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战中的插曲》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了解作者、背景及了解回忆录的特点;
2.归纳课文内容并梳理层次结构;
3.学习本文选材的特点;
4.理解百团大战的插曲所体现出来的革命人道主义精神以及对日本侵略者残酷暴行的控诉之情。
教学重点
1.了解课文内容,体会中国人民在残酷的战争中坚守革命人道主义的精神。
2.学习本文选材的特点。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在抗日战争期间,有这样一场战役,它由八路军在华北敌后发动,参战兵力达105个团,毙伤日军20645人,伪军5155人。这是哪一场战役
和平是来之不易的,是先辈们用鲜血换来的。战场是残酷的,有枪林弹雨,朝不虑夕。但战时的生活,并不都是炮火轰鸣、刀光剑影,也常常遇到一些曲折有趣的事情,给人留下深刻的印象。今天,就让我们一起走近——《大战中的插曲》。
二、初读感知
(一)作者简介
聂荣臻(聂双全,1899年12月29日-1992年5月14日),字福骈,出生于重庆江津吴滩镇,毕业于莫斯科东方劳动者共产主义大学,无产阶级革命家、军事家,中国人民解放军的创建人之一、中华人民共和国元帅、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开国元勋,深受全国人民的尊敬和爱戴。1923年3月加入中国共产党,1924年到苏联学习。建国后,历任中央军委秘书长兼中国人民解放军代总参谋长,国防委员会副主席,中央军委副主席,国务院副总理兼国家科委主任、国防科委主任等职。1955年被授予元帅军衔。抗日战争爆发后,聂荣臻先后任八路军第115师副师长、政治委员,在忻口会战中,与林彪共同指挥所部进行了平型关战斗,歼灭日军坂垣师团一部1000余人,缴获步枪1000余支,机枪20余挺,击毁汽车100多辆,马车200余辆,取得全国抗战以来第一个大胜利,打破了日军“不可战胜”的神话,为中国共产党和八路军赢得了国际舆论的称赞和好评。1992年5月在北京逝世,终年93岁。
(二)背景
1940年10月20日,八路军在华北地区向侵华日军发动了规模庞大的百团大战,晋察糞军区3团1营奉命进攻井陉煤矿。战斗结束后,井陉煤矿日籍站长加藤清利和妻子在战斗中死亡,留下2个女儿:6岁的加藤美惠子和还在吃奶的加藤琉美子。虽然日本人发动侵华战争,造成中国人的重大伤亡,无数家庭妻离子散,穷凶极恶的日军甚至连小孩子都不放过,但中国军民面对2个日本幼儿,绝不可能像日军一样残忍。最终加藤美惠子和妹妹被八路军战士救助。聂荣臻元帅听说后,随即命令将两个孩子送到晋察冀军区指挥部,细心照顾收养2个日本孤儿。由于加藤琉美子年纪尚小,聂荣臻元帅特地下令找到附近村庄还在哺乳期的妇女,帮忙喂养加藤琉美子。姐妹二人在聂荣臻元帅 照顾下逐渐稳定,加藤美惠子也慢慢熟悉了聂荣臻元帅,把他当作父亲一般,天天跟在身后。
(三)解题
“大战”指的是抗战时期的“百团大战”,是中国抗日战争时期,中国八路军与日军在中国华北地区发生的一次规模最大、持续时间最长的战役。
“插曲”指的是中国人民救起了两个日本小姑娘的故事,体现出对革命人道主义精神的坚守。
回忆录的写作特点
