柳州市 2026 届新高三摸底考试
语 文
(考试时间 150 分钟 满分 150 分)
注意:1.本试题分为选择题和非选择题两种类型。请把答案填写在答题卡上,否则答题无效
o
答卷前,考生务必将密封线内的项目填写清楚,密封线内不要答题。
选择题,请用 2B 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选项的信息点涂黑。非选择题,请用 0.5 mm 黑色字迹签字笔在答题卡指定位置作答。
一、现代文阅读(35 分)
(一)现代文阅读 I(本题共 5 小题, 19 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1~5 题。材料一
文化蕴含了人们的思想智慧和价值追求,也彰显了国人群体标识的时代烙印。从实景实物到云览四方、从耳听目视到全身沉浸、从网红打卡到小众宝藏……人民群众对精神文化的需求随着新时代的到来日新月异,不断呈现出个性化、多样化、品质化和国际化的总趋势。
精神文化是国家和民族作为共同体存在的灵魂与纽带,它不仅是社会发展到一定程度的必然产物, 也是人性主体意识的自然回归。
马克思认为物质生活的生产方式制约着整个社会生活、政治生活和精神生活的全过程,恩格斯更为通俗易懂地指出,“人首先必须吃、喝、住、穿,然后才能从事政治、科学、艺术与宗教等等”。没有相应的物质基础,精神生活就无从谈起。费孝通先生在译作《社会变迁》中强调,“当物质文化变迁时,精神文化也需随之而改变。”费先生认为,当丰裕经济来临时,人们自然要匹配更高的精神层面的需求。旧中国国家蒙辱、人民蒙难、文明蒙尘,经历了波澜壮阔的深刻剧变后,中国人从站起来,到富起来,再到强起来,物质生活的满足已经日益祛魅,人们的精神和心灵不想被物化和异化,需要追求更为富足的精神文化的浸润,以实现人的真正的全面发展
。由此,除了物质文明,如今的人们对政治文明、精神文明、社会文明、生态文明都给予高度的期待和孜孜的追求。
古希腊哲学认为在人类社会的早期阶段,外来力量统治着人,人们习惯用外在性需求的满足来定位个体的存在。随着科学技术的迅猛发展,人类在对外在的关系中逐渐趋于主体,人们开始追求内在真实的需要和生命的灵性,希望充盈自身的价值与意义,摆脱自我物化和对物的依赖性
。个体不再希望成为文化的被动接受者,而愿意成为具有文化主动运用和建构文化知识的能动者,期待借助精神文化感悟和描绘生活,欣赏和创造美,启发和传承智慧。改革开放后,我国开始朝向文化高质量发展阶段迈进,朝向文化强国迈出坚实一步,这不仅是时代的要求,也是国人对文化深层次追求的主体意识的复归。新时代人们主体意识既包括思想也涵盖行动,既抽象也具体,人们希望通过劳动获得生存和发展的物质财富,也希望随之而来的是丰盈的精神财富,这是人作为主体价值的进一步显现,也是人的全面发展的必需。
(摘编自管健《新时代国人精神文化需求的新趋向》)
材料二
文化是一个国家、民族的灵魂。文化建设在国家现代化中有着至关重要的地位。建设社 会主义文化强国是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必然要求,也是丰富人民精神世界的必由之路
o
文化是影响和解释人类生活方式的知识、制度和观念的复合体,其中最为核心的是包含思想、信仰、道德观、价值观和审美观等在内的观念上层建筑,也即意识形态。文化是意识形态的载体,意识形态是文化的内核。可以讲,意识形态直接决定着文化的前进方向和发展道路,也深刻影响着人民精神世界的思想境界和价值导向。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丰富人民精神世界 ,首要的是举旗定向,巩固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巩固全党全国人民团结奋斗的共同思想基础,不断增强马克思主义理论、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凝聚力和引领力。特别是近年来,随着新媒体快速发展,国际国内、线上线下、虚拟现实等界限愈益模糊,构成了越来越复杂的大舆论场,新形势新任务迫切要求我们建设文化思想内容强国,厚植鲜亮的精神底色,使主流思想舆论成为人民精神成长的“推进器”、思想共识的“黏合剂”、道德养成的“风向标”。
