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省济宁市实验中学2024-2025学年高二下学期6月考语文试卷
一、阅读(70分)
(一)阅读I(本题共5小题,1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题。
材料一:
“曲水流觞”这种娱乐方式最早源于古老的上巳节,上巳节是指夏历三月的第一个巳日,这一天,古人要举行“袚褉”仪式。祓禊就是通过洗濯身体,达到除去凶疾的一种祭祀仪式。最开始的时候,人们会在蜿蜒曲折的溪流边沐浴以驱除不祥。到了汉时,三月上巳日,正式确定为节。每逢该日,不论贵贱,不分男女,人们都去水边洗濯,成为约定俗成的礼式。在祓禊之后,便随意坐在弯曲的溪水边,在上流放置盛酒之杯(觞),任其漂流而下,酒杯漂至谁面前停下,谁就要取来饮下,彼此相与为乐,故称“曲水流觞”。
到了魏晋至隋唐年间,“曲水流觞”进入到了繁盛时期。不同于魏晋以前,“曲水流觞”是袚褉礼式在社会中的延续。这一时期内的“曲水流觞”更多地侧重于文化品味,将饮酒、赋诗、游赏很好地融为一体。王羲之等人虽也举行修褉祭祀仪式,但主要进行了“曲水流觞”活动,突出了咏诗论文,饮酒赏景。正是因为兰亭集会的盛名,从此之后“曲水流觞”更多地被认为是文人间聚会的赋诗活动,所以兰亭会是一个具有开创意义的聚会,是“曲水流觞”开始浸染文人气质的最初形式,从此与诗酒文化有了更紧密的联系。
唐初,初唐四杰之首的王勃曾率一群诗人在云门寺王子敬山亭主持了一次模仿王羲之兰事雅集的修禊活动。并模仿《兰亭集序》写了一篇《修禊云门献之山亭序》。这一场聚会,汇集了当时最头角峥嵘的风流才俊,大家意气风发地赋诗、畅饮、观景,好不快意。
可惜这种风雅的娱乐活动未能长盛不衰。唐朝过后,“流觞曲水”便慢慢地被遗忘了,因为长期被游牧民族压制,特别是南宋时期,聚会上,文人们更多的是感怀国家的命运、个人的命运。宋朝的文人们更喜欢独饮,或仅邀集三五知交进行浅斟低唱。
明清时期,由于统治者对文化和文人的禁锢,“曲水流觞”活动更加式微,一般只限制在亭子里举行,即“流杯亭”,更有甚者,只是在大石桌的桌面上刻上弯弯曲曲的小溪,一头进水,一头出水,大家围坐在一起,模拟“曲水流觞”饮酒赋诗。
时至今日,再也没能见识到这种古老而有趣的娱乐方式,这无疑是传统文化的一大损失。
(摘编自《王羲之〈兰亭集序〉中的流觞曲水,到底是什么?》)
材料二:
“曲水流觞”的发展,其环境和形式,已经成为中国古典园林造景最好的模板之一,从园林美学的角度上探讨,“曲水流觞”具有深远意境之美,融揉自然之美,行为动作之美以及构景之美等园林美学特征。
园林中“曲水流觞”的意境,直接的来源自是兰亭修褉的风流韵事,而再继续地深究,则为孔子所赞叹的曾点气象,即人和大自然谐调统一,在大自然中感受体会自身的修养和品性,“仰观宇宙之大,俯察品类之盛”的美妙意境。
古典园林中的“曲水流觞”,无不把《兰亭集序》所描述的崇山峻岭,茂竹修林的自然风光作为造景的蓝本,大多的“曲水流觞”景观范山模水,以达到兰亭雅事崇山峻岭之自然风貌,植物配置也多喜欢选择象征君子高雅的竹子,体现兰亭雅集美好意境的同时融揉了自然山水之美,亦成了传统园林中曾点气象的美妙意境与融揉自然美的园林景观的典型。
随着时间的流逝,“曲水流觞”的活动已经由原始的巫祭仪式演变为文人雅集、吟诗作赋的风雅活动,其活动的形式和内容也有了些许改变。
“曲水流觞”的构景形式美涵盖多方面的内容,古典园林中往往采用“曲水流觞”文字之内涵,曲水大多写意水形。老子云:“曲则全。”不规则的水体与形态的丰富和变化相联系,同时,曲折的水体有着更有趣味的复杂岸线,从而提供更多的观景角度以及获得间接水体验的机会,并能形成更多的分隔、遮挡及变化的节点,从风水学角度讲,水贵曲折,曲水有穴,能够聚气,是风水宝地,故“曲”在中国古典园林中有着非常广泛的应用。
