诗人和入京使者在路上匆匆相逢,手中没有纸和笔,只能托使者给
家人捎个口信,报个平安。诗歌抒写了报国与孝亲难以两全,思念亲人
又不愿让亲人挂念的复杂情感。
(四)比较阅读韩愈的《晚春》和《春雪》,完成练习。
晚 春
草树知春不久归,百般红紫斗芳菲。
杨花榆荚无才思,惟解漫天作雪飞。
春 雪
新年都未有芳华,二月初惊见草芽。
白雪却嫌春色晚,故穿庭树作飞花。
7.下列对这两首诗分析正确的是( )
A.“新年都未有芳华”的意思是新年都没有芬芳的鲜花,句中的“都”写出
了久盼春色的人们分外焦急的心情。
B.《春雪》中的“二月初惊见草芽”表明,诗人见到“春色”萌芽时,感到
有些害怕。
C.《晚春》中诗人通过“草树”有“知”、惜春争艳的场景描写,体现自己
沉浸在春天即将逝去的伤感之中。
D.韩愈的这两首诗中各有一句诗写到了“雪”,其中《晚春》写的是真的
雪景。
【解析】B.不是“害怕”,而是惊喜、期待;C.表现的是诗人对杨花榆荚
“漫天作雪飞”的赞许和对春的留恋;D.《晚春》最后两句,采用比喻的
修辞手法,将杨花榆荚在空中飞舞的景象比作漫天的飞雪,句中没有描
绘真正的雪景。
【答案】A
8.请简要赏析“白雪却嫌春色晚,故穿庭树作飞花”这两句诗的表达效果。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这两句诗运用拟人的修辞手法,“嫌”“穿”把春雪比作人,赋予雪花
人的性情,同时这穿树飞花的春雪也给人春的气息,渲染了热闹的喜悦
气氛,表现了诗人对春天及其景象的期待和赞美之情。
谢谢观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