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2课 鸦片战争(学案)
【课标要求】
1.列举1840年至1990年间西方列强的侵华史实,概述中国军民反抗外来侵略斗争的事迹。
2.体会中华民族英勇不屈的斗争精神。
【基础自主梳理】
一 鸦片战争
1.背景
(1)必然性:17世纪以来,资本主义在西欧逐步建立并巩固了的 而疯狂扩张。而此时的清王朝闭 ,沉醉在天朝上国的迷梦中。
(2)直接原因――禁烟运动。
①原因:为扭转 ,以 为主的西方国家向中国倾销鸦片,烟毒肆虐,给中国带来了严重灾难;19世纪30年代,清朝出现了 的强烈呼声。
②概况: 任命林则徐为 ,赴广州查禁鸦片。1839年林则徐下令将收缴的鸦片在 海滩当众销毁。
③意义:鼓舞了中国人民的斗志。
2.经过
年6月,战争爆发。1842年8月,英国军舰侵入 下关江面,清政府被迫议和,签订了中国近代史上第一个 条约——中英《 》。
3.影响
中国的历史进程发生重大变化:中国的主权和领土完整遭到破坏,独立发展的道路 ,中国被迫卷入了资本主义 ,开始了被迫 历程。
二 第二次鸦片战争
背景
西方列强为了扩大在华利益,提出了 的要求,被清政府断然拒绝。
经过
① 年10月, 联合发动战争,中国战败,被迫议和。
②1857年战事再起,英法联军一直攻入北京城, 皇帝仓皇出逃,列强洗劫并焚毁了举世闻名的皇家园林—— 。
③1858年与1860年,列强迫使清政府分别签订了《 》和《 》。
影响
①中国的主权遭到更大破坏②中国权力结构发生变化。③中国兴起了旨在推动清王朝中兴的 。中国现代化开始起步。④中国半殖民地化程度进一步加深。
【课堂探究】
主题一 偶然与必然——探原因
鸦片战争前中英两国状况的比较
比较
中国
英国
经济
政治
外交
军事
总体特征
主题二 侵略与碰撞——看过程
角度二两面看中国,分析败因
材料一:◇1800年的世界工业生产中,中国占全球1/3;
◇1820年的世界GDP总量中,中国占28.7%,比排名第二至四位的国家的总和26.6%还要多。
◇1840年清朝有八旗兵80万,侵华英军只有7000人,后才增至2万人。
材料二 平等与不平等: 对于《南京条约》的条款,在今天看来绝对不平等的卖国条款,如割地、协定关税、领事裁判权等,清朝朝野上下都予认可;而对于中英文书平等往来等在今天看来绝对平等的条款,清朝君臣惶恐不安,表现的誓死不从。
根据材料并结合战前中英两国国情思考思考:“全球GDP第一”的大国为何照样挨打且战败?中国战败的根源何在?这对当时和今天有何启示?
角度三:醒与睡的选择
上层:鸦片战争失败后,魏源曾在其《海国图志》中发出“师夷长技”的呐喊,但仅是昙花一现,他的著作根本无人问津。清廷官员依旧文恬武嬉,大有“雨过忘雷”之势;清政府并未深究战败原因,没派人出国考察,也没进行任何改革;就连美国主动要求提供制船造炮技术,也被婉言谢绝了。
民众:广东一张民间布告:“除你们的船是坚固的,炮火是猛烈的,火箭是强大的以外,你们还有什么其他本领吗?”
思考:对于鸦片战争的失败,清朝上下有何反应?付出怎样的惨痛代价?又留下怎样的教训?
