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年级下册语文第一单元训练题(含答案)

文档属性

名称 八年级下册语文第一单元训练题(含答案)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29.2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5-07-01 08:06:43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八年级下册语文第一单元训练题(含答案)
积累与运用
1.下列加点字注音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
A.纨绔(kù)  糜子(méi) 登时(dēnɡ) 戛然(ɡā)
B.斡旋(hán) 晦暗(huì) 亢奋(kànɡ) 瞳仁(tónɡ)
C.诱惑(yòu) 烧灼(zhuó) 羁绊(pàn) 束缚(fù)
D.不惮(dàn) 归省(xǐnɡ) 怠慢(dài) 冗杂(rǒnɡ)
2.下列词语书写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
A.严峻  震撼  锵然  领域
B.退色  燎原  静穆  恬静
C.蹿掇  皎洁  挑剔  怅惘
D.凫水  棹船  偏僻  涌跃
3.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使用正确的一项是( )
A.这场轰轰烈烈的活动进行到中途戛然而止,实在让人费解。
B.他的言辞说明他不太懂人情世故。
C.随着互联网在中国的兴起,网络诈骗手段也花样百出,令人叹为观止。
D.在老师和同学们的帮助下,小玲对学习的重要性终于大彻大悟。
4.下列句子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
A.两岸的豆麦和河底的水草,夹杂在水气中扑面的吹来。
B.夏天的鲁镇是游玩的好季节。
C.虾是水世界里的呆子,决不惮用了自己的两个钳捧着钩尖送到嘴里去的,所以不半天便可以钓到一大碗。
D.在那条河上,当地渔民至今仍保留着单脚划船。
5.下列文段画线句子中标点符号使用符合规范的是( )
我看着父亲两鬓霜花尽染,走路也不再像从前那般虎虎生风,①不知道那个曾经专横霸道的人去哪儿了?②取而代之的是一个越来越虚弱、越来越无力的老者,看得我心中生出痛楚。③“爸爸,您的箫呢?”我说:“真想听您再吹吹!”父亲笑,把箫放在嘴边比划着,④一首“月光下的风尾竹”仍能吹响,曲调却没有当初那么流畅了。
A.① B.② C.③ D.④
6.填入下面横线上的句子,排序正确的一项是( )
想起来,族姊远嫁,大送大迎,,;________,________,但辉煌景象也够华贵了。
①轿前轿后虽不像《宋史·仪卫志》载
②看满街的灯火
③曾听过彻夜的鼓吹
④准有打灯笼子亲事官八十人
A.①④③②      B.②④③①
C.③①②④ D.③②①④
7.下列关于本单元课文表述有误的一项是( )
A.《社戏》选自鲁迅的《呐喊》,文章记录了作者儿时与小朋友们去鲁镇赵庄看社戏的生活经历。
B.《回延安》写诗人回到阔别十年的延安,看到延安的巨大变化,表达了诗人无限兴奋和喜悦的心情。
C.《安塞腰鼓》写得汪洋恣肆,慷慨激越,充分地展示了安塞腰鼓的力量美。
D.吴伯箫的《灯笼》是一篇散文,抒写了作者关于灯笼的一些记忆。
8.参照下面语段,改写画线句子,使其与前面句子形成排比。
理想不是绘就的画卷,而是一张白纸,需要我去描画;理想不是葱茏的绿洲,而是一片荒漠,需要我去开垦;理想不是现成的粮食,而是一粒需要我去播种的种子。
9.综合性学习。
为了加深对我国传统节日和传统文化的了解,实验中学八(3)班开展了一次以传统节日为专题的调查探究活动。假定你是被调查的对象之一,请协助完成以下问卷。
(1)从下列节日中找出我国传统节日,并注明其具体时间。(示例节日除外)
重阳节 元旦节 元宵节 母亲节 清明节
国庆节 中秋节 愚人节 情人节 感恩节 端午节
【示例】清明节——农历二十四节气中的“清明”那一天,公历4月5日左右。
(2)请任选一个传统节日,写出相应的一句诗,或一副对联,或一条俗语。
【示例】清明节: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
(3)春节和圣诞节,你更喜欢哪个节日?为什么?
(4)现在有不少青少年喜欢过洋节,如“情人节”“圣诞节”,你认为应该怎样吸引青少年重视传统节日?
