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3 《琵琶行并序》课件(共48+46张PPT)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上册

文档属性

名称 8.3 《琵琶行并序》课件(共48+46张PPT)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上册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91.0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5-06-27 18:51:22

文档简介

(共46张PPT)
琵琶行
(并序)
第二课时
2
3
1
4
把握诗歌基本内容,了解白居易和琵琶女两人身世的相似性
学习用比喻等描写声音变化的写法,培养联想和想象能力
赏析诗歌中精彩的音乐描写,从人物解读作品的思想感情
领悟诗人关注现实,同情和尊重琵琶女等下层妇女的精神
素养目标
当那曲琵琶戛然而止,余音仍在江面上回荡,诗人久久不能平静。他望着这位素未谋面的女子,心中充满了敬意与好奇——这样一位技艺高超的乐人,究竟是谁?她为何会在这偏僻的江州独自弹奏?
复习导入
今天,就让我们走进这位琵琶女的内心世界,听听她讲述自己的过往。也许,我们会发现,她的命运比她的琴声更加动人。

探究文本
敛容:使神情庄重。
虾蟆陵(há ma):地名,是长安有名的游乐地区。
她沉思片刻,将拨子插入弦中,整顿好衣裳,显出端庄的脸色。她自己说原本是京城的女子,家住在虾蟆陵下。
沉吟放拨插弦中,整顿衣裳起敛容。自言本是京城女,家在虾蟆陵下住。
教坊:唐代官方的音乐机构,是管理宫廷音乐、教练歌舞的机关。
第一部:第一队,是教坊中最优秀的一队。部,量词,计量歌舞队、乐队。
秋娘:唐代歌舞伎常用的名字。
十三岁就学会弹琵琶,名列教坊中最优秀的一队。一曲弹罢曾让技艺高超的乐师心悦诚服,化好妆以后的美貌常常被同行歌伎们嫉妒。
十三学得琵琶成,名属教坊第一部。曲罢曾教善才服,妆成每被秋娘妒。
五陵:在长安城外,汉代五个皇帝的陵墓。
缠头:用锦帛之类的财物送给歌舞妓女。
绡:精细精美的丝织品。
钿(diàn)头银篦(bì):指镶嵌着花钿的篦形发饰。
击节:打拍子。
五陵年少争缠头,一曲红绡不知数。钿头银篦击节碎,血色罗裙翻酒污。
那些京城的富家豪族子弟,争着给自己送锦帛,弹奏一支曲子得到的红绡,可以说不计其数。上端镶着花钿的银质发篦(随着音乐)打拍子时敲碎了,也不觉可惜。血红色的罗裙(因为)泼翻了酒被玷污,也全不在意。
五陵年少争缠头,一曲红绡不知数。钿头银篦击节碎,血色罗裙翻酒污。
闲度:平常,随随便便。
颜色故:容貌衰老。故,旧、老。
年复一年地寻欢作乐,轻松随意地打发着时光。弟弟当了兵,阿姨也死去了,一天又一天地过去,自己的容貌也衰老了。
今年欢笑复明年,秋月春风等闲度。弟走从军阿姨死,暮去朝来颜色故。
浮梁:古县名,唐属饶州。在今江西省景德镇。
去来:走了以后。
梦啼妆泪:梦中啼哭,匀过脂粉的脸上带着泪痕。
阑干:形容眼泪纵横的样子。
门前冷落鞍马稀,老大嫁作商人妇。商人重利轻别离,前月浮梁买茶去。去来江口守空船,绕船月明江水寒。夜深忽梦少年事,梦啼妆泪红阑干。
来往的车马时有时无,年纪大了,只好嫁给商人为妻。商人只重财利,哪有在乎夫妻别离,前月就去了浮梁,做茶叶生意去了。(他)走了以后留自己在这江口守空船,四周只有明月的清光和寒冷的江水。深夜里忽然梦见少年时欢乐的往事,从梦中哭醒,搽了胭脂粉的脸上流满了一道道红色的泪痕。
门前冷落鞍马稀,老大嫁作商人妇。商人重利轻别离,前月浮梁买茶去。去来江口守空船,绕船月明江水寒。夜深忽梦少年事,梦啼妆泪红阑干。
门前冷落鞍马稀,老大嫁作商人妇。商人重利轻别离,前月浮梁买茶去。去来江口守空船,绕船月明江水寒。夜深忽梦少年事,梦啼妆泪红阑干。
诗人把秋江月夜的寒冷同琵琶女内心的孤寂融合在一起,情景交融,烘托出琵琶女凄凉愁苦的心境,催人泪下。
这一景色描写有何作用
琵琶女是如何倾诉身世的?
追忆往昔繁华岁月,青春年少,貌美而艺佳,风光无限。
时光流转,物是人非,青春不再,容颜老去,“门前冷落鞍马稀”。
老大嫁做商人妇
秋江月夜中独守空船,每每梦回少年,总是涕泪纵横,梦断妆残。
在诗歌中,琵琶女的形象是怎样的?
琵琶女是一个才貌双全,但在封建社会中被摧残的歌女形象。琵琶女对自己的凄凉遭遇,对人情冷暖、世态炎凉,表示了积聚已久的愤懑之情,揭示了世人的重色轻才和丈夫的重利寡情,并提出了强烈控诉。
诗人运用什么手法来写琵琶女的形象?
年轻貌美
年长色衰
门庭若市
独守空房
昔日欢笑
今日辛酸
夜梦往事
孤寂伤感
人生
前期
人生
后期
对比反衬
重唧唧(jī jī ):重新叹息。
我听了琵琶曲已经伤感叹息,又听了这一席话更叹息不已。同样是流落在天涯的人啊,今天相遇又何必是曾经相识!