在现代化的过程中,始终存在着 “传统” 与 “现代” 之争。对于中国式现代化而言,文化传统与现代文明是互相定位、互利共存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和革命文化是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的资源宝库,是丰富人民精神世界的精神财富。新时代新征程,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丰富人民精神世界,要坚持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不断继承优秀文化基因、抛弃过时文化要素、增加新鲜文化内容,建设优秀传统文化和红色文化为主的文化资源强国。要通过挖掘和阐释历史文物、 文化遗产、红色资源的时代价值,更好打造文化标识、赓续中华文脉,弘扬民族精神、传承红色基因,使人民在厚重的文化资源中涵养丰沛的精神源泉、汲取丰润的精神滋养
、构筑丰盈的精神家园。
文化贵在创新创造。创新创造不仅是文化的生命之键,更是文化的魅力之源。每一个民族和国家的文化只有成为时代变迁和社会变革的先导,才能生生不息、代代相传。同时,只有顺时应势、推陈出新地推进文化创新创造,文化才能服从服务于经济社会发展、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铸就社会主义文化新辉煌,丰富人民精神世界,归根到底要靠创新创造 。新时代新征程,推动文化创新创造,要以推动文化高质量发展为主题,坚持稳中求进、守正创新,
繁荣发展文化事业产业,激发人民由表及里、器韵俱佳、形神兼备的文化创新创造,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创新强国。
世界文化缤纷多彩,每一种文化都有其特色和精华,每个民族、每个国家的文化都应该得到尊重和认可。文化因交流而多彩,文明因互鉴而丰富。习近平指出:“中华文明自古就以开放 包容闻名于世,在同其他文明的交流互鉴中不断焕发新的生命力。”新时代新征程,坚持文明交流交融,坚持文化互惠互利,拓展国际文化交流,海纳世界文化精华,丰富中华文化内涵,打造中国文化精品,提升中华文化魅力,无疑是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丰富人民精神世界的一条合理路径。 (摘编自张智《中国式现代化与丰富人民精神世界》)
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3 分)
如今的人们除了追求物质财富外, 对精神财富也给予了高度的期待, 这是符合人性主体价值观的。
新时代新形势下, 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要从文化资源上厚植底色, 还要从内容上增加新鲜文化。
世界文化各有特色,新时代坚持文化交流互鉴,不断提升中华文化魅力,是建设文化强国的唯一路径。
两则材料都着眼于新时代丰富人们的精神需求, 但材料一重在阐述做法, 材料二重在分析原因。
根据材料内容, 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 (3 分)
近年来新媒体发展使舆论场更复杂, 新形势下建设文化思想内容强国迫在眉睫, 主流思想舆论要发挥重要作用。
人类早期受外力统治重外在需求,后转向追求内在价值,摆脱物的束缚,这完全得益于科技的发展。
意识形态是文化核心,影响人们的思想与价值导向,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需要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引领。
在中国式现代化进程中, 只有让文化传统与现代文明相互定位、互利共存, 才能更好利用优秀文化资源。
下列选项中不符合材料一中恩格斯所强调的观点的一项是( )(3 分)
仓廪实而知礼节,衣食足而知荣辱。《管子·牧民》
方六七十,如五六十,求也为之,比及三年,可使足民。如其礼乐,以俟君子。《论语· 先进》
为善恶之行,不在人质性,在于岁之饥穰。《论衡·治期》
富润屋, 德润身, 心广体胖, 故君子必诚其意。《礼记·大学》
请梳理概括材料一的论述思路。(4 分)
李子柒的原创短视频《漆器》以故事化叙事的个性特色,聚焦中国非物质文化,利用镜头语言展现传统文化之美,受到广泛好评。请结合两则材料分析李子柒这一短视频广受好评的原因。 (6 分)