阅读理解
阅读下列课文选段。回答问题。
不多久,松柏林早在船后了,船行也并不慢,但周围的黑暗只是浓,可知已经到了深夜。他们一面议论着戏子,或骂,或笑,一面加紧的摇船。这一次船头的激水声更其响亮了,那航船,就像一条大白鱼背着一群孩子在浪花里蹿,连夜渔的几个老渔父,也停了艇子看着喝采起来。
离平桥村还有一里模样,船行却慢了,摇船的都说很疲乏,因为太用力,而且许久没有东西吃。这回想出来的是桂生,说是罗汉豆正旺相,柴火又现成,我们可以偷一点来煮吃的。大家都赞成,立刻近岸停了船;岸上的田里,乌油油的便都是结实的罗汉豆。
“阿阿,阿发,这边是你家的,这边是老六一家的,我们偷那一边的呢?”双喜先跳下去了,在岸上说。
我们也都跳上岸。阿发一面跳,一面说道,“且慢,让我来看一看罢。”他于是往来的摸了一回,直起身来说道,“偷我们的罢,我们的大得多呢。”一声答应,大家便散开在阿发家的豆田里,各摘了一大捧,抛入船舱中。双喜以为再多偷,倘给阿发的娘知道是要哭骂的,于是各人便到六一公公的田里又各偷了一大捧。
10.“那航船,就像一条大白鱼背着一群孩子在浪花里蹿。”此句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有什么表达效果?
“连夜渔的几个老渔父,也停了艇子看着喝采起来。”这句话从描写角度看是____________,说明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2.结合以下句子,简析水乡农家少年的性格特点及品质。
(1)“阿阿,阿发,这边是你家的,这边是老六一家的,我们偷那一边的呢?”
(2)“偷我们的罢,我们的大得多呢。”
结合全文思考,作者为什么要描写充满诗情画意的江南水乡美景?又为什么要塑造江南水乡农家少年朋友的形象呢?
(二)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小题。
材料一:
语言是国家的重要资源,方言是地方文化的丰富宝藏。保护语言资源,无论对中国文化的保护与传承,还是对语言生活的丰富、语言研究的推进,都有着不可估量的意义。
如今,方言变化速度加快,弱势方言趋于濒危,已是不争的事实。随着普通话的推广,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人际交往频繁,语言生活活跃,城镇化进程加快,都给方言带来了深刻影响。尤其是县域及乡镇的弱势方言,变化尤为显著,有的面临消亡的境地。比如湖北大冶的金湖方言,“父亲、母亲、祖父、祖母、外祖父、外祖母”,原先叫“父、阿爹、阿母、家公、家婆”,现在叫“爸爸、妈妈、爷爷、奶奶、外公、外婆”,这一变化无疑是在向普通话靠拢。大冶方言的变化只是汉语方言变化的一个缩影。方言不像地下矿藏,可以定格固化,永久保存;如不及时抢救,科学保护,将会成为永远消失的历史,造成无法弥补的损失。
方言保护要特别关注县域方言,尤其是乡镇方言。在南方方言区,特别是在方言复杂的地区,“十里不同音”很常见。湖北东南部是赣语区,县域内乡镇与城关、乡镇与乡镇之间,方言都有区别,有的差异显著。对于方言的保护,过去往往比较重视的是上海、广州、厦门、武汉等大城市的强势方言。其实,县域、乡镇方言更能反映方言与文化的多样性和丰富性。目前,县域、乡镇方言有的处于两种境况:一是受普通话和强势方言的影响,变化速度在加快;二是新生代可以听懂方言,但有的小孩不说或根本不会说方言。这些县域、乡镇方言这种迅变、衰微的趋势,使它们面临着更大的消亡危险,因此更需要加大保护力度。
