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年级(下)期末教学质量监测
历 史 试 卷
注意事项:
1.本试卷分第I卷(选择题)和第II卷(非选择题)两部分。答卷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学校、班级、姓名、考号填写在答题卡上。
2. 回答第I卷时,选出每小题答案后,用2B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它答案标号。写在本试卷上无效。
3. 回答第II卷时,将答案写在答题卡所规定的位置上,写在本试卷上无效。
4. 本堂考试时间为120分钟,分值道德与法治和历史各为100分。考试结束后,将答题卡交回。
第Ⅰ卷(选择题 70分)
一、选择题(每小题有且只有一个正确答案,每小题2分,共70分)
1.始建于隋朝的含嘉仓位于东都洛阳,经考古发掘面积达40多万平方米,有数百个粮窖。隋文帝末年,国家储备的物资和粮食可以供应全国五六十年。据此可知隋朝
A.结束了长期分裂局面 B.中央集权进一步巩固
C.经济得到恢复和发展 D.民族交融进一步加强
2.学校举办了一次历史知识竞赛,某同学抽到以下一组信息,依据这些信息,可判断相关历史人物是
A.隋炀帝 B.隋文帝 C.武则天 D.成吉思汗
3.隋唐时期,统治者们摸索出一套新的制度。在这种制度下,有文才的人得天独厚,往往成为政府最有力的拥护者。而平民百姓,因为有可能通过科举制而同样步入上层。材料表明科举制
A.促进社会阶层的流动 B.选拔标准是德才兼备
C.推动了教育事业发展 D.提高了官员文化素养
4.唐太宗统治时期,政治比较清明,经济得以恢复和发展,国力增强。历史上称这一局面为
A.开皇之治 B.贞观之治 C.开元盛世 D.康乾盛世
5.某同学在历史学习中搜索了下列关键词:“创立殿试制度”“中国历史上唯一的女皇帝”。该同学搜索的结果是
A.花木兰 B.黄道婆 C. 李清照 D.武则天
6、唐朝的国子监是国家最高学府和教育行政机构,地方上有府学、州学和县学,民间的教育形式有私塾和私人讲学。由此可见,唐朝
A.实现了教育的公平 B.教育事业得到显著发展
C.私学占据主导地位 D.只有贵族子弟接受教育
7.唐三彩是盛唐气象的一个缩影,它延续了秦汉以来彩塑的写实风格,又创造性地运用了低温铅釉的绚丽和略带夸张的手法。这折射出唐朝注重
A.模仿与改良 B.改进与推广 C.交流与传播 D.传承与创新
8.唐朝时期,许多女子接受诗书、音乐等方面的教育,喜好骑马、打球、射箭等活动。这表明唐朝
A.社会风气比较开放 B.已经实现男女平等
C.对外交往十分活跃 D.文学艺术多姿多彩
9.唐朝时期对社会经济造成极大破坏,使国势由盛转衰的历史事件是
A.八王之乱 B.黄巢起义 C.安史之乱 D.白莲教起义
10.遣唐使将中国的很多风俗习惯带到日本,如五月初五的端午节,七月初七的七夕节等,有些风俗一直流传至今。这表明
A.日本仿唐制建立政治制度 B.日本深受中国文化影响
C.日本没有自己的传统节日 D.中国深受日本文化影响
11. 唐朝是中国古代史上中外友好交往的黄金时代。其中,中印两国的文化交流更是别具一格、独具特色。下列能反映唐朝时期中印两国友好交往的史实是
A.鉴真东渡 B.戚继光抗倭 C.玄奘西行 D.张骞通西域
12.隋唐时朝廷设置了太医署,主管全国医药人才的培养。唐高宗时下诏官修药典,《唐本草》修成颁行。这说明隋唐时期
A.政府重视医学发展 B.医药领域专家辈出
C.民间医药发展迅速 D.医药技术领先世界
13.辽宋夏金元时期最显著的阶段性特征是
A.繁荣与开放的时代 B.民族关系的发展和社会变化
C.早期国家与社会变革 D.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巩固和发展
14.宋太祖为加强对地方知州的监督与制约,设置了
A.御史大夫 B.御史台 C.锦衣卫 D.通判
15.“自新法行,天下财赋日增,至熙宁九年,所收青苗钱、免役钱等计缗钱六千万,国用饶而民财不匮。”材料反映王安石变法的直接效果是
A.大幅增加政府财政收入 B.全面减轻农民赋税负担
C.彻底解决北宋财政危机 D.促进商品经济迅速发展
16.南宋临安城,“自大街及诸坊巷,大小铺席,连门俱是,即无虚空之屋”“万物所聚,诸行百市”。据此可知,当时
A.市坊界限已被打破 B.海外贸易迅速发展
C.农业生产停滞不前 D.城市人口大量减少
17.下面是唐至元之间民族政权并立的示意图,其正确的演变顺序是
① ② ③ ④
A.②③④① B.③④①② C.①③④② D.①②③④