(二)现代文阅读 II(本题共 4 小题, 16 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6~9 题。
高台舞狮
何毓敏
师傅家的堂屋烛光点点,气氛庄严肃穆,香火坛下的八仙桌上,卧着一尊狮头。今天起,你就是董家班的弟子了,总共要学六六三十六套技艺,能吃苦不 师傅目光如炬,严肃地问。
能吗 我突然想起爹的话:从现在起, 你是一个男娃, 不能让师傅看出破绽, 不能再在意女娃那些花里胡哨的东西。能。我又想起爹的眼神,回答得斩钉截铁,声音洪亮。
能向历代狮王保证一辈子不放弃不
也一能。想起自己的女儿之身,我回答得虽然也算坚定,声音却明显不如上一句洪亮。
师傅转过身去,对着狮头念了些什么,随后转过身来,将缝着粗麻布的簸箕戴在我头上,接着又推来一辆小孩高的四轮车,说,首先练合步,你舞狮头,四轮车跟狮尾,练到合二为一。
从此,狮头在手中摇来晃去,床单在身上披来脱去,人在八仙桌上翻上跳下,把春夏秋冬翻了一遍又一遍。三年下来,所有汗水凝聚成腾挪跳跃的力度和稳沉,我为自己学会代表高台舞狮最高技艺的九台踩斗感到骄傲和自豪。
高兴不知愁来到。一天中午,我忽然听到火急火燎的喊声,小华,你爹不行了,快走。
我一口气跑过五道山梁,大哥二哥都到家了,全部挤在爹的房间。刚到床边,爹就用微弱的力气伸出手,拉着我说,小华,你吃苦了。是爹有一件宝物,这件宝物要你们吃苦啊。爹的嘴唇 哆嗦了一下,断断续续地说,以前你爷爷是这一带董家狮班的狮王。那时兵荒马乱,有一天国民党在兴隆镇抓兵,你爷爷知道得早,塞给你奶奶一个挎包,连夜带着狮班的弟兄参加了红军。那是 1935 年春天, 爷爷一去就没有回来过。直到新中国成立后, 政府送来烈士证书, 才知道你爷爷已经牺牲了。你奶奶临终前让我从阁楼缝里摸出一个粗布挎包,打开一看,是一个狮头,胡子贴的纯一色马尾,金黄色的狮皮,狮皮背面还绣着一个“董”字呢。爹用浑浊的眼睛扫视两个儿子,唉, 你两个娃不争气,我这心不甘,只能让老三去女扮男装了。
爹颤颤抖抖地把狮头递给我。接过狮头的那一瞬间,我感觉进行着一个庄严的仪式,隆重而肃穆。我要满足爹一个愿望,用爷爷传下来的狮头舞给他看。娘给我们敲点子咚咚锵、咚咚锵
……大哥把一块花床单披在身上,装扮孙猴子。我和二哥把爷爷传的狮头狮皮披在身上,我摇狮头,二哥压狮尾,围绕八仙桌演给爹看。爹面如死灰的脸绽出笑意,面颊仿佛发出光来了,亮亮晶晶的。完成金鸡独立,我摇着狮头来到爹面前,发现爹的眼睛已经紧闭,眼角淌下两行泪……
爹下葬前的晚上,娘拿出狮头,说,就是这个狮头,你们三个娃没少受罪,这回演也演了,看也看了,你爹瞑目了,就让狮头陪他去吧。
我砰的一声跪在娘面前,说万万不能,这狮头是爷爷用命保下来的,爹绝对不想让它陪他去,你把狮头给我吧。给你,你都十八了,就知道狮子狮子,今后嫁给狮子啊?娘气得咬牙切齿……狮头被扔在地上。我小心翼翼捡起狮头,一把抱住娘,四行眼泪,滚滚而下。
葬了爹,我又回到师傅家。
两个月后, 是师傅七十大寿。师傅师娘和师兄弟齐聚一桌。师傅举起酒杯, 说, 人过七 十不登台,今天弟子们到齐了,商量一下董家班传班的事,看哪个合适?
师兄们都推荐我接班。师傅脸上露出难得一见的笑容,举起酒杯说,好,那就这么定了,明天就举办仪式。
第二天大清早,师傅家院坝里挤满了乡亲,坝坎坎边的几颗树上都爬着小孩,热切期待着三十年的狮王传班盛典。咚咚锵、咚咚锵……师兄们敲打出热烈的鼓点,孙猴子和笑和尚不时做出逗乐、跳跃的动作,乡亲们掌声阵阵。堂屋正门口屋檐下安着一张八仙桌,桌子后摆了一把椅子。手捧狮头的师傅在大师兄二师兄的陪同下,迈着庄严的步子从堂屋香火坛走出来。走到八仙桌边,师傅庄严地将狮头端放桌上,在椅子上落座,大师兄二师兄像卫士一样站在两边。大师兄再次发令。接班仪式,正式开始。请德高望重的高台狮王,董明亮师傅传班,弟子董继华接班
。顿时,锣鼓喧天,掌声如雷。我踩着欢快的鼓点,恭恭敬敬走到桌前,向师傅行三个叩首礼。礼毕,我站起身,师傅也从椅子上站起来,庄严地捧起狮头,郑重地传给我。就在我和师傅的手同时捧着狮头的一刹那,人群中突然传出一声大吼:不能交,不能交给她,她是女娃。这声大吼,犹如晴空霹雳,把满院坝的人劈呆了。我和师傅的手同时缩回,只剩下一尊狮头,孤孤零零躺在桌上。自从爹带我拜师那天起,我就知道这一天迟早会来。我想过很多种可能,唯独没想到是娘 亲自揭开这个秘密。
