岳麓版高中历史必修一第一单元 中国古代的中央集权制度第3课 古代政治制度的成熟学案+检测+课件(共43张) (3份打包)

文档属性

名称 岳麓版高中历史必修一第一单元 中国古代的中央集权制度第3课 古代政治制度的成熟学案+检测+课件(共43张) (3份打包)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1.8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岳麓版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16-06-30 17:09:21

文档简介

第3课 古代政治制度的成熟
编写:贾乐永 班级: 姓名: 学号: 小组: 审核人:高一历史组
【课标要求】
列举从汉到元政治制度演变的史实,说明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特点
【学习目标】1、列举从汉到元中国中枢权力体系的变化?
2、列举中国古代选官制度和选官标准的变化?掌握科举制的重大意义?
3、熟知中国古代监察和谏议制度的变化?
预习案——【自主学习,知识梳理】
【自主学习要求】
1、结合学案中的内容,自主学习课文基础知识部分,并自主构建本课知识体系。
2、小组内相互检查基础知识,找出错误并改正。
一、古代政治制度成熟的表现:
(一)以三省六部制为代表的中央行政体制(中央官制的演变)
1、秦:三公九卿制
2、西汉:中外朝制度 (目的: )
3、隋唐:三省六部制
(1)三省和六部的职责:中书省(隋称内史省)
门下省 封驳审议;对皇帝负有谏议职责
尚书省 六部
(2)特点:相互牵制,互为补充,分工明确
(3)作用:a分工明确,提高办事效率
b 分割削弱相权,加强了皇权
c 标志着中国古代政治体制发生了深刻变化,对后世国家体制产生深远影响
4、宋代:二府三司制 (把宰相权力一分为三,削弱相权,加强皇权)
(1)二府:中书门下——————掌管行政
枢密院———————掌管军事
(2)三司:度支、盐铁、户部——掌管财政——“计相”
5、元代:废除三省,实行中书一省制,只设 (全国最高行政机构)
(中央:中书一省制)
(地方:设 行中书省,简称“行省”、“省”,即行省制)
(二)以科举制为代表的选官用人制度(选官制度)
1、原因:补充 保证 ,巩固统治
2、演变过程:
(1)西周时期: 世卿世禄制 (世袭) (选官标准:血缘)
(2)战国、秦和汉初: (选官标准:军功)
(3)汉武帝时期: (选官标准:品行、孝廉)
(4)东汉末年—魏晋南北朝时期: 九品中正制 (选官标准:门第、出身)
(5)隋唐时期: (选官标准:才学、考试成绩)
① 原因:士族没落,旧的门第选官制度已经不适应政治和社会发展的需要
② 概况: 隋朝创立,唐朝完善
③作用:
进步性:A科举制的创立扩大了
B为官僚队伍提供了
C有利于加强中央集权,(选拔人才、任命官吏的权力集中到中央政府,由朝廷任命);
D促进教育、文化发展,保证儒家思想的正统地位
局限性:严重束缚人们的思想; 忽视实用学问研究,阻碍科技的发展;
阻碍近代知识分子开眼看世界,是近代中国落后于西方的文化原因。
过分注重才学,忽视品行,也不利于公平公正选拨人才。
(6)明清时期:八股取士——束缚士人思想的工具 (选官标准:八股文)
3、思考:选官制度的启示?
①把德放在首位,德才兼备 ②推荐与考试相结合 ③杜绝依靠门第出身的不正之风
④官员选拔方式不断完善 ⑤官僚队伍建设关系国家和社会的稳定、发展
(三)监察与谏议制度
1、监察制度——目的:保证官僚队伍的廉洁和效率
(1)秦朝:
(2)汉朝:御史府 中央: 地方:
(3)宋代: 地方:通判
(4)明清:——顶峰
A 中央: 都察院、六科给事中(合称 科道)
B 地方:
2、谏议制度——目的:谏正皇帝过失,防止决策失误
(1)隋唐:
(2)宋代:
(3)明清:专门的谏议机构已经没有 原因:专制皇权的高度加强
3、评价:局限:不能从根本上
积极:在整顿吏治
二、汉唐以来政治制度的基本特点:(对中国古代政治制度成熟的评价)
1、中央集权不断加强,对地方进行有效的控制和管理
2、科举选官制度、监察与谏议制度不断完善,反映社会结构不断变化,不断吸纳新生力量,
使统治基础更为稳固
【自主构建知识体系和我的困惑】
课中案——【课堂互动,合作探究】
探究一:历史重现
贞观年间,某地发生严重旱灾,上奏朝廷。大臣甲提交书面处理方案:A.举行大型祭天求雨仪式,B.削减灾区赋税,C.修筑引水灌溉渠道。大臣乙认为甲的处理方案可行,上呈至皇帝,皇帝赞许,吩咐大臣丙负责执行。大臣丙将任务依次分配到属下三个部门。
1.大臣甲、乙、丙所在的机构分别是什么?
