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单元知识清单
(
【内容提要】 1.字词
梳理
2.
文学常识
3.
《邓稼先》
4.
《
说和做
》
5.《列夫﹒托尔斯泰》 6
.
《孙权劝学》
)
一、字词积累
(一)字音
1.《邓稼先》
元勋(xūn) 鲜为人知(xiǎn) 孕育(yùn) 谣言(yáo)
昼夜(zhòu) 鞠躬尽瘁(cuì) 罗布泊(pō) 曛(xūn)
选聘(pìn) 至死不懈(xiè) 邓稼先(jià) 铤(tǐng)
殷红(yān) 妇孺皆知(rú) 无垠(yín) 萦带(yíng)
2.《说和做》
典籍(jí) 赫然(hè) 仰之弥高(mí) 锲而不舍(qiè)
慷慨(kǎi) 淋漓(lí) 目不窥园(kuī) 兀兀穷年(wù)
无暇(xiá) 迭起(dié) 沥尽心血(lì) 迥乎不同(jiǒng)
3.《列夫﹒托尔斯泰》
髭(zī) 髯(rán) 鬈(quán) 藏污纳垢(gòu)
禁锢(gù) 一绺(liǔ) 犀利(xī) 黯然(àn) 甲胄(zhòu)
颔首(hàn) 锃亮(zèng) 炽热(chì) 粲然 (càn)
黝黑(yǒu) 滞留(zhì) 广袤(mào) 无垠 (yín)
4.《孙权劝学》
卿(qīng) 岂(qǐ) 邪(yé)
孰(shú) 遂(suì) 更(gēng)
(二)字形
署名 选聘 元勋 妇孺皆知 锋芒毕露 蓬断草枯
典籍 赫然 慷慨 锲而不舍 迥乎不同 一反既往
黝黑 粗糙 蒙昧 可歌可泣 鞠躬尽瘁 家喻户晓
酒肆 器宇 截然不同 沥尽心血 群蚁排衙 潜心贯注
藏污纳垢 正襟危坐 诚惶诚恐 粗制滥造
(三)词语
1.《邓稼先》
可歌可泣:值得歌颂,使人感动得流泪。指悲壮的事迹使人非常感动。
鲜为人知:很少被人知道。
当之无愧:毫无愧疚地接受(名声、荣誉等)。
马革裹尸:用马皮把尸体包裹起来,指军人战死于战场。
鞠躬尽瘁,死而后已:兢兢业业,不辞辛劳,直到死了为止。形容辛勤地贡献自己的一
切。鞠躬:弯着身子,表示恭敬谨慎。尽瘁:竭尽劳苦;瘁:辛劳。已,止。
家喻户晓:每家每户都明白、都知道。喻,明白、了解。晓,知道。
截然不同:断然不一样,形容毫无共同之处。截然,分明地,显然地。
层出不穷:接连不断地出现。层,重迭,重复。穷,穷尽。
2.《说和做》
诗兴不作:写诗的兴致减少了。作,兴起。
锲而不舍:不停地雕刻,比喻有恒心,有毅力。锲,刻。
目不窥园:形容专埋头读书。
兀兀穷年:用心劳苦地一年到头这样做。兀兀,用心劳苦的样子。
沥尽心血:比喻用尽心思。多形容为事业、工作、文艺创作等尽心竭力。
心不在焉:心思不在这里。指思想不集中。
群蚁排衙:文中指整齐地排列着。
迥乎不同:很不一样。迥,差得远。
一反既往:与以往完全不同。既,已经。
潜心贯注:全身心、全部精力集中做某事。潜,隐藏的。
气冲斗牛:形容气势之盛可以直冲云霄。
3.《列夫﹒托尔斯泰》
黝黑:颜色深黑
粗糙:指粗笨拙劣;草率马虎
平庸:寻常 ;
滞留:停留不动;
蒙昧:愚昧,不通事理;
酒肆:酒馆
器宇:气概,风度。
缰绳:牵牲口的绳子
轩昂:精神饱满,气度不凡。
胆怯:形容某人非常害怕。
藏污纳垢:比喻包容坏人坏事。
鹤立鸡群:比喻一个人的才能或仪表在一群人里头显得很突出。
正襟危坐:理好衣襟端端正正座着。形容严肃庄重的样子。
诚惶诚恐:惶恐不安。
入木三分:比喻分析问题很深刻。
粗制滥造:写文章或做东西马虎草率,只求数量,不顾质量。
4.《孙权劝学》
(1)通假字
孤岂欲卿治经为博士邪。 邪:通“耶”,表反问语气,相当于“吗”。
卿今当涂掌事,不可不学! 涂:通“途”。当涂,当道,即当权的意思。
(2)词类活用
辞:蒙辞以军中多务 推辞。 告别,不接受,解雇。