方言保护要在科学性上下功夫。一方面,要通过科学手段,全面准确规范地记录方言事实,保存方言面貌,并做到有效开发利用。就目前实施的“语保工程”而言,可谓成效显著,但也有不尽如人意的地方。这既跟现实条件、调查方案及技术要求有关,也跟有些点调查人员的专业素养有关。现在设计的调查方案(《中国语言资源调查手册·汉语方言》)仅调查了1000个单字、1200条词语、50条例句,这只是一种概略性的调查,只能反映方言的基本面貌,并不能全面深刻反映方言事实。有的调查人员因为专业素养有限,调查培训不足,在方言记录和描写上难免出现一些误差。另一方面,要切实有效地维护和优化语言生态,营造方言使用的良好环境和社会氛围。换句话说,要着力保护方言赖以生存的环境,激发方言活力。这种环境或氛围,就是全社会尊重方言,爱护方言,容许在非特定场合自由地使用方言。相对于方言的记录和保存,这方面的工作显得更加困难,更为艰巨。
方言传承是对方言的最好保护。方言不光需要保护,还需要传承,传承就是最好的保护。方言的传承,既要有国家语言政策的强力支持,也要有具体可行的规划和措施。除了方言的使用、方言的学习与教育,大众传媒也是传承方言的有效方式和重要阵地。比如湖北电视台的《都市茶座》、湖北经视的《咵天》,这些方言节目深受观众喜爱,客观上为武汉方言的传承发挥了积极作用。我们在推广和学好普通话的同时,也要在方言区鼓励学好和用好方言,普通话和方言共存并用,和谐发展,才能形成丰富多彩的语言生活。
方言保护不光是学界的事情,应该成为全社会的共同责任,既要学界热,更要社会热。学界可以做好方言的记录保存,而方言的长期生存和健康发展,则需要社会力量的支持和推动。要大力做好社会宣传,让地方政府和社会大众充分认识到方言保护的重要性和紧迫感,主动参与,群策群力,积极支持方言保护,充分激发方言活力。只有全社会重视和参与方言保护,方言的保护才能切实得到保障,才能真正见到成效。
(摘编自《莫让方言成为消失的历史》,汪国胜《光明日报》)
材料二:
真理总是越辩越明。曾几何时,方言的存废问题,曾经引起激烈争议,但争论至今,越来越多的人逐渐达成共识:推广普通话很重要,保护方言也很重要,二者并不是非此即彼的关系。
语言最本质的功能,是作为人们交际的工具。虽然普通话早就被法定为国家通用语言,但根据近年的调查统计数据,目前我国仍有约4亿人不能用普通话进行交流,这说明,普通话并没有我们想象中的那么“霸道”,它的推广普及工作仍然任重道远。
但正如英国作家塞缪尔。约翰逊所说,“语言是思想的外衣。”除了交际工具,语言同时也是文化的载体。在岁月与文明的浸泡下,方言承载着浓郁的地方文化特色。今年第九届茅盾文学奖获奖作品中,不少文学作品运用方言所表达的其时其地的风土人情,都让这些作品成为文学史上不可多得的佳作。用上海话写成的小说《繁花》让许多读者被上海方言蕴含的吴文化韵味所折服。不少网友甚至评价说,“读此书只恨自己不是上海人。”从这方面讲,保护方言,也是传承地域文化、维护文化多样性的一种努力。
如今,方言该不该保护似乎已不再是一个问题。但如何保护,仍然众说纷纭,莫衷一是。从全国来看,汉语内部的方言、次方言、土语非常丰富,该保护到哪一级、哪些地域的方言?国家是否应该出台系统支持政策?是否应该将方言教育纳入学校教育体系?每一个问题,都不易回答。所幸,无论是官方还是民间,探索的步伐都已迈出。2008年,国家语委启动中国语言资源有声数据库建设试点,在各方言区采取活态标本,建立方言档案——这未尝不是一个好的思路,即在有能力做方言的传承和保护性工作之前,先做好学术性抢救。而在民间,类似于“中国微乡音”汉语方言大赛这样的方言保护和传承活动正在兴起:在电视、广播中推出方言节目;方言进校园,让孩子们不忘乡音,记住乡情;移动互联网上更是出现了以乡音乡韵为纽带的社群,延续着方言的魅力。
时间不断向前,语言的融合与演进同样不可阻挡。一些方言会淡出生活,一些新的语言习惯也正在形成。无论时代如何变化,总有乡愁需要守望,而方言无疑是记住乡愁的重要载体。珍视方言,其实是对文化根脉的呵护,是对历史的铭记。讲乡音、守乡愁,让我们且行且珍惜。
(摘编自李晶禹《方言保护:时代如何变化总有乡愁要守望》,《人民日报》)
