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年级下册语文第五单元练习题(含答案)
积累与运用
1.下列词语中加点字注音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
A.穹顶(qiónɡ) 翌日(yì) 目眩神迷(xuàn)
B.俯瞰(kàn) 拾阶(shí) 瞬息万变(shùn)
C.棱角(línɡ) 蠕动(rú) 接踵而至(zhǒnɡ)
D.铸造(zhóu) 寒噤(jìn) 怒不可遏(è)
2.下列词语书写无误的一项是( )
A.演绎 虔诚 驰骋 穿流不息
B.颠簸 沟壑 恭顺 纷至踏来
C.轻盈 缭绕 妩媚 名符其实
D.喧哗 矗立 映照 亭台楼阁
3.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运用有误的一项是( )
A.随着科技的发展,过去深不可测的大海现在渐渐揭开了神秘的面纱。
B.“王侯将相宁有种乎!”陈胜这句震耳欲聋的质问点燃了戍卒们胸中愤懑的烈火。
C.人们以柔情比水,但至柔至和的水,一旦被压迫竟会这样怒不可遏。
D.党的十八大以来,官员出行前呼后拥、夹道欢迎的场面消失了。
4.下列句子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
A.身在异国他乡的海外游子,无时无刻思念母亲河长江。
B.我们的先辈们开辟了丝绸之路,开启了人类文明史上的大交流时代。
C.走进美丽的中海公园,我禁不住停下脚步驻足欣赏。
D.我们在学习上即使取得了很大成绩,但绝不能骄傲自满。
5.下列句子中的标点符号使用不规范的一项是( )
A.活动时只能以极轻极慢动作进行,犹如霹雳舞的“太空步”。
B.头痛,恶心,双脚绵软,呼吸困难:典型的缺氧反应,外加新伤剧痛。
C.那些冰塔、冰柱、冰洞、冰廊、冰壁上徐徐垂挂冰的流苏,像长发披肩。
D.老远喊我:“都到这地方了,不到处转一转,多亏呀!”
6.填入下面横线处的语句,与上下文衔接最恰当的一项是( )
当狂风在你耳边呼啸时,你只当是________;当暴雨在你眼前倾泻时,你只当是________;当闪电在你头顶肆虐时,你只当是________。人,决不能在逆境面前屈服。
A.微风拂面 萤火流逝 屋檐滴水
B.萤火流逝 屋檐滴水 微风拂面
C.微风拂面 屋檐滴水 萤火流逝
D.萤火流逝 微风拂面 屋檐滴水
7.展开联想,仿写一句话,使之与前文构成排比句。
我喜欢仰望湛蓝广袤的蓝天,因为它使我的心沉静;我喜欢丈量巍峨高大的崇山,因为它使我的心谦逊;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8.综合性学习。
5月19日是“中国旅游日”,让我们赶快行动起来,走进自然,品读名山大川,领略风土人情。
(1)在某旅游景点,你看到一个男青年正在乱写乱刻,这时你走上前去,劝阻道: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右图是“中国旅游日”标志图案,标志的主体创意造型来源于甲骨文的“旅”字及传统的印鉴艺术。请描述变形的“旅”字所展示的画面。
(3)下面是一些旅游景点的广告语,请你仿写一则能够体现某景点特色的广告。
示例:泰山——追随圣人,品味泰山;和谐经典,儒风泰山。
都江堰——拜水都江堰,问道青城山。
滕王阁——依然极浦生秋水,终古寒潮送夕阳。
阅读理解
阅读下文,回答问题。
黄河在这里由宽而窄,由高到低,只见那平坦如席的大水像是被一个无形的大洞吸着,顿然拢成一束,向龙槽里隆隆冲去,先跌在石上,翻个身再跌下去,三跌,四跌,一川大水硬是这样被跌得粉碎,碎成点,碎成雾。从沟底升起一道彩虹,横跨龙槽,穿过雾霭,消失在远山青色的背景中。当然这么窄的壶口一时容不下这么多的水,于是洪流便向两边涌去,沿着龙槽的边沿轰然而下,平平的,大大的,浑厚庄重如一卷飞毯从空抖落。
不,简直如一卷钢板出轧,的确有那种凝重,那种猛烈。尽管这样,壶口还是不能尽收这一川黄浪,于是又有一些各自夺路而走的,乘隙而进的,折返迂回的,它们在龙槽两边的滩壁上散开来,或钻石觅缝,汩汩如泉;或淌过石板,潺潺成溪;或被夹在石间,哀哀打旋。还有那顺壁挂下的,亮晶晶的如丝如缕……而这一切都隐在湿漉漉的水雾中,罩在七色彩虹中,像一曲交响乐,一幅写意画。我突然陷入沉思,眼前这个小小的壶口,怎么一下子集纳了海、河、瀑、泉、雾所有水的形态,兼容了喜、怒、哀、怨、愁——人的各种感情。造物者难道是要在这壶口中浓缩一个世界吗?
