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孔雀东南飞(并序)》课件(共22张PPT)统编版高中语文选择性必修下册

文档属性

名称 2《孔雀东南飞(并序)》课件(共22张PPT)统编版高中语文选择性必修下册
格式 pptx
文件大小 2.5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5-06-29 18:47:48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共22张PPT)
高中选择性必修下册第一单元
孔雀东南飞并序

理清故事线索,把握人物形象。

加深理解理解掌握比兴、铺陈排比手法的运用及其表达效果。
教学目标

比较阅读,思辨分析,深入理解主题和艺术风格。
导入新课
中国是一个诗的国度,从先秦的《诗经》起源,就拉开了中华诗歌的悠久历史和传统;中国是一个浪漫的民族,她有很多流传久远、深入人心的民间传说和神话事,而且大多以爱情为主题,表现的是“在天愿为比翼鸟,在地愿为连理枝”这种最朴素的愿望,如果生不能结为夫妇,死后也要同坟台。这样凄美动情的爱情悲剧很多,如“白蛇传”“梁祝化蝶”“牛郎与织女”“董永与七仙女”“田螺姑娘”等。悲剧能“给人一种特殊的审美感情,既在审美愉悦中产生一种痛苦之感,并使心灵受到巨大的震撼,这是悲剧中的崇高感”,这就是悲剧美的感染力。正如黑格尔所说“悲剧是艺术的最高境界”。
在标题下面写下两行字:
一个断人心肠的故事,一曲唱绝千古的悲歌。
(一)最早的长篇叙事诗,与北朝的《木兰诗》并称“乐府双璧”。
释题
原指汉武帝刘彻设立的“乐府”,就是掌管音乐的官府。它的任务是制定乐谱,采集歌词和训练乐工。后来,把乐府官署所采集、创作的歌词也称“乐府”或“乐府诗”,就成了一种音乐性的诗体名称了,其中属于汉代的叫“汉乐府”。
汉乐府在文学史上的地位极高,与《诗经》、《楚辞》可鼎足而三。另一方面,在中国诗歌史上,起着承前启后的作用:继承、发展了现实主义、浪漫主义传统、精神,哺育了后代诗坛。
(二)汉乐府。
(三)诗歌发展脉络。
《诗经》→楚辞→乐府民歌
(一)检查预习
1、模拟文中某个人物的视角顺序,用现代汉语讲述故事。
提示:可以从刘兰芝、焦仲卿、焦母等角度讲述故事。
2、利用小序弄清故事发生的时间、地点、人物、故事结局、作诗缘由。
(二)概述内容
给课文每一部分拟出一个标题。(每部分字数相当)
示例一:兰芝忿诉自遣归——夫妻话别难分舍——刘兄相逼再婚配——相约黄泉同殉情——鸳鸯和鸣诫后人
示例二:兰芝遣归——夫妻誓别——兰芝抗婚——双双殉情——鸳鸯和鸣
示例三:自遣——誓别——抗婚——殉情——化鸟。
梳理情节,整体感知
(一)任务1:鉴赏人物形象,理解诗歌的主题
思辨分析
活动引领:读完全诗后,女主人公刘兰芝在你心目中是什么样的形象?还有哪些人让你印象深刻?你认为刘兰芝的悲剧是谁造成的?
1.活动:如果“孔雀东南飞”旅游景区打算建一座刘兰芝雕像,现面向社会征集设计方案,你有什么样的构思和建议?
(要求学生反复诵读诗歌,结合诗歌内容谈设计。设计方案应符合诗中人物的形象特点,鼓励学生畅所欲言,谈谈雕像的容貌、服饰、姿态、神情等,旨在引导学生通过品味语言分析刘兰芝等人物形象。)
例(1)从诗歌第二段“十三能织素,十四学裁衣,十五弹箜篌,十六诵诗书,十七为君妇,心中常苦悲” 可以看出刘兰芝聪明能干,多才多艺,很有教养。
(2)兰芝离开焦家时“著我绣夹裙,事事四五通。足下蹑丝履,头上玳瑁光。腰若流纨素,耳著明月珰。指如削葱根,口如含朱丹。纤纤作细步,精妙世无双”,一连串的铺陈,意在表现兰芝被逐离焦家前的沉着冷静、镇定自若,“精妙世无双”体现了兰芝之美。
(3)兰芝离开焦家时与小姑、婆婆告别时的话体现了她的善良和知书达理。
思辨分析
(4)刘兰芝虽然对焦仲卿感情很深,却因婆婆的态度选择离开刘家,并敢于违背兄长的建议,可以看出她的反抗精神。
(5)兰芝再嫁时的场景:“交语速装束,络绎如浮云。青雀白鹄舫,四角龙子幡。婀娜随风转。金车玉作轮。踯躅青骢马,流苏金镂鞍。赍钱三百万,皆用青丝穿。杂彩三百匹,交广市鲑珍。从人四五百,郁郁登郡门。”从侧面烘托了她的美……而她没有嫁到这样的富贵人家,却选择了“举身赴清池”,体现了她不慕荣利的品质以及对爱情的忠贞。
