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2025学年七年级语文·下册(2024年统编版)期末复习课件:第四单元·17 短文两篇(共39张PPT)

文档属性

名称 2024--2025学年七年级语文·下册(2024年统编版)期末复习课件:第四单元·17 短文两篇(共39张PPT)
格式 pptx
文件大小 3.7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5-06-29 08:08:22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共39张PPT)
17 短文两篇
温故知新
知识复盘
字音字形
1.给下列加点字注音。
德馨( ) 鸿儒( )
案牍( ) 甚蕃( )
淤( )泥 清涟( )
亵( )玩 鲜( )有闻
不蔓( )不枝 濯( )
xīn


fán

lián
xiè
xiǎn
màn
zhuó
词语理解
2.解释下列加点词语的含义。
(1)谈笑有鸿儒 鸿儒:____________
(2)可以调素琴 调:______________
博学的人。
调弄,弹奏。
(3)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
之: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而:______________
用于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的独立性,无实义。
表转折,却。
古今异义
3.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古今义。
(1)无案牍之劳形
古义:____________
今义:________
形体、躯体。
形状。
(2)亭亭净植
古义:______
今义:______________
竖立。
栽种;植物。
词类活用
4.指出下列加点词语的词类活用现象并解释。
(1)有仙则名 名: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名词用作动词,出名,有名。
(2)苔痕上阶绿
上: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绿: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名词用作动词,生长上,蔓延到。
形容词用作动词,变绿。
(3)无丝竹之乱耳
乱: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形容词的使动用法,使……扰乱。
(4)无案牍之劳形
劳: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形容词的使动用法,使……劳累。
(5)不蔓不枝
蔓:______________________
枝: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名词用作动词,生藤蔓。
名词用作动词,生枝茎。
(6)香远益清
远: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形容词用作动词,远播,远远地传送出去。
文化文学常识
5.文体知识 铭:古代刻在器物上用来__________或__________的文字,
后来成为一种文体。说:古代的一种文体,可以记事,也可以发表议论,
都是为了说明道理。
警诫自己
称述功德
6.作者简介 刘禹锡(772—842),字梦得,洛阳(今河南洛阳)
人,唐代中晚期诗人,与白居易并称“刘白”,与柳宗元并称“刘柳”。
周敦颐(1017—1073),字茂叔,道州营道(今湖南道县)人,北
宋哲学家。
问题导思
1.你认为“不陋”的居所是怎样的?刘禹锡如何通过事物和象征表达“斯是
陋室,惟吾德馨”?
示例:我认为“不陋”的居所是高尚之人的居所。刘禹锡通过简陋而
清雅的布置,淡泊名利的生活态度,以及与文人雅士的精神交流,来表
达“斯是陋室,惟吾德馨”。
2.除莲花外,还有哪些事物能够象征独特的美德或品质?
除莲花外,竹子也能象征高洁的品质,其坚韧不拔、四季常青的特
性,象征着人的气节和始终保持正直与纯净的精神追求。松树也能象征
高洁的品质,其不畏严寒、屹立不倒的品格,象征着人的坚韧与忠诚,
代表了即便环境恶劣也要坚守本心的态度。
17 短文两篇
聚焦核心
1.文章主题(1)《陋室铭》通过赞美简陋的居所,表达了刘禹锡
不慕名利、安贫乐道的生活态度和高洁傲岸的节操。他以山水起兴,以
陋室为托,言志于德馨,展现了文人雅士的精神追求和高雅情趣。
(2)《爱莲说》以莲花为喻,歌颂了莲花坚贞的品格和君子气度,
暗讽了世俗官僚贪慕富贵和追名逐利的行为。作者通过赞美莲花,表达
了自己洁身自好、不慕名利的精神追求和光明磊落的坦荡胸襟。
2.表达技巧(1)《陋室铭》运用了比兴、托物言志等多种表达技
巧。文章以山水起兴,类比陋室,引出陋室之德;托物言志,借陋室之
景、主人之态,抒发高洁隐逸的情怀。同时,文章用典丰富,句式骈散
结合,节奏明快,音韵和谐,读来抑扬顿挫,富有音乐美。
(2)《爱莲说》运用了托物言志、对比映衬、拟人等多种表达技
巧。作者以莲花自喻,借莲之高洁,表达自己洁身自好、不与世俗同流
合污的精神追求。同时,通过与菊花、牡丹的对比,突出莲花的独特魅
力;拟人的手法赋予莲花人的品质,赞扬其“出淤泥而不染”,生动形象
