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单元测试
一、单选题
1.妇好在商朝武丁时代参加并指挥对土方,八方、夷方、鬼方等方国的大作战,在其墓葬中出土了代表军权的大铜钺。据此可知商代
A.母系氏族色彩浓厚 B.宗法等级观念淡薄
C.华夏文明不断扩展 D.中央集权观念萌发
2.学者统计了从1644年到1911年间山东的107个县,在面临灾荒冲击时,各县农民暴动数与各县孔庙数(以孔庙的多寡来衡量当地对儒家文化的重视度)这两个数据。发现孔庙数量越多的县,其家族就越发达,受到灾荒的冲击时,家族成员间可互通有无,让族人更好地应对灾荒,而不必通过暴力方式获得生存资源。据此可知
A.儒家文化可高效配置资源,有利于生产的恢复和发展
B.儒家文化是维护社会稳定的一个重要的因素
C.儒家文化与宗法制密切关联
D.儒家文化为君主专制提供合理性依据
3.下列表示时间的方式中,明显不同的一项是
A.文景之治 B.贞观之治 C.康乾盛世 D.开元盛世
4.涵盖范围是以下哪些地区( )
①朝鲜半岛②日本③越南④吐蕃⑤南诏
A.①②④ B.①③⑤ C.①②③ D.③④⑤
5.“长太息以掩涕兮,哀民生之多艰”“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无忘告乃翁”“一寸丹心图报国,两行清泪为思亲”“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这些诗句表明中华民族历来具有( )
A.勤劳勇敢的精神 B.耕读情怀 C.艰苦奋斗的精神 D.家国情怀
6.严复戊戌时期在《救亡决论》中历数中国传统文化弊端,并倡言:“天下理之最明而势所必至者,如今日中国不变法则必亡是已。”而1918年严氏力主回归传统,高唤:“回观孔孟之道,真量同天地,泽被寰区。”产生这一变化的主要原因在于
A.一战暴露西方文明弊端引发反思 B.维新变法需借助传统文化
C.新文化运动动摇了儒学统治地位 D.马克思主义得到广泛传播
7.新文化运动认为,人们反对专制,争取民主,就必须从“奴性”逻辑中解放出来,不盲从一切权威的,被人们认为是天经地义的东西。其主要意图是
A.推翻儒学地位 B.批判封建礼教本质
C.宣扬科学精神 D.倡导西方普世价值
8.据现有的考古资料所知,中华民族的祖先分别在多个地区创造了原始文化,这些早期先民的文化区,时间上有先后,规模上有大小,水平上有高低,但是它们各有特点,自成系统,既有个性,又有共性。这体现了中华文明的起源
A.以中原地区为主,逐渐向外辐射 B.分布广泛,多元一体
C.在诸多区域同时出现,各自发展 D.各地区存在延续不断的继承关系
9.“大凡受过教育的中国人尽管可能听不懂彼此的方言,却能阅读同样的书籍……如果他们使用的是字母文字,中国恐怕早就分裂为像意大利、法国、西班牙、葡萄牙那样的许多国家了。”这主要说明( )
A.使用字母文字是欧洲分裂成许多国家的主要原因
B.汉字有双重特性:实用性和艺术性
C.统一文字有利于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形成和发展
D.字母文字有艺术性而没有实用性
10.1015年进士科考试的题目就出自《中庸》。1027年北宋仁宗赐给新进士的书就是《中庸》,1030年改为赐《大学》,此后两篇轮流赐给新进士。熙宁(1068—1078)中,《论语》《孟子》开始在科举考试中各占一道试题。这些举措
A.强化了程朱理学的统治地位 B.显著提升了“四书”的地位
C.冲击了孔子在儒学中的影响 D.导致科举取士制度逐渐僵化
11.《周易》是儒家经典之一。根据甲骨文研究结果,《周易》乾卦的卦辞“元享利贞”中的“贞”字就是“占卜”的“占”,此卦为大吉大利的好卦,春秋以后“元享利贞”被阐释为“仁义礼信”四德。对此最合理的解释是( )
A.儒家义理根植于中国传统文化 B.《周易》年代久远导致认知偏差
C.借助于传统文化宣扬儒家思想 D.“贞”字内涵的演化受时代影响
12.汉字独特的象形、表意等功能,使它可以成为各方言区的人群及各民族用来交际的共同工具。汉字把 广大地域内的居民拉近,从而增强了中华民族的凝聚力。这主要体现了
A.中华文化源远流长 B.汉字与方言是互相滋养的依存关系
C.华夏祖先高瞻远瞩 D.中华文明有绵延不断的文化“基因”
13.“一种未经考察的生活是不值得过的。”“唯有理智最为可贵。”“这个世界上有两种人,一种是快乐的猪,一种是痛苦的人,做痛苦的人,不做快乐的猪。”这组名言反映了苏格拉底的思想主张是
A.追求真理,理性思考 B.认识你自己
C.批判神灵,挑战权威 D.美德即知识
