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22张PPT)
长征胜利万岁
高中选择性必修上册第一单元
通读文章,明确线索,理清主要事件。
壹
分析文中的场面描写和细节描写,从而探究本文写人叙事的艺术手法。
贰
体会长征精神的内核,探讨长征精神的现实意义。
叄
教学过程
让我们跟随杨成武的脚步,了解人类历史上的伟大奇迹,了解中国工农红军的坚强意志。今天,我们一起走近长征胜利的激情岁月——《长征胜利万岁》。
一、课堂导入
教学过程
杨成武(1914—2004年),福建省长汀县客家人,中共优秀党员,无产阶级革命家、军事家。17岁任团政委,后任红1军团第1师政治委员,指挥过抗日战争、解放战争,为新中国的创建立下了不朽功勋。1955年被授予上将军衔。1955年获一级八一勋章,1988年获一级红星功勋荣誉章。
(一)作者介绍
教学过程
二、背景介绍
长征是1934年10月到1936年10月期间,中国工农红军进行的一次战略转移。 第五次反“围剿”失败后,中央主力红军为摆脱国民党军队的包围追击,被迫实行战略性转移,退出
(二)背景资料
教学过程
中央根据地,进行长征。后来红军三大主力在甘肃会宁会师,标志着万里长征的胜利结束。 长征是人类历史上的伟大奇迹,共经过14个省,翻越18座大山,跨过24条大河,走过荒草地,翻过雪山,行程约二万五千里,向世界展示了中国工农红军的坚强意志。
(三)文体简介
教学过程
分类
(1)关于一系列事件的记录,通常由参加者所写而不像历史那样拘于形式和完备,如凯撒的《高卢战争回忆录》
(2)一种自传体描述,其口吻常闲逸而亲切、注意的焦点通常在作者所知的人物、事件或时代上。
回忆录
(三)文体简介
教学过程
回忆录的写法特点
可以根据自己的经历详细地写出一个阶段的生活,也可写一个侧面。
写作回忆录要注意真实、广泛、突出六个字。
真实,就是真实记载作者的经历和观感。
广泛,是指回忆录不仅要回忆个人,而且要以个人为主线,串连与之有关的人和事,广泛触及生活的每个角落,反映社会的历史面目。
突出,是指回忆录中的人物要处于突出地位,所列事件要典型,有一定的代表性,提及的其他人物要有个性,不是平平淡淡的叙述。
、
(一)如何理解题目?
(二)速读全文,找出本文的行文线索。
“长征”又被称为“二万五千里长征”,是1934年至1936年间战略转移的专门用语。“长征胜利”是指1936年10月,红一、二、四方面军胜利会师。“万岁”蕴含着作者对参与长征这一人类历史上的伟大行动并取得胜利的自豪之情。
本文的行文线索是时间顺序。按时间顺序由先到后,使文章脉络清晰。
教学过程
三、初步感知
(三)理清思路,划分层次结构。
第一部分(第1-8段):我们终于抵达了吴起镇。
第二部分(第9-20段):我们在毛主席的指挥下,歼灭了蒋介石派来“追剿”的二马骑兵。
第三部分(第21段):与军委警卫连、工兵连在左权参谋长的率领下消灭了千佛山的一股反动民团。
教学过程
第四部分(第22段):离开吴起镇,前往陕北甘泉,中央红军与红二十五、二十七军胜利会师。
第五部分(第23-31段):回忆在吴起镇时,“我”与黄开湘在前往参加召开的全军干部会议途中遇到了邓小平同志。
第六部分(第32-46段):全军干部会议召开,毛主席发表讲话,大家受到鼓舞,最后进行全体会餐。
教学过程
本文的行文线索是时间顺序。按时间顺序由先到后,使文章脉络清晰。
(二)概述本文的主要内容,说出本文写了哪些事件。
本文先写红四团到达吴起镇,再写吴起镇战斗,然后写中央召开全军干部会议,毛泽东同志宣布长征胜利。
(三)学习本文综合运用记叙、描写、议论、抒情等表达方式表达情感的写法。
记叙、描写、抒情、议论等表达方式在本文综合运用,交织细密。记叙、描写中融入抒情、议论,可以增加感染读者的力量。
(一)速读全文,标划重点信息,找出本文的行文线索。
四、文本详析
1.人物动作行为描写。如:红四团的指战员与边区苏维埃政府的同志“互相親贺,互诉衷肠”的行为描写,“我”“骑着马口气跑了三十多里地”的描写等。
2.人物心理描写。如:“我们都很高兴”,见到区苏维埃政府的牌子“像见到久别重逢的亲人”,“我们仍穿着单衣,但情绪很高,心里始终觉得是热乎乎的”,“我的心情和同志们样,十分激动”,“我们越听越激动,越听越高兴,深深感到:胜利来之多么不易”,“只觉得周身的热血直往上涌”等。
3.环境描写。如:开头部分“吴起镇披着灿烂的阳光在欢迎我们”,灿烂的阳光烘托出指战员灿烂的心情;文末部分“这时太阳在天空露出了笑脸,阳光灿烂”,太阳的笑脸就是在烘托和映射指战员的笑脸。
明确:
(四)文中作者运用了哪些不同的手法,来表现红军指战员到达北后无比兴奋和激动的心情?
