绝密★考试结束前
2024 学年第二学期温州十校联合体期末联考
高二年级历史学科 试题
考生须知:
本卷共 8 页满分 100 分,考试时间 90 分钟。
答题前,在答题卷指定区域填写班级、姓名、考场号、座位号及准考证号并填涂相应数字。
所有答案必须写在答题纸上,写在试卷上无效。
考试结束后,只需上交答题纸。
选择题部分
— 、选择题 I (本大题共 6 小题,每小题 2 分,共 12 分。每小题列出的四个备选项中只有一个 是符合题目要求的,不选、多选、错选均不得分)
在北方地区某一早期遗址发现了规模宏大的城址、宫殿区、贵族墓葬(如随葬彩绘陶器、玉器的大型墓)、观象祭祀台以及中国最早的青铜器之一,展现了复杂的社会结构和礼制雏形。对该遗址推断最为合理的是( )
仰韶文化聚落形态的典型代表 B.具备了国家的初始形态
C.该遗址被称为“华夏第一村” D.已掌握了养蚕缫丝技术
右图是华君武 1947 年创作的漫画《磨好刀再杀》(刀上刻有"内战"二字)。该漫画反映了( )
批评政治协商会议成果遭到破坏 B.讽刺美国调停国共冲突的虚伪性 C.警示解放区军民做好自卫战争准备
D.揭露国民党"假和平、真内战"的骗局
3.1965 年,中共中央作出《关于加强三线建设的决定》,将全国划分为一、二、三线地区,并将大批工业项目迁往三线地区。这一决策的主要战略意图是( )
A. 优化工业布局,促进区域均衡发展
B. 应对国际形势变化,保障国防安全
C. 推动西部大开发,改善内地经济基础
D. 加快重工业建设,完善国防工业体系
4.有史家认为,这片土地是人类历史文化的源点,农耕技术、冶铁技术、书写文字,迄今所知都是起源于这里。“这片土地”是指( )
A.巴尔干半岛 B.北非 C.西亚 D.印度河流域
5.19 世纪的英国有一种特殊的职业,被称为“敲窗人”。每天早上他们会按照跟雇主约定的时间,使用细长的竹竿敲打或使用软管吹出干豌豆击打玻璃窗,叫醒要起床的人,以获得几便士的酬劳。下列对于 “敲窗人”最具时代特征的解读是( )
A.资本主义大工厂制下的产物 B.反映了人们健康的生活方式 C.人们时间观念的增强 D.过长的劳动时间激化了矛盾
随着现代化的推进,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出现的一系列新兴民族国家,形成了本土文化与西方文化相结合的新文化。右图所表示的国家是( )
印度
新加坡
日本
墨西哥
二 、选择题Ⅱ(本大题共 12 小题,每小题 3 分,共 36 分。每小题列出的四个备选项中只有一 个是符合题目要求的,不选、多选、错选均不得分)
《资治通鉴》里描述某一赋税制度为“先计州县每岁所应费用及上供之数而赋于人,量出以制入。户无主客,以现居为簿,人无丁中,以贫富为差。”关于这一制度说法正确的是( )
A.适应了明代商品经济发展的需求 B.标志中国古代人头税彻底被废除 C.改变战国以人丁为主的赋税制度 D.以庸代役保证农民充分生产时间
《至元新格》规定,“诸论诉婚姻、家财、田宅、债负,若不系违法重事,并听社长以理谕解,免使妨废农务,烦扰官司”。明朝《教民榜文》中规定“民间户婚、田土斗殴相争一切小事﹐不许辄便告官……”以上解决纠纷的方式( )
①减少诉讼利于保障农耕时间 ②反映了以和为贵的价值追求
③压抑了宗族乡贤的基本诉求 ④符合基层社会自我管理职能
A. ①③ B.①④ C.②③④ D.①②④
乾隆年间,苏州商人编纂《布经》详细记载棉布生产技术,徽商刊刻《陶说》总结景德镇制瓷工艺,晋商则编撰《商贾便览》传授经商之道。这一现象最能说明( )
商品经济发展推动技术知识系统化 B. 资本主义萌芽促进手工业技术革新
C. 商人群体成为文化传播的主导力量 D. 清朝政府鼓励民间工艺技术的整理
关于鸦片战争,有人认为,“自由贸易者背后的经济能力极其强大,无法遏制或阻挡”“如果在鸦片之外还有其他好的选择,比如说糖蜜或者大米,这场冲突就可能被称为糖蜜战争或者大米战争”。对于上述观点,认识正确的是( )
