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苏省扬州市2015-2016学年度高二第二学期期末测试历史(选修)试题
注
意
事
项考生在答题前请认真阅读本注
( http: / / www.21cnjy.com )意事项及各题答题要求1.本试卷共9页,包含选择题(第1题
~
( http: / / www.21cnjy.com )第20题,共20题)、非选择题(第21题~第25题,共5题)两部分。本次考试满分为120分,考试时间为100分钟。考试结束后,请将答题纸交回。2.答题前,请务必将自己的姓名、考试号等用书写黑色字迹的0.5毫米签字笔填写在答题纸上。3.请认真核对答题纸表头规定填写或填涂的项目是否准确。4.作答选择题必须用2B铅笔填涂在答题纸上的指定位置、作答非选择题必须用书写黑色字迹的0.5毫米签字笔写在答题纸上的指定位置,在其它位置作答一律无效。
第Ⅰ卷(选择题
共60分)
一、选择题:本大题共20小题,每小题3分,共计60分。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最符合题目要求的。
1.王国维在《殷周制度论》中指出“中国政治
( http: / / www.21cnjy.com )与文化变革莫剧于殷周之际”,而“周人制度大异于商者”的第一条就是“立子立嫡之制”。由此可见,王国维认为
A.宗族观念到西周时期才出现
B.嫡长子继承制是周人的创造
C.嫡庶制在商代就已完全确立
D.殷周之际嫡庶制正走向衰微
2.《后汉书 左雄传》记载
( http: / / www.21cnjy.com ):“请自今孝廉年不满四十,不得察举。皆先诣公府,诸生试家法(经术),文吏课笺,奏副之端门,练其虚实,以观异能,以美风俗。有不承科令者,正其罪法。若有茂才异行,自可不拘年齿(年龄)。”下列说法与材料相符的是
A.选官对象必须在四十岁以上
B.通过考试甄别察举对象的能力
C.通过九品中正制来选拔人才
D.杜绝了选官过程中的舞弊现象
3.某同学在研究唐代政治制度时,找到以下材料:“凡制敕宣行,大事则称扬德泽,褒美功业,覆奏而施行,小事则署而颁之。”与该材料直接相关的是
A.中书省
B.门下省
C.尚书省
D.行中书省
4.钱穆认为“论中国政治制度,秦汉是一
( http: / / www.21cnjy.com )个大变动。唐之于汉,也是一个大变动”,到了明代中国传统政治又“有一个大变动”。下列选项不能支撑钱穆史论的是
A.秦汉正式有统一的中央政府,并建立隶属于中央的郡县制度
B.秦汉相权多由一人掌握,唐代则把相权分别掌于不同的部门
C.汉代选官为选举、首重门第标准,唐代选官为考试、打破门第限制
D.汉、唐、宋时期皇权与相权是划分的,明代立国后不久即废止宰相
5.据史书记载:明代内阁大学士通过“面对”、“密揭”、“票拟”等形式参与中枢决策,因而阁权在国家权力运作机制中,体现出一定程度的决策权。当这种决策权得到皇权支持和批准后,就可以影响甚至左右政局的发展。这种现象
A.表明内阁成为法定的中央机构
B.说明内阁参与决策,有决定权
C.体现阁臣在皇权之下参与决策
D.反映内阁地位上升,
威胁皇权
6.茅海建在《天朝的崩溃》中写道:
( http: / / www.21cnjy.com )“五口通商、废除行商、新定税则,作为英国此战的主要目的,反映出其欲将中国纳入世界贸易体系的企图”,“这些关于经济贸易的条款,很难简单地以平等或不平等来界定”。该学者
A.对《南京条约》中关于贸易条款的评价过于情绪化
B.认为不能简单地用一个价值标准来评判《南京条约》
C.没有看到英国强加给中国的条款是强权政治的表现
D.过多关注中国仓促开放对中国经济民生的负面作用
7.张之洞痛陈某不平等条约对中国的危害时说:“北无旅顺,南无台湾,中华海面,全为所扼,此后虽有水师,何从施展?”与该条约直接相关的是
A.中国社会性质开始改变
B.使中国被列强瓜分完毕
C.中国民族危机大大加深
D.政府成为“洋人的朝廷”
8.“总的说来,西方希望新中国是正
( http: / / www.21cnjy.com )统基督教国,对西方友好。到了十一月,来自英格兰几乎所有重要传教组织的代表联名致函外相,要求英国继续其在中国内战中的绝对中立政策。”
这则材料反映出
A.太平天国运动初期英国采取中立政策