我闻琵琶已叹息,又闻此语重唧唧。同是天涯沦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识!
我闻琵琶已叹息,又闻此语重唧唧。同是天涯沦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识!
作者为何有此感慨?
通过描写琵琶女高超的弹奏技艺以及凄凉的身世,发出“同是天涯沦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识”的感慨,表达了对琵琶女遭遇的同情,也表达了诗人凄凉的心境。
我闻琵琶已叹息,又闻此语重唧唧。同是天涯沦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识!
琵琶女 白居易
来历相同
才华横溢
遭遇相同
情感相通
京城显官被贬江州
闻曲伤怀
借曲抒怀
京城名角漂沦憔悴
名属教坊第一部
诗才盛名
我自去年辞帝京
自言本是京城女
辞:辞别。
终岁:终年。
丝竹:弦乐器、管乐器的总称,这里指音乐。
我从去年离开京都,被贬谪到浔阳城后卧病在床,浔阳这个地方荒凉偏僻没有音乐,终年听不到音乐。
我从去年辞帝京,谪居卧病浔阳城。浔阳地僻无音乐,终岁不闻丝竹声。
“终岁不闻丝竹声”与开头“无管弦”呼应
杜鹃啼血:传说杜鹃鸟啼叫时,嘴里会淌出血来。这里形容杜鹃啼声的悲切。
独倾:独自饮酒。
住近湓江地低湿,黄芦苦竹绕宅生。其间旦暮闻何物?杜鹃啼血猿哀鸣。春江花朝秋月夜,往往取酒还独倾。
我住的地方靠近湓江,这里地势低洼,环境潮湿,黄芦苦竹在宅边杂乱丛生。在这里从早到晚能听到的声音是什么?是杜鹃声声悲切,猿猴声声哀鸣。每当春江花开的早晨和秋月凌空的夜晚,往往取来浊酒独酌。
住近湓江地低湿,黄芦苦竹绕宅生。其间旦暮闻何物?杜鹃啼血猿哀鸣。春江花朝秋月夜,往往取酒还独倾。
诗人贬谪的环境怎么样?从哪里可以看出来?
①居住环境恶劣:住近湓江地低湿,黄芦苦竹绕宅生。
②无丝竹之雅乐:浔阳地僻无音乐,终岁不闻丝竹声。其间旦暮闻何物?杜鹃啼血猿哀鸣。岂无山歌与村笛?呕哑嘲哳难为听。
③生活孤寂:春江花朝秋月夜,往往取酒还独倾。
萧索
呕哑嘲哳(ōu yā zhāo zhā):形容声音嘈杂。
琵琶语:琵琶声,琵琶所弹奏的乐曲。
暂:忽然,一下子。
更:再。
翻作:写作。翻,按曲调写作歌词。
岂无山歌与村笛,呕哑嘲哳难为听。今夜闻君琵琶语,如听仙乐耳暂明。莫辞更坐弹一曲,为君翻作《琵琶行》。
难道就没有当地人唱唱山歌、吹吹村笛?但那声音嘈杂刺耳,实在让人难以听下去。今天夜里听了你弹的琵琶曲,真如同仙乐入耳,忽然清朗明净。请不要推辞,再坐下弹奏一曲,我要为你按曲调写一首《琵琶行》。
岂无山歌与村笛,呕哑嘲哳难为听。今夜闻君琵琶语,如听仙乐耳暂明。莫辞更坐弹一曲,为君翻作《琵琶行》。
春江花朝秋月夜,往往取酒还独倾。
岂无山歌与村笛,呕哑嘲哳难为听。
乐景
哀情
运用乐景衬哀情的手法抒情。虽偶有春花秋月之良辰,诗人也只能取酒独酌,可见内心的孤独凄凉。
运用对比手法抒情。“岂无山歌与村笛,呕哑嘲哳难为听”与琵琶女的琵琶仙乐形成鲜明的对比,表现出诗人谪居以来的痛苦心情。
就内容和写法而言,诗人自述与上一段的琵琶女自述有何不同?
叙事详略,变化有致。上一段有关琵琶女自述身世,写长安的欢乐生活比较详细。
诗人的自述,着重写谪居浔阳一年来的寂寞。琵琶女的昔盛,就是诗人的昔盛;诗人的今衰,就是琵琶女的今衰,二者相互补充、呼应。
却坐:退回到原处。
促弦:把弦拧得更紧。
向前声:刚才弹奏过的曲调。
掩泣:掩面哭泣。
青衫:唐朝八品、九品文官的服色。白居易当时的官阶是将仕郎,从九品,所以着青衫。
感我此言良久立,却坐促弦弦转急。凄凄不似向前声,满座重闻皆掩泣。座中泣下谁最多?江州司马青衫湿。
我的话使她感动不已,她久久地站立在那儿,然后回到(原处)坐下,把琴弦拧紧弹得更急。凄楚哀婉的曲调,已经不想以前的乐声,重新听乐曲的人们都忍不住掩面哭泣。在座的人中谁流泪最多?我这江州司马的黑色单衣已经被泪水浸湿。
感我此言良久立,却坐促弦弦转急。凄凄不似向前声,满座重闻皆掩泣。座中泣下谁最多?江州司马青衫湿。
感我此言良久立,却坐促弦弦转急。凄凄不似向前声,满座重闻皆掩泣。座中泣下谁最多?江州司马青衫湿。
正如诗中云:“我闻琵琶已叹息,又闻此语重卿卿。”琵琶女愤激幽怨的曲调本引发诗人情感的共鸣,在听了琵琶女的苦楚身世的倾诉后,更是激起诗人深深的怜悯。
伤琵琶女
“男儿有泪不轻弹,只因未到伤心处。”诗人为何泪洒青衫呢?
感我此言良久立,却坐促弦弦转急。凄凄不似向前声,满座重闻皆掩泣。座中泣下谁最多?江州司马青衫湿。
诗人才情出众,声名远扬,却不幸落魄,心中充满忧郁与愤懑;加之友人离别,倍感孤独难当。悲他人,亦悲自己,双重哀愁交织融合,沉淀于心,诗人怎能不心绪悲凉,泪湿衣襟?这泪水,既是对受压迫女性的同情与敬意,也是对当时社会的强烈控诉。
伤己