治:孤岂欲卿治经为博士邪 研究。 治理。
及:及鲁肃过寻阳 等到 以及
更:即更刮目相待 重新。 更加
但:但当涉猎 只 转折连接词,但是。
博士:孤岂欲卿治经为博士邪 当时专掌经学传授的学官 学士名称
往事:见往事耳 历史 过去的事
孤:孤岂欲卿治经为博士邪 古时候王侯的自称,我。 独自,孤独。
见事:大兄何见事之晚乎 认清 看见
(3)一词多义
当:但当涉猎。 (应当) 当涂掌事。(如今)
见:见往事耳。 (了解) 大兄何见事之晚乎。(认清)
辞:旦辞爷娘去。(告别) 蒙辞以军中多务。(推托,推辞)
(4)成语
吴下阿蒙:吴下,指吴县,现江苏苏州;阿蒙,指吕蒙;比喻人学识尚浅。现在多用在他人有了转变方面,凡学识大进,或地位从低下而攀高了,以及穷困而至富有了,都可以用此语。
刮目相待:刮目,擦擦眼,意思是改变旧看法,用新眼光看人。
(5)称谓语
卿今当涂掌事,不可不学! 卿,古代君对臣的爱称。
孤岂欲卿治经为博士邪。 孤,古时王侯的自称。
大兄何见事之晚乎? 大兄,长兄,这里是对朋友辈的敬称。
(6)特殊句式
倒装句:蒙辞以军中多务。即:蒙以军中多务辞。(介词结构后置)
反问句:孤岂欲卿治经为博士邪?
卿言多务,孰若孤?
省略句:卿言多务,孰若孤?
(7)译文
当初,孙权对吕蒙说:“你现在当权管事了,不可不学习!”吕蒙以军中事务多来推辞。孙权说:“我难道想要你钻研经书当博士吗?只应当粗略地阅读,了解历史罢了。你说事务多,比起我来怎么样?我经常读书,自己认为大有益处。”吕蒙于是开始学习。
到了鲁肃来到寻阳的时候,鲁肃和吕蒙议论,十分惊奇的说:“以你现在在的才干、谋略来看,你不再是原来那个吴下阿蒙了!”吕蒙说:“有才能的人离别几天,就要重新拭目相看,长兄知道这件事怎么这么晚呢!”鲁肃于是叩拜吕蒙的母亲,与吕蒙结为朋友,然后分别了。
二、文学常识
(一)作家
1.杨振宁,1922年10月1日出生于安徽合肥,世界著名物理学家,在粒子物理学、统计力学和凝聚态物理等领域作出了里程碑性的贡献。1957年获诺贝尔物理学奖;是中美关系松动后回中国探访的第一位华裔科学家,积极推动中美文化交流和中美人民的互相了解;在促进中美两国建交、中美人才交流和科技合作等方面,做出了重大贡献。
2.臧克家(1905—2004),他是对我国新诗做出了卓越贡献的著名诗人,创作生涯长达80年之久。成果之丰,影响之大,被称为“一部足以现身说法的活生生的中国新诗史”。
3.斯蒂芬 茨威格(1881—1942),奥地利作家、评论家,世界杰出的中短篇小说家。
他的主要成就体现在传记文学和小说创作方面。他的传记作品不拘泥于史实,着重表现人物性格。代表作有小说《象棋的故事》《一个陌生女人的来信》《心灵的焦躁》等,传记《三作家》《三大师》《罗曼 罗兰》等。
4.列夫·托尔斯泰是19世纪末20世纪初俄国最伟大的文学家。他以漫长一生的辛勤创作,登上欧洲批判现实主义文学的高峰。
代表作有《安娜·卡列尼娜》、《战争与和平》、《复活》以及自传体小说三部曲《幼年》、《少年》、《青年》等。列宁称他是“俄国革命的一面镜子”。
5.司马光(1019-1086),字君实,北宋政治家、史学家。他经过19年的不懈努力终于在元丰7年(1084年)完成了《资治通鉴》的通史巨著,内容以总结历史统治者的正反两方面经验教训为主。
(二)作品
《资治通鉴》:《资治通鉴》是司马光主持编纂的一部编年体通史,记载了从战国到五代共1362年间的史事。
内容以政治、军事和民族关系为主,兼及经济、文化和历史人物评价,目的是通过对事关国家盛衰、民族兴亡的统治阶级政策的描述警示后人。
宋神宗以其“鉴于往事,有资于治道”,命名为《资治通鉴》,即为统治阶级提供政治借鉴。
(三)文体知识
