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23张PPT)
第四单元 遗传的基本规律
专题研究5 基因定位的遗传实验设计
笔记:遗传实验三要素:(1)实验材料(从所给实验材料中选取);(2)交配类型(自交、测 交、正反交等);(3)实验数据(统计实验结果的表型及比例)
类型一 基因之间是否遵循自由组合定律
第一步 选择或者培育出基因型为AaBb(同时含两对等位基因)的植株(F1)
第 二 步 自 交 法 F1自交后代的性状分离比为9∶3∶3∶1,则符合基因的自由组合定律,由位 于两对同源染色体上的两对等位基因控制
测 交 法 F1测交后代的性状比例为1∶1∶1∶1,则符合基因的自由组合定律,由位于 两对同源染色体上的两对等位基因控制
第 二 步 花 粉 鉴 定 法 取F1花粉在显微镜下观察,若4种花粉粒的比例为1∶1∶1∶1,则两对等位基 因符合基因的自由组合定律
笔记:2024新课标卷T34:借助植物杂交实验,反向考查支持2对等位基因不位于1对 同源染色体上的实验结论(角度创新)
2023河北卷T23:设计调查方案判断两对等位基因是位于同一对染色体上还是两对染 色体上(设问方式新颖)
2022江苏卷T23:三个基因位于几对同源染色体上(思维量大,综合性强)
[应用1](2025·八省联考四川卷)麦芒可以帮助大麦传播种子,有人用纯系长芒大麦(亲 本)进行诱变,获得短芒(突变体甲)和带帽芒(突变体乙)两个突变材料。为分析突变材 料的遗传特点,研究人员进行了杂交实验,设定D/d控制麦芒长度性状、H/h控制麦芒 带帽性状,结果如表所示。回答下列问题。
实验组 杂交组合 F1表型及比例 F2表型及比例
实验一 亲本×甲 全为长芒 长芒∶短芒=3∶1
实验二 亲本×乙 带帽芒∶长芒=1∶1 F1长芒植株自交,F2全为长芒
F1带帽芒植株自交,F2带帽芒∶ 长芒=3∶1
解析:(1)实验一中亲本(长芒)与甲(短芒)进行杂交,F1全为长芒,F1自交,F2长芒∶短 芒=3∶1,则说明短芒为隐性性状。实验二中亲本(长芒)与乙(带帽芒)进行杂交,F1带 帽芒植株自交,F2带帽芒∶长芒=3∶1,则说明带帽芒为显性,即亲本基因型为 DDhh,突变体乙基因型为DDHh。
隐性
纯系亲本长芒与短芒甲杂交,F1
全为长芒,F1自交,F2长芒∶短芒=3∶1
DDHh
将突变体甲和突变体乙杂交得F1,取F1带帽芒自交得F2,统计F2表型及比例
带帽芒∶短芒=3∶1
ddHH、
ddHh、ddhh均表现为短芒性状
25/36
(2)为进一步判断D/d和H/h基因的位置关系,小李和小王从亲本、突变体甲和突变体乙 中选择实验材料设计杂交实验(不考虑同源染色体的交换)。
解析: (2)①要想探究两对基因是位于一对同源染色体上还是位于两对同源染色体上, 可以将突变体甲(ddhh)和突变体乙(DDHh)杂交得F1,取F1带帽芒(DdHh)进行自交得 F2,统计F2表型及比例。若D/d和H/h基因位于同一对同源染色体上,则F1带帽芒 (DdHh)产生配子为DH∶dh=1∶1,则自交后F2表型及比例为带帽芒∶短芒=3∶1。 ②若D/d和H/h基因位于非同源染色体上,且F2中出现了带帽芒∶长芒∶短芒= 9∶3∶4,则带帽芒的基因型为D_H_,长芒的基因型为D_hh,短芒性状的基因型为 ddHH、ddHh、ddhh,所以短芒性状所占比例大于1/16。若让F2中的带帽芒植株 (1/9DDHH、2/9DDHh、2/9DdHH、4/9DdHh)继续自交,F3中带帽芒植株(D_H_)所占 比例为4/36+6/36+6/36+9/36=25/36。