归纳总结
第一次
江头送客闻琵琶
江上聆听琵琶曲
重闻琵琶青衫湿
诗中写到几次琵琶女的演奏?暗写还是明写?
第二次
第三次
彼此相见,琵琶女奏《霓裳》《六幺》
“醉不成欢惨将别”“主人忘归客不发”
“感我此言”“却坐促弦”
“江州司马青衫湿”
暗写
明写
明写
侧面烘托琴技
详写
正面为主,侧面为辅
侧面烘托
略写
双线结构
琵琶女的悲惨身世
以人物
为线索
诗人的
感受
明线
暗线
概括诗歌的线索和行文的特点及效果
这一明一暗,一实一虚,使情节波澜起伏。它所叙述的故事曲折感人,抒发的情感能引起人的共鸣,语言美而不浮华,精而不晦涩,内容贴近生活而又有广阔的社会性,雅俗共赏。
生动的音乐描写:
《琵琶行》以音乐为线索,贯穿全篇。白居易通过对琵琶音乐的细腻描绘,将读者带入了一个美妙的音乐世界。他运用大量的比喻和拟声词,如“大弦嘈嘈如急雨,小弦切切如私语”,生动地展现了琵琶音乐的韵律和 节奏,使读者仿佛亲耳听到了那动人的琵琶声。
鲜明的对比和衬托:
在《琵琶行》中,白居易巧妙地运用了对比和衬托的手法。他将琵琶女的遭遇与宴会的豪华、诗人与琵琶女的身份等进行了对比和衬托,突出了诗歌的主题和情感。这种对比和衬托使得诗歌的情感表达更加深刻和鲜明。
1
2
艺术特色
深刻的情感表达:
诗歌通过琵琶女的演奏和诗人的倾听,展现了深刻的人生感慨和情感共鸣。白居易借琵琶女的遭遇,表达了自己对人生无常和命运多舛的感叹。同时,他也通过诗歌表达了对社会现实的批判,以及对美的追求和向往。这种情感表达真挚而深刻,具有强烈的感染力。
丰富的意象和象征:
诗歌中运用丰富的意象和象征,如“急雨”“私语”“玉盘珍馐”等,这些意象不仅增强了诗歌的艺术效果,也深化了诗歌的主题和情感内涵。这些意象和象征与诗歌的主题和情感紧密相连,共同构成了诗歌独特的艺术世界。
3
4
艺术特色
此诗通过对歌妓琵琶女高超弹奏技艺和不幸人生经历的描述,揭露了封建社会官僚腐败、民生凋敝、人才埋没等不合理现象,表达了诗人对琵琶女的深切同情,也抒发了诗人对自己无辜被贬的愤懑之情。
文章主旨

