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秋高考生物复习专题研究3长句表达类题型的答题策略(课件+学案)

文档属性

名称 2025秋高考生物复习专题研究3长句表达类题型的答题策略(课件+学案)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1.0MB
资源类型 试卷
版本资源 通用版
科目 生物学
更新时间 2025-06-30 10:52:45

文档简介

专题研究3 长句表达类题型的答题策略
一、长句表达类题目的命制依据
课程标准要求学生在学习过程中逐步发展科学思维,能够基于生物学事实和证据,运用归纳与概括、演绎与推理等方法,阐释生命现象,论证生物学问题,即发展论证思维。
二、运用论证思维分类应对原因类题目
根据提问的方式和论证思维运用的难度水平,原因类题目可分为两类:依据陈述类和分析阐述类。
1.依据陈述类
(1)试题特点:这一类题目的提示语为“作出……(判断)的依据是什么”,这类提问相对简单。
(2)作答策略:“依据”的来源可以是题干信息或知识原理,作答时只需陈述依据,不用分析阐述。
[应用1](2023·海南卷节选)海南是我国火龙果的主要种植区之一。火龙果是长日照植物,冬季日照时间不足导致其不能正常开花,在生产实践中需要夜间补光,使火龙果提前开花,提早上市。某团队研究了同一光照强度下,不同补光光源和补光时间对火龙果成花的影响,结果如图。本次实验结果表明,三种补光光源中最佳的是 红光+蓝光 ,该光源的最佳补光时间是 6 小时/天,判断该光源是最佳补光光源的依据是 不同的补光时间条件下,红光+蓝光组平均花朵数最多 。
2.分析阐述类
(1)试题特点:这一类题目的提示语为“……(现象)的原因是什么”“……(现象)的原理是什么”“……的理由是什么”等。
(2)答题策略
①因果桥法
描述事实(起因) 分析本质(媒介) 得出结果
一般来自题干信息,可以照抄
根据题干信息和教材有关生物学原理、规律等 一般来自题干信息,可以照抄
[应用2](2024·山东卷)从开花至籽粒成熟,小麦叶片逐渐变黄。与野生型相比,某突变体叶片变黄的速度慢,籽粒淀粉含量低。研究发现,该突变体内细胞分裂素合成异常,进而影响了类囊体膜蛋白稳定性和蔗糖转化酶活性,而呼吸代谢不受影响。类囊体膜蛋白稳定性和蔗糖转化酶活性检测结果如图所示,开花14天后植株的胞间CO2浓度和气孔导度如表所示,其中Lov为细胞分裂素合成抑制剂,KT为细胞分裂素类植物生长调节剂,气孔导度表示气孔张开的程度。已知蔗糖转化酶催化蔗糖分解为单糖。
检测指标 植株 14天 21天 28天
胞间CO2浓度 (μmol CO2·mol-1) 野生型 140 151 270
突变体 110 140 205
气孔导度 (mol H2O·m-2·s-1) 野生型 125 95 41
突变体 140 112 78
(1)光反应在类囊体上进行,生成可供暗反应利用的物质有 ATP、NADPH 。结合细胞分裂素的作用,据图分析,与野生型相比,开花后突变体叶片变黄的速度慢的原因是 突变体细胞分裂素合成更多,而细胞分裂素能促进叶绿素的合成 。
(2)光饱和点是光合速率达到最大时的最低光照强度。据表分析,与野生型相比,开花14天后突变体的光饱和点 高 (填“高”或“低”),理由是 开花14天后突变体气孔导度大于野生型,但胞间CO2浓度小于野生型,且突变体的呼吸代谢不受影响,因此突变体的光合作用强度更大,需要的光照强度更大 。
(3)已知叶片的光合产物主要以蔗糖的形式运输到植株各处。据图分析,突变体籽粒淀粉含量低的原因是 叶片的光合产物主要以蔗糖的形式运输到植株各处,而蔗糖转化酶催化蔗糖分解为单糖,图中突变体蔗糖转化酶活性大于野生型,因此突变体内可向外运输到籽粒的蔗糖少于野生型 。
[应用3](2023·全国甲卷节选)某研究小组以某种哺乳动物(动物甲)为对象研究水盐平衡调节,发现动物甲失水达到一定程度时,尿量明显减少并出现主动饮水行为;而大量饮用清水后,尿量增加。回答下列问题。
请从水盐平衡调节的角度分析,动物甲大量饮水后尿量增加的原因是 大量饮水导致细胞外液渗透压降低,通过下丘脑渗透压感受器,使垂体释放的抗利尿激素减少,从而使肾小管和集合管对水的重吸收减少 。