地展现了莲花的高洁纯净。
17 短文两篇
靶向练习
基础巩固
阅读下列语段,完成1~2题。
①通过阅读周敦颐的《爱莲说》,感受到了莲的魅力。“出淤泥而
不染,濯( )清涟而不妖”最能见莲之风骨。②可我却喜欢“香远益清,
亭亭净植”,莲轻盈洁净,亭亭玉立,迎风摇曳,清香四溢,展现着独
特的风韵。③至于“可远观而不可xiè( )玩”,则让我有了驻足不前的
犹豫,这等清高底蕴自非凡物,也当然是我等可望而不可即的了。④当
读到曹植“览百卉之英茂,无斯华之独灵”时,人们更加钦佩这水中精灵,
想一睹其芳容。
1.阅读语段,给加点字注音,根据拼音写汉字。
(1)濯( )清涟
(2)xiè( )玩
zhuó

2.语段带序号的句子中有一个是病句,请指出并修改。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第①句。成分残缺,缺主语,“感受到了莲的魅力”前面加上“人们”。
3.下列句子朗读节奏的划分正确的一项是( )
D
A.山不/在高,有仙/则名 B.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
C.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 D.南阳/诸葛庐,西蜀/子云亭
【解析】A.山/不在高,有仙/则名;B.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C.无/
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
4.下列有关文学文化常识的表述错误的一项是( )
B
A.铭,古代刻在器物上用来警诫自己或者称述功德的文字,后来成为一
种文体。
B.“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中的“鸿儒”指博学的人,“白丁”指没有学
问的人。
C.《陋室铭》中的“丝竹”泛指音乐。丝,指弦乐器;竹,指管乐器。
D.莲花简称“莲”,它的别名还有“荷花”“芙蕖”“菡萏”“芙蓉”等,在我国
的文化故事中很早就出现了“莲”的形象。
【解析】“白丁”指平民,没有功名的人。
5.根据提示默写。
(1)刘禹锡在《陋室铭》中,用“__________,__________”表明自己
无论身处何境,只要德行美好,都能追求独立人格的初心。
(2)《陋室铭》中,作者用“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表现作者
交友之雅。
(3)周敦颐《爱莲说》中的“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激
励我们要像莲花一样无论身处何种境地,都要保持自身的高洁。
(4)周敦颐《爱莲说》以“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来表
现君子志洁行廉、仪态端庄,令人敬重而不敢轻侮的品性。
斯是陋室
惟吾德馨
谈笑有鸿儒
往来无白丁
出淤泥而不染
濯清涟而不妖
亭亭净植
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
能力提升
6.有人说《陋室铭》中“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的“上”“入”与“绿”“青”
用得好,你赞同吗?请写出理由。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赞同。“上”“入”把“苔痕”“草色”拟人化,生动传神,化静为动。
“上”字生动地写出苔痕漫上台阶的状态;“入”字生动地写出“草色”有情,
映入帘中的可爱形象。同时,一“绿”一“青”生机盎然,显得陋室别致宁
静,衬托出主人情趣高雅、安贫乐道的脱俗形象。
7.作者在《陋室铭》中提到诸葛庐、子云亭有哪些作用?请简要分析。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8.《爱莲说》称莲为“花之君子”,根据课文内容,请用自己的话谈一谈
你心目中的君子应该具备哪些美好品质。
采用类比的手法,以历史上两个知名人物的居室和自己的陋室作类比,说明陋室不陋的原因是主人德行高尚,表达了自己对高洁情操的追求。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示例:①莲花“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君子也应生性高洁,
不与世俗同流合污。②莲花“中通外直,不蔓不枝”,君子也应虚心、正
直,为人方正端庄。
9.结合文章内容并联系生活实际,谈谈你对“出淤泥而不染”这一人生境
界的理解。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示例:“出淤泥而不染”象征君子身处污浊的环境而不同流合污、随
俗浮沉的品质。在物质生活日益丰富的今天,我们应该始终保持这种操
守,坚守内心的原则,保持纯真与高尚。(意对即可)
综合拓展
(一)
【甲】山不在高,有仙则名。水不在深,有龙则灵。斯是陋室,惟
吾德馨。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可以调
素琴,阅金经。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南阳诸葛庐,西蜀子云
亭。孔子云:何陋之有?