①滥用了自由贸易原则 ②混淆了毒品与一般商品的区别
③揭示了英国发动战争的侵略本质 ④意在说明英国发动战争是偶然事件 A.①② B.①④ C.②③ D.③④
某同学意欲探究“民国初年民族主义盛行”这一观点。下列史实能论证该观点的是( ) A.袁世凯称帝的行径,激起全国人民的强烈反对
B.新文化运动反对封建礼教,提倡文学革命 C.各军阀若攻击他人,则常称其出卖国家利益 D.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中国轻工业迅速发展
12.1984 年 10 月,中共十二届三中全会通过《关于经济体制改革的决定》,提出要突破把计划经济同商品经济对立起来的传统观念,明确社会主义经济是“公有制基础上的有计划的商品经济”。到 1992 年 10 月,中共十四大明确提出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是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上述材料反映出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主要特点是( )
A. 从局部试验到全面推广的渐进式的改革 B. 从理论突破到制度创新的思想解放过程
C. 从农村改革到城市改革的逐步战略转移 D. 从计划体制到市场体制建立的根本转变
史诗是人类文化的重要成果,是当地一定时期社会面貌和人民生活的反映。观察下图,对图中所示地点的史诗作品,标注不.正.确.的是( )
A.①—《吉尔伽美什》 B.②—《摩诃婆罗多》 C.③—《荷马史诗》 D.④—《伊戈尔远征记》
图像史料是研究历史的重要佐证,有同学在学习欧洲近代历史时翻阅到以下史料,他最有可能研究的主题是( )
凡尔赛宫 《马赛曲》曲谱
贞德 德文版《圣经》封面
A.王权与教权的斗争 B.欧洲思想解放运动
C.欧洲资产阶级革命 D.近代民族国家的形成
下图是近代以来英国城乡人口比例变化图,图中阶段③最可能表示的时期是( )
A.18 世纪早期 B.1801 年
C.1851 年 D.1881 年
马克思认为——路德破除了对权威的信仰,是因为他恢复了信仰的权威。他把僧侣变成了世俗人,是因为他把世俗人变成了僧侣。他把人从外在的宗教笃诚解放出来,是因为他把宗教笃诚变成了人的内在世界。他把肉体从锁链中解放出来,是因为他给人的心灵套上了锁链。下列解读与上文中马克思观点一致的是( )
①新教反对教皇权威,解放了人们的思想
②宗教改革推动欧洲民族国家的形成
③宗教改革传播和发展了人文主义
④新教仍坚持基督教的基本教义,麻醉人们的思想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①③④ D.①②③④
20 世纪建立的某国际组织确立了如下宗旨:提高生活水平,保证充分就业和大幅度、稳步提高实际收入和有效需求;扩大货物和服务的生产与贸易;以开放、平等、互惠的原则,逐步调降各成员关税与非关税贸易障碍。该组织是( )
A.国际货币基金组织 B.世界银行 C.关税与贸易总协定 D.世界贸易组织
《全球通史》里写道“最早的文明之光出现在公元前 3500 年的两河流域。但公元前 3500 年只是个大概的日期,确定这样一个日期仅是为了方便起见。实际上,过渡的时间无论指定为 1 年、10 年还是 100 年,都没有任何意义。从食物采集转到食物生产,并不是因为某人偶然想起农业而突然发生的。同样,从部落文化过渡到文明,也不是因为当时有人想象出城市中心和城市文明才发生的。”这说明( )
A.历史是必然性与和偶然性相互作用的结果 B.对同一现象有不同的解释,应允许争议存在 C.历史是一个过程,具有前后连续性
D.历史研究应当拒绝想象,坚持论从史出
非选择题部分