B.太平天国时期英国始终奉行中立政策
C.太平天国要在中国建立正统基督教国
D.太平天国运动得到所有教士们的同情
9.马勇在《重新认识近代中国》中写道:“从孙
( http: / / www.21cnjy.com )中山到袁世凯,是民国初年的一个美丽传说。这个传说为中国人赢得了无数的赞美和荣光。”
下列史实中,不能佐证材料观点的是
A.孙中山在南京宣誓就职,宣告中华民国成立
B.袁世凯劝退清帝,赞成共和,化解南北对峙
C.孙中山信守承诺,辞职下野,让位于袁世凯
D.袁世凯力图恢复秩序,废除共和,重建帝制
10.梁漱溟说:“我算是北
( http: / / www.21cnjy.com )京大学的一个人,这一次被捕学生中间,也有我的熟友。……我的意思很平常,我愿学生事件付法庭办理。……在道理上讲,打伤人是现行犯,是无可讳的。纵然曹、章罪大恶极,在罪名未成立前,他仍有他的自由。我们纵然是爱国急公的行为,也不能侵犯他,加暴行于他。”据此可知,梁漱溟认为
A.应该在法律框架内认识该事件中的学生行为
B.学生的爱国行为虽然突破法律,但值得肯定
C.曹、章罪大恶极,学生侵犯他们,合情合理
D.五四运动中的学生行为推动革命进入新阶段
11.下列有关中国共产党召开会议的表述,符合史实的是
会议
内容
A
中共一大
明确党的任务是打倒军阀,推翻国际帝国主义的压迫。
B
遵义会议
明确开展土地革命和武装反抗国民党反动派的总方针,开辟出一条符合国情的中国革命道路。
C
瓦窑堡会议
明确第一次国共合作的方针,推动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形成。
D
中共七大
明确党的任务是建立一个独立、自由、民主、统一、富强的新民主主义国家。
12.1937年德国《共
( http: / / www.21cnjy.com )和报》曾载文称:“上海乃世界最富庶城市之一,在日本垂涎已久,在中国必以死力抵御,原属意料中事。观于战况之烈,足见日本获胜之望尚属渺茫。”此处所言战事
A.揭开了中华民族全民族共同抗战的序幕
B.粉碎了日本“三个月灭亡中国”的迷梦
C.标志着中国军队取得抗日战争以来的最大胜利
D.是抗战以来中国军队主动出击日军的一次大捷
13.1945年8月6日和9日,两枚原
( http: / / www.21cnjy.com )子弹在日本广岛和长崎爆炸,瞬间造成了数十万人的伤亡。对投放原子弹的意义,至今仍有各种各样的看法。下列对此事件看法明显偏颇的是
A.原子弹的投放与结束战争密切相关
B.战争加害国的受害民众不值得同情
C.这是一种对非战斗人员的伤害行为
D.造成战争中大量平民被屠杀的惨剧
14.《李宗仁回忆录》记载,他于4月2
( http: / / www.21cnjy.com )2日晚由杭州返回南京时,“四郊机枪之声不绝,首都已一片凄凉。平日最繁华的通衢大道,如中山路、太平路等地商民全部关门歇业,街上行人绝迹,只有少数部队在作撤退的准备”。该回忆说明当时
A.太平天国军队即将攻陷南京
B.国民革命军北伐时兵临城下
C.抗日战争时期日军占领南京
D.渡江战役中解放军迫近城郊
15.右图是某会刊第一期的首页。该会议
A.标志着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基本确立
B.制定了“长期共存,互相监督”方针
C.顺利完成筹建一个新国家的历史任务
D.标志着社会主义制度在中国基本确立
16.著名法学家江平认为,“所谓法
( http: / / www.21cnjy.com )律理念主义,就是把法律从工具、从制度变成治国的理念”。下列选项中,最有可能被该学者视为“中国走向法律理念主义”的标志性事件是
A.1912年《中华民国临时约法》的颁布
B.1949年《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的颁布
C.1954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的颁布
D.1999年将“实行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写进宪法
17.漫画常用夸张、比喻、象征等手法来描绘时事,
具有较强的社会性。右侧漫画所反映的事件得以
成行的最重要的基础和前提是