1、传记,一种常见的文学形式,主要记述人物的生活经历、精神品格等,一般根据各种书面的、口述的回忆及调查等相关材料,加以选择性的编排、描写或说明而成。
分类:按作者可以分为自传和他传;按体裁可以分为历史性传记与文学性传记。
基本特征:真实性、文学性。
2、编年体是中国传统史书的一种体裁,它以时间为线索编排有关历史事件。编年体史书以时间为经,以史事为纬,按年、月、日顺序记述史事,比较容易反映出同一时期各个历史事件之间的联系。
以编年体记录历史的方式起源于中国,代表作有《春秋》(我国现存最早的一部编年体史书)《左传》(我国第一部叙事详备的编年体史书)《资治通鉴》等。
辨析:纪传体与国别体。
三、《邓稼先》
(一)内容结构
1、分层:
(1)由中华民族的百年转变引出邓稼先。
(2)邓稼先的生平和巨大贡献。
(3)对比邓稼先和奥本海默,赞扬邓稼先忠厚平实的品质特征。
(4)作者为中国人自己制造出原子弹而激动、自豪、骄傲,侧面写邓稼先贡献之大。
(5)邓稼先工作中面对危险勇往直前,赞扬他强烈的责任感和献身精神。
(6)高度评价邓稼先无私的精神与巨大的贡献,表达深切怀念之情。
2、思路:
(1)背景引入:巨大转变:从“任人宰割”到“站起来了”
(2)概括介绍:巨大贡献-两弹元勋
(3)具体介绍取得成就的原因:①气质性格;②工作作风;③奉献精神。
(4)总结赞美:无私的精神与巨大的贡献
3、小标题的形式
这些小标题拟得新颖、概括力强,能突出本部分的核心内容和丰富意蕴。6个小标题串缀起邓稼先光辉而伟大的一生,层次清晰,结构严谨,又突出了文章中心。
(二)主题思想
本文用饱含深情的语言介绍了一位卓越的科学家、爱国者——邓稼先,且将其生平、贡献放在广阔的社会历史文化背景中描写、评价,突出了他对祖国的贡献,高度赞扬了他深沉的爱国主义精神和将整个生命奉献给祖国国防事业的崇高情怀。
(三)人物描写
1.人物特点:
(1)忠厚平实的品格:邓稼先则是一个最不要引人注目的人物。忠厚平实、真诚坦白,从不骄人。最有中国农民的朴实气质的人。中国几千年传统文化所孕育出来的有最高奉献精神的儿子。中国共产党的理想党员。
(2)严谨认真的作风:他说他觉得没有,但是确切的情况他会再去证实一下,然后告诉我。……他已证实了,中国原子武器工程中,除了最早于1959年底以前曾得到苏联的极少“援助”以外,没有任何外国人参加。
(3)责任感与献身精神:不知稼先在关键性的方案上签字的时候,手有没有颤抖?人们劝他回去,他只说了一句话:“我不能走。”
2.写作手法:
(1)对比手法。
①奥本海默:拔尖的人物、锋芒毕露
②邓稼先:最不要引人注目的人物、忠厚平实、真诚坦白,从不骄人
最有中国农民的朴实气质的人
中国几千年传统文化所孕育出来的有最高奉献精神的儿子
中国共产党的理想党员。
③相同点:分别是美国和中国原子弹设计的领导人,各是两国的功臣。
④我以为邓稼先如果是美国人,不可能成功地领导美国原子弹工程;奥本海默如果是中国人,也不可能成功地领导中国原子弹工程。
把邓稼先与奥本海默对比着写,更能鲜明地突出邓稼先的性格品质和奉献精神,赞扬了邓稼先忠厚平实、真诚坦白的为人品格,邓稼先吸取了中国传统文化中的优秀的部分,并变成了自身的气质品格,这也是他能够取得成功的主要原因之一。
(2)具体事例;
①“文革”初期,说服两派群众继续工作,成功制成氢弹。
②1971年被批判围攻时,能说服工宣队、军宣队的队员。
③证实之后写信告诉杨振宁的问题。
④1982年,工作中遇到危险时,坚持不离开。
选取具体事例,有力地表现了邓稼先的伟大精神和高尚品格,揭示了他能取得巨大成就的深层原因。
(3)衬托手法
①《吊古战场文》:浩浩乎!平沙无垠,夐不见人。河水萦带,群山纠纷。黯兮惨悴,风悲日曛。蓬断草枯,凛若霜晨。鸟飞不下,兽铤亡群。亭长告余曰:“此古战场也!常覆三军。往往鬼哭,天阴则闻!”