思辨分析
2.活动:除了刘兰芝,诗中还有哪些人物给你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1)焦仲卿:他重感情,守信用,有刚强的一面,但也有懦弱的一面,对母亲的责难沉默无声,斗争无力;他没有兰芝斗争得彻底,也是封建社会专制家长制的受害者。
(2)焦母:极端蛮横无理,对于兰芝和仲卿的美好爱情毫不同情,一意专行;对仲卿软硬兼施,目的是要仲卿速遣兰芝,以维护她的家长威风,是封建家长制的代表。
(3)刘兄:性行暴戾,趋炎附势,丑态毕露,典型的市侩形象。
思辨分析
3.活动:刘兰芝勤劳、善良、美丽,与焦仲卿夫妻感情又极为深厚,但却遭到了焦母的不满乃至驱逐,最后不得不与仲卿双双殉情。焦母驱逐兰芝的原因是什么?
(1)链接资料:关于封建礼法(供学生讨论时参考)
①《大戴礼记 本命篇》:“妇有七去:不顺父母去,无子去,淫去,妒去,有恶疾去,多言去,窃盗去。”“七去”又命“七出”,是儒家经典中规定的休弃妇女的七个条款。
②汉武帝时,董仲舒提出“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儒家思想逐渐占统治地位。到了东汉时期,“三纲五常”(君为臣纲、父为子纲、夫为妻纲,仁义礼智信)“三从四德”(“三从”即“未嫁从父、既嫁从夫、夫死从子”,“四德”即“妇德、妇言、妇容、妇工”)成了神圣不可动摇的道德原则。《孝经》肯定“孝”是上天所定的规范,“夫孝,天之经也,地之义也,人之行也”,“人之行,莫大于孝”;同时还把封建道德规范与封建法律联系起来,认为“五刑之属三千,而罪莫大于不孝”。
思辨分析
(2)提供常见的几种结论,供学生思考:
①兰芝没有遵从封建礼教的妇德要求,“本自无教训”,“举动自专由”,虽然温顺,能干,但骨子里有倔劲,因而为焦母所不容。
②兰芝多年不育,焦母为传宗接代考虑,找借口驱逐兰芝。
③焦刘两家贵贱悬殊,门第不对,焦母见异思迁,为娶进罗敷而逼走兰芝。
④焦母无法理解也不能容忍仲卿与兰芝间真挚热烈的爱情。(焦母丈夫早逝,恋子情结)《礼记》中还规定:“子甚宜其妻,父母不悦,出。”焦母压制焦仲卿用的就是孝顺这一条。
思辨分析
(二)任务2:反复吟咏,品味诗歌的艺术之美
1.活动:汉乐府对《诗经》的继承,不仅体现在题材和主题上的现实主义风格,也体现在艺术手法的沿袭上。请以本诗为例,从《诗经》的“赋、比、兴”角度,进行简要探析。
(1)本诗开篇的“孔雀东南飞,五里一徘徊”兼有比、兴。以美丽的孔雀暗指故事女主人公刘兰芝,以孔雀徘徊起兴,引出全篇故事。
思辨分析
(2)“赋”乃“敷陈其事而直言之”,即铺陈。这种手法在我们学习过的一首乐府民歌,即与《孔雀东飞》一起被称为“乐府双壁”的《木兰辞》中也有体现。譬如:“东市买骏马,西市买鞍鞯,南市买辔头,北市买长鞭”“爷娘闻女来,出郭相扶将。阿姊闻妹来,当户理红妆。小弟闻姊来,磨刀霍霍向猪羊”。
本诗中的铺陈最突出的是第2段“十三能织素……十六诵诗书”,第9段“鸡鸣外欲曙……精妙世无双”,以及描写太守家迎亲场景“交语速装束……郁郁登郡门”一段。本诗的铺陈有利于塑造人物形象,也为诗歌带来了声律和色彩之美。
思辨分析
2.活动:刘兰芝同意再嫁后太守家迎亲场面描写细致,极尽铺排。有人认为,场面越奢华,后面兰芝殉情时悲剧色彩越浓烈,对此你如何理解。
示例:欲抑先扬,用场面的热闹对比殉情的悲凉。而在这鲜明的对比中,故事的悲剧性就被强化了。
(1)场面奢华,侧面衬托兰芝品貌之美、身价之高,说明她确实是个“精妙世无双”的女子。
(2)万贯资财的隆重迎娶也动摇不了刘兰芝对焦仲卿的真情,突出了兰芝不慕荣华,忠于爱情。
(3)迎亲场面渲染了喜庆的气氛,欲抑先扬,与兰芝决计殉情的悲凉心境形成鲜明对比,强化了悲剧性。
思辨分析
明确:
3.活动:诗歌的结尾处写兰芝、仲卿魂化为鸟,富有浪漫主义色彩,象这样的结尾,在我国古典文学作品中很常见,试举出一例,然后探讨一下,这样写表达了当时人们什么样的愿望?