A.推行“一国两制”
B.海协、海基会的沟通
C.坚持“九二共识”
D.政党之间的交流合作
18.《中国共产党历史(第二卷)》载:“
( http: / / www.21cnjy.com )它是新中国在国际舞台上开展活动,冲破美国的孤立和遏制政策,扩大对外交往的有力武器……(它)超越意识形态和社会制度,主张世界各国在相处中互相监督,实行对等的约束和自我约束,具有法律性和道义性。”这是在评价
A.1950年《中苏友好同盟互助条约》
B.1955年“求同存异”方针
C.1953年提出的“和平共处五项原则”
D.1972年《中日联合声明》
19.1972年2月《中美联合公报》发表,美国方面声明,它“认识到,在台湾海峡两边的所
有中国人都认为只有一个中国,台湾是中国的一部分。美国政府对这一立场不提出异议。”
对此理解正确的是
A.美国政府认知中国的立场,即“一个中国”原则
B.声明推动了双方和解并正式实现两国关系正常化
C.美国承认中华人民共和国是中国唯一合法的政府
D.美国政府承认了台湾是中华人民共和国的一部分
20.有学者认为,和平意识、平等意识、宽容意识和全球意识是现代外交的重要理念,是走
出“冷战”时期外交困境的重要价值选择。下列中国的对外交往活动,最符合上述理念的是
A.新中国成立后,奉行“一边倒”外交方针
B.中国参加日内瓦会议和平解决了朝鲜问题
C.1971年,联合国恢复中华人民共和国席位
D.新时期,中国积极推进新型区域合作模式
第II卷(非选择题
共60分)
二、非选择题:本大题共5小题,满分60分。其中第21小题15分,第22小题15分,第23小题10分,第24小题10分,第25小题10分。
21.(15分)“士”的变动与中国的社会变革密切相关。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吾闻国家之立也,本大而末小,
( http: / / www.21cnjy.com )是以能固。故天子建国(立诸侯),诸侯立家(卿大夫称家臣),卿置侧室(众子,与正室嫡子相对),大夫有贰宗(次子为贰宗),士有隶子弟(士卑,不能自行分封,只能以本族子弟为隶属),庶人、工、商,各有分亲(以亲疏为别),皆有等衰。是以民服事其上,而下无觊觎。
——《春秋左传正义 卷第五 桓公元年至二年》
材料二
春秋时期,内外发生种种权力斗争
( http: / / www.21cnjy.com )……以及列国之间的兼并,都会改变权力结构和财富分配。于是,不少社会的上层人物作为斗争的失败者,却下降到社会的底层。……他们具有下层前所未有的动能,社会整体遂拥有了发展的能力和积极性,推动了经济和文化的开展与进步。许多中国历史上的重要人物,例如孔子、孟子,都是没落的旧贵族或其子孙。
——许倬云《说中国》
材料三
“士”在每一时期的变异
( http: / / www.21cnjy.com )也就是中国史进入一个新阶段的折射。……从汉到清两千年间,“士”在文化与政治方面所占据的中心位置是和科举(广义的)制度分不开的。通过科举考试(特别如唐、宋以下的“进士”),“士”直接进入了权力世界的大门,……着眼于此,我们才能抓住传统的“士”与现代知识人之间的一个关键性的区别,清末(即1905年)废止科举的重大象征意义在此便完全显露出来了。
——余英时《士与中国文化》
请回答:
(1)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西周及春秋早期的社会分层情况,并指出这一时期“士”的地位。(4分)
(2)据材料二,指出原有“士”阶层在春秋战国时代发生变化的原因及其影响。(5分)
(3)据材料三,归纳从汉到清两千年间“士”的阶层特征,并指出推动传统的“士”阶层
向现代知识人转换的关键性因素。(4分)
(4)综合上述材料,简要谈谈你对“‘士’在每一时期的变异也就是中国史进入一个新阶段
的折射”这句话的理解。(2分)
22.(15分)中国历史上的一次次革命
( http: / / www.21cnjy.com ),对社会进步影响不一。近现代中国也是一个不断“革命”的时代,先后发生了“太平天国”、“辛亥革命”、“新民主主义革命”等运动。正确反省中国“革命”,有助于照亮未来的前程,实现中国梦。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中国历史上有意义的革命,只有三回:
( http: / / www.21cnjy.com )第一回是周朝的革命,打破黄帝、尧、舜以来部落政治的局面;第二回是汉朝的革命,打破三代以来贵族政治的局面;第三回就是我们今天所纪念的辛亥革命了。
——梁启超《辛亥革命之意义与十年双十节之乐观》
材料二
我们稍加引申,“周朝
( http: / / www.21cnjy.com )的革命”,是指结束氏族—部落制,进入宗法封建制的革命。而“汉朝的革命”,是指秦汉结束宗法封建制的贵族政治,确立宗法君主专制之下的官僚政治。而秦以后两千多年发生的多次“革命”(从陈胜、项羽、刘邦到朱元璋、李自成),导致改朝换代、政策调整,却未能改变宗法社会、专制帝制的基本面。……辛亥革命足可垂之青史的,从破坏一面言之,是推翻延续两千余年、近古以降已成为社会进步严重障碍的专制帝制,……从建设一面言之,则是创建宪政共和。
——冯天瑜《辛亥革命与中国宪政渊源》
材料三
问:中共对“自由民主的中国”的概念及界说为何
答:“自由民主的中国”将是这样一个国家
( http: / / www.21cnjy.com ),它的各级政府直至中央政府都由普遍、平等、无记名的选举所产生,并向选举它的人民负责。它将实现孙中山先生的三民主义,林肯的民有、民治、民享的原则与罗斯福的四大自由(即“言论自由”、“信仰自由”、“免于匮乏的自由”、“免于恐惧的自由”)。它将保证国家的独立、团结、统一及与各民主强国的合作。
——毛泽东答路透社记者甘贝尔问,《新华日报》刊印(1945年9月27日)
材料四
三年以来,在人民解放战争和人民
( http: / / www.21cnjy.com )革命中牺牲的人民英雄们永垂不朽!三十年以来,在人民解放战争和人民革命中牺牲的人民英雄们永垂不朽!由此上溯到一千八百四十年,从那时起,为了反对内外敌人,争取民族独立和人民自由幸福,在历次斗争中牺牲的人民英雄们永垂不朽!
——毛泽东起草的人民英雄纪念碑碑文,《人民日报》刊印(1949年10月1日)
请回答:
(1)据材料一、二,简要概括“周朝的革命”、“汉朝的革命”与“辛亥革命”各自“革命”的内涵。(6分)
(2)综合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以“革
( http: / / www.21cnjy.com )命与社会进步”为主题对近现代中国革命进行论述。(9分)(要求:观点明确;史论结合;逻辑严密;表述清晰;280字左右)
23.【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10分)
俄国1861年农奴制改革的影响重大而深远。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19世纪(中期),俄罗斯、中国和日本社
( http: / / www.21cnjy.com )会都面临着来自内部和外部的双重挑战,……所有这些国家都启动了雄心勃勃的改革计划,从欧美模式中汲取灵感以解决因国内不满和外国入侵给他们带来的统治危机。
——[美]杰里 本特利《新全球史》
材料二
(俄历1861年)3月5日,
( http: / / www.21cnjy.com )一个伟大的日子。解放宣言!我在中午前拿到了一份。阅读这份珍贵的法案时,我无法表达自己的喜悦。在俄罗斯几千年的历史中,很少有文件能和它媲美。
——[美]丹尼斯 舍曼等著《全球视野下的西方文明史》
材料三
1861年农奴制改革后,农民“
( http: / / www.21cnjy.com )离土不离乡”,广泛使用强制劳动,……废除农奴制并不意味着农村封建关系的终结,错综复杂的传统的超经济的剥削方式在俄国庄园里继续盛行。沙皇专制政府……为了募集资金,沉重的赋税负担不得不压在农民身上,而这样又阻碍了国内市场的扩大,从而限制了进一步的投资。
——张宗华《苏联时期俄国城市化的特征及历史渊源》
请回答:
(1)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俄罗斯、中国和日本面临的共同外部挑战是什么?并简要说明俄国面临哪些内部挑战?(3分)
(2)材料二中指出“在俄罗斯几千年的历史中,很少有文件能和它媲美”,结合所学知识说明理由。(3分)
(3)据材料三,指出俄国改革对俄国工业化产生了怎样的影响?请具体说明。(3分)