《吊古战场文》:渲染了罗布泊的恶劣环境,把读者带到荒凉而又神秘的戈壁荒滩,突出邓稼先工作环境的艰苦和工作的艰辛,更增添了悲壮的色彩,衬托了邓稼先的责任感和献身精神。
②戈壁滩上常常风沙呼啸,气温往往在零下三十多摄氏度。核武器试验时大大小小突发的问题必层出不穷。
描写戈壁滩的风沙、气温和工作中的问题之多,突出突出邓稼先工作环境的艰苦和工作的危险,衬托了邓稼先的责任感和献身精神。
③这封短短的信给了我极大的感情震荡。一时热泪满眶,不得不起身去洗手间整容。
“我”的感情震荡表现出自己为祖国和好友感到自豪,侧面衬托出邓稼先的巨大贡献。
(4)议论评价
①“鞠躬尽瘁,死而后已”正好准确地描述了他的一生。
②邓稼先是中华民族核武器事业的奠基人和开拓者。
③邓稼先则是一个最不要引人注目的人物。
④他是忠厚平实的人。他真诚坦白,从不骄人。
⑤他没有小心眼儿,一生喜欢“纯”字所代表的品格。
⑥他是最有中国农民的朴实气质的人。
⑦邓稼先是中国几千年传统文化所孕育出来的有最高奉献精神的儿子。
⑧邓稼先是中国共产党的理想党员。
⑨稼先为人忠诚纯正,是我最敬爱的挚友。
⑩他的无私的精神与巨大的贡献是你的也是我的永恒的骄傲。
高度评价邓稼先的高尚品格和伟大精神,表达了自己强烈的赞扬之情。
(5)引用歌词
“五四”时代的一首歌……那是我儿时从父亲口中学到的:
中国男儿 中国男儿
要将只手撑天空
长江大河 亚洲之东 峨峨昆仑
古今多少奇丈夫
碎首黄尘 燕然勒功 至今热血犹殷红
我父亲诞生于1896年,那是中华民族任人宰割的时代。他一生都喜欢这首歌曲。
引用“五四”时代的一首歌曲作为邓稼先一生的写照,呼应了文章第一部分,把邓稼先的贡献放在百年历史的背景下,高度赞扬了以邓稼先为代表的“中国男儿”的爱国热情和献身精神。
(四)语言品味
1.“粗估”参数的时候,要有物理直觉;昼夜不断地筹划计算时,要有数学见地;决定方案时,要有勇进的胆识和稳健的判断。
运用排比手法,连续列出三个必备的高标准要求,有力地表现了邓稼先杰出的科学才能,洋溢着作者的赞美之情。
2.他说他觉得没有,但是确切的情况他会再去证实一下,然后告诉我。
突出了邓稼先严谨认真、实事求是的工作作风。
3.说他已证实了,中国原子武器工程中,除了最早于1959年底以前曾得到苏联的极少“援助”以外,没有任何外国人参加。
“除了”表达严谨,“最早于”限定时间,“极少”限定数量,加引号的“援助”强调了性质,表达非常谨慎准确,突出了邓稼先突出了邓稼先严谨认真、实事求是的工作作风,也表现了他坦荡的胸怀和强烈的民族自尊心、自豪感。
4.这封短短的信给了我极大的感情震荡。一时热泪满眶,不得不起身去洗手间整容。
“整容”突出了自己当时的情感震荡之大,更能表现自己为祖国、为好友的强烈自豪之情。
四、《说和做》
(一)内容结构
1.分层
(1)作为学者: 潜心研究,做了再说,做了不说。(1-7段)
(2)作为革命家:说了就做,言行一致,不怕牺牲。(8-20段)
2.过渡段:结构上承上启下
第7段承接上文,闻一多先生作为学者的方面;第8、9段引出下文,闻一多先生作为革命家的方面,连缀紧密、脉络清楚,过渡自然,给读者深刻的印象。
3.具体事件
(1)作为学者:做了再说,做了不说
做1:凝结成《唐诗杂论》
做2:十年出《楚辞校补》
做3:汇集成《古典新义》
(2)作为革命者:说了就做,言行一致
说1:他向全国人民呼喊,叫人民起来,反对独裁,争取民主!