主题三 毁灭与新生——论影响
社会性质
由封建社会开始沦为
社会主要矛盾
外国资本主义和中华民族的矛盾,封建主义和人民大众的矛盾
革命任务
反对 和本国 的双重任务
政治
中国的 和 完整遭到破坏
经济
列强疯狂地向中国倾销商品、掠夺原料,逐渐把中国卷入 ,中国自给自足的 逐步解体,客观上为民族 产生创造了条件
思想文化
一部分先进的知识分子开始觉醒,萌发了 的新思想,寻求强国御侮之道
外交
的中国大门被打开,被迫向西方学习
材料:
【课堂演练】
1.18世纪时,英国多次要求扩大中英贸易,清政府认为“天朝物产丰盈,无所不有,原不籍外夷货以通有无”。此话反映出清朝统治者( )
A.坚持闭关自守的外交政策 B.夜郎自大,愚昧无知
C.已感受到来自资本主义的威胁 D.认为中国经济水平高于英国
2.道光帝接受林则徐等人禁烟主张的原因是( )
A.鸦片输入危害人民健康 B.鸦片输入威胁清朝的统治
C.鸦片输入造成白银外流 D.清政府坚持闭关锁国政策
3.中英《南京条约》的规定最能体现英国侵略欲望的是( )
A.割香港岛给英国 B.赔款2100万银元 C.开放通商口岸 D.协定关税
4.清政府多次拒绝西方列强的“修约”要求,这说明清政府( )
A.不与西方列强打交道 B.维护民族尊严
C.对西方列强心存疑惧 D.坚持闭关政策
5.根据《天津条约》开放的通商口岸,位于最北和最南的分别是( )
A.营口、汕头 B.营口、琼州 C.烟台、琼州 D.天津、淡水
二、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1840年春英国议会在辩论对中国出兵是否合理的问题时,“反对派以间接支持一种恶毒的、有伤道德的交易而进行战争的理由反对政府的政策。” 一一《中华帝国对外关系史》
材料二 1840年3月,英国对华棉纺织品出口商曼彻斯特商会主席莫克?维卡在致英国外相巴麦尊的信中说:“是你们自己陷入了错误的境地,逼得我们不得不走上为国家所受的侮辱,为个人所受的委屈要求补偿的地位。如果曲解自由与正义的观念,现在我们不去为我们和他们之间的商务关系上的合理利益而采取被迫采取的态度,这种想法就太过唐吉诃德化了。”
材料三 莫克·维卡在同一封信中还说:“当前局势,可能提供机会,完成两国关系的改善,随着关系的改善,我们输出(棉织品)的扩张程度将是不可估量的。——《英国资产阶级纺织利益集团与两次鸦片战争资料》
请回答:
(1)据材料一,“反对派”为何反对政府的政策?
(2)据材料二,概括莫克·维卡表达的主要观点。
(3)据材料三,分析“当前局势,可能提供机会,完成两国关系的改善”的真实含义。
(4)综合上述材料,说明英国发动鸦片战争的目的。
第12课 鸦片战争(1课时)
教材分析
《课程标准》要求“列举1840年至1900年间西方列强的侵华史实,概述中国军民反抗外来侵略斗争的事迹,体会中华民族英勇不屈的斗争精神。” 基于本册教材“政治文明历程”的主题,本课的着眼点注重西方侵略对我国政体外部的冲击,以及认识战败对中国政局的影响。
本课是教材专题四“列强侵略与中国人民的反抗斗争”的开篇。第一目“虎门销烟”,讲战争的原因;第二目“《南京条约》以及战后的中国”,略讲经过,主要谈结果;第三目“第二次鸦片战争”概述了起因、经过和后果,其中包括洋务运动的发生都是战争影响的结果。鸦片战争对我国的影响是巨大的,它是近代中国百年屈辱的开始,也是中国近代史的开端,所以本课在教材中具有开篇点题的地位和作用。
学生分析
《鸦片战争》一课,学生在初中时候已经有所接触,但是初中历史内容比较浅显,没有列出军民反抗的事迹,而以引导分析战争的起因、战败的原因为目的,这符合高中生的认知特点。但由于他们的历史知识储备和对历史理论问题的理解能力还有限,所以,在教学中教师仍需根据学生的心理和年龄特征,采取创设情景、深入浅出、形象生动的方法进行因势利导,不断启发,点拨和矫正。
教学目标 1.基本知识:①能够在合作的基础上完成关于鸦片战争爆发背景的逻辑关系图,并理解战争爆发及中方战败的根本原因。弄清楚鸦片战争的直接原因和根本原因之间的辨证关系。②能够认识到民族英雄林则徐领导的禁烟运动的伟大意义,体会中华民族英勇不屈的斗争精神。③特别要强调构建知识的整体性、结构性和系统性,教师用多媒体打出知识点。 2.能力与方法:①以生活化事件及视频作引入,以引起学生学习兴趣。②通过教师创设情景及学生分组调查、搜集资料、参与互动,培养学生的探究性和创造性,锻炼其合作及自主学习精神,并提高口头表达的能力。③指导学生分析课本中的信息资料,培养其动脑思考分析的能力。
3.情感、态度、价值观:①通过战争造成中国损失的调查讨论,引导学生痛则思恨、激发爱国情感,强化学生的国家主权和国土资源意识。②联系香港地区割失和今天重回祖国怀抱的历史,让学生明白“封闭必然落后,落后就要挨打”的道理, 使学生从历史的教训中得到警策,,激发振兴中华的历史责任感。
教学重点与难点分析 教学重点:着重于分析两次鸦片战争的起因和后果,理解中国战败的原因。 教学难点:如何认识战争的失败对中国政局的影响。
教学方式 (1)引导学生分析战前中国和世界,认识鸦片战争爆发的必然性,让学生学会“偶然与必然”的思维分析方式。
(2)指导学生阅读理解和分析课本中相关史料,帮助学生学会从史料中分析历史结论,论从史出,史论结合的分析方法。
教学用具
1.电脑平台,投影,音响设施.