“曲水流觞”的另外一个重要的构景形式美是由其长期的发展和演变而来的程式化景观美。从艺术上意象思维的角度看,经历长期的发展,流杯渠和流杯亭的特定形式,实际曾积淀了深厚的文化内涵;在很大程度上,已成为一种凝练的意象型艺术符号,在历史观念发达并擅长意象思维的文人心目中,则往往成为寄托欣赏历史情结的审美观照对象,即藉由流杯亭,体悟乾道曲成、生机流行,会心曾点气象、兰亭故事等。而与此同时,在宗承唐宋的明清造园艺术实践中,人们早已习惯并倾向在狭小的空间里,拳山勺水,芥子纳须弥地精心构造壶中天地,玲珑的流杯渠和流杯亭运用于小型园林,不仅体量和尺度相宜,它浓缩了深厚的历史文化蕴涵,而程式化的“曲水流觞”景观,也有着特定的构景形式的美,在园林中有着广阔的传承空间。
而“曲水流觞”活动“仰观宇宙之大,俯察品类之盛”,要求的是天人合一的精神境界,体味的是人与自然的和谐统一。以我们今天科学的生态学观点来看,其宗旨也是要求人和自然的谐调发展,与我们当今园林设计所要求的主流不谋而合。因此,“曲水流觞”在当今的园林设计中,是与我们强调人居环境的自然,满足生态需要的要求相符合的。
(摘编自《千年曲水话流觞——探“曲水流觞”在园林景观中之意义》)
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上巳节是一种古老的节日,“流觞曲水”最早就源于上巳节。在这一节日里,人们会举行“袚褉”仪式。
B.从先秦到汉朝,“流觞曲水”经历了日渐世俗欢娱化的过程。到了魏晋时期,“流觞曲水”的内涵改变了,而是侧重于文化品味了。
C.“曲水流觞”在意境、构景等方面具有丰富的园林美学的价值,其环境和形式是中国古典园林造景最好的模板之一。
D.在从原始的巫祭仪式演变为文人雅集、吟诗作赋的风雅活动的过程中,“曲水流觞”的活动形式和内容随着时间的流逝也发生了些许改变。
2.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兰亭会具有开创意义,在其之前,“曲水流觞”活动是袚褉礼式在社会中的延续,在其之后,“曲水流觞”开始与诗酒文化产生联系。
B.魏晋至隋唐是“曲水流觞”活动的繁盛时期,这一活动在唐朝之后逐渐被遗忘和在明清时期更加式微的原因基本相同。
C.当下“曲水流觞”活动已经永久失传了,人们已不再能见识到这种古老而有趣的娱乐方式了,这对传统文化来说是一大损失。
D.流杯渠和流杯亭是“曲水流觞”长期发展和演变而来的程式化景观,积淀着深厚的文化内涵,往往寄托着文人欣赏历史的情结。
3.结合材料内容,下列选项中不能反映“曲水流觞”活动盛况的一项是( )(3分)
A.北宋司马光:“冠盖郁相依,名园花未稀。游丝萦复展,狂絮堕还飞。积弩遗风陋,兰亭旧俗微。何如咏沂水,春服舞雩归。”
B.南北朝梁宗懔《荆楚岁时记》:“三月三日,士民并出江渚池沼间,为流杯曲水之饮。”
C.《后汉书·礼仪志》载:“是月上巳,官民皆洁于东流水上,曰洗濯袚除去宿垢疢为大洁。”
D.《晋书·礼志下》记载:“晋中朝公卿以下至于庶人,皆褉洛水之侧……海西于钟山立,流杯曲水,延百僚,皆其事也。”
4.材料二中的“曾点气象”在《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中是一幅怎样的场景?材料中“曾点气象”内涵是什么?(4分)
5.请结合材料二简要概括南京九见堂住区(独乐园会所)的设计从“曲水流觞”中汲取了哪些灵感。(6分)