2.任务分配到哪三个部门?
3.结合课本所学和课件示意图展示,说明唐朝三省六部制下的政治特点?
探究二:全面认识科举制
材料一 我想,科举制度的最大优点是从根本上打破了豪门世族对政治权力的垄断,使国家行政机构的组成向着尽可能大的社会面开放。科举制度表现出这样一种热忱:凡是热爱这片国土的人才,都有可能被选拔上来,即便再老再迟,只要能赶上考试,就始终能为你保留着机会。
材料二 科举制度的直接结果,是选拔出了十万名以上的科举制度的直接结果,是选拔出了十万名以上的进士,百万名以上的举人……就整体而言,却是中国历代官员的基本队伍,其中包含一大批极为出色的、有着高度文化素养的政治家和行政管理专家。
材料三 用八股文取士,不仅内容限定、格式限定,而且许多连接词也是限定的……八股文的毛病首先不在形式而在内容。这是一种毫无社会责任和激情,不知究竟要选择什么样的人的昏庸的考试方式。全国士子通过这项考试一年又一年地钻研八股文的写法,结果造成大量的废物。
材料四 世界影响 很多西方学者对中国的科举制度都有着极高的赞赏和评价。美国学者柯睿格在《哈佛亚洲研究学报》上发表论文说:“以科举考试为核心的中国文官行政制度的创立,是中国对世界的最重要的贡献之一”。美国汉学家卜德说:“科举制无疑是中国赠予西方的最珍贵的知识礼物”。《剑桥中国隋唐史》的编者崔瑞德认为,科举制度“为所有西方国家以考试录用人员的文官考试制度提供了一个遥远的榜样”。科举制被称为中国古代的“第五大发明”。
根据以上材料,全面评价科举制度?
【巩固训练】
1、下列关于汉武帝实行的“察举制”的叙述,正确的事( )
①汉朝选举人才的选官制 ②规定以考试成绩决定是否录用
③一种由下而上的选官制度 ④一种监察检举不法官员的制度
A. ①② B. ①③ C. ①②③ D.①②④
2、隋唐时期实行三省六部制,下列关于该制度的评述正确的是( )
①分散相权以加强皇权 ②形成严密的封建官僚机构
③有利于减少中央政令的失误 ④三省六部制基本上被后世历朝沿袭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②④ D.①③④
3、宋代对三省六部制多有调整,其核心是( )
A.重新划分部门职能,提高办事效率 B.加大各部权限,发挥官员的主动性
C.充分分割军队指挥权,防止将领反叛 D.消解相权,强化皇权
4、三省六部制形成后得以长期沿用,最主要的原因是:( )
A.促进民族融合的需要 B.巩固统一的需要
C.发展封建文化的需要 D.适应了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统治的需要
5. 就加强中央集权而言,科举制的作用主要体现在( )
A 冲破了世家大族垄断仕途的局面 B 扩大了各级官吏的来源
C 扩大了封建统治的社会基础 D把选拔任用官员的权力集中到中央
6.不属于古代中国政治制度特点的是
A.皇权至上 B.高度中央集权
C. 发展稳定,一成不变 D.深受宗法、等级观念影响
7、唐太宗时期,假设国家要在关中一带修建一项大型水利工程,这项工程的实施涉及到众多机构,按制度规定其运作程序是 ( ) A.尚书省→中书省→门下省→工部 B.中书省→门下省→尚书省→工部 C.中书省→门下省→尚书省→户部 D.尚书省→门下省→中书省→工部
8、隋唐三省六部制完善了自秦以来的中央集权制度,其积极意义在于( )
A.解决了中央与地方的矛盾
B.有利于选拔人才,保证了政治清明
C. 中央机构有了明确的分工与制约,提高了工作效率
D. 加强了皇权
9、唐朝和宋初加强君权的措施中,最为相似的是( )