类型二 基因位于常染色体还是X染色体上的判断
1. 杂交实验法
前提 方法 预期结果,得出结论
若已知性状 的显隐性 隐性雌×纯合 显性雄 若子代雌性全为显性,雄性全为隐性,则相应基因在 X染色体上
若子代雌雄个体均为显性,则相应基因在常染色体上
若未知性状 的显隐性 正反交实验 若正反交子代雌雄表型相同,则相应基因在常染色体上
若正反交子代雌雄表型不同,则相应基因在X染色体上
笔记:可根据性状比例(或性状)在两性别间是否一致判断
2023浙江6月选考T18:通过某昆虫杂交实验结果中的性别比例探究基因是否位于性染 色体上
2023浙江1月选考T25:确定杂交组合及后续操作考查基因是位于常染色体还是X染色 体上(反常规命题)
2022海南卷T18:设计实验探究基因是位于常染色体还是Z染色体上
提醒 正反交实验还可以用于判断基因是位于细胞核中还是细胞质中。若正反交结果 不同,且子代只表现母本的性状,则控制该性状的基因位于细胞质中。
2. 调查实验法
3. 假设分析逆向推断法
假设基因位于X染色体上,分析结果;假设基因位于常染色体上,分析结果。将得到 的结果与某已知条件比较,即可确定基因位于X染色体上还是常染色体上。
[应用2](2025·湖北武汉调研)已知果蝇的灰体和黄体受一对等位基因(A/a)控制,但这对 相对性状的显隐性关系和该等位基因所在的染色体是未知的。一只灰体雌蝇与一只黄 体雄蝇杂交,F1中♀灰体∶♀黄体∶♂灰体∶♂黄体=1∶1∶1∶1。回答相关问题。
解析:(1)若控制黄体性状的基因为显性基因且位于X染色体上,那么黄体雄蝇的子代 中雌蝇应全部为黄体,与题中信息相矛盾,故黄体只能是隐性性状。又因为子代果蝇 既有黄体也有灰体,所以亲代雌蝇只能为杂合子,其基因型为XAXa,亲代雄蝇的基因 型为XaY,其子代雌蝇的基因型有XAXa和XaXa2种。
隐性
XAXa
2
解析: (2)用F1中♀黄体和♂灰体杂交,F2中灰体全为雌蝇,黄体全为雄蝇,且雌蝇的 性状由亲代雄蝇决定,故该等位基因位于X染色体上。
X染色体
解析: (3)由题(1)(2)可知,黄体为隐性性状,且黄体基因位于X染色体上。由此推知 P:XAXa×XaY→F1:XAXa、XaXa、XAY、XaY。F1果蝇可以得到4种杂交组合:① XAXa(灰雌)×XAY(灰雄);②XAXa(灰雌)×XaY(黄雄);③XaXa(黄雌)×XAY(灰雄);④ XaXa(黄雌)×XaY(黄雄)。其中,杂交组合②与③为题中已完成的实验;杂交组合④的 亲代和子代中都只有一种性状,无法确定显隐性;因此都排除。只有杂交组合①符合 题意的要求,其杂交结果F2为:♀灰体∶♂灰体∶♂黄体=2∶1∶1。
杂交实验:♀灰体×♂灰体。预期结果:子代中♀灰体∶♂灰
体∶♂黄体=2∶1∶1
解析: (4)若这对等位基因位于常染色体上,其杂交结果表明该杂交方式为测交,但测 交不能判断性状的显隐性。
无法判断
常染色体的测交实验无法确定性状的显隐性
类型三 基因只位于X染色体还是X、Y染色体的同源区段的判断(已知显隐性和控制性 状的基因在性染色体上)
实验思路 预期结果 结论