14.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方言是地方文化的丰富宝藏,但是随着时代的发展,方言尤其是弱势方言面临危机,方言保护迫在眉睫。
B.县域、乡镇方言更能反映方言与文化的多样性和丰富性,但它们具有变化速度快、衰微的趋向,它们将面临着更大的消亡危险。
C.方言传承是对方言的最好保护,大众传媒是有效方式和重要阵地,因此多开发一些方言传承的大众文化节目就能传承好方言。
D.如今方言的保护已经基本达成共识,但如何保护依然众说纷纭,庆幸的是无论是官方还是民间,都已迈出探索的步伐。
15.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普通话早就被法定为国家通用语言,但数据显示,它的推广依然任重而道远,这与方言的保护与传承并不矛盾。
B.方言保护要重视科学性,一方面研究手段要科学,另一方面要着力保护方言赖以生存的环境,激发其活力。
C.方言保护的官方探索更加注重方言的学术性保护,民间保护则更加注重让方言“活起来”,保护方式灵活多样。
D.语言的融合与演进和时间一样不可阻挡,方言是记住乡愁的重要载体,作者呼吁我们珍视方言,讲乡音、守乡愁。
16.下列选项,最不适合作为论据支撑材料二第三段的观点的一项是( )
A.贾平凹《秦腔》。 B.沈从文《边城》。
C.赵树理《小二黑结婚》。 D.郭沫若《凤凰涅槃》。
17.请简要分析材料一的行文脉络。
18.假如你是班长,你班要举办一次保护白族语言的主题班会,你是主要发言人,请你结合两则材料及自身认识,就如何保护白语列出班会发言要点。
(三)阅读下面文章,完成各题
阳光的香味 林清玄
我遇见一位年轻的农夫,在南方一个充满阳光的小镇。
那时是春未了,一期稻作刚刚收成,春日阳光的金线如雨倾盆得泼在为温暖的土地上,牵牛花在篱笆上缠绵盛开,苦楝树上鸟雀追逐,竹林里的笋子正纷纷涨破土地。细心地想着植物突破土地,在阳光下成长的声音,真是人间里非常幸福的感觉。
农夫和我坐在稻埕①旁边,稻子已经铺平张开在场上。由于阳光的照射,稻埕闪耀着金色的光泽,农夫的皮肤染了一种强悍的铜色。我在农夫家作客,刚刚是我们一起把谷包的稻子倒出来,用犁耙推平的,也不是推平,是推成小小山脉一般,一条棱线接着一条棱线,这样可以让山脉两边的稻谷同时接受阳光的照射,似乎几千年就是这样晒谷子,因为等到阳光晒过,八爪耙把棱线推进原来的谷底,则稻谷翻身,原来埋在里面的谷子全部翻到向阳的一面来---这样晒谷比平面有效而均衡,简直是一种阴阳的哲学了。
农夫用斗笠扇着脸上的汗珠,转过脸来对我说:“你深呼吸看看。”
我深深得吸了一口气,缓缓吐出。
他说:“你吸到什么没有?”
“我吸到的是稻子的气味,有一点香。”我说。
他开颜得笑了,说:“这不是稻子的气味,是阳光的香味。”
阳光的香味?我不解地望着他。
那年轻的农夫领着我走到稻埕中间,伸手抓起一把向阳一面的谷子,叫我用力得嗅,那时稻子成熟的香气整个扑进我胸腔,然后,他抓起一把向阴的埋在内部的谷子让我嗅,却是没有香味了。这个实验让我深深地吃惊,感觉到阳光的神奇,究竟为什么只有晒到阳光的谷子才有香味呢?年轻的农夫说他也不知道,是偶然在翻稻谷晒太阳时发现的,那时他还是大学学生,暑假偶尔帮忙农作,想象着都市里多彩多姿的生活,自从晒谷时发现了阳光的香味,竟使他下决心要留在家乡。我们做在稻埕边,漫无边际地谈起阳光的香味来,然后我几乎闻到了幼时刚晒干的衣服上的味道,新晒的棉被、新晒的书画,阳光的香气就那样淡淡得从童年流泄出来。自从有了烘干机,那种衣香就消失在记忆里,从未想过竟是阳光的关系。
农夫自有他的哲学,他说:“你们都市人可不要小看阳光,有阳光的时候,空气的味道都是不同的。就说花香好了,你有没有分辨过阳光下的花与屋里的花。香气不同呢?”
我说:“那夜来香和昙花的香又作何解呢?”