看罢水,我再细观脚下的石。这些如钢似铁的顽物竟被水凿得窟窟窍窍,如蜂窝杂陈,更有一些地方被旋出一个个光溜溜的大坑,而整个龙槽就是这样被水齐齐地切下去,切出一道深沟。人常以柔情比水,但至柔至和的水一旦被压迫竟会这样怒不可遏。原来这柔和之中只有宽厚绝无软弱,当她忍耐到一定程度时就会以力相较,奋力抗争。据《元和郡县图志》中所载,当年壶口的位置还在这下游一千五百米处。你看,日夜不止,这柔和的水硬将铁硬的石寸寸地剁去。
黄河博大宽厚,柔中有刚;挟而不服,压而不弯;不平则呼,遇强则抗;死地必生,勇往直前。正像一个人,经了许多磨难便有了自己的个性;黄河被两岸的山、地下的石逼得忽上忽下、忽左忽右时,也就铸成了自己伟大的性格。这伟大只在冲过壶口的一刹那才闪现出来被我们看见。
9.说说下列加点词的作用。
这些如钢似铁的顽物竟被水凿得窟窟窍窍,如蜂窝杂陈,更有一些地方被旋出一个个光溜溜的大坑,而整个龙槽就是这样被水齐齐地切下去,切出一道深沟。
10.赏析文中画线的句子。
11.怎样理解选文最后一段?
从壶口瀑布中,你得到了怎样的启示?
(二)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2020年12月17日,嫦娥五号从月球带回1731克月壤样品,这是人类首次获得的月表年轻火山岩区样品,也是中国科学家第一次拥有属于自己的地外天体返回样品。专家表示,虽然发放月壤样品仅占采回样品的5%左右,但取得的科学研究成就涵盖了月球形成、演化、太空风化作用与机制以及资源利用等多个领域。
专家介绍,嫦娥五号月壤样品采自月球的玄武岩单元,这些玄武岩是月幔形成的岩浆溢流到月表固化而成的岩石,它们记录着月球演化的密码。
“嫦娥五号着陆区是月球最年轻的玄武岩单元之一,此前研究推测这一区域的年龄为10亿至30亿年,但这种推测方法存在极大的不确定性。”中国科学院地质与地球物理研究所研究员贺怀宇介绍,利用自主研发的超高分辨定年技术,我国研究团队测定嫦娥五号月壤样品玄武岩形成于20亿年前,将月球火山活动的结束时间推迟了约8亿年,并为撞击坑定年曲线提供了关键锚点,大幅提高了内太阳系星球表面撞击坑定年的准确度。
除了月球岩浆活动停止的确切时间外,月球最晚期岩浆活动的成因也一直是未解之谜。以前科学界存在两种可能的解释:岩浆中富含放射性元素以提供热源,或富含水以降低熔点。
然而,我国对月壤的最新研究却排除了这两种主流观点。研究人员发现,嫦娥五号月壤样品中的玄武岩初始熔融时并没有富集钾、稀土元素、磷的“克里普物质”,这一结果否定了初始岩浆熔融热源来自放射性生热元素的假说。
研究发现,月幔的水含量仅为1~5微克/克,也就是说,月幔非常的“干”。中国科学家对嫦娥五号月壤样品的最新研究显示,月表中纬度区域太阳风在月壤颗粒表层中注入的水比以往认为的更多,而月球高纬度区域可能含有大量具有利用价值的水资源。研究团队基于再加热实验分析,结果显示太阳风成因水可在月表中、高纬度地区得到较好保存。该研究证实了月表矿物是水的重要储库,为月表中纬度地区水的分布提供了重要参考。