当堂检测
1.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琵琶行并序》中多次写到月亮而作用各不相同:描写月色,从侧面烘托琵琶女演奏技艺高超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而“_______________”一句则浓缩了琵琶女的卖唱人生,感慨时光白白消磨。
(2)《琵琶行并序》中,由琵琶声想到珠玉声,写出了乐声的重浊与清脆的两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白居易在《琵琶行并序》中,写琵琶女梦回往昔,梦醒时无限伤感的两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唯见江心秋月白
秋月春风等闲度
夜深忽梦少年事 梦啼妆泪红阑干
嘈嘈切切错杂弹 大珠小珠落玉盘
(4)白居易《琵琶行(并序)》中既交代秋天的背景,又蕴含离别之意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白居易的《琵琶行(并序)》中既写出琵琶女的矜持、腼腆,又写出作者急于与琵琶女相见的心情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2020全国1卷】元代戏剧家马致远的杂剧《青衫泪》根据白居易的诗《琵琶行》改编而成,来自诗中的“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千呼万唤始出来
犹抱琵琶半遮面
浔阳江头夜送客 枫叶荻花秋瑟瑟
座中泣下谁最多
江州司马青衫湿
2.下列关于古代文化常识的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元和十年”中的“元和”是唐宪宗的年号。所谓“年号”,即中国封建王朝用来纪年的一种名号,为汉武帝首创。
B.古人的名和字之间,有的是有联系的,如杜甫,字子美,“甫”与“子美”的意思十分相近;而有的却毫无联系,如白居易,字乐天。
C.“江州司马青衫湿”中,“司马”是州刺史的副职,“青衫”指青色单衣,唐代官职低的服色为青色。
D.“名属教坊第一部”中的“教坊”是古时管理宫廷音乐的官署,专管雅乐以外的音乐、舞蹈、百戏的教习、排练、演出等事务。
B
解析:古人的名和字之间有一定的联系,白居易,字乐天,名与字之间有因果关系,“居易”是因,“乐天”是果,因为身处安宁之境地,所以知命而乐天。
3.对《琵琶行并序》中有关音乐描写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冰泉”“凝绝”两句写出了音乐的又一境界。幽咽之声,悲抑哽塞,好像“泉流冰下”,用视觉形象的冷涩强化了听觉形象。
B.“别有”“此时”两句写出了音乐结束后余音袅袅,使人回味无穷的艺术境界。“此时无声胜有声”运用侧面烘托的手法,描写音乐的感人力量。
C.“银瓶”“铁骑”两句表现了“声暂歇”后力量的大爆发,同时,这两句也将音乐的魅力展现得淋漓尽致。
D.“曲终”“四弦”两句写了音乐在进入到高潮时戛然而止。乐曲虽终,但由音乐而产生的惊心动魄、回肠荡气的艺术魅力并没有因此而消失。
B
解析:B项“‘此时无声胜有声’运用侧面烘托的手法,描写音乐的感人力量”错误,“此时无声胜有声”没有用侧面烘托的手法,这句诗是描写乐曲沉寂之后余音袅袅、余意无穷的艺术境界。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小题。
秋雨夜眠①
白居易
凉冷三秋夜,安闲一老翁。
卧迟灯灭后,睡美雨声中。
灰宿温瓶②火,香添暖被笼。
晓晴寒未起,霜叶满阶红。
【注】①这首诗大约创作于大和六年(832)秋,是白居易任河南尹时所作。此时诗人已六十多岁,体衰多病,官务清闲。②瓶:烤火用的烘瓶。
4.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首联用“三秋”点明时序,意同《滕王阁序》中“时维九月,序属三秋”。
B.颔联写雨声淅沥,老翁仍能安然“睡美”,体现他心无所虑的闲适情怀。
C.取暖的燃料已化为灰烬,老翁却“香添暖被笼”,与“睡美”形成照应。
D.尾联与首句遥相呼应,以景结情,突出秋霜的冷酷,表达愤懑无奈之情。并没有因此而消失。
D
解析:D.“表达愤懑无奈之情”“直抒胸臆”错误。尾联写老翁“晓晴”时仍未起,漫不经心地看满阶红霜叶,突出老翁的闲适无事、孤寂淡泊;不久前还红似二月花的树叶,一夜之间就被秋风秋雨无情地扫得飘零满阶,表现了大自然的冷酷无情。诗人从树木移情到人,从自然想到社会,所以“寒”一语双关,既指环境,又指情感。所以并非是“直抒胸臆”。故选D。
5.本诗中“老翁”的形象与诗人在《琵琶行并序》中塑造的“江州司马”的形象有何异同?请结合具体诗句简要分析。
相同:本诗中“老翁”的形象与诗人在《琵琶行》中塑造的“江州司马”的形象都是年老体衰、孤独寂寞的形象。本诗中颈联燃料经夜化为灰烬,夜已过去,老翁却“香添暖被笼”,打算继续睡,体现老翁的体衰闲散;尾联老翁“晓晴”时仍未起,漫不经心地看满阶红霜叶,突出了老翁的孤独寂寞。《琵琶行》中“谪居卧病浔阳城”“春江花朝秋月夜,往往取酒还独倾”写诗人年老体衰、孤独寂寞之感。
不同:本诗中“老翁”的是安闲清静、闲散无事形象。颔联“卧迟”写老翁年老瞌睡少,不喜早睡,窗外秋雨淅沥,屋内“老翁”却安然“睡美”,正说明他心无所虑,具有闲适的情怀。《琵琶行》中塑造的“江州司马”是被贬谪在偏远的地方,感觉孤独而委屈,内心凄凉、郁闷、悲伤的形象。“我从去年辞帝京”起以下十二句,写地势荒僻,环境恶劣,举目伤怀,一点开心解闷的东西都没有,这就是他耳闻目睹的一切,无不使人感到悲哀。
解析:相同:本诗中“老翁”的形象与诗人在《琵琶行》中塑造的“江州司马”的形象都是年老体衰、孤独寂寞的形象。本诗中颈联燃料经夜化为灰烬,夜已过去,老翁却“香添暖被笼”,打算继续睡,体现老翁的体衰闲散;尾联老翁“晓晴”时仍未起,漫不经心地看满阶红霜叶,突出了老翁的孤独寂寞。《琵琶行》中“谪居卧病浔阳城”写诗人年老体衰之感;自“我从去年辞帝京”起以下十二句,写诗人贬官九江以来的孤独寂寞之感。不同:本诗中“老翁”的是安闲清静、闲散无事形象。颔联“卧迟”写老翁年老瞌睡少,不喜早睡,窗外秋雨淅沥,屋内“老翁”却安然“睡美”,正说明他心无所虑,具有闲适的情怀。尾联老翁“晓晴”时仍未起,漫不经心地看满阶红霜叶,突出了老翁的闲散无事。《琵琶行》中塑造的“江州司马”是被贬谪在偏远的地方,感觉孤独而委屈,内心凄凉、郁闷、悲伤的形象。“浔阳地僻无音乐,终岁不闻丝竹声。住近湓江地低湿,黄芦苦竹宅生。其间旦暮闻何物?杜鹃啼血猿哀鸣。春江花朝秋月夜,往往取酒还独倾。岂无山歌与村笛,呕哑嘲哳难为听”,地势荒僻,环境恶劣,举目伤怀,一点开心解闷的东西都没有。其实这在很大程度上都是由诗人自己的苦闷移情的结果,诗人的悲哀苦闷完全是由于他政治上受打击造成的,但是这点他没法说。他只是笼统含糊地说了他也是“天涯沦落人”,他是“谪居卧病”于此,而其他断肠裂腑的伤痛就全被压到心底去了。这就是他耳闻目睹一切无不使人悲哀的缘由。
谢谢观看
琵琶行(并序)(共48张PPT)
琵琶行
(并序)
第一课时
2
3
1
4
把握诗歌基本内容,了解白居易和琵琶女两人身世的相似性
学习用比喻等描写声音变化的写法,培养联想和想象能力
赏析诗歌中精彩的音乐描写,从人物解读作品的思想感情
领悟诗人关注现实,同情和尊重琵琶女等下层妇女的精神
素养目标
文学常识

