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政治制度的成熟 教学设计
学
习
目
标
1、知识与能力:
了解隋唐三省六部制、宋朝“二府三司”、元朝中书省等相关知识,提高理解历史知识的能力;了解中国古代的选官制度,如察举制、征辟制、科举制等,认识中国古代选官制度逐步演进的过程。了解中国古代的监察和谏议制度。
2、过程与方法:
通过图示的演示和问题的设问,帮助学生把握三省六部制的演变过程及关系和作用;通过问题探究使学生了解科举制演变的过程和正确评价科举制。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三省六部制的学习,借鉴其长处,做到古为今用;通过学习,了解当前我国不断深化政治改革的必要性;通过学习,使学生认识到科举制度是中国对世界人才选拔制度的突出贡献,从而鼓励学生努力学习,不断创新。
教学重
难点
重点:三省六部制的确立及其演变。
难点:如何认识评价三省六部制、科举制和监察制度。
教学方法
学生自主学习,分小组讨论,教师讲解等
教 学 过 程
备注
导入新课:
引导学生回忆秦朝政治制度的主要概况,复习秦朝中央集权制度的相关史实。
教师提问:请同学们回忆一下秦朝中央集权制度是如何建立的?
学生回答。
教师总结过渡:秦始皇建立了大一统中央集权国家政治制度,那么,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在以后各朝各代有何发展呢?这节课我们就要来具体探讨自汉到元中国古代政治制度是如何一步步走向成熟的?
讲授新课:
展示材料 皇帝的烦恼
人人都说皇帝好,其实皇帝也苦恼;
宰相权大睡不好,选才选官更难搞;
要是官吏选不好,贪污腐败治不了;
最怕地方造反了,身家性命也难保。
通过皇帝的烦恼引出针对不同的问题皇帝采取的措施。
一、中枢权利结构的变化(板书)
教师引导学生阅读教材,大致了解两汉、魏晋南北朝中枢权利体系的变化。理解皇权与相权矛盾斗争的变化过程。
由魏晋时期的尚书省导入隋唐中枢权利体系的重大变化——实行三省六部制。
1、三省六部制的确立(板书)
老师指导学生看教材《唐朝三省六部示意图》。
学生分小组回答三省、六部的具体名称,了解各部门的职权。三省六部制有何特点?有何作用?
老师补充说明三省六部制运行的程序。
展示情景材料
贞观年间,某地发生严重旱灾,上奏朝廷。大臣甲提交书面处理方案:A.举行大型祭天求雨仪式,B.削减灾区赋税,C.修筑引水灌溉渠道。大臣乙认为甲的处理方案可行,上呈至皇帝,皇帝赞许,吩咐大臣丙负责执行。大臣丙将任务依次分配到属下三个部门。
(1)大臣甲、乙、丙所在的机构分别是什么?
(2)任务分配到哪三个部门?
通过历史重现帮助学生进一步理解其运作程序。
2、宋朝的二府三司制(板书)
引导学生阅读教材,了解宋朝中枢权利体系的变化。
学生分组讨论:根据三省六部制的示意图,学生回答各部门的名称及职能。
老师进一步讲解分析宋朝中枢机构变化的本质原因:削弱、分割宰相的权利,加强皇权。
3、元朝实行“一省制”(板书)
老师指导学生阅读教材,了解元朝中枢权利的体系的重大变化。
提问:元代为什么要实行“一省制”?
学生阅读教材后回答。
提问:三省六部制的确立有什么意义?
教师引导学生归纳总结:三省六部制的确立标志着中国古代政治制度发生了深刻的变化,决策、审议、执行权利的分解,既明确了分工,又使三省互相牵制,对后世的国家体制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过渡)三省六部制的确立及其演变反映了中国古代中枢权利体系的变化。有了官僚机构就要求有选官制度。那么,中国古代的选官制度又是如何的呢?