山间城墅入口由宽窄不一的曲线形小溪串联,利用地势高差,形成自然溪流。而流杯亭的曲水流觞台,则效仿古人的一种水滨宴会活动,将流水与娱乐结合,符合园林最终追求的“天人合一”的境界。植物造景中整体以竹为基调,无论是大门入口,还是宅间小巷都有竹的身影;见山台取黑松、马尾松、白皮松;汀兰亭旁搭配苍劲的松树和幽香的腊梅。廓如间的镜面水池、紫宸间的入口叠石池塘等都通过静水之景临摹出临湖水景,烟波浩淼的寂静深远的境界。同时会所取景时借对面天然植物群落及深水湖的景。
(二)阅读Ⅱ(本题共4小题,16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6~9题。
文本一:
钓鱼的医生 汪曾祺
①这个医生几乎每天钓鱼。
②你大概没有见过这样钓鱼的。
③他搬了一把小竹椅,随身带着一个白泥小灰炉子,一口小锅,提盒里葱姜作料俱全,还有一瓶酒。他的钓竿很短,鱼线也不长,而且不用漂子,就这样把钓线甩在水里,看到线头动了,提起来就是一条三四寸长的鲫鱼。刮刮鳞洗净了,就手放到锅里。不大一会儿,鱼就熟了。他就一边吃鱼,一边喝酒,一边甩钩再钓。这种出水就烹制的鱼味美无比,叫做“起水鲜”。到听见女儿在家门口喊:“爸——!”知道是有人来看病了,就把火盖上,把鱼竿插在岸边湿泥里,起身往家里走。不一会儿,就有一只钢蓝色的蜻蜓落在他的鱼竿上了。
④这位老兄姓王,字淡人。他是阴历九月生的,大名里还带一个菊字。古人的一句“人淡如菊”,造就了一个好名字。
⑤王淡人的家很好认。大门总是开着的,通道里挂了好几块大匾。匾上写的是“功同良相”“济世救人”“仁心仁术”“术绍岐黄”“杏林春暖”“妙手回春”……医生家的匾都是这一套。匾都有年头了,只有一块很新,是去年才送的。这块匾与医术关系不大,匾上写的是“急公好义”,字是颜体。
⑥进了过道,是一个小院子。院里种着鸡冠、秋葵、凤仙一类既不花钱、又不费事的草花。有一架扁豆。还有一畦瓢菜。这地方不吃瓢菜,也没有人种。这一畦瓢菜是王淡人从外地找了种子,特为种来和扁豆配对的。王淡人的医室里挂着一副郑板桥作的对子:“一庭春雨瓢儿菜,满架秋风扁豆花。”他很喜欢这副对子。
⑦他这个医生是“男妇内外大小方脉”,什么病都看,王家三代都是如此。外科用的药,大都是“散”——药面子。“神仙难识丸散”,虽然每一家药铺都挂着一块小匾“修合存心”,但是王淡人还是不相信别人的药。外科散药里有许多贵重药麝香、珍珠、冰片等,哪家的药铺能用足?因此,他自己炮制。他的老婆、儿女,都是他的助手,经常看到他们抱着一个乳钵,握着乳锤,一圈一圈慢慢地磨研。
⑧乡下来人看病,一般倒是当时付酬,但常常不是现钞,或是二十个鸡蛋,或一升芝麻,或半布袋鹌鹑!遇到实在困难的,王淡人不但诊费免收,连药也白送了。
⑨有人说:王淡人很傻。
⑩去年、今年,他就办了两件傻事。
去年闹大水,连天暴雨,运河决了口,浊黄色的洪水倒灌下来,大街上成了大河。大河里流着箱子、柜子、死牛、死人。大水十多天未退,有很多人困在房顶、树顶和高岗子上挨饿;还有许多人生病,上吐下泻,痢疾伤寒。王淡人就用了一根结实的长竹篙拄着,在齐胸的大水里来往奔波,为人治病。在水特深的地方,就横执着这根竹篙,泅水过去。他听说泰山庙北边有一个被大水围着的孤村子,但是那里正是洪水的出口,水流很急,不能容舟,过不去!他和四个水性极好的水手商量,弄了一只船,在他的腰上系了四根铁链,每一根又分在一个水手的腰里,这样,即使是船翻了,他们之中也可能有一个人把他救起来。船开了,看着的人的眼睛里都蒙了一层眼泪。这真是玩儿命的事!
水退之后,那个村里的人合送了他一块匾,就是那块“急公好义”。
另一件傻事是给汪炳治“搭背”。汪炳是和他小时候一块掏蛐蛐、放风筝的朋友。这人原先很阔,后来好吃懒做,把家业败得精光,最后只好在几家亲戚家寄食。他一天夜里觉得背上疼痛,浑身发烧,早上歪歪倒倒地来找王淡人。
王淡人一看,这是个“搭背”,说:“你不用走了!”