用“隐性雌×纯合显 性雄”进行杂交,观 察分析F1的性状 若子代雌雄个体全表现显性性 状 说明基因位于X、Y染色体 的同源区段上
若子代雄性个体全表现隐性性 状 说明基因仅位于X染色体上
用“杂合显性雌×纯 合显性雄”进行杂 交,观察分析F1的性状 若子代中雌雄个体均为显性性 状 位于X、Y染色体的同源区 段上
若子代中雌性个体均为显性性 状,雄性个体中既有显性性 状,又有隐性性状 仅位于X染色体上
[应用3](2025·山东青岛调研)果蝇(2n=8)是常用的遗传学实验材料。如图为果蝇性染 色体结构简图,果蝇的刚毛对截毛为显性,相关基因用B、b表示,已知该对等位基因 位于性染色体上。请分析回答。
解析:(1)科学家选择果蝇作为遗传学实验材料的原因是果蝇具有易获得、易培养;繁 殖周期短,子代数目多;具有多对易区分的相对性状等优点。
易获得、易培养;繁殖周
期短,子代数目多;具有多对易区分的相对性状
解析: (2)如果控制果蝇刚毛和截毛的等位基因位于性染色体的片段Ⅰ上,则与这对相 对性状相关的基因型有XBXB、XBXb、XbXb、XBYB、XBYb、XbYB、XbYb,共7种。如 果使子代中雌果蝇全是截毛(XbXb),雄果蝇全是刚毛,可以使B基因在Y染色体上,则 亲本的基因型为XbXb、XbYB。
7
XbXb、XbYB
解析: (3)欲判断果蝇的这对等位基因是位于片段Ⅰ上还是片段Ⅱ-1上,可以让截毛雌 果蝇和纯合的刚毛雄果蝇杂交,观察并统计后代的表型及比例。若该对等位基因位于 片段Ⅰ上,则亲本的基因型为XbXb、XBYB,子一代的基因型为XBXb、XbYB,子代雌雄 果蝇均表现为刚毛;若该对等位基因位于片段Ⅱ-1上,则亲本的基因型为XbXb、 XBY,子一代的基因型为XBXb、XbY,子代雄果蝇均为截毛,雌果蝇均为刚毛。
让截毛雌果蝇与纯合的刚毛雄果蝇杂交,统计子代的表型及
比例
子代雌雄果蝇均为刚毛
子代雌果蝇
均为刚毛,雄果蝇均为截毛
类型四 基因位于常染色体上还是X、Y染色体同源区段上的判断
前提 方法 预期结果,得出结论
已知显隐性的条 件下,若限定一 次杂交实验来证 明 隐性雌×显性雄(杂合) 子代雌雄个体既有显性又有隐性,则该 基因位于常染色体上
子代雌(或雄)性个体全表现显性,雄(或 雌)性个体全表现隐性,则该基因位于 X、Y染色体的同源区段上
已知显隐性的条 件下,未限定杂 交实验次数时 隐性纯合雌(雄)×显性 纯合雄(雌),F1中的雌 雄个体相互交配获得F2 F2中雄(雌)性个体全显性,雌(雄)性个体 中既有显性又有隐性,则该基因位于X、 Y染色体的同源区段上
F2中雌雄个体中既有显性又有隐性,则 该基因位于常染色体上
[应用4](2025·湖北襄阳质检)小鼠的毛色灰色(B)对黑色(b)为显性,控制小鼠毛色的基 因可能位于性染色体上(Ⅰ区段为X、Y染色体的同源区段,Ⅱ1、Ⅱ2分别为X、Y染色体 的特有区段)。现有两个纯合品系,一个种群中雌雄鼠均为灰色,另一个种群中雌雄鼠 均为黑色,某兴趣小组为探究B、b基因的位置进行了实验。请回答下列问题。
解析:(1)因种群中雌雄鼠均有灰色和黑色,不随雄性遗传,故可认为控制该性状的基 因不位于Y染色体的Ⅱ2区段上。
两种群中
雌雄鼠均有灰色和黑色,不随雄性遗传
解析: (2)黑色雌鼠与纯合灰色雄鼠杂交,如果子代雄性中出现了黑色个体,则 说明B、b基因位于Ⅱ1区段上,如果子代雌雄个体均为灰色,则说明B、b基因位 于Ⅰ区段上。
