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省金华市东阳市2024-2025学年八下语文试题(pdf版含答案)

文档属性

名称 浙江省金华市东阳市2024-2025学年八下语文试题(pdf版含答案)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4.7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5-06-30 16:26:49

文档简介

2025年上学期期末试卷八年级(下)
语文试题卷
【考生须知】
1.全卷共四部分,满分为120分(含书写3分)。考试时间为120分钟。
2.答题前,请将自己的学校、姓名、班级、考号用,黑色字迹的签字笔或钢笔填写在答题卷上。
3,答策须用黑色字迹的签字笔或钢笔写在答题卷上相应区域内,写在试题卷上无效。
一、“《经典常谈》文化周”活动(23分)
学校即将举办“《经典常谈》文化周”活动,八年级同学负责策划“对话《诗经》”主
题活动。请你参与其中,完成以下三个任务。
任务一:活动筹备
为了让更多同学了解活动,宣传组撰写了如下活动宣传文案,请你完成1一3小题。
《经典常谈》里,朱自清先生用质朴的笔触,将《诗经》的魅力一一道来。这部承载(▲)
着千年文明的诗歌总集,如一匹驰(chěg)于时光长河的骏马,在中华民族文化宝库中闪耀
着璀璨的光芒。
在筹备“对话《诗经》”活动时,同学们查阅资料、精心策划,希望通过丰富多彩的形
式,带大家领略《诗经》“饥者歌其食,劳者歌其事”的现实主义风采。3▲
1,加点字“载”的读音正确的一项是(▲)(填序号)(1分)
A.zǎ1
B.zai
2.结合语境,根据拼音写汉字。(1分)
驰(cheng)▲
3.宣传组想在文案结尾加一句话,增强感染力,吸引同学们参与活动。结合语境,下列选
项最恰当的是(▲)(3分)
A.快来参加活动,一起了解《诗经》!
B.让我们穿越千年,与《诗经》来一场浪漫邂逅!
C.《诗经》的世界很精彩,就缺你的参与!
D.解锁《诗经》里的千年密码,等你来探索!
任务二:活动策划
在活动策划会议上,同学们围绕“国风”《关雎》的呈现形式展开讨论。
同学A:“可以把《关雎》玫编成校园短刷,用现代校园场景来表演。”
同学B:“作为《诗经》中的经典,应该严肃对待,用配乐朗诵的形式更合适。”
4.你支持哪位同学的看法?请结合下面材料,说明理由。(4分)
诗的源头是歌谣。上古时候,没有文字,只有唱的歌谣,没有写的诗。一个人高兴
的时候或悲哀的时候,常愿意将自己的心情诉说出来,给别人或自己听。
凤是各地方的乐调,“国风”便是各国土地乐的意思。
一朱自清《经典常谈·〈诗经〉第四》
我支持同学(▲),理由是:
八年级语文试题卷第1页(共6页)
任务三:学以致用
5.完成下列填空,梳理《诗经》常用艺术手法并加以运用。(6分)
方法总结:
迁移运用:
【方法1:韵律探究】
请结合运用方法1或方法2,分析《无
《诗经》时会发现,很多诗篇喜欢重复句
衣》如何通过该手法表达情感。(3分)
子或词语来加强情感,像《式微》中运用重
无衣0
复的“式微式微,胡不归”,引出“①▲,
《诗经·秦风》
②▲”和“微君之躬,胡为乎泥中”,
岂曰无衣?与子同袍。王于兴师,修我戈矛。
强烈表达出劳作者对辛苦劳作的不满。
与子同仇!
【方法2:起兴妙解】
岂曰无衣?与子同泽。王于兴师,修我矛戟。
《诗经》里经常先写其他事物,再引出想
与子偕作!
说的内容。如《关雎》开头“关关雎鸠,在
岂曰无衣?与子同裳。王于兴师,修我甲兵。
河之洲”,先写雎鸠鸟在河中小洲上和鸣,
与子偕行!
再引出君子对淑女的追求。《蒹葭》也是如
【注释】:①无衣:秦国的军中战歌
此,用“蒹葭苍苍,③▲”的秋景描
④▲
写,引出下文对“伊人”的追寻。
6.请围绕“坚守”主题,梳理教材与名著案例,并提炼写作技巧。(8分)
坚守行为
写作联想
精神内涵
(诗文/名著情节)
(可借鉴的思路)