字乐天,号香山居士,今陕西渭南人。早年热心济世,强调诗歌的政治功能,并力求通俗,与元稹积极倡导“新乐府运动”,主张“文章合为时而著,歌诗合为事而作”,是新乐府运动的倡导者。所作《新乐府》《秦中吟》,“唯歌生民病”“句句必尽规”,与杜甫的 “三吏”“三别”同为著名的诗史。长篇叙事诗《长恨歌》《琵琶行》则代表他艺术上的最高成就。现存诗近三千首。
白居易(772—846)
作者介绍
感我此言良久立,却坐促弦弦转急。凄凄不似向前声,满座重闻皆掩泣。座中泣下谁最多?江州司马青衫湿。
作者介绍
感我此言良久立,却坐促弦弦转急。凄凄不似向前声,满座重闻皆掩泣。座中泣下谁最多?江州司马青衫湿。
时期 生活特点 诗歌特点
前期 (从入仕到贬江州司马以前) 仕途一帆风顺,始终抱着“为民请命”“兼济天下”的宗旨。 以讽喻诗为主。代表作品为《卖炭翁》
后期 (即自贬江州司马到死) “独善其身”的时期,揉和儒家“乐天知命”道家“知足不辱”和佛家“四大皆空”来作“明哲保身”的法宝。悔恨“三十气太壮,胸中多是非”。 以闲适诗和感伤诗为主。感伤诗:《长恨歌》《琵琶行》;闲适诗:《问刘十九》
《琵琶行》创作于元和十一年(816)。白居易任谏官时,直言敢谏,同情民间疾苦,写了大量的讽喻诗,触怒了唐宪宗,得罪了权贵。元和十年,宰相武元衡被藩镇李师道派人刺杀。白居易情急之中上疏请捕刺客,触犯了权贵的利益,被指责越职奏事,贬为江州刺史;又进而诬陷他作《赏花》《新井》诗“甚伤名教”,再贬江州同马。江州当时被看成是“蛮瘴之地”,加之州司马虽然名义上是刺史的佐史,实际上是一种闲散职务,这对白居易来说是一种莫大的嘲弄。他的被贬其实是一桩冤案,他连遭打击,心境凄凉,满怀郁愤。次年送客湓浦口,遇到琵琶女,创作出这首传世名篇。
写作背景
予出官二年,恬然自安,感斯人言,是夕始觉有迁谪意。因为长句,歌以赠之,凡六百一十六言,命曰《琵琶行》。
歌行是古代诗歌体裁之一,是初唐时期在汉魏六朝乐府诗的基础上建立起来的歌行体,是南朝宋的鲍照所创。鲍照模拟和学习乐府,经过充分地消化吸收和熔铸创造,不仅得其风神气骨,自创格调,而且发展了七言诗,创造了以七言体为主的歌行体。刘希夷的《代悲白头吟》与张若虚的《春江花月夜》的出现,可说是这种体裁正式形成的标志。明代文学家徐师曾在《诗体明辨》中对“歌”“行”及“歌行”作了如下解释:“放情长言,杂而无方者曰歌;步骤驰骋,疏而不滞者曰行;兼之者曰歌行。”
文体知识
予出官二年,恬然自安,感斯人言,是夕始觉有迁谪意。因为长句,歌以赠之,凡六百一十六言,命曰《琵琶行》。
文体知识
予出官二年,恬然自安,感斯人言,是夕始觉有迁谪意。因为长句,歌以赠之,凡六百一十六言,命曰《琵琶行》。
①篇幅可短可长。如白居易的《长恨歌》有一百二十句,《琵琶行》则有八十八句。
②保留着古乐府叙事的特点,把记人物、记言谈、发议论、抒感慨融为一体,内容充实而生动。
③声律、韵脚比较自由,平仄不拘,可以换韵。“歌行”体诗歌在格律、音韵方面冲破了格律诗的束缚。歌行体的形式比较自由,是由内容所决定的。
④句式比较灵活,一般是七言,也有的是以七言为主,其中又穿插了三、五、九言的句子。
新乐府运动
主张恢复古代的采诗制度,发扬《诗经》和汉魏乐府讽喻时事的传统,使诗歌起到"补察时政","泄导人情"的作用,强调以自创的新的乐府题目咏写时事, 故名新乐府。
新乐府运动指中唐时期由白居易、元稹倡导的,以创作新题乐府诗为中心的诗歌革新运动。新乐府是新题乐府的简称,主要以通俗化的乐府体写时事和社会生活。其特点有三:一是用新题。二是写时事。既用新题,又写时事,始于杜甫,白居易继承其传统,以新乐府反映现实。三是不以人乐与否为衡量标准。新乐府在内容上则是直接继承了汉乐府的现实主义精神,是真正的乐府。由汉乐府的“缘事而发”,一变而为曹操诸人的借古题而写时事,再变而为杜甫的“因事立题”,经元结、顾况等的一脉相承,到白居易更成为一种有意识的写作准则,所谓“歌诗合为事而作”,这就是新乐府运动形成的一般历史过程。