黑
色雌鼠与纯合灰色雄鼠
(3)若另一小组欲通过杂交实验(包括测交),确定B、b基因位于Ⅰ区段还是常染色体上。
实验步骤:
①黑色雌鼠与纯合灰色雄鼠杂交;
③统计后代的表型及比例。
结果分析:
选F1中的灰色雄鼠与黑色雌鼠测交
雌性均为黑色,雄性均为灰色
灰色∶黑色=1∶1且与性别无关
解析: (3)若选择黑色雌鼠与纯合灰色雄鼠杂交获得F1,不管B、b基因位于Ⅰ区段还是 常染色体上,F1均表现为灰色,则还需测定F1个体的基因型,才能确定B、b基因的位 置。故选F1中的灰色雄鼠与黑色雌鼠测交,如果后代中雌性个体均为黑色,雄性个体 均为灰色,则B、b基因位于Ⅰ区段上,即XbYB×XbXb→XbXb和XbYB;如果后代中雌雄 个体均出现灰色∶黑色=1∶1,且与性别无关,则B、b基因位于常染色体上,即 Bb×bb→Bb和bb,表型与性别无关。专题研究5 基因定位的遗传实验设计
笔记:遗传实验三要素:(1)实验材料(从所给实验材料中选取);(2)交配类型(自交、测交、正反交等);(3)实验数据(统计实验结果的表型及比例)
类型一 基因之间是否遵循自由组合定律
第一步 选择或者培育出基因型为AaBb(同时含两对等位基因)的植株(F1)
第二步 自交法 F1自交后代的性状分离比为9∶3∶3∶1,则符合基因的自由组合定律,由位于两对同源染色体上的两对等位基因控制
测交法 F1测交后代的性状比例为1∶1∶1∶1,则符合基因的自由组合定律,由位于两对同源染色体上的两对等位基因控制
花粉鉴定法 取F1花粉在显微镜下观察,若4种花粉粒的比例为1∶1∶1∶1,则两对等位基因符合基因的自由组合定律
笔记:2024新课标卷T34:借助植物杂交实验,反向考查支持2对等位基因不位于1对同源染色体上的实验结论(角度创新)
2023河北卷T23:设计调查方案判断两对等位基因是位于同一对染色体上还是两对染色体上(设问方式新颖)
2022江苏卷T23:三个基因位于几对同源染色体上(思维量大,综合性强)
[应用1](2025·八省联考四川卷)麦芒可以帮助大麦传播种子,有人用纯系长芒大麦(亲本)进行诱变,获得短芒(突变体甲)和带帽芒(突变体乙)两个突变材料。为分析突变材料的遗传特点,研究人员进行了杂交实验,设定D/d控制麦芒长度性状、H/h控制麦芒带帽性状,结果如表所示。回答下列问题。
实验组 杂交组合 F1表型及比例 F2表型及比例
实验一 亲本×甲 全为长芒 长芒∶短芒=3∶1
实验二 亲本×乙 带帽芒∶长芒=1∶1 F1长芒植株自交,F2全为长芒 F1带帽芒植株自交,F2带帽芒∶长芒=3∶1
(1)与长芒相比,短芒为 隐性 性状,判断依据是 纯系亲本长芒与短芒甲杂交,F1全为长芒,F1自交,F2长芒∶短芒=3∶1 ;突变体乙的基因型是 DDHh 。
解析:(1)实验一中亲本(长芒)与甲(短芒)进行杂交,F1全为长芒,F1自交,F2长芒∶短芒=3∶1,则说明短芒为隐性性状。实验二中亲本(长芒)与乙(带帽芒)进行杂交,F1带帽芒植株自交,F2带帽芒∶长芒=3∶1,则说明带帽芒为显性,即亲本基因型为DDhh,突变体乙基因型为DDHh。
(2)为进一步判断D/d和H/h基因的位置关系,小李和小王从亲本、突变体甲和突变体乙中选择实验材料设计杂交实验(不考虑同源染色体的交换)。
