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房花木深
一天忽发奇想,用一堆木头在阳台上搭一座木屋,还将剩余的板子钉了几只方形的木桶,盛满泥土,栽上植物,分别放在房间四角。鲜花罕有,绿叶为多。再摆上几把藤椅,竹几,小桌,两只木筋裸露的老柜子;各类艺术品随心所欲地放置其间。一些古钟、傩面、钢剑以及拆除老城时从地上拣起的铁皮门牌高高矮矮挂在壁上……最初是想把它作为一间新辟的书房,期待从中获得新的灵感。谁料坐在里边竟写不出东西来。白日里,阳光进来一晒,没有涂油漆松木的味道浓浓地冒出来,与植物的清香混在一起,一种享受生活的欲望被强烈地诱惑出来。享受对于写作人来说是一种腐蚀。它使心灵松弛,握不住手里沉重的笔了。
到了夜间,偏偏我在这书房各个角落装了一些灯。这些灯使所有事物全都半明半暗。明处很美,暗处神秘。如果再打开音响,根本不可能再写作了。
写作是一种与世隔绝的想象之旅,是钻到自己的心里的一种生活,是精神孤独者的文字放纵。
因此,我没在这房子里写过一行字,仍然在原先那间胡乱堆满图书的书房伏案而作。
渐渐的这间搭在阳台上的木屋成了花房。但得不到我的照顾。我只是在想起给那些植物浇水才提着水壶进去,没时间修葺与收拾。房内四处的花草便自由自在、毫无约束地疯长起来。从云南带回来的田七,张着耳朵大的碧绿的圆叶子,沿着墙面向上爬,像是“攀岩”;几棵年轻又旺足的绿萝已经蹿到房顶,一直钻进灯罩里;最具生气的是窗台那些泥槽里生出的野草,已经把窗子下边一半遮住,上边一半又被蒲扇状的葵叶黑糊糊地捂住。由窗外射入的日光便给这些浓密的枝叶撕成一束束,静静地斜在屋子当中。一天,两只小麻雀误以为这里是一片天然的树丛,从敞着的窗子唧唧喳喳地飞了进来。我怕惊吓它们,不走进去,它们居然在里边快乐地鸣唱起来了。
一下子,我感受到大自然野性的气质,并感受到大自然的本性乃是绝对的自由自在。我便顺从这个逻辑,只给它们浇水,甚至还浇点营养液,却从不人为地改变它们。于是它们开始创造奇迹——
首先是那些长长的枝蔓在屋子上端织成一道绿盈盈的幔帐。长春藤像长长的瀑布直垂地面,然后在地上愈堆愈高。绿萝是最淘皮的,它在上上下下胡乱“行走”——从桌子后边钻下去,从藤椅靠背的缝隙中伸出鲜亮的芽儿来。几乎每次我走进这房间,都会惊奇地发现一个画面:一些凋落的粉红色的花瓣落满一座木佛身上;几片黄叶盖住桌上打开的书;一次,我把水杯忘在竹几上,一枝新生的绿蔓从杯柄中穿过,好似一弯娇嫩的手臂挽起我的水杯。于是,在我写作过于劳顿之时,或在画案上挥霍一通水墨之后,便会推开这房间的门儿,撩开密叶纠结的垂幔,独坐其间,让这种自在又松弛的美,平息一下写作时心灵中涌动的风暴。
我开始认识到这间从不用来写作的房间的意义。它实际上是我书房的一部分。
我前边说,写作是一种忘我的想象,只有离开写作才回到现实来。这间小屋却告诉我,我的写作往往十分尖刻地切入现实,放下笔坐在这里享受到的反倒是一种理想。
我被它折服了。并把这种感受告诉一位朋友。朋友说:“何必把现实与理想分得太清楚。你们不满现实是因为你们太理想主义。你们的问题是总用理想要求现实,因此你们常常被现实击倒在地。这因为你们天生是一群理想主义者。”
于是当我坐在这间花木簇拥的木屋中,心里常常会蹦出这么一句话:
我们是天生用理想生活的人!
