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8.1.1平行四边形的性质》学情分析
邹城市第四中学 高爱香
学生在小学阶段已经学习了平行四边形的知识,能够认识平行四边形,会画平行四边形;学习本章内容之前,学生已经掌握了全等三角形的知识。学生在学习本章之前已经具备了推理证明的能力。
从年龄特点上说,虽然八年级学生在阅读理解能力、分析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方面比七年级有了很大的提高,但因推理证明具有一定的难度,学生学习起来并不容易 ;再加上学生之间存在个体差异。在教学时一定要紧密联系实际,贴近生活,培养学生分析归纳实际问题中数量关系的能力。我所执教的这个班级,部分学生还没有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分析能力也还有待加强;大多数学生对新鲜事物比较敏感,喜欢动手操作,但思想不易长时间集中;有30%的同学基础相对薄弱,对数学学习的兴趣不高。
《18.1.1平行四边形的性质》效果分析
邹城市第四中学 高爱香
数学教学活动是师生积极参与、交往互动、共同发展的过程。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当好学生数学活动的组织者、引导者、合作者,利用各种教学资源,为学生提供丰富多彩的学习素材,合理地运用现代信息技术,提高教学效益。
这节课总的来说,教师的教态自然、大方,语言流畅,学生认真、积极,课堂气氛良好。
首先,整节课的过程很清晰,由浅入深,层次分明。教师通过提供丰富的生活实际问题,引导学生了解现实生活中很多问题的解决要用到平行四边形的性质,学生通过度量猜想得出平行四边形的性质,然后学生证明平行四边形的性质。接着引导学生运用性质解决实际问题,进行内化与升华,进一步加深对性质的理解。同时,通过适当的精选练习练习加深学生对概念的认识,提高学生运用知识的能力。
其次,教师善于设计典型题、易错题进行有针对性的提高学生的运算能力。整个过程自然流畅,使学生很容易顺利地突破难点。这种做法,我们从心理学的统计和研究结果中知道,符合学生的学习习惯和认知规律。
再者,按照最新的课程标准,“教师应该注重启发式和因材施教。教师要发挥主导作用,处理好讲授与学生自主学习的关系”。在这一点上,从整个教学的过程中,我们可能看到,学生学习是在教师主导下进行的。教师通过适当的问题启发学生,引导学生独立思考,使学生进行主动探究,适时生成。整个教学过程,使学生体会和运用数学的思想与方法,获得基本的数学活动经验。从认知的建构过程来看,整个教学过程的重点突出,使学生能很好地在自己已有的知识基础之上建构新的知识。
另外,在整个教学过程中,注重知识的边学习,边应用,边总结。每个环节都能及时对学生的学习情况进行反馈,并能作适时调整。积极参与学生的合作交流,对学困生的情况及时掌握,并给与个别指导。
附表:《评测练习情况反馈》
测评人数
A等级
A级百分比
B等级
B级百分比
C等级
C级百分比
45人
40人
88.89%
1人
2.22%
4人
8.89%
《18.1.1平行四边形的性质》课后反思
邹城市第四中学 高爱香
按照最新的课程标准要求,“教师应该注重启发式和因材施教。教师要发挥主导作用,处理好讲授与学生自主学习的关系”。在这一点上,从整个教学的过程中,能够做到,学生学习是在教师主导下进行的。教师通过适当的问题启发学生,引导学生独立思考,使学生熟悉法则,进行主动探究,适时生成。整个过程很清晰,由浅入深,层次分明,重点突出,使学生能很好地在自己已有的知识基础之上建构新的知识,学生通过体会和运用数学的思想与方法,获得基本的数学活动经验。
在教学环节设计上,注重知识的边学习,边应用,边总结。设计不同形式的练习和例题进行有针对性的加深学生对平行四边形的性质的理解。积极参与学生的合作交流,每个环节都能及时对学生的学习情况进行反馈,并能作适时调整。能够做到关注学困生,并及时给与个别指导。
这节课总的来说,教态自然、大方,语言流畅,学生认真、积极,课堂气氛良好。但是不足之处也比较明显,虽然注重发挥学生的主体地位,但是对学生的开放度还是有扩大的空间,对学生的情感体验关注不够。虽然能引导学生积极主动发现问题,及时归纳总结,但是缺乏对学生深层次的引领,以至于学生对概念的理解深度和广度不够;备课中、教学中对学困生的关注不够。
课 题: 18.1.1平行四边形的性质
课 型: 新授课
教学目标:
使学生理解平行四边形的概念。
引导学生探索并证明平行四边形的性质;会用性质解决相关问题。
教学重点:平行四边形的性质及其应用。
教学难点:灵活运用平行四边形的性质解题。
教具准备:三角板、量角器、自制教具、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教学流程
序号
教与学活动
设计意图
一
1. 通过实物模型、课件引入新课。
2. 复习并掌握平行四边形概念。
从生活实际出发,创设情境,提出问题,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使学生经历从实际问题抽象为数学问题的过程.
二
3. 复习平行四边形的画法。
4. 学生分组探究平行四边形的
性质。
5. 性质证明。
让学生体验:实验—猜想—证明—应用 的学习过程,参与小组合作探究让学生体悟到学习方式的转变,锻炼与别人交流合作的本领.
序号
教与学活动
设计意图
三
6. 小结、识记性质。
7. 学生完成练习一。
利用“角的性质”解决问题。学以致用的体验,使学生感受到数学学习有趣、丰富、有价值.
