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氓》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了解《诗经》的相关知识,尤其是“赋比兴”手法。
2.自由诵读,在诵读中感悟诗歌韵味。
3.精读《氓》,积累文言字词,熟悉诗歌的故事情节。
4.分析主人公心路历程,探究爱情悲剧的原因。
教学重难点
1.精读《氓》,积累文言字词,熟悉诗歌的故事情节。
2.分析主人公心路历程,探究爱情悲剧的原因。
教学过程
一、初读感知
( 一)导入新课
《氓》这首诗,讲述了一场两千多年前的爱情故事。
虽然时间久远,但诗中所表达的意境、感情、感受、意识却极具现代性。今天我们就来学习这个具有现代性的爱情故事。
(二)关于《诗经》
《诗经》是中国第一部诗歌总集。它汇集了从西周初年到春秋中叶,也就是前1100年到前600年,约五百多年间的诗歌305篇。《诗经》在先秦叫做《诗》,或者取诗的数目整数叫《诗三百》,本来只是一本诗集。但是,从汉代起,儒家学者把《诗》当作经典,尊称为《诗经》,列入“五经”之首。
所谓《诗经》“六义”,其中,风、雅、颂,是指体例分类来说的;赋、比、兴,是就表现手法而言。关于赋、比、兴,宋代朱熹在《诗集传》中做了比较确切的解释:“赋者,敷陈其事而直言之也;比者,以彼物比此物也;兴者,先言他物以引起所咏之词也。”赋、比、兴手法的成功运用,是构成《诗经》民歌浓厚风土气息的重要原因。
(三)四言诗
每句4字或以4字句为主的诗歌样式。盛行于西周。中国第一部诗歌总集《诗经》所录305篇,其形式基本上是整齐的四言体,节奏为每句二拍,这显然是在原始歌谣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适应了当时的社会生活和语言发展的状况。到了西汉时期,五言诗在民间悄然兴起,但文人诗仍以四言为主。东汉以后,五言诗占领了诗坛的主要地位,四言诗渐趋衰落。能继承《诗经》遗风,称得上四言诗的只有曹操、嵇康、陶渊明、韩愈、柳宗元等人的少数诗作。
二、文本详析
(一)全诗写了哪几方面的内容 感情基调是什么
明确:
(1)恋爱(第 一 、二章) ——热情、幸福
(2)婚变(第三、四、五章) — — 怨恨、沉痛
(3)决绝(第六章) ——清醒、刚烈
(二)结合课后的注解,概括诗歌内容。
明确:
《氓》选自《诗经·卫风》,是卫风中最长的一首民歌。《卫风·氓》是诗经中弃妇诗的代表作,是一首带有叙事性质的长诗。它叙写了一位劳动妇女在婚姻上的不幸遭遇。她善良多情,追求幸福的婚姻,不料却受到一个虚情假意的男子的欺骗,最后遭虐待遗弃,精神上受到了很大的折磨和痛苦。她悔恨交加,义正词严地控诉了男子的忘恩负义,表现了她的刚烈性格和反抗精神。全诗反映了男权社会下男女不平等的社会现实,对社会礼教提出了强烈的抗议。
(三)从文化视角体会当时的风土人情。进行今昔对比,体会人物的特点。
明确:
1.风土人情:“抱布贸丝”原始的物物交换,造成了人与人之间交流范围的狭窄,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在精神领域的道德方面,尤其爱情观方面,少了更宽泛的选择范围,他和她上演了悲剧。
2.人物特点:
她:温柔体贴,情意绵绵,嫁作他妇,任劳任怨,遭受暴虐,失望决绝。
他:喜请良媒,娶她为妇,感情变换,虐待其妻。
(四)在《诗经 · 氓》里面,是怎么样表现出来的
