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中华文明独有的精神特质和丰富的文化底蕴是屈原、杜甫、曹雪芹、鲁迅等文学家创作出
达夫自选文集》,那时我常常凝视那银灰色封面上郁达夫青年时期的照片。
传世佳作的根基和前提。
④此时,我而前的景象是这样的幽静,紧色的山峦连绵不绝,碧青的水面温婉如玉,一艘纤弱
D.文学作品中平凡的细节描写可以给我们带来心灵的震撼和精神的洗礼,这是一种以小见大、
的小船慢慢悠悠不知去向,虽说这一切在江南随处可见,随处可遇,却因为桂花的芳香,郁达夫曾
以文化人的巨大力量。
经的仰望或俯视,成了他处难寻的山和水。
3.下列选项,不能作为论据来支撑材料二第二段观点的一项是()
⑤确定无疑的是,富春江是郁达夫心中最美的风景。当他在江畔散步、观景,在古老的香樟树
A。关汉卿《窦娥冤》中窦娥对天发誓:“你道是暑气暄,不是那下雪天?如果有一腔怨气喷如
下,品茗、聊天、呆坐,可曾想过自己一生的苦涩、精彩、悲壮,想过自己的诗文给后人留下的无
火,定要感得六出冰花滚似绵。”
端怅惘;又可曾料到会有一位有心人,在这古木葱笼之地,将《薄奠火迟桂花以春风沉醉的晚上》…
B。沈从文《边城》中,翠翠觉得好像缺点什么,于是胡思乱想“要坐船下桃源县”“让爷爷
拂去微尘,小心珍藏,供爱他的人、爱书的人细细欣赏。
满城打锣去叫,点了灯笼火把去找”。
⑥在香樟树下留影后,临窗跳望富春江包裹起天地万物,岸边花草纷拔的园子对面,是郁达夫
C.孙犁《荷花淀》中,与水生嫂相约探望丈夫的一个女人说:“听说他们还在这里没走。我不
的故居。这里是远离故土的郁达夫深藏的心灵栖息之地。进得堂内,迎面见到的他,面庞清瘦、神
拖尾巴,可是忘下了一件衣裳。”
态儒雅。家中简单的装饰,洁净的桌椅、橱柜,不由让我再次被他忧郁感伤的精神气质感染,细细
D.茹志娟《百合花》中,新媳妇明知道小战士已经牺牲,“却像什么也没听到,依然拿着针,
体会着这位敏感、多情、孤单又聪慧过人的江南才俊,体会着他迷雾中的沉思、文字中的勇气、救
细细地、密密地缝着那个破洞”。
亡中的奔走,以及为国人之悲苦命运发出的惊人嗟叹与愤怒。
4.为了论证中华文明的连续性,迈克尔·伍德使用了哪些事实性论据,结合材料一简要概述。(4分)
⑦抗战时期,郁达夫在文学创作的同时还担任了《民众》旬刊主编,著文宣传抗战,营教创造
社的作家,暗中接济、全力保护大量流亡的文化界人士。无论浪漫、反抗、叛逆,还是感伤、绝望、
无助,他的文字始终蕴藏着一腔炽烈的爱国之情,就像夏衍先生评价他的一句话:达夫是一个伟大
5.孙犁的小说《嘱附》描写水生在参加战争八年之后回家时的情景。有人曾质疑这种描写过于小
的爱国者,爱国是他毕生的精神支柱。
气。你同意这种说法吗?请结合材料二及下面的选段阐述你的理由。(6分)
“⑧江水在流动。富春江一路向东,田野里麦浪金黄,静寂的古村落东梓关风景如画。郁达夫亲
水生的家在白洋淀边上。
自题写的“东梓关”三字立在村中,一条绿莹莹的小河串起的白培黑瓦、青色水塘,便是郁达夫笔
黄昏时侯,他走到了自己的村边,他的家就住在村边上。他看见房屋并没有烧,街里很安静,
下“江滨的水国”。就这样默默地走在青石铺就的小道上,已然能体会到他笔下微细的感触。
这正是人们吃晚饭,准备上门的时候了。
⑨东梓关的大夫接骨医术高超,接断骨不用打石膏,只要在断骨处贴上秋制骨药,用几片树皮
:他在门口遇见了自己的女人。她正在那里悄悄的关闭那。面的梢门。
水生亲热地喊了一声:
夹住断骨,绑上绷带固定,一周换一次膏药,让断骨慢慢生长,3个月之后就能恢复如初。河边一
“你!”