18.南宋时期,江南地区农业、手工业和商业发展水平领先,南方人口在总量和增长速度方面都超过了北方,社会经济长期稳定,政府财政收入和粮食供应都依靠江南地区。这表明南宋时期
A.中外经济交流密切 B.经济重心南移完成
C.商品经济迅速发展 D.科技发达文化繁荣
19.杰里 本特利等在《新全球史》中写道:“一位阿拉伯商人记述:两宋时期,信用券被广泛使用,富裕商人率先使用印制的纸币,极大地便利的商品的交换。”材料中提到的纸币
A.最早出现在江浙地区 B.完全取代了铜钱的使用
C.最早出现在南宋时期 D.促进了商品经济的发展
20.宋元时期,政府对市舶司中能招引商舶的有功人员,往往给予奖励,对营私舞弊的行为加以制止。侨居中国的蒲寿庚,南宋时长期主管泉州市舶司。材料表明宋元时期
A.政府重视海外贸易 B.中外交流十分频繁
C.海路陆路交通发达 D.严格限制对外交往
21.“南海一号”是南宋初期一艘通过海上丝绸之路向外运送瓷器时失事的木质沉船。目前,沉船中发现了18万余件文物。若用于研究宋朝时期的海外贸易,这些文物属于
A.口述史料 B.文献史料 C.实物史料 D.图像史料
22.培根评价我国古代的重大发明:“这三种东西改变了世界面貌,第一种在文学上。第二种在战争上。第三种在航海上”。其中“第三种”指的是
A.造纸术 B.活字印刷术 C.火药 D.指南针
23.元朝行省制度以中央派出机构的形式,将全国划分为十个行省,行省长官由朝廷直接任命,重大民政事务需呈报中书省,军政呈报枢密院;同时,行省在财政、军事上又保留一定自主权。这段内容主要描述了行省制度的
A.实施背景 B.具体内容 C.历史意义 D.制度局限
24.元朝时期,边疆各族大量迁入中原和江南,同汉人等杂居相处。原先进入黄河流域的契丹、女真等,经过长期共同生活,已同汉人没什么区别。材料表明元朝时期
A.民族交融日益加深 B.各族之间矛盾激化
C.民族差异逐渐扩大 D.民族矛盾彻底消除
25.1387年明政府正式颁行《大明律》。《大明律》将反对朝廷的各种行为定为“谋反”“谋大逆”,一律按重罪加重的原则处刑,不予赦免。这表明《大明律》
A.彻底消除了官员不法行为 B.保护了底层民众权益
C.解决了君权与相权的矛盾 D.有利于维护封建统治
26.明朝时期,为人类的航海事业作出重大贡献的历史人物是
A.戚继光 B.郑和 C.郑成功 D.沈括
27.起义军从陕西出发,攻克河南洛阳,在陕西西安建立大顺政权后,开始北伐,最终攻占北京。材料叙述的是
A.李自成起义 B.黄巢起义 C.安史之乱 D.戚继光抗倭
28.明朝中后期,原产美洲的玉米、甘薯等高产作物传入中国并广泛种植。这些作物引进后,最直接的影响是
A. 人口数量快速增长 B. 大量荒地被开垦利用
C. 粮食产量大幅提高 D. 手工业商业快速发展
29.清朝前期强化君主专制的措施是
A.推行郡县制 B.推行行省制度 C.废除丞相制度 D.设立军机处
30.清朝据《清代文字狱档》记载,从乾隆六年至五十三年,文字狱达53起,几乎遍及全国各地,造成以文肇祸的恐怖气氛,致使知识分子再也不敢轻易表露个人思想。这说明文字狱
A.禁锢了思想言论 B.促进了文化繁荣
C.提高了儒学地位 D.规范了学术研究
31.清朝对出海贸易的商船装载货物重量有严格的限制,甚至规定只准带铁锅一口;船上所有人员的信息必须详细登记;船只预先规定往返日期。这些措施的根本目的是
A.保障商船航行安全 B.控制海上走私活动
C.维护封建统治秩序 D.抵御西方殖民侵略
32.明太祖鉴于不少地方有土地兼并、隐匿现象,下令编制“鱼鳞图册”,详细记录土地面积、归属等信息。这一举措的主要作用是
A.促进了边疆地区经济发展 B.彻底解决了土地兼并问题
C.加强对土地和赋税的管理 D.推动了商品经济快速发展
33.票号是专营汇兑业务的金融机构。明清时期,商品经济发展迅速,汇兑业务需求旺盛,票号通过调拨各地之间的资金,为商业的发展提供金融服务。由此可见,票号的出现
A.阻碍了长途贸易的发展 B.适应了商业发展的需要
C.使得农业生产停滞不前 D.限制了城市商业的繁荣
34.该著作涵盖了18类农业和手工业生产部门,记述传统及新创生产技术。该书最有可能是
A.《梦溪笔谈》 B.《徐霞客游记》 C.《本草纲目》 D.《天工开物》
35.明长城以城墙为主体,由关隘、城台、烽火台等组成,沿线设立卫所,驻扎军队,开展屯田,并修建了相连的道路。据此可知,明长城
A.阻断了各民族之间的民族交流 B.有效推动边疆地区民族交融
C.兼具军事防御与区域管理功能 D.彻底消除了明朝的边患问题
第Ⅱ卷 非选择题(30分)
二、材料解析题(2个小题共30分)
36.阅读材料,回答问题。(16分)