[应用4](2023·湖南卷)濒危植物云南红豆杉(以下称红豆杉)是喜阳喜湿高大乔木,郁闭度对其生长有重要影响。研究人员对某区域无人为干扰生境和人为干扰生境的红豆杉野生种群开展了调查研究。选择性采伐和放牧等人为干扰使部分上层乔木遭破坏,但尚余主要上层乔木,保持原有生境特点。无人为干扰生境下红豆杉野生种群年龄结构的调查结果如图所示。回答下列问题:
(1)调查红豆杉野生种群密度时,样方面积最合适的是 400 (填“1”“20”或“400”)m2,理由是 红豆杉属于高大乔木,且是濒危植物 。
由图可知,无人为干扰生境中红豆杉种群年龄结构类型为 增长型 。
解析:(1)红豆杉属于高大乔木,且是濒危植物,因此调查其种群密度时,应选取较大样方面积,即400 m2。由题图可知,树龄≤5的幼苗所占比例大,而老年树龄个体所占比例小,年龄结构类型为增长型。
(2)调查发现人为干扰生境中,树龄≤5年幼苗的比例低于无人为干扰生境,可能的原因是 选择性采伐和放牧等人为干扰使部分上层乔木遭破坏,导致郁闭度下降,光照强度过强不利于幼苗的生长 。
分析表明,人为干扰生境中6~25年树龄红豆杉的比例比无人为干扰生境高11%,可能的原因是 人为干扰生境下6~25年树龄的个体获得更多的阳光,有利于其生长 。
选择性采伐与红豆杉生态位重叠度 高 (填“高”或“低”)的部分植物,有利于红豆杉野生种群的自然更新。
解析: (2)郁闭度是指林冠层遮蔽地面的程度,由题意可知,选择性采伐和放牧等人为干扰使部分上层乔木遭破坏,导致郁闭度下降,光照强度过强不利于幼苗的生长。人为干扰生境中6~25年树龄红豆杉的比例比无人为干扰生境中6~25年树龄红豆杉的比例高11%,可能是人为干扰生境下6~25年树龄的个体能获得更多的阳光,有利于其生长。若要有利于红豆杉野生种群的自然更新应选择性采伐与红豆杉生态位重叠度高的部分植物,从而减少种间竞争。
(3)关于红豆杉种群动态变化及保护的说法,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①③④ 。
①选择性采伐和放牧等会改变红豆杉林的群落结构和群落演替速度
②在无人为干扰生境中播撒红豆杉种子将提高6~25年树龄植株的比例
③气温、干旱和火灾是影响红豆杉种群密度的非密度制约因素
④气候变湿润后可改变红豆杉的种群结构并增加种群数量
⑤保护红豆杉野生种群最有效的措施是人工繁育
解析: (3)选择性采伐和放牧等人类活动会改变红豆杉林的群落结构和群落演替速度,①正确;在无人为干扰生境中播撒红豆杉种子将提高0~5年树龄植株比例,②错误;气温、干旱和火灾等自然因素属于非密度制约因素,③正确;由题意可知,红豆杉是喜阳喜湿高大乔木,气候变湿润后可改变红豆杉的种群结构并增加种群数量,④正确;保护红豆杉野生种群最有效的措施是建立自然保护区,⑤错误。故选①③④。
[应用5](2024·江西卷)福寿螺是一种外来入侵物种,因其食性广泛、繁殖力强,给输入地的生态系统造成不利影响。回答下列问题:
(1)某稻田生态系统中,福寿螺以水稻为食,鸭以福寿螺为食。上述生物组成的食物链中,消费者是 福寿螺、鸭 。
(2)研究人员统计发现,福寿螺入侵某生态系统后,种群数量呈指数增长。从食物和天敌的角度分析,其原因是 福寿螺食性广泛,其入侵的生态系统中食物丰富;福寿螺繁殖力强,其入侵的生态系统中无天敌或天敌数量有限,缺乏天敌控制(合理即可) 。
(3)物种多样性与群落内物种的丰富度和均匀度相关(均匀度指群落内物种个体数目分配的均匀程度。一定条件下,物种均匀度提高,多样性也会提高)。研究人员统计了福寿螺入侵某湿地生态系统前后,群落中各科植物的种类及占比(见表)。分析表中的数据可发现,福寿螺的入侵使得该群落中植物的物种多样性 降低 ,判断依据是 入侵后四科植物总体的物种数目(丰富度)下降;丁科物种的个体数量占比范围显著增加,而甲、乙科物种的个体数量占比范围下降,物种均匀度降低(合理即可) 。
科 入侵前 入侵后
物种数目 (种) 各物种的个体数量占比范围(%) 物种数目 (种) 各物种的个体数量占比范围(%)
甲 10 4.6~4.8 8 1.1~1.8
乙 9 3.1~3.3 7 1.8~2.5
丙 5 3.1~3.3 4 3.0~3.2
