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61张PPT)
第一单元 细胞的分子组成、结构及物质运输
第2讲 细胞中的无机物、糖类和脂质
复习目标 1.通过分析细胞中的物质与细胞代谢的关系,建立普遍联系的观点; 2.通 过探究植物生长所需无机盐的作用,掌握实验设计的对照原则和单一变量原则; 3.通 过识图判断细胞中元素和化合物的含量及化合物的元素组成,培养构建模型的能力; 4.通过糖类、脂质的种类和功能的学习,关注糖类、脂质与人体健康的关系。
考点1 细胞中的元素和无机物
A基础知识重点疑难
1. 组成细胞的元素
(1)元素的统一性和差异性
(2)元素种类和存在形式
分类依据 含 量 大量元素①: C、H、O、N、P、S、K、Ca、Mg 等
微量元素②: Fe、Mn、Zn、Cu、B、Mo 等
作 用 最基本元素:C
基本元素: C、H、O、N(干重、鲜重含量均很高) ③
主要元素:C、H、O、N、P、S
存在形式 大多以 化合物 的形式存在
笔记:①谐音记忆“她请杨丹留人盖美家”
②谐音记忆“铁猛碰新木桶”,含量“微”,作用“不微”,不可缺少
C、H、O、N、P、S、K、Ca、Mg
Fe、Mn、Zn、Cu、B、Mo
C、H、O、N
化合物
③人体细胞鲜重和干重中元素的含量顺序不同
鲜重中O >C >H >N
干重中C >O >N >H
造成此差异的主要原因是细胞中含水量不同
提醒 (1)生物体内含有的元素不一定都是必需元素,如人体内可能含有Pb。
(2)占玉米细胞干重最多的元素是O,占人体细胞干重最多的元素是C。
笔记:大量元素和微量元素均是细胞的必需元素
2. 细胞中的主要化合物
(1)细胞中的化合物的种类
(2)正确区分鲜重、干重的元素和化合物的含量(以人体细胞为例)
3. 细胞中的水
(1)水的结构和性质
笔记:细胞中的水≠生物体内的水。生物体内的水除了存在于细胞内还存在于细 胞之间
(2)水的存在形式和作用
项目 自由水 结合水
形式 在细胞中以 游离 的形式存在 与 蛋白质、多糖等物质 相结合
含量 约占95.5% 约占4.5%
作用 a.是细胞内的良好溶剂
b.参与许多 生物化学 反应
c.为细胞提供 液体环境
d.运送营养物质和 代谢废物 是 细胞结构 的重要组成部分
游离
蛋白质、多糖等物质
生物化学
液体环境
代谢废物
细胞结构
笔记:高温烘烤种子,失去结合水,种子死亡
(3)自由水/结合水与代谢、抗逆性的关系
比值高 代谢 旺盛 ,但抗逆性 差 ,如萌发的种子、分生组织细胞等
比值低 代谢强度弱,但抗逆性增强, 如干种子、越冬植物、细菌芽孢等
笔记:干种子不是不含自由水,而是自由水的比例很低
提醒 不管在哪种条件下转化,自由水含量始终是最多的,例如在植物复苏过程中自 由水和结合水的绝对含量都是增加的,但自由水增加的速率大于结合水增加的速率。 因此,自由水的相对含量增加,结合水的相对含量减少。
旺盛
差
弱
增强
4. 细胞中的无机盐
(3)作用
①
②
③对维持细胞和生物体正常的渗透压、酸碱平衡非常重要。
笔记:血浆渗透压主要来自Na+、Cl-
离子
主动
提醒 (1)水、无机盐是细胞需要的营养物质,但不能为细胞的生命活动提供能量。
(2)不要误以为Mg只存在于植物细胞内,Fe只存在于动物细胞内,含有Fe、Mg的无机 盐普遍存在于动植物细胞中。
(3)无机盐在细胞内含量较低,而作用非常重要。但不要误以为体内无机盐越多越好, 无机盐缺乏或者过量都会引起相应的疾病。
(4)常见无机盐的作用与缺乏症状
种类 作用 缺乏时引起的症状
Fe 构成血红素①的元素 缺铁性贫血
Mg 构成叶绿素的元素 植物叶绿素合成受阻,影响光合作用
Zn 很多酶的组成成分 生长发育不良,生殖腺功能受影响
Ca 骨骼、牙齿的重要组成成分 骨骼畸形;抽搐等
I 甲状腺激素的重要组成成分 甲状腺肿大;呆小症等
B 促进花粉的萌发和花粉管的伸长 油菜缺B时“花而不实②”
Na 维持动物细胞的渗透压 动物细胞渗透压降低;过低时不能维持正 常的细胞形态
笔记:①主要运输氧气 ②只开花不结果
(5)探究无机盐M是否属于植物生长所必需的无机盐
①实验设计
a.对照组:正常植物+完全培养液 正常生长。
笔记:完全培养液指适合植物生长、含有植物生长所需的所有元素、并且合理配比的 植物营养液
b.实验组:
②实验成功关键点
a.实验中应保证实验材料的统一性,即材料的种类、生长状况应一致等。
b.实验组用只缺M的培养液,对照组用完全培养液,不能用蒸馏水作对照。
c.实验组加入M的目的是二次对照,使实验组前后自身对照,以增强说服力。
√
√
×
×
×
√
√
×
√
[情境推理]
1. “有收无收在于水,收多收少在于肥”“上粪不浇水,庄稼撅着嘴”“犁地深一 寸,等于上层粪”。农业谚语是人民群众总结出的农业生产经验,它用简单通俗、精 炼生动的话语反映出深刻的道理,是中华民族的文化瑰宝。
(1)植物根系既能从土壤中吸收水分也能吸收无机盐。根细胞内水分的作用 有: (答出2点即可)。
(2)(2020·全国卷Ⅰ)农田施肥的同时,往往需要适当浇水,此时浇水的原因 是: (答出1点即可)。
提示:(1)根细胞的组成成分;参与细胞内的生化反应;运送营养和代谢废物等
(2)肥料中的矿质元素只有溶解在水中才能被作物根系吸收
C升华思维实战演练
细胞中的元素与化合物
图1 图2
A. 若图1表示细胞鲜重,则A、B化合物依次是水、蛋白质
B. 若图2表示组成人体细胞的元素含量,则a、b、c依次是O、C、H
C. 若图1表示细胞完全脱水后的化合物含量,则A化合物具有多样性,其一定含有的 元素为C、H、O、N
D. 地壳与活细胞中含量最多的元素都是a,由此说明生物界与非生物界具有统一性
D
解析:地壳与活细胞中含量最多的元素都是O,但是并不能说明非生物界与生物界具 有统一性,生物界与非生物界具有统一性体现在:组成细胞的化学元素在无机自然界 中都能找到,没有一种化学元素是细胞所特有的,D错误。
无机自然界
含量
错误
解答方法
解答元素与化合物试题的四个“明确”
A. 两种细胞中含量较多的四种元素都是C、H、O、N
B. 玉米细胞中O元素含量更高可能与细胞中糖类较多有关
C. 两种细胞中1 g葡萄糖彻底氧化分解释放出的能量相等
