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2025学年度山东省日照神州天立高级中学高一下学期6月月考历史试题(含答案)

文档属性

名称 2024—2025学年度山东省日照神州天立高级中学高一下学期6月月考历史试题(含答案)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209.6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25-06-29 14:58:32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日照天立高级中学2024-2025学年下学期6月质量检测
高一年级历史学科试题
(总分:100分 考试时间:90分钟)
一、选择题(本题共20小题,每小题3分,共60分)
1. 如下是对古代某一帝国特征的描述。该帝国是( )
①地跨欧亚非三大洲 ②奴隶制社会空前繁荣 ③法律建设成就斐然 ④与中国有直接商贸联系
A. 波斯帝国 B. 亚历山大帝国 C. 罗马帝国 D. 阿拉伯帝国
2. 下图是某同学所做西欧社会8至18世纪某领域的变化情况示意图。该领域可能是
A. 神权 B. 议会立法权 C. 王权 D. 城市自治权
3. “这个时期作家赞颂人是‘英雄般的’‘神圣的’,是理智的谨慎的,而非教会的神学家所告诫世人的那样:因犯下原罪,所以人类本质上毫无价值。”“这个时期的作家”( )
A. 强调人文主义 B. 主张宗教改革
C. 倡导理性主义 D. 追求自由主义
4. 假定举办一次博览会,展示18世纪 60年代到19世纪初的重大发明,参观者要投票产生一个最具影响力发明奖。下列成果获奖可能性最大的应是( )
A. 珍妮纺纱机 B. 水力织布机 C. 改良蒸汽机 D. 火车机车
5. 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14万中国劳工奔赴欧洲,其中有超8万人来自山东,他们挖战壕,修公路,甚至去前线流血拼杀,很多人为此付出生命。华工入欧( )
A. 为协约国的胜利做出了贡献 B. 表明中国已经加入协约国集团
C. 是中国国际地位提高的体现 D. 增强了世界反法西斯同盟力量
6. 十月革命胜利后,国内外敌对势力联合起来,企图扼杀新生的苏维埃政权。为了挽救危机,苏俄政府决定实施()
A战时共产主义政策 B. 新经济政策
C. 社会主义工业化 D. 农业集体化
7. 下图为某学生整理的一幅知识结构图,该图反映的是
A. 雅尔塔体制的确立 B. 两极对峙格局的形成
C. 美苏的斗争与合作 D. 多极化趋势开始出现
8. 西欧和北欧的福利国家,在1960-1975年间福利的增长达到了顶峰。这一期间GDP的年平均增长率为2.6%-4.6%,而福利开支的增长率则达到5.6%-9.1%。这些国家的福利支出( )
A. 保证了经济的稳步增长 B. 限制了科学技术的发展
C. 解决了收入分配不平等 D. 加重了政府的财政负担
9. 1961年第一届不结盟运动国家首脑会议召开,周恩来总理致电祝贺:“愿会议对亚洲、非洲和拉丁美洲各国人民争取和维护民族独立,反对帝国主义的侵略和干涉,反对新老殖民主义,保卫世界和平事业做出贡献。”这表明
A. 中国与不结盟运动国家有共同诉求 B. 不结盟运动建立起国际政治新秩序
C. 不结盟运动壮大了社会主义阵营 D. 中国已经成为不结盟运动组织成员
10. “居于中心位置的国家对全球化的边陲国家的宰制与剥削,几乎达到了维多利亚女王统治时代的日不落的大英帝国,而且尤有过之。富者、穷者变多,中产阶级很少的M型社会来临。”下列说法与上述材料的主旨一致的是
A. 经济全球化就是进行殖民侵略
B. 发展中国家在全球化中无所作为
C. 经济全球化加剧了利益的失衡
D. 发达国家是全球化的唯一受益者
11. 下图是某同学的历史课堂笔记,其中遗漏的知识点应该
A. 摆脱苏联的经济制裁
B. 抗衡美国的政治控制
C. 世界经济一体化加快
D. 欧洲资源的严重不足
12. “19世纪末20世纪初,帝国主义的殖民体系形成但又过时。”导致这种“过时”的主要原因是
A. 存在两大军事集团彼此对峙 B. 民族解放运动兴起摆脱列强控制
C. 英德矛盾促使世界局势紧张 D. 列强经济发展改变原有力量对比
13. 新经济政策的实施是列宁对小农占优势的俄国如何建设社会主义的问题进一步探索的结果,是他对马克思主义理论的重大发展。在工业方面,新经济政策要达到的直接目的是
A. 加强工业中的社会主义经济成分
B. 实现以重工业为中心的国家工业化
C. 改善工农关系,巩固工农联盟
D. 吸收资本家的资金和经验发展工业
14. 自鸦片战争以来,中国人民为收回被列强侵占主权,进行了不懈的努力。其中,将汉口、九江英租界收回是在(  )