教学过程
(五)如何理解毛主席“长征是历史记录上的第一次,长征是宣言书,长征是宣传队,长征是播种机”这句话在文中的作用和在当时的意义。
1.毛主席对长征的总结和评价,使文章从上文写红军指战员对长征胜利的激动和兴奋,上升到对长征胜利的理性认识层面,是文章内容的深入与推进,使读者能够更全面、准确、深入地理解长征胜利的意义。同时,以长征的史无前列、长征的伟大和长征精神,为节选部分的标题“长征胜利万岁”做了一个必要有力的注脚“长征胜利万岁”绝不仅仅是一种激情之下的举动表达,而是对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红军长征这一壮举的高度赞扬,是对长征胜利的一种源于理想信念的热情欢呼。
明确:
教学过程
2.毛主席这句话使红军指战员的革命信念更加坚定,激发了红军指战员对革命胜利的信心。这句话告诉红军指战员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红军,开创的是一次史无前列的伟大事业,这是一个推翻旧世界、创造新世界的事业,是一个必定走向胜利的事业。在当时红军长征损失巨大,革命力量锐减得情况下,有利于及时打消有可能在一些人心里产生的消极悲观情绪,使红军指战员认识到共产党和红军力量的伟大,认识到所从事的事业的伟大,看到革命的光明前途,坚定理想信念,增强革命胜利的信心。
教学过程
文中出现了多个场面描写,请任选其中一个场面进行分析。
具体分析其中体现出的场面特点、描写方式及技巧以及情感内涵。
场面记录
(具体段落描述)
第一场景:到达吴起镇 十月十八日这一天带路的同志指着前面的一个村庄,说那就是吴起镇时,队伍中顿时沸腾起来了!“吴起镇到了!”同志们欢叫着跑了下去,看到这个欢乐、热烈的场面,我们都很高兴。吴起镇披着灿烂的阳光在欢迎我们。
场面记录
(具体段落描述)
第二场景:红军歼灭二马骑兵团、消灭反动民团
(1)战士们在一旁手里握着枪,眼睛紧盯着川里。
(2)刹时间,两边山沟里的轻、重武器一齐吼叫起来,两厢伏兵一齐杀了出来。
(3)……敌人无法控制坐骑,纷纷从马背上跌落下来。有的腿还挂在脚蹬里,硬给马拖着跑了。……
场面记录
(具体段落描述)
第三场景:召开干部会议,宣布长征胜利
(1)天虽奇冷,但我和黄开湘同志不知性急还是怎么的,骑着马一口气跑了三十多里地,一头是汗。
(2)这时太阳在天空露出了笑脸,阳光灿烂,也许是刚才骑马狂奔出了阵汗,衣服湿了,现在骤然一热,我身不由己打了一个寒噤,但还是继续听着毛主席讲话,只觉得周身的热血直往上涌。
(3)“顿时响起了热烈的口号声”“会场里霎时升起欢呼声”“口号声此起彼伏”
场面记录 (具体段落描述) 场景特点 描写方式及技巧 情感
第一场景:到达吴起镇 十月十八日这一天带路的同志指着前面的一个村庄,说那就是吴起镇时,队伍中顿时沸腾起来了!“吴起镇到了!”同志们欢叫着跑了下去,看到这个欢乐、热烈的场面,我们都很高兴。吴起镇披着灿烂的阳光在欢迎我们。
欢乐热烈
1.运用动作、神态等描写表现红军的兴奋与激动;
2.“吴起镇披着灿烂的阳光在欢迎我们”运用环境渲染人物心理,拟人的修辞也使得语言活泼有趣。
乐于吃苦,不惧艰难的革命乐观主义精神
场面记录 (具体段落描述) 场景特点 描写方式及技巧 情感
第二场景:红军歼灭二马骑兵团、消灭反动民团 (1)战士们在一旁手里握着枪,眼睛紧盯着川里。 (2)刹时间,两边山沟里的轻、重武器一齐吼叫起来,两厢伏兵一齐杀了出来。 (3)……敌人无法控制坐骑,纷纷从马背上跌落下来。有的腿还挂在脚蹬里,硬给马拖着跑了。……
紧张激烈
(1)运用细节和动作描写:一“握”一“盯”生动形象地刻画出战士们的斗志昂扬。
(2)“吼叫”用拟人的手法,形象生动的写出交战的激烈、场面的壮烈;两个“一齐”交代了战士们士气振奋、上下一心的战斗热情。
(3)运用细节描写,表现了敌人在受到打击时的狼狈。
勇于战斗、善于团结的革命英雄主义精神
(一)尝试归纳长征精神的内涵。
乐于吃苦,不惧艰难的革命乐观主义
勇于战斗,无坚不摧的革命英雄主义
重于求实,独立自主的创新胆略
善于团结,顾全大局的集体主义
其主题是“一不怕苦,二不怕死”,其最显著的特点就是革命英雄主义精神
长征精神是中华民族百折不挠、自强不息的民族精神的最高表现,是保证我们革命和建设事业从弱小走向强大的精神力量。
教学过程
五、深入探究
(二)分析红军长征胜利意义。
1.红军长征胜利创造了历史。是一次远征,一次名副其实的、前所未有的长征!
