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26张PPT)
月 夜
同学们学过哪些关于月亮的诗歌呢?
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张九龄《望月怀远》
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杜甫《月夜忆舍弟》
月落乌啼霜满天,江枫渔火对愁眠。——张继《枫桥夜泊 / 夜泊枫江》
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王安石《泊船瓜洲》
新课导入
能够把握诗歌节奏,感受诗歌韵律美。
(一)
结合诗歌背景,能够理解诗歌内容,品味诗歌语言。
(二)
能够体会诗歌情思、哲理。
(三)
素养目标
沈尹默(1883-1971),原名君默,杰出的学者、诗人、书法家。他积极倡导新诗,是最早的新诗尝试者之一,也是新诗启蒙时期著名的诗人。主要作品有《秋明室杂诗》《秋明长短句》等。
五四运动时期,沈尹默作为北大名教授,和鲁迅、陈独秀等人轮流主编《新青年》杂志。1917年,正是近代中国历史上最黑暗的年代,最混乱的年代,却也是思想和文化最迸发的时代,也就是在这样的环境下,新诗诞生了。
作者简介
《月夜》写于1917年,发表于1918年1月出版的《新青年》四卷一号上,从时代背景来看,当时的中国正处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其生存环境正如诗中所描述的冬天里的“月夜”一样。本诗的发表极大地加速了新一代知识分子的觉醒,它不仅是新诗诞生的一个标志,也是真正的新文学诞生的标志。
背景链接
新诗
新诗,五四运动前后产生,有别于古典诗歌,它是以白话文为基本语言的。新诗主张废除旧体诗形式上的束缚,内容上以表现诗人的真情实感为主。许多诗人在吸取中国古典诗歌、民歌和外国诗歌的营养的基础上,对新诗的表现方法和艺术形式,进行了多方面的探索,产生了现实主义、浪漫主义、象征主义等多种艺术潮流,出现了自由体、新格律体、十四行诗、阶梯式诗、散文诗等多种形式。
文体知识
“月夜”二字言简意赅,点明了全诗描绘的主要内容:一个“月光朗照”的“夜晚”的景象,既富有朦胧美,又引人遐想。
题目解读
月夜
沈尹默
霜风/呼呼的/吹着,
月光/明明的/照着。
我/和一株/顶高的树/并排/立着,
却/没有/靠着。
诗歌朗读
这首小诗描绘了一幅月夜图景,请你用自己的语言将它描绘出来。
在一个寒冷的冬夜,刺骨的霜风呼呼地迎面吹来,明亮的月光洒向大地。月光下,顶天立地的高树与独立不倚的“我”并排站立着,充满了美的意蕴。
整体感知
请赏析 “霜风呼呼的吹着,月光明明的照着”的深层含义。
从听觉和视觉角度分别写动态的“霜风”和静态的“月光”。“霜风”本来常给人冷寂之感,诗中却用“呼呼的”修饰,让人感到一种生机;“月光”本来也常给人清冷之感,诗中却用“明明的”修饰,为夜晚的景色增添了一抹亮色。
诗歌鉴赏
结合背景,说说“我和一株顶高的树并排立着,却没有靠着”的深刻意蕴。
“顶高的树”反衬了“我”身形的渺小;“并排立着”写“我”与树并立的状态;“没有靠着”强调“我”不攀不附,表现了“我”的独立自主。简单两句,一个在严寒中卓然独立的“我”的形象跃然纸上,展现了“五四运动”前夕一代青年的个性觉醒,以及追求独立、自由的意识。
诗歌鉴赏
如何理解“霜风、明月、挺立的高树”三种意象的作用?
霜风、明月、挺立的高树三种意象,烘托与高树并立的“我”。“我”和“顶高的树并排立着”,互为风景,互为映衬。“我”处在寒风中,却并不靠着高树,显示出“我”独立的人格和强烈的自我意识。
诗歌鉴赏
诗人是怎样修饰这些意象的?
诗人从听觉和视觉角度分别写动态的“霜风”和静态的“月光”。“霜风”本来常给人冷寂之感,诗中却用“呼呼的”修饰,让人感到一种生机和力量;“月光”本来也常给人清冷之感,诗中却用“明明的”修饰,为夜晚的景色增添了一抹亮色。用“顶高的”修饰“树”,这树给人一种昂扬的姿态!
诗歌鉴赏
《月夜》中的“我”是一个怎样的形象?
“我”是一个“五四运动”前夕觉醒的青年知识分子;“我”不畏惧当时的社会环境,有强大的独立自主的意识;“我”追求人格独立,追求思想自由和个性解放。
诗歌鉴赏
词中共有哪些意象?这些意象分别有什么象征意义?