①小李认为D/d和H/h基因位于同一对同源染色体上,请帮他设计一种杂交实验方案 将突变体甲和突变体乙杂交得F1,取F1带帽芒自交得F2,统计F2表型及比例 ,若F2表型及比例为 带帽芒∶短芒=3∶1 ,则小李的假设成立。
②小王设计的杂交实验结果证明了D/d和H/h基因位于非同源染色体上,且F2中出现了带帽芒∶长芒∶短芒=9∶3∶4,那么短芒性状所占比例大于1/16的原因是 ddHH、ddHh、ddhh均表现为短芒性状 ;若让F2中的带帽芒植株继续自交,F3中的带帽芒植株所占比例为 25/36 。
解析: (2)①要想探究两对基因是位于一对同源染色体上还是位于两对同源染色体上,可以将突变体甲(ddhh)和突变体乙(DDHh)杂交得F1,取F1带帽芒(DdHh)进行自交得F2,统计F2表型及比例。若D/d和H/h基因位于同一对同源染色体上,则F1带帽芒(DdHh)产生配子为DH∶dh=1∶1,则自交后F2表型及比例为带帽芒∶短芒=3∶1。②若D/d和H/h基因位于非同源染色体上,且F2中出现了带帽芒∶长芒∶短芒=9∶3∶4,则带帽芒的基因型为D_H_,长芒的基因型为D_hh,短芒性状的基因型为ddHH、ddHh、ddhh,所以短芒性状所占比例大于1/16。若让F2中的带帽芒植株(1/9DDHH、2/9DDHh、2/9DdHH、4/9DdHh)继续自交,F3中带帽芒植株(D_H_)所占比例为4/36+6/36+6/36+9/36=25/36。
类型二 基因位于常染色体还是X染色体上的判断
1.杂交实验法
前提 方法 预期结果,得出结论
若已知性状的显隐性 隐性雌×纯合显性雄 若子代雌性全为显性,雄性全为隐性,则相应基因在X染色体上
若子代雌雄个体均为显性,则相应基因在常染色体上
若未知性状的显隐性 正反交实验 若正反交子代雌雄表型相同,则相应基因在常染色体上
若正反交子代雌雄表型不同,则相应基因在X染色体上
笔记:可根据性状比例(或性状)在两性别间是否一致判断
2023浙江6月选考T18:通过某昆虫杂交实验结果中的性别比例探究基因是否位于性染色体上
2023浙江1月选考T25:确定杂交组合及后续操作考查基因是位于常染色体还是X染色体上(反常规命题)
2022海南卷T18:设计实验探究基因是位于常染色体还是Z染色体上
提醒 正反交实验还可以用于判断基因是位于细胞核中还是细胞质中。若正反交结果不同,且子代只表现母本的性状,则控制该性状的基因位于细胞质中。
2.调查实验法
3.假设分析逆向推断法
假设基因位于X染色体上,分析结果;假设基因位于常染色体上,分析结果。将得到的结果与某已知条件比较,即可确定基因位于X染色体上还是常染色体上。
[应用2](2025·湖北武汉调研)已知果蝇的灰体和黄体受一对等位基因(A/a)控制,但这对相对性状的显隐性关系和该等位基因所在的染色体是未知的。一只灰体雌蝇与一只黄体雄蝇杂交,F1中♀灰体∶♀黄体∶♂灰体∶♂黄体=1∶1∶1∶1。回答相关问题。
(1)若这对等位基因位于X染色体上,则可以判断黄体为 隐性 (填“显性”“隐性”或“无法判断”)性状,亲代中灰体雌蝇的基因型为 XAXa ,子代雌蝇的基因型有 2 种。
解析:(1)若控制黄体性状的基因为显性基因且位于X染色体上,那么黄体雄蝇的子代中雌蝇应全部为黄体,与题中信息相矛盾,故黄体只能是隐性性状。又因为子代果蝇既有黄体也有灰体,所以亲代雌蝇只能为杂合子,其基因型为XAXa,亲代雄蝇的基因型为XaY,其子代雌蝇的基因型有XAXa和XaXa2种。