A 设立六部 B 分散地方官员的权力
C 分化相权 D 解除统兵大将的兵权
10、“学而优则仕”“鱼跃龙门”“金榜题名”等术语打上了中国古代哪一制度的烙印( ) A.科举制 B.宗法制 C.分封制 D.三省六部制
课后案——【课后拓展】
中国古代谏议制度 谏议史可分为两大阶段:自汉至宋为建立和发展阶段,元朝为搁置阶段,至明清则败坏变质。不过,由于谏议制度本身的复杂性,很难将其演变过程说得一清二楚。以谏为职的官员称作谏官,又形象地被称作言官。进谏的职责通常由谏议大夫和给事中共同承担;按字面理解,给事中的意思是负责宫廷事务,但实际上给事中也负有进谏使命。谏议包括奏议和封驳。奏议是指向皇帝提出批评性的意见,通常取书面形式,如果上奏的谏官是政府议事机构的成员,也可采取口头形式。封驳是指一种程序:当谏官认为敕令或其它包含有皇帝旨意的文件不妥时,加封后退回,以示异议。
BDDDD CBCCA
【评测练习】
1.下列中国古代官职中具有监察职能的是
①太尉?? ②御史大夫?? ③刺史?? ④军机大臣
? A.①④??????????B.①③???????????C.②③????????????D.③④?
2.据《汉书》记载,汉武帝时,某一官员“周行郡国,省察治状,黜陟能否,断治冤狱??’这一官员的身份应是?
A.丞相??? ?B.郡守???? C.州牧???? D.刺史?
3.政论家认为,唐宋以后,丞相制度最好的时代是唐代。这主要是因为?
A.任命一人当宰相,避免纷争???? B.三省分权,相互牵制?
C.宰相与枢密院分掌政军大权???? D.尚书台掌管军国大事?
4.隋朝六部制中“民部”在唐朝时改名为“户部”,根据所学知识判断改名称是在?
?A.唐高祖时期?????? B.唐太宗时期???????
C.武则天时期?????? D.唐玄宗时期?
5.?“既非副贰,又非属官,故常与知州争权。每云:‘我是监郡,朝廷使我监汝!’举动为其所制。”材料描述的是?
A.西汉的刺史???? B.北宋的通判????
C.明朝的锦衣卫???? D.清朝的军机大臣?
6.史载“以天下之广、四海之众,千端万绪,须合变通,皆委百司商量,宰相筹划,于事稳便,方可奏行。岂得以一日万机,独断一人之虑也。”与此相符的措施是:?
A.建立中朝???????? B.设三省六部?????????
C.设三司使????????? D.设立军机处?7.阅读下列材料:?
7. 材料一??唐制,每事先经由中书省,中书做定将上,得旨,再下中书,中书付门下。或有未当,则门下缴驳,又还中书又将上,得者再下中书,中书又下门下。若事可行,门下即下尚书省。尚书省但主书镇“奉行”而已。?
??? ——朱熹《朱子语类》?
材料二??元朝大政委于中书省,今冀、晋、内蒙及河南的黄河以北地区称“腹里”,由中书省直辖。中书省也称都省,为全国行政中枢。总领各行省,又兼辖腹里。地方设行中书省,简称“行省”。元制,凡有重大军事,则谴中书省官员前往督之,其班底仿中书省建制,故称“行中书省”。《元史〃地理志》中载:“自封建变为郡县,有天下者,汉、隋、唐、宋为盛,然幅员之广,咸不逮元。”?
请回答:?
(1)材料一中指的是唐朝的哪项制度?请结合所学知识说明这项制度使丞相的权力有何变化?(3分)?
?
(2)材料二中元朝的中书省与唐朝的中书省有何不同?(4分)????
(3)结合所学知识,简要概述自秦到宋丞相制度的发展。(8分)
参考答案:
CDBBBB?
7.(1)三省六部制。丞相权力分散,互相制约。(3分)?
(2)唐朝的中书省是中央机构之一,掌管国家政令的草拟;元朝设置的中书省是全国最高行政机构。(4分)?