D. 两种细胞中蛋白质存在差异的原因是基因的选择性表达
D
解析:玉米和人都是生物,组成它们的主要成分都是水、糖类、脂质和蛋白质等物 质,这些物质含有C、H、O元素,蛋白质中还含有大量的N元素。因此,两种细胞中 含量较多的四种元素都是C、H、O、N,A正确;玉米细胞中O元素含量更高的原因是 玉米细胞中糖类较多,B正确;两种细胞利用葡萄糖进行有氧呼吸的方式相同,两种 细胞中1 g葡萄糖彻底氧化分解释放出的能量相等,C正确;两种细胞中蛋白质存在差 异的原因是基因的不同,D错误。
基因
基因
错误
A. 物质运输的良好介质
B. 保持植物枝叶挺立
C. 降低酶促反应活化能
D. 缓和植物温度变化
解析:自由水可以自由流动,是细胞内主要的物质运输介质,A正确;水可以保持植 物枝叶挺立,B正确;降低酶促反应活化能的是酶,水不具有此功能,C错误;水的比 热容较大,能缓和植物温度的变化,D正确。
C
A. 种子吸收的水与多糖等物质结合后,水仍具有溶解性
B. 种子萌发过程中糖类含量逐渐下降,有机物种类不变
C. 幼苗细胞中的无机盐可参与细胞构建,水不参与
D. 幼苗中的水可参与形成NADPH,也可参与形成NADH
解析:种子吸收的水与多糖等物质结合后,这部分水为结合水,失去了溶解性,A错 误;种子萌发过程中糖类含量逐渐下降,有机物种类增加,B错误;水也参与细胞构 成,如结合水是细胞结构的重要组成部分,C错误;幼苗中的水可参与光合作用形成 NADPH,也可通过有氧呼吸第二阶段丙酮酸和水生成NADH,D正确。
D
结合
无
错误
解题方法
与水相关的知识点
考点2 细胞中的糖类和脂质
A基础知识重点疑难
1. 细胞中的糖类
按能否
水解 不能水解:单糖,如五碳糖、六碳糖
可水解为两分子单糖:二糖,如蔗糖、 麦芽糖 、乳糖①
可水解为多个单糖:多糖,如淀粉、纤维素、糖原、几丁质②
按分布
按功能 结构物质:核糖、脱氧核糖、纤维素③、几丁质
储能物质:淀粉(植物)、糖原(动物)
主要能源物质:葡萄糖
麦芽糖
笔记:①乳糖不耐受:乳糖是婴幼儿的主要食物来源,当婴幼儿体内缺乏乳糖酶时, 导致乳糖不能被完全分解,未被分解的乳糖经大肠杆菌发酵产生大量气体,从而出现 一系列腹胀、腹泻、屁多等症状 ②构成元素:C、H、O、N ③被称为人类的“第 七类营养素”
提醒 (1)单糖可不经消化直接被吸收,而二糖、多糖一般需经消化水解成单糖后才能 被吸收。
(2)构成淀粉、糖原和纤维素的基本单位都是葡萄糖分子,但是葡萄糖的数量和连接方 式不同;二糖并不都是由葡萄糖组成的,如蔗糖是由葡萄糖和果糖组成的。
(3)多糖水解的终产物是其单体,如淀粉水解的终产物是葡萄糖;糖氧化分解的终产物 是CO2和H2O等。
2. 常见脂质的种类
笔记:脂质不等于脂肪
种类 功能 主要分布
脂肪①
(C、H、O) ①细胞内良好的 储能物质
②是一种很好的绝热体,皮下的脂肪 层起到保温②作用
③分布在内脏周围的脂肪具有缓冲③ 和减压作用,能保护内脏器官 大量存在于某些植物的种 子、果实及动物体的脂肪组 织中
磷脂(除了含有
C、H、O,还含有P甚至N) 是构成 细胞膜 、线粒体膜、叶绿 体膜等多种膜结构的重要成分 在人和动物的脑、卵细胞、 肝脏以及大豆的种子中含量 较多
储能物质
细胞膜
种类 功能 主要分布
固 醇 胆固醇
(C、H、O) 构成 动物细胞膜 的重要成分,在 人体内还参与血液中脂质的运输 在许多动物性食物中含量丰 富
性激素
(C、H、O) 促进人和动物 生殖器官的发育 及 生殖细胞的形成 ,激发并维持 第二性征及雌性动物的性周期 由动物的性腺分泌,进入血 液、组织液
维生素D④
(C、H、O) 促进人和动物肠道对钙、磷的吸收 在动物的卵黄中含量较多; 在人的皮肤内含有胆固醇, 在日光照射下能变成维生素 D
动物细胞膜
性激素
生殖器官的发育
生殖细胞的形成
笔记:①脂肪由三分子脂肪酸和一分子甘油反应形成。植物脂肪多含不饱和脂肪酸, 室温下呈液态,动物脂肪多含饱和脂肪酸,室温下呈固态 ②胖子怕热 ③瘦子怕撞 ④为固醇类衍生物,可预防佝偻病,主要来源于动物性食物。日光中的紫外线可使皮 肤内的7-脱氢胆固醇转化为维生素D
提醒 (1)磷脂是所有细胞必不可少的脂质,但脂肪不参与生物膜的构成。
(2)脂质中只有脂肪可被苏丹Ⅲ染液染成橘黄色。
3. 糖类和脂质的比较
(1)区别
项目 糖类 脂质
元素组成 C、H、O(N) C、H、O(N、P)
种类 单糖、二糖、多糖等 脂肪、磷脂、固醇等
合成部位 淀粉:叶绿体
糖原:主要是肝脏、肌肉 主要是内质网
生理作用 ①重要的能源物质
②构成细胞结构,如糖被、细胞壁等
③核酸的组成成分,如核糖、脱氧核糖 ①生物体的储能物质,如脂肪
②构成细胞膜的重要成分,如磷脂
③调节新陈代谢和生殖,如性激素
项目 糖类 脂质
相同质量
的物质氧
化分解情
况 耗O2少,产H2O少,释放能量 少 (脂肪)耗O2多,产H2O多,释放能量多
笔记:糖类一般只含C、H、O,脂肪和固醇中一般也只含C、H、O
(2)联系:一般脂肪与糖类的组成元素相同,都为C、H、O;糖类、脂肪可以相 互转化。
糖类在供应充足的情况下,可以大量转化为脂肪;而脂肪一般只在糖类供能不足时, 才会分解供能,而且不能大量转化为糖类。
4. 种子形成和萌发过程中糖类和脂质的变化
种子类型
变化 非油料作物种子(如小麦) 油料作物种子(如大豆)
种子形成时 可溶性糖(还原糖)→淀粉 糖类→脂肪
种子萌发时 淀粉→可溶性糖(还原糖) 脂肪→甘油、脂肪酸→糖类
(1)种子形成时,光合作用产物的输入导致其干重增加。
(2)种子萌发时,吸收水分导致其鲜重增加,非油料作物的种子由于只进行细胞呼吸导 致干重减少,油料作物种子萌发初期干重有所增加(是因为脂肪转化为糖类的过程中增 加了氧元素),然后再减少。
√
√
×
√
√
√
√
[情境推理]
1. (必修1 P25“批判性思维”)既然人类很难消化纤维素,为什么一些科学家还将纤维 素等其他糖类称为人类的“第七营养素”,理由是 。
提示:虽然人类很难消化纤维素等其他糖类,但是它们能够促进胃肠蠕动,改善胃肠 环境,有利于排出有害物质
2. 播种时,玉米种子和油菜种子相比,油菜种子的播种深度相对较浅,其原因 是 。
提示:油菜种子脂肪含量高,且脂肪中H比例高,因而在氧化分解时消耗氧气比较多
