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20张PPT)
峨日朵雪峰之侧
领会关键句子的内涵,理解诗篇的深意,提高诗歌欣赏能力。
1
教学目标
洞察诗人心中追求的乌托邦梦想,培育学生的辩证思维技巧。
2
掌握诗人创造的丰富美学意象,体会它们共同构建的庄严美丽的艺术氛围。
3
认识时代背景与作家思想情感的联系,理解诗人所表达的情感。
4
一
(一)引领探索
1.导入
每个夕阳西下的黄昏,每个皓月当空的夜晚,每场歌楼的细雨,每声西风中断雁的呼唤,都能触动诗人的情感神经,都能唤起诗人无尽的感慨。诗人们将难以抑制的情感倾注于笔尖,于是我们得以品味那些或悲凉或深邃或惆怅的诗篇,感受诗人那绵延的思念,那温柔的忧伤,那无边的感慨。今天我们将学习一首短诗《峨日朵雪峰之侧》,它将深刻的生命哲学、立场、情感,融入精心挑选的生命意象之中,铸就成一幅幅生动而坚韧的生命画卷。
教学流程
二
2.诗人简介
王昌耀(1936~2000),别号昌耀,湖南桃源人。1950年入伍,1951年春前往朝鲜参战,期间曾两次返国接受文化培训。1953年“停战协定”签订前夕,重伤归来,从此告别军旅生涯。1955年前往青海参与西北开发。1957年因一首短诗被划为右派,遭遇二十余年的坎坷与磨难。1979年重返文坛,担任青海省作家协会副主席、荣誉主席,成为专业作家。1985年加入中国作家协会。著作包括《划呀,划呀,父亲们!》《意绪》《一个挑战的旅行者步行在上帝的沙盘》等。他被誉为“他那一代中唯一可称为诗人的人”“最值得信赖的诗人”“中国当代最卓越的诗人之一”“当代诗歌史上的一段传奇”。
教学流程
二
(一)引领探索
(一)引领探索
3.创作背景
这首诗创作于1962年8月,作者因被划为右派,当时正在青海省八宝农场,距峨堡乡不远处接受劳动改造。
“峨日朵”是现在海北藏族自治州祁连县峨堡镇居民对“峨堡”一词的俗称,“峨日朵雪峰”即指峨堡乡境内祁连山脉中的一座或几座小雪峰。这些雪峰原本无独立之名,诗人仅将其作为诗中如画的背景。
教学流程
二
(二)泛读理解
1.朗读诗歌。
教学流程
二
词语解析:
嚣:xiāo,喧闹。
揳:xiē,拍打。
罅隙:xià xì,裂痕;缝隙。
但有:仅有。
(二)泛读理解
2.谈谈你对这首诗的整体感受以及你理解的内容。
教学流程
二
示例1:这首诗描绘了作者攀登山峰途中的所思所感。诗名明确了作者所在之地。“这是我此刻仅能征服的高度了”隐含了诗人因体力透支而决定暂时休息,但并未放弃攀登更高峰的决心。“小心探出前额”的动作表明了海拔之高。薄壁之外,上演的是雪峰日落的壮观场景,形势紧迫。摆脱险境后,诗人感受到了征服自然的成就感,因而渴望与雄鹰雪豹等自然界的勇者为伍。然而,小蜘蛛的出现,让诗人领悟到:在大自然面前,所有生命都是平等的,每个生命体在“默享这大自然所赐予的快慰”时,都是无差别的。
(二)泛读理解
教学流程
二
示例2:这是一位登山者的自我描绘。这是一次充满艰辛的征服历程。“我”惊讶地目睹了一幕壮丽的雪峰落日景色,随后从“我”眼中的壮观景象转向对自身状态的描写:手指插入岩石缝隙,血液滴落至鞋底,这正是此时此地紧贴悬崖的登山者的生命体验。一只微小的蜘蛛在岩壁上的出现让我感受到对生命的热爱、对生命力的颂扬。
3.谈谈你对这首诗的整体感受以及你理解的内容。
(二)泛读理解
4.如果用一两个词语来形容这首诗的风格,你会想到哪些词语?
教学流程
二
明确
自制、谨慎、反思、逻辑、平静、清明……
点拨
诗人早期的作品特点是展现生命在沉重逆境中的激昂状态,将感知与热情融入沉稳而壮丽的意象,抒发历经风霜的情感,结合广阔的西部文化背景和深远的生命觉慧,形成和谐的统一体。
(二)泛读理解
5.主动请缨朗诵诗篇,要求传达出诗的韵律与情感,其他学生进行评析。
教学流程
二
(三)细读鉴赏
1. 诗中描绘了哪些意象?