2.长征是宣言书。长征的胜利宣告了红军战略转移取得了成功。红军是英雄好汉,帝国主义者和他们的走狗蒋介石等辈则是完全无用的。长征宣告了帝国主义和蒋介石围追堵截的破产。
3.长征是宣传队。它向11个省内大约1万万人民宣布,只有红军的道路,才是解放他们的道路。
4.长征又是播种机。它散布了许多种子在11个省内,发芽、长叶、开花、结果,将来是会有收获的。
5.长征的胜利证明了共产党的领导能力。只有跟着共产党中国革命才能取得成功。
教学过程
1.观点一
树立崇高的理想与坚定的信念。在风雨如磐的长征路上,崇高的理想、坚定的信念,激励和指引着红军一路向前。崇高的理想与坚定的信念,能够为我们的学习与生活指明前进的方向,提供前进的动力。
(三)有同学认为如今社会安定,物质生活富裕,我们不必再忆苦思甜、回顾艰辛的长征历程了。你赞同他的观点吗 你认为我们当下还有学习长征精神的意义和必要吗
2.观点二
团结一心,顾全大局。在红军长征途中,曾发生过一个个感人的故事,不论是行进路上的彼此搀扶,还是把最后的食物留给战友,正是团结一心、顾全大局的精神,带领红军走向了最终的胜利。独木不成林,只有团结协作,才能取得成功。这对我们具有重要的教育意义。
3.观点三
树立崇高的理想与坚定的信念。在风雨如磐的长征路上,崇高的理想、坚定的信念,激励和指引着红军一路向前。崇高的理想与坚定的信念,能够为我们的学习与生活指明前进的方向,提供前进的动力。
教学过程
①坚强乐观,对革命胜利充满信心。经历了艰难的长途跋涉,终于迎来了长征的胜利,战士们沸腾欢呼,兴奋激动;在全军干部会议上,作者听了毛主席的讲话,更加明确了革命目标,对胜利充满信心。
②不怕牺牲,勇敢战斗。在吴起镇战斗中,尽管战士们极需休整,但是为了保卫边区人民的革命胜利果实,奋不顾身投入战斗,并且取得了胜利。
③亲民爱民,也深受百姓爱戴。工农红军打掉了地主豪绅的反动民团,老百姓欢天喜地慰问红军,可以看出红军的威信。
④遵守军纪,服从指挥。尽管经历了艰难的长征,红军官兵还是列队进入吴起镇;在战斗中,听从统一指挥,歼灭敌军。
思考这篇文章展示了红军战士们怎样的形象特点?
人无精神则不立,国无精神则不强。精神是一个民族赖以长久生存的灵魂,唯有精神上达到一定的高度,这个民族才能在历史的洪流中屹立不倒、奋勇向前。伟大长征精神,作为中国共产党人红色基因和精神族谱的重要组成部分,已经深深融入中华民族的血脉和灵魂,成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丰富滋养,成为鼓舞和激励中国人民不断攻坚克难、从胜利走向胜利的强大精神动力。
——《节选自《习近平在纪念红军长征胜利80周年大会上发表重要讲话》》
2025年是中央红军长征出发的第91周年,回顾这段历史,我们更加怀念为中国革命事业而献身的千万先烈,更加理解长征战略转移的重大意义。
再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