3. 吃胖容易,减肥难,原因是 。
提示:糖类可大量转化为脂肪,而脂肪不能大量转化为糖类
A. 不饱和脂肪酸的熔点较低,不容易凝固,橄榄油在室温下通常呈液态
B. 苏丹Ⅲ染液处理油橄榄子叶,在高倍镜下可观察到橘黄色的脂肪颗粒
C. 油橄榄种子萌发过程中有机物的含量减少,有机物的种类不发生变化
D. 脂肪在人体消化道内水解为脂肪酸和甘油后,可被小肠上皮细胞吸收
C
解析:植物脂肪大多含有不饱和脂肪酸,不饱和脂肪酸的熔点较低,不容易凝固,橄 榄油含有丰富的不饱和脂肪酸,在室温下通常呈液态,A正确;油橄榄子叶富含脂 肪,脂肪可被苏丹Ⅲ染液染成橘黄色,因此在高倍镜下可观察到橘黄色的脂肪颗粒, B正确;油橄榄种子萌发过程中由于细胞呼吸的消耗,有机物的总量减少,但由于发 生了有机物的转化,故有机物的种类增多,C错误;脂肪是由三分子脂肪酸与一分子 甘油发生反应而形成的酯,脂肪在人体消化道内水解为脂肪酸和甘油后,可被小肠上 皮细胞吸收,D正确。
导图建构 找答案
错误
A. 海带中的碘元素可用于合成甲状腺激素
B. 香油中的不饱和脂肪酸可用于合成磷脂
C. 面筋中的蛋白质变性后生物活性丧失但理化性质不变
D. 粉条中的淀粉彻底水解后可产生合成糖原的基本单位
C
解析:碘是构成甲状腺激素的元素,海带中的碘元素可用于合成甲状腺激素,A正 确;香油中的脂肪属于植物脂肪,植物脂肪一般为不饱和脂肪酸,磷脂由甘油、脂肪 酸、磷酸及其衍生物构成,脂肪的水解产物为甘油和脂肪酸,故脂肪水解的产物能用 于合成磷脂分子,B正确;蛋白质在高温、过酸或过碱等条件下会因空间结构发生改 变而变性,变性后的蛋白质其生物活性也丧失,从而导致其理化性质的改变,C错 误;粉条中的淀粉彻底水解后可产生葡萄糖,葡萄糖是合成糖原的基本单位,D正 确。故选C。
A. 淀粉和脂肪组成元素相同,但淀粉比脂肪氧的含量高
B. 摄食过量的糖类后,多余的糖类会在体内转化为脂肪
C. 肥胖患者通过控制饮食保持能量平衡,可有效减轻体重
D. 脂肪一般只在糖类供能不足时,才会分解供能
解析:淀粉和脂肪组成元素相同,均为C、H、O,但淀粉比脂肪氧的含量高,A正 确;细胞中的糖类和脂质是可以相互转化的,当过多摄入糖类时,糖类会大量转化为 脂肪,B正确;控制饮食保持能量平衡可以有效控制体重,但不一定能减轻体重,C错 误;脂肪一般只在糖类供能不足时,才会分解供能,D正确。
C
A. 检测花生种子中脂肪的实验,洗去浮色需使用体积分数为50%的酒精
B. 花生种子中的脂肪大多含有饱和脂肪酸,在室温时呈液态
C. 在转化过程中,两分子葡萄糖形成一分子蔗糖
D. 花生种子萌发初期(真叶长出之前),干重先增加后减少,导致干重增加的主要元素 是C
解析:苏丹Ⅲ染液易溶于酒精,可用体积分数为50%的酒精洗去浮色,A正确;花生 种子中储存的脂肪大多含有不饱和脂肪酸,B错误;一分子蔗糖由一分子葡萄糖与一 分子果糖脱水缩合而成,C错误;油料种子萌发初期,由于大量油脂转变为蔗糖,需 要消耗水,导致干重增加的主要元素是氧,D错误。
A
考点3 实验:检测生物组织中的糖类、脂肪和蛋白质
笔记:首先要破碎细胞,释放出细胞中的这些物质,破碎细胞的方法有切割、研磨等
A基础知识重点疑难
1. 检测原理
还原糖的检测 还原糖+ 砖红色沉淀
脂肪的检测 脂肪+苏丹Ⅲ染液→ 橘黄色
蛋白质的检测 蛋白质+ 双缩脲试剂 →紫色
笔记:所有单糖、二糖中的麦芽糖和乳糖具有还原性,为还原糖;蔗糖、所有多糖为 非还原糖
橘黄色
双缩脲试剂
2. 实验步骤
(1)还原糖的检测
取材① 还原糖含量高、颜色为白色或近于白色的植物组织②
制备组织样液 制浆→纱布过滤→取液
显色反应
、
结论 组织样液中有可溶性还原糖③
笔记:①颜色反应选材原则:物质含量高,颜色为无色或浅色,防止原有颜色干扰实 验结果 ②甘蔗中的糖主要为蔗糖,不可用于还原糖的检测实验 ③无法确定还原糖 的种类
(2)脂肪的检测
取材与
切片 花生种子(浸泡)去种皮,将子叶切成薄片
制片 选最薄的切片→滴2~3滴 苏丹Ⅲ染液 ,染色3 min→滴加1~2滴 体 积分数为50%的酒精 溶液,洗去浮色→吸去酒精,滴一滴蒸馏水→制 成临时切片
观察 在低倍镜下找到花生子叶的最薄处,移到视野中央,然后用高倍镜观 察,视野中被染成橘黄色的脂肪颗粒清晰可见
结论 花生种子中有脂肪存在
苏丹Ⅲ染液
体
积分数为50%的酒精
(3)蛋白质的检测
选材与制备 鸡蛋清稀释液或鲜肝提取液或大豆组织研磨液
显色反应
结论 组织样液中含有蛋白质
笔记:实验呈现的颜色深浅与所鉴定物质的含量有关,一般含量越多,颜色变化 越明显
提醒 (1)检测还原糖时使用的斐林试剂要现配现用的原因:斐林试剂很不稳定,容易 产生蓝色的Cu(OH)2沉淀,所以应将甲液和乙液分别保存,使用时现配现用。
(2)斐林试剂甲液和双缩脲试剂A液完全相同,将斐林试剂乙液用蒸馏水稀释5倍后便成 为双缩脲试剂B液,可用于蛋白质的检测。
(3)洗去浮色的原因及所用试剂
①原因:使用显微镜观察时无染色干扰,易观察脂肪颗粒在细胞中的分布。
②洗去浮色用体积分数为50%的酒精溶液,原因是苏丹Ⅲ染液易溶于酒精,不溶 于水。
(4)本实验的三个唯一
①唯一需要加热——还原糖的检测,且必须水浴加热,不能用酒精灯直接加热;若不 加热,则无砖红色沉淀出现。
②唯一需要使用显微镜——脂肪的检测。
③唯一使用酒精——脂肪的检测,实验中用体积分数为50%的酒精溶液洗去浮色。
3. 区分斐林试剂与双缩脲试剂的“一同三不同”
一 同 成分相同 都含有NaOH和CuSO4两种成分,且NaOH溶液的质量浓度都为0.1 g·mL-1
三 不 同 原理
不同 鉴定还原糖时为新配制的Cu(OH)2与还原糖发生氧化还原反应生成 Cu2O沉淀;鉴定蛋白质时为碱性环境下Cu2+与—CO—NH—结构发 生反应生成紫色物质
使用方法
不同 鉴定还原糖时将甲、乙两液等量混匀后立即使用;鉴定蛋白质时先 加A液1 mL摇匀,然后再加B液4滴,振荡摇匀
CuSO4浓
度不同 斐林试剂中CuSO4溶液的质量浓度为0.05 g·mL-1,双缩脲试剂中 CuSO4溶液的质量浓度为0.01 g·mL-1
笔记:注意:被检测的蛋白质中必须含有两个及两个以上的肽键
原理
使用方法
√
√
×
×
√
×
[情境推理]