(3)秦汉时期丞相权力较大,实际上掌握行政实权;汉武帝时设内朝,夺取丞相权力;唐朝的三省六部制使相权被分割;宋代增设副宰相,宰相的权力被进一步削弱。(8分)
课件43张PPT。第3课 古代政治制度的成熟
高一历史 必修一 岳麓版

第3课 古代政治制度的成熟
课标要求:
列举从汉到元政治制度演变的史实,
说明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特点【知识体系】
一、政治制度成熟的表现
(一)以三省六部制为代表的中央官制
(二)以科举制为代表的选官制度
(三)监察与谏议制度
二、汉唐以来政治制度的基本特点【重点难点】
1、三省六部制内容、特点、评价
2、科举选官的标准及其评价皇帝的烦恼之相权过大 材料:汉景帝时期,窦太后想封其兄王信为侯,景帝不敢独自做主,“请得与丞相计之”。而丞相周亚夫说:“高帝约‘非刘氏不得王,非有功不得侯,不如约,天下共击之’。今信虽太后兄,无功侯之,非约也”。丞相不同意,景帝也只好作罢。
通过上述材料,大家可以得出什么结论? 阅读教材第10页梳理出汉、隋唐、宋、元统治者如何创新制度缓解 皇权与相权的矛盾。 三公九卿制中外朝制度尚书台(代三公)三省制萌芽三省六部制二府三司制中书一省制一、古代政治制度成熟的表现
(一)以三省六部制为代表的中央官制皇帝1、秦朝中枢权力体系
三公九卿制 丞相位高权重,易威胁皇权
建立中朝皇 帝 九 卿 有事上报2、西汉汉武帝时执行机构
决策机构皇帝(皇权至上)尚书省 负责执行中书省 起草诏令 门下省 封驳审议 凡军国大事,必由中书省决策门下省审议复奏然后交付尚书省颁布执行3、三省六部制历史重现探究一A.礼部 B.户部 C.工部中书省、门下省、尚书省 贞观年间,某地发生严重旱灾,上奏朝廷。大臣甲提交书面处理方案:A.举行大型祭天求雨仪式,B.削减灾区赋税,C.修筑引水灌溉渠道。大臣乙认为甲的处理方案可行,上呈至皇帝,皇帝赞许,吩咐大臣丙负责执行。大臣丙将任务依次分配到属下三个部门。1、集体宰相制,相权一分为三。(决策、审议、执行分解)
2、相互牵制,互为补充,避免权臣大权独揽,有利于加强皇权。
3、分工明确、相互合作,提高行政效率。
4、君主专制权力在一定程度上受到三省的制约。
(唐朝皇帝敕令必须令出中书,门下可封驳)结合课本所学和课件示意图展示,
说明唐朝三省六部制下的政治特点?汉代宰相是首长制,
唐代宰相是委员制。
----钱穆《国史新论》
你如何理解这句话?皇 帝中书省尚书省门下省吏
部户
部礼
部兵
部刑
部工
部枢 密 院(西府)度
支盐
铁户
部中书门下(东府)军政行政财政4、宋代:隋 唐 三省六部制不参与政事不参与政事二府三司制相权再被分割皇权继续加强三 司1)进一步分割相权,加强了皇权
2)职权分散,效率低,“冗官”宋朝进一步分割、削弱宰相的权力三省二府三司皇帝枢密院中书省门下省尚书省中书门下财政度支盐铁户部军政工部六部吏部户部礼部兵部刑部三衙禁军统兵权调兵权行政宰相三省基本不参与政事参知政事(副相)4、宋代枢密使三司使
计相皇 帝中书省尚书省门下省吏
部户
部礼
部兵
部刑
部工
部枢密院度
支盐
铁户
部中书门下军政行政财政财政宋代:二府三司制不参与政事不参与政事归入归入5、元代:中书一省制三 司相权反弹 威胁皇权【对应练习】
下列选项中,通过直接变革宰相制度来加强皇权的措施是
①西周实行分封制
②西汉设置刺史
③唐朝实行三省六部制
④宋朝设立参知政事
A ① ② B ① ④ C ② ③ D ③ ④D 中国古代说法,人生有四大喜事:“久旱逢甘霖,他乡遇故知,洞房花烛夜,金榜题名时。”请看图文 以上图文材料反映了历史上哪种制度?皇帝的烦恼之选官取才(二)以科举制为代表的选官制度发展演变(读教材,填表格)八股文 才学 考试成绩门第出身品行(孝廉)军功血缘标准八股取士明清科举制隋唐九品中正制东汉末、魏晋南北朝察举、征辟汉武帝军功爵制战国、秦、
西汉初世卿世禄西周制度
朝代特点:标准越来越科学、公正、公平皇榜金榜会试的朱卷北京国子监内的元代进士题名碑宋代科举考试图 唐代长安大雁塔成为当时考
中进士者题名以显荣耀之处 科举制的创立,是中国古代政治制度方面的一个重要建树,被称为中国古代的“第五大发明”,意义重大,影响深远。探究二 你能对科举制的作用作出评价吗?你知道