《捅马蜂窝》读后感
《捅马蜂窝》这篇文章主要写了爷爷家的后院有一个马蜂窝,由于好奇心的驱使,“我”便捅掉了那个马蜂窝,最终“我”也挨了蛰……这篇课文的主旨是,不要伤害其他生命,进一步说,就是不要在自己的欲望之下,干出有损于他人的事情。
读完课文,我感到印象最深的是这段:“微风吹着它,轻轻颤动,好似活了一般。我不禁想起那天它朝我猛扑过来时那副视死如归的架势:与毁坏它们生活的人拼死一死,真像一个英雄……”这让我不禁联想起美日的硫磺岛之战,美军的先头部队只剩下几人,仍坚持爬到山顶,将星条旗插上,人们发现他们时,他们已经中弹死亡了,在珍贵的战场录像里,可以看到,几个美国士兵,扶着那迎风抖动的星条旗,衣襟也随着微风抖动,几颗子弹飞过,穿透了他们的胸膛······场面有些凄凉,但更多的是悲壮,这只马蜂也像他们一样,为毁坏它们家园的人去拼命。“微风吹着它,轻轻颤动”,读到这里,我心也泛起了淡淡的凄凉,又觉得很悲壮,几乎震撼了我的心灵,同时我也为作者的写作手法而震惊。
这篇课文中,我最喜欢也是最敬佩的就是那只马蜂。课文中有一段是“蜂径直而凶猛地朝我扑来,好像一架燃料耗尽、决心相撞的战斗机。”那只马蜂当时是只是想,你毁了我的家,我跟你拼了,假如进行人格提升,马蜂这种视死如归,拼死一搏的行为和精神,是值得我们去敬畏的。
有句话叫“每种生命都有他存在的价值”。这群马蜂也不列外,我们何必去伤害它们呢。
课件11张PPT。捅马蜂窝冯骥才 冯骥才,男,1942年出生于天津,祖籍浙江宁波慈溪县(今宁波市江北区慈城镇),当代著名作家、文学家、艺术家,民间艺术工作者,民间文艺家,画家。早年在天津从事绘画工作,后专职文学创作和民间文化研究。其大力推动了很多民间文化保护宣传工作。其创作了大量优秀散文、小说和绘画作品。 学名胡蜂,俗称马蜂、黄蜂,毒性很大。中至大型,体表多数光滑,具各色花斑。咀嚼式口器。触角膝状。大大的复眼。翅子狭长,静止时纵褶在一起。腹部一般不收缩呈腹柄状。马蜂 多音字学习薄báo(薄片)bó (单薄)颤zhàn(颤栗)chàn(颤动)词语积累纠缠 筷子 蚯蚓 驱赶 抑制 褂子
捣毁 耗尽 拼死 肿起 疙瘩 痊愈
罪孽 胶水 沉甸甸 捂着脸
风和日丽 捅马蜂窝 强烈渴望
视死如归 壮烈牺牲内容概括课文围绕“捅马蜂窝”描述了: “我”出于好奇心,捅掉了马蜂窝,被马蜂蜇了;从马蜂敢于跟毁坏它们生活的人拼出一死,使“我”感到毁坏马蜂的家就像一种罪孽,决心不再做伤害旁人的事。 结构梳理第一部分:(1~9自然段)
写“我”捅马蜂窝的原因,经过和结果。
第二部分:(10~19自然段)
写“我” 听了爷爷的述说,后悔自己捅马蜂窝,盼望马蜂重返檐下筑巢的心情。
第三部分:(20~21自然段)
捅马蜂窝的启示:再不做一件伤害旁人的事。 我站在一旁,心里却涌出一种捅马蜂窝的强烈愿望。(好奇)
我一回头,只见一只马蜂径直而凶猛地朝我扑来,好像一架燃尽,决心相撞的战斗机。这复仇者不顾一切而拼死的气势使我惊呆了。(胆怯)
面对这壮烈牺牲的小飞虫,似乎有种罪孽感沉重得压在我心头。(愧疚)
于是,我和爷爷面对面开颜而笑,笑得十分舒心。我不由得暗暗告诉自己:再不做一件伤害旁人的事。(期盼) 浏览全文,用直线划出描写作者感情变化的句子。我站在一旁,心里却涌出一种捅马蜂窝的强烈愿望。马蜂窝的样子怪异。
奶奶的怨言。
爷爷的无奈。原因:信赖,往往创造出美好的境界。
人与动物和谐相处。
人与自然和谐相处。课后作业写一篇读后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