1. (2024·江西卷节选)当某品种菠萝蜜成熟到一定程度,会出现呼吸速率迅速上升,再 迅速下降的现象。研究人员以新采摘的该菠萝蜜为实验材料,测定了常温有氧贮藏条 件下果实的呼吸速率和乙烯释放速率,变化趋势如图。回答下列问题:
据图推测,菠萝蜜在贮藏5天内可溶性糖的含量变化趋势是 。
为证实上述推测,拟设计实验进行验证。假设菠萝蜜中的可溶性糖均为葡萄糖,现有 充足的新采摘菠萝蜜、仪器设备(如比色仪,可用于定量分析溶液中物质的浓度)、玻 璃器皿和试剂(如DNS试剂,该试剂能够和葡萄糖在沸水浴中加热产生棕红色的可溶性 物质)等。简要描述实验过程:
① ;
②分别制作匀浆,取等量匀浆液;
③ ;
④分别在沸水浴中加热;
⑤ 。
提示:逐渐上升而后相对稳定 将新采摘后分别放置0、1、2、3、4、5天的菠萝蜜分 成6组,编号为①②③④⑤⑥ 在6支试管中分别添加等量的DNS试剂,混匀 在加热 的过程中观察6组试管中颜色变化,用比色仪分析溶液中物质的浓度并记录
2. 某些脱脂奶粉中不含糖类和脂肪,受到大多数老年人的喜爱,要检验某种脱脂奶粉 是否合格,可能用到哪些试剂? 。
提示:符合要求的脱脂奶粉应该无糖和脂肪,同时还应该含有丰富的蛋白质,因此要 用斐林试剂、苏丹Ⅲ染液和双缩脲试剂来检测
A. 番茄汁中含有丰富的葡萄糖和果糖,适合用作还原糖鉴定
B. 与提取液①相比,②更适合用于检测水果中的还原糖
C. 提取液①中可能含有淀粉、少量的麦芽糖和蔗糖等还原糖
D. 使用双缩脲试剂检测还原糖时,应先加入A液,摇匀后再加入B液
B
解析:番茄汁中含有丰富的葡萄糖和果糖,但番茄汁本身的红色会干扰实验结果,不 能用作还原糖鉴定的替代材料,A错误。①为浅红色浑浊的匀浆,提取液①的颜色会 影响还原糖的颜色反应;由于②较澄清,所以与提取液①相比,②更适合用于检测水 果中的还原糖,B正确。淀粉和蔗糖不是还原糖,C错误。双缩脲试剂是用来检测蛋白 质的,不能检测还原糖,D错误。
无色
正确
A. 将第10 d的果实匀浆与碘液混合后不会出现蓝色反应
B. 将第25 d的果实匀浆与双缩脲试剂混合后会出现紫色反应
C. 据图分析可知,香蕉果实在成熟过程中淀粉可能会被水解为葡萄糖
D. 将第15 d的果实匀浆与斐林试剂混合后需水浴加热才会出现砖红色沉淀
A
解析:第10 d的果实匀浆淀粉含量较高,与碘液混合后会出现蓝色反应,A错误;图中 显示香蕉果实中存在淀粉、葡萄糖的变化,即存在酶的作用,而大多数酶是蛋白质, 因此将第25 d的果实匀浆与双缩脲试剂混合会出现紫色反应,B正确;图中显示,随着 淀粉含量的下降,葡萄糖含量逐渐上升,据此可推测,香蕉果实在成熟过程中淀粉可 能会被水解生成葡萄糖,C正确;第15 d的果实匀浆含还原糖,与斐林试剂混合后需水 浴加热才会出现砖红色沉淀,据此可鉴定还原糖的存在,D正确。
解析:(1)还原糖能将斐林试剂中的Cu2+还原成Cu+,生成砖红色的Cu2O沉淀,所以 可用斐林试剂鉴定还原糖的存在。
解析:(2)苏丹Ⅲ染液可将脂肪染成橘黄色。苏丹Ⅲ染液易溶解在酒精中,根据这一性 质可用酒精洗去浮色,便于观察。
斐林试剂
砖红色
苏丹Ⅲ染液
苏丹Ⅲ染液易溶于酒
精
解析:(3)①斐林试剂极不稳定,其甲液和乙液需分别配制、储存,使用时再临时混合 均匀用于实验。②还原糖的鉴定中需要水浴加热,这时试管底部不能触及烧杯底部, 以防受热不均匀。
分别配制、储存
烧杯底部
(3)本实验的注意事项第2讲 细胞中的无机物、糖类和脂质
复习目标 1.通过分析细胞中的物质与细胞代谢的关系,建立普遍联系的观点; 2.通过探究植物生长所需无机盐的作用,掌握实验设计的对照原则和单一变量原则; 3.通过识图判断细胞中元素和化合物的含量及化合物的元素组成,培养构建模型的能力; 4.通过糖类、脂质的种类和功能的学习,关注糖类、脂质与人体健康的关系。
@考点1 细胞中的元素和无机物
A基础知识重点疑难
1.组成细胞的元素
(1)元素的统一性和差异性
(2)元素种类和存在形式
分类依据 含量 大量元素①: C、H、O、N、P、S、K、Ca、Mg 等
微量元素②: Fe、Mn、Zn、Cu、B、Mo 等
作用 最基本元素:C
基本元素: C、H、O、N(干重、鲜重含量均很高) ③
主要元素:C、H、O、N、P、S
存在形式 大多以 化合物 的形式存在
笔记:①谐音记忆“她请杨丹留人盖美家”
②谐音记忆“铁猛碰新木桶”,含量“微”,作用“不微”,不可缺少
③人体细胞鲜重和干重中元素的含量顺序不同
鲜重中O >C >H >N
干重中C >O >N >H
造成此差异的主要原因是细胞中含水量不同
提醒 (1)生物体内含有的元素不一定都是必需元素,如人体内可能含有Pb。
(2)占玉米细胞干重最多的元素是O,占人体细胞干重最多的元素是C。
笔记:大量元素和微量元素均是细胞的必需元素
2.细胞中的主要化合物
(1)细胞中的化合物的种类
(2)正确区分鲜重、干重的元素和化合物的含量(以人体细胞为例)
3.细胞中的水
(1)水的结构和性质
笔记:细胞中的水≠生物体内的水。生物体内的水除了存在于细胞内还存在于细胞之间
(2)水的存在形式和作用
项目 自由水 结合水
形式 在细胞中以 游离 的形式存在 与 蛋白质、多糖等物质 相结合
含量 约占95.5% 约占4.5%
作用 a.是细胞内的良好溶剂 b.参与许多 生物化学 反应 c.为细胞提供 液体环境 d.运送营养物质和 代谢废物 是 细胞结构 的重要组成部分
笔记:高温烘烤种子,失去结合水,种子死亡
(3)自由水/结合水与代谢、抗逆性的关系
比值高 代谢 旺盛 ,但抗逆性 差 ,如萌发的种子、分生组织细胞等
比值低 代谢强度弱,但抗逆性增强, 如干种子、越冬植物、细菌芽孢等
笔记:干种子不是不含自由水,而是自由水的比例很低
提醒 不管在哪种条件下转化,自由水含量始终是最多的,例如在植物复苏过程中自由水和结合水的绝对含量都是增加的,但自由水增加的速率大于结合水增加的速率。因此,自由水的相对含量增加,结合水的相对含量减少。
4.细胞中的无机盐
(1)存在形式:主要以 离子 形式存在。
(2)吸收方式:主要为 主动 运输。
(3)作用
①
②
③对维持细胞和生物体正常的渗透压、酸碱平衡非常重要。
笔记:血浆渗透压主要来自Na+、Cl-
提醒 (1)水、无机盐是细胞需要的营养物质,但不能为细胞的生命活动提供能量。
