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鹬蚌相争》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学习生字新词,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过程与方法:领悟作者按时间顺序记叙的表达方法。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理解课文内容,体会课文中蕴含的哲理,联系生活实际谈谈自己从中受到的启发。
教学重难点
领会课文告诉我们的道理和自己从鹬蚌相争中受到的启发。
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及相关资料。
教学时间
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了解鹬、蚌,导入新课
1、教师指导生读和写“鹬、蚌”。
2、出示搜集到的图片与资料,介绍鹬和蚌。
3、教师补充完整课题。导:《鹬蚌相争》出自《战国策 燕策二》。我们一起读一读原文《鹬蚌相争》。
4、学生自读课文链接部分的文言文。
5、教师导:这篇文章是一则寓言,那么作者要通过这个故事告诉我们什么呢?我们一起读一读课文。
(二)初读课文,复述故事
1、生自读课文,画出本课的生字以及课后的四字词语,读一读。
2、想一想:课文讲述了一个怎样的故事?
3、教师出示生字词卡片,检查学生学习情况。
4、指名反馈:课文讲述了一个怎样的故事?
5、教师:这则故事中,有许多四字词语,请同学们用上课后的四字词语,说说这则故事。
6、学生自由地说一说。
7、指名说故事。
8、分角色朗读课文。
(三)美读海景,了解起因
1、师指导学生看课文内的插图。指名反馈:你看到了什么?
2、师:多美的海景啊!我们一起读一读课文第一、二自然段。
3、指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
4、出示句子:“一只河蚌轻轻地张开两片壳……河蚌感到心旷神怡。”
5、联系上下文,理解“心旷神怡”。
6、指导学生读出河蚌的舒适惬意、心旷神怡。
(四)课堂小结
教师小结:和暖的阳光、柔柔的微风,使河蚌张开蚌壳,在舒适惬意中进入梦乡的原因。正因为河蚌张开了蚌壳,又睡着了,所以才没发现身边的危险,使得鹬鸟有机可乘,一嘴朝河蚌的肉啄去。
(五)布置作业
1、抄写本课的生字新词。
2、把这个故事说给其他小朋友听。
第二课时
(一)复习,导入新授
1、出示课后词语卡片,全班读一读。
2、指名用上述这些词语复述故事的主要内容。
3、教师导:通过上节课的学习,我们了解了故事的起因。那么,鹬蚌是怎么争斗的呢?结果怎样?我们今天继续学习课文。
(二)读文,了解鹬蚌相争的过程
1、教师导:陶醉在美梦中的河蚌遭到了突然袭击,本能地合拢蚌壳,钳住了鹬鸟的长嘴。
2、教师:河蚌和鹬鸟各自是怎么想的呢?请大家自读课文第七、八自然段,然后用自己的话说一说河蚌和鹬鸟此时的心理活动。
3、指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第七、八自然段。
4、教师出示句子,指导学生有感情地读一读。
“时间慢慢地溜走,太阳的唇已经吻住了山峰。”
5、教师:一天就要过去了,鹬鸟饿得饥肠辘辘,蚌也渴得不行。可是,鹬蚌为什么一直相持下去?
6、指名反馈。
7、教师指导学生分角色读一读。
8、引导学生讨论:透过鹬和蚌的对话,你们知道他们一直相持不让的原因了吗?
(三)探究,明确其中的道理
1、教师导:鹬蚌相争的最后结果是什么呢?请同学们读课文最后一段。
2、指名反馈:鹬蚌相争的最后结果是什么?
3、引导学生想象:被渔夫捉走的鹬和蚌,此时此刻会想些什么呢?
4、学生小组讨论:这个故事告诉我们什么道理
5、集体交流、反馈。
6、教师小结:本文告诉我们一个哲理:生活中如果像鹬蚌那样互不相让、争执不下,只会落得两败俱伤,让第三者得利。
7、拓展:“鹬蚌相争”也由此变成了一个成语。你能列出几个像这样的成语吗 (学生自语说)
(四)课堂小结
教师总结:通过简短、生动的故事,说明一个深刻的道理,这就是寓言的魅力。有兴趣的同学,课外可以多读一些寓言故事,你会获得更多的启发。
(五)课堂作业
在括号填上适当的词。
(
)的河面
(
)的微风
(
)的阳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