(选自刘禹锡《陋室铭》)
【乙】阳明子 既为何陋轩,复因轩之前营,架楹为亭,环植以竹,
而名之曰“君子”。曰:“竹有君子之道四焉,中虚而静,通而有间,有
君子之德。外坚而直,贯四时而柯叶无所改,有君子之操……清风时至,
玉声珊然 ,风止籁静,挺然特立,不挠不屈,有君子之容。竹有是四
者,而以‘君子’名,不愧于其名;吾亭有竹焉,而因以竹名,名不愧于
吾亭。”
(节选自王守仁《君子亭记》)
【注释】①阳明子:王守仁,世称“阳明先生”,明代理学家、教育
家。正德元年(1506),被贬贵州,在此建造了一座何陋轩,后又建了
君子亭。②珊然:珮玉相击,音节舒缓。
10.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语的意思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B
A.有仙则名 不愧于其名也
B.有龙则名 思而不学则殆(《〈论语〉十二章》)
C.外坚而直 而钱不湿(《卖油翁》)
D.何陋之有 下车引之(《陈太丘与友期行》)
【解析】A.动词,出名/名词,名字;B.都是副词,就;C.连词,表并
列/连词,表转折,却;D.宾语前置的标志/代词,指元方。
11.下列对【甲】【乙】两文理解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甲】文是一篇以骈句为主的铭文,其在语言风格上的特点为句式整
齐、节奏分明、音韵和谐。
B.【甲】文先以“苔痕”二句写室内生活情趣之高雅,再以“谈笑”四句写
“陋室”环境之清幽。
C.【乙】文中的“贯四时而柯叶无所改”,表面写竹子,实际说明了君子
应保持节操。
D.【乙】文作者认为竹子具备君子的品质,因此将环绕着竹子,就轩檐
而建的亭子命名为“君子亭”。
【甲】文中“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是写室外环境的清幽雅致,通过苔
痕和草色来映衬陋室的宁静和高雅,而非写室内生活情趣之高雅。而“谈
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可以调素琴,阅金经”四句则是写室内人物的活
动和情趣,表现了陋室主人的高雅志趣和品德,而非写“陋室”环境之清幽。
【答案】B
12.将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斯是陋室,惟吾德馨。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不挠不屈,有君子之容。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这是简陋的屋舍,只是因为我(住屋的人)的品德美好(就不感到简陋了)。
不屈不挠,有君子的风度。
13.请你根据【甲】【乙】两文的内容,将表格补充完整。
“物”之特点(原文句子) “物”之象征
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 形。 ①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
中虚而静,通而有间。 象征君子谦虚、通达的品行。
②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 象征君子坚韧正直、初心不改的
操守。
象征君子志趣高雅、不慕名利、安贫乐道的品格。
外坚而直,贯四时而柯叶无所改。
14.结合【甲】【乙】两文,分析它们在文章主旨方面的相似之处。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两文都表达了对君子品格的赞美和追求。【甲】文通过赞美陋室主
人的高雅志趣和品德,展现君子安贫乐道、德馨四溢的品质;【乙】文
则以竹喻君子,强调君子的四种品德,彰显了君子风范。
【乙文参考译文】阳明先生已经建造了何陋轩,接着又在轩的前面,搭
建起柱子来造亭子,在亭子周围种上竹子,给这个亭子取名为“君子”。
他说:“竹子具有君子的四种品德,虚心而静默谦恭,通达而有节制,
有君子的德行。竹节分明而笔直,历经四季变换而枝叶不改,有君子的
节操……清风吹拂时,它发出玉石般清脆的声音,风停声静,它依然挺
拔独立,不屈不挠,有君子的风度。竹子具备这四种品德,所以用‘君
子’来命名它,是名副其实的;我的亭子边种了许多竹子,因此也借用
竹子来命名,这个名字也配得上我的亭子。”
(二)
【甲】水陆草木之花,可爱者甚蕃。晋陶渊明独爱菊。自李唐来,
世人甚爱牡丹。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中通外直,
不蔓不枝,香远益清,亭亭净植,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
予谓菊,花之隐逸者也;牡丹,花之富贵者也;莲,花之君子者也。
噫!菊之爱,陶后鲜有闻。莲之爱,同予者何人?牡丹之爱,宜乎众矣。
(选自周敦颐《爱莲说》)
【乙】兰之味,非可逼而取 也。盖在有无近远续断之间,纯以情
韵胜。氲氲无所,故称瑞 耳。体兼彩,而不极于色,令人览之有馀,
而名之不可;即善绘者以意取似,莫能肖也。其真文王、孔子、屈原之
徒,不可得而亲,不可得而疏者耶?