(2)不要误以为Mg只存在于植物细胞内,Fe只存在于动物细胞内,含有Fe、Mg的无机盐普遍存在于动植物细胞中。
(3)无机盐在细胞内含量较低,而作用非常重要。但不要误以为体内无机盐越多越好,无机盐缺乏或者过量都会引起相应的疾病。
(4)常见无机盐的作用与缺乏症状
种类 作用 缺乏时引起的症状
Fe 构成血红素①的元素 缺铁性贫血
Mg 构成叶绿素的元素 植物叶绿素合成受阻,影响光合作用
Zn 很多酶的组成成分 生长发育不良,生殖腺功能受影响
Ca 骨骼、牙齿的重要组成成分 骨骼畸形;抽搐等
I 甲状腺激素的重要组成成分 甲状腺肿大;呆小症等
B 促进花粉的萌发和花粉管的伸长 油菜缺B时“花而不实②”
Na 维持动物细胞的渗透压 动物细胞渗透压降低;过低时不能维持正常的细胞形态
笔记:①主要运输氧气 ②只开花不结果
(5)探究无机盐M是否属于植物生长所必需的无机盐
①实验设计
a.对照组:正常植物+完全培养液正常生长。
笔记:完全培养液指适合植物生长、含有植物生长所需的所有元素、并且合理配比的植物营养液
b.实验组:
②实验成功关键点
a.实验中应保证实验材料的统一性,即材料的种类、生长状况应一致等。
b.实验组用只缺M的培养液,对照组用完全培养液,不能用蒸馏水作对照。
c.实验组加入M的目的是二次对照,使实验组前后自身对照,以增强说服力。
B拆解真题情境推理
[判断正误]
1.(2024·新课标卷)植物细胞失水时胞内结合水与自由水比值增大。(√)
2.(2024·新课标卷)干旱缺水不利于植物对营养物质的吸收和运输。(√)
3.(2024·贵州卷)种子吸收的水与多糖等物质结合后,水仍具有溶解性。(×)
4.(2024·贵州卷)幼苗细胞中的无机盐可参与细胞构建,水不参与。(×)
5.(2023·湖南卷)帝企鹅蛋的卵清蛋白中N元素的质量分数高于C元素。(×)
6.(2024·江西卷)种子萌发时,细胞内自由水所占的比例升高。(√)
7.(2022·湖北卷)水是酶促反应的环境。(√)
8.(2020·江苏卷)无机盐参与维持细胞的酸碱平衡,不参与有机物的合成。(×)
9.(2023·湖南卷)帝企鹅的核酸、多糖和蛋白质合成过程中都有水的产生。(√)
[情境推理]
1.“有收无收在于水,收多收少在于肥”“上粪不浇水,庄稼撅着嘴”“犁地深一寸,等于上层粪”。农业谚语是人民群众总结出的农业生产经验,它用简单通俗、精炼生动的话语反映出深刻的道理,是中华民族的文化瑰宝。
(1)植物根系既能从土壤中吸收水分也能吸收无机盐。根细胞内水分的作用有: (答出2点即可)。
(2)(2020·全国卷Ⅰ)农田施肥的同时,往往需要适当浇水,此时浇水的原因是: (答出1点即可)。
提示:(1)根细胞的组成成分;参与细胞内的生化反应;运送营养和代谢废物等
(2)肥料中的矿质元素只有溶解在水中才能被作物根系吸收
2.(2019·全国卷Ⅲ)氮元素是植物生长的必需元素,合理施用氮肥可提高农作物的产量。农作物吸收氮元素的主要形式有铵态氮(N)和硝态氮(N)。已知作物甲对同一种营养液(以硝酸铵为唯一氮源)中N和N的吸收具有偏好性(N和N同时存在时,对一种离子的吸收量大于另一种)。请设计实验对这种偏好性进行验证,要求简要写出实验思路、预期结果和结论: 。
提示:实验思路:配制营养液(以硝酸铵为唯一氮源),用该营养液培养作物甲,一段时间后,检测营养液中N和N剩余量。预期结果和结论:若营养液中N剩余量小于N剩余量,则说明作物甲偏好吸收N;若营养液中N剩余量小于N剩余量,则说明作物甲偏好吸收N
C升华思维实战演练
细胞中的元素与化合物
1.(2025·江苏盐城高三期末)图1是细胞中化合物含量的扇形图,图2是有活性的细胞中元素含量柱形图。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D )
图1 图2
A.若图1表示细胞鲜重,则A、B化合物依次是水、蛋白质
B.若图2表示组成人体细胞的元素含量,则a、b、c依次是O、C、H
C.若图1表示细胞完全脱水后的化合物含量,则A化合物具有多样性,其一定含有的元素为C、H、O、N
D.地壳与活细胞中含量最多的元素都是a,由此说明生物界与非生物界具有统一性
解析:地壳与活细胞中含量最多的元素都是O,但是并不能说明非生物界与生物界具有统一性,生物界与非生物界具有统一性体现在:组成细胞的化学元素在无机自然界中都能找到,没有一种化学元素是细胞所特有的,D错误。
溯源教材 找答案:构成生物体的化学元素在 无机自然界 均能找到,说明生物界与非生物界具有统一性,即统一性的依据为元素种类而不是 含量 ,由以上可以推断D 错误 。
解答方法
解答元素与化合物试题的四个“明确”
2.(2025·福建厦门质检)在玉米细胞中O元素的含量明显高于人体细胞,而N元素的含量又明显低于人体细胞。下列有关这两种细胞中元素和化合物的叙述,错误的是( D )
A.两种细胞中含量较多的四种元素都是C、H、O、N
B.玉米细胞中O元素含量更高可能与细胞中糖类较多有关
C.两种细胞中1 g葡萄糖彻底氧化分解释放出的能量相等
D.两种细胞中蛋白质存在差异的原因是基因的选择性表达
解析:玉米和人都是生物,组成它们的主要成分都是水、糖类、脂质和蛋白质等物质,这些物质含有C、H、O元素,蛋白质中还含有大量的N元素。因此,两种细胞中含量较多的四种元素都是C、H、O、N,A正确;玉米细胞中O元素含量更高的原因是玉米细胞中糖类较多,B正确;两种细胞利用葡萄糖进行有氧呼吸的方式相同,两种细胞中1 g葡萄糖彻底氧化分解释放出的能量相等,C正确;两种细胞中蛋白质存在差异的原因是基因的不同,D错误。
剖析题眼 找答案:基因的选择性表达是同一个体不同细胞中表达的 基因 不同,本题为玉米细胞和人体细胞的比较,不同生物细胞中蛋白质存在差异的原因为 基因 的不同,由以上可以推断D 错误 。
水和无机盐的功能
3.(2024·浙江1月选考)下列不属于水在植物生命活动中作用的是( C )
A.物质运输的良好介质
B.保持植物枝叶挺立
C.降低酶促反应活化能
D.缓和植物温度变化
解析:自由水可以自由流动,是细胞内主要的物质运输介质,A正确;水可以保持植物枝叶挺立,B正确;降低酶促反应活化能的是酶,水不具有此功能,C错误;水的比热容较大,能缓和植物温度的变化,D正确。