可借鉴“以小见大”思路,从
杜甫《茅屋为秋风所破歌》
个人困境写至社会责任。
拣尽寒枝不肯栖,寂寞沙洲冷。
可采用“对比手法”,展现坚

苏轼《卜算子黄州定慧院寓居作》
守与妥协的内心挣扎。


矢志不渝的气节


陆游《卜算子·咏梅》

可运用“逆境反转”结构,先
钢铁般的意志
《钢铁是怎样炼成的》
抑后扬写坚守过程。
二、“自然智慧科普周”活动(12分〉
学校正举行“自然智慧科普周”活动,现邀请你一起参加!
针尖儿对麦芒?讲究起来,麦芒“吊打”针尖儿
白建芳
麦收时节,全国各地陆续开镰。当你漫步在金黄的麦田中,指尖拂过饱满的麦穗时,感
到那些细小尖锐的麦芒有些扎手,忽然理解了成语“针尖对麦芒”。这看似不起眼的麦芒,
实则是小麦历经数百万年进化形成的“生存利器”,蕴含着独特的生物学智慧。
麦芒具备多种特殊功能
麦芒是麦穗上长出的尖尖的像针一样的须子。从结构上看,麦芒并非简单的尖刺。它是
小麦外稃()或颖片的延伸部分,由表皮、薄壁组织和维管束组成,其结构与叶片有着异
曲同工之妙。麦芒表面布满了特殊的微观结构,电子显微镜下,我们能看到它表面的角质层
八年级语文试题卷第2页(共6页)八年级第二学期语文模拟综合卷参考答案与评分标准
一、“《经典常谈》文化周”活动(23分)
1.(1分)B
2.(1分)骋
3.(3分)
分层赋分:
B(3分):“穿越千年”“浪漫邂逅”通过时空对话感与情感化表达,既呼应前文“千年文明”的表述,又以文学化修辞增强吸引力,与宣传文案的典雅风格高度契合。
D(2分):“解锁千年密码”用探索式表达激发好奇心,“等你来探索”的号召性较强,但“密码”一词侧重知识性解读,与文案中“现实主义风采”的文化定位稍欠贴合。
C(1分):A 项 “快来参加活动”表述直白,虽具备号召力,但缺乏文化意境营造;C 项“就缺你的参与”强调群体参与感,但“很精彩”的表述较为笼统,未紧扣《诗经》的经典特质。
4.(4分)
参考示例:
支持同学A:《关雎》属于《诗经 国风》,而“风”是各地方的乐调,本质是民间歌谣。将其改编成校园短剧并用现代校园场景表演,契合“风”作为民间歌谣贴近生活、情感质朴真实的特点;同时,短剧这种形式打破了传统严肃的呈现方式,不拘一格,更能体现“风”在表演形式上自由灵活的特征,让同学们更容易理解和感受《关雎》的魅力。
支持同学B:《关雎》属于《诗经 国风》,而“风”是各地方的乐调,本质是民间歌谣。配乐朗诵的形式能够通过音乐的节奏,还原《关雎》作为古代乐歌的韵律感,展现其配乐演唱的原始特点;同时,用庄重、舒缓的配乐方式演绎诗歌,符合《诗经》作为经典的特质,能够让听众更专注于诗歌的语言、情感和内涵。
【评分标准】:能够根据所支持同学的观点,结合《经典常谈》中“风是民间乐调”“歌谣源于生活”等核心内容加以论述(2分),点明该形式对理解《诗经》文化内涵的意义(2分)。
5.(3分)
①微君之故 ②胡为乎中露 ③白露为霜(每空 1 分)
④(3分)参考示例:
示例1:韵律探究
《无衣》每章开头都用“岂曰无衣”反问,“与子同袍(泽、裳)”“修我戈矛(矛戟、甲兵)”等句子结构相似,只换了几个字。通过这种重章叠句的形式,回环往复。这种韵律上的重复强化了诗歌慷慨激昂的情感,展现出战士们团结互助、同仇敌忾的高昂士气,使诗歌的情感更具感染力和冲击力。
【评分标准】:①指出 “重章叠句”形式(1 分);②分析重复句式的情感强化效果(1 分);③结合“同仇敌忾”等情感关键词(1 分)。
示例2:起兴妙解
《无衣》从问“有没有衣服穿”开始,再说到一起准备武器、上战场。用生活里常见的“衣服”问题开头,从日常衣物话题自然过渡到战争场景,巧妙引出战士们共同整备武器、奔赴战场的情节,体现出战士们团结互助、共赴国难的爱国情怀与大无畏精神。