意象 象征意义
霜风、月光
顶高的树
“我”
萧森的、等待变革的社会环境。
古老、传统、固执而迂腐的观念
既指诗人自己,也泛指具有独立精神和自我意识的新青年
诗歌以霜风、月光、高树、“我"四个意象,表现了“月夜”的韵味,通过“我”并没有倚靠身旁“顶高的树”,突出了觉醒了的青年知识分子独立的人格和对自由的渴望。
诗歌鉴赏
“五四运动”时期的新诗具有“新中有旧”的特点,结合《月夜》这首诗做简要说明。
1.从意象上看。如“霜”“风““月”“树”,都是古诗中的传统意象。
2.从形式上看。《月夜》这首诗一共四行,前两行为七字句,后两行略有变化,但相对来说整体形式依然较为整齐。
3.从韵律看。全诗每句均以虚词“着”结尾,形成统一结构韵律。
4.从风格上看。这首诗歌使用的是传统的咏物寄怀的手法。
诗歌鉴赏
在严寒下不妥协,在孤独中不退缩,这首诗表现了“五四”时期觉醒的一代知识分子追求独立自由、崇尚光明强大的意识和探索真理的精神与人格。
主题思想
1.读来朗朗上口,别具韵律美。
首先,这四个句子的结构形式颇类似于从前流行的一种民间艺术形式“三句半”,虽然最后的“半”句比一般的“三句半”的“半”(一般只有二字或三字)长了一些,但由于该诗第三句特别长,第四句就显得短了。用半个句子收尾,产生了一种特殊的节奏感。
写作特点
其次,这首诗的“韵”非常特殊。四句诗的最后一个字都是“着”,但读起来并不显得重复、拖沓。这主要是因为“着”在此作为词的后缀出现,是虚化的。诗歌真正的“韵”落在倒数第二个字,即第二句的“照”和第四句的“靠”,所以读起来音调和谐。这两句不仅用了尾韵,也用了头韵,即第二句开头的“月”和第四句的“却”,使其韵律感更强。
写作特点
2.简洁、含蓄的意境是这首诗在艺术上的突出特点。
这首诗只有四行,用纯熟的白话写成,精粹而凝练。本诗仅用“霜风”“明月”“顶高的树”和“我”四个意象,就营造了一个萧森凄冷的意境,塑造了一个独立不倚的“我”的形象,传神写意,简洁含蓄,又颇有韵致。
写作特点
霜风——呼呼的吹着 寒冷
“我”与树
月
夜
月光——明明的照着 明朗
树——顶高的
冰冷
遮蔽、保护、
传统、固执
并排立着 思想
的并立
却没靠着 独立
清寂
衬托
性格独立不倚与坚强果敢
追求思想自由与个性解放
板书设计
1.下列诗句的朗读节奏划分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霜风/呼呼的/吹着
B.月光/明明的/照着
C.我和/一株/顶高的树/并排/立着
D.却/没有/靠着
解析:正确朗读节奏划分应为“我/和一株/顶高的树/并排/立着”。
C
当堂检测
学校开展“亲近经典”读书活动,请你参加。
2.【我阅读 我朗诵】小明在朗诵叶赛宁的《夜》时,遇到一些困难,请你帮助解决。
水悄悄流入梦乡,
幽暗的松林失去喧响。
夜莺的歌声沉寂了,
长脚秧鸡不再欢嚷。
当堂检测
①请用“/”给下面的诗句标出两处停顿。
幽暗的松林失去喧响
答案:幽暗的松林/失去/喧响
解析:划分停顿时注意表达意思的完整性,根据主谓之间和动宾之间的停顿来划分。整个句子为一个主谓宾结构的句子,主谓之间即“松林”后停顿,动宾之间即“失去”后停顿。
当堂检测
②朗读这一诗节,应采用的语调是( )
A.舒缓
B.欢快
C.激昂
D.深沉
解析:注意根据诗歌表达的意境来确定朗读诗歌的语调。这首小诗着力展示夜的静谧、美丽,传达出诗人对大自然的热爱和他安适、宁静的心境,故朗读时应该采用舒缓的语调。
A
当堂检测
3.【我阅读 我创作】请你仿照示例,写两行小诗。
示例:每一缕晨曦
都是喷薄而出的希望
答案:每一朵小花/都是谱写生命的音符
解析:本题考查仿写诗句的能力。答题时一定要注意示例的句式特点、所使用的修辞手法以及整个句子的意思。本题示例运用比喻的修辞手法,表达出对自然之物的赞美之情。示例的句式结构:“每一”+量词+名词/“都是”+四字短语+“的”+名词。
当堂检测