它对中国及世界产生了哪些深远影响吗? 材料一我想,科举制度的最大优点是从根本上打破了豪门世族对政治权力的垄断,使国家行政机构的组成向着尽可能
大的社会面开放。科举制度表现出这样一种热忱:凡是热爱这
片国土的人才,都有可能被选拔上来,即便再老再迟,只要能
赶上考试,就始终能为你保留着机会。材料二科举制度的直接结果,是选拔出了十万名以上的进士,百万名以上的举人……就整体而言,却是中国历代官员
的基本队伍,其中包含一大批极为出色的、有着高度文化素养
的政治家和行政管理专家。材料三用八股文取士,不仅内容限定、格式限定,而且许多连接词也是限定的……八股文的毛病首先不在形式而在内
容。这是一种毫无社会责任和激情,不知究竟要选择什么样的
人的昏庸的考试方式。全国士子通过这项考试一年又一年地钻
研八股文的写法,结果造成大量的废物。
很多西方学者对中国的科举制度都有着极高的赞赏和评价。美国学者柯睿格在《哈佛亚洲研究学报》上发表论文说:“以科举考试为核心的中国文官行政制度的创立,是中国对世界的最重要的贡献之一”。美国汉学家卜德说:“科举制无疑是中国赠予西方的最珍贵的知识礼物”。《剑桥中国隋唐史》的编者崔瑞德认为,科举制度“为所有西方国家以考试录用人员的文官考试制度提供了一个遥远的榜样”。科举制被称为中国古代的“第五大发明”。
中国古代的科举选官制度被西方学者推崇的原因是什么?
科举制面向社会、公平竞争,强调凭才能而不是凭出身选拔官吏。体现西方的自由平等观念。 材料四 世界影响①扩大统治的社会基础、提高官员文化素质。(依据课本)
②加强中央集权。
③促进教育发展和儒家思想的传播 (尊师重教)
④推动文学艺术的发展①严重束缚人们的思想。
(形式上渐趋机械死板,不利于思想自由,扼杀人性和创造力)
②忽视实用性,不利于科技的发展。
(内容上重人伦轻自然少实践,不利于自然科学的发展。)
③阻碍近代知识分子开眼看世界,是近代中国落后于西方的文化因素。唐太宗在金殿瑞门见新科进士鱼贯而出,得意地说:“天下英雄,入吾毂(gǔ)中。”
明代思想家顾炎武则说:“八股之害,等于焚书,而败坏人才,有甚于咸阳之郊所坑者四百六十余人也。”
有人说今天的公务员考试是对科举制的批判和继承,对此应该怎样理解?
吸收了科举制公开公平公正和量才录用等因素,舍弃其不合理的因素,增加合乎时代与国情的新因素。古为今用【对应练习】
之所以说科举制扩大了封建社会的统治基础,原因是
A科举制是一种具有鲜明中国特色的选官方式
B很多具有文化素养的世人为国家所用
C提高了专制政府的行政效率
D体现一定的公平公正性B1、目的:为了保证官僚队伍的廉洁和效率2、区别概念:不一样,监察的对象是百官,
谏议的对象是皇帝的言行和决策。3、发展演变
(阅读教材P12填写表格) 御史大夫中央:御史府(御史大夫)
地方:刺史通判(地方)都察院(监察御史)六科给事中按察使司门下省谏 院明清专门的谏议机构取消材料一:
据史料介绍,唐太宗李世民曾是一位“广开言路,虚心纳谏”的贤明君主。他说“以铜为镜,可正衣冠;以古为镜,可知兴衰;以人为镜,可观得失。”在魏征与唐太宗合作的17年里,魏征给唐太宗提了几百条意见,唐太宗基本上都采纳了。 材料二:中国历代都有臭名昭著的大贪官出现,如秦朝的赵高、汉朝的董卓、三国的黄皓、南北朝的阮佃夫、隋朝的杨素、 唐朝的李林甫、宋朝的秦桧、元朝的哈麻、明朝的魏忠贤、清朝的和珅……等等,层出不穷。结合上述材料,你如何看待中国古代的
监察、谏议制度?4、评价 消极:不能从根本上约束皇帝的无上权力,不能杜绝腐败和低效

积极:在整顿吏治,打击地方割据势力,维护中央集权,谏正皇帝过失,防止决策失误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4、评价 三省六部制(制度保障)



科举制 监察制度
(人才基础) 维护公平公正 (廉洁高效运转)成熟二、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特点:
1)反映了社会结构的变化
2)适应大一统中央集权加强,国家发展的需要课堂小结 同学们,政治制度的创新与完善恰恰是社会发展进步的表现之一。现在我们中国正处于深化体制改革的关键时期。让我们时刻关注国家发展大计,为民族,为国家,为社会的发展贡献自己的能量!