那一瞬间,我忽然有一种舞狮落地反弹的轻快感,心里反而一下镇定了。我理了理身上的衣服,转身向屋里跑去。出来时,我换上那件最喜欢的玫瑰红灯草绒上衣,手里捧着爷爷传下来的那尊狮头。满院坝的人再次惊呆了。天,我的老天,真是个女娃,还自己带来个狮头。
师傅惊喜地盯着我手中的狮头,透露出一种喜出望外、久别重逢的眼神。走到八仙桌前,我将狮头端放在师傅的狮头旁,咚的一声跪下,说,师傅,从古到今,高台舞狮可能没有招过女徒弟,但古代就有木兰从军,如果我坏了规矩,任凭师傅发落,如果认了我这个女徒弟,请受弟子一拜。说完,空气瞬间凝固了,仿佛凝固了一千年,我在地上也跪了一千年。
许久,师傅一手捧起一尊狮头激动地说,乡亲们都来了,今天我就说几句。我们仡佬族舞狮,舞的是天下太平,求的也是天下和顺。大家看到了,我手上有两尊狮头,右手这尊,是这个女娃的爷爷、我的大师兄传下来的,从不太平的日子,用命保下来的。整个院坝鸦雀无声。师傅停了停
, 接着说, 红军在遵义开会那年, 大师兄带着我们董家狮班八个弟兄, 参加了红军。后来抗日战争爆发,弟兄们在前线拼杀,七弟兄没能回来,活着回来的就我一个人。师傅的声音有些哽咽,他擦了擦泪,说,新中国成立后,天下太平了,回来后我就想,我肩头上有责任,董家狮班要拉起来
,完成七个弟兄的愿望,把咱们仡佬族的民间绝技,一代代传承下去。
师傅把手中的两尊狮头高高举起, 说, 从古到今, 历代狮王没有规定过什么性别, 我认为呀, 不用分男女,只要热爱,有本事就行。大家看到了,我师傅传下来的,大师兄用命保下来的狮头在这里,我传给弟子的狮头也在这里,今天我们大家来一起合计合计,这狮头该不该传?女娃一家三代人的梦想,大家说该不该圆?
该圆,一定要圆。院坝应声一片。这个班传了放不放心 放心,放心。掌声一浪高过一 浪。培养一个女狮王,大家说好不好 好! 师傅眼神坚毅,庄严地将狮头交给我,全场一片沸腾。
从师傅手中接过两尊狮头时,我看见娘也在鼓掌,泪花在眼眶中闪动。从娘的泪花中,我看到两尊狮头,像两朵盛开的花儿,灿灿的。
(节选自《高台舞狮》,有删改)
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3 分)
“我”回答师傅的两个问题时态度并不相同,表明 “我”不怕吃苦,但对于女孩学习舞狮的未来比较迷茫。
爹让 “我”女扮男装去学舞狮,是爹希望传承家族舞狮传统的无奈之举,因为两个儿子不争气。
娘反对“我”保留狮头并在传班仪式上揭露“我”的性别,主要因为她认为女孩不能从事高台舞狮。
师傅提及董家狮班弟兄参加红军的经历,丰富了故事的历史纵深,赋予高台舞狮更厚重的历史文化内涵。
下列对文本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3 分)
本文主体以 “我”的视角呈现,但在父亲临终回忆、师傅参加红军情节,采用他人视角
,使叙事全面完整。
开篇“烛光点点”等环境描写,营造出庄严的仪式感,与后文传班盛典的热闹形成对比,凸显传承的神圣性。
在狮王传班盛典中,小说通过人物的神态、动作、语言描写传递出对舞狮技艺传承的责任感和仪式感。
小说以 “狮头” 为核心结构线索, 拜师时卧着一尊狮头, 传班时两尊狮头并置, 形成首尾呼应的闭环结构。
请结合文本内容,简要概括 “我”在传班仪式过程中的心理变化过程。(4 分)
小说如何通过 “狮头” 的多重象征意义深化主题 请结合文本简要分析。(6 分)
二、古代诗文阅读(35 分)
(一) 文言文阅读 (本题共 5 小题, 20 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 10 14 题。材料一 十年,卫鞅欲变法,秦人不悦。
卫鞅言于秦孝公曰:“夫民不可与虑始而可与乐成论至德者不和于俗成大功者不谋于众。是以圣人苟可以强国,不法其故。”甘龙曰:“不然,缘法而治者,吏习而民安之。”卫鞅曰:“常人安于故俗,学者溺于所闻,以此两者,居官守法可也,非所与论于法之外也。智者作法,愚者制焉;贤者更礼,不肖者拘焉。”公曰:“善。”以卫鞅为左庶长,卒定变法之令。
令行期年,秦民之国都言新令之不便者以千数。于是太子犯法。卫鞅曰:“法之不行,自 上犯之。”太子,君嗣也,不可施刑,刑其傅公子虔,黥其师公孙贾。明日,秦人皆趋令。
臣光曰:夫信者,人君之大宝也。国保于民,民保于信;非信无以使民,非民无以守国。是 故古之王者不欺四海,霸者不欺四邻,善为国者不欺其民,善为家者不欺其亲。商君尤称刻薄,又处战攻之世,天下趋于诈力,犹且不敢忘信以畜其民,况为四海治平之政者哉!