(节选自张大复《梅花草堂集》)
【注释】①取:这里指唤取(兰的香味)。②氳(yūn)氳:弥漫
飘忽。③瑞:祥瑞。
15.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意思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A
A.水陆草木之花 兰之味
B.陶后鲜有闻惟闻女叹息(《木兰诗》)
C.纯以情韵胜 以钱覆其口(《卖油翁》)
D.而名之不可 有仙则名(《陋室铭》)
【解析】A.都是结构助词,的;B.听说/听到;C.因为/用;D.说出来/出名。
16.下列对选文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甲】文分为两部分,第一部分是对莲花形象的铺排描绘,后一部分
揭示莲的寓意,并以莲自况。
B.【甲】文中,作者用“予独爱莲”一语道出了心意,表明自己与陶渊明
归隐田园的区别,也表达了对世间众人随波逐流的不满。
C.【乙】文认为,兰花是周文王、孔夫子、屈原大夫的同类,不因为得
利而亲近,也不因无利而疏远。
D.【乙】文中,作者认为兰花兼有各种颜色,但色彩素淡清纯,不走极
端,所以兰花被视为寓意吉祥的花草。
【解析】结合“兰之味,非可逼而取也……故称瑞耳”可知,作者认为兰
花的香气不是逼近就可以闻嗅品赏的,是在似有似无,忽远忽近,时断
时续之间,纯粹以情韵取胜,因此兰花被视为寓意吉祥的花草,并非因
为“色彩”。
【答案】D
17.用现代汉语翻译选文中画线的句子。
(1)牡丹之爱,宜乎众矣。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兰之味,非可逼而取也。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对于牡丹的喜爱,应当人很多了。
兰花的香气,不是逼近就可以闻嗅品赏的。
18.结合具体内容,分析【甲】【乙】两文作者各自的志向。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甲】文作者用感叹的方式含蓄地表明自己既不愿像陶渊明那样归隐田
园,又不愿像世人那样追逐功名富贵,他要在污浊世间保持清白的操守
和正直的品德(洁身自好);【乙】文作者用反问的方式,将兰花与文
王、孔子、屈原类比,表明自己要像兰花那样,保持高洁庄重的品性。
19.请你结合【甲】【乙】两文的内容,从写法与语言风格两方面,说
说两文的相似之处。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①【甲】【乙】两文都运用了托物言志的手法,不仅赞颂了“莲”
“兰”的香气宜人,外表秀美,还赞扬了两者所代表的洁身自好,品德高
尚的品质。②语言风格上,两文都以散句为主,句式长短相间,错落有
致,富于变化。
【乙文参考译文】兰花的香气,不是逼近就可以闻嗅品赏的。是在似有
似无,忽远忽近,时断时续之间,纯粹以情韵取胜。(它的)香气弥漫
飘忽,却无定处,所以被看作祥瑞。兰花,兼有不同的颜色,但它的色
彩素淡清纯、含蓄温润,决不是姹紫嫣红、艳丽炫目的,总让人观赏后
有无穷的感受,却又难以用语言来表达;兰花的形态意趣,即使是善于
绘画的人,也只能凭自己的体会来描绘,不能与兰花的神韵相同。兰花
恐怕真的是像文王、孔子、屈原那样,这不就是不因为得利而亲近,也
不因无利而疏远吗?
感谢观看
非常感谢您的聆听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