1.精于剪裁,详略得当,注重实录。在《长征胜利万岁》中作者一方面能够国绕本章节的核心内容”长征胜利”组织 材料,另一方面,作者遵循注重实录的原则,对自己没有亲身经历的事件大胆取舍,保证了文章内容的真实性和严谨性。比如,对毛泽东、周恩来等中央领导机关的同志到达吴起镇这一事件,虽然也能够很好地表现红军长征胜利,但由于作者所在的红四团是中央红军的先头部队,先于主力部队到达,对中央红军到达吴起镇的情形或许不是十分清楚,于是就一笔带过。同样,对军委警卫连、工兵连在左权参谋长的率领下消灭盘踞在千佛山的一股反动民团,作者因为没有亲历,也只是一笔带过。而在《大战中得插曲》中文章仅交代了“拯救”的梗概和聂荣臻与日本小女孩相处的若干细节,如“我牵着她的手,拿来梨子给她吃”大一点的孩子一直跟着我,常常用小手拽着我的马裤腿”等,而将两个小女孩 在指挥所生活的几天里的许多事情省略掉,从而使故事有梗概,有细节,又不至于显得过于烦琐,节省了篇幅,也为文中的议论留下了空间。
2.用小题材来反映大道理。在《大战中的插曲》中所叙述的“八路军拯救两个日本小女孩”事件,与"炮轰鸣、刀光剑 影”的背景百团大战相比,是一件“小事”。本文以这件“小事”,表现了八路军将士坚守的革命的人道主义神,反映了中日人民厌恶战争、渴望和平等宏大主题。
三、文本详析
(一)概述这篇回忆录的主要内容
明确:聂荣臻元帅回忆在抗日战胜时期的百团大战中救起了两个日本小姑娘并把她们送回日本以及美穗子在战后回访聂帅的故事。彰显了伟大的革命人道主义精神,同时也包含了对日本侵华战争的控诉,这个"大战中的插曲"也成 为中日人民友好的佳话。
(二)梳理本文的结构
1. (1)点明事件,写百团大战中救起了两个日本小姑娘。
2. (2--10)回忆救起日本小姑娘的过程。
3. (11--13)聂帅惦念并寻找救起的日本小姑娘,以及战后美穗子回访聂帅。
4. (14--15)点明事件的意义:这段大战中的插曲成为中日人民友好的佳话。
(三)这篇文章在记叙的顺序上有什么特点
明确:多种方法的综合运用,有顺叙、倒叙、插叙。从整个文章可以看出,这是一篇回忆录,用的是倒叙的手法,中间叙述救起日本小姑娘的事情是按照时间的先后顺序来叙述的,是顺叙;在第9自然段,插叙了在晋察冀军区俘虏的叫中西的日本兵的故事,他不但自己留在晋察冀根据地,而且影响到其他被俘虏的日本兵留下来,组织成“反战同盟”。
(四)“大战中的插曲”背景是怎样的 为什么要在叙述事件前交代背景
1.背景:
(1)日本侵华战,1940年10月20日,八路军在华北地区向侵华日军发动了规模庞大的百团大战,晋察冀军区3团1营奉命进攻井陉煤矿。激烈的战事不知何时结束,边区的环境不仅艰苦,而且敌人经常扫荡,部队经常转移,照顾两个小孩子,将有不少困难。
(2)小姑娘的状况:两个日本小女孩,大的五六岁,小的还在襁褓之中。她们的父亲一井陉火车站的日本副站长,受了重伤,经抢救无效殒命,她们的母亲也在炮火中死亡。部队从战火里救起她们的时候,那个不满周岁的女孩伤势很重,经过我们的医务人员及时抢救和治疗,她脱离了危险。
2.作用:日本小姑娘的遭遇是日本侵华战争的结果,不仅给中国人民带来深重灾难,同时也使得日本人民深受其害。正是反映了战争的残酷,使得百姓流离失所,家破人亡,而这种灾难都是日本侵略中国造成的,这是对日本人侵华罪行的控诉,而中国人民理智地救起日本战争遗孤表现出伟大的革命人道主义精神。
四、深入探究
(一)聂帅为什么救助这两个日本小姑娘 作用是什么
原因:
1.孩子是无罪的,也是战争的受害者,如果不救他们,他们会死在战火中。
2.共产党领导下的八路军和日本侵略军不同,实行革命的人道主义,对日本人民尽最大力量进行爱护和关心。
3.充分显示了八路军的国际主义精神,利于对一部分日本人进行工作,促进反战联盟的形成。
救助的过程:
作用:通过完整事件的叙述,八路军对日本小女孩的无微不至的关怀照顾,体现出中国人民伟大而高尚的人道主义精神,对日本小女孩的关怀更体现出对生命的敬畏之心,和日本侵华的“三光”政策正好形成对比,体现出残酷的战争不仅是中国群众遭受苦难,而且日本人民也没有幸免于难。这是对日本侵华战争罪行的控诉!
