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46张PPT)
第一单元
第三课 别了,“大列颠尼亚”
对接高考
课前预习
结构图解
概括主旨
教学目标
课上思辨
积学储宝
随堂练习
课时作业
教学目标
1.学习本篇新闻的写作特点,进一步掌握新闻的相关知识。
2.了解文中的新闻事实与背景材料,掌握本篇新闻的写作手法。
3.品味本篇新闻意味深长的语言,感受文中传递出的国家尊严和民族自豪感。
对接高考
1.新闻材料是近几年高考语文实用类文本阅读最常选用的文本,重点考查考生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的能力。这合乎语文学科核心素养“语言建构与运用”和“思维发展与提升”的能力要求。
2.“爱国”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中的关键词,也是高考作文立意时的重要选择。这合乎语文学科核心素养“文化传承与理解”的能力要求。
课前预习
1.走近作者
《别了,“不列颠尼亚”》选自《1949—1999新华社优秀新闻作品选集·对外新闻选》。作者署名为周婷、杨兴,实际上它是由周树春、胥晓婷、杨国强、徐兴堂四人的名字各取一部分组成的。这篇新闻曾获第八届中国新闻奖一等奖以及1997年新华社社级好稿。
2.了解背景
1997年7月1日,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恢复对香港行使主权。为了报道并见证这一具有划时代意义的盛事,世界各大新闻媒体纷纷聚集香港,其人数之多、阵容之大,在世界新闻史上是罕见的。《别了,“不列颠尼亚”》是一篇实录性新闻佳作,它真实地再现了香港回归祖国的那一激动人心的历史时刻。
3.解释词语
(1)冉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明媚: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婆娑:_________________
(4)噩梦: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窒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凝重:_____________________
(7)陈迹:_______________
(8)交接: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渐进地;慢慢地;柔软下垂的样子。
(景物)鲜明可爱;(眼睛)明亮动人。
盘旋(多指舞蹈)。
引起极度不安或惊恐不已的梦。
呼吸困难甚至停止;形容因受阻而中断。
浓重;端庄,庄重。
过去的事情。
连接,相接;移交和接替;结交,交往。
4.辨析词义
(1)实验/试验
两词都有“检验”之意,但“实验”是为了检验某种科学理论或假设而进行某种操作或从事某种活动。而“试验”是为了察看某事的结果或某物的性能而从事某种活动。前者是指前人已经试验过的,基本是成为真理的,我们再做的时候,是重复过程,从实验中更形象地学习到知识。后者是以前没有得到结论的,或是结论没有得到大多数人认可的,我们再通过试验对某个结论进一步研究。两词比较,主要的目的不同。
(2)报道/报到
两词都有“报告”之意,但“报道”是通过报纸、杂志、广播、电视或其他形式把新闻告诉群众,可作动词和名词。而“报到”是向组织报告自己已经来到,只作动词。
(3)管治/管制
两词都有“管理、治理”的意思。但“管治”指通过政权来控制、管理。“管制”指强制管理。
课上思辨
1.“最后一次”“最后时刻”连用两个“最后”怎么理解?
答: “最后”一词,表明这一次不同于以往的任何一次港督的交接,英国米字旗再也不会在此升起,中国政府正式恢复对香港行使主权,中国人民扬眉吐气的时刻到来了,这是值得庆贺的政治大事。着墨不多,意义深远。
2.“日落余音”怎么理解?为什么加引号?
答:英国曾经占领了广大的殖民地,自称为“日不落帝国”,喻指在它的领土上,永远都有阳光照耀。现在香港回归,英殖民地统治权力的太阳落了,故称“日落余音”,加引号有强烈的讽刺意味。
3.如何理解“但这一次不同:永远都不会有另一面港督旗帜从这里升起”这句话的内涵?
答: 作者巧妙地运用了对比手法,强调这次降旗不再是以往港督换任的重复,它是具有标志性意义的最后一次。表现了中国人民收回香港时的无比兴奋的心情。
4.文中写了三次降旗,各有什么意义?