丁 3 2.7~2.8 3 19.2~22.8
总个体数(个):2 530 总个体数(个):2 550
(4)通过“稻鸭共育”技术在稻田中引入鸭防治福寿螺的危害,属于 生物 防治。为了验证“稻鸭共育”技术防治福寿螺的效果,研究人员在引入鸭之前,投放了一定数量的幼龄、中龄和老龄福寿螺(占比分别为70%、20%和10%);引入鸭一段时间后,发现鸭对幼龄、中龄和老龄福寿螺的捕食率分别为95.2%、60.3%和1.2%,结果表明该技术能防治福寿螺危害。从种群年龄结构变化的角度分析,其原因是 鸭对幼龄和中龄福寿螺的捕食率远高于老龄,会导致福寿螺种群年龄结构由增长型变为衰退型,有效抑制了福寿螺种群数量的增长 。
[应用6](2024·贵州卷)研究者用以蔗糖为唯一碳源的液体培养基,培养真菌A的野生型(含NV基因)、突变体(NV基因突变)和转基因菌株(转入NV基因),检测三种菌株NV酶的生成与培养液中的葡萄糖含量,结果如表所示(表中“+”表示有,“-”表示无)。
检测用菌株 蔗糖 NV酶 葡萄糖(培养液中)
野生型 + + +
野生型 - - -
突变体 + - -
转基因菌株 + + +
回答下列问题。
(1)据表可推测 蔗糖 诱导了NV基因表达。NV酶的作用是 参与蔗糖分解代谢,将蔗糖分解生成葡萄糖 。检测NV酶活性时,需测定的指标是 单位时间内葡萄糖的生成量(或蔗糖的减少量等) (答出1点即可)。
(2)表中突变体由T-DNA随机插入野生型菌株基因组DNA筛选获得。从野生型与突变体中分别提取基因组DNA作为模板,用与 NV基因 (填“T-DNA”或“NV基因”)配对的引物进行PCR扩增。若突变体扩增片段长度 > (填“>”“=”或“<”)野生型扩增片段长度,则表明突变体构建成功,从基因序列分析其原因是 T-DNA插入导致NV基因增加部分碱基序列 。
(3)为进一步验证NV基因的功能,表中的转基因菌株是将NV基因导入 突变体 细胞获得的。在构建NV基因表达载体时,需要添加新的标记基因,原因是 便于筛选出成功导入NV基因的细胞 。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共18张PPT)
第二单元 细胞的能量供应和利用
专题研究3 长句表达类题型的答题策略
一、长句表达类题目的命制依据
课程标准要求学生在学习过程中逐步发展科学思维,能够基于生物学事实和证 据,运用归纳与概括、演绎与推理等方法,阐释生命现象,论证生物学问题,即 发展论证思维。
二、运用论证思维分类应对原因类题目
根据提问的方式和论证思维运用的难度水平,原因类题目可分为两类:依据陈述类和 分析阐述类。
1. 依据陈述类
(1)试题特点:这一类题目的提示语为“作出……(判断)的依据是什么”,这类提问相 对简单。
(2)作答策略:“依据”的来源可以是题干信息或知识原理,作答时只需陈述依据,不 用分析阐述。
红光+
蓝光 
6 
不同的补光时间条件下,红光+蓝光组平均花朵数最多 
2. 分析阐述类
(1)试题特点:这一类题目的提示语为“……(现象)的原因是什么”“……(现象)的原理 是什么”“……的理由是什么”等。
(2)答题策略
①因果桥法
描述事实(起因) 分析本质(媒介) 得出结果
一般来自题干信息,可以照抄
根据题干信息和教材有关生物学原理、规律等 一般来自题干信息,可以照抄
[应用2](2024·山东卷)从开花至籽粒成熟,小麦叶片逐渐变黄。与野生型相比,某突变 体叶片变黄的速度慢,籽粒淀粉含量低。研究发现,该突变体内细胞分裂素合成异 常,进而影响了类囊体膜蛋白稳定性和蔗糖转化酶活性,而呼吸代谢不受影响。类囊 体膜蛋白稳定性和蔗糖转化酶活性检测结果如图所示,开花14天后植株的胞间CO2浓 度和气孔导度如表所示,其中Lov为细胞分裂素合成抑制剂,KT为细胞分裂素类植物 生长调节剂,气孔导度表示气孔张开的程度。已知蔗糖转化酶催化蔗糖分解为单糖。
检测指标 植株 14天 21天 28天
胞间CO2浓度
(μmol CO2·mol-1) 野生型 140 151 270
突变体 110 140 205
气孔导度
(mol H2O·m-2·s-1) 野生型 125 95 41
突变体 140 112 78
ATP、NADPH 