三 、非选择题(本大题共 4 小题,19 题 12 分,20 题 12 分,21 题 12 分,22 题 16 分,共 52 分 ) 19.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2 分)
材料一
朝贡体系是在东亚、东南亚和中亚地区以儒家价值为基础而建构的国际关系体系。中国始终是文化输出的一方,在历史长河中维持了华夏的内核与身份。汉、唐、明、清时代是朝贡制度能较好运转的时代。
——摘编自牟文富《中国的东亚秩序构想:过去与未来的连结》
材料二
经过康熙、雍正、乾隆、嘉庆祖孙四代的开拓,中国疆域达到了内在发展的极致…… 于北方遏制了沙俄的继续南下,且运用外交手段划定了边界;于南方,运用朝贡贸易体制把欧洲列强的权利锁定在规程所允许范围内;少数民族地区,在承认中央王朝统治的前提下允许实行有限自治,并运用立法、因俗设官、赐封等方式巩固了“大一统”帝国……这使得前中期的清朝对其疆域的最终奠定,能够从容地从学理与法理上得以自我确认。
——摘编自于逢春《论中国疆域最终奠定的时空坐标》
根据材料一,指出华夏文化的思想内核。结合“中华文化的世界意义”,从制度和文化的角度说明唐代是“朝贡制度能较好运转的时代”。(6 分)
结合所学,用具体史实论证材料二中清朝在“少数民族地区的治理方式”。请用一句话概括清朝对中国历史版图的贡献。(6 分)
商品贸易中的时代变革。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2 分)材料一
海道开通后的丝绸贸易转由西人为运送主角,流向愈发无远弗届。在亚洲方向,自葡萄牙人占领澳门后,便操纵中国和日本之间的蚕丝贸易几达一个世纪。此间,每年输往日本的蚕丝约为 4000
—6000 担。在美洲方向,西班牙殖民者扮演了重要角色,“圣巴布洛号”从宿务驶往墨西哥,标志
历时 250 年之久的“大帆船贸易”启航,此洲际贸易西点连接美洲,东点接连中国。由于美洲和欧洲市场的需求,在国际市场上演出了一幕丝绸流向世界,白银流向中国的货物对流的大剧,被学者称为“丝银之路”
——郭卫东《丝绸、茶叶、棉花:中国外贸商品的历史性易代》
材料二
18 世纪 20 年代出现的丝茶贸易地位的互换内中包含深巨的历史意义。丝绸让位给茶叶表明:“在横过大西洋或是绕过好望角行驶的船舶上,所运的货物不是为宫廷或教堂而是为小巷和农户而预定……这一天的到来,标志着世界进入近代体系的一个重要阶段。……因为只.有.当.资.本.能.被.用.来.生.产.人.民.大.众.所.消.费.的.货.物.时.,.近.代.规.模.的.资.本.主.义.制.造.才.有.可.能.。”由于生产水平的落后、航海技术的欠缺、交通的不发达,古代的国际贸易主要是为皇家贵族服务;近代国际贸易最重要的变化就是服务对象由贵族转向大众,丝茶贸易地位的升降典型地反映出时代的巨变。
——郭卫东《丝绸、茶叶、棉花:中国外贸商品的历史性易代》
根据材料一,结合所学指出太平洋“丝银之路”的具体表现。结合所学,从货币和赋役制度角度分析白银流入对中国的影响。(8 分)
根据材料二,结合所学分析“丝茶贸易地位互换”的时代背景。结合所学,以工业革命的相关史实验证材料二中加着重号的句子。(4 分)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12 分)材料一
国际秩序变迁
背景(战争) 时间 体系 意义
① 1648 年,欧洲各国签订《威斯特伐利亚和约》 威斯特伐利亚体系 开创了用国际会议和通过谈判达成协议的形式解决国际争端、结束国际战争的先例 等
拿破仑战争 ② 年,欧洲各国 在维也纳会议及此后签订了一系列条约 维也纳体系 外交制度进一步发展
第一次世界大战 1919-1922,战胜国分别召开巴黎和会与华盛顿会议,并签订《九 国公约》等条约 ③ 暂时缓和了列强矛盾,推动国际联盟成立,尝试建立集体安 全机制