(4)综合上述材料,指出科学评价历史改革的基本方法。(1分)
24.【中外历史人物评说】(10分)
华盛顿因领导北美独立战争赢得崇高威望,他主持制宪为推动美国宪政制度的建立作出了杰出贡献。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在宣布独立11年后的1787年,
( http: / / www.21cnjy.com )来自各州的代表终于在费城坐在了一起。……关于成立国家政府的一个基本观点是:如果我们不联合起来,就会被欧洲列强所摧毁,我们需要一个中央政府。……在华盛顿的主持下,制宪会议一共开了116天,这是美国历史上最长的一次会议。来自各州的代表们对如何建立一个有权威的联邦政府、同时又能充分保障个人自由这一难题进行了激烈的争执和辩论。
——据《大国崛起 美国篇》整理
材料二
(1787年9月17日,制
( http: / / www.21cnjy.com )宪会议最后一天)主席起立,他说,他的处境限制了他,此前,对会中悬而未决的问题,一直没有表达过自己的情绪。现在,或许有人依然认为,他应该缄口不言,不过,他禁不住表达他的愿望:应该采纳刚才的这个建议……制宪会议的许多代表,都提到过众议员人数太少,不足以保障人民的权利和利益。他承认,他一直觉得,这是宪法中易于引起反对的部分之一;迟至此刻,他才支持这项修改意见,认为意义重大,看到它被采纳,会带来许多满意(麦迪逊注:主席介入制宪会议讨论,这是唯一的一次)。
——[美]詹姆斯 麦迪逊(制宪会议参与者)《辩论:美国制宪会议记录》
请回答:
(1)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
( http: / / www.21cnjy.com )建立一个有权威的联邦政府”是基于何种考虑?代表们辩论的重心是什么?制宪会议成为“美国历史上最长的一次会议”,你是如何看待的?(6分)
(2)据材料二,指出身为会议主席的华盛顿为何在制宪会议绝大部分时间里“一直没有表达过自己的情绪”?这体现了他怎样的政治品质?(4分)
25.【中外历史人物评说】(10分)
英国广播公司在一次全球性的评选最伟大的英国人活动当中,牛顿被评为最伟大的英国人之首。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正是在物理学领域,牛顿进行了最有意义的研究。在这方面,他以伽利略的研
究为基础,将后者的成果发展到辉煌的顶点
( http: / / www.21cnjy.com )。牛顿的一个朋友叙述了这位伟大的科学家是如何在观察果园里的苹果从果树上掉下来时,受到解决这一难题的暗示。
——[美]斯塔夫里阿诺斯《全球通史》
材料二
牛顿遇到许多非同寻常
( http: / / www.21cnjy.com )的技术难题。但是,他发明微积分,又采用法国人测量地球大小所得的新数值,并利用荷兰人惠更斯有关摆钟圆周运动的实验成果之后,终于如愿以偿,完成他的计算,于1687年出版了他的著作《自然哲学的数学原理》。……这场起于哥白尼、讫于牛顿的革命,或许对思想界影响最深。据称,这是人类迄今作出的最伟大的精神调整……宇宙万物似乎都是人的理性可以领会的。
——[美]R.R.帕尔默《现代世界史》
材料三
1689年,他被选为英国议会中的大学代表。作为议会议员,他开始逐渐疏远给他带来巨大成就的科学,并把兴趣转向政治和神学等问题。
——人民出版社《中外历史人物评说》(2009年版)
请回答:
(1)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材料一中“解决这一难题”的定律是什么?牛顿的研究成果对科学发展具有怎样的意义?(4分)
(2)据材料二,指出牛顿研究物理学的基本方法和这场科学革命“对思想界影响最深”的核心理念分别是什么?(3分)
(3)综合上述材料,简要评价牛顿。(3分)
参考答案
答案要点
1
2
3
4
5
6
7
8
9
10
B
B
B
C
C
B
C
A
D
A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D
B
B
D
C
D
C
C
A
D
21.答案要点:
(1)分层:天子、诸侯、卿大夫、士为贵族阶层;
庶人、工、商属于平民阶层。(2分)