从嫦娥五号月壤中,中核集团核工业北京地质研究院科研人员还“挖”到了“嫦娥石”,“嫦娥石”存在于月球玄武岩颗粒中。据介绍,中核集团核工业北京地质研究院月球样品研究团队,在14万个月球样品颗粒中,分离出一颗粒径约10微米大小的单晶颗粒,并成功解译其晶体结构。经国际矿物学会新矿物命名及分类委员会投票通过,确证为一种新矿物,并被命名为“嫦娥石”。“嫦娥石”是人类在月球上发现的第六种新矿物,我国也成为世界上第三个在月球发现新矿物的国家。
(摘编自《嫦娥五号月壤样品研究成果发表70余项》)
材料二:
中国科学家采用嫦娥六号采回的月球背面样品做出的首批两项独立研究成果,同时刊登在国际学术期刊《自然》与《科学》杂志。两项研究首次揭示月球背面约28亿年前仍存在年轻的岩浆活动,这一年龄填补了月球玄武岩样品在该时期的记录空白。这些研究为人们了解月球演化提供了关键科学证据。
由于月球具有“二分性”,月球正面和背面在形貌、成分、月壳厚度、岩浆活动等方面存在显著差异,但其形成机制仍然悬而未决,是月球科学研究中亟待解决的关键问题。此前,科学界对于月球背面的认识主要基于遥感研究,2024年6月25日,我国嫦娥六号月球探测器在人类历史上首次携带来自月球背面样品返回地球,这些样品采集于月球背面的南极—艾特肯盆地,该盆地是月球上最大、最深且最古老的盆地,为厘清月球正面和背面物质组成的差异、破解月球二分性之谜提供了难得的机遇。
月海玄武岩由月幔发生部分熔融产生的岩浆上升喷发至月表形成,是探索月球内部物质组成和热演化的重要窗口。因此嫦娥六号返回样品研究的首要任务就是确定玄武岩岩屑的年龄和岩浆源区性质。
在发表于《自然》的研究中,中国科学院院士李献华和研究员李秋立,与来自中国科学院国家天文台的研究团队根据5克月壤中分选出大于300微米的108颗玄武岩岩屑定年研究的结果,揭示嫦娥六号着陆点28亿年前存在火山活动,且岩浆来自亏损克里普物质的源区;其中一颗高铝玄武岩岩屑揭示42亿年前存在来自富集克里普物质源区的火山活动。
综合来看,月球背面火山活动至少持续了14亿年,且月幔源区经历了从克里普物质富集到亏损的转变。此外,同位素定年结果与撞击坑统计定年结果基本一致,指示了月球正面和背面遭受陨石撞击的概率相当。
传统观点认为,月球背面的月壳较厚,抑制了月海玄武岩喷发,导致月球正面和背面的月海分布不对称。但这不能解释为什么月壳很薄的南极—艾特肯盆地也匮乏大规模的月海玄武岩。此次研究表明,月海玄武岩的分布除受月壳厚度影响外,月幔源区的物质组成也是重要的控制因素。
《科学》杂志审稿人认为,该研究报道了从月球背面返回的嫦娥六号月壤中的玄武岩岩屑的岩相分析、高精度年龄和同位素特征。这些样品是首次在月球背面采集的,因此为认识整个月球的地质历史提供了独特的视角。
(摘编自《嫦娥六号月壤样本首批研究成果发布》)
13. 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我国研究团队为月球撞击坑定年曲线提供了关键锚点,也为得出“月球正面和背面遭受陨石撞击的概率相当”的结论提供了依据。