明确:
这首诗运用了对比的手法,加强了情感表达的形象性。
有女主人公婚前与婚后的对比:(1)婚前,“不见复关,泣涕涟涟,既见复关,在笑载言”,这表明“我”作为一个纯真、热情的少女,对爱情和幸福充满了渴望。
(2)婚后,“于嗟女兮,无与士耽”,“静言思之,躬自悼矣”,作为人妻,却遭遗弃,既后悔又令人伤心。当初的渴望变成了失望,对比强烈。
2.也有“氓”婚前与婚后的对比: (1)婚前,"氓之蚩蚩”,对人一副笑嘻嘻的样子。
(2)婚后,“言既遂矣,至于暴矣”,心愿已经实现了,就对妻子施暴了。婚前婚后,判若两人。
三、深入探究
(一)你如何看待女主人公的婚姻悲剧 : 明确:
1.士变心说:“士贰其行”士也罔极,二三其德”。
2.社会道德说:“兄弟不知,其笑矣。”当时的社会风俗,人们的爱情观所造成的。
3.社会制度说:“自我徂尔,三岁食贫”到“言既遂矣,至于暴矣”,由贫穷的变化引发婚姻危机,可以看出当时的婚姻制度是建筑在经济之上。
4.年老色衰说:“三岁为妇,糜室劳矣;夙兴夜寐,糜有朝矣”。
(二)《诗经》在艺术表现手法上有“赋、比、兴”,试找出《氓》中有哪些地方运用到了这类手法,讨论一下它们的作用。
明确:
1."氓之蚩蚩,抱布贸丝。匪来贸丝,来即我谋。"
用赋的手法写男子向女子求婚。这个男子一脸憨笑、耍着小小的花招,假装卖丝,向女主人求婚。一方面男子有点 嬉皮笑脸不太严肃,另一方面这一男子求婚心切,不惜乔装冒险。这一句描写既表现了男子的狡黠、急切,又为下文两人的婚姻悲剧埋下伏笔并构成对比。
2.第三、四章用了“兴”的手法。
“桑之未落,其叶沃若……士也罔极,二三其德。”
这两章以抒情为主,诗中皆以桑树起兴,从女子的年轻貌美写到体衰色减,同时揭示了男子对她从热爱到厌弃的经 过。“桑之未落,其叶沃若”,以桑叶之润泽有光,比喻女子的容颜亮丽。“桑之落矣,其黄而陨”,以桑叶的枯黄飘落,比喻女子的憔悴和被弃。
3.比:诗中又用斑鸠喻年轻的姑娘,抒发了女子切肤之痛和深深的忧怨
用“桑之落矣,其黄而陨”,引起女子多年贫苦生活的回顾,也隐含着用叶黄而落自比的意思,多年的苦日子磨去了女主人公的青春年华,与那萎黄而落的桑叶是何等的相似啊!诗句之间,饱含着女主人公对生活的感慨和叹息,抒发了她追悔莫及的不尽怨恨,令人体味、深思!
(三)赏析诗歌的艺术特点 明确:
1.句型均为四言,节奏短促,古朴庄重。全诗分为六个小节,每个小节都有一个完整的小故事。六个小节起承转合,成为一个整体。
2.采用了比兴、对比、呼告等表现手法,和借代、顶真等修辞手法,将一位社会底层小人物的爱恨情仇、悲欢离合演绎得一波三折、动人心魄。
3.叠词和叹词的频繁运用也使诗歌增加了不少音韵美,读来如同一出引人入胜的传奇好剧,令人沉潜其中,欲罢不能。
四、总结
在很多爱情故事里,都要给男主人公取一个名字,如《孔雀东南飞》中的焦仲卿,《梁山伯与祝英台》中的梁山伯,《孟姜女哭长城》中的万喜良,《西厢记》中的张珙等,这首诗为什么不给男主人公取个名字呢
真情永恒只是个例,故能被人牢牢铭记,而负心忘义之人却比比皆是。所以,这个女子所遇到的命运不是一个人两个人,而是一群人, 一批人,甚至是几代人。这个女主人公的可敬之处,就在于她不愿屈服,而是敢于抗争,勇于把握个人命运,勇敢追求独立幸福的生活。她和我们将要学到的《祝福》中的祥林嫂无论是从行为上还是从思想上、精神上,都是截然不同的两类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