【评分标准】:①识别 “以衣起兴” 结构(1 分);②说明从日常到战争的过渡逻辑(1 分);③点明团结爱国的主题(1 分)。
6.(8分)(每空1分)
①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
②忧国忧民的济世情怀
③孤高自守的品格
④零落成泥碾作尘,只有香如故
⑤可运用“意象象征”,如用“梅花”喻坚守精神。
⑥以笔为武器创作《暴风雨所诞生的》
【评分标准】:⑤能答出“象征”“托物寓意”“借物喻人”即可得分。
二、“自然智慧科普周”活动(12分)
7.(2分)B
【解析】A:原文明确麦芒对鸟类也有“啄食障碍”,“仅能阻挡昆虫”与原文矛盾;C:原文光合产物占比为“20%-70%”,“50%-80%”扩大范围,且“高于所有叶片”违背“某些品种高于旗叶”的表述;D:“功能增强”与原文“失去利器”表述冲突。
8.(3分)参考示例:
赞同。“吊打”是网络热词,比较口语化,不够科学严谨;“吊打”不是所有人都懂,达不到科普的效果;材料选自《中国科普网》,不够专业和严肃。
不赞同。“吊打” 为网络热词,活泼生动,放在标题中能吸引读者;“吊打”突出麦芒功能优于针尖,概括了文章说明的主要内容。
【评分标准】:观点明确(1 分);理由合理,结合“吊打”网络词特点加以分析(2 分)。
9.(3分)建议选长芒品种。山区病虫害较多,长芒的密集倒刺和蜡质层能有效抑制病菌附着,增强防御病虫害能力;无芒品种虽适合机械化收割,但山区农田多依赖人工劳作,无需考虑机械化需求。【评分标准】:选择长芒品种(1分),结合山区“病虫害”或“机械化需求”,加以说明(2分)。
10.(4分)魔术贴由带小钩子的勾面和带柔软绒毛的毛面组成。魔术贴的勾面是带小钩子的塑料,类似麦芒表面的密集倒刺;毛面是柔软的绒毛,像动物的皮毛。当两面贴合时,钩子会钩住绒毛,就像麦芒倒刺钩住动物皮毛一样,实现牢固粘贴;撕开时钩子与绒毛分离,如同麦穗从动物身上脱落。【评分标准】:指出魔术贴两面与麦芒倒刺、动物皮毛的对应关系(2 分);解释说明魔术贴粘贴、撕开原理(2 分)。
三、“西溪古今谈”专栏(32分)
11.(4分)①聚集;②仍然,还;③喜爱山水/有雅趣 ④满足(每空1分)
12.(3分)A
13.(4分)
参考示例:
示例1:芦花映月白如雪,秋雪庵中寻奇景
设计意图:化用文中“白如积雪”的比喻,以“芦花映月”突出月夜雪景之美,引导游客追寻张岱笔下的“奇景”意境。
示例2:千顷芦花白胜雪,一庵明月静如诗
设计意图:用 “千顷” 夸张渲染芦花繁茂,“白胜雪” 化用原文比喻,后句以 “静如诗” 突出环境意境,适合吸引偏爱古典美学的游客。
示例3:当芦花遇见明月,便成了西湖边的千年雪境
设计意图:制造画面联想,“千年雪境”既指景又带历史感,符合现代旅游宣传的叙事风格。
示例4:这里的芦花会被月光染成雪
设计意图:用拟人化表达 “芦花被月光染雪”,结尾 “寻景记” 暗示游览体验,适合短视频平台的文案传播。
【评分标准】:宣传标语体现景点特征(1分),语言具有表现力(1分);设计意图围绕所写宣传标语的特点加以说明(1分),点出宣传作用(1分)。
14.(4分)①西溪地甚幽僻,远离喧嚣,有世外桃源般宁静的氛围。文中提到 “地甚幽僻”,表明其位置偏远,少了外界的纷扰;②自然景观独特,有古梅、芦花等,景色优美,能让人摆脱世俗的纷扰。像“多古梅,梅格短小,屈曲槎桠”“其地有秋雪庵,一片芦花,明月映之,白如积雪”,描绘出清幽、质朴的自然美景;③当地生活质朴,居民聚为村市,少了尘世的繁华与浮躁。“居民数百家,聚为村市”体现出一种简单、宁静的生活状态。【评分标准】:“地理位置”、“自然景观”“当地生活状态”三个角度,任意写到其中两个角度(2分),并结合内容具体分析(2分)。