四
8. 例题探究。
9. 学生完成练习二。
利用“边的性质”解决实际问题。
五
10. 小测验。
11. 课堂学习小结。
检查学习效果,培养学生自我反馈、自主发展的意识.
板书设计
课件展示
18.1.1平行四边形的性质
一.定义: 例1.
AB∥CD,AD∥BC
性质
1. 几何语言
2. 几何语言
《18.1.1平行四边形的性质》教材分析
邹城市第四中学 高爱香
一.地位与作用
本节内容是第十八章平行四边形第一课时,它是本节的重点,又是本章的重点。平行四边形的性质是平行线和三角形知识的应用和深化,是下一步研究特殊平行四边形和有关定理的基础,在整个教材中具有承上启下的重要作用。
二.主要内容
本节课的主要内容是平行四边形的性质。
三.重难点分析
重点:理解并掌握平行四边形的概念及其性质。
难点:运用平移、旋转的图形变换思想探究平行四边形的性质。
四.教学注意点
1.学生自主探究贯穿整个教学过程
2.知识点总结清楚
3.练习量要够
问题情境(观课量表一)
学科:数学 执教者: 高爱香 课题: 18.1.1平行四边形的性质 设计者徐伟等 观察者:郑希德 观察日期: 2016.4.14
过程及情境
视 角
引 入
学 习 新 知
课时小结
画图
探究
性质
性质证明
练习一
例题探究
练习二
解决问题
当堂检测
回顾归纳
是否利于教学目标的实现
(a利于/b基本利于/c不利于)
a
a
a
a
a
a
a
a
a
是否引起学生的兴趣和启发性
(a引起/b基本引起/c不能引起)
a
a
a
a
b
a
a
a
a
指向性是否明确
(a明确/b基本明确/c不明确)
a
b
a
a
a
a
b
a
a
是否基于学生的学习经验
(a符合/b基本符合/c不符合)
a
a
a
c
a
a
a
a
a
是否基于学生的生活经验
(a是/b基本是/c不是)
a
a
a
a
c
c
c
b
c
是否能促使学生对概念的理解
(a能/b基本能/c不能)
a
a
a
a
a
a
a
a
a
视角
情境
倾听
回答
合作
反馈
是否专注
是否理解
是否主动回答
是否有针对性
是否创新回答
是否独立思考
参与人数
是否有效果
是否主动
是否正确
画图
√
√
×
√
×
√
全体
√
×
√
探究性质
√
√
√
√
×
√
全体
√
√
√
性质证明
√
√
√
√
×
√
全体
√
√
√
练习一
√
√
√
√
×
√
全体
√
√
√
例题探究
×
√
√
√
√
√
全体
√
√
√
练习二
√
√
√
√
√
√
全体
√
×
√
解决问题
√
√
√
√
√
√
全体
√
√
√
当堂检测
√
√
√
√
√
√
全体
√
√
√
回顾归纳
√
√
√
√
√
√
全体
√
√
√
学生学习观察(观课量表二)
学科:数学 执教者: 高爱香 课题: 18.1.1平行四边形的性质 设计者:赵呈现等 观察者:赵呈现 观察日期: 2016.4.14
过程观察(观课量表三)
学科:数学 执教者: 高爱香 课题: 18.1.1平行四边形的性质 设计者:李秋红等 观察者:刘学娟 李秋红 观察日期: 2016.4.14
视角
情境
兴趣
思维
预设生成的处理
点拨与回答
效果
一般兴趣(是与否)
较高兴趣(是与否)
持续性(是与否)
深层次性(是与否)
偏离预测(是否调整)
个性化生成(指导与否)
导向性生成(是与否)
指向性(是否明确)
个性化(是否个性化)
创新性(是否有创新)
过程目标(是与否)
结果目标(是与否)
画图
√
×
√
√
√
√
√
√
√
√
√
√
探究性质
√
√
√
√
√
√
√
√
√
√
√
√
性质证明
√
√
×
√
√
√
√
√
√
√
√
√
练习一
√
√
√
√
×
√
×
√
√
√
×
√
例题探究
√
√
√
×
×
√
√
√
×
√
√
√
练习二
√
√
√
×
√
√
√
√
√
√
√
√
解决问题
√
×
√
√
√
√
√
√
√
√
√
√
当堂检测
√
×
√
√
√
√
√
√
√
√
√
√
回顾归纳
√
√
√
√
√
√
√
√
√
√
√
√
(是用“√”否用“×”)
《18.1.1平行四边形的性质》评测练习
班级: 姓名:
命题人:邹城市第四中学 高爱香
《18.1.1平行四边形的性质》课标分析
邹城市第四中学 高爱香
一、课标要求
人教版八年级下册18.1平行四边形的性质这一节,主要是平行四边形的性质及其应用. 《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2011年版)》对这一节的要求为:
1.掌握平行四边形的性质,能利平行四边形的性质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2.发展学生的分析能力、推理能力。
二、课标解读
1.教学中要让学生积极参与数学活动,对数学有好奇心和求知欲;敢于发表自己的想法、勇于质疑,养成认真勤奋、独立思考、合作交流等学习习惯,形成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
2.教学中要让学生在运用数学表述和解决问题的过程中,认识数学具有抽象、严谨和应用广泛的特点,体会数学的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