王淡人把汪炳留在家里住,管吃、管喝。王淡人祖上传下来的麝香、冰片也被他用去了三分之一。一个多月以后,汪炳的搭背收口生肌,好了。
有人问王淡人:“你干嘛为他治病?”王淡人倒对这话有点不解,说:“我不给他治,他会死的呀。”
王淡人的老婆是很贤惠的,对王淡人所做的事没有说过一个“不”字。但是她忍不住要问问淡人:“你给汪炳用掉的麝香、冰片,值多少钱?”王淡人笑一笑,说:“没有多少钱。——我还有。”
王淡人就是这样,给人看病,做傻事,每天钓鱼。一庭春雨,满架秋风。
你好,王淡人先生!
文本二:
前不久读到汪曾祺为一个年轻人的小说集所作的序,序中他借着评价那年轻人的小说道出了一句“人是孤儿”。
我相信他是多么不乐意人是孤儿啊。他在一篇散文中记述了他在沽源的一件事。有一天他采到一朵大蘑菇,他把它带回宿舍,精心晾干收藏起来。待到年节回京与家人做短暂的团聚时,他将这朵蘑菇背回了北京,并亲手为家人烹制了一份鲜美无比的汤。那汤给全家带来了意外的欢乐。
于是我又常想,一个囊中背着一朵蘑菇的老人,收藏起一切的孤独,从塞外寒冷的黄风中快乐地朝着自己的家走着,难道仅仅为了叫家人盛赞他的蘑菇汤?
这使我不断地相信,这世界上一些孤独而优秀的灵魂之所以孤独,是因为他们将温馨与欢乐不求回报地赠予了世人吧?用文学,或者用蘑菇。
(摘编自铁凝《温暖孤独旅程》)
6.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文本一第③段中“不一会儿,就有一只钢蓝色的蜻蜓落在他的鱼竿上了”一句,用一只蜻蜓烘托出环境的宁静祥和。
B.文本一第⑥段写王淡人在院子里种了扁豆和瓢菜,与下文中郑板桥的对联相应,表现出他纯朴的品质。
C.文本一第⑧段中写有些找王淡人看病的人不付现钱,送来的东西也华而不实,暗含作者对这些人爱占小便宜的讽刺。
D.文本二中“人是孤儿”一句体现出汪曾祺的洞察力,他用文字和爱去抚慰孤独的心,表现了他的悲悯情怀。
7.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文本一第⑤段提到“急公好义”这块匾的独特,第12段交代了其来历,这是一组伏笔和照应,体现了作者构思的严密。
B.文本一第17段,用王淡人老婆的言行来衬托王淡人“人淡如菊”的品质,这一品质与他的名字相契合。
C.文本一语言清新自然,且具有地方特色,如第③段钓鱼和第11段救人等情节都是以清新朴实的口语为主。
D.文本二中的“蘑菇”不仅仅指吃的蘑菇,还具有隐喻义,指汪曾祺对家人的爱以及他乐观的生活态度。
8.一些版本把小说的最后一段“你好,王淡人先生!”删去了,改用“一庭春雨,满架秋风”结尾。你认为哪种结尾更好,请结合文本简要分析。(4分)
9.铁凝对汪曾祺的评价是“将温馨与欢乐不求回报地赠予了世人”,汪曾祺刻画的医生王淡人亦如此。请结合文本一和文本二加以阐述。(6分)
(三)阅读Ⅲ(本题共5小题,22分)
材料一:
事不目见耳闻,而臆断其有无,可乎?郦元之所见闻,殆与余同,而言之不详;士大夫终不肯以小舟夜泊绝壁之下,故莫能知;而渔工水师虽知而不能言。此世所以不传也。而陋者乃以斧斤考击而求之,自以为得其实。余是以记之,盖叹郦元之简,而笑李渤之陋也。
(节选自苏轼《石钟山记》)
材料二:
(朱司农①载上)偶一日谒至,典谒②已道名,而东坡移时不出:欲留,则伺候颇倦;欲去,则业已通名。如是者久之,东坡始出,愧谢久候之意。且云:“适了些日课,失于探知。”坐定,他语毕,公请曰:“适来先生所谓‘日课’者何?”对云:“钞《汉书》。”公曰:“以先生天才,开卷一览可终身不忘,何用手钞也?”东坡曰:“不然。某读《汉书》至此凡三经手钞矣。初则一段事钞三字为题;次则两字;今则一字。”公离席③。复请曰:“不知先生所钞之书肯幸教否?”东坡乃命老兵就书几上取一册至。公视之,皆不解其意。东坡云:“足下试举题一字。”公如其言,东坡应声辄诵数百言,无一字差缺。几数挑,皆然。公降叹良久,曰:“先生真谪仙才也!”