15.(2分)方井看古墓;芦花浅水泛舟(每空1分)
16.(3分)
参考示例:
A:运用了拟人手法,通过“移上前来”“点头”“别了”等词,赋予青山动态人格,生动写出舟行中青山忽远忽近的灵动感,暗含游赏趣味。
B:运用了多感官描写,“酒醉醺醺”“晚烟”“洞箫声”等词融合触觉、视觉、听觉,营造出朦胧诗意的夜游意境,呼应东坡赤壁之游的雅趣。
【评分标准】:能够结合句子的写作手法(1分),并加以具体分析(1分),从而感知作者情感(1分)。
(3分)
参考示例:①静莲庵喝茶洗去游览古墓后的恐惧不安,获得心灵慰藉;②摇船少女与橹声、水波相映成趣,展现西溪野趣;③乘船游览时见青山的情趣;④弹指楼上喝酒赏景;⑤借洞箫声体验东坡赤壁夜游般的诗意。
【评分标准】:写出任意3 处“俗益”的体现即可,每处1分。其他言之成理也可以。
18.(4分)参考示例:①借西溪“野趣”表达对自然本真的向往,厌倦西湖的“整齐小巧”;②通过“微雨游西溪”的随性,展现对自由洒脱生活的追求;③用“洞箫声”“赤壁夜游”的联想,寄托文人失意时的精神寄托;④以“晴明浩荡”的秋景,隐喻超越现实纷扰的心境。【评分标准】:每点2分,写出其中任意两点即可。其他言之有理也可以。
19.(5分)二者均藏着文人对现实的超越。张岱因“鹿鹿风尘”未能归隐西溪,“遗恨” 中蕴含对世俗束缚的反抗;郁达夫以“野趣”对抗西湖的“整齐小巧”,借自然之景逃避现实喧嚣;两个人都在现实困境中,通过对自然的向往实现精神超越。
【评分标准】:能够准确结合文本内容指出张岱“遗恨”与郁达夫“野趣”所体现的现实困境(2分),并对“反抗世俗束缚”“对抗现实喧嚣”等写作意图加以具体阐释(2分),从而合理归纳出两人通过自然向往实现精神超越的情感主旨(1分)。
四、主题征文活动
20.(50分)
等级 标准 核心要求
一类文 (45-50分) 立意深刻,情感真挚,语言流畅,结构严谨 紧扣 “身边的诗意”,深入挖掘平凡生活中诗意的内涵,对 “诗意在平凡处” 有独特且透彻的理解;情感自然真挚,能打动读者;语言富有文采,表达流畅;结构精巧,层次清晰,如巧妙运用线索串联生活诗意片段
二类文 (38-44分) 立意明确,内容具体,语言通顺 围绕 “身边的诗意” 立意,清晰展现生活中美好瞬间或对诗意的理解;有具体事例支撑,内容充实;语言表达通顺,无明显语病;结构完整,条理清楚,但在立意深度、语言文采等方面较一类文稍弱
三类文 (30-37分) 立意模糊,内容一般,语言平淡 对 “身边的诗意” 理解较浅,立意不够清晰集中;内容较单薄,事例简单或不够典型;语言表达平淡,缺乏感染力;结构基本完整,但存在段落衔接不自然等问题
四类文 立意偏差,内容空洞,语言不通顺,结构混乱。 ——
五类文 偏离主题,内容不当(如违法、消极等),语言难以理解,结构残缺 ——
【补充说明】
1.字数不足:每少 50 字扣 1 分,600 字以上但不足要求字数,按对应等级下限分扣除相应分数;少于 400 字,最高不超过 25 分 。
2.文体不符:除诗歌外文体自选,若写成诗歌或文体特征不明显(如文体杂糅),视情况扣 5 - 10 分 。
3.个人信息:出现真实人名、校名、地名等,每处扣 2 分 。
4.创新加分:若在立意、选材、语言等方面有突出创新(如独特的视角、新颖的表达形式等),可在原分数基础上酌情加 1 - 3 分 。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