《梁祝》中的“化蝶”也是这样的结尾。本文在刘、焦合葬的墓地,松柏、梧桐枝枝叶叶覆盖相交,是为连理枝,象征了爱情的不朽。合葬化鸟,生不能相守,死要化作比翼双飞的鸳鸯鸟。“相向鸣”,是他们爱情与幸福的歌唱,悲愤与压抑的控告。结尾的浪漫主义手法,反衬现实,寄托人们追求自由恋爱、幸福生活的强烈愿望。这是刘焦形象的浪漫主义发展,闪现无比灿烂的理想光辉。
思辨分析
在天愿作比翼鸟,在地愿为连理枝。天长地久有时尽,此恨绵绵无绝期。――白居易《长恨歌》
拓展思路:比较阅读本文与《搜神记》中韩凭夫妇以及《述异记》中陆东美夫妇的故事,思考这三个故事的结尾有什么共同的特点。
我国古典文学作品中一些流传至今的诗句也同样表达了人们的这种美好愿望,如:彩虹万里百花开,蝴蝶双双对对来,天荒地老心不变,梁山伯与祝英台。――《梁山伯与祝英台》
思辨分析
示例:结局都有树和鸟。树都是根或枝叶合在一起,鸟都是成双成对的。这样的树和鸟在我们的传统文化中其实有一个特定称谓——“连理枝”和“比翼鸟”。如果没有变为“连理枝”和“比翼鸟”的情节,那这三个故事就是写实的故事;而有了这样的结局,这些悲剧故事就有浪漫主义色彩。所谓“浪漫主义”,就是与现实主义相对的,侧重于从主观出发,通过想象、夸张等手法抒发作者对理想世界的追求的创作方法。其实我们从小接触过很多有浪漫主义结局的故事,梁山伯与祝英台化蝶双飞、牛郎织女鹊桥相会、《牡丹亭》中,杜丽娘死后还魂与心上人喜结连理。这些故事都有着浪漫的圆满结局。
思辨分析
教学过程
为什么许多古代文学作品里都会有这种充满浪漫色彩的结尾呢?因为中国人的审美传统喜欢团圆。可能因为现实太骨感,理想在现实面前被撞得粉碎,人们才借助于文学作品,寄托美好愿望,婉转地表达对现实的不满或无奈。诚如席勒所言:“用美丽的理想去代替那不足的真实。”曾经,他们的爱情难以成全;而今,这美丽的理想已然成真。在追求爱情自由的征途上,人们从来没有停下脚步。五四时期,青年人追求爱情自由;新中国成立初期,人们反对包办婚姻;新的时代,我们倡导恋爱自由。“执子之手,与子偕老”,这是我们的理想,也是我们的现实。
四、思辨分析
(三)任务3:比较阅读,深入理解主题和艺术风格。
教学过程
活动:与《氓》相似,《孔雀东南飞》也是一首讲述婚姻爱情悲剧的民歌,二者在主题思想有何异同?
示例1:两首诗都讲述了古代婚姻爱情悲剧,都体现了妇女对美好生活的追求。不同的是造成她们悲剧的原因。《氓》中的女,是因为男子负心;而兰芝的悲剧是因为封建家长制,所以我写的《孔雀东南飞》的主题里多了一条对封建礼教的批判。
四、思辨分析
示例2:同是追求美好生活,但《孔雀东南飞》的程度更深一些。《氓》中的女是长久隐忍之后的清醒与反思,只是离开了男方。而刘兰芝一是在回娘家当天表现得不卑不亢,比女更有主见、更清醒;二是焦刘二人最终以殉情来表示对封建礼教的抗争,更为悲壮。
二者抗争程度有区别。《氓》中的女多的是清醒之后的反省,是个体对个体的指斥;而《孔雀东南飞》中两个人反抗的是社会通行的礼教,这是两个人用生命的毁灭向全社会的人敲响警钟,所以他们的反抗,有着更深刻的社会意义。
课堂总结
“问世间情为何物,直教人生死相许。”漫漫长夜里,刘兰芝坚强地与宿命抗衡,那清池中的层层涟漪是长夜里耀眼的火花,是痴男怨女血泪的控诉,“举身赴清池”的那一瞬展现了凤凰涅槃式的悲壮。这是执着于自由者的无奈选择,是对封建礼教无声的抗争。
从清醒决绝的女,到勇于抗争的刘兰芝;从化为蝴蝶的祝英台,到“怕人寻问,咽泪装欢”的唐琬,再到《小二黑结婚》中反对包办婚姻、主张自由恋爱的于小芹……是她们历尽爱情沧桑,饱尝婚姻悲苦,一代又一代的抗争,才换来了我们现在自由、美好的爱情,愿我们能珍惜这人间每一份美好的感情。
教材中的“学习提示”对悲剧的成因做了这样一个总结:“造成悲剧的原因并非男主人公的始乱终弃,而是封建礼教的残酷无情。”也有人认为,刘兰芝的悲剧主要不是所谓封建礼教和封建家长制的迫害造成的,而是刘兰芝与焦母、焦仲卿之间的性格冲突造成的。
布置作业
刘兰芝的悲剧原因到底是封建礼教还是性格冲突,请谈谈你的观点及理由,600字左右。
追寻诗歌之本
探寻文化未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