二、选官制度(板书)
学生阅读教材,归纳总结古代选官制度的脉络主线。
学生分组回答西周、秦、西汉、魏晋南北朝、隋唐-秦的选官制度及选官标准。
老师结合学案上的材料题对选官制度进行总结归纳。在做题中结合题目老师重点讲解科举制的意义、影响。
三、监察与谏议制度(板书)
复习课对这一部分内容不再赘述,让学生掌握基础知识,学会灵活运用。
课堂小结
教师引导学生对本节课的知识点作归纳总结。
课后作业
学生完成学案上的其它题目。
板书设计
第3课 古代政治制度的成熟
一、三省六部制的确立及演变
1、隋唐三省六部制的确立
2、宋朝的二府三司制
3、元朝实行“一省制”
二、选官制度
1、军功爵制
2、察举制和征辟制
3、科举制
三、监察与谏议制度
1、监察制度(针对官员)
2、谏议制度(针对皇帝)
3、监察、谏议制度的演变历程
4、评价
教学反思
课后反思:
评测练习 一、选择题训练:
1. (2014?山东潍坊三模?13)“若政令有失当,除授非其人,则论奏而驳正之。凡章奏,日录目以进,考其稽违而纠治之。”具有上述职能的机构是( )
A.中书省 B.尚书省 C.门下省 D.军机处
2.(2010·广东文综·14)唐代和宋代都有谏官。唐代谏官由宰相荐举,主要评议皇帝得失;宋代谏官由皇帝选拔,主要评议宰相是非。这说明( )
A.唐代君主的权力不受制约 B.唐代以谏官削弱宰相的权力
C.宋代谏官向宰相和皇帝负责 D.宋代君主专制的程度高于唐代
3.(2012·山东文综卷·10)唐初以三省长官为宰相。高宗时,打破宰相任用资历限制,允许三省中四品以下官员以“同中书门下平章事”名义行宰相权,参预朝政。其目的是( )
A.重用人才,推行举取士 B.分割相权,加强君主专制
C.分工协作,提高行政效率 D.缓和矛盾,抑制朋党之争
4.(2012·海南单卷·5)北宋初期,行使监察职能的御史弹劾官员时很少涉及宰相。至北宋中期,御史则与宰相“分为敌垒,以交战于廷”。这种现象反映了( )
A.官僚内部斗争集中于相位之争 B.宰相位尊权重的传统开始改变
C.专制权力得到进一步强化 D.监察官员与宰相权力基本对等
5.(2011·山东文综·9)钱穆在评论中国古代某制度时说,它“可以培植全国人民对政治之兴味……可以团结全国各地域于一个中央之统治”。这一制度是( )
A.郡县制 B.察举制 C.科举制 D.行省制
6.(2015·广东文综·13)针对皇帝频频越过中书省直接向六部官员下达诏令的现象,有朝臣说:“事不出中书,是为乱政。”由此可知,该朝臣( )
A.反对中央集权 B.主张建立内阁
C.主张加强相权 D.反对三省六部制
7.(2013·重庆高考)《明史》记载,太祖“革中书省,归其政于六部”“又仿宋制置殿阁大学士”“成祖简翰林官直文渊阁,参预机务”,至仁宗而后,诸大学士“品位尊崇,地居近密,而纶言批答,裁决机宜,悉由票拟”。由此表明,明朝内阁( )
A.在明太祖时期已正式设立 B.在明成祖时期开始参与国是
C.大学士在明仁宗后是丞相 D.大学士可正式统率六部百司
二、材料题训练(2012·江苏单科·21)(13分)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科举之善,在能破朋党之私。……前此选举,皆权在举之之人,士有应举之才,而举不之及,夫固无如之何。既可(科举),……不能应试者,有司虽欲徇私举之而不得;苟能应试,终必有若干人可以获举也。此实选举之官徇私舞弊之限制。
——吕思勉《中国制度史》
(1)据材料一,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汉晋时期的选官制度,并通过与上述选官制度的比较,说明科举制的历史进步性。(7分)
材料二 渐渐地,这些考试(指科举)开始集中于文学体裁和儒家正统观念,最后的结果是形成一种制度,为中国提供了一种赢得欧洲人尊敬和羡慕的、有效稳定的行政管理。……只要中国仍相对地孤立在东亚,它就会继续提供稳定性和连续性。