他笑得更得意了:“那是一种阴香,没有壮怀的。”
我便那样坐在稻埕边,一再地深呼吸,希望能细细品味阳光的香气,看我那样正经庄重,农夫说:“其实不必深呼吸也可以闻到,只是你的嗅觉在都市里退化了。”
【注】 ① 稻埕:这里指晒谷场。
19.阅读全文,用简洁的语言概括文章的主要内容。

20.从修辞的角度,谈谈你对文中“春日阳光的金线如雨倾盆地泼在温暖的土地上,牵牛花在篱笆上缠绵盛开,苦苓树上鸟雀追逐,竹林里的笋子正纷纷绽出土地。”这句话的理解

21.为什么农夫说夜来香和昙花的香是一种阴香? 作者写夜来香和昙花的香有什么作用?

22.文章结尾的农夫说:“其实不必深呼吸也可以闻到,只是你的嗅觉在都市退化了。” 这句话有道理吗?联系生活实际谈谈你的理解。
三、作文
23.请以《沉醉在____________的世界里》为题目写一篇文章。
要求:①先将题目补充完整,如“音乐”“足球”“艺术”“读书”等;②不少于600字。
答案
1、D 2.A 3.B 4.C 5.B 6.D 7.A 8.示例:理想不是现成的粮食,而是一粒种子,需要我去播种。 9.(1)重阳节——农历九月初九;元宵节——农历正月十五;端午节——农历五月初五;中秋节——农历八月十五。(2)重阳节: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中秋节:此生此夜不长好,明月明年何处看。端午节:节分端午自谁言,万古传闻为屈原。(3)示例:喜欢春节。因为春节可以与亲戚朋友团聚,吃得丰盛,玩得尽兴。(4)示例:①加大传统节日的宣传力度,提高认识,增强人们的保护意识;②加大政府的保护和扶持力度,将一些重要且有影响的传统节日纳入法定保护范围;③坚持继承、发展、改造、创新并重的原则,挖掘传统节日的文化内涵,适当融入现代元素,使其更加人文化、生活化。
10、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抓住了航船颜色和动态的具体特点,生动形象地体现了航船的“白”和“大”,也反映了孩子们划船之快。
11、侧面描写 孩子们驾船技术的熟练、高超
12、(1)体现了双喜的朴实。(2)体现了阿发的大方、热情。
13、通过对美丽的江南水乡和朴实善良的农家少年的描写,表达了作者对农村生活和儿时小伙伴的怀念。
14、C 15.C 16.D
17.材料一开篇指出保护语言资源的重要意义。接着写出了方言面临的濒危消亡的处境。然后文章重点向我们介绍了三种有效保护方言的方法:特别关注县域方言、乡镇方言;在科学性上下功夫;传承是最好的保护。最后作者明确保护方言的责任主体不光是学界,应该是全社会,并发出号召,期待展望。
18.要大力做好社会宣传,让地方政府和社会大众充分认识到白语保护的重要性和紧迫感。通过科学手段,规范地保存白语面貌,维护和优化白语生态,如在校园中,同学们可尝试在恰当场合用白语交流,营造白语使用的良好校园环境。白语传承是对白语的最好保护,鼓励学生学好和用好白语,普通话和白语共存并用,开发形式多样的白语保护和传承活动,例如可在校园广播中加入一些白语节目。
19.春末,我在南方小镇一位农夫家作客,和他一起在场上晒谷子,在农夫的引导下嗅到了(发现了)阳光的香味。
20. 用了比喻、拟人修辞。生动形象地描写出春天生机勃勃的景象(或生动形象的描写出春天春光灿烂、鲜花盛开、鸟雀追逐、植物蓬勃的景象),表达了作者对春天(大自然)的赞美(喜爱)之情,流露出一种幸福的感觉。
21. 夜来香、昙花夜间开花,其香味与阳光无关,所以称为阴香。作用:与阳光下的花香形成鲜明对比,强调了(衬托出)阳光的重要性,体现了农夫对阳光的赞美 (或体现了农夫对自然的热爱)。
22.有道理。城市人生活水平虽然提高了,离美好的大自然却越来越远,表现了对大自然的赞美之情(回答对劳动的赞美或对阳光的赞美也可)。
现实意义:表现了作者希望人们回归自然,在和大自然的接近中去陶冶性情,尤其是城市的人们要更加重视劳动,重视自然,保存善良和纯朴的心境。(能联系生活实际进行简单分析,意合即可)
23、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