(2)若用F1中♀黄体和♂灰体杂交,F2为♀灰体∶♂黄体=1∶1,则说明黄体基因位于 X染色体 (填“常染色体”“X染色体”或“无法判断”)上。
解析: (2)用F1中♀黄体和♂灰体杂交,F2中灰体全为雌蝇,黄体全为雄蝇,且雌蝇的性状由亲代雄蝇决定,故该等位基因位于X染色体上。
(3)请你以F1的果蝇为实验材料,再设计一个与前述不同的杂交实验,证明(1)(2)的结论,并写出预期结果。 杂交实验:♀灰体×♂灰体。预期结果:子代中♀灰体∶♂灰体∶♂黄体=2∶1∶1 。
解析: (3)由题(1)(2)可知,黄体为隐性性状,且黄体基因位于X染色体上。由此推知P:XAXa×XaY→F1:XAXa、XaXa、XAY、XaY。F1果蝇可以得到4种杂交组合:①XAXa(灰雌)×XAY(灰雄);②XAXa(灰雌)×XaY(黄雄);③XaXa(黄雌)×XAY(灰雄);④XaXa(黄雌)×XaY(黄雄)。其中,杂交组合②与③为题中已完成的实验;杂交组合④的亲代和子代中都只有一种性状,无法确定显隐性;因此都排除。只有杂交组合①符合题意的要求,其杂交结果F2为:♀灰体∶♂灰体∶♂黄体=2∶1∶1。
(4)若这对等位基因位于常染色体上,则灰体性状为 无法判断 (填“显性”“隐性”或“无法判断”),理由是 常染色体的测交实验无法确定性状的显隐性 。
解析: (4)若这对等位基因位于常染色体上,其杂交结果表明该杂交方式为测交,但测交不能判断性状的显隐性。
类型三 基因只位于X染色体还是X、Y染色体的同源区段的判断(已知显隐性和控制性状的基因在性染色体上)
实验思路 预期结果 结论
用“隐性雌×纯合显性雄”进行杂交,观察分析F1的性状 若子代雌雄个体全表现显性性状 说明基因位于X、Y染色体的同源区段上
若子代雄性个体全表现隐性性状 说明基因仅位于X染色体上
用“杂合显性雌×纯合显性雄”进行杂交,观察分析F1的性状 若子代中雌雄个体均为显性性状 位于X、Y染色体的同源区段上
若子代中雌性个体均为显性性状,雄性个体中既有显性性状,又有隐性性状 仅位于X染色体上
[应用3](2025·山东青岛调研)果蝇(2n=8)是常用的遗传学实验材料。如图为果蝇性染色体结构简图,果蝇的刚毛对截毛为显性,相关基因用B、b表示,已知该对等位基因位于性染色体上。请分析回答。
(1)科学家选择果蝇作为遗传学实验材料的原因是果蝇具有 易获得、易培养;繁殖周期短,子代数目多;具有多对易区分的相对性状
(答两点即可)等优点。
解析:(1)科学家选择果蝇作为遗传学实验材料的原因是果蝇具有易获得、易培养;繁殖周期短,子代数目多;具有多对易区分的相对性状等优点。
(2)若控制果蝇刚毛和截毛的等位基因是位于性染色体的片段Ⅰ上,则与这对相对性状相关的基因型有 7 种;欲使获得的子代雌果蝇均为截毛,雄果蝇均为刚毛,则选择的亲本的基因型为 XbXb、XbYB 。
解析: (2)如果控制果蝇刚毛和截毛的等位基因位于性染色体的片段Ⅰ上,则与这对相对性状相关的基因型有XBXB、XBXb、XbXb、XBYB、XBYb、XbYB、XbYb,共7种。如果使子代中雌果蝇全是截毛(XbXb),雄果蝇全是刚毛,可以使B基因在Y染色体上,则亲本的基因型为XbXb、XbYB。
(3)现有纯合雌、雄果蝇若干,欲判断果蝇的这对等位基因是位于片段Ⅰ还是片段Ⅱ-1上,请写出实验方案: 让截毛雌果蝇与纯合的刚毛雄果蝇杂交,统计子代的表型及比例 。