(节选自《资治通鉴》卷二,周纪二)
材料二 公孙鞅之治秦也,设告相坐而责其实,连什伍而同其罪,赏厚而信,刑重而必。民用力劳而不休,逐敌危而不却,故其国富而兵强。然而无术以知奸,则以其富强也资人臣而已矣 。
(选自《韩非子·定法》)
材料三 商君之法,使民务本力农,勇于公战,怯于私斗,食足兵强,以成帝业。然其民见刑而不见德,知利而不知义,卒以此亡。故帝秦者商君也,亡秦者亦商君也。其生有南面之福,既足 以报其帝秦之功矣;而死有车裂之祸,盖仅足以偿其亡秦之罚。理势自然,无足怪者。后之君子,有商君之罪,而无商君之功,飨商君之福,而未受其祸者,吾为之惧矣。
(选自苏轼《商君功罪》)
材料一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 请用铅笔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 每涂对一处给 1 分, 涂黑超过三处不给分。(3 分)
夫民不可 A 与虑始 B 而可与乐成 C 论至德者 D 不和于俗 E 成大功者 F 不谋于众。
下列对材料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3 分)
法,文中意思为效法,与《陈涉世家》中 “失期,法皆斩” 的 “法” 意思不同。
其实,指案件实情,与《种树郭橐驼传》中“不抑耗其实而已”的 “其实”意思相同。
帝,使秦王称帝,与《阿房宫赋》中“族秦者,秦也”的“族”用法相同。
飨,同“享”,指享有,与《鸿门宴》中“旦日飨士卒”的“飨”意思不同。
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3 分)
甘龙认为治国要采用官员和百姓熟悉的规矩,商鞅则认为普通人往往会囿于所知,不能和他们商讨变法的事情。
面对太子犯法, 商鞅为了警戒特权阶层, 确保法律的严肃性, 惩处了太子的师傅, 此举促使秦国民众迅速遵守法令。
韩非子认为商鞅在秦国推行变法, 通过设立告相坐、连什伍等制度, 使百姓互相监督,不敢犯法, 从而实现国富兵强。
苏轼通过商鞅功罪对当权者提出警示,批判了效仿商鞅严苛却无富国强兵功绩、享受高位权势却规避代价的投机行为。 13. 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8 分) (1)智者作法,愚者制焉;贤者更礼,不肖者拘焉。
(2)商君之法, 使民务本力农, 勇于公战, 怯于私斗, 食足兵强, 以成帝业。 14. 三则材料对 “商君之罪” 有哪些不同的评价?请根据材料内容简要概括。(3 分)
(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 2 小题, 9 分)
阅读下面的宋诗,完成 15 16 题。
雪 后 宋曾巩
雪景鲜妍犹弄色,柳条葱蒨已抽萌。风光苒苒流双毂,人事悠悠寄一枰 ① 。
射界未应今独有, 嘲雄何必史能评。
且将画诺 ② 供谈笑,更选名园载酒行。
【注】①枰,古代的博局,亦指棋盘。②画诺,旧时主管官员在文书上签字,表示同意照办。
15. 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与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3 分)
首联写景意象鲜明,“犹”“已”二字将雪景与春柳并置,勾勒出初春雪后的清新图景
o
领联善用比喻手法,将时光比作车轮,将人事喻为棋局,既生动形象又融入深刻的说理。
本诗结构层层递进,情感由浅入深,既展现诗人的心理历程,又体现以理趣融景的特色。
本诗语言清新明丽,豪放飘逸。颈联运用典故,以反问句式彰显了诗人豪迈洒脱的气质
o 16.这首诗表达了诗人哪些思想情感?请结合诗歌内容简要分析。(6 分)
(三)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 1 小题, 6 分)
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6 分)