他日,以语其子新仲曰东坡尚如此中人之性岂可不勤读书邪新仲尝以是诲其子辂。
(节选自陈鹄《苏轼抄书》)
【注释】①司农:掌管钱粮的官职。②典谒:传达人员。③离席:从座位上站起来,表示肃然起敬。
材料三:
别纸累幅过当,老病废忘,岂堪英俊如此责望耶。少年应科目时,记录名数沿革及题目等,大略与近岁应举者同尔。亦有少节目文字①,才尘忝后②,便被举主取去,今皆无有,然亦无用也。实无捷径必得之术。但如君高才强力,积学数年,自有可得之道,而其实皆命也。但卑意欲少年为学者,每一书皆作数过尽之。书富如入海,百货皆有,人之精力,不能兼收尽取,但得其所欲求者耳。故愿学者每次作一意求之,如欲求古人兴亡治乱圣贤作用,但作此意求之,勿生余念。又别作一次,求事迹故实典章文物之类,亦如之。他皆仿此。此虽迂钝,而他日学成,八面受敌,与涉猎者不可同日而语也。甚非速化之术,可笑可笑!
(节选自苏轼《又答王庠书》)
【注释】这封信是苏轼捎给王庠(苏辙女婿)的。①节目文字:指应试时较难较大的题目。《礼记,学记》载:“善问者如攻坚木,先其易者,后其节目。”②才尘忝后:才能低下,名列榜后。自谦之辞。
10.材料二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用铅笔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每涂对一处给1分,涂黑超过三处不给分。(3分)
以语其子A新仲曰B东坡尚如此C中人之性D岂可不勤读书邪E新仲尝以是F诲其子辂。
11.下列对材料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殆,表推测,可译为“大概,可能”,与“殆有神护者”的“殆”意思不同。
B.“而陋者乃以斧斤考击而求之”中的“乃”与“东坡乃命老兵就书几上取一册至”中的“乃”意思相同。
C.适,意为“刚才”,与“余自齐安舟行适临汝”的“适”意思不同。
D.治,指安定或太平,与《陈情表》“以孝治天下”的“治”意思相同。
12.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朱载上去拜见东坡,见东坡有意拖延时间,不与相见,去也不是,留也不是。
B.朱载上对东坡所抄之书非常感兴趣,看了以后,一点也不了解其中的意思。
C.东坡高度认可了王庠的能力,认为他努力学习几年,自然有所领悟。
D.东坡告诉王庠读书不能贪多,而应围绕“所欲求”的目的而读。
13.翻译下面的句子。
(1)如是者久之,东坡始出,愧谢久候之意。(4分)
(2)但卑意欲少年为学者,每一书皆作数过尽之。(4分)
14.结合三则材料,谈谈苏轼在治学方面可以给我们哪些启示。(5分)
(四)阅读Ⅳ(本题共2小题,9分)
阅读下面这首诗歌,完成15~16题。
赠秀才入军(其十四)
嵇 康
息徒兰圃,秣马华山。
流磻平皋①,垂纶长川。
目送归鸿,手挥五弦。②
俯仰自得,游心太玄③。
嘉彼钓叟,得鱼忘筌。
郢人④逝矣,谁与尽言
【注】①磻(bō):用生丝做绳系在箭上射鸟叫作弋,在系箭的丝绳上加系石块叫作磻。皋:水边地,草泽。这句是说在皋泽之地猎鸟。②五弦:古代乐器名。③太玄:即道家的“大道”。④郢人:语出《庄子·徐无鬼》。郢人在鼻尖涂上薄的白粉,匠人挥动斧头削掉白粉,郢人毫发无伤。后来宋国国君再请匠人表演,匠人因郢人离世,再无人敢于让他演示而回绝国君。
15.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前四句照应标题的“入军”,却没有军营生活的紧张和严肃,反而勾勒了一幅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悠闲图景。
B.“俯仰自得,游心太玄”中“俯仰”二字,既写身体动作,又包含随时随处体悟自然之道的豁达的人生态度。
C.诗中多处运用《庄子》中的典故,表现出嵇康深谙老庄之道,也透露出他对世事变幻无常、人生虚无的悲哀。
D.全诗语言古朴简练,“垂纶长川”“手挥五弦”等白描式画面,不加雕饰却意境深远,契合“清峻”的诗风。
16.诗中“目送归鸿,手挥五弦”与《归去来兮辞》中“云无心以出岫,鸟倦飞而知还”都用了飞鸟这一意象表达自然之趣,但二者又有诸多不同。请从艺术手法和思想内涵两方面加以分析。(6分)
(五)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1小题,6分)