B. 我国科学家从嫦娥五号月壤中发现单晶颗粒“嫦娥石”,并成功解译了它的晶体结构,这种发现与研究在国际上也是少有的。
C. 月球背面在42亿年前至28亿年前都存在着火山活动,且在这段漫长的时间内,月幔源区的克里普物质从富集转变为亏损状态。
D. 嫦娥五号、六号的月壤样品分别取自月球正面和背面,两者的研究成果可以相互印证,总体上看,嫦娥六号的研究更有价值。
14. 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分析和评价,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仅占采回样品的5%左右”,说明发放的用于研究的月壤样品很少,也更突显了科研人员研究成果的来之不易。
B. 材料一写科研人员在大量月球样品颗粒中挖”到了“嫦娥石”,“挖”字准确生动地体现了“嫦娥石”的珍稀情况。
C. 为了了解月球正面和背面在形貌、月壳厚度等方面存在显著差异的形成机制,我国科研人员才从月球带回了月壤样品。
D. 材料二结尾引用《科学》杂志审稿人对月壤研究的评价,对我国月壤研究的成果及意义给予了高度的肯定。
15. 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嫦娥五号带回月壤样品前,我国没有属于自己的地外天体返回样品,无法对月球的形成、演化、资源利用等进行研究。
B. 通过对月壤样品的研究,科学家进一步了解了月球上水的成因、分布及储存方式,这对于载人登月可能具有重要意义。
C. 嫦娥六号月壤样品采集于月背最深、最古老的南极—艾特肯盆地,为研究月球物质成分和演化历史都提供了独特视角。
D. 在月壳比较薄的南极—艾特肯盆地,玄武岩比较匮乏,说明影响月海玄武岩喷发的因素除了月壳厚度外,还有其他。
16. 材料一和材料二中都写到了科学家对玄武岩的研究,阐述的侧重点有什么不同?
17. 有人说:“一部科学史,也是一部书写科学家精神的历史。”在探月和研究月壤的过程中,体现了我国科学家的哪些精神?请简要概括分析。
(三)阅读下文,回答问题。
黄山春雨
①早饭后,雨势变得小了,细细的,轻柔的,似天公在为黄山的一切洗尘。难怪黄山美得如此脱俗,看来黄山雨也功莫大焉。这时我禁不住冒着毛毛细雨,性急地走出住处,沿着山路观看雨后的山体,自是别有一番情韵。路过之处的怪石,雨洗后看上去更加清幽,更加亲切。昨天来时,我还觉得这些怪石凝然不语,面对游客,颇有点冷漠。可现在仿佛变得亲近了,而且怪石的镂空处还在滴雨珠,发出有节奏的声响:有的微微叮咚着,像是弹拨着不知名的琴瑟;有的声音像被紧紧地捂着,呜咽幽深,荡气回肠。
②在种种怪石的低处之间是或隐或现的溪水。它们或直流,或环行,或急泻,或缓进,使我看得眼花缭乱,根本分不出它们有多少条,往何方去。也怪了,一般形容溪流都是“潺潺”之声,可我眼前这溪水却是无声无息的,颇有点“旁若无人”之状——有人看我也好,无人看我也罢,根本不以任何声色招惹人眼。不过,之所以今晨的溪水较之昨天我来时看上去势头旺盛,是不是还与这一夜春雨的推助有关呢?