突变体细胞分裂素合成更多,而细胞分裂素能促进叶绿素的合成 
高 
开花14天后突变体气
孔导度大于野生型,但胞间CO2浓度小于野生型,且突变体的呼吸代谢不受影响,因
此突变体的光合作用强度更大,需要的光照强度更大 
叶片的光合产物主要以蔗糖的形式运输到植株各处,而蔗糖转化
酶催化蔗糖分解为单糖,图中突变体蔗糖转化酶活性大于野生型,因此突变体内可向
外运输到籽粒的蔗糖少于野生型 
大量饮水导致
细胞外液渗透压降低,通过下丘脑渗透压感受器,使垂体释放的抗利尿激素减少,从
而使肾小管和集合管对水的重吸收减少 
[应用4](2023·湖南卷)濒危植物云南红豆杉(以下称红豆杉)是喜阳喜湿高大乔木,郁闭 度对其生长有重要影响。研究人员对某区域无人为干扰生境和人为干扰生境的红豆杉 野生种群开展了调查研究。选择性采伐和放牧等人为干扰使部分上层乔木遭破坏,但 尚余主要上层乔木,保持原有生境特点。无人为干扰生境下红豆杉野生种群年龄结构 的调查结果如图所示。回答下列问题:
400 
红豆杉属于高大
增长型 
乔木,且是濒危植物 
解析:(1)红豆杉属于高大乔木,且是濒危植物,因此调查其种群密度时,应选取较大 样方面积,即400 m2。由题图可知,树龄≤5的幼苗所占比例大,而老年树龄个体所占 比例小,年龄结构类型为增长型。
选择性采伐和放牧等人为干扰使部分上层乔木遭破坏,导致郁闭度下降,光照
强度过强不利于幼苗的生长 
人为干扰生境下6~25年树龄的个体获得更多的阳光,有利于其生长 
高 
解析: (2)郁闭度是指林冠层遮蔽地面的程度,由题意可知,选择性采伐和放牧等人为 干扰使部分上层乔木遭破坏,导致郁闭度下降,光照强度过强不利于幼苗的生长。人 为干扰生境中6~25年树龄红豆杉的比例比无人为干扰生境中6~25年树龄红豆杉的比 例高11%,可能是人为干扰生境下6~25年树龄的个体能获得更多的阳光,有利于其生 长。若要有利于红豆杉野生种群的自然更新应选择性采伐与红豆杉生态位重叠度高的 部分植物,从而减少种间竞争。
解析: (3)选择性采伐和放牧等人类活动会改变红豆杉林的群落结构和群落演替速度, ①正确;在无人为干扰生境中播撒红豆杉种子将提高0~5年树龄植株比例,②错误; 气温、干旱和火灾等自然因素属于非密度制约因素,③正确;由题意可知,红豆杉是 喜阳喜湿高大乔木,气候变湿润后可改变红豆杉的种群结构并增加种群数量,④正 确;保护红豆杉野生种群最有效的措施是建立自然保护区,⑤错误。故选①③④。
①③④ 
福寿螺、鸭 
福寿螺食性广泛,其入侵的生态系统中食物丰富;福寿螺
繁殖力强,其入侵的生态系统中无天敌或天敌数量有限,缺乏天敌控制(合理即可)
降低 
入侵
后四科植物总体的物种数目(丰富度)下降;丁科物种的个体数量占比范围显著增加,
而甲、乙科物种的个体数量占比范围下降,物种均匀度降低(合理即可) 
科 入侵前 入侵后
物种数目
(种) 各物种的个体数量占比范围(%) 物种数目(种) 各物种的个体数量占比范围(%)
甲 10 4.6~4.8 8 1.1~1.8
乙 9 3.1~3.3 7 1.8~2.5
丙 5 3.1~3.3 4 3.0~3.2
丁 3 2.7~2.8 3 19.2~22.8
总个体数(个):2 530 总个体数(个):2 550
生物 
鸭对幼龄和
中龄福寿螺的捕食率远高于老龄,会导致福寿螺种群年龄结构由增长型变为衰退型,
有效抑制了福寿螺种群数量的增长 
[应用6](2024·贵州卷)研究者用以蔗糖为唯一碳源的液体培养基,培养真菌A的野生型 (含NV基因)、突变体(NV基因突变)和转基因菌株(转入NV基因),检测三种菌株NV酶 的生成与培养液中的葡萄糖含量,结果如表所示(表中“+”表示有,“-”表示 无)。
检测用菌株 蔗糖 NV酶 葡萄糖(培养液中)
野生型 + + +
野生型 - - -
突变体 + - -
转基因菌株 + + +
回答下列问题。
蔗糖 
参与蔗糖分解代谢,将
蔗糖分解生成葡萄糖 
单位时间内葡萄糖的生
成量(或蔗糖的减少量等) 
NV基因 
> 
T
-DNA插入导致NV基因增加部分碱基序列 
突变体 
便于筛选出
成功导入NV基因的细胞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