做1:起稿政治传单
做2:在群众大会上大骂特务。
说2:“我们要准备像李先生一样,前脚跨出大门,后脚就不准备再跨进大门。”
做3:在情况紧急的生死关头,他走到游行示威队伍的前头……
(二)主题思想
本文记述了闻一多先生作为学者和作为革命家方面的“说”和“做”,表现了他严谨的治学态度和大无畏的革命精神,高度赞扬了他言行一致、表里如一的高尚人格和为国家、为民族、为民主而献身的革命精神。
(三)人物描写
1、人物形象:
(1)作为学者:在学术上严谨刻苦的治学态度。
(2)作为革命家:为国家、民族勇于献身的革命精神。
(3)内在联系:都表现了他伟大的人格,学者的治学态度和革命家的革命精神。
2、写作手法:
(1)细节描写
①杜甫晚年,疏懒得“一月不梳头”。闻先生也总是头发零乱,他是无暇及此的。
②闻先生的书桌,零乱不堪,众物腾怨……
③一个又一个大的四方竹纸本子,写满了密密麻麻的小楷,如群蚁排衙。
运用细节描写,形象具体地表现了闻一多先生潜心研究学问时专心致志的刻苦精神,和严谨认真、一丝不苟的治学态度
(2)语言、动作、神态和外貌描写
①他在给我的信上说:“此身别无长处,既然有一颗心,有一张嘴,讲话定要讲个痛快!”
②大骂特务,慷慨淋漓,并指着这群败类说:你们站出来!你们站出来!
③他“说”了:“我们要准备像李先生一样,前脚跨出大门,后脚就不准备再跨进大门。”
④他走到游行示威队伍的前头,昂首挺胸,长须飘飘。
运用语言、动作、神态和外貌描写,形象具体地表现了闻一多先生大无畏的英雄气概,以及为国家、民族勇于献身的革命精神。革命精神。
(3)夹叙夹议:夹叙夹议,议论搭建了文章的框架,使文章前后呼应,条理清晰,结构严谨。
①“人家说了再做,我是做了再说。”
②“人家说了也不一定做,我是做了也不一定说。”
内容上:引用闻一多先生的原话,并运用对比,表现了闻一多先生严谨务实的治学态度及谦逊的品格,也是对下文闻一多先生事迹和学者精神的概括。
结构上:开门见山,直接点题,同时设置悬念,引起下文的具体描述。
③他并没有先“说”,但他“做”了。作出了卓越的成绩。
内容上:突出闻一多先生作为学者的“说”与“做”的原则——“做了再说”,总结其作为学者的卓越贡献;
结构上:既照应开头,又总结上文。
④“做”了,他自己也没有“说”。
内容上:突出闻一多先生严谨务实的治学态度及谦逊的品格;
结构上:承上启下,承接上文有关闻一多先生没有“说”但写成《唐诗杂论》的内容,引出下文对他完成其他著作也没有“说”的叙述。
⑤他“说”了,跟着的是“做”。这不再是“做了再说”或“做了也不一定说”了。现在,他“说”了就“做”。
⑥他“说”了……他“说”了……他“做”了他终于以宝贵的生命,实证了他的“言”和“行”。
内容上:运用对比手法,表现了闻一多作为革命家与作为学者完全不同,反复突出了闻一多先生敢说敢做,正直无畏的革命精神,表达了作者的赞美之情。
结构上:呼应开头,也引出下文闻一多先生作为革命家的“说”与“做”的描述。
⑦他,是口的巨人。他,是行的高标。
内容上:点明全文中心,高度概括了闻一多先生作为学者和革命家这两个方面的优秀品质,赞扬了闻一多先生为正义、民主、自由大声疾呼、敢于斗争、正直无畏的革命精神。
结构上:总结全文,照应开头。
(四)语言风格:诗意典雅,酣畅淋漓
1.大量四字词语的使用(33个)
诗兴不作 仰之弥高 钻之弥坚 锲而不舍 炯炯目光 目不窥园 足不下楼
兀兀穷年 沥尽心血 无暇及此 凌乱不堪 众物腾怨 心不在焉 精神食粮
深宵灯火 不动不响 无声无闻 密密麻麻 群蚁排衙 赫然而出 潜心贯注
心会神凝 迥乎不同 一反既往 警报迭起 凶多吉少 慷慨淋漓 气冲斗牛
声震天地 生死关头 昂首挺胸 长须飘飘 热情澎湃
四字词语的大量使用,增添文章的典雅气质。
四字词语的连用,音韵铿锵,更形成一种激烈昂扬的节奏感与气势。
2.多种修辞手法的运用
(1)他正向古代典籍钻探,有如向地壳寻求宝藏。
(比喻:把研究古籍比作寻求宝藏 孜孜以求的钻研精神 )
(2)他想吃尽、消化尽我们中华民族几千年来的文化史,炯炯目光,一直远射到有史以前。
(比喻:把中华文化史比作食物,对文化的渴求;夸张:目光的深邃与坚毅 研究的全面与深入 )
(3)他要给我们衰微的民族开一剂救济的文化药方。
(比喻,把振兴民族的方法比作成药方,而且是文化药方,闻一多先生想通过对中国古典文化的追寻与弘扬来展现中华古典文化的深刻与魅力,进而感染、激励一代代中国人)
(4)“望闻问切”也还只是在“望”的初级阶段。(比喻,把救国比作看病)
(5)闻先生的书桌,凌乱不堪,众物腾怨。
(拟人,书桌上物品拟人化,以书桌的凌乱、无暇顾及整理,来衬托闻一多先生钻研学问的专注与投入)
(6)深宵灯火是他的伴侣,因它大放光明之路,“漂白了四壁”。
(拟人 把灯火拟人化,对学问的孜孜追求、勤奋刻苦、乐此不疲)
(7)一个又一个大的四方的竹纸本子,写满了密密麻麻的小楷,如群蚁排衙。
(比喻,把小楷密密麻麻的状态比作群蚁排衙、对学问的孜孜追求、勤奋刻苦、研究积淀成果丰厚 )
(8)他“说”了。说得真痛快,动人心,鼓壮志,气冲斗牛,声震天地!