时不我待,
同学们,努力学习吧!!!单位:山东潍坊滨海中学 2016.3.30
祝你学业有成们谢谢大家!问题切入:为什么说三省六部制、科举制、监察与谏议制度的确立体现了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高度成熟?课堂小结、升华主题 :形成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一些突出
特点,在官制、法制、科举选官制
等方面的重要建树,体现了中国古
代政治制度的成熟。材料一我想,科举制度的最大优点是从根本上打破了豪门世族对政治权力的垄断,使国家行政机构的组成向着尽可能
大的社会面开放。科举制度表现出这样一种热忱:凡是热爱这
片国土的人才,都有可能被选拔上来,即便再老再迟,只要能
赶上考试,就始终能为你保留着机会。材料二科举制度的直接结果,是选拔出了十万名以上的进士,百万名以上的举人……就整体而言,却是中国历代官员
的基本队伍,其中包含一大批极为出色的、有着高度文化素养
的政治家和行政管理专家。材料三用八股文取士,不仅内容限定、格式限定,而且许多连接词也是限定的……八股文的毛病首先不在形式而在内
容。这是一种毫无社会责任和激情,不知究竟要选择什么样的
人的昏庸的考试方式。全国士子通过这项考试一年又一年地钻
研八股文的写法,结果造成大量的废物。
史料点拨:上述史料从不同角度叙述了科举制的作用。材
料一、材料二肯定了科举制度开放性、公平性、客观性的特点
以及打破了豪门世族对政治权力的垄断、培养了一大批出色的
政治家和行政管理专家的作用。材料三则批判了科举制后期实
行的八股取士,它具有内容限定、格式限定的缺陷;缺乏社会
责任感的特点,造成选拔了大量无用之才的后果。1、(10年福建卷)14.《朱子语类》云:“唐制:每事先经由中书省,中书做定将上,得旨,再下中书,中书付门下。或有未当,则门下缴驳,又还中书又将上,得者再下中书,中书又下门下。若事可行,门下即下尚书省,尚书但主书撰“奉行”而已。”对此理解有误的是
A.体现三省分权制衡 ?????????? ?B.完善中央监察机制
C.减少行政决策失误 ???????? ?D.分割相权加强皇权 皇上
中书 门下 尚书
六部B3、北宋中央集权的加强殿前司、
马军司
步军司 A:中央——“二府”三司:B、地方机构:
(1)路、州、县三级
元朝中央集权制度的加强和相权的反弹。(1)中央:一省两院(综合汉蒙政治制度)宣政院(掌管全国佛教事务和管辖西藏)皇帝中书省(行政)枢密院(军事)直辖地腹里六部(2)特点;元朝实行一省制,宰相权力很大,中书省掌管六部和腹里,甚至可以左右皇位继承,是皇权争夺战中的重要筹码。
(3)影响;相权反弹,不利于皇权加强。
元朝行省制度西汉郡国并行制度地方行政体制演变:秦朝郡县制度材料一 “上品无寒门,下品无士族。”
材料二 中国古代有种说法,人生有四大喜事:“久旱逢甘霖,他乡遇故知,洞房花烛夜,金榜题名时。”
结合教材内容与材料:
1、材料一反映的是什么制度?
2、材料二中“金榜题名时”又反映了什么制度?实战演练九品中正制科举制特点:1、不再以家世名望为选官标准,而是通过考试选拔官员;
2、把选拔官吏的权力从地方士族地主手中收归中央;(加强皇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