答:第一次降旗是港督旗帜在“日落余音”的号角声中降下来,这标志着今后香港再也不会由港督来统治;第二次降旗是当天港岛上每天一次的降旗,这一次降旗如果在平时就很平常,但在当天意义却非常大,因为这面旗帜的降下,标志着被英国统治了150多年的香港终于要回到祖国母亲的怀抱;第三次降旗是子夜时分的中英香港政权交接仪式上的易帜,这是最激动人心的一刻,这次降旗,标志着英国对香港150多年的统治的结束,也标志着中华人民共和国将对香港恢复行使主权。
5.本文选取的角度与其他有关香港回归的新闻报道有何不同?
答:①观察视角独特。作者没有局限于一般新闻报道可能会选择的视角,如或写交接仪式现场的庄严,或写庆祝回归人群的激动,更没有对这一事件进行政治分析,而是另辟蹊径,选择了英方撤离这样一个独特的视角,新颖而别致。
②选材角度新颖。作者选择了英方撤离这样一个独特的视角,却并没有写成英军撤离大事记的形式,而是在简略介绍英国人降旗、参加交接仪式、登上“不列颠尼亚”号回国这一系列事件的过程中,独出机杼地穿插对英国人登上香港、开始实施管治的历史的回顾,今昔对照,将现实的事件放在了一个历史的背景中,这就更加突出了事件的历史意义。
6.“零度写作”是新闻人的基本职业准则,但这并不是说新闻人不可以带有个人情感,那么本文是怎样含蓄地表达作者的自豪与激动之情的呢?
答:①细节描写。如:“4点30分,面色凝重的彭定康注视着港督旗帜在‘日落余音’的号角声中降下旗杆。”这是对末任港督彭定康面部表情的特写,生动地写出了彭定康离开港督府前黯然的神态。通过这一神态描写,我们能揣摩出彭定康当时复杂的心情,但是不论他如何“面色凝重”,历史的脚步都不会停止,香港终将回归祖国。
②环境描写。如:“在蒙蒙细雨中”烘托了气氛,暗示了英国殖民者内心的伤感。“消失在南海的夜幕中”表现了英国统治者驶离香港的场景,暗示着英国殖民统治的结束。
③对比手法。“停泊在港湾中的皇家游轮‘不列颠尼亚’号和邻近大厦上悬挂的巨幅紫荆花图案,恰好构成这个‘日落仪式’的背景。”采用对比,一抑一扬,将中华民族的崛起全方位地展现在世人眼前。
7.《别了,“不列颠尼亚”》一文中,现实的场景和背景材料是如何有机地融合在一起的?
答:现实的场景是文章的主要内容,是文章的纲,每一则背景材料的引入都对应一个现实的场景,依靠一些关键词衔接在一起。比如提到彭定康离开港督府,就引入一些关于港督府历史的背景材料;而降旗的仪式,则让人联想起100多年前,英国殖民者踏上香港,升起英国国旗。自然的衔接,使得这些背景材料看上去并不是杂乱无章的,它们靠现实的场景串在一起,与之融为一体。另外,背景材料的引入也使得现实的场景有历史的纵深感,让人更加体会出仪式本身的现实意义。
8.本文中,时间成了主角,作者不厌其烦地写何时降下港督旗帜,何时举行告别仪式等,这些描写是否类同于流水账风格?为什么?