材料一 唐朝农业的发展十分突出。……政府重视水利,设有工部水部司、都水监等机构掌其事,既注意维护、利用旧有水利事业,又因地制宜新建了大量中小型水利工程。农具方面,唐朝出现了轻巧灵便、宜于深耕和精耕的曲辕犁,以及用于灌溉高地的筒车。唐时北方开始实行麦粟复种制,两年三熟。南方则出现稻麦复种。唐朝粮食的基本亩产量约在一石左右(合今每亩51.5公斤)高者二石。
——摘编自张帆《中国古代简史》
(1)根据材料一,指出唐朝农业发展的表现。(6分)
材料二 宋与辽夏金各政权之间的经济往来十分密切,双方设置榷场进行互市贸易。……榷场贸易中,宋朝输出商品主要是粮食、茶叶、瓷器、漆器等农业、手工业产品。辽夏金输出商品主要有牲畜、皮货、朱玉等,促进了双方经济发展。……榷场领辖于所在地区的监司及州军长吏,另设专官,稽查货物,征收商税。1214年,陕西安抚副使在秦州榷场“岁所获以十数万计”。通过榷场贸易,南方先进的生产技术作物品种传到了北方,辽道宗称赞道:“与朝廷(指宋)和好年深,番汉人户休养生息,人人安居。”
——摘编自王福君《辽宋夏金时期宋的榷场贸易考述》
(2)根据材料二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宋朝时期榷场贸易的影响(6分)
(3)综合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影响经济发展的因素。(4分)
37.阅读材料,回答问题(14分)
材料一 唐朝统一西域后,针对不同地区的不同情况采取了不同的统治策略。新疆东部
地区因与内地相似,实行与内地相同的行政管理体制。在东疆以外的天山南北和中亚北部实行羁縻府州制。为解决西域官员和军队的粮食供应问题,唐中央建立兵府系统,推行兵农合一。面对西域地区多民族的特点,唐政府一方面推行民族平等和宗教平等政策,另一方面采取以招抚怀柔为主的方针,只要部落首领和民族政权服从中央政府即可得到册封。
——摘编自冯贞《中国古代治理新疆国策简析》
(1)根据材料一,指出唐朝对西域的统治措施。(6分)
材料二 自乾隆二十五年(1760)迄清末的一个半世纪,清朝在新疆采取种种措施,努力经营,长期不懈,使新疆的面貌发生了巨大变化。……在乾隆平定准噶尔叛乱以前,准噶尔部有60万人口,加上南疆维吾尔族和其他民族,全部人口约不超100万。但200多年后,新疆人口猛增至1300万,至少增加了13倍,其经济、文化水平也有大幅度提高。……十八世纪末,新疆政府机构长官保宁和乾隆皇帝奏报伊犁经济开发的成绩时说:“自抵伊犁以来察看该处耕种百谷,屡岁丰收,牲畜滋生繁息,其谷价较之内地颇减……。”
——华立《清代新疆农业开发史》
(2)根据材料二,概括清朝经营新疆取得的显著成效。(4分)
(3)综合上述材料,你认为古代王朝在边疆治理中体现出怎样的智慧?(4分)
七年级(下)历史试卷 第1页共6页七年级(下)期末质量监测
历史参考答案及评分意见
一、选择题(每小题2分,共70分)
题号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答案 C A A B D B D A C B C A
题号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21 22 23 24
答案 B D A A C B D A C D B A
题号 25 26 27 28 29 30 31 32 33 34 35
答案 D B A C D A C C B D C
二、非选择题(36题16分,37题14分,共30分)
36. (16分)
(1)兴修水利工程;农具的改进与创新(出现了曲辕犁、筒车等生产工具);耕作制度的发展(北方出现麦粟复种,南方出现稻麦复种);粮食产量提高。(1点2分,任答3点6分)
(2)促进经济的发展和交流;促进物种和技术传播;增加了政府的财政收入;促进社会稳定;促进民族交融等(1点2分,任答3点6分)
(3)社会稳定;政府重视;生产工具改进;生产技术进步;民族之间的交往与交融;自然资源等(1点2分,任答2点4分)
37.(14分)
(1)新疆东部实行与内地相同的行政体制,东疆以外的天山南北和中亚北部实行羁縻府州制;建立兵府系统,推行兵农合一;推行民族平等和宗教平等政策;招抚怀柔为主的方针。(1点2分,任答3点6分)
(2)成效:人口增长;经济和文化水平大幅度提高。(1点2分,2点4分)
(3)因地制宜,因俗而治;注重制度和政策的灵活性;发展边疆经济;开通贸易通道;设置管理机构;推行民族平等政策等(1点2分,任答2点4分,言之有理即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