③循着山路信步走去。哦,眼前是著名的黄山松,几棵巨松下面的山坡上,是一片青嫩的翠竹。至少在这一时刻,松和竹不是一般的状态,而是一夜春雨洗过的松竹。没有阳光的映照,松针上都顶着点点的晶莹,竹叶上都兜恋着细雨的馈赠。人们无不说松竹是高洁的象征,然而再高洁,如果是风沙侵扰竟日,纵然不是灰头土脸,也不可能完全不沾纤尘。而唯有这雨,尤其是春日的夜雨洗涤,黄山的松竹才真正比得上山下池中的莲荷,显得这般一尘不染。今晨松针上的晶莹,竹叶的别样清嫩,分明是由于春雨的无私润泽。
④细雨仍未终止,但我并不回避,而且也未打雨伞,只是凝定地注视着前侧。因为我发现,石隙中的一株春兰,它也不避雨滴,出奇的淡定,出奇的清爽。说不定正是因为一夜的雨,才使这春兰脱颖而出,至少是催助它出落得更加可人。这时,我心中油然而生出一种意念,能够在黄山上与春兰一同沐浴着春雨,实在是难得的幸运:在至美的黄山,感应着兰蕙之荡心,更有春雨荡涤着身心,难道这还不是一桩看似平常实则罕能逢到的机缘吗?
⑤只是,当我返回住处时却猛然想到:从电视报道中得知我国华北和中原大片土地自冬至春连续干旱,有的地区麦苗几近枯死,不知这雨,是否也君临那些嗷嗷待哺的产麦区?这时又不禁微微有些忧虑起来。
⑥黄山春雨固好,只希望不仅仅局限于黄山。
18、本文以作者的游踪为线索,描写了雨中黄山的美景。请在文中找出表明作者行踪的语句。
19.阅读①~④段,提取关键词句,概括作者所描写的“雨中景物”的特征。
怪石: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溪水: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松竹: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春兰: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请从修辞的角度赏析文章画线的句子。
你从文中读出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阅读下文,回答问题。
寻芳习家池
李春富
①秦巴余脉绾结于襄阳城南五公里,仿佛孔雀的一根尾羽,名曰凤凰山。而习家池,又像这根尾羽末梢的一面晶莹的圆镜,馕嵌在山之阳,江之滨。
②习郁,字文通,东汉初年人,因功被光武帝封为襄阳侯。习郁富且贵,儒而雅,涉水跋山,择此宝地,凿池引流。其后,植佳木,筑华屋,聚灵石。习家池渐成宴游名园。
③三百年后,习氏世孙凿齿在此隐居。凿齿少有奇志,博学能文,名播天下,著就《汉晋春秋》五十四卷。书成,举家迁居江西,远离尘嚣。
④白骑过隙,倏尔三百春秋。孟浩然生于习家池附近的涧南园村。在池塘的映照下,孟氏悄然长成,渐悟经诗堂奥。据统计,孟浩然留存作品中,直接赞美习家池的诗作竟达十首。彼时,李白、杜甫、皮日休、贾岛等一干魁星迤逦而至,临水赋诗,且觞且咏,纵心宇宙,快哉快哉。
⑤鸟飞兔走,又三百载。欧阳修、米芾、曾巩等人频频造访。尤其米氏嗜书如痴,以山为砚,临池而墨,心摹手追,探幽索微,成就绝代行草。兰亭之后,天下独步。
⑥公元2014年夏天,我来到这里踏访寻芳。