整体感知
湓浦( ) 铮铮然( ) 倡女( )
贾人( ) 呕哑( ) 悯然( )
浔阳( ) 荻花( ) 谪居( )
转徙( ) 慢捻( ) 六幺( )
西舫( ) 教坊( ) 红绡( )
间关( ) 嘲哳( ) 还独倾( )
霓裳( ) 钿头银篦( )
chāng


zhēng
mǐn

xún
niǎn
yāo
fǎng
xiāo
fāng
zhé
huán
jiàn
ōu yā
zhāo zhā
ní cháng
diàn bì
pén
诵读全诗,用“/”划分朗读节奏。
例如:
浔阳/江头/夜/送客,枫叶/荻花/秋/瑟瑟。
主人/下马/客/在船,举酒/欲饮/无/管弦。
醉/不成欢/惨/将别,别时/茫茫/江/浸月。
琵琶是东亚传统弹拨乐器,已有两千多年的历史。最早被称为“琵琶”的乐器大约在中国秦朝出现。
“琵琶”二字中的“珏”意为“二玉相碰,发出悦耳碰击声”,表示这是一种以弹碰琴弦的方式发声的乐器。
《琵琶行》原作《琵琶引》,白居易还有《长恨歌》。歌、行、引是古代歌曲的三种形式,后成为古代诗歌的一种体裁。
演奏时竖抱,左手按弦,右手五指弹奏,是可独奏、伴奏、重奏、合奏的重要民族乐器。
琵琶行
诗歌的感情基调可以用什么字概括?

诗歌的主旨句是哪两句?
同是天涯沦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识
第1段
江头送客闻琵琶
第2段
第3段
第4段
第5段
江上聆听琵琶曲
歌女自诉身世苦
同病相怜伤迁谪
重闻琵琶青衫湿
划分段落层次,概括段落内容。

探究文本
元和十年,予左迁九江郡司马。明年秋,送客湓浦口,闻舟中夜弹琵琶者,听其音,铮铮然有京都声。问其人,本长安倡女,尝学琵琶于穆、曹二善才,年长色衰,委身为贾人妇。遂命酒,使快弹数曲。曲罢悯然,自叙少小时欢乐事,今漂沦憔悴,转徙于江湖间。予出官二年,恬然自安,感斯人言,是夕始觉有迁谪意。因为长句,歌以赠之,凡六百一十六言,命曰《琵琶行》。
贬谪
第二年
名作状,在晚上
金属相击发出的声音
曾经
托身、嫁
商人
忧郁
状语后置句
京官被贬为地方官
宁静安适