4.(2024·贵州卷)种子萌发形成幼苗离不开糖类等能源物质,也离不开水和无机盐。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D )
A.种子吸收的水与多糖等物质结合后,水仍具有溶解性
B.种子萌发过程中糖类含量逐渐下降,有机物种类不变
C.幼苗细胞中的无机盐可参与细胞构建,水不参与
D.幼苗中的水可参与形成NADPH,也可参与形成NADH
解析:种子吸收的水与多糖等物质结合后,这部分水为结合水,失去了溶解性,A错误;种子萌发过程中糖类含量逐渐下降,有机物种类增加,B错误;水也参与细胞构成,如结合水是细胞结构的重要组成部分,C错误;幼苗中的水可参与光合作用形成NADPH,也可通过有氧呼吸第二阶段丙酮酸和水生成NADH,D正确。
溯源教材 找答案:结合水为与细胞中其他物质相 结合 的水,自由水为良好的溶剂,结合水 无 溶解性,由以上可以推断A 错误 。
解题方法
与水相关的知识点
@考点2 细胞中的糖类和脂质
A基础知识重点疑难
1.细胞中的糖类
按能否 水解 不能水解:单糖,如五碳糖、六碳糖
可水解为两分子单糖:二糖,如蔗糖、 麦芽糖 、乳糖①
可水解为多个单糖:多糖,如淀粉、纤维素、糖原、几丁质②
按分布
按功能 结构物质:核糖、脱氧核糖、纤维素③、几丁质
储能物质:淀粉(植物)、糖原(动物)
主要能源物质:葡萄糖
笔记:①乳糖不耐受:乳糖是婴幼儿的主要食物来源,当婴幼儿体内缺乏乳糖酶时,导致乳糖不能被完全分解,未被分解的乳糖经大肠杆菌发酵产生大量气体,从而出现一系列腹胀、腹泻、屁多等症状 ②构成元素:C、H、O、N ③被称为人类的“第七类营养素”
提醒 (1)单糖可不经消化直接被吸收,而二糖、多糖一般需经消化水解成单糖后才能被吸收。
(2)构成淀粉、糖原和纤维素的基本单位都是葡萄糖分子,但是葡萄糖的数量和连接方式不同;二糖并不都是由葡萄糖组成的,如蔗糖是由葡萄糖和果糖组成的。
(3)多糖水解的终产物是其单体,如淀粉水解的终产物是葡萄糖;糖氧化分解的终产物是CO2和H2O等。
2.常见脂质的种类
笔记:脂质不等于脂肪
种类 功能 主要分布
脂肪① (C、H、O) ①细胞内良好的 储能物质 ②是一种很好的绝热体,皮下的脂肪层起到保温②作用 ③分布在内脏周围的脂肪具有缓冲③和减压作用,能保护内脏器官 大量存在于某些植物的种子、果实及动物体的脂肪组织中
磷脂 (除了含有 C、H、O, 还含有 P甚至N) 是构成 细胞膜 、线粒体膜、叶绿体膜等多种膜结构的重要成分 在人和动物的脑、卵细胞、肝脏以及大豆的种子中含量较多
种类 功能 主要分布
固醇 胆固醇 (C、H、O) 构成 动物细胞膜 的重要成分,在人体内还参与血液中脂质的运输 在许多动物性食物中含量丰富
性激素 (C、H、O) 促进人和动物 生殖器官的发育 及 生殖细胞的形成 ,激发并维持第二性征及雌性动物的性周期 由动物的性腺分泌,进入血液、组织液
维生素D④ (C、H、O) 促进人和动物肠道对钙、磷的吸收 在动物的卵黄中含量较多;在人的皮肤内含有胆固醇,在日光照射下能变成维生素D
笔记:①脂肪由三分子脂肪酸和一分子甘油反应形成。植物脂肪多含不饱和脂肪酸,室温下呈液态,动物脂肪多含饱和脂肪酸,室温下呈固态 ②胖子怕热 ③瘦子怕撞 ④为固醇类衍生物,可预防佝偻病,主要来源于动物性食物。日光中的紫外线可使皮肤内的7-脱氢胆固醇转化为维生素D
提醒 (1)磷脂是所有细胞必不可少的脂质,但脂肪不参与生物膜的构成。
(2)脂质中只有脂肪可被苏丹Ⅲ染液染成橘黄色。
3.糖类和脂质的比较
(1)区别
项目 糖类 脂质
元素组成 C、H、O(N) C、H、O(N、P)
种类 单糖、二糖、多糖等 脂肪、磷脂、固醇等
合成部位 淀粉:叶绿体 糖原:主要是肝脏、肌肉 主要是内质网
生理作用 ①重要的能源物质 ②构成细胞结构,如糖被、细胞壁等 ③核酸的组成成分,如核糖、脱氧核糖 ①生物体的储能物质,如脂肪 ②构成细胞膜的重要成分,如磷脂 ③调节新陈代谢和生殖,如性激素
相同质量 的物质氧 化分解情 况 耗O2少,产H2O少,释放能量少 (脂肪)耗O2多,产H2O多,释放能量多
笔记:糖类一般只含C、H、O,脂肪和固醇中一般也只含C、H、O
(2)联系:一般脂肪与糖类的组成元素相同,都为C、H、O;糖类、脂肪可以相互转化。
糖类在供应充足的情况下,可以大量转化为脂肪;而脂肪一般只在糖类供能不足时,才会分解供能,而且不能大量转化为糖类。
4.种子形成和萌发过程中糖类和脂质的变化
种子类型 变化 非油料作物种子(如小麦) 油料作物种子(如大豆)
种子形成时 可溶性糖(还原糖)→淀粉 糖类→脂肪
种子萌发时 淀粉→可溶性糖(还原糖) 脂肪→甘油、脂肪酸→糖类
(1)种子形成时,光合作用产物的输入导致其干重增加。
(2)种子萌发时,吸收水分导致其鲜重增加,非油料作物的种子由于只进行细胞呼吸导致干重减少,油料作物种子萌发初期干重有所增加(是因为脂肪转化为糖类的过程中增加了氧元素),然后再减少。
B拆解真题情境推理
[判断正误]
1.(2024·甘肃卷)脂肪在人体消化道内水解为脂肪酸和甘油后,可被小肠上皮细胞吸收。(√)
2.(2024·甘肃卷)不饱和脂肪酸的熔点较低,不容易凝固,橄榄油在室温下通常呈液态。(√)
3.(2024·新课标卷)大豆中的脂肪和磷脂均含有碳、氢、氧、磷4种元素。(×)
4.(2024·湖南卷)胆固醇可以影响动物细胞膜的流动性。(√)
5.(2024·湖南卷)磷脂是构成细胞膜的重要成分。(√)
6.(2023·新课标卷)血液中的葡萄糖进入人体组织细胞可转变为甘油三酯。(√)
7.(2023·新课标卷)血液中的葡萄糖进入肝细胞可被氧化分解或转化为肝糖原。(√)
[情境推理]
1.(必修1 P25“批判性思维”)既然人类很难消化纤维素,为什么一些科学家还将纤维素等其他糖类称为人类的“第七营养素”,理由是 。
提示:虽然人类很难消化纤维素等其他糖类,但是它们能够促进胃肠蠕动,改善胃肠环境,有利于排出有害物质
2.播种时,玉米种子和油菜种子相比,油菜种子的播种深度相对较浅,其原因是 。
提示:油菜种子脂肪含量高,且脂肪中H比例高,因而在氧化分解时消耗氧气比较多
3.吃胖容易,减肥难,原因是 。
提示:糖类可大量转化为脂肪,而脂肪不能大量转化为糖类
C升华思维实战演练