17. 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陈情表》中,李密先从“内”“外”两方面自陈孤苦无依的境况,再用“ , ”对此加以强化。
(2)在《扬州慢》中,“ , ” 两句以草木的繁茂来反衬景象的荒凉破败,与《春望》里 “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 有着异曲同工之妙。
(3)古人常借“鸥”这一意象来表达归隐、闲适或漂泊之感等,比如“ , ”。
三、语言文字运用(本题共5小题,18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学生习作:我们很多人,对灰尘之类的小东西,常常是不以为然的,认为没有什么了不起,其实不然。
语言学家讲评:“不以为然”里的“然”是“对”的意思。“不以为然”就是“不认为是对的”,等于说“不赞成”“不同意”。近几年来,有些人把“不以为然”误认为是“不在乎”的意思。这一句里的“不以为然”就是这样用的。这种用法是错误的,不能提倡。有人说,( )。今天认为是不合法的用法,等到用的人多了,慢慢就变成合法的了。所以我们最好不要去反对它。这种理论是似是而非的。 ① 采取这种态度,我们事必对于语言里所有新出现的不合习惯的说法都一概承认是合法的,那么我们的语言还有什么规范和标准可言呢? ② 当一种说法得到社会普遍承认之后,我们 ③ 能承认它的合法性。这就是语言学家的态度。从这一点看来,语言学家是非常“势利眼”的。不过我们别无他法,只能采取这种态度。有人说,我不是语言学家,我不管你们赞成还是反对,只要有人这样说,我就可以跟着这样说。这当然不错。一个人采用什么方式说话有他的自由,别人没有权利干涉。不过语言除了作为交流思想的工具之外,同时又是对运用语言的人进行社会评价的一种依据。在这一点上,语言跟衣服有共同之处。衣服的作用当然是庇体和御寒,可是除此之外,它又是对于穿衣服的人进行社会评价的依据。一个人的衣服的样示不符合社会习惯,别人就会对他有看法。一个人写文章时用语不符合一般人的习惯,别人对作者和他的文章也会有看法。文章是写了给人看的,我们不能不考虑它的社会效果。
18. 将下列语句填入文中括号内,最恰当的一项是( )(3分)
A. 语言是社会的产物 B. 语言是交流的工具
C. 语言是传情达意的 D. 语言是不断演变的
19. 下列选项中加点的词语感彩都发生了变化,其中与文中“势利眼”的变化不同的一项是( )(3分)
A. 要把这个雄心壮志牢固地树立起来,扭着不放,“顽固”一点,毫不动摇。
B. 鲁迅毫不惮于他的战斗文字为当时的“正人君子”之流所深恶痛疾。
C. 教育工作者和家长要积极引导孩子们“异想天开”,大胆创新。
D. 我们在工作中就是要“斤斤计较”,千方百计地保障群众的利益。
20. 请在文中横线处填入恰当的关联词语。(3分)
21. 文中有多处错别字,请找出两处含错别字的词语并改正。(4分)
22. 有些成语在使用过程中,意义会发生变化。比如“空穴来风”,原本比喻消息和传说不是完全没有原因的,现在多用来指消息和传说毫无根据。请根据文中语言学家的观点对这种现象加以解释,并再举出一个类似的成语,说明其意义的变化。(5分)
三、写作(60分)
23.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一位心理学家谈及女儿考上大学动漫专业时说:“作为家长,有时候不是因为我做了什么而成就了我的孩子,而是因为我没做什么。我没有烧她的漫画书,没有撕她的漫画本,没有在她看动漫的时候关WIFI和摔手机,而是给她的生活留了一块自我发展的空间。”
以上材料引发了你怎样的联想与思考?请结合材料写一篇文章。
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语文试题参考答案
1.B “到了魏晋时期,……而是侧重于文化品味了”错误,根据材料一第二段可知是“到了魏晋至隋唐年间”不是“魏晋时期”;是“更多地侧重”而不是“侧重”。
2.D A.“‘曲水流觞’开始与诗酒文化产生联系”错误,由材料一第三段“所以兰亭会是一个具有开创意义的聚会,是‘曲水流觞’开始浸染文人气质的最初形式,从此与诗酒文化有了更紧密的联系”可知,兰亭会让“曲水流觞”与诗酒文化的联系更加紧密,并不是让二者产生联系。B.“原因基本相同”错误,由材料一第五、六段可知,唐朝之后“曲水流觞”逐渐被遗忘的原因是长期被游牧民族压制,明清时期“曲水流觞”活动更加式微的原因是统治者对文化和文人的禁锢。C.“‘曲水流觞’活动已经永久失传了”错误,由材料一第七段“时至今日,再也没能见识到这种古老而有趣的娱乐方式,这无疑是传统文化的一大损失”可知,原文并没有说“曲水流觞”活动已永久失传。
