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看海 (课件+素材)

文档属性

名称 1 看海 (课件+素材)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5.0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西师大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16-07-04 13:30:30

文档简介

描写大海的诗句
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王之涣《登鹳鹊楼》
百川东到海,何时复西归?——乐府诗《长歌行》
乘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李白《行路难》
春江潮水连海平,海上明月共潮生。——张若虚《春江花月夜》
东临碣石,以观沧海。水何澹澹,山岛竦峙。——曹操《观沧海》
浮天沧海远,去世法舟轻。——钱起《送僧归日本》
俯首无齐鲁,东瞻海似杯。——李梦阳《泰山》
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王湾《次北固山下》
海上升明月,天涯共此时。——张九龄《望月怀古》
海水无风时,波涛安悠悠。——白居易《题海图屏风》
君不见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李白《将进酒》
楼观沧海日,门对浙江潮。——宋之问《灵隐寺 》
三万里河东入海,五千仞岳上摩天。——陆游《秋夜将晓出篱门迎凉有感》
山水绕城春作涨,江涛入海夜通潮。——陈子澜《恩波桥诗》
香炉峰上鸟瞰
作者:徐蔚南
我们公司里经理先生袁老板自从春间到了越州以玉米,三个月工夫里,越州底名胜几乎都被他游尽了。但是还有一处凡到越州来的人都要去一次的地方,他却还没有到过,就是那有名的会稽山中的香炉峰,他已几次想去,但没有机会。曾经去游览过的华先生故意对他说山峰怎样奇峭,风景怎样美丽。吃饭的时候他要问人家肯不肯伴他去游一次,那位华先生便插嘴说:“香炉峰底风景真好,真真好,非去游一次不可!”袁老板想去游览的心自然更加热烈,可是总没有人伴他去。上星期三吃早饭的时候,他又说要到香炉峰去,仍没有和他作伴。恰巧这天我把应办的事务办好了,我便对他说同他去。我们决定要去之后,自然而然有人要来加入了,加入的人就是那挑逗袁老板的华先生。
香炉峰委实很壮丽,昨年秋季我已去过三次了,若然风景不好,我也不肯几次去劳力了。我还记得第一次去游的情景,我和同游的人走下山脚之后,遇见一条泉水的时候,我们因为走的脚太热了,大家都脱去了袜子到泉水里洗足。汗出过多的脚一浸到冷冽的泉水里,比吃冰淇淋还要爽快百倍,至今我仍想着那条泉水呢。第二次去的时候,大家乘着上山轿,就是只有二支粗竹,一块小方板的轿子,有山的地方大抵都有这种轿子的。但是我底朋友却初次看见,定要把这种轿子摄一叶小影,可惜拍了回来洗不出。另一第摄取个香炉峰的,倒清清楚楚;香炉峰真个像只香炉,方方的一块岩石突出的尖峭的山峰上,谁都首肯说这是名副其实的。登山的路大抵有好几条,有的是大道,有的是羊肠,有的是险峻的,有的是比较平坦的,香炉峰上的路当然也是如此的。这次我们和袁老板去走的,是山后西北面的一条小路。起初,虽然在荆棘丛中走,但路还平,到后来路渐渐地高了,走到一条大路上了。路上虽然没有刑棘,但也没有树木,太阳毫不留情直晒在我们身上。我稍稍有些乏力,但不十分苦。袁老板的又长又大的身躯却受累了。平日间,人家看见他的身子好壮健,威风凛凛的,如今登山却不及我们小身体底敏捷了,他总跟在我们后面,离开十几丈远幸而已走了一半路,已到了山腰里的中天竺了,大家便坐下来休息。华先生忙着把草帽来打扇;他看见一尊菩萨面前的一方匾上写着“上有青天”,他便说道:“不对!不对!上有屋顶,哪能里青天!”说了这一句话后,倒不作声了。过了十几分钟,我们再走上去,走到一处,见有二方岩石横堵在路上,中间的一条通路,只容一个人底身体进出。在这二方岩石下撑着许多的小树枝,他们不知道撑着这种小树枝的道理,我早来越州十几个月却已知道其中的意义了。原来老太太们年纪老了,背脊时要酸痛,据说若将树枝去撑在那二方岩石下便可免除背痛。华先生听了我底话,便说道:“弯了身子去撑树枝,老骨头‘格’的一响,那么真要背脊痛了,这真是叫做‘要好勿好’了。”他仿佛经验过的一般。
走到瘦牛底地方,山路真是很危险,“一失足”便要“成千古恨”的,好得两旁都有铁栏杆,走时胆就壮了。华先生将他底手杖向栏杆上击,清脆的声音要延长到五六秒钟。
终于登上山巅了。山巅上的庙宇是南天竺,据说唐朝时候就有的了。香案上排列着十多个签筒,华先生对观世音娘娘鞠了一个大躬,便向签筒抽出一枝签来。他求签的玩意儿是老弄了。是要到越州来,经过杭州的时候,他到月下老人底庙里去求了一枝签,签经上说道:“两世一身,影单形只。”好可怜!幸而他已娶三四年了,这番他在观音娘娘前求签大抵是为求子吧。他抽出签了之后,却不去对签经,或许他恐怕观世音娘娘底说话类似月下老人底说话吗?
在香炉峰顶□望四周底风景毕竟不差,四周底青山如波涛一般地起伏,山下的红色庙宇在万绿丛中更觉非常鲜艳。纵横的田亩碧绿的一方一方接连着,齐整的比图案画还要好几倍。烦嚣的市声一点也听不到了,只有树叶底低语声,枝头小鸟底歌唱声,村犬底遥吠声:这种种声响多么自然,多么感人!
回头望,城中的塔山那边,龙山上的望海亭那边,密重重的房屋挤在一起,烟尘缭绕,有如包在浓雾时里;这儿山峰上有清朗的天空,有热力无量的太阳,有令人爽利的轻风,两地相较,那城市真是“狭的笼”了。
袁老板背倚在岩石上,时而遥望四周,时而俯视千尺下的蜿蜒的小路。他也不胜赞美这山知底峭拔了。
下山时,我们是从东北的一条砌成阶级的路下去的。这条路上清凉的多,太阳被左方底山遮去了,而且路旁有茂盛的竹林。晴蜓粉蝶不时在我们面前飞舞,浓郁的花香四处飘荡着,小鸟底啭声,清脆宛转,上山时劳顿的两条腿,此刻轻捷的多了。
课件16张PPT。看海——徐蔚南作者简介 徐蔚南原名毓麟,笔名半梅、泽人,江苏盛泽人,中国散文家。他自小与邵力子相识,为世交。后入上海震旦学院,留学日本,归国后在绍兴浙江省立第五中学任教。1924年,由柳亚子推荐,参加新南社。1925年来上海,在复旦大学实验中学任国文教员,并从事文学创作,以《山阴道上》,誉满文坛,后加入文学研究会。涨潮退潮学习目标学习并掌握本课生字,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
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理清文章脉络。自学指导默读课文,标记生字词并利用工具书标记字音,然后找出文中的多音字。
划出生词,并根据上下文意思或借助工具书理解词意。
默读课文,理清文章脉络。zhēng fú cháo xī qián fù hòu jì
征服 潮汐 前赴后继
jī dàng xiá xiǎng bēn téng péng pài
激荡 遐想 奔腾澎湃 生字认读多音字学习
卷 缝