糖类、脂质的种类和功能
1.(2024·甘肃卷)甘肃陇南的“武都油橄榄”是中国国家地理标志产品,其果肉呈黄绿色,子叶呈乳白色,均富含脂肪。由其生产的橄榄油含有丰富的不饱和脂肪酸,可广泛用于食品、医药和化工等领域。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C )
A.不饱和脂肪酸的熔点较低,不容易凝固,橄榄油在室温下通常呈液态
B.苏丹Ⅲ染液处理油橄榄子叶,在高倍镜下可观察到橘黄色的脂肪颗粒
C.油橄榄种子萌发过程中有机物的含量减少,有机物的种类不发生变化
D.脂肪在人体消化道内水解为脂肪酸和甘油后,可被小肠上皮细胞吸收
解析:植物脂肪大多含有不饱和脂肪酸,不饱和脂肪酸的熔点较低,不容易凝固,橄榄油含有丰富的不饱和脂肪酸,在室温下通常呈液态,A正确;油橄榄子叶富含脂肪,脂肪可被苏丹Ⅲ染液染成橘黄色,因此在高倍镜下可观察到橘黄色的脂肪颗粒,B正确;油橄榄种子萌发过程中由于细胞呼吸的消耗,有机物的总量减少,但由于发生了有机物的转化,故有机物的种类增多,C错误;脂肪是由三分子脂肪酸与一分子甘油发生反应而形成的酯,脂肪在人体消化道内水解为脂肪酸和甘油后,可被小肠上皮细胞吸收,D正确。
导图建构 找答案
由以上可以推断C 错误
2.(2025·八省联考河南卷)中国的饮食文化源远流长。某传统美食口味独特,配料丰富(有海带、面筋、粉条和香油等)。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C )
A.海带中的碘元素可用于合成甲状腺激素
B.香油中的不饱和脂肪酸可用于合成磷脂
C.面筋中的蛋白质变性后生物活性丧失但理化性质不变
D.粉条中的淀粉彻底水解后可产生合成糖原的基本单位
解析:碘是构成甲状腺激素的元素,海带中的碘元素可用于合成甲状腺激素,A正确;香油中的脂肪属于植物脂肪,植物脂肪一般为不饱和脂肪酸,磷脂由甘油、脂肪酸、磷酸及其衍生物构成,脂肪的水解产物为甘油和脂肪酸,故脂肪水解的产物能用于合成磷脂分子,B正确;蛋白质在高温、过酸或过碱等条件下会因空间结构发生改变而变性,变性后的蛋白质其生物活性也丧失,从而导致其理化性质的改变,C错误;粉条中的淀粉彻底水解后可产生葡萄糖,葡萄糖是合成糖原的基本单位,D正确。故选C。
糖类和脂肪的相互转化
3.(2025·湖南长沙检测)肥胖问题是全球热议的话题,有研究预测超重、肥胖率将从2020年的38%迅速增加到2035年的51%。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C )
A.淀粉和脂肪组成元素相同,但淀粉比脂肪氧的含量高
B.摄食过量的糖类后,多余的糖类会在体内转化为脂肪
C.肥胖患者通过控制饮食保持能量平衡,可有效减轻体重
D.脂肪一般只在糖类供能不足时,才会分解供能
解析:淀粉和脂肪组成元素相同,均为C、H、O,但淀粉比脂肪氧的含量高,A正确;细胞中的糖类和脂质是可以相互转化的,当过多摄入糖类时,糖类会大量转化为脂肪,B正确;控制饮食保持能量平衡可以有效控制体重,但不一定能减轻体重,C错误;脂肪一般只在糖类供能不足时,才会分解供能,D正确。
4.(2025·山东青岛二模)花生种子萌发时,脂肪水解形成的脂肪酸和甘油分别在多种酶的催化下形成葡萄糖,最后转变成蔗糖并转运至胚轴,供给胚的生长和发育。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 )
A.检测花生种子中脂肪的实验,洗去浮色需使用体积分数为50%的酒精
B.花生种子中的脂肪大多含有饱和脂肪酸,在室温时呈液态
C.在转化过程中,两分子葡萄糖形成一分子蔗糖
D.花生种子萌发初期(真叶长出之前),干重先增加后减少,导致干重增加的主要元素是C
解析:苏丹Ⅲ染液易溶于酒精,可用体积分数为50%的酒精洗去浮色,A正确;花生种子中储存的脂肪大多含有不饱和脂肪酸,B错误;一分子蔗糖由一分子葡萄糖与一分子果糖脱水缩合而成,C错误;油料种子萌发初期,由于大量油脂转变为蔗糖,需要消耗水,导致干重增加的主要元素是氧,D错误。
@考点3 实验:检测生物组织中的糖类、脂肪和蛋白质
笔记:首先要破碎细胞,释放出细胞中的这些物质,破碎细胞的方法有切割、研磨等
A基础知识重点疑难
1.检测原理
还原糖的检测 还原糖+砖红色沉淀
脂肪的检测 脂肪+苏丹Ⅲ染液→ 橘黄色
蛋白质的检测 蛋白质+ 双缩脲试剂 →紫色
笔记:所有单糖、二糖中的麦芽糖和乳糖具有还原性,为还原糖;蔗糖、所有多糖为非还原糖
2.实验步骤
(1)还原糖的检测
取材① 还原糖含量高、颜色为白色或近于白色的植物组织②
制备组织样液 制浆→纱布过滤→取液
显色反应
结论 组织样液中有可溶性还原糖③
笔记:①颜色反应选材原则:物质含量高,颜色为无色或浅色,防止原有颜色干扰实验结果 ②甘蔗中的糖主要为蔗糖,不可用于还原糖的检测实验 ③无法确定还原糖的种类
(2)脂肪的检测
取材与 切片 花生种子(浸泡)去种皮,将子叶切成薄片
制片 选最薄的切片→滴2~3滴 苏丹Ⅲ染液 ,染色3 min→滴加1~2滴 体积分数为50%的酒精 溶液,洗去浮色→吸去酒精,滴一滴蒸馏水→制成临时切片
观察 在低倍镜下找到花生子叶的最薄处,移到视野中央,然后用高倍镜观察,视野中被染成橘黄色的脂肪颗粒清晰可见
结论 花生种子中有脂肪存在
(3)蛋白质的检测
选材与制备 鸡蛋清稀释液或鲜肝提取液或大豆组织研磨液
显色反应
结论 组织样液中含有蛋白质
笔记:实验呈现的颜色深浅与所鉴定物质的含量有关,一般含量越多,颜色变化越明显
提醒 (1)检测还原糖时使用的斐林试剂要现配现用的原因:斐林试剂很不稳定,容易产生蓝色的Cu(OH)2沉淀,所以应将甲液和乙液分别保存,使用时现配现用。
(2)斐林试剂甲液和双缩脲试剂A液完全相同,将斐林试剂乙液用蒸馏水稀释5倍后便成为双缩脲试剂B液,可用于蛋白质的检测。
(3)洗去浮色的原因及所用试剂
①原因:使用显微镜观察时无染色干扰,易观察脂肪颗粒在细胞中的分布。
②洗去浮色用体积分数为50%的酒精溶液,原因是苏丹Ⅲ染液易溶于酒精,不溶于水。
(4)本实验的三个唯一
①唯一需要加热——还原糖的检测,且必须水浴加热,不能用酒精灯直接加热;若不加热,则无砖红色沉淀出现。