14.伏尔泰在其《风俗论》著作中第一次把整个中国文明史纳入世界文化史之中,从而打破了以欧洲史代替世界史的“欧洲中心主义”的史学观,认为“如果中国的历史纪年是真实的,基督教的纪年就是假的,梵蒂冈就是在骗人,欧洲的历史也就是一部谎言的历史”。这反映出( )
A.中国科技水平居于世界领先地位 B.思想解放促使宗教改革兴起
C.世界各地文明开始会合交融 D.中国文化传播影响欧洲社会发展
15.关于唐诗,时人指出“江左宫商发越,贵于清绮;河朔词义贞刚,重乎气质。”“若能掇彼清音,简兹累句,各去所短,合其两长,则文质彬彬,尽善尽美矣。”材料反映当时
A.语言革新与儒学复兴相互促进 B.吸收佛道文化的精髓
C.强化文道合一的政治教化功能 D.南北文化整合的趋势
二、材料分析题
16.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先秦时期是古代中国民族精神构建的时代。《礼记·礼运》语谓:“圣人耐(能)以天下为一家,以中国为一人者,非意之也。”《周易·乾卦·象传》语谓:“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这是人们从天象而感悟人道,认为人应当像自然的运行那样生生不息,不断前进。《礼记·中庸》所谓“中也者,天下之大本也;和也者,天下之达道也”,这种精神,在先秦时期常常被称为“中和”或“和合”。
宋儒在学术上坚持求新,张载认为“学贵心悟,守旧无功”。当然,理学家也会把中华民族的道德情操等熔铸其中。这显示了中华文化的包容与创新的民族特色。
——摘编自郑师渠《历史视野下的中华民族精神》
材料二 15世纪以来,西欧人拿来中国的一些科技发明,充分发挥这些发明的潜能,并将它们用于海外扩张。这种扩张反过来又引发更多的技术进步和制度变化,最终结果是欧洲中世纪文明转变为现代文明。17—18世纪,中国古代的主要经典和儒家学说,在欧洲知识界和上层社会得到了流传和宣扬,成为伏尔泰等启蒙运动者汲取精神力量的源泉。中国历史上传统的仁君统治和大一统的思想,更是主张开明君主专制的启蒙思想家反对欧洲王权所追求的社会楷模。
——摘编自沈福伟《中西文化交流史》
(1)据材料一,概括先秦时期中华民族精神的基本内涵。结合所学知识,以宋明理学为例,说明文化的“包容与创新”。
(2)根据材料二,概述中国元素为世界文明的转变所做的贡献。
1.C
【详解】
结合材料可知,商朝与周边方国作战过程中,实现了商朝文化的输出,特别是阻止了少数民族方国的内迁,所以这有利于华夏文明的主体地位的确立,同时在战争中也实现了文化的吸收融合,有助于华夏文明的扩张,C正确;商代已经进入到奴隶制社会,母系氏族色彩浓厚的说法错误,A排除;材料未涉及宗法等级观念,B排除;中央集权萌芽于春秋战国时期,D排除。故选C。
2.B
【详解】
从材料中的“孔庙数量越多的县……族人更好地应对灾荒,而不必通过暴力方式获得生存资源”可以看出,儒家文化对宗族伦理的提倡是维护社会稳定的一个重要的因素,故B正确;儒家文化并不是高效配置资源的方式,材料强调的是它对社会生活的作用而不是对生产的作用,故排除A;C项是对材料的片面解读,不能全面反映出儒家文化对宗族伦理的提倡是维护社会稳定的一个重要的因素,故排除C;材料中没有体现君主专制的内容,故排除D。
3.A
【详解】
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文景之治属于庙号表述,而贞观之治、康乾盛世及开元盛世属于年号表示,因此A正确,BCD排除。故选A。
4.C
【详解】
根据所学知识可知,中国及深受中国文化影响的朝、日、越等国划在一起,统称为“中华文化圈”,①②③符合题意,所以C正确;④⑤是中国的领土,不符合题意,所以ABD错误。
5.D
【详解】
根据材料和所学可知,这些诗句都反映出忠诚爱国、忠心为民的思想,表明中华民族自战国至晚晴历来具有家国情怀,故D项正确;材料未体现“勤劳勇敢的精神”、“耕读精神”及“艰苦奋斗的精神”,故A、B、C项错误。
6.A
【详解】
根据所学知识可知,从19世纪末痛斥中国传统文化弊端,强烈要求提倡西学推行变法,到1918年力主用中国传统文化造福世界,严复对中西方文化态度发生重大转变的主要原因在于,20世纪初,一战暴露西方文明弊端引发了他的反思,A项正确;维新变法运动早在19世纪末已经失败,排除B项;新文化运动动摇了儒学统治地位不是严复推崇传统文化的主要原因,排除C项;马克思主义得以更加广泛传播是在五四运动以后,排除D项。
7.C
【详解】
根据“从‘奴性’逻辑中解放出来,不盲从一切权威的,被人们认为是天经地义的东西”可得出新文化运动中宣扬民主与科学,要求从愚昧的思想中解放出来,故C项正确;推翻儒学不是其目的,排除A;BD都与材料无关,排除。