间素净的安雅堂引人瞩目,里面坐着的不知是不是徐竹园(郁达夫小说《东梓关》中的大夫)。我在
女人一怔,睁开大眼晴,咧开嘴笑了笑,就转过身一抽一抽一搭搭地哭了。
门前看了又看,等了又等,终不见有人出来。远渡东瀛前的郁达夫坐船来到东梓关找许善元,不过
(节选自孙犁《嘱附》)
他不是来看骨科的,他似乎患着会导致吐血的肺病。而许善元便成了《东梓关》中的徐竹园,忧郁
的郁达夫却成了那个轻快的文朴。
(二)阅读川(本题共4小题,16分)
,⑩经过水塘,有一条通向富春江的石板路,蓝色、粉色的小花在耥着荷叶的水边摇曳,错落有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6~9题。
玫的明清老屋倒映在水面。
,清秋的微风
①午后,云淡风轻,明媚的江面在天光下舒展而辽阔。埠头已不是从前侯船、运输的繁忙之
辛茜
地,江面也全无水上关隘的痕迹。仲出去的一段浮桥上,一位钓鱼人笑容满面,30斤重的一条大
①寒露过后,富春江畔依旧如夏日般葱郁,只是清凉了许多。今年的挂花开得迟,深秋的鸿山
鱼足以让他喜不自胜。
上,还能闻到浓荫深处飘来的阵阵甜香,久负盛名的春江第一楼也同往日一样,正气定神闲地与对
②站在富春江边,对面重重叠叠的山轮廓清晰,寂寞的林木与山水紧密相连。恍中,我似
面的山峦相望,任由身下宽闻的江水冷冷作响,流向远方。
乎见到了身着灰色长衫的郁达夫在埠头左右为难、独立微吟的身影。有谁能料到,他此后的采断与
②这里是郁达夫出生的地方,也是他多次登临赏景赋诗、唤起万千思绪的地方。
坚定。他为民族之尊严独立投身抗日救亡运动,不幸在异国惨遭日寇杀我至今未寻到尸骨。嗟叹
③拾级而上,来到春江第一楼,红色报刊史料研学中心馆长谢华早已在此等候一他曾从哈尔
中,我留意到,这条江,就像场口镇东梓关的故事一样,一刻也不停地与富春江畔的人紧密相连。
滨迁至富阳,带着半生收藏来到这富春江畔。上到二楼,千余件珍贵的明清古籍熠熠生辉。想不到
③漫步江畔,江边小路虽已不是黄泥小路,倒还有些几十年前的旧模样,同样没有多少行人
的是,图书中竟有1927-1930年创造社出版部、开明书店和北新书局三家初版的都达夫全集,还有
经过。浓浓的树荫下,抬头仰望时,一棵饱经700余年沧桑的老香樟枝繁叶茂、馥都醇香。再往前,
我似曾相识,终于有缘在此得见的郁达夫早期作品《闲书》《郁达夫文集》《小说论》《达夫短病小
一般渔舟顺水漂流,秋天的景致恬淡宁静、淳朴自然,恰似元代著名书画家黄公望的传世名作《富
说集》《达夫游记》。我想起了在出版社做编辑时,曾编过一套含有小说、散文、游记、日记的《杯
春山居图》,亦如神情自若、坦然真切的现代文人郁达夫打情浪漫、忧郁感伤,却无矫揉造作之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