——(美)斯塔夫里阿诺斯《全球通史》
(2)据材料二,结合所学知识,说明科举制所具有的政治、思想以及整体的统合功能。(3分)
材料三 作为一种上千年的文化存在,科举显然有其客观的历史合理性,否则我们就无法解释其存在的持久性。……科举的创新之处就在不仅为社会底层的知识分子提供了持续流动的可能,而且将其制度化。……科举制度的最大合理性在于它那“朝为田舍郎,暮登天子堂”式的“机会均等”……的机制,对知识分子的社会心理是一种塑造,客观上激励了个人的奋斗精神。
——薛明扬《中国传统文化概论》
据材料三,说明科举制对于现代人才选拔的历史借鉴价值。(3分)
习题训练1-7CDBCC CB
材料. (1)选官制度:察举制;九品中正制。
进步性:有利于破除结党营私之弊;限制了徇私舞弊的发生;打破了世家大族垄断官场的特权;扩大了官员的来源;提高了从政人员的文化素质。
(2)功能:加强中央集权;保证儒家思想成为主流(正统);维护文明的稳定性和连续性。
(3)借鉴价值:人才流动机制;客观公平理念;人才激励机制。
课件32张PPT。第三课
古代政治制度的成熟课标要求:
列举从汉到元政治制度演变的史实,说明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特点。皇帝的烦恼 人人都说皇帝好,其实皇帝也苦恼;
宰相权大睡不好,选才选官更难搞;
要是官吏选不好,贪污腐败治不了;
最怕地方造反了,身家性命也难保。 选官制度监察制度地方制度 中央官制“外朝”汉武帝设立了和“中朝”将相权一分为二隋唐两朝则是推行了三省六部制使三省相互牵制和监督结果,相权一分为三此制度为以后历朝所沿用…宋朝设立“二府三司”虽然也削弱了相权但是
也带来了积贫积弱元朝忽必烈 实行了相权反弹一省制结果君主专制是在不断强化总体看来..........增加宰相人数也好另设机构转移权力也罢只要矛盾 没有完全激化,将会在与皇权的斗争中长期存在宰相制度原来,中国古代的君主专制制度也是一门管理的艺术顶峰清朝高峰明朝发展元朝加强北宋完善隋唐巩固两汉三公九卿制建立秦朝 中央机构演变朝代一、中央行政体制的演变皇帝1.秦朝:三公九卿制 丞相位高权重,易威胁皇权 顶峰清朝高峰明朝发展元朝加强北宋完善隋唐中朝(汉武帝)尚书台(东汉)巩固两汉三公九卿制建立秦朝中央机构演变朝代一、中央行政体制的演变13建立中朝皇 帝 九 卿 有事上报2.西汉武帝时:执行机构
决策机构
东汉时形成了尚书台顶峰清朝高峰明朝发展元朝加强北宋三省六部制完善隋唐中朝(汉武帝)尚书台(东汉)巩固两汉三公九卿制建立秦朝中央机构演变朝代一、中央行政体制的演变15背景: 隋唐结束了三国两晋南北朝的分裂局面,实现了大一统。目的:为了加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概况:隋文帝实施,唐朝完备,后世沿用。3.隋唐中枢权力机构——三省六部制皇 帝中书省尚书省门下省吏
部户
部礼
部兵
部刑
部工
部起草诏令负责 执行封驳审议三省:中央设立中书省、门下省、尚书省三省,分别负责决策、审议和执行,三省的长官都是宰相。
六部:尚书省下设吏、户、礼、兵、刑、工六部,分别负责贯彻各种政令,处理日常事务。隋唐中央机构:
三省六部制
特点:
三省的长官都是宰相,相权一分为三(决策、审议、执行分解)
三省互相牵制,互为补充,分工明确。
历史影响:
1)分工明确,有利于提高行政效率;
2)相互监督和牵制,避免权臣大权独揽,利于加强皇权;
3)有利于保证政治清明,减少腐败。
4)标志着中国古代政治体制的成熟。
贞观年间,某地发生严重旱灾,上奏朝廷。大臣甲提交书面处理方案:A.举行大型祭天求雨仪式,B.削减灾区赋税,C.修筑引水灌溉渠道。大臣乙认为甲的处理方案可行,上呈至皇帝,皇帝赞许,吩咐大臣丙负责执行。大臣丙将任务依次分配到属下三个部门。