A. 国民大革命期间 B. 土地革命时期 C. 抗日战争期间 D. 解放战争期间
15. 1919年,英印当局颁布了一系列法令,法令要点被印度公众概括为“不需审讯、不要律师、不许上诉”。为了拒绝如此不合理的要求,甘地( )
A. 号召人民进行非暴力不合作运动
B. 成立华夫脱党,领导人民进行斗争
C. 领导了“食盐进军”
D. 发起了要求英国立即撤离的“退出印度”行动
16. “性情和善的年轻男子,平常做梦也不会把刺刀插进任何乡下孕妇的肚子;一旦驾起飞机,却可以轻而易举对着伦敦或柏林的满城人口摁下按钮投下炸弹,或在长崎投下末日的原子弹。”史学家霍布斯鲍姆在此表达的主要观点是
A. 人类应该从人性的角度反思战争
B. 科技进步为世界大战提供技术基础
C. 德日法西斯犯下的罪行罄竹难书
D. 正义的战争终究会取得最后的胜利
17. “这个地方交通虽不便利,但有许多鸟类和鱼类资源,而且他们发明了浮动园地:从湖底挖出淤泥,堆积在固定于水中的木排上,形成浮动园地,在上面种植农作物。淤泥非常肥沃,有利于农作物生长,部分园地一年可以收获7次。”材料中描述的是
A. 阿兹特克文明 B. 玛雅文明 C. 印加帝国 D. 班图人生活
18. 自19世纪晚期以来,荷属东印度当局在印尼增设了各种技术性、职能性部门,如农业部、公共事务部等,同时在爪哇和外岛地区修建公路、铁路,发展海上运输、电报通信业务。到20世纪20年代,爪哇地区的93%和外岛地区都处于殖民政府的直接控制之下。这说明当时()
A. 荷属东印度工业体系完善
B. 印尼人民的民族民主意识增强
C. 西方文明阻碍了印尼转型
D. 荷兰强化了对印尼的殖民管控
19. 战后,战胜国缔结了一系列国际条约,建立了帝国主义的国际新秩序。其中《凡尔赛和约》规定重新划定德国疆界,限制德国军备,德国的全部海外殖民地被瓜分。材料反映出( )
A. 强权政治为新的国际冲突埋下了祸根
B. 一战极大削弱了殖民主义力量
C. 新秩序的建立保证了国际环境的和平
D. 以欧洲为中心的格局彻底发生改变
20. 下表是20世纪40年代智利诗人聂鲁达诗作《漫歌》中的摘录。作者意在( )
“耶和华将世界分给可口可乐、安纳康达、福特汽车 以及其他公司:联合水果公司 保留了最鲜美多汁的部分 那是我的土地中央的海岸 亚美利加的甜蜜的细腰”
A. 揭露殖民主义的罪恶 B. 实现智利的民族独立
C. 倡导区域经济集团化 D. 抵制美国“门罗主义”
21.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下图是19世纪英国国民收入总量及结构示意图。
材料二 就我们所知,“自由主义”这个词在英语中第一次出现是在1819年;“激进主义”,在1820年;“社会主义”,在1832年;“保守主义”,在1835年;“个人主义”“立宪主义”“人文主义”“女权主义”和“君主主义”这些词,都是出现于19世纪30年代。“民族主义”和“共产主义”这两个词则在19世纪40年代才出现。到19世纪50年代,在说英语的世界中才出现“资本主义”这个词(法语中使用“资本主义”这个词则早得多)。一般人听到“马克思主义”这个词还要更晚一些,虽然马克思的学说产生于并且也反映了19世纪40年代这一动乱的时期。
——摘编自【美】R.R.帕尔默《近现代世界史》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英国国民收入总量及结构的主要变化;并分析这些变化产生的原因。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19世纪上半期欧洲意识形态领域呈现特征,并概括这一特征出现的原因。
22.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1816年,阿根廷正式宣布独立,1862年,结束了长期的内战。面对美国、欧洲对皮革、羊毛等产品的巨大需求,阿根廷进一步扩大农牧业生产。为解决劳动力的不足,阿根廷鼓励各国移民,至1914年,欧洲农民定居阿根廷的达到330万人。面对资金不足的困境,外国资本成为阿根廷经济发展主要资金来源。1913年,阿根廷的出口总额达到5.19亿金比索,40年来年均增长率接近40%。其中,农牧业初级产品出口所占比重接近97%。1880—1914年间,阿根廷这一时期被誉为现代化进程的“美好时代”,是当时世界上增长最快的国家之一。
——摘编自董国辉《1880—1914年阿根廷经济增长的要素分析》等
材料二阿根廷的“美好时代”持续到1914年。两次世界大战和经济大危机,使阿根廷的进出口遭遇前所未有的困难。在这样的形势下,发展民族工业成为阿根廷社会的共识。1946年,阿根廷政府开始实施第一个“五年计划”,在政府大力推动下,阿根廷工业发展进入历史上最快时期。战后30年间,阿根廷的国民经济持续发展。1974年,国内生产总值达到172.45亿比索,比1944年增加了196.6%。