⑦穿过凤凰山,走进凤林关,沿石板路觅行,渐次进入一个幽邃世界,俨然桃花源中。路两侧是青青的草坪,森森的梧桐,间或有刻着李白、杜甫、孟浩然、皮日休、欧阳修等人诗词的碑刻。一粒粒黑黝黝的饱满的汉字,好似圣哲先贤们的一颗颗瞳仁,静谧、肃穆而又慈祥。
⑧走出一片松林,眼前豁然一亮。箕形山坡下,累累卧石和簇簇青葱之间,荷叶田田,萼红灼灼,一池晶莹,笑容可掬。
⑨习家池由一个大池、两个副池组成,大池占地约三四亩,澄澈宁静,碧玉温润,映照着青山绿树,蓝天白云,日月沉浮,好一个安详的世界!那是大地的脉络,那是历史的记忆。池中有一座湖心亭,重檐六角,斗拱高耸,恰似魏晋高士的峨冠。池水周围是一丛丛毛竹,滴青流翠,楚楚动人,又如美女明眸的睫羽。
⑩池塘西南侧,依偎着两个造型别致的副池,小如戏台。一个满圆似日,芳名溅珠;一个半圆如月,雅号半规。山风拂过,两池涟漪,表情各异,一面蛾眉忧戚,一面笑靥如花。
千百年来,此间主人,以大池为心髓,以小塘为耳目,坐卧台上,静观水面,枯荣更替,盛衰变化,参悟万物,叩问天机,真高士也。
池畔四旁遍植杂树,扁扁圆圆的叶片们,像手掌,像旗幡,向人类表达着亲情与善意。树下是纷纷繁繁的花草,姹紫嫣红,葳葳蕤蕤。池边的每一棵树,每一根草,都是一个个鲜活的精灵,茎脉里的汁液都是汉江最微小的支流。我细细谛听,仿佛有一阵阵惊雷般“隆隆”的声响。那是大地的耳语,那是自然的节律,那是时间的脚步。
是的,夏天是永远的快节奏,风雨雷电,云蒸霞蔚,潮涨潮落,花发花谢,大开大合,大舍大得。一切都在成长,一切都在争鸣,一切都有可能!
独坐幽篁里,处处闻啼鸟。孟浩然的故园就在近旁。尽管他一生漂泊,八方宦游,但他最眷恋的还是故乡。五十二岁的时候,夜来风雨声,悄然花落了!他,永远春眠在这里。
驻足北望,高岗之上,是始建于明嘉靖年间的习家祠堂,祠堂古色古香,深邃典雅。襄阳习氏南迁江西之后,开枝散叶,人丁繁茂,四处流徙,遍布全国,早已与整个民族融为一体了。
我正与池水凝视,一只鲁莽的黑鼋猛然探出头来,恶作剧般“嘭”地一跃。刹那间,天空破了,涟漪乱了,一片惊恐,满池碎影,整个池塘顿时成为一个振荡世界,分不清是幻境,还是现实。但是,转眼间,便又恢复了原来模样,丽日蓝天,风清气朗,祥静安泰,江山稳固。
是的,风清气朗,江山稳固,一如这千万年的秦巴,千万年的汉江!
(选文有删改)
22.阅读全文,概括作者寻到了习家池的哪些“芳迹”?
23.请结合上下文分析第⑥段在全文中的作用。
24.作者是从哪些方面来具体描写两个副池的?“此间主人”又把“两个副池”比作什么?
25.请从修辞角度,赏析文章第 段画线的句子。
26.谈谈你对文章结尾“风清气朗,江山稳固,一如这千万年的秦巴,千万年的汉江”的理解。
三、作文
27.你是否游览过祖国的名山大川,为其雄伟壮丽的景色所震撼?你是否驻足悠久的文化古迹,因历史的回声而深思?你是否阅读过名家的山水游记,为其丰富的内涵所陶醉?每一次背上行囊,每一次翻开书页,都会给我们带来诗一般的感受和耐人寻味的生活哲理。
请以“心系山水,人在旅途”为话题作文。要求自拟题目,文体不限,600字左右。
答案
A 2.D 3.B 4.B 5.B 6.C 7.我喜欢纵观广阔无垠的大海,因为它使我的心宽广
(1)朋友,请你注意自己的形象,别在美丽的风景地留下你的记号,好吗?