历史重现中书省、门下省、尚书省A.礼部B.户部C.工部探究:(1)隋唐的三省六部制与近代西方的分权与制衡原则相比,二者有何相同之处?①权力相互牵制和监督;
②都有积极作用。⑵那它们的这种分权本质相同吗?为什么?不同。
分工不是分权
隋唐的三省是君主专制的产物;西方是防止专制保障民主,是近代民主政治的产物。顶峰清朝高峰明朝发展元朝二府三司制加强北宋三省六部制完善隋唐中朝—尚书台巩固两汉三公九卿制建立秦朝中央机构演变朝代一、中央行政体制的演变皇 帝中书省尚书省门下省吏
部户
部礼
部兵
部刑
部工
部 枢 密 院(西府)度
支盐
铁户
部 中书门下(东府)军政行政财政4、宋代:隋 唐 三省六部制不参与政事不参与政事二府三司制相权再被分割皇权继续加强三 司 参知政事是副宰相,分割宰相的行政权;
枢密院长官为枢密使,分割宰相的军权;
三司长官为三司使,分割宰相的财政权。顶峰清朝高峰明朝一省制发展元朝二府三司制加强北宋三省六部制完善隋唐中朝—尚书台巩固两汉三公九卿制建立秦朝中央机构演变朝代一、中央行政体制的演变皇 帝中书省尚书省门下省吏
部户
部礼
部兵
部刑
部工
部枢密院度
支盐
铁户
部中书门下军政行政财政财政宋代:二府三司制不参与政事不参与政事归入归入5.元代:一省制三 司相权反弹 威胁皇权 “方今天下大于古,而事益繁,取决一省,犹曰有壅,况三省乎”?弊端:宰相权力过大,造成元中后期内乱频繁。5.元朝:一省制 原因:元朝统治面积空前扩大,事务繁杂,
蒙古贵族文化水平相对落后。为了更便捷、
高效处理全国事务,改三省为一省。秦朝皇帝三公九卿
西汉皇帝隋唐皇帝北宋皇帝元朝皇帝明朝皇帝清朝皇帝小结:中央行政体制的演变—皇权与相权的博弈中朝外朝
(三公九卿))三省六部尚书省中书省门下省二府三司中书一省六部废丞相
设内阁 设军机处体现了怎样的发展趋势?相权逐渐被削弱、分割,到明朝被废除;
专制皇权不断加强,到明清达到高峰。训练展示,共同提高1.答题规范
2.审题、分析到位
3.答案准确、完整。点评:
⑴先评对错;再分析问题,最后质疑。
⑵其他同学认真倾听、积极思考、大胆质疑。训练展示,共同提高1.答题规范
2.审题、分析到位
3.答案准确、完整。(1)选官制度:察举制;九品中正制。
进步性:有利于破除结党营私之弊;限制了徇私舞弊的发生;打破了世家大族垄断官场的特权;扩大了官员的来源;提高了从政人员的文化素质。
(2)功能:加强中央集权;保证儒家思想成为主流(正统);维护文明的稳定性和连续性。
(3)借鉴价值:人才流动机制;客观公平理念;人才激励机制。
(
材料题答案
(1)选官制度:察举制;九品中正制。
进步性:有利于破除结党营私之弊;限制了徇私舞弊的发生;打破了世家大族垄断官场的特权;扩大了官员的来源;提高了从政人员的文化素质。
(2)功能:加强中央集权;保证儒家思想成为主流(正统);维护文明的稳定性和连续性。
二、选官制度八股文 才学门第品行军功血缘标准八股取士明清科举制隋唐九品中正东汉末、魏晋南北朝察举征辟汉武帝军功爵制战国、秦、
西汉初世卿世禄西周制度
朝代世官制察举制科举制 隋唐至明清的科举制
以考试来选官的制度。由于采用分科取士的办法,所以叫做科举。隋文帝时用分科考试的办法选拔人才,隋炀帝时设进士科,科举制正式确立。唐朝完善,成为中央统一分科、定期举行的考试选官制度,历代沿用,明清时期八股取士的方式束缚了人们的思想,1905年废除。
二、选官制度八股文 才学门第品行军功血缘标准八股取士明清科举制隋唐九品中正东汉末、魏晋南北朝察举征辟汉武帝军功爵制战国、秦、
西汉初世卿世禄西周制度
朝代世官制察举制科举制 中国古代选官制度演变的趋势是什么?选官的依据:血缘和门第转变为能力
选官的方式:推选转变为考试(逐渐规范化和模式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