juǎn(卷发)
juàn(画卷)féng(缝补)
fèng(缝隙)pū(铺床)
pù(床铺)结构梳理 第一部分(1段)总写看海是一件愉快的事,尤其看上潮时的海。
第二部分(2-5段)从不同角度观察到海潮的千姿百态、变幻无穷的美景。
第三部分(6段)写潮起潮落的大海,给人们带来的无穷遐想和乐趣。观察角度从山上望:潮水一片叠一片。
在沙滩上看:潮水是一幅展开的画。

远望:海水像白烟,像水晶。
近看: 潮水在石缝间乱窜。重点句子你可以看见那潮水像是一片叠一片的,一片水拥到沙滩上了,接着就是第二片水盖在第一片上(动词的表达效果)
“叠”生动形象地写出了从山上看到的海潮的特点。
“拥”“盖”具体生动形象地描写出了潮水是怎样一片叠一片的。
拓展:“叠”“盖”可以互换吗?
不可以,这是两种不同的动态描写,用在这里避免了用词重复,使作者笔下的潮水更加生动传神,更加准确。 为什么说:“潮涨潮落,日复一日,但看潮的人却永不觉得单调无味”?
因为海潮看起来像是永无变化,而实际上在那看似毫无变化中却有太多的变化,给人们太多的遐想,所以永不觉得单调无味。重点句子 从山上走下来,到沙滩上看那潮水就像是卷过来的,仿佛是一幅展开着的画,一点儿一点儿卷起来,到沙滩高处,画便卷完了。
这句话采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把在沙滩上看到的潮水比喻成一幅展开着的画。比喻生动奇特,写出了初上潮时轻柔的动态美。重点句子 那不是一片一片地拥过来,却是一大块一大块地跃过来,跌过来了,到了沙滩上变跳起来,飞起来,轰轰地怒号。
这个句子采用拟人的修辞手法,将海潮的奔腾澎湃壮观美丽的景象呈现在读者面前。“拥”、“跃”、“跳”、“飞”、“怒号”这些词形象地写出了高潮时,潮水汹涌澎湃的壮观景象。重点句子课堂小结 同学们,这节课我们学习了本课的生字词,理清了文章的脉络,感受到了海潮优美的变化过程,就让我们一起亲近大自然,在大自然中寻找更多的乐趣吧!作业布置背诵课文第二、三自然段。
抄写文中优美语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