(二)聂帅在回忆录里记叙了送日本小女孩回国的同时写信给日本官兵的内容是什么 写这封信的目的是什么 效果如何
明确:
1.内容上,日本侵华战争给两国人民带来深重灾难,介绍所送回的日本小姑娘的悲惨状况,表明中国人民对 于日本士兵及人民的态度是既要坚决打击侵略者,也要实行人道主义精神。
2.目的:我们进行抗日战争,这中间不只是打仗的问题,还要注意不失时机地对敌军进行政治工作。用实际行动表明我们的态度:绝不姑息侵略者,也对同是受害者的日本人民给予人道主义的救助和关怀。
3.效果:(1)书信没加封,在日本的下层人员中传递,他们可以看到,他们对此有了很大的反响,被俘虏后要求留下来,帮助我们使用武器,愿意留下来的士兵越来越多,他们组织了“反战同盟”,在我方表现很好,没有逃跑的,战后回到日本还加入了日本共产党。他们还回了信,表示感谢。
(2)他们深受感动,认识到侵华战争的罪恶,表示要道歉,要感谢,赞扬了八路军的革命人道主义精神;
(3)他们发电报和书信,还带来了礼物;
(4)美穗子及其全家访华,带来了日本人民的祝福.
(三)“百团大战中的这个小小的插曲”为什么成为中日人民友好的佳话
明确:1.从中国人民的角度来说,对待战争遗孤的救助,体现出革命的人道主义精神,证明了日本发动的侵华战争的实质就是不正义的战争,也促进了中日人民之间的交往和友好往来。
2.从日本人民的角度来说,中国人民的义举证明了中国人民热爱和平,抗日战争实质上是维护和平和主权的战争,
我们的战争只是针对那些入侵者而言的,而不是对日本人民的,是我们最终取得胜利的保证,而以美穗子为代表的日本民众的态度,更加体现了我们中日友好的主题。
3.个人而言,美穗子回访更加证明了中日人民的友情,在战火纷飞的时代,同是战争受害者的中日人民保持了高度 的一致,美穗子就是一个事实的例子,美穗子的回访以及日本人民的表现更是体现了中日友情。
(四)总结这篇回忆录的特点
1.语言朴实:这篇回忆录没有华丽的语言,把事件的经过如实地进行描述,展现在读者面前,就像在与人交谈,娓娓道来。
2.态度鲜明:在这篇回忆录里聂帅表明了救助小姑娘是出于人道主义救援,这两个日本小姑娘同样是战争的牺牲 品,而我们的救助正是证明侵华战争的罪恶。
3.条理清晰:文章按照“总分总”的顺叙,先是开篇点名事件——在大战中救助了两个日本小女孩的插曲,就下来就 回忆起救助小女孩的过程,以及后续美穗子及其全家的访华,聂帅在人民大会堂接见了他们,最后表明这个事件的意义,称为中日人民友好发热一段佳话。
4.材料运用恰如其分:行文运用了多种记叙方式,既有顺叙、倒叙还有插叙,如在回忆录里收录了致日本官军的书信内容,使得回忆录具有了令人瞩目的历史意义和政治高度,能够深化主题,引起读者思考。
五、作业
或曰:"以德报怨,何如 ”子曰:"何以报德 以直报怨,以德报德。"
《论语 · 宪问》
你赞同“以德报怨”以怨报怨”还是"以直报怨” 写一篇文章,说明你的理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