(夸张,突出在李公仆先生追悼会上的演讲掷地有声、振聋发聩。)
3.诗意的引用
“三月不梳头”(杜甫)
“漂白了四壁”(闻一多)
“此身别无长物,既然有一颗心,有一张嘴,讲话定要讲个痛快”(闻一多)
引用杜甫晚年的生活状态,以及闻一多写的诗、说的话。都是诗人口中的文字,更具一番典雅意味。
五、《列夫·托尔斯泰》
(一)文章内容
1、结构层次
第一部分(①-⑤):刻画托尔斯泰的外貌特征。
第二部分(⑥-⑨):描写托尔斯泰非同寻常的眼睛。
2、人物特点
(1)丑陋普通的外貌。
①茂密的须发;②粗鄙的面部;③忧郁的表情;④普通的相貌;⑤拜访者的失望。
(2)充满智慧的眼睛。
①犀利的目光;②最富情感的眼睛;③眼睛的威力;④人生的不幸。
3、人物描写
丑陋普通的外貌
(1)面部多毛、须发浓密:胡髭、长髯、眉毛、鬈发
(2)长相平庸、粗鄙:额头、皮肤、鼻子、头发、招风耳、脸颊、嘴唇
(3)表情忧郁愚钝:铺陈渲染泰面容的忧郁消沉、愚钝压抑
(4)相貌普通平常:穿戴方面、职业方面、社会角色方面
(5)外貌令拜访者失望:想象中威严非凡,见到后疑惑惊讶。
充满智慧的眼睛
(1)目光犀利且富有洞察力:像黑豹、像钢刀、像枪弹、像金刚刀
(2)眼睛蕴藏着丰富的感情:粲然笑意、热泪涟涟、忧郁凄凉、冷酷锐利、涌出好奇
(3)眼睛的威力强大:看清细节、看透灵魂、注视上苍、摧毁虚无、扯掉伪装、露出真相
(二)主题思想
课文描写了托尔斯泰独特的外貌特征和犀利的眼睛,表现了托尔斯泰天才灵魂的深邃伟大,表达了对托尔斯泰的仰慕、崇敬之情。
(三)艺术手法
1、欲扬先抑。
(1)外貌:长相粗劣、粗制滥造、藏污纳垢、失调、崎岖、平庸,甚至粗鄙、愚钝和压抑、这张脸蒙昧阴沉,郁郁寡欢,丑陋可憎。
(2)眼睛:犀利、铮亮的钢刀、又稳又准、入木三分、柔和、粲然笑意、神奇、闪闪发光、神秘莫测、锐利、好奇、最富感情、闪光的珠宝。
(3)整体作用:使全文形成一种巨大的反差,突出托尔斯泰目光的犀利和精神的高贵,带给读者强烈的震撼和深刻的印象。
(4)具体分析:
①欲扬先抑:课文极力写他外貌的粗鄙、丑陋反衬了他眼睛的犀利深邃,表现他天才灵魂的伟大。
②欲抑先扬:第5段先写拜访者想象中威严非凡,反衬见到后疑惑惊讶失望,突出其外貌的普通平凡。
2、抓住人物的外貌特征
课文抓住他外貌的粗鄙、丑陋反衬了他眼睛的犀利深邃,表现他天才灵魂的伟大。
3、正面与侧面结合
第1、2段正面描写托尔斯泰外貌的平庸、粗鄙。第5段运用了侧面描写的手法,即写了拜访者的心理预设与现实的落差——客人们越失望,就越能从侧面突出托尔斯泰外貌的平庸、粗鄙。
4、整体和局部结合
第2段紧承上文,连用比喻,先整体后局部,描写托尔斯泰的面部轮廓、结构,突出其长相粗劣。
5、多角度、多层次
第4段从穿戴、职业、不同生活场景的变化中描写托尔斯泰的形象,从多种角度展示托尔斯泰普通平庸的一面,意在表明托尔斯泰属于俄罗斯普通大众,“他与全体俄国人民同呼吸共命运”。
6、特写镜头
第1段运用了特写(电影术语,是电影画面中视距最近的镜头,其取景范围小,画面内容单一,可使表现对象从周围环境中突现出来,从而获得清晰的视觉形象,起到强调的效果),开篇脸上“毛发”的特写镜头,聚焦人物面部“多毛”的特征,给人以深刻的印象。
7、比喻、对比
第2段紧承上文,连用比喻,先整体后局部,描写托尔斯泰的面部轮廓、结构,突出其长相粗劣。
第3段描绘的是托尔斯泰的神态,不仅与陀斯妥也夫斯基作对比,而且写了他的外貌在人生不同阶段的变化,使人物的形象显得丰富、真实可信。
(四)语言赏析:语言典雅优美,文气酣畅
1、比喻、夸张。
(1)描写外貌
①他生就一副多毛的脸庞,植被多于空地 ……
②……遮住了皱似树皮的黝黑脸膛……
③宽约一指的眉毛像纠缠不清的树根,朝上倒竖。
④一绺绺灰白的鬈发像泡沫一样堆在额头上。
⑤他那天父般的犹如卷起的滔滔白浪的大胡子。
⑥小屋粗制滥造,出自一个农村木匠之手…..