②唯一需要使用显微镜——脂肪的检测。
③唯一使用酒精——脂肪的检测,实验中用体积分数为50%的酒精溶液洗去浮色。
3.区分斐林试剂与双缩脲试剂的“一同三不同”
一同 成分相同 都含有NaOH和CuSO4两种成分,且NaOH溶液的质量浓度都为0.1 g·mL-1
三不同 原理 不同 鉴定还原糖时为新配制的Cu(OH)2与还原糖发生氧化还原反应生成Cu2O沉淀;鉴定蛋白质时为碱性环境下Cu2+与—CO—NH—结构发生反应生成紫色物质
使用方法 不同 鉴定还原糖时将甲、乙两液等量混匀后立即使用;鉴定蛋白质时先加A液1 mL摇匀,然后再加B液4滴,振荡摇匀
CuSO4浓 度不同 斐林试剂中CuSO4溶液的质量浓度为0.05 g·mL-1,双缩脲试剂中CuSO4溶液的质量浓度为0.01 g·mL-1
笔记:注意:被检测的蛋白质中必须含有两个及两个以上的肽键
B拆解真题情境推理
[判断正误]
1.(2024·甘肃卷)苏丹Ⅲ染液处理油橄榄子叶,在高倍镜下可观察到橘黄色的脂肪颗粒。(√)
2.(2024·北京卷)观察苏丹Ⅲ染色的花生子叶细胞时,橘黄色颗粒大小不一。(√)
3.(2023·江苏卷)洋葱匀浆中加入新配制的斐林试剂,溶液即呈砖红色。(×)
4.(2022·江苏卷)检测样品中的蛋白质时,须加热使双缩脲试剂与蛋白质发生显色反应。(×)
5.(2023·江苏卷)观察细胞中脂肪时,脂肪颗粒被苏丹Ⅲ染液染成橘黄色。(√)
6.(2024·江苏卷)鉴定脂肪时,子叶临时切片先用体积分数为50%的乙醇浸泡,再用苏丹Ⅲ染液染色。(×)
[情境推理]
1.(2024·江西卷节选)当某品种菠萝蜜成熟到一定程度,会出现呼吸速率迅速上升,再迅速下降的现象。研究人员以新采摘的该菠萝蜜为实验材料,测定了常温有氧贮藏条件下果实的呼吸速率和乙烯释放速率,变化趋势如图。回答下列问题:
据图推测,菠萝蜜在贮藏5天内可溶性糖的含量变化趋势是 。
为证实上述推测,拟设计实验进行验证。假设菠萝蜜中的可溶性糖均为葡萄糖,现有充足的新采摘菠萝蜜、仪器设备(如比色仪,可用于定量分析溶液中物质的浓度)、玻璃器皿和试剂(如DNS试剂,该试剂能够和葡萄糖在沸水浴中加热产生棕红色的可溶性物质)等。简要描述实验过程:
① ;
②分别制作匀浆,取等量匀浆液;
③ ;
④分别在沸水浴中加热;
⑤ 。
提示:逐渐上升而后相对稳定 将新采摘后分别放置0、1、2、3、4、5天的菠萝蜜分成6组,编号为①②③④⑤⑥ 在6支试管中分别添加等量的DNS试剂,混匀 在加热的过程中观察6组试管中颜色变化,用比色仪分析溶液中物质的浓度并记录
2.某些脱脂奶粉中不含糖类和脂肪,受到大多数老年人的喜爱,要检验某种脱脂奶粉是否合格,可能用到哪些试剂? 。
提示:符合要求的脱脂奶粉应该无糖和脂肪,同时还应该含有丰富的蛋白质,因此要用斐林试剂、苏丹Ⅲ染液和双缩脲试剂来检测
C升华思维实战演练
有机物的检测
1.为检测生物组织中的还原糖,研究小组制备了某种水果的两种提取液:①浅红色浑浊的匀浆;②浅黄色澄清的匀浆。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B )
A.番茄汁中含有丰富的葡萄糖和果糖,适合用作还原糖鉴定
B.与提取液①相比,②更适合用于检测水果中的还原糖
C.提取液①中可能含有淀粉、少量的麦芽糖和蔗糖等还原糖
D.使用双缩脲试剂检测还原糖时,应先加入A液,摇匀后再加入B液
解析:番茄汁中含有丰富的葡萄糖和果糖,但番茄汁本身的红色会干扰实验结果,不能用作还原糖鉴定的替代材料,A错误。①为浅红色浑浊的匀浆,提取液①的颜色会影响还原糖的颜色反应;由于②较澄清,所以与提取液①相比,②更适合用于检测水果中的还原糖,B正确。淀粉和蔗糖不是还原糖,C错误。双缩脲试剂是用来检测蛋白质的,不能检测还原糖,D错误。
分步推理 找答案:检测细胞中有机物的原理为有机物与试剂发生颜色反应,故需实验材料 无色 或浅色,由以上可以推断B 正确 。
2.(2025·黑龙江牡丹江期末)采摘后的香蕉果实在自然成熟过程中,淀粉、葡萄糖的含量变化如图所示。将不同成熟阶段的果实去皮并研磨成匀浆后检测,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A )
A.将第10 d的果实匀浆与碘液混合后不会出现蓝色反应
B.将第25 d的果实匀浆与双缩脲试剂混合后会出现紫色反应
C.据图分析可知,香蕉果实在成熟过程中淀粉可能会被水解为葡萄糖
D.将第15 d的果实匀浆与斐林试剂混合后需水浴加热才会出现砖红色沉淀
解析:第10 d的果实匀浆淀粉含量较高,与碘液混合后会出现蓝色反应,A错误;图中显示香蕉果实中存在淀粉、葡萄糖的变化,即存在酶的作用,而大多数酶是蛋白质,因此将第25 d的果实匀浆与双缩脲试剂混合会出现紫色反应,B正确;图中显示,随着淀粉含量的下降,葡萄糖含量逐渐上升,据此可推测,香蕉果实在成熟过程中淀粉可能会被水解生成葡萄糖,C正确;第15 d的果实匀浆含还原糖,与斐林试剂混合后需水浴加热才会出现砖红色沉淀,据此可鉴定还原糖的存在,D正确。
3.(2025·山东泰安期末)根据检测生物组织中的还原糖、脂肪的相关实验,回答下列问题:
(1)鉴定成熟苹果果肉中存在还原糖所用的试剂是 斐林试剂 ,该试剂与细胞内的还原糖发生作用,形成 砖红色 沉淀。
(2)在鉴定花生子叶中的脂肪实验中,能将脂肪染成橘黄色的染液是 苏丹Ⅲ染液 ,用其染色时,冲洗浮色要用体积分数为50%的酒精,这是因为 苏丹Ⅲ染液易溶于酒精 。
(3)本实验的注意事项
①斐林试剂极不稳定,其甲液和乙液需 分别配制、储存 ,使用时再临时混合均匀用于实验。
②在还原糖的鉴定中,对试管中的溶液加热时,试管底部不要触及 烧杯底部 。
解析:(1)还原糖能将斐林试剂中的Cu2+还原成Cu+,生成砖红色的Cu2O沉淀,所以可用斐林试剂鉴定还原糖的存在。
(2)苏丹Ⅲ染液可将脂肪染成橘黄色。苏丹Ⅲ染液易溶解在酒精中,根据这一性质可用酒精洗去浮色,便于观察。
(3)①斐林试剂极不稳定,其甲液和乙液需分别配制、储存,使用时再临时混合均匀用于实验。②还原糖的鉴定中需要水浴加热,这时试管底部不能触及烧杯底部,以防受热不均匀。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