晚上
刚刚、才
一共
创作
译文:元和十年,我被贬为江州司马。第二年秋天(的一个晚上),我去湓浦口为朋友送行,听船上有人在夜里弹奏琵琶,听其乐声铮铮然的竟有京城流行的乐曲声调。向那人询问,(才知道她)原来是长安的歌女,曾经向姓穆和姓曹的两位技艺高超的乐师学艺,年纪大了,只好嫁给一个商人。于是(我)叫人摆酒,让她畅快地弹几支曲子。弹奏完毕,(她)面带愁容,又叙说自己青春年少时的欢乐情景,现在却漂泊流落,面容憔悴,在各地辗转奔波。我离开京城到此地任职已有两年,一直淡泊宁静、安于现状,她的一席话触动了我,这天晚上才体会到被贬谪后的失意。于是创作了这首七言诗,作歌并赠送给她,全诗总共六百一十六个字,题名为《琵琶行》。
诗前小序,共一百三十八字,其概述了什么内容,有什么作用?
内容
作用
小序交代了时间、地点、人物和故事的主要经过,概括了琵琶女的身世和作者的心情。
说明了写这首长诗的缘由,以及名字的由来,定下了全诗凄切伤怀的感情基调。
“予出官二年,恬然自安,感斯人言,是夕始觉有迁谪意”,这句话如何理解?
“恬然自安”,是话中有话,实际是说遭受贬谪的苦闷始终萦绕心头,一直无法自安,而“迁谪意”当然也不是“是夕”才感受到的。
浔阳江:即流经浔阳(今江西省九江市)境内的长江。
瑟瑟:形容枫树、芦荻被秋风吹动的声音。
主人:诗人自指。
管弦:指音乐。管,萧、笛之类的音乐。弦,琴、瑟、琵琶之类的弦乐。
惨:悲伤。
茫茫:迷茫不清。
浸:沉入水中。
浔阳江头夜送客,枫叶荻花秋瑟瑟。主人下马客在船,举酒欲饮无管弦。醉不成欢惨将别,别时茫茫江浸月。
在这浔阳江边的夜晚,我来这边为远去的朋友,枫叶赤红,荻花雪白,秋风阵阵,摇曳哀吟。我和客人一起下了马,登上船,举起酒杯想要喝酒,却没有音乐伴我们消解忧愁。忧伤沉闷中喝得有几分醉意,心情悲伤,就要分手告别,告别时江上茫茫一片,清冷的浸着一轮寒月。
浔阳江头夜送客,枫叶荻花秋瑟瑟。主人下马客在船,举酒欲饮无管弦。醉不成欢惨将别,别时茫茫江浸月。
浔阳江头夜送客,枫叶荻花秋瑟瑟。主人下马客在船,举酒欲饮无管弦。醉不成欢惨将别,别时茫茫江浸月。
枫叶
荻花
描绘出一幅萧瑟的清秋景象,令人顿感秋凉袭身,曲曲传达出诗人凄凉愁惨的心情,为全诗奠定了感情基调。
“别时茫茫奖浸月”,叙述别时景象,景中含情。茫茫江水,溶溶月色,无不弥散着诗人的离愁别绪,仿佛诗人的心情融化其中,与自然风物有了感应。
交代了故事发生的时间、地点、人物,写“主人”送别客人,酒席中却“无管弦”,为琵琶女的出场埋下伏笔。
浔阳江头夜送客,枫叶荻花秋瑟瑟。主人下马客在船,举酒欲饮无管弦。醉不成欢惨将别,别时茫茫江浸月。
“主人下马客在”一句,使用了什么修辞?
互文,意思是主人和客人都下了马,登上船。
互文,也叫互辞,是古诗文中常采用的一种修辞方法。古文中对它的解释是:“参互成文,合而见义。”具体地说,它是这样一种互辞形式:上下两句或一句话中的两个部分,看似各说一件事,实则是互相呼应,互相阐发,互相补充,说的是一件事。
知识链接
暗问:低声询问。
欲语迟:将要回答,又有些迟疑。
忽闻水上琵琶声,主人忘归客不发。寻声暗问弹者谁,琵琶声停欲语迟。移船相近邀相见,添酒回灯重开宴。
忽然听见从水上传来一阵琵琶声,让我顿时忘记了回家,将要离去的友人也不肯出发。我们寻找到传出乐声的那只船,低声询问是谁在弹奏,琵琶声停下,将要回答,又有些迟疑。于是我们便把船儿靠过去,邀请弹奏者出来相见,吩咐添上酒菜、重新掌灯,再次摆下酒宴。
侧面烘托音乐的美
转轴拨弦:拧转弦轴,拨动弦丝。这里指调弦校音。
掩抑:声音低沉。
思:深长的情思。
千呼万唤始出来,犹抱琵琶半遮面。转轴拨弦三两声,未成曲调先有情。弦弦掩抑声声思,似诉平生不得志。
我们呼唤了千声万声,她才缓缓地出现在我们前面,还用怀中的琵琶遮住半边脸面。只见她轻轻拧转弦轴,拨动弦丝,试弹了三两个乐音,虽然没有弹出曲调,却已经饱含着感情,每一次拨弦都声音低沉,每一声乐曲都充满深长的情思,就像在低声倾诉平生如何不得志。
寻声暗问弹者谁,琵琶声停欲语迟。
移船相近邀相见,添酒回灯重开宴。
千呼万唤始出来,犹抱琵琶半遮面。
“寻、问、移、邀、添、回、呼、唤”一系列的动词,看出诗人急切的心情。琵琶女的动作神态可以看出她含蓄、害羞、端庄的姿态。
低眉信手续续弹,说尽心中无限事。轻拢慢捻抹复挑,初为《霓裳》后《六幺》。
信手:随手。
续续:继续。
轻拢慢捻抹复挑:轻轻地拢,慢慢地捻,一会儿抹,一会儿挑。拢,扣弦。捻,揉弦。抹,顺手下拨。挑,反手回拨。
《霓裳》:曲名,《霓裳羽衣曲》。
《六幺》:曲名,《六幺令》。
她低着头随手连续弹弦,借琵琶叙说自己的无限心事。(手指在弦上)轻轻地拢,慢慢地捻,一会儿抹,一会儿挑,先弹了有名的《霓裳羽衣曲》,又弹奏了一首流行的《六幺令》。
低眉信手续续弹,说尽心中无限事。轻拢慢捻抹复挑,初为《霓裳》后《六幺》。
大弦嘈嘈如急雨,小弦切切如私语。嘈嘈切切错杂弹,大珠小珠落玉盘。间关莺语花底滑,幽咽泉流冰下难。
大弦嘈嘈如急雨:大弦浑厚悠长,嘈嘈如暴风骤雨。大弦,指最粗的弦。嘈嘈,沉重、舒长。
小弦切切如私语:小弦和缓幽细,切切如有人私语。小弦,指最细的弦。切切,细短轻幽。
间关:鸟鸣声。
幽咽(yè):水流遏塞不畅状。
冰下难:泉流冰下阻塞难通,形容乐声由流畅变为冷涩。
大弦嘈嘈如急雨,小弦切切如私语。嘈嘈切切错杂弹,大珠小珠落玉盘。间关莺语花底滑,幽咽泉流冰下难。
大弦浑厚悠长,嘈嘈如暴风骤雨。小弦和缓幽细,切切如有人私语。粗弦细弦交错弹奏,粗音细音交织在一起,犹如大大小小的珍珠,一粒粒坠落玉盘。(一会儿)像黄莺在花下啼叫一样婉转流利,(一会儿)像幽咽的泉水在冰下艰难流过。
大弦嘈嘈如急雨,小弦切切如私语。嘈嘈切切错杂弹,大珠小珠落玉盘。间关莺语花底滑,幽咽泉流冰下难。
“幽咽泉流冰下难”的“冰下难”一作“水下滩”,你较赞同何者?请说明理由。
因为“水下滩”无法妥切地传达出冷涩,而“冰下难”既能与上句“花底滑”形成对偶(滑、难都是形容词,滩是名词),且“难”是“滑”的相反,即是下文的“冷涩”(形容琵琶声的停滞阻涩)。
冰下难
冰泉冷涩弦凝绝:这是形容弦声愈来愈低沉,以至停顿。
(到后来)像冰下的泉水又冷又涩不能流畅,弦似乎凝结不动了,凝聚不散不流畅,乐声渐息若断绝。别有一种深沉的忧愁在其中暗暗萌生,此时这无声的意味更胜过有声的情趣。
冰泉冷涩弦凝绝,凝绝不通声暂歇。别有幽愁暗恨生,此时无声胜有声。
迸:溅射。
银瓶乍破水浆迸,铁骑突出刀枪鸣:这是形容琵琶声在沉咽、暂歇后,又忽然爆发出激越、雄壮的乐音。
当心画:用拨子在琵琶的中部划过四弦,是一曲结束时经常用到的右手手法。
银瓶乍破水浆迸,铁骑突出刀枪鸣。曲终收拨当心画,四弦一声如裂帛。
(突然间琵琶又迸发出激越的乐音)像银瓶突然破裂,水浆迸射一样;像铁骑突然冲出,刀枪齐鸣一般。乐曲终了,(她)用拨子在琵琶的中部划过四弦,四根弦同时发声,就像撕裂绢帛一般干脆。
银瓶乍破水浆迸,铁骑突出刀枪鸣。曲终收拨当心画,四弦一声如裂帛。
舫:船。
左右靠停的船只都静悄悄无声无息,只见皎洁的月儿,映照着冷冷的江心。
东船西舫悄无言,唯见江心秋月白。
突出了音乐效果。乐曲引人入胜,感人肺腑,它虽然结束了,但听众还是曲意未尽,仍然沉浸在动人的音乐中,神情恍惚,如醉如痴。在直接描写之后,续以这两句精练而意味深长的间接描写,更突出了音乐的魅力, 是画龙点睛之笔。
东船西舫悄无言,唯见江心秋月白。
深化诗歌的意境。把动态的音乐凝固在静态的画面里,曲终已经收拨,乐声已经消逝,但人们的欣赏活动仍在继续。凭着诗意的想象,似乎能感到这秋凉的夜色中弥漫着音乐的气氛,这粼粼的波光中荡漾着动人的旋律。余音绕梁,不绝如缕。这两句诗里,情和景,意和景,悲怆的乐曲和凄清的画面都融为一体,这种以景结情的写法,颇有“言有尽而意无穷”之妙。
作者是如何安排琵琶女出场的?
作者从忽闻、寻声、暗问、移船,直到邀相见,逐步引出「千呼万唤始出来」的琵琶女,这是采用「未见其人,先闻其声」的描写手法,产生「先声夺人」的艺术效果。
先声夺人
诗中有关琵琶女动作神态描写的词句,有何好处?
“转轴拨弦”是弹奏前试弦调音的动作;
“低眉信手续续弹”是弹奏的神态;
“拢”“捻”“抹”“挑”和“收拨”“画”是弹奏时的指法;
如此细腻地描写动作神态,交代了音乐的层次,更好地引导读者领会音乐,也表现了歌女技艺的熟练高超和诗人高度的音乐修养。
本诗第二段详细描写了琵琶女的演奏。整个琵琶曲调可以分为几个乐章,其音乐旋律是怎样的?
转轴拨弦三两声,未成曲调先有情。
弦弦掩抑声声思,似诉平生不得志。
低眉信手续续弹,说尽心中无限事。
第一乐章:前奏曲