第二次世界大战 1945 年,召开开罗、德黑兰、雅尔塔和波茨等会议 雅尔塔体系 成立联合国, 确定 “ ④ ”原则,集体安全体制进一步 完善
材料二
晚清时期,国际法作为西方文明的象征之一,开始在中国传播。清政府设立了总理衙门,专门负责对外事务,并聘请外籍顾问如赫德等人,引入国际法知识。同时,洋务运动兴起,京师同文馆等教育机构开设国际法课程,培养了一批具备国际法素养的外交人才。
——摘编自王丽雅《晚清国际法认知与实践的变迁》
请根据材料一结合所学,完成表格中①②③④四处的填写,并概括近代以来国际秩序变迁的特点。(6 分)
根据材料二,概括晚清时期国际法在中国传播的主要途径,结合所学,指出西方的国际法被正式介绍到中国的标志,并分析国际法对近代中国外交的影响。(6 分)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6 分)材料一
1905 年伊朗(时称“波斯”)发生立宪革命,一位目击者于 1906 年写道:
我以为东方正从酣睡中觉醒。在中国,它表现为一种显著的反抗外族的态度,偏向“中国是中国人的中国”的理想;在波斯……觉醒似乎表现为偏向民主改革的形式……非常引人注目的是,这些不满的迹象同时出现,不能纯粹归于偶然。谁知道呢?或许东方真的正从其酣眠中觉醒,我们即将目睹一场数百万不满者反对寡廉鲜耻的西方剥削的起义。
——摘译自[英]爱德华·G.布朗《1905—1909 年波斯革命》
(出版社:London: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出版年:1910.)
材料二
中国民族解放运动从旧民主主义到新民主主义的转型(1919 年分界),再到社会主义的延伸(1949年后),体现了斗争目标递进(从反封建到反帝再到社会主义)、领导力量更替(资产阶级→无产阶级)、斗争策略升级(改良→武装革命→制度建设)的渐进过程,并与 20 世纪全球民族解放运动的“反殖民——独立——现代化”三阶段规律相呼应。
——摘编自颜德如《论近代中国人探索实现民族复兴之方案》等
根据材料一,结合所学,简要说明《1905—1909 年波斯革命》的史料价值。(4 分)
根据材料二,结合中国近现代史,以“反殖民——独立——现代化”为主题,自拟题目,写一篇历史小论文。(12 分,要求:立论正确,史论结合,史实充分,逻辑清晰,表述成文)
2024 学年第二学期温州十校联合体期末联考
高二年级历史学科参考答案
一、选择题 I (共 6 小题,每小题 2 分,共 12 分。每小题列出的四个备选项中只有一个是符 合题目要求的,不选、多选、错选均不得分)
题号 1 2 3 4 5 6
答案 B D B C A B
二、选择题Ⅱ (共 12 小题,每小题 3 分,共 36 分。每小题列出的四个备选项中只有一个是 符合题目要求的,不选、多选、错选均不得分)
题号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答案 C D A A C B C D C C D C
三、非选择题
19.(1)思想内核:儒家思想(2 分)说明:
制度:古代朝鲜、日本和越南的社会制度大多来自唐朝。7 世纪,日本实行大化改新, 所推行的中 央集权制、土地制度和赋税制度,都以唐制为蓝本。越南的教育体制主要移植于中国,科举制度跟中国的基本一样。(制度角度,写到 2 个制度,给 2 分,教育体制和科举制不重复给分)
文化:朝鲜、日本等国的学校把儒学经典作为教科书,儒学成为官学。东亚和东南亚地区在律令、 服饰、绘画、建筑、节日、习俗、音乐、饮食、历法等方面也深受唐文化影响。(文化角度写到 2
个,给 2 分)
(2)中央王朝统治下:设立驻藏大臣、西宁办事大臣、伊犁将军(任意一个即可)
立法:颁布《钦定藏内善后章程》,以法律形式明确和落实了中央政府对西藏的管辖权因俗而治:在蒙古族地区设置盟、旗两级单位,由蒙古王公担任盟长、旗长
册封:册封西藏最有影响的宗派领袖为“达赖”、“班禅”