⑦小眼睛上方的额头,倒像是用刀胡乱劈成的树柴。
⑧皮肤……就像用枝条扎成的村舍外墙那样粗糙。
由脸部最大特征,“多毛”入手。运用连珠式的比喻,使得人物刻画十分生动形象。夸张不仅突显了人物鲜明的形象,而且给人无尽的联想。把托尔斯泰大众化,平易近人的“田野村夫” 的脸刻画得细腻传神,惟妙惟肖。
(2)描写眼睛
①一对灰色的眼睛射出一道黑豹似的目光 ……
②这道目光就像一把锃亮的钢刀刺了过来,又稳又准,击中要害。
③它像枪弹穿透了伪装的甲胄,它像金刚刀切开了玻璃。
④但那对眼睛却能满含粲然笑意,犹如神奇的星光。
⑤它们可以变得冷酷锐利,可以像手术刀、像x射线那样揭开隐藏的秘密
⑥都不过是用以包装、保护这对闪光的珠宝的甲壳而已……
⑦像一只猎鹰从高空朝一只胆怯的耗子俯冲下来……
⑧当这一对寒光四射的匕首转而对准它们的主人时是十分可怕的 ……
比喻、夸张联袂运用,把托尔斯泰犀利的、蕴情丰富的、有威力的目光写得生动形象,引起读者的想象联想。通过眼睛写托尔斯泰观察社会、人生、时代的广阔与细致,写出托尔斯泰作为“清醒的现实主义作家”对现实的批判是深刻而准确的。夸张、比喻,使语言显得典雅优美、生动形象、酣畅淋漓。
2、排比句式。
第3段:在他脸上找不到一点奋发向上的灵气,找不到精神光彩,找不到陀斯妥耶夫斯基眉宇之间那种像大理石穹顶一样缓缓隆起的非凡器宇。
第4段:一个人长着这么一张在俄罗斯随处可见的脸,既有可能在台上主持大臣会议,也有可能在酒肆同一帮酒徒鬼混;既有可能在市场上卖面包,也有可能披着大主教的法衣,举起十字架从跪地的教徒的头上掠过。带着这么一张脸,你不管从事什么职业,不管穿什么服饰,也不管在俄国什么地方,都不会有一种鹤立鸡群、引人注目的可能。
第7段:而在优美动人的音乐影响下,它们可以像村妇那样热泪涟涟。精神上感到满足自在时,它们可以闪闪发光,转眼又因忧郁而黯然失色,罩上阴云,顿生凄凉,显得麻木不仁,神秘莫测。它们可以变得冷酷锐利,可以像手术刀、像 x射线那样揭开隐藏的秘密,不一会儿意趣盎然地涌出好奇的神色。
运用大量整句,句式整齐,浓墨重彩,酣畅淋漓,增强感染力。
3、铺陈渲染。
大量的比喻、夸张手法,增强表达效果,不仅使人物形象鲜明突出,更使读者回味无穷;
运用大量整句,句式整齐,浓墨重彩,酣畅淋漓,增强感染力。
4、含义丰富。
(1)托尔斯泰这对眼睛里有一百只眼珠。
作者引用高尔基的这句话,运用夸张,突出了托尔斯泰那种能把万事万物尽收眼底的全方位的观察力。事实上,托尔斯泰是和巴尔扎克、莎士比亚比肩的伟大文学家,他的作品反映了社会生活的各个层面。课文中有一句话可以为此做出注释:"再小的事物借助这副透镜都能看得清清楚楚,……这对眼睛连最最微不足道的细节都不放过,同样还能全面揭示广袤无垠的宇宙。"
(2)这对珠宝有魔力,有磁性,可以把人世间的物质吸进去,然后向我们这个时代放射出精确无误的频波。
运用比喻、夸张手法写出了作为思想家、艺术家托尔斯泰的文学创作,既来自于对社会生活、人间世态的观察、研究,同时又用他的艺术巨笔把它们准确地表现出来,展示了时代的本质和要求。
(3)当这一副寒光四射的匕首转而对准它们的主人时是十分可怕的,因为锋刃无情,直戳要害,正好刺中了他的心窝。