答:这些看似是流水账式的忠实记录,实质上是在不断渲染作者自己内心的激动、甜蜜和幸福。时间的不断流逝,对英国人来说是伤心疤痕的不断被揭开;对国人来说,则是一次次的幸福狂欢。但是,这种狂欢又是隐秘的,是内心幸福潮汐的汹涌澎湃,典雅而艺术。从4时30分的港督降旗到凌晨0点的易帜,这些以时间为主角的描写犹如体育比赛的倒计时,使人既紧张又亢奋,时间感与幸福感得到同步强化。
结构图解
概括主旨
本文通过描述中英香港政权交接仪式的几个场景,出色地记录了象征英国殖民统治的“不列颠尼亚”号驶离香港的最后历史时刻,充分表现了香港回归这一深刻的历史主题。
积学储宝
(一)课内文体知识
新闻
1.定义。新闻是对新近已经发生和正在发生,或早已发生却是新近发现的事实的及时报道。新闻有广义和狭义之分。广义的新闻包括消息、通讯、特写等体裁。狭义的新闻专指消息,是用概括性的叙述方式、简明扼要的文字,迅速及时、准确简洁地报道新近发生的事件,反映事物发展过程中的新情况、新变化、新动向的一种实用文体。
2.结构。新闻的结构比较固定,一般包括标题、导语、主体、背景、结语五个部分。
(1)标题是新闻内容的形象、简要的概括,好的标题可以引起读者的阅读兴趣。
(2)导语就是引导读者阅读新闻的开头语,是新闻开头的第一句话或第一段。
(3)主体是用最精练的文字,简明、扼要、生动地写出新闻中最主要、最新鲜的事实。
(4)背景主要指对新闻事件发生的历史、环境与原因的说明,为烘托新闻的主题服务。
(5)结语是新闻的最后一段或最后一句话,主要阐明新闻所述事实的意义,加深读者对新闻的理解、感受,使其从中得到更多的启示。
(二)课外古代文化常识
古代学官
【学官】 古代主管学务的官员和官学教师的统称。如祭酒、博士、助教、提学、学政、教授和教习、教谕等。
【祭酒】 古代主管国子监或太学的教育行政长官。战国时荀子曾三任稷下学宫的祭酒,相当于现在的大学校长。唐代的韩愈、明代的崔铣(《记王忠肃公翱事》的作者)都曾任过国子监祭酒。
【博士】 古为官名,现为学位名称。秦汉时是掌管书籍文典、通晓史事的官职,后成为学术上专通一经或精通一艺、从事教授生徒的官职。《三国志·吕蒙传》:“孤岂欲卿治经为博士邪!”《送东阳马生序》:“有司业、博士为之师。”
【司业】 学官名。为国子监或太学副长官,相当于现在的副校长,协助祭酒主管教务训导之职。
【学政】 学官名。“提督学政”的简称,是由朝廷委派到各省主持院试,并督察各地学官的官员。学政一般由翰林院或进士出身的京官担任。《促织》:“又嘱学使俾入邑庠。”学使即学政的别称。《左忠毅公逸事》:“乡先辈左忠毅公视学京畿。”指左光斗任京城地区的学政。
【教授】 原指传授知识、讲课授业,后成为学官名。汉唐以后各级学校均设教授,主管学校课试具体事务。
【助教】 学官名。是国子监或太学的学官,协助国子祭酒和国子博士教授生徒,又称国子助教。
随堂练习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爬最高的山,走最险的路,去最偏远的村寨,住最穷的人家……在脱贫攻坚工作中,数百万扶贫干部同贫困群众想在一起、过在一起、干在一起,将最美的年华无私奉献给了脱贫事业。在这场长达8年的战斗中,1 800多名同志将生命定格在了脱贫攻坚征程上,________了共产党人的初心使命。
时代造就英雄,伟大来自平凡。脱贫攻坚,取得了物质上的累累硕果,也取得了精神上的累累硕果。脱贫攻坚英模把汗水洒在挚爱的热土,________把生命镌刻在脱贫攻坚史诗中,他们的事迹和精神必将激励越来越多的后来者沿着他们的足迹,接过使命的重担。玉汝于成,________。艰苦奋斗、苦干实干、用自己的双手创造幸福生活的精神在广大脱贫地区________,求发展、谋进步的种子在广袤的中国大地上播撒。脱贫攻坚的实践证明,只要群众有了发展的内生动力,没有什么困难不能克服。
1.下列各项中修辞手法与文中画横线句子相同的一项是 ( )
A.我寄愁心与明月,随风直到夜郎西。