3.A 司马光的诗表达了他对当时上巳节习俗的不满,直陈兰亭旧俗的衰微,抒发了今不如昔的感慨。
4.①“曾点气象”在《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中是暮春时节,春天的衣服已经穿上,和几个成年人、几个孩童到沂水里游泳,在舞雩上吹吹风,一路唱着歌儿回来的一幅“暮春咏归图”。②内涵:人和大自然谐调统一,在大自然中感受体会自身的修养和品性,感受来自大自然的奇妙意境。
5.①将自然风光作为造景的蓝本,在配置植物时多选择象征君子高雅品性的竹子等,展现美好的意境,景观模山范水。②在水体的设计上,选择“曲水”。③小型园林设计中可以灵活运用流杯渠和流杯亭这样的特定形式。而流杯亭的曲水流觞台,则效仿古人的一种水滨宴会活动。④注重人与自然的和谐统一。(每点2分,答出3点即可)
6.C 送来的东西也华而不实,暗含作者对这些人爱占小便宜的讽刺”理解错误。据原文“乡下来人看病,一般倒是当时付酬,但常常不是现钞,或是二十个鸡蛋,或一升芝麻,或半布袋鹌鹑!遇到实在困难的,王淡人不但诊费免收,连药也白送了”,乡亲送来的东西是朴实无华的,反映了乡民生活困难,无钱买药,也侧面反映了王淡人淡薄财物,仗义治病的优秀品质。
7.C 清新自然”概括不准确,从原文第③段钓鱼和第 段救人等情节看,采用朴实的口语,自然流畅,但没有显现出“清新”特点。
8.观点一:赞成原文结尾。①在写人写事之后,作者的感情呼之而出,这是作者对于全文感情的总结与升华。②直抒胸臆,强烈表达出对于王淡人人格淡泊高尚的赞美。③转化叙述视角,由第三人称视角转换为第二人称,使抒情亲切自然,拉近了与主人公的距离。(每点2分,答出2点即可)
观点二:赞成改文结尾。①这句话是由王淡人医室所挂的对联化用而来,呼应了前文,体现了小说结构的完整性。②以春风秋雨之景衬托出王淡人淡泊高尚的品格。③含蓄委婉(充满诗意),形成了余韵无穷的艺术效果。(每点2分,答出2点即可)
9. ①汪曾祺用蘑菇和对家人的爱以及自己的乐观心态,给家人带来意外的快乐,温暖了全家人。②汪曾祺塑造的医生王淡人淡泊名利、急公好义、医德高超,将欢乐和幸福不求回报地给予他人;③汪曾祺借助文字带给读者一种温馨和美好,传达给读者一种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每点2分,答出3点即可)
10.BCE 11.C
12.A“有意拖延时间,不与相见”错。原文“移时不出”应理解为过了很长时间都没有出来。且下文东坡“愧谢久候之意”,并解释缘由,说明并非有意。
13.(1)像这样过了很长时间,苏东坡才出来,表达抱歉久等的意思。(愧谢:惭愧,致歉。意思对即可)
(2)只是我希望年轻的求学者,每一本书都要读几遍,从而透彻理解其中的内容。但:只是。卑意:我的想法(“卑”为谦辞,此处指“我”)。欲:希望。
少年为学者:年轻的求学者(“为学者”指从事学习的人)。作数过:读几遍(“作”此处为“做、进行”,“数过”指多次、几遍)。尽之:透彻理解它(“尽”指穷尽、透彻掌握,“之”代指书的内容)。
14.(1)求真务实,重实地考察。(2)勤奋好学,治学严谨。(3)求学无捷径,应重视日常积累。(4)要目标明确地精读书籍,深入钻研。(5分,每点2分。任答3点满分。其它答案言之有理亦可。)
【参考译文】
材料二:偶然有一天朱载上去拜见(苏东坡),负责接待的人已通报了姓名,但是苏东坡好长时间不出来:他想留下来,则等候得很疲倦了;想离开,又已经通报过姓名。像这样过了很长时间,苏东坡才出来,表达抱歉久等的意思。并且说:“刚才作一些每日所要做的功课,没能及时来接待你。”两人安坐定落,别的话说完后,朱司农请教说:“刚才来时,先生所说‘日课’是指什么?”苏东坡对答道:“抄《汉书》。”朱司农说:“凭先生这样的天才,打开书看一遍,可以终身不忘,哪里用得着手抄呢?”苏东坡说:“不是这样的。我读《汉书》,到现在总共经过三次手抄了。最初一段事抄三个字为标题,以后要抄两字,现在就只要抄一个字了。”朱司农离开座位,又请教说:“不知道先生肯不肯把所抄的书给我看看。”苏东坡就命令老兵在书桌上取来一册书。朱司农看了后,一点也不了解其中的意思。苏东坡说:“请你试着列举标题一个字。”朱司农按照他说的做了,苏东坡应声就背诵几百个字,没有一字差缺。共挑选了几次,都是这样。朱司农心悦诚服赞叹了好长时间,说:“先生真是被贬谪到人间的仙才啊!”