2.教师准备关于虎门销烟、18世纪西方世界的视频、资料,并制成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一)课前探究
①课前布置根据课本复习本课内容,并完成学案关于基础知识梳理部分的内容,对基础史实学习巩固。 ②预习课后的知识链接和解析与探究。
(二)导入设计
(屏幕展示)钓鱼岛以及黄岩岛、中国政府保钓事件相关图片资料。
(设计意图)创设问题情景,引发学生观察、思考,导入新课。
近几年来,一些国家丧信弃义,对我国黄岩岛钓鱼岛肆意侵犯,牵动每个国人的心,没有哪个民族比我们更能懂得民族独立的意义,因为中华民族是个多灾多难的民族,在屈辱近代民族史上,我们国家的主被肆意的掠夺,我们的民族尊严被肆意的践踏,所有这些屈辱和灾难都开始于170多年前的中英之间的鸦片战争。今天我翻开历史,回顾那场鸦片战争。
(三)教学结构 一、偶然与必然——探原因
1.两种植物的较量
2.两个世界的相遇
二、侵略与碰撞——看过程
1.粗看战争
2.细看战争(多种角度看战争)
三、毁灭与新生——论影响
1.基础回扣——鸦片战争对中国的危害
2.战争后的中国(史料)
四、小结
(四)师生互动
(提问)
相距如此遥远的两个国家为什么会爆发战争呢?这场战争是由什么引发的?有人说鸦片战争是两种植物较量结果,你赞同么?
(学生回答不赞同)所以我们应该站在一个更高的视野去看原因。
(播放视频)纪录片《晚清悲歌》有关鸦片战争爆发前中英两国概况的介绍。
(设计意图)关于鸦片战争爆发的背景,教材没有详尽介绍,留给学生一定的疑问和不解,为了让学生弄清这一问题,通过播放相关资料片,创设情境,烘托气氛,集中学生注意力.
(活动)填表格:中英两国战前国情对比。
你来解说:假如你是鸦片战争展览馆的一位解说员,根据刚才掌握的史实,说明为什么是英国发动战争,战争矛头为什么对准中国。
教师点拨:近代西方殖民侵略和由此带来的文明碰撞是工业资本主义浪潮席卷全球的必然结果。
(板书)二、侵略与碰撞
(课件)1.粗看战争
(活动:知识接龙)根据基础知识填写表格,知识接龙,看谁回答最准确。
(设计意图)根据表格完善基础知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承转)鸦片战争的结果,中国战败,但战争中涌现出一大批可歌可泣的民族英雄。
(课件)2.细看战争——角度一:外眼看中国
(播放有关日本以及英国作品中关于鸦片战争中陈化成图片以及“青州兵”的资料。)
教师:在外国人眼中看到英雄仅仅是他们代表他们个体么,他们看到的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高大的形象,这就是为什么我要引导大家从这样一个角度我看这场战争。站在外国人的角度,更能看到民族精神的高度,但是,如果换个新的角度看,会发现这个战争必定会失败。
(设计意图)通过战争外国作品中民族英雄的形象,展示民族精神的可贵。
角度二:两面看中国
看中英两国资料?(军事对比图片;文字材料——平等和不平等)
学生回答出战败根源。
(课件)三、毁灭与新生
(提问)战争给中国带来了什么?是历史的沉沦还是历史的进步?