轻拢慢捻抹复挑,初为《霓裳》后《六幺》。
大弦嘈嘈如急雨,小弦切切如私语。
嘈嘈切切错杂弹,大珠小珠落玉盘。
间关莺语花底滑。
第二乐章:欢乐曲




幽咽泉流冰下难。
冰泉冷涩弦凝绝,凝绝不通声暂歇。
别有幽愁暗恨生,此时无声胜有声。
第三乐章:沉思曲




银瓶乍破水浆迸,铁骑突出刀枪鸣。
曲终收拨当心画,四弦一声如裂帛。
东船西舫悄无言,唯见江心秋月白。
第四乐章:悲愤曲




诗句 音乐特点
大弦嘈嘈如急雨
小弦切切如私语
大珠小珠落玉盘
间关莺语花底滑
幽咽泉流冰下难
银瓶乍破水浆迸
铁骑突出刀枪鸣
四弦一声如裂帛
粗重急促
轻柔尖细,委婉缠绵
错落有致、清脆圆润
悠扬婉转
低沉凝涩
高亢激昂
气势雄壮
短促凄厉
《琵琶行》中白居易对琵琶声的描写可谓绝唱,请找出相应诗句并概括其特点。
诗人是从哪些角度、运用哪些方法对琵琶乐曲进行描写的
①弹奏的动作。转轴、拨弦、轻拢、慢捻、抹、挑、收拨当心画,这些动作娴熟连贯而有节奏,体现出琵琶女弹奏技艺之高超。
②旋律的变化。嘈嘈、切切、幽咽、凝绝、银瓶乍破、铁骑突出,或急或舒,松弛有度。
③听众的反应。“未成曲调先有情”“此时无声胜有声”“东船西舫悄无言”听众如痴如醉,进入忘我境界。
角度
诗人是从哪些角度、运用哪些方法对琵琶乐曲进行描写的
①大胆想象,运用贴切的比喻。如把沉重舒长之声喻为“急雨”,轻细急促之声喻为“私语”,婉转流利之声喻为“间关莺语”,冷涩凝滞之声喻为“泉流冰下”等,诗人巧妙地将自然声响作为喻体,通过生动的比喻,把乐声的无尽美妙与节奏的无穷变化描绘得至纯至真,把难以捕捉的音乐形象幕写得立体可感。
②运用叠词,如“嘈嘈”“切切”状声,使得琵琶女的乐律弦音仿佛在听者耳畔鸣响。
③侧面描写,表现音乐的无限魅力和感人效果。它包括对听者感受的描写和对周边环境的描写。后者如“唯见江心秋月白”,通过写周边环境的寂静来表现音乐的强大魅力和弹奏者高超的技艺。
方法
谢谢观看
琵琶行(并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