运用比喻、夸张手法写出了托尔斯泰作为"清醒的现实主义"作家,对现实的批判是极其深刻而准确的。作为19世纪俄罗斯现实主义顶峰的代表,托尔斯泰的笔锋几乎指向社会的各个方面,特别是对沙皇的专制、法律的虚伪、贵族的腐朽、农民贫困的原因无不给予深刻的揭示,这在他晚年的长篇巨著《复活》里表现得尤为充分。
(4)托尔斯泰"可以任意支配整个世界及其知识财富",可见他是幸福的;但另一方面又说他得不到"属于自己的那一份幸福"。
这并不矛盾。因为,能够看清真相的人“可以任意支配整个世界及其知识财富”,这样的人可以成为整个世界及其知识财富的主宰和主人,本来应该是拥有幸福的生活的。
但他又是痛苦的,他看透了暴政、虚伪、丑恶和苦难,也看清了人间种种罪恶的原因,并尽其自己的毕生努力去改变它,但总是事与愿违,这才是最大的痛苦。
晚年的托尔斯泰厌弃贵族生活,决然放弃财产,以致与家人产生矛盾,最后毅然离家出走,而客死于途中。
六、《孙权劝学》
(一)内容结构
1、事件:吕蒙在孙权的劝说下开始学习,很快就有了惊人的长进,让鲁肃叹服并与之“结友”。
2、结构
(1)起因:孙权劝学;
(2)经过:吕蒙就学;
(3)结果:鲁肃叹服。
3、详略安排
(1)详写起因孙权劝学,一是突出了学习的必要性:“卿今当涂掌事,不可不学!”二是说明了学习的可能性:“卿言多务,孰若孤?孤常读书,自以为大有所益。”
(2)详写结果鲁肃叹服,从侧面表现吕蒙惊人的进步,从而说明了人只要肯学习就会有长进,突出了学习的重要性。
(3)详写起因和结果,都紧扣开卷有益的中心,突出了学习的重要性。
(二)主题思想
1.本文通过讲述孙权勉励吕蒙学习的故事,体现了孙权关心下级、善于劝学,赞扬了吕蒙虚心听劝且努力学习并有所成就,告诉我们“开卷有益”的道理。
2.道理。
(1)开卷有益;
(2)不要以老眼光看待别人;
(3)只要愿意学习,总能找出时间;
(4)要多听取别人的建议,这样才能有所长进。
(三)人物描写
1.人物特点。
(1)孙权:关心部下,要求严格,善于劝说。
(2)鲁肃:性格直爽,爱才敬才。
(3)吕蒙:虚心听劝,勤奋好学。
2.描写方法。
(1)语言描写
孤岂欲卿治经为博士邪?卿言多务,孰若孤?孤常读书,自以为大有所益。
但当涉猎,见往事耳。
士别三日,即更刮目相待,大兄何见事之晚乎!
①语气
邪:反问语气,暗含责备。
耳:限止语气,语重心长。
乎:反问语气,得意自信。
②劝说技巧
首先向吕蒙指出学习的必要性: 卿今当涂掌事,不可不学! 明确读书的原因,以理服人,语重心长。
然后指出学习的目的和方法: 孤岂欲卿治经为博士邪?但当涉猎,见往事耳。暗含责备,言辞恳切。
最后从自己的切身体会来谈学习的好处:卿言多务,孰若孤?孤常读书,自以为大有所益。现身说法,殷切鼓励。
善劝:既有严格的要求,又有殷切的希望;既表现了对下属的关怀、亲近,又不失人主的身份。
(2)侧面描写
及鲁肃过寻阳,与蒙论议,大惊曰:“卿今者才略,非复吴下阿蒙!”
肃遂拜蒙母,结友而别。
鲁肃与吕蒙论议,惊叹吕蒙今昔的变化之大,极其郑重地“拜蒙母”“结友”,表现了鲁肃对吕蒙的钦佩,侧面表现了吕蒙学习效果显著,学识长进惊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