(以上四个角度,各 1 分)
地位:奠定现代中国的版图(现代中国的版图逐渐定型)。(2 分)
20.(1)表现:葡萄牙人以澳门为据点,经营中日间的丝银贸易;西班牙开辟从马尼拉(菲律宾)至墨西哥的大帆船贸易路线。(4 分)
影响:自明朝中期起,白银逐渐成为国家财政和民间交易的基本支付手段;清朝完全承认白银的法定地位;明朝后期张居正在全国推行一条鞭法,实行赋役合并、一概折银。(4 分,货币和赋役角度各 2 分)
(2)时代背景:新航路开辟;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只写出生产力水平发展不给,一定要写出资本主义);交通的发展(其他答案,言之有理即可)(任答 2 点,2 分)
验证:市场的需求刺激了棉纺织业的发展,1771 年率先在棉纺织业中出现工厂制度。(2 分) 21.(1)①三十年战争(或新教同盟和天主教同盟战争)
②1815 年
③凡尔赛——华盛顿体系
④大国一致 (各 1 分,共 4 分)
以欧洲国家为主导;伴随战争与战后条约(二者可任选其一);维系时间长/变迁速度慢;都起到一定积极作用;强权政治色彩(任意 2 点,2 分)
(2)主要途径:政府机构引进;教育机构教授。(2 分)标志:《万国公法》的发行。(1 分)
影响(共 3 分,积极 2 分,消极 1 分):
积极:增强了主权意识;提供了外交依据;推动了外交近代化。(任选 2 点,2 分)
消极:西方各国在国际法应用中实行双重标准(或不平等条约),损害中国利益。(1 分)
22.(1)史料价值:是文献史料(1 分),是研究伊朗立宪革命(或亚洲民族民主运动)的一手史 料(2 分。史料内容:伊朗革命 1 分,史料价值:一手史料 1 分),但部分观点可能受时代局限,需要结合其他史料进行互证(1 分)。
(2)【评分标准】(12 分)
标题分(2 分):有论点、有价值判断 2 分,无价值判断 1 分,价值判断错误 0 分;
史论分(6 分):每个史论 2 分,至少写三个;
结构分(2 分):总分、分总或总分总都可 1 分;有总结升华,1 分;
表述分(2 分):表述成文 1 分,语句通顺、书写美观可给 1 分。示例
从反殖民到现代化:20 世纪中国民族解放运动的三重变奏
20 世纪的中国民族解放运动,经历了从反殖民到独立再到现代化的历史性跨越,这一过程以斗争目标、领导力量的演变为核心,展现了中华民族从屈辱走向复兴的壮阔历程。
19 世纪末至 20 世纪初,中国深陷半殖民地泥潭,反殖民成为民族解放的首要任务。资产阶级领导的旧民主主义运动,如戊戌变法和辛亥革命,试图通过改良或革命推翻封建统治、驱逐外来侵略。然而,资产阶级的软弱性和帝国主义势力的干预,使得反帝反封建的目标未能彻底实现。
五四运动后,无产阶级登上历史舞台,中国革命进入新民主主义阶段。中国共产党以反帝反封建为纲领,通过土地革命、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最终推翻“三座大山”,于 1949 年建立新中国。中国的独立不仅终结了百年屈辱,也为后续现代化建设奠定了政治基础。
新中国成立后,民族解放运动的核心转向现代化建设。通过社会主义改造、工业化建设和改革开放,中国逐步实现了从农业国到工业国的跨越。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经济腾飞、科技崛起,成为全球现代化进程的典范。
中国民族解放运动的“反殖民—独立—现代化”三阶段,既是自身社会矛盾的解决过程,也是对全球被压迫民族解放路径的呼应。从旧民主主义的探索到新民主主义的胜利,再到社会主义现代化的辉煌,中国以渐进的斗争策略和不断更替的领导力量,最终完成了民族复兴的历史使命,为世界提供了独具特色的发展范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