以后朱司农把这个话告诉儿子新仲说:“苏东坡尚且如此勤奋,中等智力的人能不勤奋读书吗?”新仲又拿这个教育他的儿子朱辂。
材料三:你在来信中称颂我太过了,我如今年老多病爱忘事,如何能承受你这样的年轻才俊这么高的期望啊。我年轻参加科举考试时,那些需要死记的应试的科目,大都和近几年的科举考试相同。也有一些较难的题目,我才疏学浅,有幸列为榜尾被录取,这些被主考官拿去,现在都已经没有了,不过就算在,也没什么用了。其实学习是没有任何捷径的。像你这样天分高,学习能力又强,学习积累几年之后,自然会悟出学习的门道,这其实是命中注定的。只是我希望年轻的求学者,每一本书都要读几遍,从而透彻理解其中的内容。书籍多得像海洋一般,什么方面的都有,以人的精力,不能全部都读到,只是要找那些想要学习的来读。所以希望求学的人每次确定一个目标(主旨)去读书,就像想知道古今的兴亡治乱、圣贤的作为,专门地学习这一方面,不要有其他的想法。下一次又作另一个目标,探求人物事迹、典故、法令制度、礼乐典章一类的知识,也像这样。其他的(方面)都仿照这样做。这个办法虽然迂拙迟钝,但是将来学成的时候,可以应对各种情况,与那些广泛地阅读而不求深入钻研的人不能相提并论。这远不是学术速成的办法,我的意见是十分可笑的。
15. C (诗中多处运用《庄子》中的典故,“得鱼忘筌”意思是得到鱼之后,就忘掉了捕鱼用的鱼篓,《庄子》在此之后又言“得意而忘言”,即得到思想情感之后,官语就无关紧要。此处用典意在表明嵇康认为领悟了自然之中最本质的道之后,无需再在意外在的形式。紧接着他用了第二个典故,承接上句,意思是并非自己不想言说领悟的自然之道,只是苦于没有知己可以言说。选项中“对世事变幻无常、人生虚无感到悲哀”有误。)
16.艺术手法上:①嵇诗侧重突出人的主体性,飞鸟在人的注视中归去。②陶诗以自然景物本身为主体,借由拟人化描写,与“云无心以出岫”相照应。
思想内涵上:①嵇诗呈现人与自然的互动与相融,与“手挥五弦”共同凸显人的悠然自得、自在潇洒、精神远游的境界。②陶诗借飞鸟自比,鸟因“他飞”而“知还”也是人厌倦官场、回归自然的迫切愿望的体现。(艺术手法每点1分,思想内涵每点2分,表意接近即可,如有其他答案,言之成理亦可得分。)
17.(1)茕茕孑立 形影相吊 (2)过春风十里 尽荠麦青青 (3)舍南舍北皆春水 但见群鸥日日来( “万里归船弄长笛,此心吾与白鸥盟” “飘飘何所似,天地一沙鸥 ”等亦可 )
18.D 括号后内容强调语言用法随“用的人多了”而变化,D项“语言是不断演变的”最符合语境。
19. B文中“势利眼”为贬义褒用,B项“正人君子”是反语,褒义贬用,与其他三项(贬义褒用)不同。
20.①如果(若) ②只有 ③才
21.“事必”改为“势必”;“权利”改为“权力”;“庇体”改为“蔽体”;“样示”改为“样式”。
22.第一问:①“空穴来风”原来只有第一种意义,第二种意义是不正确的;②用的人多了,新意义得到社会的普遍承认,就被承认是合法的了。
第二问:示例:美轮美奂:原用于形容房屋高大美观,后来也用于形容装饰、布置等美好漂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