8.B
【详解】
由材料“中华民族的祖先分别在多个地区创造了原始文化……它们各有特点,自成系统,既有个性,又有共性”可知,中华文明的起源具有分布广泛,多元一体的特点,故选B;材料强调了多元一体,而未强调中原的特殊地位,排除A;中华文明起源在时间上是有先后的,C项同时出现的说法错误,排除;材料没有提及各地区产生的文明的后续发展状况,无法得出D项结论,排除。
9.C
【详解】
根据材料“他们使用的是字母文字,中国恐怕早就分裂为像意大利、法国、西班牙、葡萄牙那样的许多国家了”可知,字母文字不利于多民族国家的形成和发展,而统一的文字却可以对其起到促进作用,故C选项正确;由材料可知,使用字母文字是欧洲分裂成许多小国家的原因之一,A选项“主要原因”的表述明显与材料不符,故A选项错误;文字的艺术性材料并未提及,故排除BD选项。
10.B
【详解】
据材料可知,北宋时期官方开始四书取士,通过科举考试提升了四书的地位,B正确;程朱理学的统治地位是在南宋朱熹后确立的,A排除;孔子的影响一直在,没有受到冲击,C排除;科举制僵化是明清时期,D排除。故选B。
11.C
【详解】
春秋以后“元享利贞”被阐释为“仁义礼信”四德,结合所学可知此种阐释意在借助传统文化宣扬儒家思想,C项正确;材料没有涉及儒家义理根植于中国传统文化的内容,A项错误;B项说法本身错误,B项错误;春秋以后“元享利贞”被阐释为“仁义礼信”四德是为阐释意在借助传统文化宣扬儒家思想,而不是”贞“在内涵的时代变化,D项错误。
12.D
【详解】
材料“汉字把广大地域内的居民拉近,从而增强了中华民族的凝聚力”体现的是汉字对于增强中华民族凝聚力的重要性,D正确;ABC与材料无关,材料强调的是中华文明有绵延不断的文化“基因”,排除。故选D。
13.A
【详解】
根据材料中“一种未经考察的生活是不值得过的”“唯有理智最为可贵”这两句名言可判断苏格拉底的思想主张与理性思想有关,故A正确;材料中的名言没有提到人们该怎样去认识自己,B排除;材料中名言也没有提到美德即知识和对神灵的批判,排除CD。
【点睛】
14.D
【详解】
伏尔泰对中国文明史采取了肯定态度,并且对欧洲的文明进行了批判,说明中国的文化传播对欧洲社会的发展产生了影响,故选D;伏尔泰肯定中国文明史不代表中国的科技水平居于世界领先地位,排除A;伏尔泰时期是法国启蒙运动时期,宗教改革在此之前已经兴起,排除B;材料内容无法体现世界各地文明开始交融,排除C。
15.D
【详解】
根据“若能掇彼清音,简兹累句,各去所短,合其两长,则文质彬彬,尽善尽美矣。”可知,当时南北文化出现整合的趋势,故选D;材料无法体现儒学复兴的信息,排除A;材料没有涉及佛道文化,排除B;材料无法体现强化政治教化功能的信息,排除C。
【点睛】
16.(1)基本内涵:天下一.家的统一精神;自强不息的开拓精神;兼收并蓄的包容精神。包容:融合先秦以来中国内生的民族精神,接受外来佛教思想的精华、以佛道思想解释儒家义理;包含程朱理学、陆王心学等学术观点不同的流派。
创新:形成以理为核心的新儒学体系;使儒学更具思辨性和哲学性。
(2)贡献:中国先进的科技成果为欧洲开辟新航路和海外扩张、科技的发展以及资产阶级文化的传播提供了重要条件;中国的儒学思想成为他们作为批判专制王权,提出民主政治等主张的重要依据。
【详解】
(1)基本内涵:根据“圣人耐(能)以天下为一家,以中国为一人者,非意之也”得出天下一家的统一精神;根据“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得出自强不息的开拓精神;根据“中也者,天下之大本也;和也者,天下之达道也”得出兼收并蓄的包容精神。包容:结合所学内容可知,宋明理学融合先秦以来中国内生的民族精神,接受外来佛教思想的精华、以佛道思想解释儒家义理;包含程朱理学、陆王心学等学术观点不同的流派。创新主要是形成以理为核心的新儒学体系;使儒学更具思辨性和哲学性。
(2)贡献:根据“15世纪以来,西欧人拿来中国的一些科技发明,充分发挥这些发明的潜能,并将它们用于海外扩张。这种扩张反过来又引发更多的技术进步和制度变化,最终结果是欧洲中世纪文明转变为现代文明”得出中国先进的科技成果为欧洲开辟新航路和海外扩张、科技的发展以及资产阶级文化的传播提供了重要条件;根据“中国古代的主要经典和儒家学说,在欧洲知识界和上层社会得到了流传和宣扬,成为伏尔泰等启蒙运动者汲取精神力量的源泉”、“中国历史上传统的仁君统治和大一统的思想,更是主张开明君主专制的启蒙思想家反对欧洲王权所追求的社会楷模”得出中国的儒学思想成为他们作为批判专制王权,提出民主政治等主张的重要依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