地位:“士”为贵族阶级中之最底层(或“士”为低级之贵族)。(2分)
(2)原因:权力斗争、列国兼并、社会阶级阶层的变动。(3分)
影响:提升了社会下层的质量(或动能)和社会整体发展的能力;
推动了社会经济文化的进步。(2分)
(3)特征:知识阶层(有文化优势);权力阶层(有政治优势);得益于科举制。(3分)
因素:科举制被废除。(1分)
(4)理解:“士”的变动与中国历史发展和社会变革相互影响,彼此促进。(2分)
22.答案要点:
(1)各自“革命”的内涵:
周朝是从“氏族—部落制”到“宗法封建制”的革命;
汉朝是从“贵族政治”到“官僚政治”的革命;
辛亥革命是从“专制帝制”到“宪政共和”的革命。(6分)
(2)分数等级与评分准则
7~9分
论点方面:明确论点“革命是实现社会进步的途径之一,革命的目的是实现自由幸
福”。学生围绕论述主题和视角,提出类似观点的,也可得分(2分)
论据方面:论据充分,至少以下面三个“革命”,从两个层面论证(6分)
农民阶级为了建立人间“天国
( http: / / www.21cnjy.com )”,兴起太平天国革命,但太平天国的目标具有一定的空想性,施行的依旧是传统制度;民族资产阶级为了建立资产阶级共和国,发动辛亥革命,推翻了君主专制制度,但没有彻底完成反帝反封建的任务;国共合作,为了打倒列强除军阀,兴起了国民革命,基本推翻了北洋军阀的统治,但并没有结束专制统治;中国共产党为了建立“自由民主的中国”,领导新民主主义革命,在付出巨大牺牲的情况下,推翻了三座大山,改变了中国社会性质;“文化大革命”以“革命”的名义,践踏了民主法制,造成了自由幸福和社会秩序双重缺失。
总之,近现代中国不同时期的革命对中国社会进步影响不一,但“自由幸福”是中国人民长期不懈的追求。
论证方面:关联性强;层次分明;史论结合;表达流畅(1分)
5~6分
论点方面:隐含论点“革命是实现社会进步的途径之一,革命的目的是实现自由幸福”。(1分)
论据方面:论据较充分,能从以上两个层面展开,至少涉及其中部分要点
(4分)
论证方面:层次较分明,但关联性不够;史论结合(1分)
3~4分
论点方面:片面论点只谈“革命”,或只谈谈“社会进步”等
(0~1)
论据方面:论据不充分,能从以上一个层面展开,至少涉及其中少数要点(3分)
论证方面:非要点式列举;层次缺少关联性(0分)
1~2分
论点方面:缺少论点(0分)
论据方面:至少涉及一个要点(1~2分)
论证方面:要点式列举;逻辑混乱(0分)
0分
论点方面:缺少论点(0分)
论据方面:要点无关或无要点(0分)
论证方面:逻辑混乱、没有论证(0分)
23.答案要点:
(1)外部挑战:工业文明的挑战及冲击。(1分)
内部挑战:农奴制度阻碍社会发展;农奴起义威胁沙皇专制统治。(2分)
(2)理由:解放宣言,解放了农奴,使农奴获得人身自由(1分);
为资本主义发展提供了劳动力、市场和资金(1分);
是俄国从封建生产方式过渡到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转折点(或答促进俄国社会转型、促进俄国近代化进程)(1分)。
(3)影响:俄国改革不彻底,制约了俄国工业化进程。(1分)
说明:强制劳动(或答农民仍存在人身依附)、超经济剥削、赋税沉重(1分),
导致劳动力和市场资源缺失。(1分)
(4)方法:全面、辨证、多角度地分析。(1分)
24.答案要点:
(1)考虑:建立有权威的联邦政府,应对欧洲列强的挑战;
独立后的美国实行邦联制,无力应对内外挑战。(2分)
重心:既建立一个有权威的联邦政府、同时又能充分保障个人自由。(2分)
看待:有利于充分发表意见,相互妥协,凝聚共识;制度创新较难。(2分)
(2)原因:华盛顿的主席身份(地位和处境)限制了他;
制宪会议参与者鉴于华盛顿的威望,希望他缄口不言。(2分)
品质:追求民主。(2分)
25.答案要点:
(1)定律:万有引力定律。(2分)
意义:推动近代自然科学的形成和发展;客观上有利于科学摆脱神学的束缚。(2分)
(2)方法:数学;实验。(2分)
理念:理性。(1分)
(3)评价:牛顿为近代物理学和自然科学的发展作出了杰出贡献;
其后期关注政治和神学,影响了他的科学研究;
就其一生而言,牛顿对世界文明的贡献是主要的。(3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