示例:一面旗帜引领下的一队游人正秩序井然、兴致勃勃地游走于美妙的旅途中。
(3)庐山——云雾泼墨绘山水,匡庐奇秀天下闻。
9.“凿”“旋”“切”这些动词形象地写出了壶口瀑布对岩石的冲刷作用,突出了壶口瀑布的刚强、宁压不弯。
10、运用排比的修辞手法,生动形象地写出了河水纤细、柔和、优美的不同形态。语调铿锵,读起来琅琅上口。
11、作者写的不仅仅是黄河,更是一种人生的姿态,一种意境,一种百折不挠、自强不息的民族精神。黄河是中华民族的母亲河,黄河的性格就是中华民族的性格。黄河在壶口将性格淋漓尽致地展现了出来,作者赞美黄河就是赞美中华民族百折不挠、自强不息的精神。
12、壶口瀑布那雄壮、博大的气势,给人一种鼓舞,一种力量,是中华民族无坚不摧、勇往直前的民族精神的体现。让我们永远保持和发扬这种民族精神。
13. D 14. C 15. A
16.①材料一侧重于通过研究玄武岩来破解月球演化,对了解月球火山活动的时间线、岩浆活动的成因、撞击坑的形成时间以及月球矿物与水资源的探索有重要作用。
②材料二侧重于通过研究玄武岩来探索月球内部的物质组成和热演化,更注重月球背面火山活动与岩浆源区性质的研究、月球正面与背面物质组成的差异。
17. ①求实精神(不盲从主流,敢于质疑求证的精神)。对月球存在很多假说或推断性的结论,以求实的精神进行验证。比如对月球最晚期岩浆活动的成因排除了两种主流观点,否定了相应的假说。
②开拓创新,勇攀高峰的精神。对月壤的研究,填补了目前科技成果的多项空白,如月球背面样品研究的空白,月球玄武岩样品在岩浆活动时期的记录空白等。
③独立自主研发的精神。我国科学家自主研发的超高分辨定年技术,测定出媒娥五号月壤样品玄武岩形成于20亿年前。(或:中国科学家采用嫦娥六号采回的月球背面样品做出的首批两项独立研究成果,同时刊登在国际学术期刊《自然》与《科学》杂志)
④团结协作精神。科学家之间密切合作,共同攻克难关,形成了一支高效、团结的科研团队,为探月和研究月壤的成功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⑤严谨细致的精神。科研团队从14方个月球样品颗粒中分离出“嫦娥石”,从5克月壤中分选出大于300微米的108颗玄武岩岩屑,都体现了科学家严谨细致的精神。
18、性急地走出住处,沿着山路观看雨后的山体;路过之处的怪石,雨洗后看上去更加清幽,更加亲切;循着山路信步走去;凝定地注视着前侧;返回住处。
19、(1)清幽,亲切,镂空处发出有节奏的声响
(2)分流多,无声无息,势头旺盛
(3)青嫩,高洁,一尘不染
(4)淡定,清爽,可人
20、画线句运用了排比的修辞手法,写出了溪水分流多、姿态丰富的特点,增强了气势,渲染了作者对溪水的喜爱之情。
21、文章通过对黄山春雨后美丽景色的描写,表达了对黄山春雨下的美景的喜爱和赞美,同时也由此产生了对干旱地区望雨而不得的忧虑。
22、①自然景观层面的“芳迹”:习家池周边环境及地貌特点、习家池塘以及两个副池的独特优美。②历史文化层面的“芳迹”:习家池的历史传承、名家诗文碑刻、众多的文化名人、习氏家族繁衍变迁(习家祠堂)等。
23、点明浏览时间,并起承上启下的过渡作用,由上文回顾历史开始转入集中描绘现实中的习家池,介绍了习家池的自然景观和人文风貌。
24、从两个副池的形状、命名以及山风拂过时池水的情态来具体描绘两个副池的。“此间主人”将两个副池比作“耳目”。
25、句子运用比喻的手法,将树与草比作“鲜活的精灵”,把茎脉里流淌的汁液比作汉江最微小的支流,生动而形象地写出了习家池畔植物的茁壮茂盛和勃勃生机,表达了作者对它们的无比喜爱与赞美之情。
26、示例:作者写习家池,但思绪并不仅仅局限于习家池,而是以小见大,表达了对历史、现实和未来的思考,写出了作者美好的祝愿,以及对未来的祝福,进一步明确和深化了主题。
27、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