若 子代雌雄果蝇均为刚毛 ,则可推断该对等位基因位于片段Ⅰ上;若 子代雌果蝇均为刚毛,雄果蝇均为截毛 ,则可推断该对等位基因位于片段Ⅱ-1上。
解析: (3)欲判断果蝇的这对等位基因是位于片段Ⅰ上还是片段Ⅱ-1上,可以让截毛雌果蝇和纯合的刚毛雄果蝇杂交,观察并统计后代的表型及比例。若该对等位基因位于片段Ⅰ上,则亲本的基因型为XbXb、XBYB,子一代的基因型为XBXb、XbYB,子代雌雄果蝇均表现为刚毛;若该对等位基因位于片段Ⅱ-1上,则亲本的基因型为XbXb、XBY,子一代的基因型为XBXb、XbY,子代雄果蝇均为截毛,雌果蝇均为刚毛。
类型四 基因位于常染色体上还是X、Y染色体同源区段上的判断
前提 方法 预期结果,得出结论
已知显隐性的条件下,若限定一次杂交实验来证明 隐性雌×显性雄(杂合) 子代雌雄个体既有显性又有隐性,则该基因位于常染色体上
子代雌(或雄)性个体全表现显性,雄(或雌)性个体全表现隐性,则该基因位于X、Y染色体的同源区段上
已知显隐性的条件下,未限定杂交实验次数时 隐性纯合雌(雄)×显性纯合雄(雌),F1中的雌雄个体相互交配获得F2 F2中雄(雌)性个体全显性,雌(雄)性个体中既有显性又有隐性,则该基因位于X、Y染色体的同源区段上
F2中雌雄个体中既有显性又有隐性,则该基因位于常染色体上
[应用4](2025·湖北襄阳质检)小鼠的毛色灰色(B)对黑色(b)为显性,控制小鼠毛色的基因可能位于性染色体上(Ⅰ区段为X、Y染色体的同源区段,Ⅱ1、Ⅱ2分别为X、Y染色体的特有区段)。现有两个纯合品系,一个种群中雌雄鼠均为灰色,另一个种群中雌雄鼠均为黑色,某兴趣小组为探究B、b基因的位置进行了实验。请回答下列问题。
(1)根据种群中小鼠的表型,该小组认为B、b基因不位于Ⅱ2区段上,原因是 两种群中雌雄鼠均有灰色和黑色,不随雄性遗传 。
解析:(1)因种群中雌雄鼠均有灰色和黑色,不随雄性遗传,故可认为控制该性状的基因不位于Y染色体的Ⅱ2区段上。
(2)该小组欲通过一次杂交实验来确定B、b基因是位于Ⅰ区段还是Ⅱ1区段,可选择 黑色雌鼠与纯合灰色雄鼠 杂交,观察后代的表型及比例。
解析: (2)黑色雌鼠与纯合灰色雄鼠杂交,如果子代雄性中出现了黑色个体,则说明B、b基因位于Ⅱ1区段上,如果子代雌雄个体均为灰色,则说明B、b基因位于Ⅰ区段上。
(3)若另一小组欲通过杂交实验(包括测交),确定B、b基因位于Ⅰ区段还是常染色体上。
实验步骤:
①黑色雌鼠与纯合灰色雄鼠杂交;
② 选F1中的灰色雄鼠与黑色雌鼠测交 ;
③统计后代的表型及比例。
结果分析:
①若后代的表型及比例为 雌性均为黑色,雄性均为灰色 ,则B、b基因位于Ⅰ区段上;
②若后代的表型及比例为 灰色∶黑色=1∶1且与性别无关 ,则B、b基因位于常染色体上。
解析: (3)若选择黑色雌鼠与纯合灰色雄鼠杂交获得F1,不管B、b基因位于Ⅰ区段还是常染色体上,F1均表现为灰色,则还需测定F1个体的基因型,才能确定B、b基因的位置。故选F1中的灰色雄鼠与黑色雌鼠测交,如果后代中雌性个体均为黑色,雄性个体均为灰色,则B、b基因位于Ⅰ区段上,即XbYB×XbXb→XbXb和XbYB;如果后代中雌雄个体均出现灰色∶黑色=1∶1,且与性别无关,则B、b基因位于常染色体上,即Bb×bb→Bb和bb,表型与性别无关。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