教学流程
二
意象包括:太阳、滑坡、石砾、雄鹰、雪豹、蜘蛛。
2. 为何要刻画这些意象?
情感(心象)+美感(物象)=诗歌。
落日与石砾滑坡的下坠动作,与攀登者“我”的上升努力形成对比;那“引力无穷的山海”也在努力拉扯我向下。由此可见,日落和滑坡等意象是为了展现攀岩者在绝壁上的生命体验。
“雄鹰”和“雪豹”象征着诗人理想中的精神、意志与心灵,代表真正的力量、雄伟与坚韧。“蜘蛛”则反映了诗人的现实境遇,是其“囚徒”身份的映射。
明确
明确
(三)细读鉴赏
3.刻画画面时运用了哪些表现技巧?
教学流程
二
视听结合:视觉——“我”惊叹于壮丽的雪峰落日景色;听觉形象——滑坡的石砾激起深渊的轰鸣,如逐渐远去的战场呐喊。视听结合,彰显“我”在此高度坚持的艰难。
特写镜头:一只微小的蜘蛛在岩壁上与“我”共存。对生命的热爱和生命力的颂扬,正是通过这只小蜘蛛显现出来。往往不显眼的小意象更具影响力。
明确
教学流程
二
鲜明对比:两组意象形成强烈对比:强大与微弱、明亮与昏暗、喧嚣与寂静、高耸与低矮。在峨日朵雪峰旁坚守的不是强大的雄鹰或雪豹,而是微小的蜘蛛;明亮的太阳不过是虚幻的神明和真理的别称,堆积的石砾不过是狂热信仰、迷信追求、廉价乐观的代号,它们正跳入昏暗而引力无穷的山海,滑向棕色深渊;那些喧嚣的、战场般的呐喊声,原来是在“滑坡”,在“远去”,而接纳它们的正是寂静与冷静。
明确
4. 刻画画面时运用了哪些表现技巧?
(三)细读鉴赏
5. 小结
教学流程
二
在这首诗中,诗人塑造了众多审美意象,如太阳、峨日朵之雪、巨石、岩壁、蜘蛛,共同营造出一个沉稳而壮美的氛围,融合了历经沧桑的情感,古老而广阔的高原背景,以及深邃的生命意识,构成一个和谐的整体。通过意象间的变化与相互作用,绘制出诗人内心深处向往的乌托邦,那是一个仅存在于诗人心中的理想天堂。
(三)细读鉴赏
(四)拓展理解
1. 诗人李以亮曾这样评价《峨日朵雪峰之侧》这首诗:一首孤高超越的诗篇。那么你认为这首诗是表现孤绝境界的超越,还是超越之后陷入的孤绝?
教学流程
二
明确
这首诗表现的是孤绝境界的超越:
昌耀是一位孤独的诗人,他始终保持着一种触动人心的忧郁与感伤,而这背后隐藏着诗人对生命真谛与尊严的探求与捍卫。在这首诗中,诗人既是一个冷静的观察者,又是一个积极的生命参与者,他在诗中开启了征服之旅,最终完成了自我超越。
结合创作背景,昌耀并未随时代一同“滑坡”,而是在峨日朵雪峰旁稳固了自己的高度。这是生命意志与生命力量的伟大展现,这种高度的生命必是强健与雄壮的,这种险峰的姿态必是胜利者的姿态!
(四)拓展理解
教学流程
二
2. 若不幸置身孤绝之境,我们应如何应对?
明确
人生的苦难与挫折,实为人生的磨砺,战胜它们便能收获财富。今日我们体会了昌耀的人生感悟,明日我们也应以坚韧不拔的意志直面挑战,即便处于孤绝之境,也要以乐观的态度面对人生,迈向成功的彼岸!
昌耀是一个孤独的诗人,他自始自终有着一种震动人心的忧郁和伤感,而隐藏在这背后的是诗人对生命本真与尊严的追寻和捍卫。在这首诗中,诗人似乎是一个冷静的旁观者,又似乎是一个积极的生命体验者,他在这首诗中开始他的征服之旅,继而完成旅途。继而完成了自我超越
结 语
文章脉络
我
峨日朵雪峰之侧
所见
所听
所感
太阳
石砾滑坡
渴望与雄鹰或雪豹为伍
蜘蛛
山海
追求光明
憧憬未来
呼唤生命
挫折
追求光明
平等
征服
海拔高
情况急
作业布置
1.阅读昌耀的诗歌,感受诗人内心深处向往的乌托邦理想。
2.积累诗歌鉴赏的技巧。
3.完成练习册诗歌鉴赏习题。
再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