展示表格回扣基础(南京条约内容侵犯的国家主权)
学生回答,教师点拨、
(课件展示图片资料)2.战争后的中国
(提问)有人说:两次鸦片战争的惨败,使昔日的“天朝上国”开始变成弱不禁风的纸老虎了。你同意这种看法吗?结合课件材料,谈谈战争对中国的危害和影响。
(合作探究活动)学生根据课前布置成立的调查小组,从政治、经济、国土资源、文物古迹四个方面,分析评估中国在这次战争中的损失。各组选派代表,形式不限(可以小品、歌唱、朗诵等多种形式进行),其他同学可补充或参与评说。
(设计意图)通过这一实践活动让学生亲身体验和感受历史,从活生生的史实中认识并深刻理解两次鸦片战争的危害和影响。
四、小结(课件展示)教师学生集体回顾
一、偶然与必然
◆换一种视野探原因
直接原因、根本原因
二、侵略与碰撞
◆多几个角度看过程
抗争精神、文明碰撞、启示教训
三、毁灭与新生
◆站一个高点论影响
危害与客观近代化
(结束语) 结束语,同学们,通过学习,我们已经认识到鸦片战争已经注定与中华民族荣辱兴衰的整个历程紧密相连,它是一块伤疤,记载了这个民族曾经遭受的屈辱和灾难,它又是一种精神,昭示着中华儿女面对这强敌入侵永远是那么无私无畏不屈不挠,它还是一个号角,在催促着一代代仁人志士寻求强国之路的急促脚步,它又是一种使命,是一种动力,激烈中国人去奋力地追求世界现代化的潮流,去追求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昨天我们的父辈学习过这些,明天我们的孩子还要再去学习,不是为了记住仇恨,而是为了这份责任,这份使命,就像著名历史学家茅海建说的那样,只要中国的现代化一日未完成,鸦片战争的意义就一分不会削减。
课件22张PPT。美丽的黄岩岛景色黄岩岛上被破坏的中国主权标志钓鱼岛外国军舰挤撞我保钓船“中国政府在维护领土主权问题上立场坚定不移。“一个民族没有比尊严和自主、独立更为重要的了。” 进行爱国游行的群众课标要求:
列举1840年至1900年间西方列强的侵华史实,概述中国军民反抗外来侵略斗争的事迹,体会中华民族英勇不屈的斗争精神。探原因●偶然与必然1.两种植物的较量:1.两种植物的较量:●偶然与必然2.两个世界的相遇 ——(注意制度、经济、外交)●偶然与必然 活动设计:人人争当解说员
——假如你是一名鸦片战争展览馆的解说员,
请你来解说。
要求:结合本展区的视频材料和图片,给大家介绍说明:
1、发动战争的为什么是英国?
2、英国为什么要侵略中国? 2.两个世界的相遇——战前中英工业文明
农耕文明
西方(英国)中国两种文明的相遇根本原因:工业革命后英国急需打开中国的市场(必然性)
直接原因:虎门销烟(偶然性)●偶然与必然看过程1、粗观战争《望厦条约》《黄埔条约》打开中国市场1840-1842英国清政府战败、签约《南京条约》及附件《天津条约》 《北京条约》清政府战败、签约英、法1856-1860进一步打开中国市场●侵略与碰撞●侵略与碰撞2、细看战争角度二:两面看中国 对于《南京条约》的条款,在今天看来绝对不平等的卖国条款,如割地、协定关税、领事裁判权等,清朝朝野上下都予认可;而对于中英文书平等往来等在今天看来绝对平等的条款,清朝君臣惶恐不安,表现的誓死不从。红缨枪与来复枪 平等与不平等 战败根源:落后的农耕文明难以对抗先进的工业文明。●侵略与碰撞思考:中国战败的根源何在?
论影响两次鸦片战争的危害:割让香港岛;居住及租地权;领事裁判权 。
五口通商;议定关税;片面最惠国待遇。11口通商;外国商船在长江各口岸往来;外国人可往内地游历、通商、传教;赔偿军费。领土主权贸易主权司法主权关税主权基础回扣两次鸦片战争的危害:割让香港岛;居住及租地权;领事裁判权 。
五口通商;议定关税;片面最惠国待遇。①(政治)主权和领土完整遭到破坏,开始沦为半殖民半封建社会。
②(经济)被迫卷入资本主义世界市场。11口通商;外国商船在长江各口岸往来;外国人可往内地游历、通商、传教;赔偿军费。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化程度加深基础回扣上海英租界的界旗 鸦片战争后上海开埠通商 流入城市的破产农民南京的楼房鸦片战争战后的中国魏源提出——“师夷长技以制夷”材料一: 鸦片战争后,由于洋布畅销,东南沿海一些以纺织为业的乡村,受到很大冲击 ,自然经济开始解体····丝茶等农产品大量出口西方····· 只有勇于低头、汲取教训、改革求变,才能在帝国毁灭的废墟上迎接民族新生。1.(2013·北京文综·17)一位美国学者指出,第二次鸦片战争期间,美国只是“给予联军以道义上的支持和合作”,却在战后获得了很多权益。其中一项权益是
A.获得军费赔偿??????????? B.进驻北京使馆区(界)
C.在华开设工厂???????????? D.在沿江口岸自由航行
感悟高考D2.(2014·江苏单科·5)右侧是清道光帝给参与谈判大臣所下达谕旨的部分内容,该谕旨
A.颁发于第二次鸦片战争期间
B.隐含着天朝上国的外交观念
C.导致了社会性质的根本改变
D.坚决捍卫国家领土主权完整
B一、偶然与必然 ◆换一种视野探原因 直接原因、根本原因
二、侵略与碰撞
◆多几个角度看过程
抗争精神、文明碰撞、启示教训
三、毁灭与新生
◆站一个高点论影响
危害与客观近代化●小结伤疤 精神
号角 使命
动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