——摘编自徐文渊等《阿根廷经济》
(1)结合材料一和所学知识,分析1880-1914年阿根廷经济发展的原因并指出其问题。
(2)结合材料和所学知识,指出与二战前相比,阿根廷的经济政策在二战后有什么新变化,并说明其时代背景。
23.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资产阶级革命胜利后,资本原始积累更加迅速。国会法令使圈地合法化,圈地规模迅速扩大。在广大被圈占土地上建立起资本主义农场或牧场,被剥夺生产资料的农民成为“自由”劳动力。国内市场扩大。1689-1763年间,英法为争夺殖民地展开战端。在整个18世纪,英国成为贩卖黑奴的国际中心。在国内,政府实行保护关税政策,高关税阻止外国商品输入,奖励本国工业品出口,以低税保护本国工商业发展。以上种种原始积累手段为工业生产的变革提供了前提。18世纪后半叶,工业革命开始。
——摘自蒋孟引《英国历史》
材料二 苏维埃的国家工业化方法,与资本主义的工业化方法根本不同。在资本主义国家,工业化通常都是从轻工业开始。……共产党当然不能走这条道路。党知道战争日益逼近,没有重工业就无法保卫国家,所以必须赶快着手发展重工业,如果这件事做迟了,那就要失败。……因此我国共产党也就拒绝了“通常的”工业化道路,而从发展重工业开始来实行国家工业化。这件事是非常困难的,但是,是可以克服的。在这方面,工业国有化和银行国有化大大帮助了我们,使我们能够迅速聚集资金,把它转用到重工业方面去。
——斯大林《在莫斯科市斯大林选区选举前的选民大会上的演说》(1946年2月9日)
(1)根据材料一,概括英国“原始积累”的手段。结合所学指出英国工业革命开始的部门。
(2)根据材料二,指出苏联的国家工业化方法与资本主义的“不同”。结合所学,概述苏联国家工业化的成效。
日照天立高级中学2024-2025学年下学期6月质量检测
高一年级历史学科试题
(总分:100分 考试时间:90分钟)
一、选择题(本题共20小题,每小题3分,共60分)
【1题答案】
【答案】C
【2题答案】
【答案】C
【3题答案】
【答案】A
【4题答案】
【答案】C
【5题答案】
【答案】A
【6题答案】
【答案】A
【7题答案】
【答案】B
【8题答案】
【答案】D
【9题答案】
【答案】A
【10题答案】
【答案】C
【11题答案】
【答案】B
【12题答案】
【答案】D
【13题答案】
【答案】D
【14题答案】
【答案】A
【15题答案】
【答案】A
【16题答案】
【答案】A
【17题答案】
【答案】A
【18题答案】
【答案】D
【19题答案】
【答案】A
【20题答案】
【答案】A
【21题答案】
【答案】(1)变化:国民总收入增长了近8倍;第二、三产业较大幅度增长;农业、林业、渔业所占比重大幅度下降;制造业、煤矿业和建筑行业成为主导产业;贸易和运输业、来自政府、专业机构、国内服务行业以及海外的收入增长明显。(任意答出3点)
原因:经过两次工业革命,英国成为“世界工厂”海外殖民地和市场广阔;工业化和城市化进程加快。
(2)特征:思想领域思潮竞起、百家争鸣。
原因:新旧势力矛盾尖锐,社会运动频繁发生;工业革命的开展;启蒙运动的影响;工人运动的发展;被压迫民族争取民族解放斗争的发展;女性意识的觉醒。(任意答出3点)
【22题答案】
【答案】(1)原因:民族独立,国家统一;政府引导与支持,鼓励各国移民,吸引外资;大力拓展国外市场。
问题:过于依赖出口贸易和外资(经济对外依赖性强,深受国际市场的影响);国内产业结构相对单一:盛行的大庄园制度加剧了社会贫富差距。
(2)新变化:从发展农牧业到发展民族工业;实施经济发展计划,政府在经济生活中的作用加强。
时代背景:二战后,世界殖民体系的瓦解与崩溃,削弱了外资的控制和影响;世界大战和经济危机的影响,国家垄断资本主义盛行,各国加强对经济的宏观调控;第三次科技革命的开展,推动产业结构的调整与优化。
【23题答案】
【答案】(1)手段:圈地运动,殖民战争,黑奴贸易,关税保护政策(或重商主义政策)。部门:棉纺织业。
(2)不同:国有化(或生产资料公有制、或实行自上而下的指令性计划体制、或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集中力量发展重工业。成效:到1937年主要工业部门的产量跃居欧洲首位、世界第二位;在很短时间内发展为世界工业强国(在较短的时间内实现了工业化),奠定了强大国家的基础;为取得卫国战争的胜利创造了物质条件;为苏联赢得了巨大的国际声誉。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