司马迁在《屈原列传》中认为《离骚》虽“自怨生”,但兼具《诗经》“ ,
”的优点,足以成为经典。
周末,小明与同学登山至半山腰,突然天空乌云滚滚,山间水汽弥漫,眼前的景象让小明不禁想起李白《梦游天姥吟留别》中的诗句:“ , 。”
人们总是能从大自然的山和水当中获得独特的审美体验,借自然山水寄寓内心情怀。如
: “ , ”。
三、语言文字运用 (20 分)
(一)语言文字运用 I(本题共 3 小题, 11 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18~20 题。
在夏日暴晒下,美人蕉慵倦无力,牵牛花① 。只有太阳花对炎炎赤日毫无保留,阳光愈是炽热,它开得愈加热情。起初,我们以为,这是因为太阳花喜爱阳光,特别能够经受住烈日的考验。
其实作为单独的一朵太阳花,其生命却极其短促。朝开夕谢,只有一日。每天,都有一批成熟了的花蕾在等待开放。日出前,它包裹得② ,看不出一点要开的意思,可是一见阳光, 就即刻开放。花瓣苏醒似的,徐徐地向外伸张,开大了,开圆了……这样一个开花的全过程,可以在人的注视之下,迅速完成。此后,它便贪婪地享受阳光,尽情地开去。第二天,迎接朝阳的将完 全是另一批新的、成熟了的花蕾。
这新陈交替多么活跃,多么生动!也许正是因为这一点,太阳花在开花的时候,朵朵都是那样精神充沛、不遗余力。尽管单独的太阳花,生命那么短促,但从整体上,它们总是那样灿烂多姿,生机勃勃。
开完的太阳花在完成开花之后,它们将腾出空隙,把承受阳光的最佳方位,让给新的花蕾,自已则闪在一旁,孕育后代,把生命延续给未来。待到秋霜肃杀时,它已经把银粒一般的种子悄悄地撒进泥土。第二年,冒出的将是③ 的新芽。
请在文中横线处填入恰当的成语。(3 分)
① ② ③
文段中加点词 “都是” “总是” 两个词位置不能互换, 请简要分析其原因。(4 分
)
请根据文段内容概括出太阳花的生命特点,并写出所得到的启示。(4 分)
(二)语言文字运用 II(本题共 2 小题, 9 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21 22 题。
胃,这个看似只负责消化食物的器官,其实与我们的情绪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胃和大脑之间有一条直接的“高速公路”——迷走神经。当我们感到紧张、焦虑或抑郁时,大脑会通过迷走神经向胃发送信号,影响胃的蠕动、胃酸分泌等功能。① ,我们常常会感到胃部不适。
当我们感到压力、焦虑时,大脑会释放一种叫作皮质醇的激素。皮质醇会增加胃酸的分泌,
② ,从而引发胃痛、胃灼热等症状。特别是生气时,这种胃酸过多的情况尤为明显,仿佛胃里有一团火在燃烧。
当我们感到情绪低落时,可能会没有食欲,或者通过暴饮暴食来缓解情绪。这两种极端的情况都会对胃造成损害。长期食欲不振可能导致营养不良,影响胃黏膜的修复;③ ,引发胃痛、胃胀等症状。
胃不仅仅是消化食物的器官,它还是我们情绪的“晴雨表”。关爱自己的胃,就是关爱自己的身心健康。
下列四个选项中引号的用法与文中加点词处的引号用法一致的一项是( )(3 分)
“木”不但让我们容易想起树干,而且还会带来 “木” 所暗示的颜色性。
在《诗经》中就有 “如鸟斯革,如翚斯飞” 的句子来歌颂像翼舒展的屋顶和出檐。
有了秦腔,生活便有了乐趣,高兴了,唱 “快板”,高兴得像被烈性炸药炸了一样。
这里的“风景”也就值得留恋,人类的高贵精神的辐射,填补了自然界的贫乏。
请在文中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 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 内容贴切严谨, 每句不超过 15 个字。(6 分)
四、写作(60 分)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60 分)
在移动互联网的时代人和人之间的距离 究竟是近了还是远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