B.主人下马客在船,举酒欲饮无管弦。
C.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
D.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
【解析】 文中画横线句子的修辞手法与D项都是比喻;A项拟人,B项借代和互文,C项对偶。故选D。
D
2.依次填入横线处的词语,最恰当的一项是 ( )
A.诠释 乃至于 细大不捐 蔚为壮观
B.注释 以至于 细大不捐 蔚然成风
C.诠释 乃至于 功不唐捐 蔚然成风
D.注释 以至于 功不唐捐 蔚为壮观
【解析】 “注释”解释字句的文字或用文字解释字句;“诠释”解说阐明;根据第一处语境“1 800多名同志将生命定格在了脱贫攻坚征程上”“共产党人的初心使命”,应选“诠释”。“以至于”用于下半句开头,表示上述情况所达到的深度或结果,有“甚至”的意思;“乃
C
至于”连词,表示另提一事或表示达到某种程度;从第二处语境来看,“把生命镌刻在脱贫攻坚史诗中”这一事件不是“脱贫攻坚英模把汗水洒在挚爱的热土”的结果,应选“乃至于”。“功不唐捐”功夫不会白白地抛弃;“细大不捐”小的大的都不抛弃。形容包罗一切,没有选择;根据第三处语境对“脱贫攻坚”成果的肯定,应选“功不唐捐”。“蔚然成风”一件事情逐渐发展盛行,形成一种良好风气;“蔚为壮观”形容事物美好繁多,形成盛大壮丽的景象,给人一种盛大的印象;根据第四处语境“艰苦奋斗、苦干实干、用自己的双手创造幸福生活的精神在广大脱贫地区”来看,是一种精神盛行,应选“蔚然成风”。故选C。
3.文中画波浪线句子改成:“脱贫攻坚取得了硕果。”意思与原文基本一样,但原句表达效果更好,为什么?
【答案】 ①原句前后两句句式整齐,节奏感强;②“累累”修饰“硕果”更突出了成果之多;③原句前后两个分句分别从物质与精神两个方面阐释了“脱贫攻坚”的成果。
4.“别了,‘不列颠尼亚’”这个标题有怎样的意义?下列各项表述不正确的是 ( )
A.从字面上看,参加完交接仪式的查尔斯王子和末任港督彭定康乘坐英国皇家游轮“不列颠尼亚”号离开香港,消失在南海的夜幕中。
B.从深层意义看,“不列颠尼亚”号的离去,象征着英国殖民统治在香港的终结,中华民族的一段耻辱终告洗刷。
C.从另外一个角度看,香港告别了殖民统治时代,开始了新的生活。
D.标题传递出中华民族在这一特定历史时刻的自豪感。标题寓实境于虚境,独具匠心又了无痕迹。
【解析】 应是“寓虚境于实境”。
D
5.在这篇新闻中称英国的告别仪式是“日落仪式”,对此解释恰当的一项是 ( )
A.因为告别仪式是在太阳落下以后进行的。
B.英国对香港的殖民统治结束了,就像太阳落下一样。
C.英国被称为“日不落帝国”,喻指在它的领土上,永远都有阳光照耀。香港作为英国在东方的最后一块殖民地,于1997年脱离了英国统治,可以说在中国香港的土地上,英国殖民统治的太阳落了。
D.文中称英国米字旗在香港是在“日落余音”的号角中降下的,所以告别仪式也是“日落仪式”。
C
6.下列文体常识,表述有误的一项是 ( )
A.消息即狭义的新闻,是用明快简洁的语言及时报道新近发生的有价值的实事的一种文体,它是报纸、广播、电视新闻中使用得最广泛的一种新闻体裁。
B.真实性、时效性及文字少、篇幅短是消息的基本特征,行文简洁明了是消息写作的风格。消息写作中允许有较多的直接议论。
B
C.消息的结构比较固定、简单,大多数消息的结构都是“倒金字塔”式的,即最重要的材料放在开头,次要材料放在后面。消息的结构一般是:标题、导语、主体、结语,并可在文中穿插背景。
D.报道重大历史事件,描述现实场景的同时,兼顾历史的回顾,可以增加历史的厚重感。《别了,“不列颠尼亚”》在这一方面堪称典范。
【解析】 B项,“消息写作中允许有较多的直接议论”表述有误,应是“少发或不发直接的议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